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ma)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解课件

古书的注解课件

(二)串讲句子大意 1、翻译 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 译。 ①直译——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 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 洛诰》:‚考朕昭子刑, 乃单文祖德。‛苏轼《书传》: ‚考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 德也。‛
②意译——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
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 意。 《孟子· 尽心上》:‚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赵岐《孟子章 句》:‚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 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仪礼注》、《礼记注》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 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骃《史记集 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裴松之 《三国志注》
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 精神篇》:‚不识天下之 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 者乎?‛高诱注:‚与,耶,辞也。‛ 《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 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 至之辞。‛
2、实词用法 《礼记· 表记》:‚不自大其事。‛
孔疏:‚大谓夸大。‛这里‚大‛用 为动词。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 于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 女。‛ 《史记· 卫世家》:‚繄起死人而肉 白骨也。‛韦昭注:‚是使白骨生肉, 德至厚也。‛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唐文宗
宋仁宗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所谓“脱文”,就是指出古书中脱落文
字的现象。
《诗·周南·桃夭》孔疏:“此云 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 当脱‘人’字。”
三 、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古人作注的目的 古人作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因而对作 品的思想的解释难免有错误之处。
2.注意古人作注的习惯
5.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解称笺,是对毛 传有所阐发和补充。 后来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 注”也就是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二)义疏类 疏 又称“义疏”或“正义”,即疏通其义。 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是针对“注”而言的。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三)章句类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 主要是串讲文章大意。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 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 集解》。
(五)补注类
补注,即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 包括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 《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如字 表示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来读,相对于变读和改字而是 原文用的是通假字,现在要改成本字读。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也”。 多数情况下,“×,×也”是 在解释词义,有时并不是在解释词义。
《诗·召南·行露》郑笺:“谓媒灼之言 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释文》: “媒,谋也。”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幻灯⽚1古书的注解⼀、古代注疏簡介⼆、古書注解的體例三、古書注解的內容四、注解術語五、古注閱讀實例幻灯⽚2古代注疏簡介●注解古書的⼯作開始於漢代。

●鄭⽞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

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作之外,也對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學發展的⿍盛期,學者幾乎對每⼀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的成就。

幻灯⽚3古書注解的體例●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以《⼗三經注疏》的《⽑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以《論語集解》、《孟⼦集注》為例。

● 3.⾳義類書的體例●以《經典釋⽂》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以《孟⼦集注》引鄒⽒“章指”為例。

幻灯⽚4古注的体例·传●1、传(zhuàn)。

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

引申指解释经义的⽂字,也指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传》、《⾕梁传》等,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义”的阐发解说(如公⽺、⾕梁⼆传)。

幻灯⽚5古注的体例·传●后者如西汉⽑亨的《⽑诗故训传》,它是以语⾔⽂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

”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诗传》。

”《⽑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可见,传是注解的⼀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类书。

