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1)电子教案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基本概念1. 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 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 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 ,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
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 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 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 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 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 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
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9. 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 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doc
2014—2015《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
P362、知觉: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P50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p604、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P76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着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
P906、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P1257、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里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P115 8、性格: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里特征。
P1509、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P20310、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P14711、注意: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3412、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413、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P581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P7215、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中小学生认知及学习期末温习资料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期末温习资料1. 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关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具体而言,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说明、贮存、恢复和利用等所有进程。
2. 认知进程包括了感知、经历、思维、语言和注意等心理活动。
3. 皮亚杰的认知进展时期论:(1)感知运动时期(0—2岁左右)(2)前运算时期(2—六、7岁)那个时期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集中化、泛灵论、不可逆和转换推理等特点。
(3)具体运算时期(六、7岁一1 一、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具有抽象的概念,能够对客观事物和体会进行逻辑推理。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确实是儿童具有了守恒概念。
除此之外,那个时期的儿童还具有多维思维、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化等特点。
(4)形式运算时期 (1一、12岁及以后)那个时期的儿童具有了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和系统——归纳推理能力。
4. 最近进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形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不同。
5.学习:由主体与主体所处的环境彼此作用产生能够相对持久维持的某种转变6. 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把握间接体会为主(2)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系统性(4)学生的学习具有被动性7. 依照学习结果不同,能够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聪慧技术学习、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和运动技术学习。
8.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 感觉的特点可简单归纳为延续性、适应性、对照性和关联性,要紧通过以下几种现象来表现。
延续性——感觉后效:又叫“余觉”,是刺激停止后,感觉还能够短暂停留的现象。
适应性——感觉适应:刺激不变,感受性慢慢降低的现象。
对照性——感觉对照: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一般是同一性质的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转变的现象。
关联性——联觉: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中考数学复习认识与做法教案浙教版(1)
中考数学复习认识与做法教案浙教版(1)__区长江中学创办于19__年8月,坐落在__区新碶镇,是一所三年一贯制初中公立学校.在近三年的数学中考中,我校不管是平均分、优秀率还是合格率均取得了__区公立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10年来,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规模持续提高,精业善教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我们教研组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在每年的中考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短期内复习巩固好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我们组也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下面我简述一下我们组的中考复习建议:一、合-----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数学是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不敢懈怠,为了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们在初三第一学期开始就集体商讨初三教学的进程,商讨选用什么资料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采用什么方式既能照顾到中差生又能使优秀生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对每次测试的结果一起分析,一起调研,以便在下一阶段教学中及时地加以弥补.我认为正是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多方面进行探讨形成共识,才使数学复习取得较大的成效.二、准------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试要求.(一)共识:《考试说明》是我们最有效的,最直接的一个备考资料.对《考试说明》的准确解读,减少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将更有利于提高我们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有利于树立坚定的信心,备战中考.(二)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概括为“抓准、看准、参准”1.抓准《考试说明》的要点.每年的中考《考试说明》下发后,我们都要强调考生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理由既简单又充分:《考试说明》既是命题的唯一的依据,又是中考复习的唯一依据,也就是说,《考试说明》是中考唯一的“游戏规则”.考生、教师、家长最关注什么?