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气上冲的辨证
气上冲胸: 心阳上虚,水气上冲,其证有二: 典型者,患者 自觉心下有二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不典型者,不见明显的 气上冲,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 或满、或悸等等见证 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是水气上冲病证。 胸满: 水气上冲,胸阳受敌,阴霾用事,则见胸满。此证以 夜间为甚,气候温和则轻,冷冽则加重。往往伴见气短,咽喉 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证。 心悸: 心悸的出现有二: 在气上冲胸咽时,则心悸随之出现。 另一种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与疼痛时,则立即出现 心悸之证。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食之后,呈阵发性, 轻者可以自止。 短气: 心阳虚衰,膻中之气不充,又被水寒凝滞,则出现"短 气"之证。如身体不动,或行路缓慢一般则不会出现短气。如 登楼爬高,少顷则觉气短发憋,呼吸紧促而常伴咽喉有痰使人 痛苦万分。严重者则可令人周身出汗、小便失禁,失气频频, 心脏悸动如出。
正水
脾肾阳虚,不能气化以蒸发水湿之邪, 以致水停于里而不行, 表现腹满而脉沉迟,身体浮肿,身重 短气不得卧,胁下与腹作痛,腹胀大, 四肢苦重难于活动,口渴、少气,小 便难,脐肿,腰痛,不得溺也。阴下 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及 阳气不 华于上,其面反瘦。 五脏水属正水石水范畴,后世分阴水, 阳水
石水
水心病病症分析
“心下逆满”的"逆"既指水气上逆之病机,又道出相 应之症状。"满",就是胀满,或叫痞满,为上腹部 的气机痞塞不通“ “心下”旧注解为“胃脘之间”证候,实为心脏阳 虚见证之一,上虚而气不降所以为中满也。心阳被 水寒之邪所遏,故自觉心下痛、痞满或胸中满闷, 或兼见憋气与疼痛。又肺居胸中,行使治节之令, 水寒凌肺,金寒津凝,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痰涎 较多,面部虚浮等证。 “起则头眩”,指头晕重,只能静卧,不敢起动。 原因: 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上养清窍; 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既虚且抑所以头眩。 还有其他视力下降,目见黑花,耳聋, 鼻塞与不闻 香臭等五官科疾患。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姜堰中医院 孙秀娟
苓桂剂来源
刘渡舟先生首先提出: 定义:伤寒金匮中以茯苓桂枝为主的 方剂。 主要包括: 《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 苓桂棗甘汤,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 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五苓 散。《金匮要略》 茯苓泽泻汤,桂苓 五味甘草汤等
特点和功用
以茯苓桂枝为主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 利水渗湿,化气行水 主要针对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 病症,尤其是水肿,水气上冲等,在 《伤寒金匮》称为水病或水气病,统 称“水证”。
水悸—苓桂枣甘汤
原文65条 病因病机:汗后,心阳被伤,不能下温脾肾,其 人脐下悸,下焦水气有上冲的趋势。 体质不同,汗后弱者先伤,平素心阳不足,先伤 心; 脾阳不足,先伤脾…。下焦水邪,乘虚上冲。 “脐下悸”水邪与正气相争,见腹部肌肉不自主, 无规律地跳动;也可见病者对腹主动脉搏动的敏感 性增高等表现,为奔豚发作的前兆症。 苓桂枣甘汤培土,泄水,安肾。心阳得复,肾水得 平,脐下悸自止,奔豚自然就不会发作了。 苓桂枣甘汤在《伤寒论》中用于: ①心阳虚下焦水邪欲冲,欲作奔豚。 ②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发作奔豚。
水痫及水渴—五苓散
小便不利,头目眩晕,继则晕厥倒地,口吐白沫; 人事不省,发为癫痫。其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候分析]:小便不利,头目眩晕,为水寒上冒清 阳。清阳为水寒之邪所遏,所以头目眩晕,而发为 癫痫也。此证非风非痰,又非蓄血。辨证关键在于 小便不利一证。 [治法]: 利小便以消阴,通阳气以化饮 [方药]: 五苓散 (白朮、 泽泻、 猪苓, 茯苓, 桂枝) [方义] 泽泻、 猪苓、 茯苓利小便以消阴; 桂枝通 阳以下气; 白木健脾以制水泛。相合则阴霾自散, 而癫痫则愈。 若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头眩心悸等阳虚水泛之证 时,则改用驱寒镇水,扶阳抑阴的真武汤治疗
五苓散