幻灯⽚6古注的体例·注●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

《说⽂·⽔部》:“注,灌也。

”段⽟裁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注。

”唐贾公彦《仪礼·⼠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也。

古书注释

古书注释

2. 謂 “謂”這個術語往往是以具體解釋抽象、 或以一般解釋特殊,(可以說是一種隨文釋 義)例如: 《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免而無恥。”孔安國注:“政謂法教。” (原文: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 格。”格:法則,標準。)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何晏注: “後生謂少年。”
3、訓詁學的大興——兩漢 漢代國家大一統,經學空前繁榮,為經學 服務的訓詁學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一些著 名的經學家同時也就是著名的訓詁學家。 著名的訓詁學家與作品有毛亨《毛詩故訓 傳》、楊雄的《方言》、何休《春秋公羊 解詁》、許慎《說文》、鄭玄《毛詩箋》 《三禮註》、劉熙《釋名》、服虔《通俗 文》(佚)、高誘《淮南子註》《呂氏春 秋註》《戰國策註》、王逸《楚辭章句》、 趙歧《孟子章句》等,其中楊、許、鄭、 劉四家最為知名。
唐代距離漢代六七百年,不僅秦以前的古書難以 讀懂,就是漢人的注解也已經很難懂了,於是就 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即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 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既注正文又注前 人注的注解一般稱為“疏”,也叫“正義”。例 如《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是指儒家的 十三部經典,具體的內容見教材上的註腳。中國 歷史上最早的經典是所謂《詩》《書》《禮》 《樂》《易》《春秋》,但《樂》早佚,實有五 經。後代不斷地增加,到宋時終於成為十三經, 《孟子》最後入經,故而排名最後。《十三經注 疏》成書於南宋紹熙年間。目前我們所經常見到 的是清阮元主持校勘重刻的本子,是最好的本子。 對《十三經注疏》的作者我們要有一個大致的了 解,很有用處。)
史部方面最重要的像《史記》三家註:劉宋裴駰 《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引》、張守節 《史記正義》,唐顔師古《漢書註》,劉宋裴松 之《三國志》註,晉郭璞《山海經》註,北魏酈 道元《水經註》等。 子部方面比較重要的是魏王弼《老子註》,晉郭 象《莊子註》、唐成玄英《莊子疏》,梁劉孝標 《世說新語註》,魏曹操等《孫子註》,東晉還 有一本非常可疑的《列子》張湛註。 集部最著名的是唐初李善《文選註》。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什么要读古注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3、中文专业的学生是专门学习研究我国各代语言文学的,应当具备利用古注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和要求。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如(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都是解释的意思,传:传过、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尚书》孔安国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其他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古书的注解备注

古书的注解备注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孙贻让《周 礼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邵晋涵 《尔雅正义》,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 《广雅疏证》,王先谦《释名疏義證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十三经校勘 记》等。
注解的方法
1.注:给原著的正文作注。古人对“注”有三 种解释: 第一,表记述、注述,把对古书语句的解释用 文字记述下来。孔颖达《疏》:“注者,即 解书之名”。 第二,表示灌注、注引。段玉裁《注》:“注, 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 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贾公彦《疏》: “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第三,表示著名。孔颖达《疏》:“注者,著 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名也。”
第二,两汉时期,儒家各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 简明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东汉· 郑玄 比较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 《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2.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例如: (21)鬼之言归也。《尔雅· 释训》 ※ “鬼”和“归”,上古都是见母微部,音同。古人 认 为,人死以后,灵魂归于幽暗不明的地方,所以用 “归”说明“鬼”的语源。 3.用本字解释假借字。例如: (22)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诗经· 大雅· 生民》 郑玄《笺》:“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 之疾而得其福也。”
第三,魏晋时期,出现“义疏体”的注释形式, 以及“集解体”的注释书。流传下来的古注 有: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春 秋榖梁传集解》,王弼、韩康伯《周易注》,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 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 《庄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 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 注》、《山海经注》等。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

成就和局限
成就:广博精深。 成就:广博精深。 局限:失之琐碎,理论欠缺。 局限:失之琐碎,理论欠缺。
(六)小结
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达 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 到体例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 到体例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 扩展;清朝是从注释的范围和方法讲达到高峰。 扩展;清朝是从注释的范围和方法讲达到高峰。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一时期也有人对儒家经典之外的书进行 解释,还有史、 集的注。 司马贞《 解释,还有史、子、集的注。如:司马贞《史 记索隐》 专门探讨《史记》 记索隐》(专门探讨《史记》中隐讳难懂的问 )、张守节 史记正义》 此书对《史记》 张守节《 题)、张守节《史记正义》(此书对《史记》 中的历史地理名词探讨得较好)(此二书和裴 中的历史地理名词探讨得较好)(此二书和裴 )( 史记集解》合在一起, 史记》 骃《史记集解》合在一起,叫“《史记》三家 )、颜师古 汉书注》 李贤《 颜师古《 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 杨倞《荀子注》 李善《文选注》 注》、杨倞《荀子注》、李善《文选注》等。
3、积累一些古注的常识 、 包括:第一,人名、书名: 包括:第一,人名、书名:古书注释的大 家及其代表作品。 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体例、类型及其特征。 第二,体例、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古书注释术语的名称及其含义。 第三,古书注释术语的名称及其含义。 第四,有关词义的积累。 第四,有关词义的积累。 4、要运用现代语言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古 、 人的注释。 人的注释。
到西汉初,埋在地下的书被挖出来, 到西汉初,埋在地下的书被挖出来,由于 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叫做“ 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叫做“古 文经” 文经”。口耳相传的一派把他们所记诵的内容 用汉代当时的文字默写出来,叫做“今文经” 用汉代当时的文字默写出来,叫做“今文经”。 这本是版本的不同, 这本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 立一个博士, 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 的解释好, 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 展。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名词解释(古书注解)1、类型①传:解说经⽂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且还给前⼈的注解做注解。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2、术语如字:它表⽰在这特定的上下⽂⾥,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解释本义。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注解术语,主要⽤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来说明前⾯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说明被释词是表⽰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

