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xxxx苗族支系现状调研报告(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苗族支系现状调研报告

————吴应林

一、基本情况

xxxxxxxx位于xxxx西部,距镇政府xxxxxxxx公里,东与小x社区隔河相望,南与更戛乡打瓦村接壤,西邻更戛乡更戛社区,北接板家寨村,国土面积xxxxxxxx.xxxxxxxx平方公里,海拔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米,全村辖xxxxxxxx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xxxxxxxxxxxxxxxx人。其中,有xxxxxxxx个苗族村民小组,xxxxxxxxxxxx户,共xxxxxxxxxxxxxxxx 苗族群众。有耕地xxxxxxxxxxxxxxxx亩,水田xxxxxxxxxxxx亩,旱地xxxxxxxxxxxxxxxx亩,产业以甘蔗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xxxxxxxxxxxxxxxx年末,xxxx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xxxxxxxxxxxxxxxx.xxxx万元,人均纯收入xxxxxxxxxxxxxxxx元,苗族群众人均纯收入xxxxxxxxxxxxxxxx元。全村有小学xxxx所,在校学生xxxxxxxxxxxx名(苗族学生xxxxxxxxxxxx名),在校教师xxxxxxxx名,其中:公办教师xxxx 名(其中苗族教师xxxx名),代课教师xxxxxxxx 名。有村级卫生室xxxx所,村医xxxx名。

二、历史演变

据史料记载,苗族先民远古时称“盘瓠”。秦汉时期生活在湘西一带,史称“五溪蛮”、“武陵蛮”,到了唐朝时期有部分苗族西迁入滇。一部分经保山、永平才到xx;另一部分由贵州进入云

南的文山、大姚、永胜、永仁、楚雄、南涧、凤庆等地后进入x,深居x。居《顺宁府志》载苗人多自贵州迁徙而来,聚居(沧)江左山箐中,为数甚少。由此可知,居住在xxxxx的苗族在清朝中后期从凤庆白毛山搬来的有吴家;从四川保山槽涧北冲过来的有熊家;从大理苍山到更戛刺耙林后又搬到芦篙坝的有罗家;由镇康迁至下马鹿的有陶家;从凤庆县小明山搬来的有鱼塘杨家和芦篙坝汉家。

三、民族风情

(一)服饰文化。说到x苗族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民族服饰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男人多以蓝、绿为主,黑色镶边,头戴绿色帽子。苗族妇女的服饰特别讲究,做工精细而复杂,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分为上装和下装两种,都是采用自织、自染的抹布缝制,一套衣服大小共xxxxxxxx件。上衣的颜色大多采用自制的靛蓝染织而成,多为青和蓝,白色是天然本色。苗家妇女都是长衣短袖,外穿夹衣,袖子窄小,腰上衣襟和袖子用彩带装饰,主要以红、黄、蓝、绿四中颜色为主要色调。上衣两襟中开,无领布扣。下衣以白色为主,刺绣图案、花纹为主辅的白褶裙,皱褶细密、繁多,而且裙身纵是挺直,横有弹性,均用麻匹纺织而成,裙长过膝,行走时左右摇摆,配上色彩鲜明的腰带,犹如一只漂亮的孔雀在草地上、花丛中翩翩起舞。

苗族妇女个个都爱刺绣,很讲究服饰美。盛装衣裙都是采用蜡染、刺绣等手工工艺加工而成,上面绣有各色图案,色彩明快,

花纹稠密,针法变化大,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针法。

苗族妇女比较重视帽和首饰,带帽很讲究,多用黑布包头和彩带配饰。先是将长发盘好,镶上梳子,后缠包头、挂首饰和彩带。用一根xxxx米以上的的包头布引着盘好的头发缠成一个前后高低,两侧稍宽的筲箕型,或缠成四角星型,挂上彩带和首饰,再挂上耳环。彩带上又点缀很多各种各样的银器或装饰品,展现出苗族妇女那楚楚动人、健康活泼的性格。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苗族男性服饰着装逐步汉化,很少自织。这是各民族共同、共融的结果。

