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之地球与宇宙科学:热力环流探究实验
教学案例热力环流
图3 验证海陆热力差异实验示意图
请大家记录实验结果,绘制成地理折线图。
展示实验结果:无论是升温还是降温都是沙子更快。
这证明海陆热力差异真的存在。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白天和夜晚近地面形成了不同的风向。
有没有同学愿意上台来演示一下?【实验结论】
小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展示】
小组代表利用投影仪向全班展示曲线图,并陈述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但需要教师巡回指导,以防由于学生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结果有偏差。
学生如实记录沙子和水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并绘制成曲线图,带实验完成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陈述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
白天,陆地上升温快,较热,海洋上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现在大家知道海风是怎样形成的了吧?
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较热,陆地上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总结】
该课完全按照本文所提供的实验教学模式实施,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对实验教学非常感兴趣。
课后测试中,也发现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理解也更加深入。
【板书】。
热力环流小实验作文
热力环流小实验作文
热力环流小实验。
嘿,你试过做个热力环流小实验吗?真的挺有趣的!我就弄了个,把热水和冰水往窗台上一放,然后看着热气从热水杯里冒出来,简直像火山爆发似的。
说到冰水,那家伙也是不甘示弱,表面就结了层水雾,看上去
神秘兮兮的。
我挂了个纸巾在俩杯子中间,你猜怎么着?纸巾开始
扭来扭去的,像跳舞一样!
我就琢磨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哦,原来是热水把周围的空
气加热了,空气就往上飘,而冰水那边呢,空气冷了就往下沉。
这
样一上一下,就形成了气流,也就是热力环流啦!
纸巾的飘动方向可不是固定的哦,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
好像在跟气流玩“你追我赶”的游戏。
这实验真的让我对热力环流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告诉你啊,这小实验虽然小,但里面藏着大道理呢!生活里很多小事儿,其实都有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实验之模块导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小学科学中地球与宇宙 领域知识相对抽象,学 生难以理解和内化
谢谢观看
地球与宇宙科学
模块导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
·主要内容·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相关实验的一般教学过程,以及一些实践经验的分享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内容·研究对象: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帮助小学生形成三个主要概念
概念一
概念二
在太阳系中,地球、 月球和其他星球有 规律地运动着
地球上有大气、水、 生物、土壤和岩石, 地球内部有地壳、 地幔和地核
概念三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 家园
·课程重点·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大多是宏观的,受客观条件制约,不能 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实验
模拟实验法(间接手段)
1.设计一个与需要研究的自然现象或原 型相似的模型 2.通过对模型的研究间接认识自然现象 及其规律
·课程难点·
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
宇宙地球相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宇宙与地球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范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地球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
为了加深对宇宙和地球的了解,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测和实验,验证宇宙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探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二、实验目的1. 观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2. 研究宇宙对地球的影响;3. 探讨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1. 地球自转:地球自西向东绕自转轴旋转,周期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地球上的时差现象。
2.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地球上的五带现象。
3. 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辐射对地球产生着影响,如太阳辐射、月球引力、宇宙射线等。
四、实验器材1. 天文望远镜2. 恒星观测记录表3. 计算器4. 地球仪5. 天文摄影设备五、实验步骤1. 观测地球自转(1)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地球自转产生的日月星辰的视运动。
(2)记录观测数据,如天体的方位角、高度角等。
(3)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的时差、昼夜更替等现象的影响。
2. 观测地球公转(1)使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运动。
(2)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现象。
(3)记录观测数据,如太阳直射点、回归线等。
3. 观测宇宙对地球的影响(1)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黑子、太阳耀斑等太阳活动。
(2)观测月球表面、行星表面等宇宙天体的特征。
(3)分析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月球引力、宇宙射线等。
4. 宇宙地球摄影(1)使用天文摄影设备拍摄宇宙和地球的景象。
(2)分析摄影作品,了解宇宙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球自转:观测结果表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地球上的时差现象。
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的倾角。
2. 地球公转:观测结果表明,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现象。
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热力环流纸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纸杯实验,直观地观察和验证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理解地面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当地面受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而地面受冷时,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
这种气压差促使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三、实验材料1. 纸杯若干2. 热水3. 冷水4. 铁架台5. 火柴6. 记号笔四、实验步骤1. 将纸杯分为两组,一组用热水浸泡,另一组用冷水浸泡。
2. 将浸泡好的纸杯分别放置在铁架台的两侧。
3. 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焰放置在浸泡过热水的纸杯下方,观察纸杯周围空气的运动情况。
4. 观察浸泡过冷水的纸杯周围空气的运动情况。
5. 用记号笔在纸杯周围画出空气运动的轨迹。
五、实验现象1. 热水浸泡的纸杯下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空气向纸杯下方流动,形成热力环流。
2. 冷水浸泡的纸杯下方,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周围空气从纸杯下方流出,形成热力环流。
六、实验结论1. 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形成气压差,促使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2. 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地面温度分布密切相关,地面受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地面受冷时,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热水浸泡的纸杯下方空气上升,冷水浸泡的纸杯下方空气下沉,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有显著影响。
2. 实验中,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地面温度分布密切相关,高温地区形成低气压,低温地区形成高气压。
3. 实验结果表明,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对于理解大气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或火灾。
2. 实验过程中,保持环境安静,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场地,回收实验材料。
九、实验拓展1. 尝试改变纸杯浸泡的温度,观察热力环流的变化。
2024新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 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宇宙》优质课件
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科学学习和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15
圆锥纸箭头
密闭的容器内,使得容器内气压增 大,当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容器
可乐瓶
口与橡皮塞脱离,容器内的水向后
喷出,箭体获得反作用力射出。
三角 纸尾
翼
水
橡皮塞、气针
筒接 打
气
8