他们最关注“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这三个问题,意思就是考试内容、题型和试卷试题的难度,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呈现在考生面前的中考卷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考试难度.在研读《考试说明》过程中,首先要抓准考试范围.数学学业考试的范围是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为依据,既要考查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又要考查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抓准考试要求.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要了然于胸,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中考经验告诉我们,中考知识要求中的“a”、“b”和“c”三个层次,往往跟“不一定考”、“有可能考”、“要考的可能性很大”有些相匹配.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适当重组与整合,注重在新情境中考查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重视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因此,在全面考察近几年来__市中考数学卷的基础上,深刻领会知识要求三个层次的含义就显得十分重要.2.看准《考试目标》的变化我把《__市20__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__市20__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做了一下比较,发现如下:(1)在考试内容分布上,“数与代数”由40%变为42%,“统计与概率”由17%变为15%,其他不变.(2)在知识条目上也有3出变化.A.二次函数的意义 a级知识条目已被删除B.增加了“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a级知识条目.C.“ 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由原来的b级变为a级.上述这些变化虽然比较小,可能有些教师会觉得不以为然,但是通过这番比较可以使我们明白中考的要求和导向,从而使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遗漏和忽视每一个知识点.3.参准《考试样卷》的内涵(参透)在《考试说明》中,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样卷,目的让考生对考试试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初步了解,这些参考样卷与中考考试试卷没有对应关系.样卷是从大量的测试试题中筛选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研究、阅读参考样卷一定要注意“由外到内”的研究过程,参考样卷是什么,答案是什么?这些当然要清楚,但这些只是参考样卷的外在意义.参考样卷的核心意义、参考样题的价值是它的内在意义,包括命题专家为什么这么出题,这道题考查了哪些知识和哪几个能力,命题专家出这道题的意图是什么,回答这道题容易出现什么错误,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改变吗,为什么答案必须是这样才最简捷最正确?等等……参考样卷的这些内在意义对于中考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了解了参考样卷的内在意义,中考复习才能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完成从战术到战略复习的转变.三、实------重视核心方法运用,强化关键步骤训练.(一)、共识:考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不实,在复习教学中效率不高,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干的是“良心活”,一心想把自己所知道、所想到的所有题型都给学生讲一遍,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出现“课堂教学容量大”、“课后练习铺天盖地”的局面,殊不知,这样使得教师与学生都“疲于奔命”,其复习的教学效益是十分低下的教师应列好知识清单,根据实际情况,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复习教学,不断研究和改进复习方法.因此,建议在复习时教与学的双方都要一切围绕“追求实效”这四个字来做文章,一个概念、一个题目、一个方法、一节课、一次作业、一次测试;等等,都要问一问是否有实效,有效程度有多大.应做到在使用《考试说明》时对于其中的例题、习题,可以适当增删,精讲精练,鼓励学生探索和合作,使学生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作业,并强化反馈,加强复习的实效性.(二)、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概括为“训练实、纠错实、总结实、反思实”1. 训练实进行专题复习训练时,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前问题.教师则要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精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训练中必须要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教师在复习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三克服”和“三加强”.所谓“三克服”是指:1、克服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2、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 3、克服只练不讲,或评讲没有针对性.“三加强”是指:1、拿足该得的分,加强双基的落实. 2、赢在起跑线上,加强审题指导. 3、不打无目的之仗,加强解题教学的针对性.例1:如图E,F分别是长方形ABCD边AD,BC上的点,且△ABG、△DCH的面积分别为15和2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15 B.20 C.35 D.402. 纠错实要求每位同学都应该有一个数学纠错分析本.英国心理学家贝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可怕,但是也在理.中考复习是一个动态的纠错的过程,是一个完善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要经过汇错——析错——错源——纠错——不错的六大纠错环节.因此,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复习之错源=增分之泉眼. 错源是讲评的指向之一,因为中考复习是不断消除盲点的过程,没有错源信息的讲评是盲目的讲评.发现复习中的一个漏洞,比做一大张试卷还要有用;彻底搞懂一个难点,等于梳清一大片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消灭一个弱项,就等于丢掉一个大包袱.及时对错源信息分类、剖析、反思、计划、调整,帮助同学们看清每前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使学生避免迷失在无边的题海中.例2:(1)如图,直线m没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m上找一点P,使PA+PB最小;(2)如图,直线m异侧有两点A,B,在直线m上找一点P,使∣PA-PB∣最大.3.总结实在复习阶段,我们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往往热衷于做习题,却不对解题方法和所含有的规律,必然性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的解题是机械的,没有收获的.因此要指导和要求学生在解决每个数学问题后,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总结.不仅要把知识点串联成网络,还要把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结论和解题方法迁移到同类问题中去.通过这样的总结,不仅使知识点得到了落实,而且还给予了解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4.反思实多思出悟性,常悟获精华 .要求学生对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总结解题思想、方法和变化.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和数学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弄懂弄透基本问题,熟悉典型问题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3:如图,△ABC中,∠ACB=90°,把△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到△A1B1C的位置,A1B1交直线CA于点D.若AC=6,BC=8,当线段CD的长为时,△A1CD是等腰三角形.四、活——点燃不断创新的思维火花,迸发追求完美的学习激情.(一)共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解题机智,保证复习教学质量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温教科书,弄懂、体会其中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公式推导的过程和例、习题的求解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作些思考、探索.