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合集下载

生理大题

生理大题
调节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最重要因素是体液渗透压和血容量
①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改变是调节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体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通透性郑家,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体液渗透压↓,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争夺,尿液稀释(称为水利尿)
⑵胰液的分泌调节: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①头期(也称神经期)的胰液分泌:主要通过迷走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为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却很丰富,内脏大神经中的胆碱能纤维可增加胰液分泌,但肾上腺素能纤维因使胰腺血管收缩,对胰液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②胃期的胰液分泌:受多种调节因素调节,调节途径为1 食物矿长刺激胃底、胃体,通过迷走-迷走神经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引起胰液分泌。2 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能刺激促胃液素释放而间接引起胰酶分泌增多。该段胰液分泌占进食引起的胰液分泌量的5%~10%
Ⅱ球-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Na+和水不会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保持尿量和尿纳的相对稳定。渗透性利尿等情况下,可打乱球管平衡
②神经和体液调节包括
Ⅰ肾交感神经的作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虑过率下降,使近球小体释放肾素,促进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球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并促进K+的分泌,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㈡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出传递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通透性增加
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改变

生理学自考题模拟6

生理学自考题模拟6

生理学自考题模拟6(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维持组织细胞生存和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______(分数:1.00)A.稳定的血液pH值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C.完善的神经调节活动D.完善的体液调节活动解析:[考点]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持组织细胞生存和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是______(分数:1.00)A.是否耗能√B.是否通过载体转运C.是否需要膜蛋白帮助D.是否通过通道转运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是指在消耗能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物质跨膜转运。

这种转运方式是将物质进行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而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都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跨膜转运,并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

3.不属于第二信使物质的是______(分数:1.00)A.环一磷酸腺苷B.三磷酸肌醇C.肾上腺素√D.环一磷酸鸟苷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信使的范畴。

第二信使是继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为重要的第二信使有环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环一磷酸鸟苷和Ca 2+等。

4.安静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______(分数:1.00)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解析:5.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原理是______∙ A.K+迅速外流∙ B.Na+迅速内流∙ C.Ca2+内流∙ D.K+内流(分数:1.00)A.B. √C.D.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原理。

刺激能使细胞膜上的Na +的通道大量开放,使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大,暂时超过对K +的通透性。

随着Na +的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消除,进而出现正电位,从而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生理学胃内消化

生理学胃内消化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运动增强,蠕动 加快,胃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猛 烈收缩,挤压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进入口腔
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可排出 胃内有害物质
三、小结
本节要点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HCO3-和内因子
胃液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胃运动包括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 胃排空、非消化期胃运动、呕吐
地阻止H+的逆向弥散,保护胃粘膜免受
H+的侵蚀。
4.内因子
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保护维生素B12,避免其被破坏,促进肠粘膜吸收。 当内因子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 B12
Vit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Vit B12 被破坏 水解酶
Vit B12 内因子
Vit B1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根据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 先后,分为三期: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 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 胃的运动
(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
空腹时的周期性、伴有较长静息 期的间歇性强力收缩,称为移行性复合运 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
(四)呕吐
1.头期 采用假饲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胃期 3.肠期
巴普洛夫的假饲实验
三期胃液分泌的对比
头期 胃期
肠期
胃液分泌量 酸度
30% 高
60% 高
10% 低
胃蛋白酶原量 高 比头期低 比胃期低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脂肪、高渗溶液
胃期胃液分泌主要途径: ①食物机械性扩张 胃底、胃体和幽门部感受器 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反射 促胃液素分泌 胃液分泌 ②扩张刺激胃幽门部 壁内神经丛反射 G细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等候伊人2、简述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与机制。

[考点]消化管不同部位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不同。

[解析]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食糜到达回肠时,营养物质多已吸收完毕。

另外,胆盐和维生素B12则主要在回肠主动吸收。

(1)糖的吸收食物中的淀粉和糖原需要消化成单糖后,才被吸收。

在肠管中吸收的主要单糖是葡萄糖,而半乳糖和果糖较少。

单糖是通过载体系统的主动转运过程而被吸收的。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钠泵提供能量。

