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
婴儿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婴儿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婴儿胆汁淤积症,又称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
疾病,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症状。
诊断婴儿胆汁淤积症
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皮肤瘙痒、灰白色粪便、深色尿液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数周内出现,且持续存在。
2.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CT扫描或核磁共
振成像等检查,以观察胆道是否有梗阻或其他异常情况。
3. 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包括检测胆红素水平、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等,以帮助确认胆汁淤积的程度以及肝功能
是否受到影响。
4. 胆道造影,有时候医生可能会进行胆道造影检查,通过注入
造影剂来观察胆道的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胆道梗阻等问题。
5. 组织活检,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行肝或胆道的组织
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以上是诊断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一般标准,但具体诊断还需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婴儿患有胆汁淤积症,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实验室结果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所谓胆汁淤积系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内、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
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结合型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胆道梗阻时,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循环,而致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共存,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常有多因素参与,一般认为与肝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改变、微丝和微管功能障碍、毛细胆管膜与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胆酸代谢异常有关。
随病因、阻塞部位与性质不同而异.1.原发疾病的表现:胆囊炎、胆石症常伴胆绞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黄疸来去迅速;化脓性胆管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腹痛,迅速出现休克;恶性疾病多有上腹隐痛,进行性消瘦,肝大和黄疸;无痛性黄疸常为胰头癌的表现。
2.阻塞性黄疸的表现:肤色呈现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甚至黑色。
患者皮肤瘙痒显著,常出现在黄疸之前。
间歇性黄疸是胆石症的表现;持续性黄疸,且逐渐加重,程度较深,常见恶性肿瘤所致。
而壶腹周围癌黄疸较早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但少数患者可因肿瘤坏死,胆管再通而黄疸暂时消退或减轻,但以后重新加深,呈现波动性黄疸;因胆盐入肠道受阻,肠道常缺乏胆汁酸易导致腹胀、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维生素K缺乏时,因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Ⅱ、Ⅷ、Ⅸ和X而发生出血倾向;因胆道部分或完全阻塞,粪中缺少胆红素或尿胆原,不能将粪便染黄,故粪便呈灰白色(白陶土色)。
无论肝内或肝外阻塞均伴有淤胆性肝大,当梗阻位于胆囊管以下时常伴有胆囊肿大,可无压痛。
1.胆色素类检验项目(1)血清胆红素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由于直接胆红素(DBIL)不能从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总胆红素(TBIL)可达510μmol/L以上,以DBIL为主,DBIL和TBIL比值常在60%以上,最高的可达90%.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梗阻呈进行性黄疸,但壶腹癌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有短暂的减轻。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护理查房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保持室温 在26-28摄氏度,避免新生儿受 凉。
规律喂养:坚持每2-3小时喂养 一次,每次喂养量适量。
护理措施
饮食调整: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乳糖, 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胆汁排出: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腹部按摩 和腹部运动,促进胆汁的排出。
护理措施
清洁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 洁,定时更换尿布。
新生儿迁延性 胆汁淤积性黄
疸护理查房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导言 疾病背景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导言
导言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 的一种疾病,对新生儿的生长 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本次查房 将重点介绍婴儿迁延性胆汁淤 积性黄疸的护理。
疾病背景
疾病背景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胆道系统发 育不良或阻塞而导致胆汁排出受阻的疾 病。
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黄疸持续存 在超过2个月的情况。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
降低胆红素水平:通过适当的 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降低血 清胆红素水平。
促进胆汁排出:通过按摩和腹 部运动等方法,促进胆汁的排 出。
护理目标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液体和电 解质,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支持性治疗:提供适当的护理环境和营 养支持,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监测黄疸指数:定期监测新生 儿的黄疸指数,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吮吸能力和饮食量, 避免喂养困难。 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重和身长,评估生 长发育情况。
护理注意事项
鼓励家属参与护理,提供相关 的教育和支持。 定期复查胆道超声,评估胆道 系统的状况。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胆汁淤积性黄疸怎样治疗?