注意事项
• 观看的学生在跑道上站立,禁止离开跑道。 • 水火箭发射区在操场中央。 • 水火箭安装好后,负责发射(打气)的学生要先观察火箭头有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2.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践,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探究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知识。
5.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和实验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参加科学展览、科学
竞赛等活动,从中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新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4.23 探索宇宙
第4单元 地球运动与宇宙
人们为什么要发射火箭?
火箭发射 时真壮观!
人们为什 么要发射火 箭?
2
为了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人们需要一种能够把仪器 甚至人送入太空的工具。
3
设计热力环流的实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设计热力环流的实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热力环流是一种重要的热传导方式,通过流体的传热和输运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热力环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热量传递的机制,优化设计和改进热力设备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设计热力环流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来模拟和研究不同条件下的热力环流现象。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热力环流的特性和规律,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指导。
在本文的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热力环流的定义和背景,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相信对于热力环流设计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的介绍,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背景,以及本次实验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背景,以及设计热力环流的实验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热力环流设计的意义和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组织,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结果分析的重点。
1.3 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热力环流实验,探究在环流系统中热力学规律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的相互影响。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热力环流系统的运行机理,为优化该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并为今后热力环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希望通过本实验的开展,能够对热力环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正文2.1 热力环流的定义和背景热力环流是指流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环流现象。
热力环流通常发生在流体受到温度差异或压力差异等因素作用下,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旋涡或环流结构。
这种环流现象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广泛存在,如大气环流、海洋环流、涡流等。
热力环流教学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热力环流是大气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热量和动量的交换过程。
热力环流对于天气、气候以及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总结这次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收获。
二、教学实践过程1. 实践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热力环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我们决定开展一次热力环流教学实践活动。
2. 实践内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通过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热力环流的应用:探讨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4)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分析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3. 实践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室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热力环流实验,加深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认识。
三、实践效果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演示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分析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学实践活动的优点本次热力环流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热力环流学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为了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形成过程,我们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深入理解地面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掌握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1. 长方形玻璃缸2. 胶合板或塑料膜3. 一盆热水4. 一盆冰块5. 一束香6. 火柴四、实验步骤1.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 用胶合板或塑料膜将玻璃缸的上部开口处盖严。
3. 在胶合板或塑料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 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现象1. 香的烟雾从点燃处开始上升,逐渐向四周扩散。
2. 香烟上升过程中,在玻璃缸的上方形成明显的气流旋涡。
3. 香烟上升一段时间后,逐渐下沉,最终聚集在玻璃缸的底部。
六、实验结论1.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了热力环流。
2.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形成环流。
3. 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七、实验分析1. 实验中,热水和冰块分别代表地面冷热不均的情况。
热量差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形成热力环流。
2. 香烟的烟雾在玻璃缸内形成气流旋涡,反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实验结果与热力环流的原理相符,验证了实验设计的正确性。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形成过程。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3. 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了解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
九、实验改进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温度的水和冰块,观察热力环流的变化。
2. 可以在实验中加入风速、风向等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
3.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城市风、海陆风等,探讨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地球和宇宙进行科学实验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地球和宇宙进行科学实验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地球和宇宙进行科学实验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了解地球和宇宙,并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一:探索地球的自转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并理解自转的影响。
2. 实验材料旋转木马模型、蜡烛、圆木块、插绳子的纸板、铅笔、胶水。
3. 实验步骤(1) 制作旋转木马模型,使用圆木块作为底座,将插绳子的纸板固定在中心位置,使其能够自由旋转。
(2) 在纸板上插上铅笔作为轴,将蜡烛粘在圆木块上作为地球模型。
(3) 点燃蜡烛,并让学生观察蜡烛火焰的位置。
(4) 让学生轻轻地旋转木马模型,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4.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蜡烛火焰随着旋转木马模型的旋转而偏斜。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引起了风向的变化,从而影响蜡烛火焰的方向。
三、实验二:探索宇宙的行星运动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规律,理解行星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2. 实验材料大圆形托盘、太阳模型、行星模型、不同大小的球体(代表行星)。
3. 实验步骤(1) 在大圆形托盘中央放置太阳模型,固定。
