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理念与创新

合集下载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进步。

新课改教学理念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教育思想,它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新课改教学理念。

二、学生为主体1. 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指导者和引导者。

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学生的参与度新课改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以实践为基础1. 实践性强新课改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性,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把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性的重要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可以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

四、以能力为核心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改教学理念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完成任务。

五、总结新课改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它强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

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标语文课改创新方案

新课标语文课改创新方案

新课标语文课改创新方案新课标语文课改创新方案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下是该方案的主要内容:1. 课程内容更新: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更新语文课程内容,增加反映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

2.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评价方式创新: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4. 信息技术融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资源。

5. 跨学科学习:鼓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语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6. 阅读推广:加强课外阅读的推广和指导,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7. 写作训练:重视写作教学,通过写作指导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8.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对话、辩论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9. 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 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课改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通过实施这些创新方案,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的三观

新课改的三观

新课改的三观新课改是指新的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新课改中,三观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下面将从人本主义、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新课改的三观之一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权利的尊重。

它强调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心智成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人本主义还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

通过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改的三观之二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平衡发展。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新课改提倡跨学科的教学和学科的整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全面发展还包括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育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最后,新课改的三观之三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新课改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此外,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服务社会。

通过社会责任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课改项目改革思路,方法和创新点怎么写

课改项目改革思路,方法和创新点怎么写

课改项目改革思路,方法和创新点怎
么写
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由此可见,改革的方法和创新
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改项目中,应首先重视内容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通过课
堂学习实现乐趣。

例如,适当加入外语、纪律文学、体育等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还应引入新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适应多变世界的能力。

比如,用多媒体教材来分享新知识,或使用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来进行课堂学习。

其次,要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乐趣多多,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比如将
小组学习、讨论等融入到课堂中,促进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学会分享知识,掌握论证过程,增强学习信心,释放激情。

最后,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支持。

通过大数据可以
快速识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提出定制性的学习方案,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效果。

比如,引入AI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辅助老师整体提升学习效率,按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安排课程。

从以上可见,中国课改项目的改革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即以内容的多样性为基础,在保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新媒体教育、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习更有趣、更有效。

新课改基本理念

新课改基本理念

新课改基本理念新课改是指中国教育改革中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思想。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智力能力、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二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新课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

新课改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还注重多元智能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发展多种智能,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创造积极、开放、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

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四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个体差异。

新课改提倡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从单一的知识考试转变为多元化的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科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还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方式比较固定和单一。

而新课改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和教育实践能力。

新课改还提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反思,通过教师间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经验共享。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也在悄悄地变革。

说到新课改,大家可能会想,这究竟是个什么鬼?其实,它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效,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畅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保证让你听完后豁然开朗。

1. 以学生为中心1.1 学生是主角首先,咱们得说说“以学生为中心”。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老师就是台上说教的权威,学生们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偶尔抬头看看钟,盼着下课铃声响起。

而现在,老师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们则成了学习的主角。

想想,谁不想在课堂上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呢?这样的课堂活脱脱就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1.2 激发兴趣再说了,学生们的兴趣可得放在首位。

想象一下,今天的课程是关于古代历史的,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讲课,谁还愿意听呢?而如果老师用游戏、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大家都乐得不行。

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真是“乐在其中”啊!2. 促进全面发展2.1 知识与能力并重接下来,咱们聊聊“促进全面发展”。

这可不是光学习书本知识,大家都知道,光有知识没有能力,跟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所以,新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实验、实地考察、社会服务等等,帮助学生们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野外露营,自己搭帐篷、煮饭,那感觉真是比上课有趣多了!2.2 培养综合素质当然,除了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新课改提倡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学生们不再单纯追求分数,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比如,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志愿服务,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样一来,孩子们将来走出校门,能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真是“百炼成钢”!3. 强调实践与创新3.1 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后,咱们来谈谈“强调实践与创新”。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一、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和实践的重要议题。

在中国,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内涵新课改教学理念是指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线,以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2.1 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改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批判等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2 发展为主线发展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非仅仅追求单一的知识点掌握。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情感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

2.3 素养为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基本目标之一。

素养包括学科素养、综合素养和创新素养等多个方面。

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实践与案例分享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列举一些实践案例,展示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3.1 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一种典型实践方式。