尤其要研究例题与习题之间的联系,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断积累并总结源于教科书的解题经验和方法,以达到“通一例,会一片,提一步”的目的.要努力探究源于课本又不拘泥课本的鲜活题目,使解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延伸、拓展,真正让学生学活、学好.(二)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概括为“互动活、运用活、链接活、启思活”1.互动活————采取“精操作”,把握教学时机.在复习中师生双向配合,注重展示数学知识的发展发生过程,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意识地加强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和解释问题的训练,从本质上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积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解决问题时,可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联系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把新掌握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4:如图所示,二次函数y=a_2+b_+c(a≠0)的图像经过点(-1,2)且与_轴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_1,_2,其中-2<_1<-1,0<_2<1,下列结论:(1)4a-2b+c<0,(2)2a-b<0,(3)a<-1,(4)b2+8a>4ac.其中结论正确的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2.运用活————活化“结构特点”,加速信息提取.复习应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通过运用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目的.要体现学知识、用知识.学会知识的运用主要以解题为主来实现,从而进一步拓宽数学知识运用的范围,且达到有理性、有策略的运用.要立体地整合复习内容,既要重视文本列出的知识点,又要重视知识相互间作用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策略、模式规律.特别是基础的罗列不能简单的条条框框,而应将基本的思想、方法、技能列为基础知识范畴,通过具体问题揭示出来,使得基础知识的复习呈立体化,在实际的解题中得以快速而准确地运用.例5: 对于三个数a,b,c,用ma_{a,b,c}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大得数.例如:ma_{1,2,3}=3;则(1)ma_{sin30°, ,tan30°}= ;(2)如果ma_{5,3_+2,3-2_}=5,则_的取值范围是;(3)ma_{_2+2,-_+4,_}的最小值为 .3.链接活————发挥“带鱼效应”,丰富解题策略.在复习中,要把环环相扣的知识点落实到习题中.当学生刚解答完一道习题时,教师又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拓展变化,通过改变条件、增加待求量或变换角度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使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得到强化,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前后知识的整合能力,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教师若能精心设计一题多变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6: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量树的高度.在阳光下,一名同学测得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4米..问:(1)影长为3.6米的树实际高度为多少米?(2)另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教学楼的第一级台阶上,测得此影子长为0.2米,一级台阶高为0.3米,如图所示,若此时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 4米,则树高为多少米?(3)同时还有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分为两部分,如图所示.若测得水平地面上影子长为2.8米,斜坡上影子长恰好是2米,已知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钝角度数为150°.则此时树高为多少米?(精确到0.1米)4.启思活————弘扬“数学方法”,开阔思维视野.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兴趣.或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或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或是善于设问,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疑点,积极启发学生.让数学思想自然渗透到习题分析的每一个环节中,创设生活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开阔思维视野.抓住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自发然而然地进入三维设计方案中.“三维”指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注重通式通法,学会合理选择.过程:教师引导,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猜想,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7:如图,有三根长度相同横截面为正方形的直条形木块I1、I2、I3,若将它们靠紧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直线AA1、BB1、CC1恰在同一个平面上,木块I1、I2、I3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V1=V2+V3 B.V22=V1V3 C.V12=V22+V32 D.V2=(V1+V3)∕2事实上,我们的复习教学不断追求的境界依然是“真、善、美”,我们决不会因为初三教学任务的繁重而忍痛割爱.我们以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中考数学科目的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周密的工作,更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要做的事决不仅仅是我说的这些,我谨以此抛砖引玉.谢谢!结束语:天道酬勤,加强探究步步为营,落到实处层层推进,注重系统精讲巧练,讲练结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6页)中考复习教学案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
复习七年级上册(1)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课前自主学习(学案)阅读课本,记熟以下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体,平均半径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千米,地球表面积平方千米。
2.识别地球仪:图中A是极点,B是极点,C是(经、纬)线,D是(经、纬)线,本初子午线是(E、F),赤道是(E、F)。
3.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地球自转的方向:自向、自转的周期。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向、公转的周期。
写出下列现象的原因: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时间差异;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5.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及太阳直射规律: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上,这一天称为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上,这一天称为日,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上,这一天称为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上,这一天称为日。
6.读地球上五带划分图回答:①是带,②是带,③是带,④是带,⑤是带。
五带的分界线:A是线,B是线,C是线,D是线。
7.地图三要素:、、。
8.比例尺公式:比例尺= 距离÷距离表示方法:(1)式:如(2)式:如1:2000000或1/2000000(3)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所选比例尺越大,则所画范围越,表示内容越。
9.地图上方向判断:(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方。
如北(2)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3)无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上下,左右”。
