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xxxx苗族支系现状调研报告(修改)

合集下载

苗寨调研报告范文

苗寨调研报告范文

苗寨调研报告范文标题:苗寨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苗寨进行调研,并分析苗寨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总结出苗寨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引言苗寨是中国苗族人民居住的聚居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苗寨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困境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查:我们选择了某苗寨进行实地考察,并观察了苗寨的生活环境、住房建筑、民俗风情等。

2. 访谈:我们采访了当地苗族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经济状况。

3.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苗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三、苗寨文化1. 建筑特色:苗寨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形式独特,融合了苗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元素。

2. 服饰习俗:苗族人民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服饰,尤其是女性的花裙子以其独特的花纹和绣工闻名。

3. 语言和音乐:苗族保留了独特的苗语,并以苗族音乐为表达方式,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四、社会经济状况1. 传统农业:苗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2. 旅游业发展:苗寨的独特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3. 就业问题:苗族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苗寨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五、文化保护与传承1. 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当地居民对于苗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较低,导致传统技艺和知识逐渐流失。

2. 教育体系薄弱:苗寨的教育条件有限,缺乏对苗族文化和传统的系统传授。

3. 旅游利益驱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苗寨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六、改进建议1. 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加大对苗族文化知识的教育力度,提高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2. 支持农业发展: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业合作社建设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 合理发展旅游业: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杜绝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关于苗族调查报告

关于苗族调查报告

关于苗族调查报告苗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传承,我进行了一次苗族调查。

我选择了贵州省作为调查的地点,因为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在调查过程中,我采访了一些苗族村落的居民,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首先,我惊喜地发现苗族人民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非常重视。

他们以苗族服饰为骄傲,认为这是他们独有的标志。

在村落中,我看到许多苗族妇女身着传统的彝族服装,头戴银饰,给人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感觉。

他们告诉我,这些服饰代表着苗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传统价值观。

苗族人民还非常注重传统节日的庆祝,如苗族芦笙节、苗族龙船节等,这些节日是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年轻人对于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如流行音乐、电影等。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对苗族文化传承的担忧。

我认为,应该加强对年轻一代的苗族人民进行文化教育,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除了文化传承问题,我还关注到苗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些苗族村落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如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使得苗族人民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然而,我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苗族地区的发展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不断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调查中,我还了解到苗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

他们尊重大自然,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在苗族村落,我看到了一些传统的农耕和种植方式,他们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这种生态意识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我深刻地认识到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不仅是中国丰富多样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宝贵财富。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苗族调查目的:了解苗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状况,加强少数民族知识调查方式:资料法,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调查内容: 有关苗族分布,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调查结果: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源远流长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是我国民族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述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苗族源远苗族源于炎黄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三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

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

三,语言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

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贵州苗族调研报告引言:贵州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一些地区。

经过对贵州苗族的调研,我们对其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贵州苗族的概况、苗族文化、苗族经济等内容。

一、贵州苗族的概况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二、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苗族文化独特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苗族人民使用苗族语言交流,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们喜欢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女性常常戴着精美的银饰,男性则穿着有着苗族特色的服饰。

苗族人民也擅长制作艺术品,如织锦绣品和制作银饰等。

苗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例如,苗族人民尊重先祖,常常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

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祝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三、苗族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贵州苗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苗族人民也发展了特色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水田综合农业系统和苗族传统农业技术。

此外,苗族人民还发展了手工业和旅游业。

苗族的手工业产业发达,他们擅长制作种类繁多的艺术品,如苗绣、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苗族也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贵州苗族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苗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一、引言苗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传承方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苗族文化传承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苗族文化传承的情况。

调研对象主要包括苗族民众、苗族文化传承者、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苗族传统村落等。

三、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1. 文化传承载体:苗族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节庆活动、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进行。

传统的歌舞、竹编、绣花等技艺被广泛传承,但面临着受众逐渐减少的问题。

2. 传承环境: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原生态的苗族社区逐渐消失,传承环境日趋恶劣。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也相对较低,缺乏传承的意识和动力。