(二)生活文化。苗族人民至今保持着小块聚居的方式,爱好狩猎、养鸟。解放前,苗族的住房十分简陋,生活特别困难,生活用具以竹子、葫芦为主,种植包谷、旱稻、荞、豆类等,种大麻织衣是苗族的习惯。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刀耕火种一皮坡,收来不满一土锅”,辛苦一年还是没有过年粮,常常迁徙。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xxxxxxxxxxxxxxxx年,就拨款xxxxxxxxxxxxxxxx元在火皮地上村民小组盖了十二幢瓦房,用钢管架来自来水,建起了苗族新村。县委、政府领导多次亲临查看,同时还未他们培养了一批苗族干部和教师。有到过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过毛主席接近的妇女干部吴再珍,有苗族教师熊凤珍、杨翠凤、杨文华等,苗族干部、教师的培养进一步促进了苗族的各方面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委、政府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广科技,粮食、经济有了发展,苗族人民由过

去的粮农变成了蔗农,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苗族人民性情直爽、好客,对亲朋好友特别热情。男人善于使用弓弩、吹芦笙、箫、笛、树叶、妇女会纺线织布、刺绣、吹树叶,能歌善舞。在平常的生活中,苗族人很喜欢养鸟。多以画眉鸟、鹧鸪、箐鸡、野鸡为主。最多的是金丝画眉,平均每家都养一至二只。农闲时,男人们总爱几十人聚在一起斗鸟娱乐。

(三)节日文化。在一年四季当中,春节为苗家最为重要的节日。苗家春节与汉族人不同的是除夕晚上全家族人要吃团圆饭,家家如此。先由家庭成员畅所欲言,后由本族中长辈进行传统教育,强调家庭间、邻里间团结等问题。各家族团圆饭吃完后才开始全村老少相互串门,到了哪家,哪家要用酒和鸡、兽肉等招待客人,就这样,人们东家出、西家进,开杯畅饮,热闹非凡,通宵达旦,一直到正月十五。初一、初二小伙子们要在一块平地上打陀螺,此地取名为“陀螺平”。还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们另选一块空地,相互扔钱包。有的男女青年借扔钱包输东西为由,把自己心爱的礼物就送给对方,以输为由,相互掷信物,并随之对上一句话:“记着,下次我一定把你赢回来”,暗示有一方已经爱上了另一方。纯粹是娱乐的青年们,男的输帽子、衣服、裤袋、鞋子,女的输头巾、围巾、彩带、围腰、衣服等,过几天又把各人赢到的东西物归原主。有的也可不还,留作纪念,多数还是还给对方。到了初三,早上各家各户要鸣枪、射箭、犁地、挖地几分钟,表白新的一年打猎、播种即将开始,本年的打陀螺、扔钱包也就结

束。但是,随着居住环境、地域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苗汉文化的相互融合,生活习惯已逐步变化,苗族与汉族之间的节日已逐步大同小异。

(四)婚姻文化。解放强,婚姻是一种落后的习俗,主要以父母的意见为主,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不幸的婚姻家庭,有的甚至家庭破例,于是,青年男女们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幸福,逐步敢于冲破世俗自由恋爱,也就出现了“抢亲”。虽说是抢亲,其实大部分男女青年双方自由恋爱商量好,男方在抢亲之前要告诉自己的家里的父母,给自己的父母磕头认错,说“要给父母添麻烦”。征得父母同意后,才定下“抢”的日子,父母在家里杀鸡煮肉等候。男方请上五至十个伙伴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赶街回家路上、办喜事的打歌场上“抢”。几个人把女方抬到或是拖到男方家门口,男的父母长辈出来问话,问女方愿不愿意嫁给男方家,生儿育女、孝敬父母之类的话。如果女方回应:“我不来已经来了,算了,爹妈领也不回去了”后,方可进男方家们,跨男方家门槛,表示女方同意了,此时的“抢亲才算刚刚开始。

(五)丧葬文化。苗族人去世,一般采用“截山埋”或“顺山埋”两种。埋坟根据死者祖籍决定截山埋还是顺山埋。白人死后,用的是截山埋,不砌石头,在选定的山坡上挖坑叫行土葬,与家中屋梁一个方向,“脚登屋山墙”。汉苗人死后,实行的是顺山埋,则顺山挖坑砌上石头,叫顺山埋。

(六)宗教信仰。x苗族中的汉苗信仰基督教。解放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