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健康服务: 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研究显示,大学生因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困难、就业压力等多种原因,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然而,社会支持系统,作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力量,却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支持系统的定义与种类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通过亲友、同辈以及社会资源的援助和支持来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支持网络。

它可以由多个方面组成,如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师生关系、社区支持等。

这些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交流、信息支持、实际援助等。

二、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1. 情感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得到关爱与尊重。

这种情感的交流和支持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信息支持: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关问题解决和应对策略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大学生可以获取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参考意见。

3. 实际援助: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如经济援助、求职就业支持、学业辅导等。

这些实际援助的支持对于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减轻生活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与改进策略1. 家庭关系疏离: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支持减少。

因此,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计划来增强家庭的支持功能,提升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

2. 同辈社交网络的浅薄:大学生之间的社交网络往往基于兴趣爱好或表面关系,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互助合作的社交关系,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支持机会。

3. 社区支持体系的薄弱:社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社区支持体系存在薄弱的问题。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并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

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原理与技术,以有效地引导个体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技术,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框架和应用方法。

一、心理咨询的原理心理咨询的原理基于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

以下是心理咨询的几个基本原理:1. 客观现实——心理咨询师需要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看待咨询对象的问题,不带有主观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估,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解决问题。

2. 维持机密性——心理咨询过程中,保护咨询对象的隐私和机密性是非常重要的。

咨询师需遵守相关法律和伦理规范,确保个体的信息不被泄露。

3. 共情与尊重——心理咨询师需要与咨询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联盟关系,通过共情和尊重来建立互信。

咨询师应积极倾听、理解和关注咨询对象的感受和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4. 反馈与探索——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过提供及时、恰当的反馈帮助咨询对象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咨询师也会引导咨询对象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改变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技术心理咨询的技术包括了各种有效的咨询方法和工具,用于引导和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问题解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咨询技术: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一种通过调整和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技术。

咨询师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负面、错误的思维观念,从而提升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技术用于帮助咨询对象处理情绪困扰,增强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

咨询师可以借助情绪调节技术,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咨询对象缓解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

3. 沟通技巧——沟通技巧在心理咨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咨询师需要掌握良好的倾听、表达和解释能力,以有效地与咨询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的帮助和支持个人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服务。

心理咨询领域涵盖了广泛的理论和技术,旨在帮助客户实现个人成长、解决困扰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理咨询的一些常见理论和技术,并探讨它们对于实践的影响。

1. 基本心理咨询理论1.1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客户发现和实现这些潜能。

通过倾听、接纳和理解客户的体验,心理咨询师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1.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关注行为和环境的关系,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和塑造来形成的。

心理咨询师使用行为主义技术,如正向强化和替代行为技术,来帮助客户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和增加积极的行为。

1.3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着重于个人的潜意识、冲突和童年经历对心理问题的影响。

心理咨询师使用心理动力学技术,如自由联想和梦境解析,来帮助客户理解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

2. 常见的心理咨询技术2.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的技术。

它基于认知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帮助客户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和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来解决心理问题。

CBT通常包括目标设定、问题解决、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等技巧。

2.2 解决短期治疗(SFT)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注重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的疗法。

它着重于探索客户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培养客户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快速而有效的改变。

SFT的技术包括奇观问题、例外、放大和规划等。

2.3 动机访谈动机访谈是一种强调内在动机和目标的技术。

它通过询问和探索客户的深层动机,帮助客户发现内在激励和行动的动力。

动机访谈通常包括开放式问题、反射性倾听和总结等技巧。

3. 理论与技术在实践中的影响理论和技术对于心理咨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

使用不同的理论和技术,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例如,对于情绪问题较重的客户,人本主义理论和CBT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内在的资源并学会管理情绪。

心级服务的愿景

心级服务的愿景

心级服务的愿景引言心级服务是指一种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旨在满足人们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压力和焦虑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因此,提供心级服务成为了当下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探讨心级服务的愿景,包括其定义、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等方面。

什么是心级服务心级服务是一种基于个体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更注重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每个人的独特需求。