当钠泵被阻断后,单糖的转运即不能进行。

糖被吸收后,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进入淋巴的很少。

(2)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食物分解为氨基酸后,由小肠全部主动吸收。

与单糖的主动吸收相似,转运氨基酸也需要钠泵提供能量。

氨基酸吸收后,几乎全部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3)脂肪的吸收脂肪(甘油三酯)在消化后主要形成甘油,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此外还有少量的甘油二酯和未经消化的甘油三酯。

胆盐可与脂肪的各种消化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并聚集成脂肪微粒。

一般认为脂肪的吸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吞饮脂肪微粒;另一种是脂肪微粒的各种成分,分别进入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内,进入的脂肪分解产物又重新合成脂肪,形成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和分子较大的脂肪酸最后转移入淋巴管。

甘油和分子较小的脂肪酸可溶于水,在吸收后扩散入毛细血管。

所以,脂肪的吸收有淋巴途径和血液途径两种,但以前者为主。

(4)水分的吸收水分主要由小肠吸收,大肠可吸收通过小肠后余下的水分,而在胃中吸收很少。

小肠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

当小肠吸收其内容物的任何溶质时,都会使小肠上皮细胞内的渗透压增高,因而水分随之渗入上皮细胞。

(5)无机盐的吸收一般单价碱性盐类,如钠、钾、铵盐吸收很快;而多价碱性盐类吸收很慢。

凡能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盐、磷酸盐和草酸盐等,则不能吸收。

三价的铁离子不易被吸收,维生素C可使高价铁还原为两价的亚铁而促进其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静息电位(-50 - -60mv)
除钾外流外,还有少量的钠和氯外流。因此膜电位小 于钾的平衡电位。 (二) 慢波电位 慢波电位:是在膜电位基础上产生缓慢的,节律性自动 去极化、复极化电位变化,因频率低得名。 空腹、无刺激、不收缩时也存在,又称基本电节律。 产生机理:肌源性,由钠泵的节律性活动引起去极化。
②脂肪的作用:在脂肪的刺激下,小肠上部可释 放多种激素抑制胃酸的分泌。
③高张溶液的作用:高渗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 通过肠-胃反射及分泌肠抑胃素抑制胃酸的分泌。 高张溶液和脂肪都只在小肠内发挥抑制胃酸分泌 的作用。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三.鱼类胃液的分泌
1.鱼类胃液 有些鱼:胃腺细胞既分泌盐酸,也分泌胃蛋 白酶。 有些鱼:胃腺细胞类似哺乳动物壁细胞,只 分泌盐酸,蛋白酶另有分泌。
硬骨鱼:进食、消化时才有分泌,许多鱼有 胃肠激素。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鱼类胃内消化与哺乳类的比较 1. 鱼类胃腺结构简单,有的鱼类甚至没有胃的
结构。 2. 鱼类胃中含游离酸的浓度较高,0.6-1.0%HCl,
哺乳类为0.4-0.5%HCl。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3. 鱼类胃蛋白酶适宜pH范围,一般在2-3,而 哺乳类一般近乎2。
(一)胃液成份及生理功能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1.盐酸(胃酸)
(1)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其所需的酸性环境。
(2)使蛋白膨胀变性菌、杀菌作用。
(4)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胆囊 的收缩。
(5)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壁细胞分泌盐酸示意图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合成,无活性,在进餐或迷 走神经兴奋时释放入胃。