10.由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完成右图。
课堂主体参与(教案)【复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识记);识地球仪图—地球上的经纬网,南北两极、赤道、本初子午线(识记),经纬线的特点(识记)(理解)2. 判读各种类型的经纬网图(运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理解)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识记)、速度(识记)、周期(识记)、意义(理解)4. 北半球二分二至及太阳直射规律(理解)5.五带的划分及太阳照射规律(理解)6.地图的基本要素(理解)7.比例尺的概念及其三种表示方法;比例尺的运用(理解)(运用)8.地图上的方向判别(理解)(运用);作图—由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运用)【重点、难点】1. 判读各种类型的经纬网图2. 北半球二分二至及太阳直射规律3. 五带的划分及太阳照射规律4. 地图上的方向判别【学习内容】一、学生交流,教师再公布答案二、小组讨论质疑、师生合作研讨三、《会考复习指南》例题讲评四、总结提升【布置作业】背诵本节所学内容学习(教学)反思复习七年级上册(2)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课前自主学习(学案)阅读课本,记熟以下知识点:1.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2020年整理).pdf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是成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单元⚫心理结构是一些持久性知识,是青少年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其基本单元是图式。
⚫图式最初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基本的神经组织),如拿东西、拍球、搭积木、骑自行车等等。
(动作图式-图像图示-语言图式)⚫认知发展的两个原则组织指将不同的图式整合在一起,如吸吮和运动手臂整合为吸手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自组织。
适应指对自身的调整以与环境保持平衡,包括同化与顺应⚫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表现的论述⚫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功能的提高;抽象-概括功能的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各种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借助符号进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动因:1.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以语言为媒介接受文化影响而发展,失去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心理。
2.个体主动性,像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强调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积极参与。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思想对教育实践影响:“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学习者社区”4认知风格的涵义⚫认知风格又称学习风格或学习偏好,是个体认知特征或信息加工方式习惯化和人格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概念,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维度上的不同类型⚫1信息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根据信息加工中依赖的是外部线索还是内部线索分为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类型(“场”指认知着的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惯常以来自外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依存型,惯常以来自内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独立型⚫2决策表现方式有的人一有想法就急于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人有了想法并不急于表达,而是一再斟酌,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适应多角度的任务,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熟⚫3不同感觉通道根据学习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加涅等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视觉-言语型、视觉-非言语型、触觉-动觉型和听觉-言语型5男女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从两性整体智力特征看,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广,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比女性大,但两性总的智力水平(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1. 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 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 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 ,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
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 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 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 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 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 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
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9. 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 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大纲+进度计划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是为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中学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打破传统体系,兼容和整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等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体系框架,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学依据。
因而,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二)教学目的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二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赋予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三是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其结构为:(1)普通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主要阐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阐述心理的基本过程与人格;(2)发展心理学部分。
第四、五章主要阐述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学生认知发展的特征、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等;(3)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六至第九章主要阐述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发生的机制、学习策略和不同知识的学习规律。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两课时,共三十六课时。