之⾔、之为⾔:注解术语,⽤读⾳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注解术语,常⽤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来作注⾳,有时也可以⽤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析⾔;当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般⽤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字词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相⽣,难易相成:存;成就;相⽣:互相依存3、长短相形,⾼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4、⾳声相和,前后相随:⾳:和声;声:单⾳和:和协5、处⽆为之事:⾏……之事;顺其⾃然,⽆为⽽治6、万物作焉⽽不辞:兴起;不⼲预7、⽣⽽不有,为⽽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获取8、三⼗辐共⼀毂:车的辐条;车轮中⼼有圆孔的圆⽊9、埏埴以为器:以⼟和泥,揉和;黏⼟;⽤⽔和黏⼟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11、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欤:规律;把弦安在⼸上13、⾼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14、有馀者损之,不⾜者补之:减少15、损不⾜以奉有馀:供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17、是以圣⼈为⽽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国寡民:使动,使⼩,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不⽤⼗倍;通“百”,百倍;21、虽有甲兵,⽆所陈之陈列22、使民复结绳⽽⽤之。

古书注释

古书注释

三 古书注释的术语
1.曰、为、谓之 《论语·先进》:“因之以饥馑。”“朱注: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 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 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 谓与谓之不同 ✓ 位置不同
“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后面 谓:被解释词的词放在前面。 ✓ 作用也不同 • “谓之”可区别同义词和同类词,“谓”无此作 用。 • “谓”的作用
书》、《毛诗》等14种典籍的音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 颜师古《汉书注》 李贤《后汉书注》 杨倞《荀子注》 李善《文选注》 p678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 义》,加上南朝宋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合称 《史记》三家注。
E、宋代完成了《十三经注疏》的注疏工作。 p676 朱熹: 《四书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
这个时期玄学正盛,注解的人往往借注释阐 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因而影响了注释的质 量。
D、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全盛时期,古代文化工作 有了很大的发展。
孔颖达《五经正义》p676 贾公彦《周礼疏》、《仪
礼疏》
孔颖达(唐)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 以上为《十三经注疏》中的九经 。 p676 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尚
9.衍文、脱文
这是两个校勘术语。“衍文”又简称“衍”,也叫“衍 字”;“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
所谓“衍文”,就是指出古书中多出文字的现象。
《诗·邺风·柏舟》:“汎(fàn)彼柏舟,亦汎其流。”郑笺: “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汎汎然俱流水中。”阮 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

古書的注解

古書的注解

古書的注解古書的注解古注的名稱、內容、程式化用語以及校勘術語我國古代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需要我們認真地去繼承和發展。

但是,古代的很多典籍,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文字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所導致的隔閡,後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

於是,從漢代起,人們即開始了對古書的注解工作。

一些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

古注是閱讀古代文獻、掌握古代文化知識的橋樑。

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但是,古注一般都比較難讀。

這一方面是因為注解家數繁多,各有側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捨之間,有時很不容易決定;另一方面是因為注文比較簡略,注解的體例和術語對一般讀者來說都比較生疏。