(2) 将行星模型用细线系在托盘上,并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位置摆放行星模型。
(3) 让学生轻轻旋转大圆形托盘,并观察行星模型的运动。
4.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行星模型围绕太阳模型进行公转,并且行星模型也有自转的运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理解到行星运动的规律,并加深对宇宙行星运动的认识。
四、实验三:地球引力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的特点和作用。
2. 实验材料小球、土豆、秤。
3. 实验步骤(1) 将土豆放在桌子上,再在土豆上放一个小球。
(2) 让学生用秤测量小球的重量。
2.3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结论二:水平方向上, 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即定义为高 压。反之为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结论三:高压和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四: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结论五:等压面高压向上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 结论六: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为例
1受010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平风衡压时定风律向::北平半行球于高等压压在线右. ,低压在左
(hpa) 1000
近地面的风
1002 1004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6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1008
北半球为例
1010
受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平衡时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水平气压梯度 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 城郊间的合适位置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学以致用
(1)泉州的市民说,泉州一般白天感到空 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爽,你知道这是什么 原因吗? (提示: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 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2)诗: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知道为什么巴山会有夜雨吗?
3、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的环境有哪些影响? 城市和郊区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被带回城市,加重城市污染 4、如果你是一位规划者,布局有污染的工业,应该注意 什么问题? 研究城市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将污染严重的工 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
四川盆地为什么多夜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热力环流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热力环流是大气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揭示了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特点及其在大气运动中的作用,我们开展了一次热力环流教学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1. 课程背景:本次实践活动是在高中地理课程“大气运动”的教学环节进行的。
2. 学生背景:本次实践活动面向的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对热力环流形成机理的深入认识。
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理、特点及其在大气运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三、实践过程1. 实践准备(1)收集资料:教师提前收集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为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包括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
2. 实践实施(1)实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热力环流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讨论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特点及其在大气运动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与热力环流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总结(1)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学生总结:学生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实践效果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得到提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理、特点及其在大气运动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3. 教学效果显著:本次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五、实践反思1.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地理热力环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当地表某一部分受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当地表另一部分受冷时,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气压的差异,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水平运动。
这种垂直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内装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热水。
2. 实验工具:温度计、风扇、湿度计、秒表。
四、实验步骤1. 将干冰放入塑料盒底部,然后加入适量的热水。
2. 将温度计插入水中,记录初始温度。
3. 开启风扇,对塑料盒进行吹风。
4. 观察干冰升华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5. 观察空气流动方向,记录气流运动情况。
6. 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变化。
7.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干冰升华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说明热量从水面传递到干冰,形成冷热不均。
2. 随着干冰升华,塑料盒内温度差异逐渐增大,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
3. 风扇吹风作用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热力环流。
4. 观察到干冰附近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远离干冰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5. 湿度计显示,干冰附近空气湿度较高,远离干冰处空气湿度较低。
6. 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相符。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这种环流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干冰升华速度和空气流动速度受实验装置和条件限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实验装置、环境温度等。
3. 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反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空气热力环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形成原理。
2. 观察并分析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的规律。
3. 掌握热力环流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综合现象。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面吸收热量,使得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从而上升;而高空空气温度较低,密度较大,下沉。
这样,就形成了由地面到高空的垂直运动,以及由高压区到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一块铁板、一小堆纸、火柴、两个温度计、一块秒表。
2. 实验设备:实验台、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在实验台上放置一块铁板,将温度计放置在铁板中心位置。
2. 将一小堆纸放在铁板上,用火柴点燃纸。
3. 点燃纸后,立即开始观察并记录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计时。
4. 观察纸片燃烧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并记录纸片运动轨迹。
5. 当纸片燃烧完毕后,关闭火源,继续观察并记录温度计读数的变化,直至温度恢复到室温。
五、实验现象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点燃纸片后,铁板中心的温度迅速升高,温度计读数上升;随着纸片燃烧,铁板周围的空气开始流动,纸片上升并在空中运动,随后逐渐下沉。
2. 分析:纸片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得铁板中心的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形成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带动周围空气向上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当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高空空气温度较低,密度较大,气流开始下沉,形成下沉气流。