3. 传承人口:传统文化传承者年龄普遍较高,传承承继面临世代断层的风险。

同时,传承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为薄弱,互动不够密切。

四、苗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1. 教育缺失:苗族传统文化并未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年轻一代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有限,缺乏对传承的基本理解与认同。

2. 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使得苗族传统社区受到破坏,重要的传统场所或仪式活动场地不断丧失。

3. 信息交流不畅:苗族文化传承者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和共识,传承的效果受到限制。

五、改进与创新的建议1. 教育引导:加强学校教育中苗族文化的传承教育,鼓励学生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 传承基地保护:重视保护苗族传统社区,建立专门的保护及传承基地,提供传统活动场所和交流平台。

3. 多元传播渠道: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如电视、网络以及手机应用等,进行苗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

4. 传承者培养: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设立奖学金、培训班等活动,提高传承者的素养。

六、结论苗族文化传承面临许多挑战,但也存在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XXXX年某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doc

XXXX年某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doc

XXXX年某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 某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我县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是云南省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全县辖镇乡村委会(其中个社区)个村民小组其中个民族乡和个散杂居民族村委会中共有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

XX年全县有种民族其中汉、壮、彝、苗、回、瑶种民族为世居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人的少数民族比例居曲靖市各(县、市、区)首位。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

城市民族工作总结出了一些有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

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每年年初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民族工作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如城区清真寺规划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西华寺消防通道建设等问题局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

XX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师发〔〕号)提出了加快全县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

、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

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

县民族宗教侨务事务局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社区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

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03
苗族经济发展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
01
修建和维护公路、桥梁,提高交通通达性,促进与外界的经济
交流。
通讯设施
02
加强通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促进信息交流与合作

水利设施
03
建设和完善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01
02
03
农业现代化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特色 农业和绿色农业。
工业转型升级
优化工业结构,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绿色制造业, 提高工业附加值。
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物 流等服务业,提升第三产 业的比重。
培养和引进人才
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投入,培养本土人才,提高苗族地区的 人才素质。
人才引进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到苗族地区工 作和生活。
人才激励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 新创造活力。
人,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向了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 问题。
资金不足
投资规模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苗族地区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制 约了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施。
融资渠道有限
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得许多有潜力的项目因资金问题 而无法实施。
03
重视教育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04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地区经济发 展潜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苗族地区教育水平较低 ,劳动力素质不高,缺 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 力。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服饰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黎族和越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发展。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开垦了大片的山地农田,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歌曲、绘画等方面。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常表达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苗族的歌曲往往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陶醉其中。

苗族的绘画艺术也非常独特,以图腾为主题,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

苗族的文字又分为女书和阳宗仪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传统上只由女性使用。

苗族的服饰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服饰非常精美,通常由多层次的衣物组成,色彩鲜艳,以刺绣和图案装饰为主。

苗族的服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经济发展方面,苗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为主。

此外,苗族人民还以手工艺制作为生,如苗
绣、苗银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人从事旅游服务业,为苗族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苗族是中国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语言、服饰等都很有特色。

通过研究苗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苗族民族地区调研报告

苗族民族地区调研报告

苗族民族地区调研报告报告内容: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苗族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等情况,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苗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其民族地区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选择调研地区:根据苗族民族地区的分布情况和多样性,我们选择了湖南、贵州和广西等省份作为调研地区。

2. 调研准备:在调研前,我们进行了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收集,并联系了当地的相关机构和专家,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3. 实地调研:我们分别赴调研地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包括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和参观了苗族的村落、民俗活动等。

4.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研结果1.经济结构:苗族民族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居民以种植水稻、玉米和茶叶等作物为主要农作物,并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2.产业发展:近年来,苗族地区逐渐发展了一些工业和服务业,如纺织业、旅游业等,为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动力。

3.交通基础设施:苗族地区的交通依然相对薄弱,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便于促进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发展。