在项目制学习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

通过项目制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2 转变教学模式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路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路

教法研究谈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路梁文飞摘要: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侧重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汉字识别能力,并重视充实知识储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实战着重提升读写能力,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注意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工具培养学生兴趣,注重学生体验感,激发学习热情,为终身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适应改革发展趋势。

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努力创造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环境,尊重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遵循认知规律,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挖掘自己的潜能,真正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因素1.教学设计不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时间分配不够科学。

教师课堂讲学时间过多,自己投的精力太多,而学生由于缺乏兴趣,在下面昏昏欲睡,自己体会和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少,师生互动不足,以至于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2.学生独立阅读思维意识不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肯在课上安排时间给学生开展自主体验,这些教师以为自己应当多讲解,学生多识记,就算给了学生时间他们也不能很好的利用。

这些教师的错误在于不能顾及教育的本质要求,忽略了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总是着眼于当下的考试成绩。

3.不注意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与语感相关,有的教师在课堂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灵活运用突出学生体验的教学手段,除了习题训练,很多教学手段的意义都被忽略了,逐渐趋于形式化。

比如有的教师仅仅在距离下课五分钟时,安排学生自己毫无目的开口朗读课文,无法把朗读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也起不到训练作用[1]。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路1.阅读教学要重基础,造氛围,富体验。

新课改培训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理念介绍

新课改培训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理念介绍

新课改培训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理念介绍2023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国家对于教师的培训也更加注重了。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学校纷纷开设新课改的培训班,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落实和深入推进。

新课改的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理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在课程设置方面,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自主学习者和参与者,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

二、教材解析新课改的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班主要关注如何解读新课改的教材,在教学实施中更好的发挥教材的功能。

在教材解析环节中,老师们会被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方法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设计与方法是培训班的重中之重。

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训班主要以案例分享、互动讨论等形式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方法主题,让老师能够了解新课改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评价模式在新课改中,评价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培训班中将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新课改的评价模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如何录取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如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

培训班注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让评价模式更加科学有效。

以上四点内容是目前新课改培训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训教师按照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发挥教材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们通过参加培训,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新课改的落实,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课改培训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自主学习者和参与者。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来说,这个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这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评价不再是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7.批判与创新: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8.回归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际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终身发展。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篇一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3、以揭示规律为重点;4、以精讲精练为策略;5、以学生参与为途径;6、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科室牵头制定改革方案,并会同教研组长一起负责改革方案的落实。

除音体美学科外,其余学科均参与这次改革。

1、先学后教:先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后教,是指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解疑、归纳和总结。

2、精讲精练: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大致各占三分之一(根据学习内容灵活掌握)。

3、突出主体: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1、教研组下设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改革方案的实施。

(1)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确定各单元和每课的重点、难点、授课形式和方法,设计每课的预习题;(2)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每课训练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3)负责课堂改革进程的安排、检查和记录。

2、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改革方案的督促、协调和管理。

(1)负责“自测题”设计的检查、指导;(2)组织组内的研讨课和研讨会;(3)推荐校级以上的研讨课和观摩课。

1、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熟练把握教材和知识点的规律性;2、自测题的设计要形式新颖、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题量适当,要分出层次和梯度;教师要及时评判每课的训练题,并在自习课上对答题有误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3、课堂上要突出学生主体,课堂活动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讨论题要有探讨的价值,讨论的形式要大、中、小结合,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4、作业当堂完成,中考学科可布置课后预习题和适量迁移作业,其他学科不许留课后作业;5、把自习课还给学生,分给各科。

教师在自习课只许答疑或个别辅导,不许把自习课当成讲读课。

7、备课组长填写备课记录。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新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为中心,促进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是指针对传统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推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面创新。

新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维,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

新理念主张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这需要教师具备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和关爱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

新教学是新理念的具体实施过程,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新教学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互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对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求知欲。

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要实现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的目标,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条件差距较大,需要加强资源配置和投入。

改变传统教师教学方式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这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和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的推行需要改变不同部门和层级的管理方式,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创新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创新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课改理念应运而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创新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内涵新课改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它不再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选择性,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中探索和学习。

同时,新课改也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评价方式上,新课改摒弃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学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学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而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其次,教学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创新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探究和实践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教学创新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创新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获得充分的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