组成: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 病因病机 :太阳表证,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 胱气化不利。 或太阳表证,抗邪于表,正气不足,饮水过多,水停 下焦。 膀胱气化不利表现: 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渴而多饮饮不解 渴),渴欲饮水。 排水功能下降:小便不利(小便少,非涩痛不利)。 少腹苦里急。 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证:水邪上逆
水气上冲治法
治法: 补阳降冲,利水消阴。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茯苓作用有因:(1) 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行肺之治节;(4)补脾 厚土。所以,茯苓一味而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 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桂枝 在本方作用有三:(1)通阳以消阴;(2)下气以降冲; (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 本方之主药。假如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 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 上补心阳之虚,下不能通阳以行津液。由此可见苓, 桂二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至于本方 的白朮补脾协助茯苓以远化水湿; 炙甘草则助桂枝 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
病机: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水气不能 从小便排出体外,而下结于少腹,故腹胀如 石坚硬。 病位:下焦,属于水气内结,故脉沉而不起。 水气在肾而粼于肝,可见肋下胀满疼痛等证。 治疗,可选用温补脾肾,佐以舒肝通络之法, 如真武汤加桂枝,川楝、延胡、石楠藤,小 茴香等药物。
四水总结
四水之中,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 水与石水相类属里; 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 正水自喘, 石水不自喘为异,临证之时须加以鉴 别。
水气诸病
水悸 水痞 水咳 水渴
水气上冲证的代表——水心病
概述:水心病,此病名是受西医“风心病” 病名影响而产生的,病名突出了病症的重点, 反映了病的实质问题,就是指“水气凌心”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 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 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病机:心阳先虚,坐镇水寒之权威失势,中 焦治水之的脾土,和下焦管理水气的肾阳, 亦松弛,因此在下焦的水寒阴气便有可乘之 机,乃有“水心病”发生。
苓桂术甘汤
桂枝甘草汤加茯苓和白术 桂枝甘草汤即阳虚引起之心悸。原文「其人 发汗过多,用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故苓桂朮甘汤有 「心悸」亦为主证。 茯苓、白术:仲景常用的益脾性利尿的药材, 用在小便不利兼有浮肿的病人。 总结,苓桂朮甘汤证之病情有二,其一心阳 虚,其二必有水气在体内作怪,而且同时胃 肠功能也因此发生障碍。
水气病脉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水肿病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水气上冲病症 水气上冲病症还见于《伤寒论》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
将水气病可分为四种类型:风水,皮水、 正水,石水,以及五脏之水气。主要论 述以水肿为主症的病症。 并提出邪实而正不虚的有三种治疗方 法:即发汗,利小便与攻下之法。这 就是 <内经> 说的"开鬼门, 洁净府"的 治疗原则。
风水
风水由干风邪侵袭肌表,故脉来而浮;若卫 气虚不能固表,则脉浮软而见汗出恶风之证; 荣卫之行涩,水道不利,而水湿滞于分肉, 则身重而懒于活动。 抓住“身重汗出恶风”以疏风益卫,健脾利 湿,用防已黄耆汤 审其虚 抓住“脉浮、恶风,身肿不渴”以宣肺以利 小便,清热以散风邪,用越婢汤方 ,审其 实
定位思想
查其部位,因势利导 仲景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水之去路有二: 在表者发汗,在里者渗利, 因势利导,使水气得去而愈。 变通其治:发汗、渗利兼用如腰以下肿,既 要渗利,又应“提壶揭盖”开其肺气,使上 窍通而下窍利,则水邪方能尽去。 发汗、利小便——治水两大法门,应变通选 用而不拘于一格。
水气上冲证治
水气的概念 (此处水气非指水肿) 古人对水气的概念,有认为水气是水 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水寒 相搏,肺寒气逆";也有人认为水气即 是水我认为他们似乎各自说对一半,因水 与寒,往往统一发病,水指其形,寒 则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能分离。 所以水气的概念,既有水饮,也有寒 气。
水液代谢生理及病理
