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852细胞生物学2015年考研真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852细胞生物学

智从教育独家编辑整理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内吞作用(endocytosis)又称入胞作用或胞吞作用,是通过质膜的变形运动将细胞外物质转运入细胞内的过程。根据入胞物质的不同大小,以及入胞机制的不同可将内吞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2.细胞识别:细胞间的识别包括通过细胞表面受体或配体与其他细胞表面配体或受体的选择性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递。细胞识别是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胞通过识别作用和粘着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不同组织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识别本身就意味着选择,或是说具有特异性。

3.细胞融合(cell fusion):是在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基本过程包括细胞融合形成异核体(heterokaryon)、异核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进行核融合、最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细胞融合可作为一种实验方法被广泛适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膜蛋白的研究。诱导细胞融合的主要方法有: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融合剂诱导融合和电融合。

4.通讯连接: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方式,位于特化的具有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它除了有机械的细胞连接作用之外,还可以在细胞间形成电偶联或代谢偶联,以此来传递信息。动物与植物的通讯连接方式是不同的,动物细胞的通讯连接为间隙连接,而植物细胞的通讯连接则是胞间连丝。通讯连接分为以下三种:间隙连接、第二信使、化学突触。

5.第二信使:能将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的细胞外信号转换为细胞内信号的物质称为第二信使,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第二信使包括: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碳烯酸类,一氧化氮等。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激活级联系统中酶的活性,以及非酶蛋白的活性。

6.孔膜区:核被膜位于细胞核的最外层,是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界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即外核膜和内核膜)。外核膜和内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融合形成环形开口,称核孔。而核孔周围的核膜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孔复合体特有的跨膜糖蛋白gp210。

7.减数分裂(Meiosis):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不同于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仅发生在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它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从而保持物种染色体数的恒定。

8.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体细胞在离体的情况下,在一定营养物质、因子(包括特定转录因子或小分子化合物)的诱导下,可被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发育成新的个体。据细胞全能性大小,可分为全能性细胞(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如原肠胚细胞),专能性(如造血干细胞);根据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三、简答题

1、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如何鉴定区别他们?

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也常常被称为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主动的有序的死亡方式.

具体指细胞遇到内、外环境因子刺激时,受基因调控启动的自杀保护措施,包括一些分子机制的诱导激活和基因编程,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体内非必需细胞或即将发生特化的细胞。

坏死是细胞受到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有毒物质)、物理因素(如热、辐射)和生物因素等环境因素的伤害,损伤因子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一定时间,从而使受损组织的代谢完全停止,导致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如感染导致的组织坏死等。坏死细胞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由下列2种病理过程引起的,即酶性消化和蛋白变性。参与此过程的酶,如来源于死亡细胞本身的溶酶体,则称为细胞自溶(autolysis);若来源于浸润坏死组织内白细胞溶酶体,则为异溶(heterolysis)。在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组织、细胞的变性逐渐发展来的,称为渐进性坏死.在此期间,只要坏死尚未发生而病因被消除,则组织、细胞的损伤仍可恢复(可复期).但一旦组织、细胞的损伤严重,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的形态学变化时,则损伤不能恢复(不可复期).

凋亡细胞的主要特征:①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②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释放,故不会引起炎症;③凋亡细胞中仍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但是在坏死细胞中ATP和蛋白质合成受阻或终止;④核酸内切酶活化,导致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形成约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⑤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

细胞坏死初期,胞质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崩解,结构脂滴游离、空泡化,蛋白质颗粒增多,核发生固缩或断裂。随着胞质内蛋白变性、凝固或碎裂,以及嗜碱性核蛋白的降解,细胞质呈现强嗜酸性,故坏死组织或细胞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胞质呈均一的深伊红色,原有的微细结构消失。在含水量高的细胞,可因胞质内水泡不断增大,并发生溶解,导致细胞结构完全消失,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器破裂,DNA降解,细胞内容物流出,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鉴定方法:

1).PI单染色法检测

原理主要是根据细胞凋亡时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特征性改变。这些改变包括细胞核的改变、细胞器的改变、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和细胞形态的改变等,其中细胞核的改变最具特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核的改变:研究表明,用各种染色体荧光染料对经固定的凋亡细胞进行染色,其DNA可染性降低。许多学者把这种DNA可染性的降低认为是凋亡细胞的标志之一。

(2)光散射特性:凋亡细胞形态上的改变影响它们的光散射特性。在流式细胞仪上,前散射光与细胞的大小有关,而侧散射光反映的是光在细胞内的折射作用,与细胞内的颗粒多少有关。在细胞凋亡时,细胞固缩,体积变小,故前散射光降低,这一特性往往被认为是凋亡细胞的特点之一。此外细胞凋亡时由于染色体降解,核破裂形成,细胞内颗粒往往增多,故凋亡细胞侧散射光常增加。细胞坏死时,由于细胞肿胀,其前散射光增大;侧散射光在细胞坏死时也增大,因此可根据前散射光和侧散射光区别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

2).Heochst33342/PI双染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