胆汁淤积性黄疸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胆汁淤积性黄疸应该吃什么药。
*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治疗?*一、西医药物治疗:肝内胆汁郁滞有1/3病因不明,但半数以上可以查出病因,因此积极消除病因对胆汁郁滞消退有积极作用。
对于病因不明者对症治疗。
苯巴比妥30-180mg/d。
消胆胺6-10mg/d。
如有明显中毒症状,特别是伴有过敏反应者,强的松40μg/d,连服一周多数病例胆红素可降低50%。
待胆红素正常后渐减量至10mg,可维持1-2月,防止反跳。
但若用一周后,胆红素无明显下降即应停用,以防付作用发生,中药茵陈汤对胆郁消退有一定作用。
*二、中医*1、中医治疗:【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症状】黄疽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二方中麻黄、薄荷辛散外邪,使邪从外解;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渗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湿;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川贝、射干可去而不用。
表证轻者,麻黄、薄荷用量宜轻,取其微汗之意;目白睛黄甚者,茵陈用量宜大;热重者酌加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
并可加郁金、丹参以疏肝调血。
肝内胆汁郁滞有1/3病因不明,但半数以上可以查出病因,因此积极消除病因对胆汁郁滞消退有积极作用。
对于病因不明者对症治疗。
苯巴比妥30-180mg/d。
消胆胺6-10mg/d。
如有明显中毒症状,特别是伴有过敏反应者,强的松40μg/d,连服一周多数病例胆红素可降低50%。
待胆红素正常后渐减量至10mg,可维持1-2月,防止反跳。
但若用一周后,胆红素无明显下降即应停用,以防副作用发生,中药茵陈汤对胆郁消退有一定作用。
胆汁淤积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胆汁淤积性黄疸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胆汁淤积性黄疸症状,尤其是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早期症状,胆汁淤积性黄疸有什么表现?得了胆汁淤积性黄疸会怎样?以及胆汁淤积性黄疸有哪些并发病症,胆汁淤积性黄疸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症状:肝脏肿大、食欲不振、乏力、皮肤有瘙痒抓痕、胡萝卜素血症*一、症状本病以梗阻性黄疸而无肉眼可见的肝内外胆道阻塞为其特征。
可由多种病因如药物,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妊娠、家族性等引起、临床上可表现有典疸、皮肤骚样及食欲不振、乏力等现象。
问诊时应注意讯问病人发病的诱因,注意与肝胆道梗阻所致梗阻性黄疸鉴别。
*二、诊断有以下临床特点可考虑为胆汁淤积性黄疸:1.胆红素浓度逐渐升高,一般在171/μmol/L(10mg/dl)左右,多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个别可超过513μmol/L(30mg/dl)以上,其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占血清总胆红素60%。
2.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3.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如梗阻为壶腹部周围癌引起者可因出血使粪便呈黑色或隐血阳性。
4.肝功能试验:最明显的为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移酶升高。
血清总胆固醇可升高,脂蛋白-X可阳性,长时期梗阻可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清蛋白下降,如维生素K缺乏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此时如注射维生素K可使凝血酶原时间纠正。
5.其他检查:B超等检查均有助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
*以上是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胆汁淤积性黄疸并发症,胆汁淤积性黄疸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并发症:胆总管结石*一、并发病症常见于肝内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总管结石、肿瘤、蛔虫及炎症水肿。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症状,胆汁淤积性黄疸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胆汁淤积性黄疸”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须知
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须知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这样的黄疸绝大多数都是有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诊。
一、都有哪些病因能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科王建设三月龄前出现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胆道闭锁,占所有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大约三分之一。
第二大类原因是各种遗传因素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症,包括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Alagille综合症;Citrin缺陷(又叫希特林缺陷症)、家族性胆汁淤积症和胆汁酸合成缺陷等;其他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泌尿道感染,脓毒血症等,肝外胆道阻塞,如胆总管结石、胆囊管囊肿等。
其中由细菌性败血症、半乳糖血症、全垂体功能减退或结石引起的黄疸,为急性起病,容易引起医生和家长的警惕,从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因为表现良好,生长正常,往往被认为是生理性黄疸或母乳性黄疸。
这些患儿如能及时就诊、得到及早治疗,可改善病情,避免并发症。
尤其胆道闭锁患儿,如果在45天内实施手术,可以明显改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二.对黄疸患儿的初步评估1、白色大便和/或深色尿液提示可能存在胆汁淤积性黄疸婴儿排出白色便提示可能存在胆汁淤积,尤其持续白便具有高度特异性。
值得注意的是,有文献报道少数新生儿虽排出白色大便,但白便次数少于3次,经检查,这些新生儿并不存在肝脏疾病。
由于疾病的动态性,部分患儿可能在疾病早期大便颜色无异常,如少部分胆道闭锁患儿早期可大便颜色正常。
而且由于导致黄疸的病因不同,大便颜色也不相同。
深色尿液也是结合胆红素升高的一个非特异性表现。
如果健康足月新生儿黄疸伴白便或黄疸持续存在超过2-3周龄时,应进一步检测结合胆红素是否升高。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测定结合或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均可导致婴儿黄疸,因此检测分析血清胆红素对于区分黄疸病因具有重要作用。
2周龄婴儿发现黄疸,应该检测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以进行临床评估。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severe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是指肝
内胆汁淤积严重影响肝功能的一种疾病,其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明显的黄疸(黄疸指数>10倍正常范围)和瘙痒症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胆汁淤积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常超过100μmol/L。