下沉气流使得纸片逐渐下沉,最终进入火源。
3.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量差→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热力环流。
4. 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的关系:低压处等压面弯曲,高压处等压面弯曲。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验证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综合现象。
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空气流动现象,与热力环流的原理相符。
3. 热力环流在气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解释气温、降水等气象现象。
《热力环流 》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热力环流》说课稿1第一部分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大气热力环流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 观察热力环流现象,分析其影响因素;3. 掌握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垂直上升和下降运动。
当地面某一区域受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周围较冷的区域空气密度较大,形成高压区。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铁板、火柴、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记录仪;2. 实验场所:室外开阔地。
四、实验步骤1. 在室外开阔地放置一块铁板,将铁板置于阳光下,使铁板受热;2. 在铁板上放置一个温度计,用于测量铁板表面的温度;3. 在铁板附近放置一个气压计,用于测量气压;4. 使用风速计测量铁板附近的风速;5.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包括空气流动的方向、速度、气压变化等;6.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五、实验现象1. 铁板受热后,表面温度逐渐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2. 铁板附近的气压逐渐降低,形成低压区;3. 周围较冷的区域空气密度较大,形成高压区;4.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5. 热力环流现象表现为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逐渐变化,气压变化明显。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地面冷热不均密切相关;2. 铁板受热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周围较冷的区域空气密度较大,形成高压区;3. 水平气压梯度力使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4. 实验过程中,气压计显示气压逐渐降低,风速计显示风速逐渐增大,与热力环流现象相吻合。
七、实验结论1.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垂直上升和下降运动;2. 热力环流现象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密切相关,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3.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为后续学习大气运动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实验之地球与宇宙科学:水循环模拟实验
1
2
3
海陆间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1.海陆间大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发生的领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
形成水汽 海洋
海陆间大循环它使得陆地水不 断地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 得以再生
2. 陆地内循环
蒸
腾
蒸
发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陆地水中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蒸
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
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地球与宇宙科学 水循环模拟实验
目录
一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二
水循环模拟实验
液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入·
固态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气态
海洋水
·导入·
陆地水
大气水
生物水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第一部分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水循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 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太阳辐射: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之源
蒸
腾
仍降落到陆地上的过程
由陆地内循环,补给陆地上水体 的水量为数很少
3. 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降 水
海洋
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大部分在
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
落到海面的过程
蒸
发
就水循环参与的水量而言,海上
内循环的水量巨大
水循环模拟实验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
·水循环模拟实验·
水循环装置
小电水杯
透明塑料薄膜
冰块
食用色素
·水循环模拟实验· 实验实操
用实验学习总结热力环流
用“实验探究法”讲授“热力环流”一、教学背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仔细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活动基于以下三点展开。
第一,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兼顾中图版教材和学生前后知识体系。
知识内容主要阐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实验法、图示法形象的讲解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的变化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及图示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及运动形式。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热力环流模式图,说一说运动过程。
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第三、落实地图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来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充分认识到图文结合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及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知道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运动形式;通过等压面的绘制,了解其变化及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探究发、小组讨论法、和绘图、析图的方法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及运动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作意识,以及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运动形式。
四、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导致的等压面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情景设问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绘图、析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课前按照学案中的实验安排,进行分组,组长安排实验用具、实验步骤。
七、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飘扬的红旗”、“海边少女随风飘扬的长发”提问:红旗和长发为何“飘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去找寻答案(引入课题)环节一:请各实验小组展示实验情况实验一:1、实验用材:①长方形的玻璃缸(学生带来的方形鱼缸)②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并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证明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热力环流实验原理
二
实验探究热力环流
三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目录
·导入·
热力环流实验原理
第一部分
·热力环流实验原理·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冷
低气压
A 热
高气压
C 冷
·热力环流实验原理·
下 沉 气 流
高压 中心
上 升 气 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实例,并用这一讲 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和模拟实验
谢谢观看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
低压 中心
下 沉 气 流
高压 中心
B
A
C
冷
热
冷
实验探究热力环流
第二部分
透明PC粗水管
·实验探究热力环流·
透明PC细水管
量杯
食用色素
·实验探究热力环流· 实验实操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第三部分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高压低压低压 海源自 高压陆地海洋高压
低压
低压 陆风 高压
陆地
海洋
·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