要想讀懂古注,我們首先要對它們的體例有大致的瞭解。

因此,本節將主要介紹一些古注的基本知識,包括其重要性、名稱、內容以及程式化用語等幾個方面。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釋家距所注古代文獻的時代較近,對古代文獻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特點、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情況都比較瞭解,所以其注釋的準確性相對較高。

有些詞句,如果沒有古人的注釋,我們不是無從知道其含義,就是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

例如:《左傅·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杜預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

”根據《杜注》,我們不但知道了一雉牆的體積,而且知道了三百雉並非指諸侯國首都城牆的周長,而是指首都城牆一面的長度。

又如:《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傳:“窈窕,幽閒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後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專貞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閒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稱。

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為處子時而言也。

君子,則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據《毛傳》和朱熹注,我們得知“窈窕”本來的含義是幽閒、嫺靜的意思,後來才引伸出美好、漂亮這一義項。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第三,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 例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加”作何解释?
• 查《辞源》(修订本)有“增加;超越;侵凌;施于、安 放;担任”五个义项。《辞海》(修订本)列八个义项, 比《辞源》多了“算法之一;戴上;施及”三个义项。但 所有这些义项用在“不敢加也”句里,哪一个也不合适。 倒是杜预在这句话下的注解为我们解决了难题。 • 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意思是说:
注》,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 子疏》,李善的《文选注》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 骃的《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长, 《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胜,《正义》以释地理著称。李善《文选注》详于对原文
典故源和词语出处的考释,受到后人推崇。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古注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 人注,简称古注。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例如我们读《礼记· 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下的一段注疏,就
可以详细了解古代打猎的具体做法和古人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规定; 读《左传· 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于是乎用之”下的注疏, 可以了解古代藏冰的制度以及冰的多种用途;
对神灵的祝辞,不敢把小的祭品(牺牲玉帛)说成大的, 差的说成好的,一定按实情报告。杜注虽然没有直接告诉 我们“加”当什么讲,但他的说解已经说明“加”是谎报 的意思。杜预的注解是有根据的。《说文》:“加,语相 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诬下曰‘加也’, 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与编排体例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 正义: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正,其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 义”,如孔颖达等人的《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等。私人自己整理 订正的义疏则仍称“疏”,如贾公彦的《仪礼疏》,徐彦的《春秋公羊 传疏》等。
9
(四)集解类
• 集解类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再加上自己的 注解的一种注释。
• 魏何晏《论语集解·序》说:“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 不安者,颇为改易。”就是说,这种注释是将前人训释集为 一体,加以鉴别,择善而从,并间下己意。在前人没有作注 而需诠释的地方,集解者也往往径自作注。
• 反切法:大約興起於漢末,其原理:用兩個字拼出一個讀音, 稱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聲母,反切下字取韻母 和調調,如:冬,都宗切。(《廣韻》)
27
注音方法:“如字”和“破讀”
• “如字”與“破讀”相對,即按本來的讀 音讀,表示原來的意義,如:
•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經典釋文》:“惡惡,上烏路 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 字。”
• 《小雅·大田》:“興雨祈祈,雨我 公田。”《經典釋文》:“興雨,如字。”
17
• 关于各类注释书的体例,教材文选的第二 部分有具体实例,我们可以将其相互参照 对比,细心体会。特别是义疏类和集解类 的注释,要认真分辨其中包含几家说法, 这些说法是如何排列组织的,其中从何处 至何处为何人所注,编撰者的取舍如何等 等。对注释书体例的理解,决不能脱离注 释书的实际去推衍,只能从注释书的实际 阅读中去领会。
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
秋毫之末,然必須規矩乃成方員。猶《論語》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題篇。”

《詩經·小雅·采薇》:第六章,鄭玄箋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可分为古人注和今人注两类: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对古书注解工作,一般又称做为“训诂”。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二、古注对阅读古书的作用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三、古书注解的发展概况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单独著述,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出现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书。

是秦汉间人对先秦及西汉训诂加以总结汇编而成的训诂专书。

今传十九篇。

2、注释的兴盛——两汉(1)两汉注释的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2)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解》。

颜师古《汉书集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子部:魏·王弼《老子注》西晋·郭象《庄子注》唐·杨倞《荀子注》唐·尹知章《管子注》集部:晋·郭璞《楚辞注》唐·李善《文选注》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