血清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也明显升高。
3. 影像学检查:肝脏B型超声或CT检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
肝实质内胆汁淤积。
4. 肝穿刺活检: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胆汁淤积、胆管扩张、胆汁淤积所致的肝细胞损伤等特征性改变。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具体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由医生综合判断得出。
因此,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病因和可能的并发症。
因为这些标准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所以最好还是就医咨询医生,以确诊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护理措施一、疾病概述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Neonatal Cholestatic Jaundice)是指因胆汁排泄障碍导致胆红素在新生儿血液中积聚,从而引起的皮肤和黏膜黄染症状。
胆汁淤积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胆道解剖结构异常、感染、药物反应、遗传性疾病等。
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对新生儿肝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胆管炎、胆管石等并发症。
二、护理评估1. 一般情况评估:观察新生儿的面色、精神状态、食欲、睡眠质量等。
2. 专科评估:观察黄疸的分布、范围、进展情况,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3. 并发症的观察:警惕胆管炎、胆管石等并发症的出现,如发热、腹痛、呕吐等。
三、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免过热或过冷。
-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时更换尿布,避免摩擦和潮湿导致皮肤破损。
- 合理安排喂养,促进胆汁排泄。
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面色、皮肤黄染程度、精神状态、食欲等变化。
- 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了解病情进展。
3. 药物护理-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茵桅黄、熊去氧胆酸等,指导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 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
4. 饮食护理- 根据新生儿的情况提供合适的喂养方案,如母乳、配方奶等。
- 鼓励母亲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以预防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5. 光照治疗护理- 若新生儿需接受光照治疗,需做好眼罩和尿布遮盖,保护皮肤免受光照损伤。
- 观察治疗效果和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6. 心理护理- 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保证新生儿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 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减轻家长焦虑。
四、健康教育1. 指导家长认识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症状,知道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2. 教育家长如何进行新生儿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和皮肤损伤。
3. 告知家长新生儿定期体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五、护理总结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护理要求综合考虑生活护理、病情观察、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光照治疗和心理护理等多方面内容。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表现胆汁淤积性黄疸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症状,我们一旦出现了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症状,一定要非常小心,因为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出现的病因有可能是结石和炎症,此外肿瘤也是会导致我们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症状,所以大家要找出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并做出针对性的治疗。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
所谓胆汁淤积系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内、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
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结合型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1.原发疾病的表现胆囊炎、胆石症常伴胆绞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黄疸来去迅速;化脓性胆管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腹痛,迅速出现休克;恶性疾病多有上腹隐痛,进行性消瘦,肝大和黄疸;无痛性黄疸常为胰头癌的表现。
★2.阻塞性黄疸的表现肤色呈现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甚至黑色。
患者皮肤瘙痒显著,常出现在黄疸之前。
间歇性黄疸是胆石症的表现;持续性黄疸,且逐渐加重,程度较深,常见恶性肿瘤所致。
而壶腹周围癌黄疸较早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但少数患者可因肿瘤坏死,胆管再通而黄疸暂时消退或减轻,但以后重新加深,呈现波动性黄疸;因胆盐入肠道受阻,肠道常缺乏胆汁酸易导致腹胀、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维生素K缺乏时,因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Ⅱ、Ⅷ、Ⅸ和X而发生出血倾向;因胆道部分或完全阻塞,粪中缺少胆红素或尿胆原,不能将粪便染黄,故粪便呈灰白色(白陶土色)。
无论肝内或肝外阻塞均伴有淤胆性肝大,当梗阻位于胆囊管以下时常伴有胆囊肿大,可无压痛。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胆汁淤积性黄疸,我们知道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有多种,上文详细介绍了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希望上文介绍的信息对大家有帮助。
溶血、肝细胞、胆汁淤积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
病因先天性或者后天溶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浅柠檬色、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伴有贫血和酱油色尿
实验室检查1.UCB增加为主,CB基本正常
2.尿胆原、粪胆原增加
3.粪便隐血阳性、网织红细胞、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
溶血、肝细胞