其中讲授三十四课时,实验与测验两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六)教材本大纲指定李红主编《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要参考教材,本教材获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审定,发展和学习部分参照补充教材。
二、正文第一章心理与心理现象教学目的:1、明确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的内容2、理解心理的实质,了解心理与脑、客观现实的关系3、了解不同形态领域的心理学,明确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和理论观点教学重点:1、明确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应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实质教学难点:关于人的心理实质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揭示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的实质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第一节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一、心理的分类二、心理的实质自学部分教学内容:心理学的不同形态和领域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为主第二节不同形态、领域的心理学一、心理学的不同形态二、科学心理学的主要领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观点教学手段:讲授为主第三节“百花齐放”的心理学流派与理论观点一、近代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与纷争二、当代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第二章心理过程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意志的基本概念2、理解各种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3、了解各种心理过程对教学的意义4、掌握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和分类5、学会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教学重点:1、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意志的含义2、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各种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2、各种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时数:9课时第一——三课时教学内容:注意、知觉与观察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的动画呈现第一节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二、注意的规律第二节知觉与观察一、知觉概述二、知觉的规律第四——七课时教学内容:记忆、思维和想象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第三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第四节思维与想象一、思维与想象概述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第八、九课时教学内容:情绪与意志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和课堂实践第五节情绪与意志一、情绪二、意志第三章人格教学目的:1、掌握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明确动机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基本理论3、掌握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理论4、学会在教学中应用个性知识教学重点: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1、气质和性格的关系2、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理论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个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动机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第二节动机一、动机概述二、动机的理论观点第三——六课时教学内容:能力、气质和性格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辅以影像呈现第三节个性心理特征一、能力二、气质三、性格第四章认知发展教学目的:1、掌握认知发展的内涵和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了解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教学重点:1、认知发展的概念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2、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影响条件,以有效地指导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教学难点:1、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知发展的内涵和心理发展的特征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发展与认知发展二、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认知发展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青少年认知发展特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第三节青少年认知发展特点一、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二、青少年记忆的发展三、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第五章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教学目的:1、掌握智力差异的表现,理解几种典型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明确创造力的概念及其培养;2、明确性别差异的表现;3、了解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智力差异、价值观差异以及行为模式差异的关系;4、了解社会经济差异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情绪、同伴关系、智力发展的关系;5、明确学生差异的多样性,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大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师范专业大学生了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以便将来走向中学教师岗位能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教学任务1.通过学习,使师范专业大学生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了解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便将来作为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2.通过学习,使师范专业大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建构和技能获得的一般心理规律和特点,以便将来作为教师能够根据这些规律有效地指导中学生各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3. 通过学习,使师范专业大学生掌握有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以便将来作为教师能够根据这些规律有效地指导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中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乐学。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模块是按照“学习者”(第一章和第二章)、“学什么”(第三章和第四章)、“怎么学”(第五章和第六章)设计的。
