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首先要了解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的含义和意义。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 是指在进行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时,用于指导、评估和确认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标准和原则。
它对于确保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医疗科研和临床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的内容和要求。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包括了临床试验终点的选择、评估标准的制定、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选择临床试验终点时,需要考虑到其与药物疗效相关性的因素,并确保终点的选择具有临床意义。
在评估标准的制定方面,需要考虑到客观性、临床可行性和标准化的要求,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方面,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且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确保临床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我们需要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的实际应用,能够帮助临床试验设计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提高临床试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它也能够帮助临床试验执行者规范临床试验的操作流程,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的应用还能够为新药上市申请提供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结果,对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是指导和规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技术标准和原则,对于确保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实际应用能够提高临床试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新药上市提供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结果,对促进医疗科研和临床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文章中,我们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范文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临床试验终点(End Point)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在传统的肿瘤药物的研发中,早期的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安全性以及药物的生物活性,如肿瘤缩小。
后期的有效性研究通常评价药物是否能提供临床获益,例如生存期延长或症状改善等。
用于支持药物批准的临床试验终点通常应当是反映临床获益的指标。
在肿瘤领域,生存期改善被认为是评估某种药物临床获益的合理标准。
在20世纪70年代,通常以影像检查或体检等肿瘤评估方法测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依据批准抗肿瘤药物上市。
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逐渐认识到抗肿瘤药物的审批应该基于更直接的临床获益证据,如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体力状况或肿瘤相关症状减轻等。
这些临床获益很多时候并不能通过客观缓解率或与其相关的指标进行预测。
当某种药物用于治疗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对现有治疗有明显改进、或填补治疗空白时,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 Point)支持该药物的上市申请。
这些替代终点可能不像血压或血清胆固醇这类经过充分验证的指标,但可能能合理预测临床获益。
此种情况下,申请人必须承诺进行上市后临床试验以确证该药物的实际临床获益。
如果上市后研究不能证明该药的临床获益,或者申请人未按要求进行承诺的上市后研究,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可将该药物从市场中撤出。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开展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以使其符合某种药物上市申请的有效性评价要求。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国内、外均未上市的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研究,新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
本指导原则中仅讨论用于治疗肿瘤患者的药物的终点,未讨论用于预防或降低肿瘤发生率的药物的终点。
二、关于临床试验终点的一般性考虑本节回顾了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一般性问题。
对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进行了探讨,并对采用了这些终点的肿瘤临床试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一、前言在临床试验中,终点(endpoint)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
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终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标准化,一般会遵循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Common Data Element)。
二、什么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是指在设计和进行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时,指导研究人员选择、评价和报告终点的一组标准化数据元素。
它包括了对临床试验终点的定义、测量方法、时间点、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的规定。
通过CDE,可以实现不同临床试验之间数据的比较和共享,提高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CDE的运用也有助于降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成本,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
三、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选择的原则在选择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终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终点应该能够直接反映出治疗效果,例如患者的生存期、疾病进展的时间等。
2. 可靠和客观:终点应该是可靠和客观的,避免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 临床相关性强:终点需要能够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发展状态直接相关,对于患者和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安全性考虑:在选择终点时,也需要考虑治疗安全性的评价标准,如毒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发生率等。