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
肝细胞损害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内或者肝外胆管梗阻
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色,伴有轻度皮肤瘙痒,其他为肝脏原发病的表现(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有出血倾向、腹腔积液、昏迷等)皮肤粘膜呈暗黄色,严重者呈深黄色、甚至呈黄绿色,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
1.CB和UCB均增加
2.尿中胆红素阳性
3.尿胆原轻度增加
4.肝脏生化(血清ALT、AST明显增高,ALP可增高)1.CB增加为主
2.尿中胆红素阳性
3.尿胆原及粪胆原减少或者缺失
4.血清ALP以及总胆固醇增高
5.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肝细胞、胆汁淤积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儿童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儿童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儿童胆汁淤积通常是指胆汁淤积性黄疸,可以根据孩子的症状、相关检查等方面明确诊断。
1.症状。
新生儿如果存在胆汁淤积性黄疸,通常会因为胆红素分布异常,引起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现象,粪便的颜色较浅。
除了伴随黄疸的症状之外,还会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精神萎靡的表现。
2.检查。
当新生儿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可以配合医生进行体格检查,能够明确孩子的基本情况。
可以通过实验室肝功能检查,发现血液总胆红素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以及总胆固醇增高、谷氨酰转氨酶升高等,并且尿常规检测有尿胆红素定性检查为阳性现象。
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治疗策略
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治疗策略一、概述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Neonatal Cholestatic Jaundice)是指因胆汁排泄受阻或胆汁生成过多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从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
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胆管纤维化、胆管炎、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针对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诊断在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综合分析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要点如下:1.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或黄疸持续升高。
2.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256.5μmol/L(15mg/dL)。
3. 直接胆红素水平超过8.5μmol/L(0.5mg/dL)。
4. 尿胆红素阳性。
5. 尿胆原水平降低或阴性。
6. 肝脏超声检查提示胆汁淤积。
三、治疗策略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疗、换血疗法、手术治疗以及支持治疗。
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案需根据患儿的病情、病因以及家庭意愿综合考虑。
1. 药物治疗1. 熊去氧胆酸(UDCA):通过增加胆汁酸的分泌,降低胆汁中胆红素的浓度,缓解胆汁淤积。
2. 考来烯胺(消胆胺):减少肠道中胆酸的重吸收,降低胆红素水平。
3. 抗生素:对于感染性胆汁淤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4. 激素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胆汁淤积,可短期使用激素治疗。
2. 光疗光疗是治疗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蓝光照射,使皮肤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而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
光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和生殖器。
3. 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换血疗法可迅速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但换血疗法可能带来感染、贫血等并发症,需严格掌握指征。
4. 手术治疗对于确诊为胆道闭锁等先天性胆道畸形的患儿,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时机及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纠正贫血等。
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新生儿的护理查房
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新生儿的护理查房一、病例介绍新生儿,男,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逐渐加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达到20mg/dL以上,尿胆红素阳性,大便颜色浅。
经过初步检查,诊断为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
二、护理目标1. 减轻胆汁淤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 防止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3.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提高患儿家庭护理能力。
三、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1.1 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5%-65%。
1.2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减少哭闹。
1.3 给予合理喂养,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喂养方式和量。
2. 药物治疗2.1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 给予退黄药物,如茵桅黄、氧化酶等。
2.3 应用肝素钠,改善肝脏血液循环,促进胆汁排泄。
3. 并发症护理3.1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等。
3.2 观察患儿皮肤、巩膜黄疸程度,评估胆汁淤积情况。
3.3 注意患儿大便颜色,判断胆汁排泄情况。
4. 家庭护理指导4.1 向家长解释病情,提高家庭对疾病的认识。
4.2 指导家长进行皮肤按摩,促进胆红素代谢。
4.3 指导家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四、护理评估1. 观察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2. 评估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3. 评估家长对疾病认识和家庭护理能力,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