四、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调研结果1.衣着和饮食:苗族文化中的服饰以色彩艳丽和手工绣花等特点而著称,食物以米饭、酸辣菜和酒类为主要食品。

2.节日和民俗活动:苗族有丰富多样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如花山节、苗年等,重视传统习俗和宗族规范,并通过舞蹈、歌唱等方式传承和表达。

3.宗教信仰:苗族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土司、女儿村和木鱼等,这些信仰和祭祀活动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经济发展不平衡: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仍然面临较大的发展障碍,需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贵州苗族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苗族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苗族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民族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苗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贵州苗族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其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 经济发展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是其主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加大了对苗族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产业扶贫等措施,不断改善苗族地区的经济环境,并提升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3. 教育状况苗族地区的教育状况相对较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很多苗族孩子因为交通不便和贫困等原因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政府通过投资教育设施建设、提供教育补贴等举措,致力于提高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同时,加强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苗族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4. 文化保护与传承苗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苗族民歌、舞蹈、服饰、节日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政府加大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苗族文化传承中心和苗族文化展览馆,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苗族文化。

5. 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为苗族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6. 总结与展望贵州苗族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然而,随着政府的扶贫政策的落实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贵州苗族的现状有了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关注苗族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对贵州苗族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期待贵州苗族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苗族调查报告

苗族调查报告

苗族调查报告本文所讨论的“苗族调查报告”是一份针对中国苗族群体的数据调查报告,旨在研究苗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报告虽然是针对苗族群体而言,但其所涉及到的问题和问题背景,对于了解少数民族群体在当代中国大陆社会的地位和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苗族是中国较为集中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区。

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苗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些方面的变化十分明显。

报告指出,苗族群体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

在城市中,苗族人口往往拥有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机会;而在农村地区,苗族人口则普遍受到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的限制。

此外,在研究中还发现,苗族群体中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较为普遍。

尤其在农村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比男性低得多,这给女性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在文化方面,苗族群体依然保留着很强的传统文化和特色。

苗族人民拥有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苗族群体中有很多人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且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动这一方面的工作。

最后就是针对苗族教育问题的讨论。

苗族群体中,教育程度水平最高的往往是城市中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而农村地区的苗族人口往往受到教育资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此外,在苗族传统文化和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往往更愿意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而不是学习苗族文化和传统。

总体来说,这份“苗族调查报告”对于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虽然调查涉及的问题并不全面和详尽,但其所显示的苗族群体在城乡差距、教育和文化及发展等方面的不均衡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体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促进少数民族群体的发展与进步。

苗族居住调研报告

苗族居住调研报告

苗族居住调研报告苗族居住调研报告本调研报告针对中国苗族的居住情况展开研究,旨在了解苗族居住特点、习俗以及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和措施。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详尽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改善苗族居住环境提供参考。

调研发现,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的居住区域多为山区,具有独特的山地民居风格。

传统的苗族民居多为木质结构,蓝色天花板、木雕和壁画是苗族居住建筑的特色。

苗族传统的居住环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山脉和水源,建筑多采用错落有致的方式分布在山坡上。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苗族传统的居住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得传统的苗族民居逐渐被淘汰,苗族人口逐渐转移到城市中去。

城市中的苗族居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住房困难、居住环境恶化等。

大多数苗族居民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中,住房条件差,造成了居住的不便和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苗族居住条件,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住房政策,为苗族居民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和补贴。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苗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苗族居住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居住保障。

同时,对于苗族居民自身,他们也需要加强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识。

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苗族居住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苗族居民应该加强对传统居住建筑的保护和维护。

此外,苗族居民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就业能力来改善居住条件,增加收入。

最后,社会各界也可以为苗族居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为苗族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本调研报告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中国苗族的居住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苗族传统的居住方式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通过加强政府支持、苗族居民自身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可以改善苗族居住条件,保护并传承传统的苗族居住文化。