古书的注解.doc

古书的注解.doc

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

在这里,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古代文献中的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要么是不知道它的含义,要么是产生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诗集传》:“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申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

1、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 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 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 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 著作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时 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为小 毛公。
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 孙。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 书》。武帝时因研究《尚书》为博士,官谏 议大夫,临淮太守。著作有《尚书传》《尚 书音》《古文孝经传》等。
服虔: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 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 唐 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诱: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 学,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著作有 《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 策注》(今残)、《淮南子注》、《吕氏春秋 注》等。
1、注释的萌芽——先秦 2、注释的兴盛——两汉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5、注释的复兴——清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 乐记》:“《诗》云:‘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 南为阳。”
王逸: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 人。汉顺帝时官至侍中。著《楚辞章句》, 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古书注释的作用

古书注释的作用

古书注释的作用古书注释的作用:1.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2.古注是阅读古书的阶梯和桥梁。

3.古注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4.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5.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6.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7.古书注释开创于西汉。

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

8.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义”,注释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人称“朴学”、“汉学”。

9.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等;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10.三国·王肃、韦昭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裴骃《史记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注》11.隋·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12.唐·注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是继两汉以后的又一高峰期。

13.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合称“九经义疏”。

唐人义疏代表了唐代注释的最高成就。

14.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等。

《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

古书注释的类型:(一)诂训类以解释词义为主1.诂、训: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

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2.传:传述,指传述经文的文义。

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注释
古书注解的体式
直注式 补注式
集注式 注疏式
直注式
曰若稽古帝尧。若,顺;稽,考也。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 曰放勳,钦明文思安安。勳,功;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 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 于上下。允,信;克,能;光,充;格,至也。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 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能明俊德 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既,已 也。百姓,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昭,亦明也。协合黎众,时是雍和也。言天下众民皆
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
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
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
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
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 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何晏《论语集解》
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畫奸泽。服虔曰:以计畫
干之。文颖曰:以工畫得宠也。师古曰:共为计策,欲以求王, 服说是也。畫音獲。
——《汉书·荆燕吴传》注
注疏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
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 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岁大比, 民或于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銳反。比,毗志
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惟梁国桥玄、南阳何 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 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书》曰:太
之通称。言民诱己,己乃送之涉淇水,至此顿丘,定室家之谋,且为会期。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过也。笺云:良,善也。非我以欲过子之 期,子无善媒来告期时。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也。笺云:将,
请也。民欲为近期,故语之曰:请子无怒,秋以与子为期。
——毛诗《卫风·氓》郑玄笺
集注式
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 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 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曰:久困则为非。不 可以长处乐。孔曰:必骄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 体之,故谓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变化化上,是以风俗大和。
—— 《尚书·尧典》孔安国传
补注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民也。蚩蚩者,敦厚之貌。布,币 也。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匪来贸丝,来 即我谋。笺云:匪,非;即,就也。此民非来买丝,但来就我,欲与我谋 为室家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丘一成为顿丘。笺云:子者,男子
——孔颖达《诗经·魏风·硕鼠》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
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
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 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
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 故刺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 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 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 虽居尊位,为闇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 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礼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
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
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
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
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 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我三 载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
——孔颖达《诗经·鄘风·相鼠》疏
古书注解的风格
疏通文句 补充材料 追溯语典 阐发义理
疏通文句的注解
曰若稽古帝尧。若,顺;稽,考也。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曰 放勳,钦明文思安安。勳,功;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 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 于上下。允,信;克,能;光,充;格,至也。既有四德,又信恭能 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能明 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既,已也。百姓,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 邦,黎民于变时雍。昭,亦明也。协合黎众,时是雍和也。言天
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 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江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 《释诂》文。《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 头似兎,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鼩音瞿鼠。舍人、樊 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 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 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 善鳴,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 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 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谓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
下众民皆变化化上,是以风俗大和。
—— 《尚书·尧典》孔安国传
补充材料的注解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
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 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 初不中风,但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