五、护理总结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新生儿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药物治疗和家庭护理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胆汁淤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同时,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庭护理能力,对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查房记录:新生儿的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护理
查房记录:新生儿的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护理一、病情概述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Persisten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指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胆红素在肝脏内淤积,从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
迁延性胆汁淤积黄疸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胆管炎、胆管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和生命安全。
二、护理评估1. 一般情况评估: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体温等。
2. 黄疸程度评估:测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观察黄疸的分布范围、色泽、持续时间等。
3. 肝脏功能评估:监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ALP等。
4. 并发症评估:观察新生儿是否有感染、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
三、护理措施1. 光照疗法:根据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采用蓝光照射治疗,促进胆红素代谢。
2. 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抗生素(如有感染)等药物治疗。
3. 肝胆引流:保持新生儿肠道通畅,给予适当的灌肠或按摩腹部,促进胆红素排泄。
4. 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5. 监测胆红素水平:定期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了解治疗效果。
6. 预防感染:加强新生儿房间通风、消毒,避免亲友亲吻新生儿,降低感染风险。
7. 喂养护理:观察新生儿喂养情况,确保喂养姿势正确,避免呕吐、腹泻等现象。
8. 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碰撞等导致皮肤损伤。
四、护理评价1.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范围。
2. 黄疸程度减轻,皮肤、巩膜黄染逐渐消退。
3. 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4. 新生儿一般情况好转,食欲、睡眠、体温等恢复正常。
5. 预防并发症发生,如感染、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
五、注意事项1. 遵医嘱,严格执行光照疗法和药物治疗。
2. 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 加强新生儿喂养护理,确保营养充足。
4. 做好新生儿房间通风、消毒工作,预防感染。
胆汁淤积性黄疸诊断与治疗PPT
护理要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避免过度劳累 和熬夜
饮食清淡,避免刺 激性食物和油腻食 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 免情绪波动过大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胆汁 淤积性黄疸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 情绪波动过大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影像学检查:B超、CT、 MRI等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手术 治疗、介入治疗等
THANKS
汇报人:
与预后
Part One
单击护理人员:XX 医院-XX科室-XX
Part Two
胆汁淤积性黄疸概 述
定义与症状
单击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由于胆汁分泌、排泄或代谢障碍,导致胆汁淤积在 肝脏、胆管或胆囊中,引起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出现黄疸的症状。
单击
症状包括:皮肤、巩膜、黏膜黄染,尿液呈深黄色,大便呈灰白色,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肝区不适,乏力,瘙痒等。
康复指导
饮食调整:避免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心理疏导: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Part Seven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
诊断: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Part Three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 分类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症状:皮肤、巩膜黄染,尿 液呈深黄色,大便呈灰白色
病因:肝细胞损伤、胆管阻 塞、胆汁分泌异常等
诊断:肝功能检查、B超、 CT等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检验指标鉴别诊断、高胆红素治疗及抽血注意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检验指标鉴别诊断、高胆红素治疗方法及抽血注意事项黄疸是由于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胆红素为 1.7-17.1umol/L。
当胆红素在17.1-34.2umol/L,但肉眼无见黄疸,临床不易察觉,此时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胆红素超过34.2umol/L称为临床黄疸。
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U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黄疸又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包括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黄疸。
其颜色主要是浅柠檬色。
发生机制: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临床特点: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而直接胆红素代偿性升高,至肠道内尿胆原增加,粪胆原随之增加,粪色加深。
急性溶血时可发热、头疼、寒战、呕吐,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有急性肾衰竭。
患者,女,36岁,体检时发现胆红素项目异常,后经诊断为溶血性黄疸,病因在查找中,该患者总胆红素55.9umol/L>34.2umol/L,属于临床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远远大于直接胆红素(51.7umol/L>4.2umol/L),符合溶血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各种是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的发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其颜色主要是浅黄色至深黄色。
