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

合集下载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

A、脊髓灰质炎B、肌病C、神经根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

(正确答案)2、发现Ⅱ型疫苗病毒或变异株,应成立由()牵头的调查小组,负责病例的个案调查、诊断,开展接种率调查,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质量等工作。

A、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正确答案)B、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C、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D、市疾控中心。

3、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

A、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正确答案)B、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C、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增强症候群。

D、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4、关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正确的是()A、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正确答案)B、任何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C、所有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D、以上答案均正确。

5、医疗机构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应在()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到当地辖区疾控机构。

A、6小时B、8小时C、12小时(正确答案)D、24小时6、确诊为脊灰病例后需进行消化道隔离,隔离期限为()天,粪便进行消毒后排放。

A、7天B、10天C、20天D、40天。

(正确答案)7、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后应对发病两周之内病后未再服苗的病人,间隔()小时采集两份足量的粪便,冷藏4C以下运送合格实验室。

A、24小时B、36小时C、72小时D、24-48小时。

(正确答案)8、对脊髓灰质炎病例急性期处理不正确的是()A、急性期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治疗并发症。

B、首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和意识)C、保护瘫肢免受外伤和压迫,并置于功能位。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AFP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即急性弛缓性瘫痪,是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儿童麻痹症。

AFP可以导致肢体无力、无法控制和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呼吸功能。

为了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这种病例,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了相应的定义和监测标准。

本文将介绍AFP病例的定义,并探讨相关的监测方法。

一、AFP病例的定义根据WHO的定义,AFP病例应包括以下要素:1. 急性发病: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肢体瘫痪的症状,通常是在1-14天内。

2. 弛缓性瘫痪:患者的肌肉失去了张力和力量,导致肢体无力并且活动受限。

3. 不包括:下肢瘫痪仅由于外伤、脊髓损伤、先天性正常肌无力症等非感染性疾病所引起。

4. 年龄限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导原则,通常将AFP病例限定在15岁以下儿童。

二、AFP病例的监测为了及时控制和预防AFP病例在人群中的传播,各国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

以下是常用的AFP病例监测方法:1. 实验室检测:对于怀疑是AFP的病例,应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培养、抗体检测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

这些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病因,比如是否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

2. 临床观察: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的评估。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诊断AFP病例,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 疫情调查:对于发现的AFP病例,相关部门应进行追踪调查,包括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接触史和既往健康情况等。

这些调查可以帮助确定病例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疫苗接种:根据非政府组织(NGO)和国际卫生组织(WHO)的建议,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防止AFP病例爆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各国应对具有疫苗需求的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5. 数据收集和统计:各国和地区应建立完善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定期收集病例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文档资料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文档资料
18
4.3.3 在病例发生的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上医院 和病例所在村进行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调 查了解本地和病例周围儿童AFP病例的发生情 况,搜索是否有脊灰野病毒输入或具有神经毒 力的脊灰疫苗衍生株循环的证据。
4.3.4 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病例居住地区至 少调查30名5岁以下儿童,若本村儿童不足30 名,要调查此年龄段的所有儿童,评价脊灰疫 苗接种率。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 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 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 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 发的神经炎);
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 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
5
1.3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
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 不满2个月。
6
2 AFP病例的病毒学分类标准
2.1脊灰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 性的AFP病例为脊灰确诊病例。
17
4.3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
4.3.1 调查组的防控制机构组织由熟悉AFP病例 诊断的流行病学专家和神经内科或儿科医生参加 的调查小组。
4.3.2 及时对临床符合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 查和采集粪便标本。神经科专家要对病例进行医 学检查,核实诊断(确定是否是临床符合病例); 了解发病过程、治疗情况、脊灰疫苗免疫史等情 况;并对所调查的对象拍摄病例的影像资料,以 便记录病例的残留麻痹情况和现场调查工作,分 析发病原因和脊灰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7
2.2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脊灰野病毒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要点介绍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要点介绍

2 诊断标准
诊断AFP的标准包括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 室检测结果和病程。
监测方,确保监测过程准确可靠。
2
方法二
指定监测责任人和团队,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3
方法三
制定监测计划和流程,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
监测工具和设备
工具一
电子表格软件,用于数据记录和分析。
工具二
医疗设备,用于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
工具三
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或电话访谈。
数据分析和报告
1
数据分析
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估疾
报告
2
病的发展趋势和干预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撰写报告,并向相关利益 相关者提供分析结果和建议。
2 流行病学特征
AFP在全球范围内有发生,但最常见于亚洲和非洲地区。
AFP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1 目的
监测AFP的目的是及早发现并控制疾病,以 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
2 重要性
AFP监测对于研究和预防该疾病的流行具有 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监测指标和诊断标准
1 监测指标
监测AFP的主要指标包括病例数、患病率、 病例报告率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 例监测要点介绍
本演示将介绍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的关键要点,包括定义、流行病 学特征、目的和重要性、监测指标和诊断标准、监测方法和步骤、监测工具 和设备,以及数据分析和报告。
AFP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 定义
AFP是一种罕见的急性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弛缓和麻痹。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指南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指南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指南AFP(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是指所有 15 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AFP 病例的监测对于及时发现和控制脊灰疫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AFP 病例的定义及监测指南。

