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

1. 认知或认识(P2):

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 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效果律(P45): 凡是在一定情境内引起满意感的动作,均会与该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此动作会比之前更容易再现,反之,若是引起不适感的动作,则会与该情境发生分离,当这种情境再现时,动作会比之前更难再现。

试误学习:(P44):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后人将他有关学习的论述称为"试误说"。

应答性行为(P48):

是经典条件反射所研究的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的反应行为。强调刺激的重要性,亦即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由刺激所引发的被动反应。

操作性行为(P49):是有机体自发的某种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后,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P48):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是伴随行为反应发生的。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报酬”

(即强化刺激)。在有机体某种自发的行为反应得到强化后,这种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概率才会增加。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则)(P50):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强化:(P50):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指的是在环境中呈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之前行为的频率增加。负强化指的是移除环境中令人厌恶的刺激,以使行为的频

率获得增加。

惩罚(P51):减少不期待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惩罚是一种改变行为的方式。与强化对反应频率的增加相反,惩罚是减少不期待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依据刺激是呈现还是移除,惩罚分为呈现性惩罚和移除性惩罚。其中,呈现性惩罚是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移除性惩罚则是在行为后移去令人满意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应用行为分析(P56):指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改变个体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P61):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观察学习(P62):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行为模式的过程。

替代性强化(P65):指观察者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后自身行为也受到强化。

结果期待:(p66):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如个体在一段时间内认真听讲后,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自我效能感(p66): 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对于调节个体的行为有重要作用。

顿悟学习(P76):

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伴随着理解、领会及思维等高级认识活动的参与,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奖励预期(P80):在有机体的预期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即奖励物不如预期时,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操作水平,而且还会降低操作水平。在托尔曼看来,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预期会对其随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认知结构(P84):指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内在的类目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并以此作为加工新信息和进行推理活动时决策的参照框架。

认知表征(P84):个体不是直接对刺激进行反应,而是首先环境中的事物转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

发现学习(P87):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讲授式教学(P94):奥苏贝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认为学习主要通过接受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通过演绎的方式将知识以有组织、有序列的完整形式呈现给学生,从包容性或概括性程度较高的学习材料到特殊的概念、例证等,让学生直接接受最有用的材料,同时,通过师生间大量的相互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对知识的学习。先行组织者

(P95):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建构主义:(P140):知识结构灵活变化,而且是在现实世界中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再建构。

学习共同体(P114):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不能被看作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认知灵活性理论(百度)(p119):学习者在学习复杂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时,要通过多维表征方式才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才能够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