心级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形式,旨在帮助人们提升心理素质和幸福感。

心级服务的目标心级服务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具体来说,心级服务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心级服务致力于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特点,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困扰和需求,心级服务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提升幸福感。

2. 培养积极心态心级服务通过引导个体培养积极心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通过正向心理训练和认知重构等方法,心级服务能够帮助人们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提升自信和自尊,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3. 增强心理韧性心级服务的目标之一是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通过提供应激管理技巧和情绪调节策略等工具,心级服务能够帮助人们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级服务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还致力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心级服务能够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实现心级服务的途径实现心级服务的愿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以下是几个实现心级服务的途径:1.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实现心级服务的基础。

这包括建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健康中心等,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渠道,让更多人能够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作为一种关心人们内心感受的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第一部分调查目的和方法为了了解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线上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背景的人群。

我们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问卷工具上发布了调查链接。

问卷设计包括基本信息收集和关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问题,参与者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答案或填写意见。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1.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表示重视心理健康,认为它对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其中,女性受访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高于男性。

2. 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调查结果显示,焦虑和压力问题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占比达到65%。

其他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自卑和人际关系困扰等。

3. 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形式就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而言,受访者认为个体心理咨询是最常需求的服务形式,占比为35%。

此外,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培训和在线心理辅导也受到了普遍关注。

4. 心理健康服务的获取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主要通过面对面咨询(45%)和线上平台(30%)。

越来越多的人将线上心理健康服务作为获取帮助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建议与展望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1.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不同形式的服务。

同时,加大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心理服务的专业水平。

3. 增加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地方设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方便人们获取帮助。

河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河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河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曹雅萍席明静【摘要】对河北省118所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多所学校存在管理制度模糊,缺系统性和标准性;心理教师专业化不足,发挥价值有限;专业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

建议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树立三级防控体系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理念;建立“互联网+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分层培养”的师资模式,搭建“医教协”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中图分类号: G63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3-0229-002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13.109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河北省正紧锣密鼓的开展着,一些中小学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但目前有关河北省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鲜有见到。

本研究拟从河北省抽取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状况展开调查,并基于调查为今后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随机抽取河北省地区的中小学121所(份)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18份,调查涉及石家庄、邢台、唐山、保定、张家口、沧州、衡水等地,对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或心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构成如下:按学校所在地域划分,城市地区学校71所,县镇村学校47所;按学校性质划分,普通学校78所,重点学校25所,心理健康特色学校15所。

1.2 方法采用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从态度现状、师资现状、工作内容现状、环境现状、经费现状、资源共享、存在问题七几方面编制,共31道正式问题。

采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问题与分析2.1 管理制度模糊,缺系统性和标准性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做出了要求,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落实时缺少配套的具体的实施措施,地方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便缺少规范性的指导。

《基于用户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APP界面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APP界面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APP界面设计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一个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APP的界面设计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研究该类APP的界面设计,探讨其设计策略、特点以及其对用户心理的影响,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背景及意义在信息化社会中,APP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APP显得尤为重要。

该类APP不仅可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服务,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管理。

通过对APP界面设计的研究,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相关文献综述当前关于心理健康A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开发、用户需求分析等方面,而关于界面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界面设计对于用户体验和APP的接受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论文将重点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心理健康管理APP的界面设计。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设计实践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当前心理健康APP的界面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法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管理APP的需求和期望;最后,通过设计实践法对APP的界面进行设计和优化。

五、基于用户体验的心理健康管理APP界面设计策略1. 明确目标用户: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用户,了解其心理需求和特点。

2. 设计简洁明了的界面:避免过多的复杂元素,确保用户可以快速理解和操作。

3. 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的个人需求和喜好,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4. 强化互动性:通过互动性的设计和功能,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

5. 考虑情感化设计:结合心理学原理,设计出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界面元素和功能。

六、界面设计特点及优势1. 界面风格:采用清新、简洁的风格,符合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导语:心理咨询师是属于高阶层的职业,不仅体现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服务的人群方面也是如此。

目前世界上心理咨询师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EAP服务,服务对象就是世界500强的企业。

现在,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都选择为员工提供EAP服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

