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1)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
2014—2015(1)《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2、知觉: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应.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4、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照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从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6、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应。
7、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提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8、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状态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9、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10、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感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3、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15、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需要理解问题的性质,如何确定求解的目的,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推理,找到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doc
2014—2015《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
P362、知觉: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P50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p604、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P76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着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
P906、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P1257、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里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P115 8、性格: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里特征。
P1509、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P20310、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P14711、注意: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3412、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413、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P581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P7215、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中小学生认知及学习期末温习资料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期末温习资料1. 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关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具体而言,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说明、贮存、恢复和利用等所有进程。
2. 认知进程包括了感知、经历、思维、语言和注意等心理活动。
3. 皮亚杰的认知进展时期论:(1)感知运动时期(0—2岁左右)(2)前运算时期(2—六、7岁)那个时期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集中化、泛灵论、不可逆和转换推理等特点。
(3)具体运算时期(六、7岁一1 一、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具有抽象的概念,能够对客观事物和体会进行逻辑推理。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确实是儿童具有了守恒概念。
除此之外,那个时期的儿童还具有多维思维、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化等特点。
(4)形式运算时期 (1一、12岁及以后)那个时期的儿童具有了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和系统——归纳推理能力。
4. 最近进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形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不同。
5.学习:由主体与主体所处的环境彼此作用产生能够相对持久维持的某种转变6. 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把握间接体会为主(2)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系统性(4)学生的学习具有被动性7. 依照学习结果不同,能够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聪慧技术学习、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和运动技术学习。
8.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 感觉的特点可简单归纳为延续性、适应性、对照性和关联性,要紧通过以下几种现象来表现。
延续性——感觉后效:又叫“余觉”,是刺激停止后,感觉还能够短暂停留的现象。
适应性——感觉适应:刺激不变,感受性慢慢降低的现象。
对照性——感觉对照: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一般是同一性质的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转变的现象。
关联性——联觉: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2020年整理).pdf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是成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单元⚫心理结构是一些持久性知识,是青少年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其基本单元是图式。
⚫图式最初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基本的神经组织),如拿东西、拍球、搭积木、骑自行车等等。
(动作图式-图像图示-语言图式)⚫认知发展的两个原则组织指将不同的图式整合在一起,如吸吮和运动手臂整合为吸手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自组织。
适应指对自身的调整以与环境保持平衡,包括同化与顺应⚫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表现的论述⚫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功能的提高;抽象-概括功能的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各种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借助符号进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动因:1.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以语言为媒介接受文化影响而发展,失去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心理。
2.个体主动性,像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强调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积极参与。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思想对教育实践影响:“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学习者社区”4认知风格的涵义⚫认知风格又称学习风格或学习偏好,是个体认知特征或信息加工方式习惯化和人格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概念,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维度上的不同类型⚫1信息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根据信息加工中依赖的是外部线索还是内部线索分为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类型(“场”指认知着的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惯常以来自外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依存型,惯常以来自内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独立型⚫2决策表现方式有的人一有想法就急于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人有了想法并不急于表达,而是一再斟酌,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适应多角度的任务,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熟⚫3不同感觉通道根据学习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加涅等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视觉-言语型、视觉-非言语型、触觉-动觉型和听觉-言语型5男女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从两性整体智力特征看,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广,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比女性大,但两性总的智力水平(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1. 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 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 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 ,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
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 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 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 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 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 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
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9. 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 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 考点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题型1、选择2、名词解释3、简答4、论述名词解释1、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
2、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
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3、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
4、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5、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够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