四、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的内容与应用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CDE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终点的定义:对于每一个试验终点,CDE都会给出明确定义,并明确其临床和科学意义。
2. 测量方法:CDE规定了对于每一个终点,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进行测量和评价,以及所需的测量工具和标准。
3. 评价时间点:CDE会规定在试验期间或结束时,对于终点的评价时间点,以便研究人员进行统一的评价。
4. 评价标准:CDE也会说明在评价终点时所应该采用的评价标准,如何对结果进行分类和分级。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1.临床意义:终点应该具有临床意义,即对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症状缓解等产生重要影响。
终点的选择应该与疾病的发展和临床治疗目标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药物治疗的效果。
2.敏感性和特异性:终点应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反映药物的疗效。
敏感性是指终点能够检测到治疗效果的能力,特异性是指终点只反映药物治疗效果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3.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终点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能够被不同的观察者和实验室重复并得出相似的结论。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4.生物学合理性:终点的选择应该基于对肿瘤生物学的充分理解。
终点应该与肿瘤发展的机制和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吻合,从而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信息。
5.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终点的评价应该能够在临床试验中进行并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结果。
终点的评价方法应该是成熟的、可靠的和经济的,能够适应多种研究设计和临床实施条件。
6.研究时间:终点的选择应该在合理的研究时间范围内能够得出结果。
研究时间过长会增加试验的成本和风险,限制其在临床实施中的可行性。
在具体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终点的选择可以根据研究药物的特点和目标进行调整。
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有效缓解率(RR)、疼痛缓解比例、生活质量改善等。
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类型的特点,还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终点,如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肿瘤病理学反应等。
总之,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选择应该兼顾临床意义、敏感性、特异性、客观性、可重复性、生物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原则。
确定合适的终点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64739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临床试验终点(End Point)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在传统的肿瘤药物的研发中,早期的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安全性以及药物的生物活性,如肿瘤缩小。
后期的有效性研究通常评价药物是否能提供临床获益,例如生存期延长或症状改善等。
用于支持药物批准的临床试验终点通常应当是反映临床获益的指标。
在肿瘤领域,生存期改善被认为是评估某种药物临床获益的合理标准。
在20世纪70年代,通常以影像检查或体检等肿瘤评估方法测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依据批准抗肿瘤药物上市。
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逐渐认识到抗肿瘤药物的审批应该基于更直接的临床获益证据,如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体力状况或肿瘤相关症状减轻等。
这些临床获益很多时候并不能通过客观缓解率或与其相关的指标进行预测。
当某种药物用于治疗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对现有治疗有明显改进、或填补治疗空白时,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 Point)支持该药物的上市申请。
这些替代终点可能不像血压或血清胆固醇这类经过充分验证的指标,但可能能合理预测临床获益。
此种情况下,申请人必须承诺进行上市后临床试验以确证该药物的实际临床获益。
如果上市后研究不能证明该药的临床获益,或者申请人未按要求进行承诺的上市后研究,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可将该药物从市场中撤出。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开展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以使其符合某种药物上市申请的有效性评价要求。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国内、外均未上市的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研究,新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
本指导原则中仅讨论用于治疗肿瘤患者的药物的终点,未讨论用于预防或降低肿瘤发生率的药物的终点。
二、关于临床试验终点的一般性考虑本节回顾了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一般性问题。
对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进行了探讨,并对采用了这些终点的肿瘤临床试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
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
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
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
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临床试验终点(End Point )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在传统的肿瘤药物的研发中,早期的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安全性以及药物的生物活性,如肿瘤缩小。
后期的有效性研究通常评价药物是否能提供临床获益,例如生存期延长或症状改善等。
用于支持药物批准的临床试验终点通常应当是反映临床获益的指标。
在肿瘤领域,生存期改善被认为是评估某种药物临床获益的合理标准。
在20 世纪 70 年代,通常以影像检查或体检等肿瘤评估方法测得的客观缓解率(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为依据批准抗肿瘤药物上市。
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逐渐认识到抗肿瘤药物的审批应该基于更直接的临床获益证据,如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体力状况或肿瘤相关症状减轻等。
这些临床获益很多时候并不能通过客观缓解率或与其相关的指标进行预测。