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

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

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

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

[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

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SWOT分析

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SWOT分析
资源共享与互补,
内外部合作带来资源共享与互补。不同领域专业人士汇集专业知识,共同探讨问题,提 升综合解决方案的质量。心理治疗师与医生合作,综合治疗身心问题。资源互补还体现 在机构合作中,共享设施、客户资源等,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影响力。
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SWOT分析
机会:心理健康关注增加
机会:心理健康关注增加
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增加
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上升,导致更多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企业、社 区等各个领域开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动人们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健 康教育需求增加为心理治疗师提供了更多教育和宣传的机会,拓展了行业影响力。
技术与隐私安全
随着技术的进步,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迎来了更多数字化工具和在线平台。然而, 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隐私安全的问题。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和信息安全漏洞可 能对从业者和客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技术的使用也可能影响到传统面对面治疗 的有效性,需要行业从业者在采用技术的同时保持专业道德,确保客户隐私和数据 安全。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线治疗平台、心理健康 APP等逐渐兴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途径。然而,数字化也带来数据隐私和安全等问题, 行业需要积极应对并保持专业水准。
行业概述
专业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培养合格的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强调专业背景 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是行业的重要任务。同时,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学术研究也是提升行业 整体素质的关键。
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 SWOT分析
1. 行业概述 2. 优势:专业治疗技术 3. 劣势:个体差异影响 4. 机会:心理健康关注增加 5. 挑战:竞争加剧与标准化 6. 内外部合作:跨领域融合 7. 法规与伦理问题 8. 技术应用:线上治疗趋势

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心理健康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常见的心理服务形式。

虽然两者都旨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但它们在方法、目标和专业背景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区别,并分析何时适合选择哪种服务。

一、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通过提供支持、倾听和指导的方式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服务形式。

心理健康辅导通常由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提供。

以下是心理健康辅导的特点:1. 面向群体:心理健康辅导通常面向普通群体,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

2. 简短持续:心理健康辅导通常是一种短期服务,可以在几次会谈中解决问题。

它着重于解决目前的困扰,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策略来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

3. 基于支持和倾听: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主要基于倾听和支持个体的需求。

辅导师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并与个体建立信任关系,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健康促进:心理健康辅导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还注重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通过提升个体的心理素养和自我认知,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期望。

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为了解决个体心理问题而进行的专业咨询服务。

与心理健康辅导不同,它通常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学家提供。

下面是心理咨询的特点:1. 面向个体:心理咨询通常更加个体化,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内心深层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 长期持续:心理咨询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它更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

3. 基于专业技术和理论:心理咨询师通常以专业技术和理论为基础,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巧,例如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咨询和解决问题疗法等,以帮助个体增进自我认识并解决内心冲突。

4. 解决过往问题:心理咨询致力于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深度分析和治疗,帮助个体了解以往经历对当前问题产生的影响,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基于服务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

基于服务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

基于服务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本文把服务理念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构建出业务性服务工作和保障性服务工作体系。

而在非服务理念下,未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能会面临心理咨询师信任度和咨询对象流失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角色、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转变。

服务理念下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和谐发展的时代,人人享受心理健康服务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时尚。

关键词:服务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5-02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等报道屡见不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之逐渐加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创造出一套自己的工作体系,但许多工作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实际效果不明显,为了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就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一、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现状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国内外在名词叫法上有很大的区别。

在国外(美国和俄罗斯)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叫做学校心理服务体系。

虽然每个学者的翻译不同,但心理服务这一名词已被大家公认。

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已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人性化理念为宗旨,心理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为手段,集学校、家庭、社会所有力量为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

在美国,心理教育既不应只是心理学家的工作,也不应只是全体教育者的工作,而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

在我国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学生工作者会参与心理教育工作,但还没有达到全体社会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

从这一点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念上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国外的心理服务体系已日臻成熟,所以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期望从中能借鉴一些宝贵的经验。