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问题困境个案本章目标第一节认知与认知过程(1课时)一、什么是认知二、认知过程及其规律第二节学习与学习心理学(1课时)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类型三、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历程第三节本书的结构与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一、本书的结构体系二、学习建议与指导本章小结反思与实践走出问题困境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问题困境个案本章目标第一节认知发展的理论(2课时)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第二节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2课时)一、中学生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二、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三、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四、中学生想象的发展第三节认知发展与教学(自主学习)一、认知发展理论与教学实践二、认知发展特点与教学实践本章小结反思与实践走出问题困境第三章知识的建构问题困境个案本章目标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知识的表征(1课时)一、知识与知识的分类二、知识的表征第二节知识建构的涵义:建构主义的视角(2课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二、知识的个体建构三、知识的社会建构第三节知识建构的历程:信息加工的视角(6课时)一、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二、工作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三、长时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本章小结反思与实践走出问题困境第四章技能的获得问题困境个案本章目标第一节技能及其分类(1课时)一、什么是技能二、技能的类型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学习(2课时)一、动作技能学习的含义二、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第三节认知技能的学习(2课时)一、认知技能学习的含义二、认知技能学习的理论三、影响认知技能学习的因素本章小结反思与实践走出问题困境第五章学习方式问题困境个案本章目标第一节学习方式概述(1课时)一、什么是学习方式二、学习方式的类型第二节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课时)一、接受学习及有关研究二、发现学习及有关研究第三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3课时)一、自主学习及有关研究二、合作学习及有关研究本章小结反思与实践走出问题困境第六章学习动机问题困境个案本章目标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课时)一、什么是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类型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4课时)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二、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三、认知学派的学习动机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5课时)一、外来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二、内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三、学业成就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四、学业无力感的消除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本章小结反思与实践走出问题困境四、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通过小测验或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需求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确定教学的起点。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doc
1.认知:人脑反映客观唞物的特性和联系,并祸示唞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川的心理活动。
具体而言,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打过程。
一般说來,认知的过程包含丫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和注意等心现活动。
2.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加工的能力有限、~模糊性、~主动性、~方式分为串行和并行加工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2-7、具体运7-11、形式运11-成年4.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惜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学习: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ft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a6.学习的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言语信息、智S技能、汄知策略、态度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发现和接受学习;机械和意义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7.感觉:对直接作川于感觉器官的'各观书物(眼、鼻)的个别展性(形色气溫)的反应。
感觉的特点:延续性-感觉后效、适应性-感觉适应、对比性-感觉对比、关联性-联觉。
8.知觉:对直接作川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幣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抒性、现解性、恒常性。
9.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种类:无意注、有意注、有意后注意。
10.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11.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屮程度、注意新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祌经类型和自控能力、12.注意的意义: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耍条件、注意影响学效果、注意是的重耍条件。
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学活动的对象、有利于学氓学4活动的保持、有利丁•学生对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13.注意力的培养方法:A注意的外部表现及判断表现:适应性运动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变化;判断:集屮性、疑惑、活跃、顿悟、厌倦、松散B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川A合理组织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学习准备B正确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纟R织教学:A容新颖、中•富、难场适屮;方法灵活多样,富丁•启发学生思维;环境尽量避免分散儿索注意的因素C充分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的自的和任务;培养学4兴趣,激发求知欲: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克服凼难的意志力,克服内外因索的干扰;D善于应HP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14.记忆:是一个对倍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捉取的倍息处理系统,三个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一编码;信息在记忆过程屮存储一存储;信息从记忆屮提取出米一提取。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
1学习与认知学习的涵义(联结主义所认为的学习)①学习是指由经验造成的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②认知学习是指以获得知识、形成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为目的的学习,其中知识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也是几乎所有学习的主线。
③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对刺激(S)做出适当的反应(R)2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加涅:按习得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别解释)奥苏泊尔:①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来源将学习分成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学到的东西是经由别人传授或从书本、媒体等渠道得到的)②按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学习材料、特别是语言文字材料的表面意义,或机械模仿别人的行为却并不理解行为的意义。