苗族的现状研究报告

苗族的现状研究报告

苗族的现状研究报告苗族是中国汉族以外的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六个省份。

以下是对苗族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人口分布:根据统计数据,苗族的人口数量大约有90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其中,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最多,占到全国苗族人口总数的60%以上。

二、传统文化: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他们以耕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擅长在山区进行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

苗族人民重视家庭和谐,崇尚自然、敬畏神灵。

他们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文化,如苗寨的建筑风格、服饰、歌舞、乐器等。

三、教育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苗族地区也得到了一系列的扶持。

目前,苗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此外,贵州省还设立了苗族学院,为苗族地区培养了大批苗族专业人才。

四、生活条件:苗族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苗族地区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例如,电力、通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改善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苗族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五、社会发展和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保护工作,苗族也同样受益于此。

政府加大了对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设立了苗族文化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将苗族文化展示给世人。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发展产业、扶贫等措施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苗族的现状显示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为苗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但苗族地区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山区交通不便、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政府和社会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共同推动苗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苗族调研报告

苗族调研报告

苗族调研报告苗族调研报告1. 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保留了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并且有独特的风俗、习俗和语言。

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进行了此次调研。

本报告旨在介绍苗族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2. 调研内容2.1 苗族的历史和起源通过对历史书籍、民间故事和苗族长者的口述,了解到苗族起源于古代的蛮夷部落,经过多次迁徙定居在现今的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2.2 苗族的文化特点苗族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音乐、舞蹈、服饰、风俗等。

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充满激情和动感,通常在庆祝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表演。

他们的服饰以彩色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3 苗族的生活方式苗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同时,他们还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比如织布、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也成为了他们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家庭生活中,男女分工明确,男性主要从事田间劳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

2.4 苗族的社会组织苗族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家族成员互相帮助和支持。

村落是苗族社会组织的重要单位,村民们共同主持村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苗族社会还有族长制度,族长负责领导和管理族群,重要的决策都需要他们的批准。

3. 调研结果分析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苗族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这些传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苗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 结论苗族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苗族的特点和贡献。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

5. 建议针对苗族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建议加强对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苗族调查报告

苗族调查报告

苗族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区,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为了了解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文化传承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苗族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实地考察了苗族相关村庄10个。

三、调查结果
1. 生产状况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蔬菜等为主要农作物。

另外,养殖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家禽、猪、牛、羊等养殖业比较常见。

2. 生活状况
苗族人民的生活状况相对较为困难,许多地区的民众没有足够
的水、电供应,生活比较艰苦,饮食不够丰富,衣着简单。

部分
村庄还未通公路,出行不便。

3. 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小学教育中,苗
族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然而在村庄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的
进程不断深入,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逐渐被较大范围的大众文化
所代替,文化传承的情况比较严峻。

四、调查感想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苗族群众的真实生产生活状况以及
文化传承情况,发现苗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还有待提高,同时也提醒我们,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2篇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2篇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精选2篇(一)《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传统特点、发展现状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为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选择苗族聚居地,与苗族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其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音乐舞蹈等。

2.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获取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等信息。

3. 专家访谈:与苗族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苗族文化的见解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苗族的起源与历史:苗族是中国汉族以外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后迁徙至现今的贵州、云南等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2. 苗族的生活习俗:苗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崇尚生育。

苗族人民普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如苗年(农历正月的第一天)是苗族人民的新年,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苗族服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芦笙舞会、赛马、射箭等。

3. 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苗族人民非常重视新米节,这是苗族人民表达对大地的感恩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另外,苗族还有清明节、儿童节、腊八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4. 苗族的传统音乐舞蹈:苗族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音乐以芦笙、木鱼、锣鼓等乐器为主,歌曲多以山歌为代表,歌词唱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喜悦和哀思。

苗族舞蹈形式多样,如大芦笙舞、舞龙舞狮等,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欢快。

5. 苗族文化的现状与保护: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城市化进程对苗族村落的冲击等。