一、AFP 病例的定义AFP 病例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单瘫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诊断 AFP 病例时,要排除以下情况:1、外伤(包括脑、脊髓、神经)、骨折、烧伤、烫伤所致的肢体瘫痪。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导致的肢体瘫痪。

3、周围神经炎等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肢体瘫痪。

二、AFP 病例的监测(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维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二)监测内容1、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一旦发现 AFP 病例,应在 12 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2、病例调查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 48 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等。

3、标本采集在病例出现麻痹后 14 天内,采集两份粪便标本,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

标本应冷藏运输,在 7 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

4、实验室检测省级脊灰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及时进行病毒分离和型别鉴定。

5、随访在病例麻痹 60 天后,由县级疾控机构进行随访,了解病例的恢复情况,并填写随访表。

(三)监测指标1、 15 岁以下儿童非脊灰 AFP 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 1/10 万以上。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医学-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医学-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例3例云南
发现聚集脊灰疫 苗重组株病毒引
起的病例四川
发现聚集cVDPV 病例贵州
发现iVDPV病例
安徽
发现VDPV病例
广西
首例iVDPV死亡(安徽)
05年7月31日 麻痹 8月2/3日 采便(苏州)
11月5-6日 首轮应急接种
2型VDPV 10月14日
12月5-6日 次轮应急接种
2+3型VDPV 11月10日 诊断为iVDPV 11月18日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
流行病学
脊灰1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流行高峰, 7-9月发病占全年40%-70%, 发病以小年龄为主,我国资料提示,2岁以 下73%,3岁以下占88%。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经过,脊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 麻痹前期,麻痹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如病情发展,病毒侵入血液,病情进入前驱期(约1-4 天),全身不适、及轻度呼吸道,消化道症状。顿挫型者 即指病情进入前驱期而不再发展。 从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有两种结果;中枢神经系统 的炎症,但无麻痹症状,此期称麻痹前期。病毒侵入脊髓 前角运动神经元,称麻痹期,临床多见。
成人脊灰
AFP监测是症状监测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及其带毒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及无麻痹患者因不易发现,在传播该病起主 要作用。
潜伏期:3-35天,一般1-2周。发病前1周始从 粪便排毒,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69%-100%)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脊灰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是 自然界唯一宿主。 脊灰潜伏期的末期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热退 后传染性减少。约70%患儿粪便中带有病毒1-2周。 少数患儿带病毒3-8周。所以人粪是最重要的病毒 来源,带病毒的人是最主要的传播者。

AFP监测方案

AFP监测方案

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AFP主动监测报告制度

AFP主动监测报告制度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监测报告制度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2003年,我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消灭脊灰目标,在《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疫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监测报告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1、监测目的:及时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避免迟报、漏报现象。

2、监测病例定义:2.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2高危AFP病例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定为高危AFP病例:(1)年龄小于5岁、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2)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的病例(年龄小于5岁,发热3天后出现弛缓性麻痹,麻痹时伴有发热,退热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肌肉萎缩,临床上不能排除脊灰的AFP病例)。

AFP病例监测(4.10)

AFP病例监测(4.10)
(1)监测的敏感性 —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2)监测的及时性 —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 ≥80%; —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 率≥80%; —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3)监测的完整性 — 旬报完整性; —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
二、监测病例定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高危AFP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
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
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 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 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身 体任何部位出现的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 肌肉萎缩的一组征候群。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病例监测
冯军
2016年3月24日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 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 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 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 疫策略提供依据。
2、高危AFP病例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
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
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 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 1%~15%之间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 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范文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范文

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Word]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Word]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3.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2)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附件1: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二)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附图,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VDPV病例: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2)进行神经学检查:重点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肌萎缩和肢体活动情况。
(3)填写个案调查表:要求完整、准确填写,避免缺项和漏项。如有调查表中未包括的症状或体征可用文字说明;调查时力求明确临床诊断。
2.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
详见《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卫疾控免疫[1999]第63号)。

AFP监测

AFP监测

AFP监测基本知识及流程 1. 什么是 AFP? AFP是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又称急性软瘫病例。

监测定义(常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是所有 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和不能排除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自治区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期间监测病例定义: 1.符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候群定义的病例,重点地区报告的年龄范围为所有年龄组,其他地区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