有意义学习(理解学习)即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材料的表面意义,而且能理解材料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涵义)③在奥苏伯尔看来,学生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效率高、收益大3强化的涵义与种类强化指能够提高正确或合适反应概率的刺激。
种类:①正强化指给予一个使行为者满意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它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奖励。
②负强化指撤销一个使行为者不满意的刺激,从而提高已产生的适当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4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桑代克)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如果具有做某种反应的倾向,而且事实证明这种反应是正确、合适的,那么S-R联结就比较容易建立;如果学习者缺乏做某种反应的倾向,那么S-R联结的建立就没有有准备的那么容易。
②练习律指一个S-R联结使用次数的多寡影响其稳固程度。
使用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这符合“用进废退”原理。
③效果律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能给学习者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容保持下来,而带来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会被削弱或淘汰。
5泛化现象与分化现象(巴甫洛夫)①泛化现象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引起反应。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按照记忆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参考答案:意义识记_机械识记2.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不同年龄群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获得的信息量大,比较经济,费时短,然而容易出现代群效应【】参考答案:正确3.以下哪些因素属于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因素【】参考答案:X射线和原子辐射_酗酒_吸毒与药物4.以下感觉不具有适应性的是()参考答案:痛觉5.下面的图片体现了知觉的()【图片】参考答案:整体性6.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普通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参考答案:7±27.遗忘曲线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参考答案:艾宾浩斯8.知觉的规律体现为()参考答案:恒常性_选择性_整体性_理解性9.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学生的记忆?()参考答案:学习材料的性质_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_记忆动机_情感10.中学生的运动觉和平衡觉在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方面参考答案:意识性_准确性_灵敏性11.儿童青少年研究方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参考答案:访谈法12.积极归因的两大原则是努力归因原则和能力归因原则参考答案:错误13.青春期发生在【】参考答案:青少年期14.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动机激发。
参考答案:错误15.“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环境16.印度狼孩卡马拉自8岁回到人间,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教育,到17岁时只具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这说明【】参考答案:心理是社会的产物_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_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17.以下()包含了序列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参考答案:姚博士在2004年调查了两组(一组为5岁,一组为8岁)儿童的利他行为,然后在2007年,2010年,2013年对这两组被试进行了调查。
18.身教胜于言传反映了以下哪种学习观?【】参考答案:社会学习理论19.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违背了【】参考答案:伦理性原则20.西雅图纵向研究(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是【】设计参考答案:聚合交叉设计(序列)2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采用的是()参考答案:观察法22.客观性原则是指()参考答案:对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它们本来的面目加以观察,必须根据心理的外在客观表现来研究。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是成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单元●心理结构是一些持久性知识,是青少年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其基本单元是图式。
●图式最初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基本的神经组织),如拿东西、拍球、搭积木、骑自行车等等。
(动作图式-图像图示-语言图式)●认知发展的两个原则组织指将不同的图式整合在一起,如吸吮和运动手臂整合为吸手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自组织。
适应指对自身的调整以与环境保持平衡,包括同化与顺应●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表现的论述●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功能的提高;抽象-概括功能的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各种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借助符号进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动因:1.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以语言为媒介接受文化影响而发展,失去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心理。
2.个体主动性,像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强调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积极参与。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思想对教育实践影响:“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学习者社区”4认知风格的涵义●认知风格又称学习风格或学习偏好,是个体认知特征或信息加工方式习惯化和人格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概念,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维度上的不同类型●1信息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根据信息加工中依赖的是外部线索还是内部线索分为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类型(“场”指认知着的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惯常以来自外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依存型,惯常以来自内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独立型●2决策表现方式有的人一有想法就急于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人有了想法并不急于表达,而是一再斟酌,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适应多角度的任务,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熟●3不同感觉通道根据学习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加涅等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视觉-言语型、视觉-非言语型、触觉-动觉型和听觉-言语型5男女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从两性整体智力特征看,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广,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比女性大,但两性总的智力水平(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认知及学习复习题答案Word版