当某种药物用于治疗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对现有治疗有明显改进、或填补治疗空白时,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替代终点( Surrogate End Point )支持该药物的上市申请。
这些替代终点可能不像血压或血清胆固醇这类经过充分验证的指标 , 但可能能合理预测临床获益。
此种情况下,申请人必须承诺进行上市后临床试验以确证该药物的实际临床获益。
如果上市后研究不能证明该药的临床获益,或者申请人未按要求进行承诺的上市后研究,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 SFDA)可将该药物从市场中撤出。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开展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以使其符合某种药物上市申请的有效性评价要求。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国内、外均未上市的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研究,新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
本指导原则中仅讨论用于治疗肿瘤患者的药物的终点 , 未讨论用于预防或降低肿瘤发生率的药物的终点。
二、关于临床试验终点的一般性考虑本节回顾了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一般性问题。
对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进行了探讨,并对采用了这些终点的肿瘤临床试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影像终点程序标准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影像终点程序标准技术指导原则In clinical trials of anti-tumor drugs, the evaluation of imaging endpoint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ssess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investigational treatment. The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imaging techniques are guided by standard technical principles.在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影像终点评估在评估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当选择和实施合适的影像技术是根据标准技术指导原则进行的。
Firstly, it is essential to consider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clinical trial when determining the imaging endpoints. These may include assessing tumor response, evaluating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r monitoring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ies. Each endpoint requires different imaging modalities and parameters.在确定影像终点时,必须考虑到临床试验的特定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评估肿瘤反应、评估无进展生存期或监测与治疗相关的毒性反应。
每个终点需要不同的影像模态和参数。
Secondly, standardized imaging acquisition protocol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nsure consistency across multiple sites and timepoints within the clinical trial. These protocols detail the specific sequences, slice thicknesses,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timing, and oth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required for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assessments.在临床试验中应建立标准化的影像采集方案,以确保多个医疗机构以及时间点之间的一致性。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能技术总结指导原则
精心整理一、概述临床试验终点(EndPoint)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在传统的肿瘤药物的研发中,早期的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安全性以及药物的生物活性,如肿瘤缩小。
后期的有效性研究通常评价药物是否能提供临床获益,例如生存期延长或症状改善等。
用于支持药物批准的临床试验终点通常应当是反映临床获益的指标。
在肿瘤领年代,通常解率(考,以使其符合某种药物上市申请的有效性评价要求。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国内、外均未上市的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研究,新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
本指导原则中仅讨论用于治疗肿瘤患者的药物的终点,未讨论用于预防或降低肿瘤发生率的药物的终点。
二、关于临床试验终点的一般性考虑本节回顾了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一般性问题。
对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进行了探讨,并对采用了这些终点的肿瘤临床试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节中将讨论的临床试验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基于肿瘤测量的终点如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ORR、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疾病进展时间(TimetoProgression,TTP)、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和基于症状评价的终点。
抗肿瘤药物审批所用的重要临床试验终点比较见下表。
)的历的上市批准。
生存期研究实施和分析中存在的困难包括大型试验随访期较长,以及随后的抗肿瘤治疗可能会混淆生存期的分析。
(二)基于肿瘤测量的临床试验终点在本节,将讨论几种基于肿瘤测量的临床试验终点。
这些终点包括无病生存期(D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进展时间(TTP)、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治疗失败时间(TTF)。
所有时间依赖性终点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均基于间接的评价、计算或估算(如肿瘤的测量)。
关于无进展生存期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讨论见附3。
当选择基于肿瘤测量的临床试验终点时,应针对该终点在抗肿瘤药物临床获益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和偏倚进行评估。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1. 介绍1.1 背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是评估新型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步骤。
试验终点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它们可以是临床症状、生存期、疾病复发率等。