生理学@药学检验学

生理学@药学检验学

★★
抑制胃液分 泌及胃运动
小肠粘膜 促胰液素、球抑 胃素、肠抑胃素、 抑胃肽
意义:防止酸和高渗溶液损伤消化道粘膜。
当十二指肠内容物被消化吸收或被推送 到远端后,以及肠内的盐酸、高渗溶液被胰 液、胆汁中和与稀释,抑制胃液分泌及胃运
动的因素被消除。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一)头区的运动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一、胰液的分泌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 性质:无色、碱性液体(pH为 8.0)、渗 透压与血浆相等,1.5L/d。 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 成分:Na+、K+、Cl-、HCO3-、H2O等。 来源:主要有胰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 。 HCO3-的作用:
①中和胃酸以保护小肠粘膜;
②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胃蠕动的调节: 1. 受慢波控制; 2.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蠕动↑ ,交感 神经→蠕动↓; 3. 体液因素:促胃液素、促胃动素→蠕 动↑;促胰液素、生长抑素等→蠕动↓。
2. 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ility complex,MMC)
空胃时胃的尾区及上段小肠可发生间
断性强烈收缩,收缩始于胃体中部,向尾 区推进,1次/90分钟,每次持续3 ~ 5分钟, 进食后消失。 意义:
感觉N→中间N→运动N
感受器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消化道平滑肌 消化道壁血管平滑肌
效应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gut hormones或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又称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 peptides) 种类:促胃液素、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抑胃肽、生长抑素等(见教材表6-1)。

抑制胃液分泌实验报告

抑制胃液分泌实验报告

抑制胃液分泌实验报告1. 引言胃液是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消化液体,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多或过少的胃液分泌都可能导致人体消化功能的紊乱,引发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疾病。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药物对胃液分泌的抑制作用,以便找到潜在的治疗胃液分泌过多的新药。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10只小鼠- 腹腔注射针- 胃液收集管- 生理盐水- 胃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2.2 实验方法1. 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 组A为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处理;组B为实验组,给予待检药物处理。

3. 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并等待10分钟。

4. 用腹腔注射针将0.1mL胃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刺激胃液分泌。

5. 通过胃液收集管收集小鼠胃液,记录每只小鼠的胃液分泌量。

6. 组B给予不同剂量的待检药物处理,如0.5mg、1mg和2mg,每只小鼠分别注射0.1mL,并在相同时间段内收集胃液。

3. 结果与分析3.1 实验结果对照组A的小鼠胃液分泌量平均为1.5mL,实验组B给予0.5mg、1mg和2mg 药物处理的小鼠胃液分泌量分别为1.2mL、1.0mL和0.8mL。

3.2 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小鼠的胃液分泌量逐渐减少。

这表明待检药物具有一定的抑制胃液分泌的效果,且药物的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

4. 讨论与结论抑制胃液分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次实验通过给予待检药物处理,探究了其对胃液分泌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待检药物在不同剂量下均能抑制小鼠胃液的分泌,且剂量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在小鼠上进行的初步研究,不同物种的胃液分泌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此外,本实验仅考虑了单一药物对胃液分泌的影响,而实际治疗胃液分泌过多的疾病时可能需要综合应用不同药物,因此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初步证明了待检药物对胃液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发治疗胃液分泌过多的新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迷走 神经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
Ach 胰液
胃泌胃素泌素
胰腺细胞分泌
酶多 H2O、HCO3-少
胰酶
导管 细胞
腺泡 细胞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2、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S细胞):
主要作用:
有效刺激:
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多 酶含量少
导管 细胞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2、体液调节
(三)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
2.促进脂肪吸收: 3.促进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
(四)胆囊的功能
贮存胆汁 浓缩胆汁 调节胆道内压力
(五)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动画
1.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 2.体液调节
1)促胃液素: 2)促胰液素: 3)缩胆囊素: 4)胆盐的肠肝循环 最强
(二)唾液的作用
湿润、溶解食物,利于消化,清洁保护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M-R
问题: 应用M-R阻断剂阿托品后……?
口(2)
二、咀嚼
定义: 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完成 的反射性动作
作用: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三、吞咽
(一)吞咽分期
1.口腔-咽期:随意运动(骨骼肌) 2.咽-食管上端期:反射 3.食管上端-胃期:食管蠕动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壁细胞
内因子可以促进和保护VitB12在回肠吸收 缺乏时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动画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促进胃酸分泌的因素
乙酰胆碱 胃泌素(G细胞) 组胺(ECL细胞)