生理:是由胃、脾、肺、肾、三焦五 经之气,经过升降浮沉运动。 病理:气化失司,气不化阴 《伤寒金匮》中水液代谢失常病证涉 及脏腑: 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 2,脾阳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 3,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
水证概述
何谓水证:水邪伤人所致病症 形成机制(病机):脏腑气化失司, 尤其 是阳气虚,气不化阴,使气寒水凝,或流溢 失序,或上冒清阳,在表在里,沿三焦为害, 导致眩、咳、悸、肿各种水证发生 而产生水 气病。
苓桂术甘汤适应症
体内的水毒上冲,引起神经上的向上逆传,心悸亢 进,呼吸急迫,心胸胀满,短气等有轻度呼吸困难。 1,心脏病,心肺功能差,尤其以「心悸、浮肿」 为主诉。如轻度心衰、心源性水肿。心悸甚者加龙 骨、牡蛎。心衰严重者加附子,或合用真武汤。 2,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小青龙汤 治其急,苓桂术甘善其后”。如慢性支气管炎 3,眩晕-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体位 性的眩晕)等,伴体摇、尿少,轻肿,头痛、苔白 滑,脉弦滑或沉紧等、 4,此外脚气肿、神经衰弱、慢性肾炎、营养不良 性水肿皆可用
皮水
皮水: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阻塞 中焦,故腹中胀满;肺气虚则不能通调三焦, 以致水湿停留,故下肢踝部浮肿,按之没指, 为水性润下之征。 脉浮,但无恶风身痛等证。 皮水治法: 皮水脉浮为水在表,因势利导而 发其汗,可用越婢加朮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 聂动偏里者,可用防已茯苓汤主之,防已, 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 行水,且合黄耆、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 己,茯苓之力
水悸—苓桂姜甘汤
《伤寒论》之茯苓甘草汤 《 伤寒论》原文 73条、 127 条、356条 主证:胃脘胀满,心下悸动,胃阳和水邪相博。 厥,水邪阻滞中阳,不达四末,阴阳之气不 相顺接。 不渴 ,小便利等与下焦蓄水的区别。 口渴:水蓄下焦,津不上承故口渴----五苓散。 水停中焦胃脘,未影响气化机能,故口不渴--- 茯苓甘草汤。 小便-----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五苓散; 水停中焦胃脘,未影响气化机能,故小便利---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阳以化水饮; 五苓散重在温膀胱以助气化而利小便。
五脏水
五脏水邪为病,其中肺,脾,肾三脏阳气之虚 衰,不能行气化津而使水邪内停则是它们的 共性。 在治疗中总以通阳化气,消阴利水之法实为上 策。 后世医家,将水分为阴,阳两类,阳水为热为 实,治以驱邪为主。疏凿饮子外散内利,茯 苓导水汤 阴水为寒为虚,补中益气汤、实脾饮 、真武 汤金匮肾气丸。 此外外治法。
水气上冲的证机
水气上冲证,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历代医家比较重视,在治疗方面也有 所发展。此证源出《伤寒论》及《金 匮要略方论》主要以苓桂为主方的相 应治疗,是后世治疗水气上冲的证治 基础。将原文中的苓桂方证,加减化 裁,治疗各种病症。
水气上冲的诊治
望诊 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 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 或在额‧颊、鼻柱‧唇口、下颏等处,皮里肉外,出 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心开 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 火冷津凝, 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 脉诊 水气上冲为阴证,仲景指其脉为沉紧,阴病见阴脉 似无可议,然验之临床,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 沉弦,或只弦,只沉;病重者,则心阳浇漓,自顾 不暇,其脉则出现"结",或沉伏无力,亦不可不知。
水心病病症分析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胸部胀满,胸 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 头眩-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 脉沉紧---病非表寒,为里水饮,故脉不浮紧。 --《金匮》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温药和 之”,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 咳喘(痰饮)轻者---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 病之重心在脾,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前已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