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科学的技术指导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国际规范和指南,以下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的一个示例:1.2 技术指导原则示例1 确定终点前需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预期疗效。
2 终点选择应基于临床意义和可测量性。
3 终点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4 终点评估应使用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和评估工具。
5 终点应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相关。
6 终点评估应考虑患者的安全性和不良事件。
7 终点评估应根据试验设计和样本量计算进行统计分析。
8 终点评估应进行中央评估和独立审核。
9 终点评估结果应进行数据监控和质量控制。
10 终点评估结果应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这些技术指导原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选择适当的终点,并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这些原则也有助于确保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解释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目的1.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终点设定提供技术指导原则。
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终点的选择对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些技术指导原则,帮助研究人员选择适当的终点,并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将:- 介绍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讨论终点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提供一些常用的终点类型和评估方法;- 强调终点选择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探讨如何确保终点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通过阅读本文,研究人员将能够了解如何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药物特性来选择适当的终点,并遵循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这将有助于提高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和可信度,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临床前研究阶段的策略:在开展临床研发前,需要进行一系列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体内和体外活性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等。
这些研究应该有针对性地评估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排泄途径、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等信息。
2. 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应该符合以证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目标。
根据药物类型和研究问题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单臂试验、非随机试验等。
3. 合理制定试验终点:试验终点是评价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应该选择具有临床意义和客观性的指标。
常见的临床研发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改善等。
4. 选择合适的研究人群:研究人群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药物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不同阶段的研发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人群,如早期疾病、晚期疾病、转移疾病等。
5. 合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在临床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剂量限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估。
6. 加强试验数据质量和监测: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试验数据质量和监测的管理。
包括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制定数据监测计划、进行质量监控等。
总体而言,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目标,通过临床前研究、合理的试验设计、选择适宜的研究人群和终点,加强安全性评估和数据监测等措施,推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2007年5月 美国FDA发布2009年6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百健艾迪艾尔斯制药有限公司翻译北核协会审核药审中心最终核准目录I.引言 (1)II.背景 (1)A.关于有效性的法规要求 (1)B.抗癌药物审批终点的回顾 (2)III.关于终点的一般性考虑 (3)A.总生存期 (5)B.基于肿瘤评价的终点 (5)1.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6)2.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7)3.肿瘤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8)a. TTP和PFS (8)b. PFS作为支持药物审批的终点 (8)c. PFS试验设计问题 (8)d. PFS的分析 (9)4.至治疗失败时间(Time-to-Treatment Failure) (9)C.涉及症状评估的终点 (9)1.特定症状终点(Specific Symptom Endpoint) (10)2.症状数据 (Symptom Data)面临的问题 (10)D.生物标记物 (Biomarkers) (11)IV.临床试验设计考虑 (11)A.单臂试验 (Single-Arm Studies) (11)B.非劣效性研究(Studies Designed to Demonstrate Noninferiority) (11)C.放疗保护剂和化疗保护剂(Chemotherapy Protectants)的试验设计 (12)V.结论 (12)附录1:肿瘤测量数据采集 (13)附录2:PFS分析中需考虑的问题 (14)附录3:PFS分析示范表 (16)附录4:肿瘤终点的独立审核 (18)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I. 引言本指导原则是计划制定的肿瘤研究终点系列指南中的第一部。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
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
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
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