6、注意的分配: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为完成一项任务,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去。
7、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及任务要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任务,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保持的注意。
9、随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前有预定目标但却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10、感觉:指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11、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2、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3、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又可称作瞬时记忆。
14、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15、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16、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17、动作思维: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18、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
19、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
20、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思维步骤和思维过程不明确、不清晰,对某些现象或问题直接地迅速地作出某种猜想、假设或判断的思维。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
1学习与认知学习的涵义(联结主义所认为的学习)①学习是指由经验造成的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②认知学习是指以获得知识、形成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为目的的学习,其中知识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也是几乎所有学习的主线。
③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对刺激(S)做出适当的反应(R)2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加涅:按习得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别解释)奥苏泊尔:①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来源将学习分成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学到的东西是经由别人传授或从书本、媒体等渠道得到的)②按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学习材料、特别是语言文字材料的表面意义,或机械模仿别人的行为却并不理解行为的意义。
有意义学习(理解学习)即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材料的表面意义,而且能理解材料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涵义)③在奥苏伯尔看来,学生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效率高、收益大3强化的涵义与种类强化指能够提高正确或合适反应概率的刺激。
种类:①正强化指给予一个使行为者满意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它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奖励。
②负强化指撤销一个使行为者不满意的刺激,从而提高已产生的适当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4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桑代克)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如果具有做某种反应的倾向,而且事实证明这种反应是正确、合适的,那么S-R联结就比较容易建立;如果学习者缺乏做某种反应的倾向,那么S-R联结的建立就没有有准备的那么容易。
②练习律指一个S-R联结使用次数的多寡影响其稳固程度。
使用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这符合“用进废退”原理。
③效果律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能给学习者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容保持下来,而带来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会被削弱或淘汰。
5泛化现象与分化现象(巴甫洛夫)①泛化现象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引起反应。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1)
基本概念1.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9.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doc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doc1.认知:人脑反映客观唞物的特性和联系,并祸示唞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川的心理活动。
具体而言,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打过程。
一般说來,认知的过程包含丫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和注意等心现活动。
2.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加工的能力有限、~模糊性、~主动性、~方式分为串行和并行加工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2-7、具体运7-11、形式运11-成年4.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惜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学习: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ft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a6.学习的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言语信息、智S技能、汄知策略、态度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发现和接受学习;机械和意义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7.感觉:对直接作川于感觉器官的'各观书物(眼、鼻)的个别展性(形色气溫)的反应。
感觉的特点:延续性-感觉后效、适应性-感觉适应、对比性-感觉对比、关联性-联觉。
8.知觉:对直接作川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幣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抒性、现解性、恒常性。
9.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种类:无意注、有意注、有意后注意。
10.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11.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屮程度、注意新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祌经类型和自控能力、12.注意的意义: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耍条件、注意影响学效果、注意是的重耍条件。
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学活动的对象、有利于学氓学4活动的保持、有利丁?学生对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13.注意力的培养方法:A注意的外部表现及判断表现:适应性运动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变化;判断:集屮性、疑惑、活跃、顿悟、厌倦、松散B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川A合理组织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学习准备B正确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纟R织教学:A容新颖、中?富、难场适屮;方法灵活多样,富丁?启发学生思维;环境尽量避免分散儿索注意的因素C充分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的自的和任务;培养学4兴趣,激发求知欲: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克服凼难的意志力,克服内外因索的干扰;D善于应HP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14.记忆:是一个对倍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捉取的倍息处理系统,三个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一编码;信息在记忆过程屮存储一存储;信息从记忆屮提取出米一提取。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1.认知发展:指个体获得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其涉及人在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问题解决、语言等方便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2.有关个体是如何发展的,有多种理论可以进行解释,以皮亚杰的个人建构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以及信息加工论为典型代表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关系①中学生认知的发展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学习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②个体学习受个体认知发展已有水平的制约,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准备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水平③中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同时通过个体的学习来促进认知发展4.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的基本问题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②认知(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③认知发展的阶段性④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⑤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5.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6.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一生中,大脑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是持续发展的。
这种适应环境的学习能力对个体的认知发展有这重要的帮助7.最近发展区(ZPD):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在成人知道下或者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8.接受支架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即引导他们关注重要信息,辅助他们整理信息、筛选有用信息、记录重要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辅助手段。