基于女性心理需求的女性休闲养生空间的研究

基于女性心理需求的女性休闲养生空间的研究

其次,我们来看看女性在社区中的活动。在明朝的城市中,女性通常会参与 各种社区活动。例如,参加寺庙的宗教仪式、参加慈善活动、参与地方戏曲表演 等。此外,女性也会走出家门,游览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园林,或者参与诸如围棋、 牌类等家庭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女性的社交圈子,也使她们有机会接 触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四、女性休闲运动现状及挑战
当前,女性休闲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对于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存在着对于女性身体形态 和体能偏见的现象。其次,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设施和资源还不够充足,尤其是 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此外,由于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女性对于参与体 育运动还存在顾虑和心理压力。
一、女性心理需求分析
女性在休闲养生方面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舒适、私密、情感和社交等 方面。安全是女性休闲养生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女性希望在休闲空间中感受到安 全和舒适,避免外界干扰和侵犯。舒适和私密感是女性休闲养生的基本需求,她 们需要一个温馨、安静、舒适的空间来放松身心。此外,情感和社交需求也是女 性休闲养生的重要方面。女性希望通过休闲活动与他人建立,分享经验和感受, 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女性休闲运动是指女性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随着 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度逐渐提高。女性休闲运动 不仅可以提高女性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女性的自信心和自尊 心,促进女性心理健康。此外,女性休闲运动也有助于女性在社会中争取更多的 平等和权利。
二、女性休闲运动定义及特点
3、情感性原则
女性休闲养生空间应注重情感性原则,为顾客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可以在 空间中设置互动交流区域、情感宣泄区等,为女性顾客提供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 空间。同时,可以在空间中布置植物、花卉等自然元素,让女性顾客感受到自然 的气息和美感,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

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

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居民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生命质量成为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现状、特点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卫生服务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明确了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状态,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涵盖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个人满意度等方面。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SFWHOQOL等量表,通过这些量表可以全面评估个体的生命质量。

本文采用大样本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居民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的生命质量整体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仍存在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问题。

例如,城市居民的生命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女性在某些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的评价高于男性,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相对较低。

本文深入探讨了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结果显示,生命质量较高的居民更倾向于积极利用卫生服务,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而生命质量较低的居民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经济负担、健康意识不足等)较少利用卫生服务。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提高居民的生命质量不仅是提升个体福祉的需要,也是推动卫生服务利用、促进公共卫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揭示了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现状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旨在评估中国居民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研究对象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介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大量的实证研究被开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实践等手段,深入探索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预测因素。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也积极运用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心理健康研究体系。

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如心理健康与社会关系、心理健康与工作环境等。

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热点在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中,有一些热点问题广受关注。

首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和有效的干预方法,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其次,心理健康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也备受瞩目。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我国特有的社会关系模式,以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另外,心理健康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当今社会,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许多人都面临着情绪疲劳、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工作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寻找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改善员工的心理状态。

三、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跨学科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构建和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当前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发展需求与现存问题,系统梳理并探讨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要素和质量标准。

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分析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性、全面性和可及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与目标。

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际运作流程,设计了一套涵盖服务提供、服务效果、服务满意度、服务资源管理以及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不仅注重量化评估,同时也关注到定性评价在反映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和居民心理健康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

预期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控制、效能提升以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从而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促进公众整体心理健康的提升和社会福祉的进步。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覆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服务对象满意度等。

每个指标都应视为系统的一部分,共同反映服务的整体状况。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理论依据,确保每个指标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际情况。

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和实施。

指标的数量和类型应适中,避免过于复杂,确保在实际工作中易于理解和应用。

动态性原则: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

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使得不同社区、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进行比较,从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与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服务提供者、管理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各方的需求和期望。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社会心理服务是指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群体或个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专业服务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需要寻求推进路径来解决。

1.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相对匮乏,存在着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水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成本较高,导致服务资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量大,各类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服务需求远远超过了资源供给,导致资源短缺。

2.服务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基层和农村地区的服务覆盖面相对较窄。

一方面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吸引力较大,而农村地区相对贫困落后,导致社会心理服务的投入和覆盖面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城乡居民的心理需求存在差异,城市人群普遍受到压力和竞争的影响,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而农村地区人群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社会心理服务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投入。

3.服务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主要以临床心理治疗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发展相对较晚,缺乏多元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导致服务模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性较强,导致服务模式的拓展和创新相对困难,需要加大探索和实践的力度。