动物生理学考研模拟题

动物生理学考研模拟题

2009年考研动物生理学模拟题1. 分析生理状态下,机体血管中不易发生血液凝固的原因。

答:1)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

2)血浆中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维持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

3)血管内皮完整光滑,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均不能启动。

4)即使血管局部损伤时,凝血因子的激活也仅仅局限于血管的受损部位,使生理性凝血过程只在局部发生。

2. 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答:氧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1)氧解离曲线上段:PO27.98~13.3kPa(60~100mmHg),可以认为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

曲线较平坦,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7.98kPa(60mmHg),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2)氧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是释放O2的部分。

表示PO2在5.32~7.98kPa(40~60mm Hg)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释放出大量的O2,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3)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2.0~5.32kPa(15~40mmHg),曲线最陡。

表示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大大下降,使O2大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的需要。

因此该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

3.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答: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家兔呼吸变深变慢。

1)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支气管的平滑肌内,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

2)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兴奋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终止吸气,转入呼气,使呼吸保持一定深度和频率。

3)当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使家兔吸气不能及时转入呼气,出现吸气延长和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4. 动物实验中,吸入气CO2 浓度增加对动物的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一定范围内,吸入气中CO2 浓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以下生理特性:⑴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

⑵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⑶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

⑷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⑸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2.什么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其起源和产生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生理意义?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慢波的起源可能是肌源性的,产生于胃肠道的纵行肌层。

它的产生原理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因为钠泵活动时,每次泵出3个Na+,泵入两个K+,其结果是使膜电位超极化。

当钠泵活动减弱时,膜电位便去极化,钠泵活动恢复时,膜电位又复极化,由此便形成慢波。

3.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支配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终止于肠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Ach;少量交感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

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除了支配口腔及咽部的少量纤维外,主要走行在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

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在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在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

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是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4.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其产生原理是什么,它与肌肉收缩之间有何关系?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慢波电位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各不同。

西医综合考研:胃液分泌的调节

西医综合考研:胃液分泌的调节

西医综合考研: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调节包括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正常胃液分泌是兴奋和抑制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生理性刺激物,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

各期的胃液分泌在质和量上有一些差异。

但在时间上各期分泌是重叠的,在调节机制上,都包括神经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

(1)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主要来自位于头部的感受器,故称头期。

用具有胃瘘的狗可观察到,当它看到和嗅到食物时,就有胃液流出,此为条件反射性分泌,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利用假饲法(图8-5)证明,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虽未能入胃,仍引起胃液分泌。

这是食物刺激了口腔、咽、食管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但受脑高级部位的影响。

迷走副交感纤维是这些反射的传出神经,当迷走传出神经兴奋后,除了直接引起腺体细胞分泌外,又能引起幽门部粘膜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

因此,头期的胃液分泌包括神经和神经-体液两种调节机制。

头期分泌的胃液特点:分泌的量多,酸度高,胃蛋白酶的含量高,因而消化力强。

(2)胃期: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其机制主要是:①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可作用于胃壁内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以及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胃幽门部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等途径引起胃腺分泌;②食物的化学成份(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

胃期分泌胃液的特点:酸度也高,但消化力比头期的弱。

(3)肠期:食物在胃内部分消化而成为食糜进入小肠后,还能引起少量的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于小肠的结果。

其作用机制不如头期和胃期的明确。

已知十二指肠粘膜中也有产生胃泌素的“G”细胞,食糜入肠后可能刺激胃泌素的释放,而引起酸性胃液的分泌。

十二指肠粘膜产生的胆囊收缩素也有刺激胃液分泌的功能,但较胃泌素的作用弱。

动物生理学(7)