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影像终点程序标准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影像终点程序标准技术指导原则1. 引言1.1 肿瘤药临床试验概述肿瘤药临床试验是评估新开发的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患者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这些药物是否能够治疗或控制恶性肿瘤,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候选方案。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影像学在肿瘤临床试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评估治疗效果和确定终点标准的重要工具。
1.2 重要性和必要性肿瘤药临床试验中,准确评估药物对肿瘤生长、缩小或消失的影响至关重要。
传统上,根据肿瘤大小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但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强、误差大等问题。
而采用影像学作为终点标准,则能够客观地定量测量和评估治疗效果。
因此,在肿瘤药临床试验中引入合理和规范化的影像终点程序非常重要,可以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相关研究背景过去几十年来,肿瘤药临床试验中的影像学终点标准逐渐受到了重视。
从早期仅仅依赖传统尺寸测量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各种影像技术的发展,如CT、MRI、PET等。
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对肿瘤的形态、代谢活性及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更好地判断治疗效果。
然而,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对于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影像终点标准技术指导原则方面的探讨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旨在总结现有知识并提出一套基于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原则,以规范抗肿瘤药临床试验中影像终点程序,并为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影像终点程序标准技术指导原则2.1 影像终点的定义和作用影像终点是在抗肿瘤药临床试验中使用影像学技术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潜在毒副作用的标准化方法。
它可以提供全面、客观、可重复的数据,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潜在的效果,并为治疗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影像终点在肿瘤临床试验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生迅速获得治疗反应、肿瘤负担以及毒副作用等信息,辅助决策制定。
2.2 标准化的影像终点程序为了确保对抗肿瘤药物进行一致性和可比性评估,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影像终点程序。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近年来,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研发和应用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的指导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展开探讨,以帮助相关人员在临床试验中更加准确地进行药物评价。
一、试验设计和实施要点1.研究目的明确:在设计临床试验时,必须明确试验的目的,例如是评估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或者寻找最佳用药方案等。
这样可以确保试验的相关方案和数据收集符合实际需求。
2.样本选择和计算:根据试验目的和样本数量计算的原则,合理选择试验样本并确保样本标本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样本的选择上要尽力避免任何潜在的偏差。
3.严格执行试验方案:试验方案是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按照严格的试验方案进行操作。
在试验的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4.数据采集和分析:试验期间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评估药物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及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二、试验安全管理和副作用监测1.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监测:抗肿瘤药物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需要在试验设计中进行监测和记录。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疼痛、恶心、呕吐、皮肤反应等,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处理。
2.药物安全性评估方法:针对试验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估,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方法,如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药物的潜在危险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监测措施。
三、试验结果分析和报告1.结果分析: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结果解读。
在结果分析过程中,要确保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2.报告撰写和发布:试验结果的报告需要严格按照国际规范进行撰写,包括试验的目的、方法、样本特征、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报告的发布需遵守相关伦理规范,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附件18: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
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
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
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
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试验设计1.试验目标:明确试验的主要目的、试验阶段、试验药物的适应症和安全性等。
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等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3.参试人群:明确试验的受试者人群的选择标准,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并确保其符合受试者伦理要求。
4.试验分组:制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方案,并确保两组参试者的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
5.试验药物剂量和方案:确定试验药物的剂量范围和给药方案,确保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试验终点:明确试验的主要和次要终点,包括疗效指标、生存指标、不良反应等。