1.加大服务资源投入。

要解决社会心理服务现实困境,首先需要加大服务资源投入,包括加大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心理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升服务资源供给能力。

需要加大政府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投入,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

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

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心理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一、需求分析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需要满足以下需求:1. 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系统应能够收集个体的心理特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用户的心理健康状况。

2. 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系统应能够整合各类心理健康资源,为用户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 个性化推荐能力:系统应能够根据用户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建议和服务。

4. 隐私保护和安全性:系统应保护用户的隐私,确保用户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

二、系统架构设计基于以上需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系统架构:1. 数据收集与存储层:通过移动应用、传感器等设备收集用户的心理特征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数据仓库中。

2. 数据分析与挖掘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的心理特征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提取出用户的心理健康指标。

3. 决策与推荐层:根据用户的心理健康指标和需求,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推荐系统等方法生成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建议和服务推荐。

4. 资源整合与服务层:系统整合心理健康资源,包括在线问诊、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三、系统实现与技术支持1. 数据收集与存储:利用移动应用和传感器设备收集用户的心理特征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数据库中,采用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等技术保护用户数据。

2. 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如Hadoop、Spark等,对用户的心理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出用户的心理健康指标。

3. 决策与推荐: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根据用户的心理健康指标和需求,生成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建议和服务推荐。

4. 资源整合与服务:通过与心理健康机构、专业机构合作,整合各类心理健康资源,为用户提供在线问诊、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

心理健康援助

心理健康援助

什么是心理健康援助心理健康援助是一种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服务。

它涉及提供专业的、综合的心理支持和治疗,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心理困难、情绪问题和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援助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状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指导和资源,以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和个人发展。

它不仅关注病理性的心理问题,也关注心理弹性、自我调节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心理健康援助可以涵盖广泛的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应激反应、恐惧症、人际关系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包括个体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心理支持小组等。

心理健康援助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安全、保密和专业的环境,让人们能够表达内心的困扰、情感的压力,并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

它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学会应对压力和困难,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援助不仅仅是为那些已经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提供帮助,也适用于任何人想要增强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人群。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和习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之,心理健康援助是一种关注个体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专业服务。

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和专业的指导,它有助于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并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面对困扰还是追求更好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援助都能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支持和资源。

心理健康援助的重要性和目的心理健康援助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心理问题和疾病心理健康援助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平台,帮助人们处理心理问题和疾病。

许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面对焦虑、抑郁、应激反应等心理困扰,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援助的目的就是通过专业的支持和治疗,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重建积极的心理状态。

2.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心理健康援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服务需求调查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服务需求调查

030>教育与文化论丛(2020巻)“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服务需求调查杨满云,贺颖,周仁会摘要:为了解不同学科类别和性别的“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此为提高“oo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3640名“00后”大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1-90)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3640名大学生SCL-90阳性率为19.1%,男女生和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获取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上具有显著差异。

这就表明“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服务需求具有特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提高针对性和精准性,对不同性别、专业的“00后”大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以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00后”大学生大学是个体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与此同时,“00后”群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是伴随着数字化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接收的信息呈多样性、瞬时性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如田园对2004至2013年47029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变化进行横断历史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变得更加外向、开放、严谨和宜人的同时,情绪稳定性也变得更差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心理育人”的具体抓手和有效载体,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尊重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针对个性化需求,精准服务。

基于此研究采用SCL-90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00后”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9年辅导员项目(2019fdy038);贵州大学青年研究与发展中心重点项目(2019QNYJZ04),作者简介:杨满云,女,贵州天柱人,博士,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教授。

健康需求模型的名词解释

健康需求模型的名词解释

健康需求模型的名词解释
健康需求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基于健康经济学和卫生服务研究,旨在帮助医疗管理者和决策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制定相应的医疗政策和卫生计划。

健康需求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需求者:指需要健康服务的个体或群体,包括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

2. 健康状态:指个体或群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可以通过各种评估工具进行测量。

3. 健康需求:指个体或群体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包括预防性、治疗性和维护性三种类型。

4. 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为满足自身健康需求而采取的行动,如就医、接受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等。

