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據「方法論的關係主義」,何氏認為在關係分析中解釋個 體的行為時,要先考慮文化如何界定關係,分析的單位非單 獨的個體或情境,而是 「各種關係中的人-”不同關係中的個人”」及 「關係中的人們-”某一關係脈絡中互動的人們”」
關係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個體、自我、與人
個體(individual):生物學層次的概念,將人視為人類中的一個個 體,和宇宙中其他有生命的個體沒什麼兩樣。
本模式中作者將互動雙方界定為「請託者」和「資源支配 者」,兩個角色可以互換,個人也必須輪流扮演不同角色。
每一行動者都有生活目標,社會交換是在達成目標過程中, 為了獲取資源而和他人所進行的一種社會互動。
當「請託者」請求「資源支配者」將資源作有利請託者的分 配時,支配者會先作關係判斷(他和我是什麼關係),將互 動的對象予以命名,加以分類,界定彼此互動的情境,再選 擇適當交換法則的歷程。
華人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
陳星宏
前言
本文首ຫໍສະໝຸດ Baidu談「關係主義」的方法論基礎,對以往理論建構工 作的方法論作一個簡短的回顧,然後再從「建構實在論」的 角度說明:由(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型,發展成為「華人關 係主義」對華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具有的意義。
關係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最早提倡以「方法論的關係主義」研究華人社會行為的是何 友輝,他認為社會現象的事實和原則不能化約到關於個人的 知識之上,他們是由許多個人所形成的關係、群體、和機構 之中滋生出來,並獨立於個人特徵之外。
如預期會和情感性關係及混合性關係的人長期交往,所以在面臨對 方交易的要求時,需將感情成分考慮進去,而容易陷入親情困境。
但和工具性關係的人交往時,就可以精打細算、理性,而作出較客 觀的決定。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2.談話架構與社會交換
符號互動論認為,人類思考的內容,不論是自己內在的對話 或和他人對話,內容須指向某些實在或想像的聽眾,考慮他 們可能的反應,以使思考內容易為人理解。
生活世界:一般人生活於其中,不斷地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並 作出不同各種的解釋、組合,以及反應。其豐富性根源於個人直接 經驗的感受。
關係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如何應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學層次的「人」及心理層 次的「自我」?
由建構實在論角度來看,個人在反思所覺察到自身的「我」,是一 種心理層次的體驗。而生活世界中的「施為者」對於作為一個人該 遵循何種道理行為的宣稱,則是社會學層次。
關係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建構實在論 其將世界之實在(reality)分為三層
真實(actuality):即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讓所有生物體得以 生存的「既予的世界」。也許其真有某些結構,但我們無從得知, 我們所了解的世界,只是人們自己「建構」出來的世界。
微世界:人們所「建構」出的世界,每一個科學的建構皆可視為一 個微世界,而這些建構出的實在,取代了既予的世界。
理界線,混合性關係的人難以往上變為情感性關係,而混合 性關係和工具性關係間的心理界線不明顯,經過拉關係、加 強關係可能增加情感性成分而變成混合性關係。
工具性關係經過一段時間互動後,可能變混合性關係。 混合性關係可能反目成仇而變成競爭關係 情感性關係可能因為感情破裂而形同陌路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Sampson(1981)主張:互動雙方會視彼此的關係,建立起適切的 「談話架構」,讓雙方了解彼此的語言,及背後的動機。
如:在屬於「共同關係」的朋友中若某一方施恩另一方,而居然要 求有所回報時,彼此的關係可能會轉變為「交易關係」。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3.拉關係與滋生之性質 本模式中的情感性關係和混合性關係存有一道不易突破的心
需求法則:個人和他人間有很親密的「同一關係」,並重視對方的 發展和福祉。
人情法則:個人視對方為「人」,並且重視彼此之和諧關係的維續。 公平法則:互動雙方只考慮彼此間的角色關係,而非常強調工作效
率的場合。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2.談話架構與社會交換
人情與面子模式假設個人會以需求法則、人情法則、公平法 則和三種不同的人交往,當個人和這三種不同關係的人交往 時,都會考慮自己須付出的代價,對方可能的回報,以及交 易後的結果。
趨同實在論:若先前的理論對現象的解釋有一部分對,一部分錯, 那後來的研究可以對同一現象建構更有解釋力的理論來取代它。後 繼理論可以包含先前理論的成果,使得前後相繼的理論愈來愈接近 真理。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1.關係與行動 本模式依「情感性成分」、「工具性成分」的多寡將人際關
係分為三類。
情感性關係:個人和家人 混合性關係:個人和親戚、朋友、熟人 工具性關係:為了獲得資源而和陌生人建立的關係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1.關係與行動
在不同情境下人們和不同關係的人交往會有不同的標準,但 主要依三種形式
(二)科學實在論:方法論的考量
由前述可知,本模式結合了許多理論中的概念,難道我們可 以將不同理論打碎再重新建構出一個新理論嗎?
認識進化論:K. Popper認為:理論在本質上不過是一種猜測。在他 看來,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於否證科學家所提出的猜測性理論, 一項理論在尚未被否證之前,我們不過暫時接受其為真而已。
人(person):社會學層次的概念,把人視為「社會中的施為者」 (agent-in-society),人在社會秩序中採取一定的立場,並策劃行 動以達成目的。
自我(self):心理層次的概念,關注的焦點在於經驗到自己是怎樣 的一個人。自我能整合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有別於他人而達到自我 認同感。自我亦能觀察「自己」,看清自己在世界中與其他客體的 不同,而獲得一種個人認同感。
社會心理學家可以建構出各種理論模型的「微世界」,來描述某文 化中理想的「人」,應該如何安排各種不同的社會關係,這樣的理 論模型將描述「不同關係中的人」;而當這理想的「人」在其生活 世界依照某種規範與他人互動時,他所知覺到的即「關係中的人 們」。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一)理論模型的建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