2.全区范围内任何年龄临床怀疑为“脊灰”及不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诊断要点包括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 AFP 包括哪些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变)(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4各级医疗机构职责有哪些?(1)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2)制定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在本单位开展病例的主动监测;(3)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监测培训;(4)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并开展主动监测工作;(5)收集、补充AFP病例的临床资料,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宣传单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宣传单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宣传单
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
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
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二、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农二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痹日期(必填项) 麻痹症状(简单描述麻痹部位、肌张力、肌力等,100字以内) 来现就诊地日期(必填项。异地病例填写) 现就诊地住址(必填项。异地病例填写,本次就诊时所住临时住所
地址,麻痹前居住时间小于等于35日)
A
F
P 监 测 要 求
精品课件文档,欢迎下载,下 载后可以复制编辑。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浏览。
G72.9)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肉毒中毒(A05.1)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30/93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AFP病例监测流程
主动监测









访
就诊
医院报什么?疾控中心登记什么?
医院 报告内容: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 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
传染期
感染者大便排出病毒可达数周至数月 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均有传染性 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
消灭脊灰定义
消灭
国际消灭疾病特别委员会(ITFDE)关于消灭的定义 ,是指从地球上根绝人类病例,达到任何地方均无 该病病例的状态,不再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具有持 久的效益,是不可逆的过程,如全球消灭天花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 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目前南疆报告要求 任何年龄的AFP病例
AFP监测流程
主动监测
发现
报 告
调 查
采 样
就诊报告
随访
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
脊髓灰质炎(A80)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学术文 化领域 百家争 鸣,(df高血压 958心 脏病983u6糖尿 病87fr )特别 是思想 家的革 新精神 ,为中 医学理 论的创 新和突 破性进 展,提 供了有 利的文 化背景 。宋代 陈无择 著《三 因极一 病证方 论》一 书,(45传染 病q566丙肝964jo乙肝 28jgsx甲肝gh)提出 三因学 说;并 产生了 最具盛 名四大 学派, 刘完素 倡导火 热论; 张从正 力倡“ 攻邪论 ”;李 杲提出 “内伤 脾胃, 百病由 生”的 理论; 朱震亨 创造性 地阐明 了相火 的演变 规律。
新疆采取防控策略(二)
保证脊灰实验室网络的正常运转 每年接受WHO网络实验室的认证和考核
完成脊灰病毒实验室封存工作 2008年完成全区所有卫生系统内和卫生系统外的相关实 验室的调查
提高对输入性野病毒和VDPV的快速反应能力 与边境检疫部门合作,开展入境儿童的服苗和采集便标 本的监测工作
3000-4000年 前古埃及
脊灰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麻痹型患者 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
➢ 不易被发现,在疫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脊灰易感人群、传染期
易感人群
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 <4月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 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消灭脊灰
指消灭本土脊灰野病毒
多个流行国家与新疆接壤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新疆采取防控策略(一)
保持高水平的OPV常规免疫接种率 儿童在2月龄、3月龄、4月龄、4岁口服四剂次OPV疫苗
继续在重点地区开展强化免疫活动 每年3月、4月对全区当年4岁以下儿童间隔一个月,口服 2轮OPV疫苗
保持AFP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每年3月、4月对全区所有县级以上医院开展AFP病例漏 报调查 对全区县级以上医院的临床医生开展鉴别诊断培训班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病例监测
卫生部赴新疆工作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2011年10月
目录
脊灰与AFP 病例监测报告 病例调查 采样、保存和运送 病例随访 资料管理、分析与利用
最古老的脊髓灰质炎患者雕像
现保存于丹麦 哥本哈根市 博物馆
患者右下肢麻痹 明显的肌肉萎缩 足下垂
Source from TREMOLO
1、 病 毒 性 肝 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 、丁、 戊和庚 共六种 类型病 毒性肝 炎。能 引起肝 脏细胞 肿胀, 是世界 上流传 广泛, 危害很 大的传 染病之 一。
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 素之一 。1947年,将 原来的 传染性 肝炎(i 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 HA);血清性肝炎(serum 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 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 炎的表 面抗原 。
县级疾控中心 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 登记接到报告的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 记录人等内容
AFP病例网络直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以下简
称大疫情系统):http: //1.202.129.170
登录“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在疾病名称的“其他传染病”中选择“9825,AFP”,
并在“病例分类”中选择“1.临床诊断病例”,填报 AFP病“疾病名称”中选择“AFP”后,会自动跳出需填报的 附卡信息
附卡信息内容
病例归属:本地、异地(必填项。按照监测方案要求,异地AFP病 例指非本地户籍的AFP病例,如麻痹前在本地居住35天以上,属于 本地病例)
)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G62.0-G62.9) 神经根炎(M54.1)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单神经炎(G56, G57) 神经丛炎(G54.0-G54.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问题
脊灰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消灭脊灰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AFP病例的定义…
Acute 急性 Flaccid 弛缓性 Paralysis 麻痹、瘫痪
急性弛缓性麻痹(急性软瘫、周围性瘫痪)病例
慢性的× 痉挛性瘫× 硬瘫×
症状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疑似脊灰病例
AFP病例的定义
病例定义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