二、试验操作1.试验方案:编写试验方案,明确试验的目的、方法、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试验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试验实施:按照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包括试验药物的给药、观察和记录等,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数据收集: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试验监督:建立试验监督机制,对试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试验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5.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对试验操作和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规范性。
三、试验伦理1.伦理审批:所有试验必须通过伦理审批,并遵循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2.受试者知情同意:在试验开始前,必须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确保其具备参试资格和自主决策能力。
3.不良反应监测: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
4.中止规则:建立试验中止的规则和程序,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紧急性优先。
5.数据解读和发布:对试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及时的解读和发布,确保试验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四、环境与设备1.试验场所:选择适当的试验场所,确保试验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2.设备和仪器: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设备和仪器,确保试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购置与管理:对试验所需的设备、仪器和试剂进行规范的购置和管理,确保试验的质量和稳定性。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肿瘤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患者需要。
为达到延长生存的目标,患者往往愿意承担比其他药物更大的安全性风险,这使得对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权衡不同于其他药物,也使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完全遵循一般临床研究规律可能是不适宜的。
由于肿瘤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追求肿瘤缩小向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或生存质量转移,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
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的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方法。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
申办者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
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类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转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文中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注册管理部门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的情况,申办者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的是,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鼓励申办者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注册管理部门的建议。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
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
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
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
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临床试验终点(End Point)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在传统的肿瘤药物的研发中,早期的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安全性以及药物的生物活性,如肿瘤缩小。
后期的有效性研究通常评价药物是否能提供临床获益,例如生存期延长或症状改善等。
用于支持药物批准的临床试验终点通常应当是反映临床获益的指标。
在肿瘤领域,生存期改善被认为是评估某种药物临床获益的合理标准。
在20世纪70年代,通常以影像检查或体检等肿瘤评估方法测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依据批准抗肿瘤药物上市。
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逐渐认识到抗肿瘤药物的审批应该基于更直接的临床获益证据,如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体力状况或肿瘤相关症状减轻等。
这些临床获益很多时候并不能通过客观缓解率或与其相关的指标进行预测。
当某种药物用于治疗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对现有治疗有明显改进、或填补治疗空白时,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 Point)支持该药物的上市申请。
这些替代终点可能不像血压或血清胆固醇这类经过充分验证的指标,但可能能合理预测临床获益。
此种情况下,申请人必须承诺进行上市后临床试验以确证该药物的实际临床获益。
如果上市后研究不能证明该药的临床获益,或者申请人未按要求进行承诺的上市后研究,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可将该药物从市场中撤出。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开展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以使其符合某种药物上市申请的有效性评价要求。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国内、外均未上市的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研究,新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
本指导原则中仅讨论用于治疗肿瘤患者的药物的终点,未讨论用于预防或降低肿瘤发生率的药物的终点。
二、关于临床试验终点的一般性考虑本节回顾了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一般性问题。
对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进行了探讨,并对采用了这些终点的肿瘤临床试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节中将讨论的临床试验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基于肿瘤测量的终点如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ORR、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 ,TTP)、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基于症状评价的终点。
抗肿瘤药物审批所用的重要临床试验终点比较见下表。
(一)总生存期总生存期定义为从随机化开始到因各种原因导致病人死亡之间的时间,且是按意向治疗人群(ITT)计算。
这个终点精确可测,并有死亡日期提供依据。
在终点评估时不会出现偏倚。
生存期是迄今为止评价抗肿瘤药物最可靠的临床试验终点,当研究能充分评价生存期时,它通常是首选终点。