三、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新课改是指中国自 2001 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引言新课改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新课改自 2001 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1. 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解决问题。

3. 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5. 改革评价方式新课改要求改革评价方式,不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综合素质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级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三、结论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评价方式等。

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和更新。

2023年,新课改将会实施,那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探究精神,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此次新课改将会强调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难题的人。

二、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新课改也将会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发扬。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了解文化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人文积淀。

三、注重素质教育跟随健康成长的年轻一代,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新课改也会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内容将囊括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和品德品质等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培育学生的能力。

不仅注重“教”学生,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动手尝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健康成长。

四、实施综合性评价新课改将会实施综合性评价,这也是新课改的一大变革。

以往的单一定级方式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张弛有度的情况,不能充分地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将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除了考虑学生的成绩外,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创新、团结、语言、心理等方面的能力,更加公正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个人规划。

五、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新课改也将会更加注重教育公平。

加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受益者,也加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总之,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发扬人文精神、注重素质教育、实施综合性评价和注重教育公平。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持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新课改,让我们对其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一次梳理。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不再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这意味着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新课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知识的整合运用。

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二、课程目标的转变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复述,而是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

学生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逐渐被更多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所补充和替代。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合作式教学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课改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

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强调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课程的新的理解
首先要有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大课程概念。既包括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 评价、课程管理等;既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 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既包括 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 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要有权力分享的课程政策观
即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类 课程形态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使地方和学校具有明确的课程权力。
长期以来,课程权力过于集中,我们的课程计划过于统一, 我们的课程体系过于刚性,带来了基础教育的诸多不适应: 一是课程缺少对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形成全国性的大一统格 局; 二是课程缺少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适应性,形成了千校一 面、千师一面的格局,形成了教师被动实施、忠实执行课 程的操作取向; 三是缺少学生的适应性,形成千生一面的格局。A
课程理解为教材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课 程理解与认识。(为什么) 可从二方面分析 1、从课程编制的逻辑顺序来 :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 教材
(核心) 2、从课程资源看: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 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教学大纲的缺陷: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主要是从教育者(包括教师) 的角度对教学的范围、教学的是科目、教学的进程、 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的规定和要求,是以教为主 线对课程操作规程和操作要点的一种描述,体现的 是一种“教的过程”与“教的结果”的统一。 二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形成和产生的是一种标准化、 齐步走、大一统的教学,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 校、不同教师甚至不同学生的实际,就面临着巨大 的困难。 三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还只是一种抽象的课程要领, 观念形态的课程概念,书面的课程概念,强调控制 的课程概念,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 的课程概念。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回归生活世界” (三)“综合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四) 师生是课程的创造者。 (五)学校是课程改革、科学研究的中心。 (六) 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 动
(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 新课程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大众主义的教 育价值观,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1、要有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A 2、要有弘扬人文的课程文化观。A 3、要有动态生成的课程内容观。A 4、要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A 5、要有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观。 Aa
要有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课程价值取向有: 1、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 2、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 3、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智力训练说,人格发展论,协调发展说) 现代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 全人发展。所谓全人发展是指人的整个身 心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要有弘扬人文的课程文化观。

பைடு நூலகம்
即课程要以科学为基础,以人的解放和 完善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和 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精神 与人文精神的沟通。也就是说,课程不 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应关注人的精神、 人生价值、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和文化 习俗等。
要有动态生成的课程内容观。
即教学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计划、教案的 过程,更是课程内容不断创新、开发以 及课件资源的持续生成、转化过程,是 一种非预设性的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 的课程,是一种真实的、鲜活的、富有 生命力的课程。 补充资料:课堂是生成的。 教师和学生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2002年日本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突出了四个方面: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 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整合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事 例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 拓展的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 " 繁、难、偏、旧 "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 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 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灵活的课程设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 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元的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分散的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要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即课程是由“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 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 系统。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 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应 注意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与延伸, 开发和开放课程资源,让那些在日常生 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问 题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改革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1、课程内涵的丰富 2、课程理念的演进 3、课程制度的变迁。
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课程;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创新)
一、什么是课程
(一)对课程的日常理解与分析 最为典型的理解有三种: 一是将课程理解为学科; 二是将课程理解为教材; 三是将课程理解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台湾课程目标
——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促进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知能; ——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激发主动探索与研究的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