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1-胁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石药 的应用。若兼有湿热阻滞,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 肋部绞痛难忍,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
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常用大黄、
芒硝;化石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 金、茵陈、枳壳、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活血汤
肝 络 失 胁肋隐痛,悠悠不 口干咽燥,心 舌红少苔,脉 养 阴 一 贯 煎 加 阳 中烦热,头晕 细弦而数。 柔肝 减 休,遇劳加重。
目眩
【预防调护】
胁痛之发生,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相关。因 此,平素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怒、 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切 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以防湿热内生。 已患胁痛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按时服药。还应 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 过度,饮食宜食用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清淡食 物。保持心情舒畅,忌恼怒忧思。
辨证论治
(二) 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通实养虚)
实证(通):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滋阴、养血、柔肝。
注意:
理气药多辛燥,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
证治分类
(三)分证论治 1、 肝郁气滞证: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肾则引及胸背肩臂,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证: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 纳少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调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 疏肝理气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义:本方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 气机不畅之胁痛。 组成: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
∆ ∆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加减:
(1)胁痛甚,加青皮、元胡→理气止痛; (2)气郁化火:证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 秘,舌红苔黄者,减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 草。
临证备要
∆
1.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胁痛 之病机以肝经气郁,肝失条达为先,故疏肝解郁,理气止 痛是治疗胁痛的常用之法。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
疗之时宜柔肝而不宜伐肝。
∆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经检查,如
属病毒性肝炎,可用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等治
法,结合临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择具有抗病毒、改善肝 功能、调节免疫及抗纤维化作用的药物。
小结
∆ ∆
胁痛的主症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
病因: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饮食不调、劳逸久 病、跌仆损伤。病位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 滞、络脉失和。病理变化为“不通则痛”、“不 荣则痛”。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居多。 辩证特点,当分气血虚实。初病在气,久病入络。 初病属实,久病多虚。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 血阻络、肝络失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病证鉴别
与悬饮的鉴别: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 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 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 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 胆疾患相关。 1、 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性肝 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 石、急慢性胆囊眼、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3、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 肝硬化等辅助诊断指标。 4、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亦作为 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4)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
辨证论治
3、瘀血阻络证 主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证:胁肋下或见有徵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
方义:前方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 所导致的胸胁刺痛, 日久不愈者。
(三)讨源自文库范围: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可见于西医的 多种
疾病之中,如: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胆系结石、
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2、跌仆损伤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邪 肝气郁结,肝失条达; 瘀血停着,痹阻胁络; 湿热蕴结,肝失疏泄; 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 诸多病理变化,最终导 致胁痛发生。
5、劳欲久病
(二)病机
情志不畅 跌仆损伤 饮食所伤 外感湿热 劳欲久病 肝失条达 气阻络痹 痹阻胁络
瘀血停滞
湿热内郁 郁结少阳 精血亏虚
肝胆失疏
肝失疏泄 肝络失养
胁痛
暴怒伤肝 肝失调达、疏泄不利、 抑郁忧思 气阻络痹,发为肝瘀 2、跌仆损伤:跌仆外伤 胁肋受伤、瘀血 强力负重 停着、阻塞胁络
1、情志不遂:
三、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 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 痛等不同特点。 2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 、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老 欲久病等病史。
∆
∆
急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高脂餐、饮酒后发作, 起病急,先上腹中部或偏左,后可扩散,持续性 剧烈割痛,可向左腰背放射。上腹压痛至严重强 直,脐部及左胁部可见瘀斑,移动性浊音可能阳 性,反射性呕吐,出血型可迅速出现休克。白细 胞增高,血尿淀粉酶增高。腹部平片可见扩大的 空肠曲。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
状情终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
部拒按,入夜尤甚。
∆
∆
2、 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 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 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 证。
3、自觉症状:疼痛。
足 少 阳 胆 经
(二)文献摘要
1、病名和临床表现: 1)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2)《素问· 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 人善怒。” 2、病因病机: 1)《灵枢· 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2)《诸病源候论》指出胁痛的发病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敞也”。 3)《严氏济生方》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不 通 则 痛
3、饮食所伤: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4、外感湿热:湿热郁介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 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 郁于肝胆、失于疏泄, 胁痛
劳欲过度 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不 荣 则 痛
(三)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 → 实证:气滞、血瘀、湿热。 病理变化 不荣则痛 → 虚证:肝络失养。 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耗伤阴津,阴血不 足,肝络失养。
∆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 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 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
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如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己之滋水清肝饮中 柴胡与生地配伍,均是疏肝柔肝并用的范例。
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作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 之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 肝调气,散瘀止痛;炙香附、川楝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 活血,使气行血畅;
∆
∆
加减:
(1)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积瘀肿痛 者,可酌加穿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 散结,通络止痛;
胁痛
一、概述:
(一)定义
胁痛:是因气滞、血瘀、湿热或肝阴不足,导致肝络失和,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既可以单独 为病,又可以是肝胆病证伴有的一种常见自觉症状。 1、 部位: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 称。 2、 图) 经络:肝胆肾三经循行于此,故病变与肝胆有关。(见
4)《景岳全书》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指出其病 位主要在肝胆,但与他脏亦有关:“胁痛之病,本属肝胆 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 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 3、治疗原则:《证治汇补· 胁痛》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 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 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 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 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2)若胁下有徵块,而正气未衰者,可 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 结消坚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辨证论治
14、 肝络失养证 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兼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 ∆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方义:本方功用滋阴柔肝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 失养而导致的协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组成: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柔 肝; 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柔肝缓急;
(3)证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4)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 红少津。脉细者,减川芎加枸杞、菊花、首乌、丹皮、栀子; (5)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 (6)气滞兼血瘀,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 郁金。
辨证论治
2、肝胆湿热证
∆
常见疾病
∆
肺炎、胸膜炎:呼吸道感染中急性发病,持续性 发作,呼吸时加重,中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 伴寒战、高热、咳嗽,白细胞增高,胸片可见阴 影。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多在饱餐或脂餐后发作, 起病突然,部位在中上腹扩展至右上腹肋下区, 先胀痛,后绞痛,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右上腹明 显压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或可触及胆囊 炎性肿块,伴恶心呕吐、发热、毒血症,可有轻 度黄疸。血常规白细胞增高。
主证:胁肋胀痛。 兼证: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 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
∆ ∆ ∆ ∆ ∆ ∆
方义: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组成: 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 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及清泄三焦湿热 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 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 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加减:
(1)兼发热,黄疸者,加茵琛、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 (2)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瞒者,加大黄、芒硝; (3)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 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 矾石散;
∆
∆
∆
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加减:
( 1 )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 (2)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酸枣仁、炒栀子、合欢 皮 ( 3 )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可加菊花、 女贞子、熟地等
(4)阴虚火旺,可加黄柏、知母、地骨皮。
胁痛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主证 兼证 舌脉 治法 方药
肝 气 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腹胀,嗳 舌苔薄白,脉 疏 柴胡疏肝 滞 甚 则 引 及 胸 背 臂 , 气频作,得嗳 弦。 肝 理 散加减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 气而胀痛稍舒 , 气 增减; 纳少口苦;
肝 胆 湿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粘,胸闷 舌 红 苔 黄 腻 , 清 热 龙 胆 泻 肝 热 纳呆,恶心呕吐,脉弦滑数。 利湿 汤加减。 或兼有身热恶寒,身 小便黄赤,大便 目发黄。 不爽, 瘀 血 阻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胁肋下或见有 舌质紫暗,脉 祛 瘀 血 府 逐 瘀 络 痛处拒按,入夜痛甚。徵块。 象沉涩 通络 汤 或 复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