总生存期应在随机对照研究中评价。
对于这类时间依赖性终点(例如OS、PFS)的历史研究中的数据极少可信。
历史研究中对照组和目前治疗组间除使用药物治疗不同外,其他因素的差异还包括病例的选择、影像技术或支持治疗的改善,都将导致结果出现显著差别。
随机化研究通过进行直接结果的比较,可将这些差别最小化。
如果药物的毒性可以接受,总生存期显著的改善可视为有临床意义,通常能支持新药的上市批准。
生存期研究实施和分析中存在的困难包括大型试验随访期较长,以及随后的抗肿瘤治疗可能会混淆生存期的分析。
(二)基于肿瘤测量的临床试验终点在本节,将讨论几种基于肿瘤测量的临床试验终点。
这些终点包括无病生存期(D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进展时间(TTP)、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治疗失败时间(TTF)。
所有时间依赖性终点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均基于间接的评价、计算或估算(如肿瘤的测量)。
关于无进展生存期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讨论见附3。
当选择基于肿瘤测量的临床试验终点时,应针对该终点在抗肿瘤药物临床获益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和偏倚进行评估。
在不同的肿瘤试验中,研究者对肿瘤测量的精确性相差甚远。
此外,如果肿瘤没有明确边界(例如恶性间皮瘤、胰腺癌和脑瘤),使用肿瘤测量方法获得的缓解率可能是不精确的。
药物上市申请时如果采用基于肿瘤测量的临床试验终点作为有效性的唯一证据,那么通常应提供来自第二个试验得到的确凿证据。
如果主要研究终点是选择基于肿瘤测量的终点指标(如PFS或ORR),通常应由对研究治疗分配处于盲态的独立终点审查委员会验证该终点指标的评价(见附4)。
如果试验本身未设盲时,这种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盲态下的测量特别重要。
SFDA可能会抽查部分资料进行监察以核实独立终点审查委员会的审阅程序。
其他关于资料收集的细节见附件1。
当随机研究采用盲法(除非发生不良事件使得研究实际上已被揭盲)或者在大型随机研究中效应值是稳健的,并且敏感性分析证明未发现观察者的偏倚(尤其是针对DFS),基于肿瘤测量的终点指标评价(尤其是PFS或DFS)可不需要进行集中独立审核。
1.无病生存期无病生存期(DFS)通常定义为患者从随机分组开始到出现肿瘤复发或由任何原因引起死亡之间的时间。
该终点最常用于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治疗的研究。
如果某些疾病(例如血液肿瘤)在大部分患者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时,DFS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终点。
尽管在大多数辅助治疗的情况下,总生存期仍然是一个传统的终点指标,但是当生存期延长而使得选择生存期为临床试验终点不现实的时候,DFS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终点指标。
目前DFS已经成为乳腺癌辅助性激素治疗、结肠癌辅助治疗、以及乳腺癌的辅助性细胞毒治疗的主要审批基础。
无疾病生存期可以是临床获益的替代终点或者可以为临床获益提供直接证据。
这一决定取决于疗效大小、风险-效益关系以及疾病情况。
如果将DFS作为一个可能终点,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包括估计的疗效大小和已经证明的标准治疗方法的获益。
试验方案应详细说明DFS 的定义以及随访研究和随访的时间安排。
许多原因可能导致计划外评价,各试验组之间计划外评价的频率、时间和原因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偏倚。
如果可行,可通过研究者和患者的双盲操作,使这种潜在的偏倚最小化。
可以通过对随访期间事件发生的总数(不管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由于计划外的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偏倚影响。
无病生存期的定义可能比较复杂,尤其是当死亡发生而没有预先对肿瘤进展情况进行记录时。
这些事件可记录为疾病复发,或作为删失的事件。
尽管所有关于死亡的统计分析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将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均认为是由疾病复发所致可以将偏倚降至最低。
这种定义的局限性在于高估了DFS,尤其是对于长期失访后死亡的患者。
如果在各研究组中长期随访的频率不一致或是因为药物毒性而产生的非随机脱落,将会产生偏倚。
某些分析将肿瘤相关死亡认为是DFS事件,并删失了非癌症死亡病例,这种方法可能在判断死亡原因时产生偏倚。
另外,任何删失患者的方法(无论是针对死亡还是末次随访)都会认为被删失的患者与未被删失的患者具有相同的复发风险。
2.疾病进展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无进展生存期(PFS),TTP定义为从随机分组开始至出现肿瘤客观进展之间的时间;TTP不包括死亡。
PFS定义为从随机分组开始至出现肿瘤客观进展或死亡之间的时间。
关于肿瘤进展的明确定义非常重要,应在方案中进行详细描述。
2.1 TTP和PFS与TTP相比,PFS是更常选用的替代终点。
因为PFS包括死亡,更好地反映了受试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与总生存期有更好的相关性。
在对TTP的分析中,无论是在死亡时还是相对较早的随访期间,死亡均被删失(试验中的非随机脱落)。
PFS可假设患者的死亡与肿瘤进展有着随机的联系。
然而,当大多数死亡与癌症不相关的情况下,TTP也可以是一个合适的终点指标。
2.2 PFS作为支持药物审批的终点上表列出了用PFS作为支持抗癌药物审批终点的优点和缺点。
PFS 反映了肿瘤的生长,又可以在证实生存期获益之前进行评价。
不会受到后续治疗的混淆。
对于预定的样本量,PFS受到的影响可大于总生存期受到的影响。
然而对于许多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来说,正式确认PFS作为生存期的替代终点是比较困难的。
通常没有足够的数据对生存期和PF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规模通常较小,已有药物的生存获益通常比较小。
在不同的抗肿瘤治疗试验中,用于支持审批的PFS终点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无进展生存期的延长是否直接代表临床获益或仅是临床获益的替代终点,取决于这种新治疗方法的疗效大小以及与现有治疗相比的风险-效益比。
2.3 PFS试验设计问题在试验方案和统计分析计划(SAP)中应详细描述评价、测量和分析PFS的方法学。
同样,在试验方案中仔细对肿瘤进展标准进行定义也很重要。
现在还没有法定标准对肿瘤进展作出定义,申请人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准,包括RECIST标准。
除了公认的PFS标准中列出的大纲,试验方案和统计分析计划应增加其他细节。
在两个试验组中,随访和影像学评价必须是均衡的,以避免系统偏倚。
研究应尽量采用盲法。
如果将患者或研究者评价作为进展终点的一个因素,则设盲显得尤其重要。
至少,应由处于盲态的独立裁定小组(independent adjudication team,一般包括影像学家和临床医师)进行评价。
SFDA和申请人应在以下方面提前达成一致意见:●研究设计;●疾病进展的定义;●记录在CRF表上的数据;●统计分析计划(SAP);●缺失数据的处理办法和数据删失办法;●如适用,独立终点审核委员会(IRC)的操作规程(见附件4)。
2.4 PFS的分析由于有数据缺失等现象,PFS的分析变得比较困难。
试验方案中应针对每位患者对“一个充分的评价随访(即,在此次随访中完成了所有约定的肿瘤评价)”给予定义。
分析计划应总结比较各治疗组的随访充分性。
方案应详细说明如何分析不完整和/或缺失的随访数据,以及数据删失的方法。
分析计划应明确说明主要分析,以及一个或多个敏感性分析,以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虽然所有含缺失数据的分析都存在一定问题,但只要敏感性分析和主要分析都支持结论,那么结果就是正确的。
评价中应该包括长期失访患者的死亡人数。
这类死亡会造成高估了随访较少的组的PFS,从而导致PFS的测定产生偏倚。
由于可以从多个时间、多种来源获得病情进展数据(包含计划外随访的身体检查和各种类型的影像学扫描),因此每次评价随访进行的数据收集有必要在随访前后限定的较短时间内进行。
在较长时间内收集数据时,难以确定事件日期和删失日期。
建议:如果之前不存在缺失的评价,将最早观察到病情进展的时间标记为进展日期,并将确定无进展的末次影像学评价日期确定为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