苗族文化保护工作正在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苗族调研分析

苗族调研分析

• 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转为崇 敬人类的始祖姜央,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央公”、 “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傩母”。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各地 都有规模较大的杀牛祭祖活动,如黔东南的鼓社节,铜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 黔西南和安顺、镇宁等地叫“砍牛”。湘西有“还傩愿”,祭祀“傩公”、“傩母”。每 逢节日,苗族群众也都要举行祭祖仪式。 • 巫傩文化 •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鬼分为 善、恶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 当祈解和驱逐。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巫师实行巫术。巫师是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 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苗族群众的敬重。巫师实行的巫术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 等
•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 “务图”,意为“蜡染服”
•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 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 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 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 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 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 民族服饰
•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 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 “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 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 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侗族村落调研报告

苗族侗族村落调研报告

苗族侗族村落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我们小组的调研目标是对苗族和侗族村落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特色文化和传统建筑,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苗族和侗族村落的现状,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村落的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我们选择了贵州省作为调研地点,因为该地区拥有众多苗族和侗族村落。

我们首先通过文献资料和网络调查,确定了调研的具体村落,并与当地政府和社区联络,获得了调研的许可。

在实地考察时,我们分成小组,分别进入不同的村落进行调查,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与村民交流,同时考察村落的环境、建筑和生活方式。

三、苗族村落调研结果1.苗族村落的特点:苗族村落通常建在山坡上,依山而建,布局紧凑。

村寨周围往往有竹篱和石墙,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区域。

苗族村寨的房屋多采用木质结构,屋顶是用竹片和石块覆盖的,具有很高的抗风能力。

2.苗族村落的传统文化: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他们热爱歌舞和音乐,有独特的歌舞表演形式。

苗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服饰,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3.苗族村落的发展挑战:苗族村落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外流、经济落后和文化衰败等。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正逐渐消失。

四、侗族村落调研结果1.侗族村落的特点:侗族村落通常建在山脚下或水边,有水田和稻田环绕。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水资源,建造高脚楼,保护免受洪水的侵袭。

侗族村寨的建筑物外观独特,采用木质结构,屋顶是用黑瓦覆盖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侗族村落的传统文化: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他们善于音乐和舞蹈,著名的“侗族大歌”是其代表作。

侗族人民还有自己的服饰、美食和手工艺品等,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3.侗族村落的发展挑战:侗族村落同样面临许多挑战,如青壮年人口外流、文化消失和环境破坏等。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逐渐被淡忘,侗族村落也面临着城市化的冲击和旅游开发的压力。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苗族文化1. 背景信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

苗族人口约为90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习惯。

2. 语言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

尽管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汉语,但许多老一辈的苗族人仍然能够流利地讲苗族语。

3. 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具有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的长衣和长裤,头上戴着蓝色的头巾。

女性则穿着蓝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裙子,手工绣花和银饰是其特点。

苗族女性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服饰,称为“蝴蝶衣”,形状酷似蝴蝶。

4. 风俗苗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苗年,苗族人会穿着传统服饰,进行舞蹈、音乐和赛龙舟等活动。

苗族婚礼也非常庄重,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5. 音乐舞蹈苗族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表演。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木琴、扬琴和口弦等乐器,并以鼓舞和花灯舞蹈最为有名。

苗族的舞蹈动作独特,舞者身穿鲜艳的服饰,跳动的节奏非常明快。

6. 传统工艺苗族人民擅长手工艺品的制作。

他们熟练地雕刻木头,制作陶器和编织竹器。

苗族的银饰也非常有名,苗族女性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上佩戴各种精美的银饰。

7. 宗教信仰苗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

一部分苗族人信奉传统的苗族巫教,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可以保护他们免受邪恶的侵害。