具体形式包括观察向导、采访向导、词汇表等9.支架式教学的环节①确定ZPD②搭建支架③进入情景④合作学习⑤效果评价10.案例分析p41、p60、p2051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12.强化是可以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刺激或事件,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者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例如:回答问题受到表扬属于正强化,轿车中的滴滴声直道人们挤上安全带才停止属于负强化13.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是成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单元●心理结构是一些持久性知识,是青少年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其基本单元是图式。
●图式最初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基本的神经组织),如拿东西、拍球、搭积木、骑自行车等等。
(动作图式-图像图示-语言图式)●认知发展的两个原则组织指将不同的图式整合在一起,如吸吮和运动手臂整合为吸手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自组织。
适应指对自身的调整以与环境保持平衡,包括同化与顺应●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表现的论述●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功能的提高;抽象-概括功能的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各种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借助符号进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动因:1.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以语言为媒介接受文化影响而发展,失去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心理。
2.个体主动性,像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强调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积极参与。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思想对教育实践影响:“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学习者社区”4认知风格的涵义●认知风格又称学习风格或学习偏好,是个体认知特征或信息加工方式习惯化和人格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概念,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维度上的不同类型●1信息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根据信息加工中依赖的是外部线索还是内部线索分为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类型(“场”指认知着的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惯常以来自外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依存型,惯常以来自内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独立型●2决策表现方式有的人一有想法就急于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人有了想法并不急于表达,而是一再斟酌,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适应多角度的任务,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熟●3不同感觉通道根据学习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加涅等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视觉-言语型、视觉-非言语型、触觉-动觉型和听觉-言语型5男女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从两性整体智力特征看,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广,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比女性大,但两性总的智力水平(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认知及学习复习题答案Word版
2014—2015《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
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4、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照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从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
6、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8、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9、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1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1、注意: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15、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需要理解问题的性质,如何确定求解的目的,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推理,找到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16、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大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提纲1学习与认知学习的涵义(联结主义所认为的学习)
2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
3强化的涵义与种类
4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桑代克)
5泛化现象与分化现象(巴甫洛夫)
6桑代克、格式塔学派、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名称
7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倡的学习方式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9知识的涵义与种类(按知识作用分)
10认知结构的涵义与特征
11表征的涵义与种类(按所用材料分)
12命题的涵义与分析(要能写出命题)
13产生式的含义
1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15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涵义与标准
16知识同化的种类
17信息加工的三个系统、信息加工阶段及其特点
18简述艾宾浩斯有关的遗忘的规律
19四种遗忘理论
20复习应注意的地方
21陈述性知识应用的表现
22概念的涵义与结构
23变式的涵义
24正例与反例的作用
25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概念学习方式的基本过程
26直观教学的种类及其特点
27促进知觉学习的教学策略
28规则的构成
29规则学习中的规例法与例规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
30认知技能应用的层次
3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
32问题的成分
3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4定势的含义
35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36认知策略的涵义
37认知策略的种类
38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涵义及具体的策略
39评价分类(按评价的功能与用途分、按评价参照的标准分)40效度、信度、难度与区分度的涵义。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认知与学习的关系知识点(一)认知的概念(二)认知的过程 感知觉 一.认知的内涵 记忆思维 语言(三)人类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二.认知发展 (二)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三)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概念 (二)类型 意识水平 学习结果 知识来源 理解程度 知识内容 (三)特点 间接性 三 学习 目的性 系统性 被动性 (四)理论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社会认知四 学习与认知关系 学习需要认知活动参与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注意依据一、二、认知的发展2、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认知发展源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学习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从较低层次向级较高层次发展。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个人的学习活动会促进认知水平的发展把人类认知活动与电脑的工作进行类比,强调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重要性。
三、学习(一)概念: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自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类型内隐学习:学习者不需要付出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经验,但又不立即显示,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变化。
意识水平外显学习:学习者要付出意志去努力,有目的的学习。
语音信息学习:学习者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知识。
智慧技能学习:用概念和规则办理外界事物的能力。
认知策略学习:学习者用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的内在组织技能。
学习结果态度学习:学习者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它是一种内部状态。
运动技能学习:学习者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依据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机械学习: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之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理解程度意义学习;学习者把新学习的知识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资料
经验的作用
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不是自然
的变化,而是经由经验带来的,即与学习对象的 相互作用带来的
学习是有层次的:动物的学习、人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高级层次,是在学 校中由教师引领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态度的学习,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学习中的一部 分总合为认知学习
3 认知学习的涵义 认知学习主要指知识、认知技能与策略的学习
人们在谈论学习时首先指的是知识学习,知 识学习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和形式,是学习的典型 代表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果源自知识学习或获得知识的最直观也最直接的表 现似乎就是“知道”,然后利用自己知道的去解 释和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对人类而言认知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 是依靠智慧而活着的。智慧是人生存的主要工具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要学习的越来 越多,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之 一
如何在这繁多的信息海洋中有所选择、如何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汲取有用的知识对每个人来 说都是重要的任务
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不聪明的学生死学 习,聪明的学生会学习
