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解决教师“教”的科学性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要求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到四个转变
从知识中心到方法中心,从读科学到做科学,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从独学到共学的角度转变。
(2)注重三个突出:突出想中学,用中学,做中学。
(3)实现四个重视
重视科学意识,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兴趣和个性培养。
2、科学课中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原则。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价值取向,在科学课中应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应本着“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原则。
(1)内容设计的开放性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以青岛版科学教材为本,训练学生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重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教材中蕴含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的因素进行挖掘。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对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容因素进行挖掘,教师应多设计这样的提问,“找一找,你还能发现什么?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不能反过来试一试?由此你还想到了什么?”不需要追求明确的答案同,关键在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提问,怎样使物体变浮为沉?怎样使物体变沉为浮?除了船以外,还有哪些物体运用了浮沉的原理?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科学课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应一味地依靠教师讲解。事实上,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讲解。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与活动的时间,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坚决不讲,多让学生讨论、探究,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真正不会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启发,决不能包办代替。比如,实验课必须做到人人动手实验,人人参与观察,人人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巡视指导,对学生的不正确操作予以纠正。一些观察为主的课,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观察,通过眼看,耳听,鼻闻,舌尝,手摸等多种感官参与,得到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再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
概括出各方面的的特征。如《石头》碰撞的声音,刻(硬度)、摸(温度),得到各种石头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了解石头的一些用途。
(3)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开放性
科学课教材里的许多内容移动室外上课,效果会更好,学生就像放飞的小鸟,轻松愉快,兴致高昂。如教学《沙和黏土》一课时,学生在操场上用放大镜看,用筛子筛,掺水,和沙,通过动手,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做泥玩具更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再如《蚂蚁》一课,课堂上讲完蚂蚁的家和家庭成员的职能后,让学生到操场上把两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上面放一张纸,把蚂蚁放到纸上,观察在哪张纸上爬得快,说明了什么?再观察蚂蚁的身体构造,怎样越过障碍物,怎样搬运食物,用糖围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学生有的蹲在地上,有的趴在地上,非常认真地观察,不断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学得非常有趣,像学习《影子》、《石头》等课时需要室内室外有机配合,让学生做中学生,动中思,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学实践表明,在科学课教学中实施开放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多方面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
先进的教学理论如何有效地方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教师的教学如何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一个“中介”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媒介”和“桥梁”。实验四年来,通过领导的支持,教师努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式”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其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激疑设疑,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引导----探究式”的重要环节。能否提出问题是创造力高低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对那些适用于作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加以解决。对提出问题和进行独立探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示范性地提出与学生思维水平相联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册《植物的“血管”》一课时,由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我们为动植物浇的水、施的肥全部都流进土里了。植物怎么得到这些营养,怎么生长呢?”听完这些,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是不是植物体内有一种能吸收土城的水和营养的器官组织呢?那这种器官在哪儿,它是什么呢?”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这些问题。这时候,教师指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知道植物怎样生长了,从而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2)分析问题
当每个学生都理解需要问题之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始进入探究阶段,可用实验、讨论、查资料等方法。例如《植物的“血管”》一课中,可通过用芹菜茎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瓶中,过一段时间观察茎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茎里面有吸了红墨水的管道,分析这些管道对植物生长起到的作用。
再例如在教学《浮与沉》一课时,在运用浮沉原理,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一只小船,用别针做货物,比一比谁做的小船在水中装的货物多。学生通过制作小船,试验装货量的大小,通过动手来收集资料,分析出了货多小船的特点。
(3)解决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是“引导----探究式”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后,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