另一部分苗族人信仰基督教、佛教等宗教。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其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习惯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了解和保护苗族文化对于维护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苗族支系现状调研报告————吴应林一、基本情况xxxxxxxx位于xxxx西部,距镇政府xxxxxxxx公里,东与小x社区隔河相望,南与更戛乡打瓦村接壤,西邻更戛乡更戛社区,北接板家寨村,国土面积xxxxxxxx.xxxxxxxx平方公里,海拔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米,全村辖xxxxxxxx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xxxxxxxxxxxxxxxx人。

其中,有xxxxxxxx个苗族村民小组,xxxxxxxxxxxx户,共xxxxxxxxxxxxxxxx 苗族群众。

有耕地xxxxxxxxxxxxxxxx亩,水田xxxxxxxxxxxx亩,旱地xxxxxxxxxxxxxxxx亩,产业以甘蔗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

xxxxxxxxxxxxxxxx年末,xxxx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xxxxxxxxxxxxxxxx.xxxx万元,人均纯收入xxxxxxxxxxxxxxxx元,苗族群众人均纯收入xxxxxxxxxxxxxxxx元。

全村有小学xxxx所,在校学生xxxxxxxxxxxx名(苗族学生xxxxxxxxxxxx名),在校教师xxxxxxxx名,其中:公办教师xxxx 名(其中苗族教师xxxx名),代课教师xxxxxxxx 名。

有村级卫生室xxxx所,村医xxxx名。

二、历史演变据史料记载,苗族先民远古时称“盘瓠”。

秦汉时期生活在湘西一带,史称“五溪蛮”、“武陵蛮”,到了唐朝时期有部分苗族西迁入滇。

一部分经保山、永平才到xx;另一部分由贵州进入云南的文山、大姚、永胜、永仁、楚雄、南涧、凤庆等地后进入x,深居x。

居《顺宁府志》载苗人多自贵州迁徙而来,聚居(沧)江左山箐中,为数甚少。

由此可知,居住在xxxxx的苗族在清朝中后期从凤庆白毛山搬来的有吴家;从四川保山槽涧北冲过来的有熊家;从大理苍山到更戛刺耙林后又搬到芦篙坝的有罗家;由镇康迁至下马鹿的有陶家;从凤庆县小明山搬来的有鱼塘杨家和芦篙坝汉家。

三、民族风情(一)服饰文化。

说到x苗族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民族服饰文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男人多以蓝、绿为主,黑色镶边,头戴绿色帽子。

苗族妇女的服饰特别讲究,做工精细而复杂,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分为上装和下装两种,都是采用自织、自染的抹布缝制,一套衣服大小共xxxxxxxx件。

上衣的颜色大多采用自制的靛蓝染织而成,多为青和蓝,白色是天然本色。

苗家妇女都是长衣短袖,外穿夹衣,袖子窄小,腰上衣襟和袖子用彩带装饰,主要以红、黄、蓝、绿四中颜色为主要色调。

上衣两襟中开,无领布扣。

下衣以白色为主,刺绣图案、花纹为主辅的白褶裙,皱褶细密、繁多,而且裙身纵是挺直,横有弹性,均用麻匹纺织而成,裙长过膝,行走时左右摇摆,配上色彩鲜明的腰带,犹如一只漂亮的孔雀在草地上、花丛中翩翩起舞。

苗族妇女个个都爱刺绣,很讲究服饰美。

盛装衣裙都是采用蜡染、刺绣等手工工艺加工而成,上面绣有各色图案,色彩明快,花纹稠密,针法变化大,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针法。

苗族妇女比较重视帽和首饰,带帽很讲究,多用黑布包头和彩带配饰。

先是将长发盘好,镶上梳子,后缠包头、挂首饰和彩带。

用一根xxxx米以上的的包头布引着盘好的头发缠成一个前后高低,两侧稍宽的筲箕型,或缠成四角星型,挂上彩带和首饰,再挂上耳环。

彩带上又点缀很多各种各样的银器或装饰品,展现出苗族妇女那楚楚动人、健康活泼的性格。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苗族男性服饰着装逐步汉化,很少自织。