二、认知学习的种类 (一)学科学习与非学科学习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习学科知识
与学科技能
中学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如语文、数学、 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等等
学科是人类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现,是 人类知识的精华
学习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和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方式,为将来进行设计和 创造打下基础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一系列熟练化的操作
技能有表现在身体运动和操纵工具的技能, 称为动作技能,也有表现为动脑筋的技能,称为 认知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1. 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 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
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
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效果律(P45): 凡是在一定情境内引起满意感的动作,均会与该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此动作会比之前更容易再现,反之,若是引起不适感的动作,则会与该情境发生分离,当这种情境再现时,动作会比之前更难再现。
试误学习:(P44):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后人将他有关学习的论述称为"试误说"。
应答性行为(P48):是经典条件反射所研究的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的反应行为。
强调刺激的重要性,亦即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由刺激所引发的被动反应。
操作性行为(P49):是有机体自发的某种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后,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P48):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是伴随行为反应发生的。
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
在有机体某种自发的行为反应得到强化后,这种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概率才会增加。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则)(P50):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强化:(P50):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指的是在环境中呈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之前行为的频率增加。
负强化指的是移除环境中令人厌恶的刺激,以使行为的频率获得增加。
惩罚(P51):减少不期待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
惩罚是一种改变行为的方式。
与强化对反应频率的增加相反,惩罚是减少不期待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
依据刺激是呈现还是移除,惩罚分为呈现性惩罚和移除性惩罚。
其中,呈现性惩罚是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移除性惩罚则是在行为后移去令人满意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应用行为分析(P56):指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改变个体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P61):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观察学习(P62):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行为模式的过程。
替代性强化(P65):指观察者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后自身行为也受到强化。
结果期待:(p66):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如个体在一段时间内认真听讲后,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自我效能感(p66): 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对于调节个体的行为有重要作用。
顿悟学习(P76):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伴随着理解、领会及思维等高级认识活动的参与,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奖励预期(P80):在有机体的预期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即奖励物不如预期时,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操作水平,而且还会降低操作水平。
在托尔曼看来,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预期会对其随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认知结构(P84):指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内在的类目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并以此作为加工新信息和进行推理活动时决策的参照框架。
认知表征(P84):个体不是直接对刺激进行反应,而是首先环境中的事物转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
发现学习(P87):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讲授式教学(P94):奥苏贝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认为学习主要通过接受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通过演绎的方式将知识以有组织、有序列的完整形式呈现给学生,从包容性或概括性程度较高的学习材料到特殊的概念、例证等,让学生直接接受最有用的材料,同时,通过师生间大量的相互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对知识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P95):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建构主义:(P140):知识结构灵活变化,而且是在现实世界中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再建构。
学习共同体(P114):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不能被看作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认知灵活性理论(百度)(p119):学习者在学习复杂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时,要通过多维表征方式才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才能够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通过多维表征所建构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
情境认知(P120):指知识的内在关系和上下文关系。
包括物理情境,也涉及社会情境。
随机通达教学(P123):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的进行学习,以此来达到高级学习获得的目标。
支架式教学(P124):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即教学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
抛锚式教学(P125):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认知学徒制(P125):指让学习者像手工艺行业中的徒弟跟随师父那样在实际中进行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模仿专家在解决真实性问题时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从而获得可应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本主义(P140):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实现(P130):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
有意义学习(P132):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皮格马利翁效应(P135):教师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非指导性教学(P133):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像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移情性的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敏感地意识到学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心智技能(P156):又称智慧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内部语言在人脑中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
如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心算技能等,均属于心智技能。
练习曲线(P162):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动作频率的变化情况。
学习策略(P172):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认知策略(P175):指学习者在信息加工时所采用的方法。
学习迁移(P224):沃尔夫认为对组成心理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能力,从而实现迁移。
形式训练说:(P228)沃尔夫认为对组成心理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能力,从而实现迁移。
相同要素说:(P229)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且不同学习活动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概括化理论:(P231)概括化理论阐述了前后两种学习活动间之所以能够发生迁移,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性的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应用于以后的学习。
关系转换说:(P232)关系转换说阐述了对情境关系的“顿悟”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的成分、原理或规则后自动产生的,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间的关系或联系。
学习定势:(P233)学习定势又称学习心向,指通过先前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方法、态度、愿望等倾向,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一般方法的改进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性准备状态中,已经形成的学习定势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学习策略:(P172)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学习动机:(P254)学习动机是指引学生表现出学习活动,维持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目标的心理倾向。
需要:(P25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又被称为内驱力,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所转化的学生头脑中对学习的一种客观需求状态。
诱因:(P254):驱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客观条件或外部因素。
内部动机:(P255):内部动机是由学习者的内在需要所引发的动机,例如,学生由于理解了学习的意义或对学习感兴趣而表现出的积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