5. 卫生资源:指提供健康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等。

6. 医疗机构:指提供各种医疗服务的机构,如医院、诊所、社区卫生中心等。

7. 健康政策:指制定和实施有关健康服务的政策,包括预算分配、医疗保险、卫生法规等。

健康需求模型可以帮助医疗管理者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制定更加有效的健康政策和卫生计划。

同时,它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5-11-13 17:17:57 点击:32005 年底,我们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项目研究在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现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国外先进的心理服务人员培训方法以及中国文化背景的特殊性等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服务现状以及提高心理服务效果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实验,力图构建适合当今中国社会并具有前瞻性的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整个研究集合了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会同医疗、教育、社区等各部门,取样5 万余,历经5 年完成。

从需求与服务的关系角度说,我国国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着普遍而较强的需求,但由于需求者出于各种原因怯于寻求专业帮助,而服务者又限于各种条件无法提供高质足量的服务,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 心理健康理论与服务的中国化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理论主要来自国外,以认知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西方传统理论流派为主,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

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方以及心理咨询的服务是有影响的:虽然中国的中庸辩证等思维对纠正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有积极作用,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多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因素。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取向性导致中国人倾向于忽略自身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现象;中国儒家重视内省,这种内向思维使得中国人普遍欣赏的性格是知足、忍耐、感情不外露等,遇到心理问题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因而更愿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求助于心理健康机构来化解个人心理问题;传统上有把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的倾向,给精神疾病带来极大的污名化,也阻碍了中国人的心理求助活动的实施;传统的伦理纲常过于重视等级森严的家长制习俗,这使得国人对心理咨询师的期待也含有更多的依赖和服从,心理咨询师直接就问题给出指导和建议被认为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等等。

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的研究,同时对西方舶来理论进行改造,并积极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

今后我们一方面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国人的人格结构、心理健康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中国化的心理健康标准。

另一方面,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背景,研究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特有文化的范围内描述、解释中国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形成机制、表现特点和改善的__方法。

针对中国人特有的特点,进一步构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无可否认,西方的心理健康服务研究历史较久,成果也较多,因此以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为出发点,这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如果只停留在“拿来主义”的模仿阶段,而不进行反思、不进行突破,就不可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真正为在中国社会文化下生活的人们服务,就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

2 需求方的需求满足问题2.1 促进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本课题研究显示,虽然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态度都倾向积极,但是人们对待社会心理咨询的态度则比较保守,尤其体现在咨询需求认知和人际开放性上。

这说明国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外化为求助行为。

这种现象有诸多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发展较晚,人们对其的了解不足有关。

目前心理健康的服务形式多是一对一的咨询,心理咨询师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心理咨询师能帮助人什么,不能帮助人什么?对心理咨询师吐露心声是否安全?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有哪些是来访者可以拒绝的?这些疑问单凭在心理咨询机构接待处的一面之词,是难以让来访者释怀的。

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我们保守的国民性格有很大关系。

贸然接受一个陌生神秘却又要完全坦诚的心理服务必然变得虽然有吸引力,但却少有人愿意以身试“险”。

鉴于这些原因,心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克服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

2.2 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本研究中针对国民需求服务方式的调查显示,国民所需心理健康服务(或曰排解心理问题的方式)优先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与亲属讨论、向亲戚朋友咨询、科普宣传、与心理专家面谈、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与医生面谈、网络服务、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书信咨询、自我反思;而青少年学生的服务途径居于前列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向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等。

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主流却只有咨询一种方式,咨询的特点限制了心理健康服务市场需求充分表露,而这种市场的未开发甚至又造成一种心理健康服务供过于求的假象使得心理学的学习者甚至从业者会大量转行。

如何更好的利用心理学知识灵活服务于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地方是当前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3 发展性服务内容的强化心理咨询更倾向于治疗性服务,对于国人来说更是如此,人们通常都是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时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治疗,早已有发展性服务的理念提出。

本课题组在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效果时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辅导后会有明显改善的症状性辅导和一般健康辅导来说,代表个体潜能的发展性心理品质则在辅导后并无明显提高,这说明发展性心理辅导应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而不适合采用心理咨询的服务方式。