这是各民族共同、共融的结果。

(二)生活文化。

苗族人民至今保持着小块聚居的方式,爱好狩猎、养鸟。

解放前,苗族的住房十分简陋,生活特别困难,生活用具以竹子、葫芦为主,种植包谷、旱稻、荞、豆类等,种大麻织衣是苗族的习惯。

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刀耕火种一皮坡,收来不满一土锅”,辛苦一年还是没有过年粮,常常迁徙。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

xxxxxxxxxxxxxxxx年,就拨款xxxxxxxxxxxxxxxx元在火皮地上村民小组盖了十二幢瓦房,用钢管架来自来水,建起了苗族新村。

县委、政府领导多次亲临查看,同时还未他们培养了一批苗族干部和教师。

有到过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过毛主席接近的妇女干部吴再珍,有苗族教师熊凤珍、杨翠凤、杨文华等,苗族干部、教师的培养进一步促进了苗族的各方面发展。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委、政府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广科技,粮食、经济有了发展,苗族人民由过去的粮农变成了蔗农,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苗族人民性情直爽、好客,对亲朋好友特别热情。

男人善于使用弓弩、吹芦笙、箫、笛、树叶、妇女会纺线织布、刺绣、吹树叶,能歌善舞。

在平常的生活中,苗族人很喜欢养鸟。

多以画眉鸟、鹧鸪、箐鸡、野鸡为主。

最多的是金丝画眉,平均每家都养一至二只。

农闲时,男人们总爱几十人聚在一起斗鸟娱乐。

(三)节日文化。

在一年四季当中,春节为苗家最为重要的节日。

苗家春节与汉族人不同的是除夕晚上全家族人要吃团圆饭,家家如此。

先由家庭成员畅所欲言,后由本族中长辈进行传统教育,强调家庭间、邻里间团结等问题。

各家族团圆饭吃完后才开始全村老少相互串门,到了哪家,哪家要用酒和鸡、兽肉等招待客人,就这样,人们东家出、西家进,开杯畅饮,热闹非凡,通宵达旦,一直到正月十五。

初一、初二小伙子们要在一块平地上打陀螺,此地取名为“陀螺平”。

还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们另选一块空地,相互扔钱包。

有的男女青年借扔钱包输东西为由,把自己心爱的礼物就送给对方,以输为由,相互掷信物,并随之对上一句话:“记着,下次我一定把你赢回来”,暗示有一方已经爱上了另一方。

纯粹是娱乐的青年们,男的输帽子、衣服、裤袋、鞋子,女的输头巾、围巾、彩带、围腰、衣服等,过几天又把各人赢到的东西物归原主。

有的也可不还,留作纪念,多数还是还给对方。

到了初三,早上各家各户要鸣枪、射箭、犁地、挖地几分钟,表白新的一年打猎、播种即将开始,本年的打陀螺、扔钱包也就结束。

但是,随着居住环境、地域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苗汉文化的相互融合,生活习惯已逐步变化,苗族与汉族之间的节日已逐步大同小异。

(四)婚姻文化。

解放强,婚姻是一种落后的习俗,主要以父母的意见为主,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不幸的婚姻家庭,有的甚至家庭破例,于是,青年男女们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幸福,逐步敢于冲破世俗自由恋爱,也就出现了“抢亲”。

虽说是抢亲,其实大部分男女青年双方自由恋爱商量好,男方在抢亲之前要告诉自己的家里的父母,给自己的父母磕头认错,说“要给父母添麻烦”。

征得父母同意后,才定下“抢”的日子,父母在家里杀鸡煮肉等候。

男方请上五至十个伙伴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赶街回家路上、办喜事的打歌场上“抢”。