动物生理学(7)

Mucus droplets
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LDP
粘液凝胶层的分子结构及其表面以共价结合的 脂肪酸链构成了一道有效屏障,阻止胃蛋白酶 通过粘液层,有效地阻止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 直接消化作用。
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粘液的速度与表层粘液被水 解的速度相等,使粘液层处于动态平衡
b. 胃蛋白酶(pepsin)
主细胞分泌无生物活性的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HCl (pH 2) Pepsin
酸性环境下具有活性;pH>6,pepsin不可逆 变性
生理作用:protein
胨、多肽、氨基酸
LDP
c. 粘液和HCO3-
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 腺——Mucus
LDP
a. 盐酸的生理意义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为胃蛋白酶 提供适宜的酸性条件
②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 抑菌和杀菌作用 ④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和胰泌素的
释放 ⑤ 有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LDP
LDP
盐酸分泌的机制
Parietal cells secrete HCl
LDP
LDP
胰液的成分与生理功能
Cl-:Cl-的浓度与HCO3-浓度负相关。胰液 中主要的阳离子为K+、Na+、Ca 2+等。
胰液中的有机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由胰腺 的腺泡细胞分泌,是营养物质消化中最重 要的消化酶
LDP
蛋白水解酶
肽链内切酶 ① 胰蛋白酶(trypsin):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和氨基酸 ② 糜蛋白酶(chymotrypsin):类似trypsin ③ 胰弹性蛋白酶(elastase):胰肽酶—唯一能
LDP

消化系统答案

消化系统答案

单元测试题(八)消化系统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20分)1.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

4、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5、指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消化管壁内神经分布。

它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形式是【 D 】A.单纯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出胞作用2、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主要依赖于【D 】A.交感神经的支配B.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内在神经丛的作用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3、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C 】A.胃液B.胆汁C.胰液D.小肠液4、分泌盐酸的是【 B 】A.主细胞B.壁细胞C.粘液细胞D.胃幽门粘膜G细胞5、在食团进入胃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可【 C 】A.立即中止B.持续几分钟C.持续一两小时D.因pH值较低而增强6、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乙酰胆碱B.促胃液素C.组胺D.脂肪7、胃蠕动的开始部位是在【 C 】A.胃贲门部B.胃幽门部C.胃中部D.胃窦8、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 反射中枢位于延髓B.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C. 为多突触反射D. 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9、胃的容受性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条途径实现的【B 】A.交感神经B.迷走神经C.内在神经丛D.促胰液素10、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使【 C 】A.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B.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C.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D.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11、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是【C 】A.胆固醇B.胆色素C.胆盐D.胆绿素12、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A 】A.大量的水分和HCO3-,而酶含量很少B.少量的水分和HCO3-,而酶含量也很少C.少量的水分和HCO3-,而酶含量丰富D.大量的水分,而HCO3-和酶含量很少13、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D 】A.胆盐B.促胃液素C.促胰液素D.促胰酶素14、胆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成分是【 A 】A. 胆盐B. 胆色素C. 胆固醇D. 脂肪酸15、下列不属于胃肠激素的是【D 】A、胃泌素B、促胰液素C、抑胃肽D、胃酸16、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 A 】A.容受性舒张B.紧张性收缩C.蠕动D.分节运动17、脂肪消化后的长链脂肪酸和乳糜微粒的吸收途径是【B 】A.直接进入门静脉B.经淋巴途径进入血液C.经淋巴系统进入组织供细胞利用D.经肠系膜静脉进入下腔静脉18、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B 】A.少量、粘稠唾液B.大量、稀薄唾液C.少量、稀薄唾液D.大量、粘稠唾液19、胃液分泌的胃期,是由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引起,通过下述哪条途径完成【D 】A.迷走神经B.促胃液素C.内在神经丛D.所有上述因素20、在胃内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物是【C 】A.少量多肽B.胶原C.月示和胨D.非蛋白质食物三、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