发病机制: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汁淤积性黄疸
发病机制
病因
肠外梗阻
1
常见于外科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癌、
胰头癌、胆管炎症水肿、胆道蛔虫、胆
管狭窄等引起的梗阻。
2
肝内梗阻
如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华支睾吸虫
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肝内胆汁淤积
3
胆汁排泄障碍所致,而无机械性梗阻,
常见于内科疾病,如毛细胆管型病毒性
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及排泄
胆红素进人肠道后,由肠道细菌脱氢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粪便排出,称 为粪胆原。在肠道下段,无色的粪胆原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而成为粪便的主要 颜色。小部分(10%~ 20% )尿胆原经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 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经胆道排人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红素 的“肠肝循环”。从肠道重吸收的小部分屎胆原进人尿胆原被空气氧化后生成尿胆 素,成为尿液主要色素。体循环,经肾脏排出体外。
问诊
1.年龄与性别 新生儿黄疸常见于生理性黄痘、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败血症及先病毒性肝炎也 天性胆道闭锁等。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出现的黄疽要考虑先天性与遗传性疾病。老年人应多考虑肿多 见于儿童及青年人。中年以后胆管结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常见。胰腺癌多见瘤、胆结石。原发 性胆汁性肝硬化、胆道系统疾病多见于女性,而原发性肝癌、于男性。 2.病因与诱因 输血后早期出现黄痘见 于误输异理血,晚期出现的黄疽则见于输血引起的病毒性肝 炎。还应注意有无食鲜蚕豆及毒节史,有无服氟内嗪、甲基攀酮等药物及接触锑剂、氟烷等毒物。 3.既往史 有无溶血 家族史、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病史,有无胆道结石史、酗酒史、血吸虫病史等。 4.病程 黄疽急起者常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中毒性肝炎、胆石症、急性溶血。黄疽病程长者 见于慢性落血、肝硬化肿榴等。黄疸进行性加深者,见于胰头癌、胆管癌、肝癌。黄疽波动较大者 常见于总胆管结石等。 5.伴随症状及体征 ①伴寒战、高热:多见于急性胆道梗阻、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溶血、败血症、钩 端螺旋体病等。②伴腹痛: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多见于胆道结石及胆道蛔虫病;右上腹持续性疼痛, 多见于急性肝炎、肝胜肿,肝癌等。 ③伴腰痛、血红蛋白尿: 见于急性溶血。④伴乏力、恶心呕吐、 食欲下降:见于肝细胞性黄疸。⑤伴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⑥伴肝肿大:见 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硬化。⑦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梗阻,常 见于胰头癌、胆总管癌、胆总管结石。⑧伴贫血貌、脾肿大:常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⑨伴腹水:常 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肝癌等。
胆红素的运输
非结合胆红素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
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
非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进入肝细胞后,由胞浆载体蛋白Y和Z携 带,并被运送到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内。并在微粒体内经葡萄糖醛酸转 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从肝细 胞毛细胆管排出,随胆汁进入胆道,最后排入肠道。结合胆红素为水溶 性,可通过肾小球,增多时可从床表现
临床表现
黄疸深而色泽暗,甚至呈黄绿色或褐 绿色。胆酸盐反流人血, 刺激皮肤 可引起瘙痒,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心
动过缓。胆石症、胆管炎等引起的肝
外梗阻者,常有发热、腹痛、呕吐等 症状,黄疸来去迅速。胰头癌及壶腹 周围癌,常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但 可有乏力、纳差、消瘦等,黄疸常进 行性加重。
Cholestasis of Jaundice
胆汁淤积性黄疸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即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 高导致皮肤、粘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和液体发生黄染 的现象。临床上黄疸一般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胆 汁淤积性3种类型。
王芹 201640413105
2018年11月13日
CONTENTS
01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02 发病机制
肝硬化、妊娠期特发性黄疸。
发病机制
肝内外梗阻造成梗阻以上的胆管压 力增高,胆管扩张,最终肝内小胆 管及毛细胆管破裂,胆红素随胆汁 流人血液,故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 而非结合胆红素一般不升高。除此 之外,肝内胆汁淤积是由于胆汁排 泄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 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管内 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血中结合胆 红索增多,故尿胆红素阳性。由于 胆红素肠肝循环部分或完全被阻断, 故尿胆原减少,甚至消失。
感谢观看!
THANK YOU !
王芹
胆汁淤积性黄疸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多。 2. 尿胆原减少或消失,尿胆红素阳性。 3. 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4. 反映胆道梗阻的指标改变,如血清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移酶及总胆固醇等
增高。
检查要点:
胆红素增高可确诊黄疸。溶血性黄疽应进行相应的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胆汁 淤积性黄疸应进一步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有无升高。确定梗阻 部位及可能的原因需选择腹部肝、胆、胰、脾的超声波、X线、经十二指肠镜逆行 胰胆管造影( 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CT等检查。
03 临床表现 04 检查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生成胆红素的原料主要是血红蛋白的血红素。代 谢过程包括非结核胆红素的来源与形成、运输, 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 红素的肠肝循环及排泄。
01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胆红素的来源与形成
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250-360mg,其中80%-85%来源于循环血 液中的衰老的红细胞,15%-20%来源于其他途径(旁路性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