几个人把女方抬到或是拖到男方家门口,男的父母长辈出来问话,问女方愿不愿意嫁给男方家,生儿育女、孝敬父母之类的话。

如果女方回应:“我不来已经来了,算了,爹妈领也不回去了”后,方可进男方家们,跨男方家门槛,表示女方同意了,此时的“抢亲才算刚刚开始。

(五)丧葬文化。

苗族人去世,一般采用“截山埋”或“顺山埋”两种。

埋坟根据死者祖籍决定截山埋还是顺山埋。

白人死后,用的是截山埋,不砌石头,在选定的山坡上挖坑叫行土葬,与家中屋梁一个方向,“脚登屋山墙”。

汉苗人死后,实行的是顺山埋,则顺山挖坑砌上石头,叫顺山埋。

(六)宗教信仰。

x苗族中的汉苗信仰基督教。

解放前期,x有一个基督教堂,受外国基督教会的支配。

国民xxxxxxxx年(xxxxxxxxxxxxxxxx年),凤庆人罗金才随瑞典、加拿大两名牧师到x芦篙坝借办学校之名创建“福音堂”,发展教徒。

国民xxxxxxxx年腊鱼,两名外国牧师再次到该地传教,发展当地苗族罗阿蛮、无吴现才、吴老四等四十多人入教,由吴现才任执事。

国民xxxxxxxx年,瑞典另一牧师又到该地发展教徒xxxx人。

国民xxxxxxxx年,又有两名美国牧师到x传教。

同年,罗阿蛮到保山专读“坐经”四个月,返回x又到凤庆、辛街等地传教。

至解放前夕,x苗族地区仅有罗阿蛮、吴老四等人传教。

xxxxxxxxxxxxxxxx年,罗阿蛮到凤庆县城参加“庆祝圣诞”活动,回来后自任教会小组长。

xxxxxxxxxxxxxxxx年,吴现才由外地迁回x组织开展活动,教徒达xxxxxxxx人。

x教会的影响力波及云县、镇康、耿马、凤庆、永平、保山、昌宁xxxx个地州xxxx 个县,成为滇西地区较大的基督教活动集中基地。

xxxxxxxxxxxxxxxx年,党的十一次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民族宗教工作,x苗族地区成立了“xx基督教观察小组”,从事各种宗教活动,除基督圣徒节外,这些教徒就在空闲时间、固定的地点举行祈祷、诵经,县已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四、存在的问题(一)创新观念不足,经济发展缓慢。

苗族群众惰性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形成固定的、立足长远的发展思想。

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轻商现象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步子缓慢。

产业投入不足,再生产能力低,主要以甘蔗、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甘蔗、畜牧养殖业两项产业经济效益相对偏低,人均收入实际仅xxxxxxxxxxxxxxxx 元。

同时,群众运用科学技术能力差,科技含量低,牲畜品种改良率和出栏率较低,养殖业收入仅占经济总收入的xxxxxxxx%左右。

(二)社会事业滞后,文化素质偏低。

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教育并存是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重视教育,导致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xxxxxxxx个苗族村民小组xxxxxxxxxxxxxxxx人中,从文化层次看,文盲xxxxxxxxxxxx人,占总人口的xxxx%;小学文化xxxxxxxxxxxx人,占总人口的xxxxxxxx%;初中文化xxxxxxxxxxxx人,占总人口的xxxxxxxx%;高中及中专文化xxxxxxxx人,占总人口的xxxx.xxxxxxxx%;大学以上文化xxxx 人,占总人口的xxxx.xxxxxxxx%。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就业压力的加剧,苗族群众缺乏拼搏意识,不重视子女上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教育硬件设备配备还相对滞后,极大的影响了苗族群众的素质提升。

双语教师的培养、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因素,因此,干部来源少,青黄不接,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行政领导人才短缺,严重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婚育观念落后,人口质量不高。

在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中,由于受传统落后的婚育习俗影响,早婚早育、近亲结婚等现象比较突出。

同时,与外界或其他民族的婚配较少,通婚圈狭窄,交流沟通以及接受新事物难,形成自我封闭,一定程度上束缚着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受封建思想的干扰,造成严重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陈规陋习的存在,使得早婚早育现象逐年加剧,整体人口质量偏低。

(四)精神文明薄弱,民风民俗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