本研究对城市社区人群心理健康需求服务内容的频次统计表明,社区民众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依次为家人健康、子女教育与亲子关系、自身的身心问题、人际关系、婚恋和感情、生计与生活、社会与环境适应、精神疾病预防、危机干预、物质依赖。

其中子女教育与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社会与环境适应等大多都属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

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对广大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有效程度与其服务方式之间也有重要关系,而前述我国目前服务方式单一的现状,也必然导致其有效服务内容的单一倾向,即通过个体咨询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内容较少,还有很多服务内容因为其服务方式的限制而未能充分满足。

3 服务方的质量提高问题3.1 提高行业准入标准3.1.1 专业背景在对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要求不尽相同。

比如,美国对心理咨询师申请人要求的最低进入水平是硕士,且必须是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江光荣, 夏勉, 2005);而临床心理学专业毕业者若要独立从业,则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在加拿大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者均可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姚萍, 钱铭怡, 2008)。

在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选择临床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人数经常超过预期,为了解决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的探讨与思索,后来决定采取“保质弃量”的人才培育策略,将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培育工作的重点放到硕士层次,将临床心理师考试资格也提高到“硕士且具有一年精神医院实习经验”的高标准。

在台湾的专业人员考试里采取如此高标准是前所未有的(柯永河, 2008)。

相对来说,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准入标准较低。

在我国大陆覆盖面最广的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尽管对参考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及培训小时数也有规定,但许多机构在执行时却失之过宽:基础知识的门槛较低,多数培训都是短期速成,很难达到本应达到的效果;且因利益相关,某些培训机构为了多招学员,提高通过率,甚至出现帮助学员造假其咨询实践经历等行为。

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资格证应试条件,并严格执行。

3.1.2 人格特质如果说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来说很重要,那么个人特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更为重要。

McConnaughy(1987)强调,有效的心理咨询更依赖的是咨询师的人格特征,而不是知识与技巧。

由于人格特质对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美国学者Pope 和Kline (1999)呼吁,在心理咨询培训项目招生以及对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过程中应考虑个性因素。

英国学者Thornicroft 等(2006)也提到,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人格特征和态度因素是有必要考虑的,这在受训对象选择阶段是最重要的,接下来才是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在招聘阶段也应注意人格特征和态度因素的识别,尽量不任用不合适的候选人。

在英国,要获得“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就需要满足个人特质方面的要求(王丹君,2007)。

英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协会《关于咨询和治疗的伦理规范和执业完善框架》中,也有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人员个人品质方面的要求,包括共情、诚实、正直、达观、尊重、谦虚等(石国兴, 2004)。

在德国,由于有许多人希望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申请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例如申请参加精神分析培训者需要经过三次访谈式的评估,通过者方可参加培训;申请参加行为治疗的培训也需要经过两天的考核筛选。

因此,进入心理治疗培训者,通常都是心理学系或教育学系毕业生中的优秀者(钱铭怡, 严俊, 肖泽萍, 赵旭东, 施琪嘉, 2010)。

相形之下,我们目前在这方面还几乎是空白。

事实上,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队伍,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服务对象的保护,也关系到从业人员的绩效与工作满意度,关系到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

为此,有关部门和专业组织很有必要就此进行探讨,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及人员甄选制度,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有能力探寻心迹和理解人生,点燃人们心灵中的真善美,激发人性的光辉!3.2 采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分层次培养模式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属于非学历培训,即满足准入条件的人(拥有一定学历的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必须通过相关单位组织的培训,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资格,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证书等不能等同于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

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采用的是一劳永逸制,即一旦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再无硬性的必修培训需要参加。

国家针对心理咨询师的再培训以及国家咨询师资格的持有并无详细的政策规定出台,咨询师在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后再参加培训多是根据自己兴趣以及经济能力等自主选择。

这使得我国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并非心理学背景又没有参加咨询师再教育培训的咨询师的素质更是让人堪忧。

是否需要规定心理咨询师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仍然有必修的培训课程?这是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管理首要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从当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对接受培训的评价来看,从业人员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但各种非学历培训时间过短,且培训标准混乱,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目标人群定位混乱,培训性质区分不清,因而培训作用受到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