2014—2015《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
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4、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照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从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
6、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8、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9、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1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1、注意: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15、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需要理解问题的性质,如何确定求解的目的,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推理,找到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16、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中学教育基础 第二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学学习要求:1.了解感觉与知觉的特性,掌握感知规律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2、了解注意的种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以及注意的规律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3、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以及、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4、了解思维的分类、掌握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第一节中学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适应有利也有弊:感觉适应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感觉适应的弊在于使人丧失警觉性。
2、感觉后象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3、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的种类: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
下图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更加明亮一些。
4、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看到红色觉得温暖,看见绿色觉得凉爽等等二、知觉的种类1、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其中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以及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2、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中考数学复习认识与做法教案浙教版
三、实------重视核心方法运用,强化关键步骤训练.(一)、共识:考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不实,在复习教学中效率不高,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干的是“良心活”,一心想把自己所知道、所想到的所有题型都给学生讲一遍,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出现“课堂教学容量大”、“课后练习铺天盖地”的局面,殊不知,这样使得教师与学生都“疲于奔命”,其复习的教学效益是十分低下的教师应列好知识清单,根据实际情况,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复习教学,不断研究和改进复习方法.因此,建议在复习时教与学的双方都要一切围绕“追求实效”这四个字来做文章,一个概念、一个题目、一个方法、一节课、一次作业、一次测试;等等,都要问一问是否有实效,有效程度有多大.应做到在使用《考试说明》时对于其中的例题、习题,可以适当增删,精讲精练,鼓励学生探索和合作,使学生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作业,并强化反馈,加强复习的实效性.(二)、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概括为“训练实、纠错实、总结实、反思实”1. 训练实进行专题复习训练时,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前问题.教师则要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精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训练中必须要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教师在复习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三克服”和“三加强”.所谓“三克服”是指:1、克服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2、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 3、克服只练不讲,或评讲没有针对性.“三加强”是指:1、拿足该得的分,加强双基的落实. 2、赢在起跑线上,加强审题指导. 3、不打无目的之仗,加强解题教学的针对性.例1:如图E,F分别是长方形ABCD边AD,BC上的点,且△ABG、△DCH的面积分别为15和2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15 B.20 C.35 D.402. 纠错实要求每位同学都应该有一个数学纠错分析本.英国心理学家贝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可怕,但是也在理.中考复习是一个动态的纠错的过程,是一个完善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要经过汇错——析错——错源——纠错——不错的六大纠错环节.因此,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复习之错源=增分之泉眼. 错源是讲评的指向之一,因为中考复习是不断消除盲点的过程,没有错源信息的讲评是盲目的讲评.发现复习中的一个漏洞,比做一大张试卷还要有用;彻底搞懂一个难点,等于梳清一大片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消灭一个弱项,就等于丢掉一个大包袱.及时对错源信息分类、剖析、反思、计划、调整,帮助同学们看清每前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使学生避免迷失在无边的题海中.例2:(1)如图,直线m没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m上找一点P,使PA+PB最小;(2)如图,直线m异侧有两点A,B,在直线m上找一点P,使∣PA-PB∣最大.3.总结实在复习阶段,我们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往往热衷于做习题,却不对解题方法和所含有的规律,必然性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的解题是机械的,没有收获的.因此要指导和要求学生在解决每个数学问题后,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总结.不仅要把知识点串联成网络,还要把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结论和解题方法迁移到同类问题中去.通过这样的总结,不仅使知识点得到了落实,而且还给予了解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4.反思实多思出悟性,常悟获精华 .要求学生对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总结解题思想、方法和变化.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和数学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弄懂弄透基本问题,熟悉典型问题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3:如图,△ABC中,∠ACB=90°,把△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到△A1B1C的位置,A1B1交直线CA于点D.若AC=6,BC=8,当线段CD的长为时,△A1CD是等腰三角形.四、活——点燃不断创新的思维火花,迸发追求完美的学习激情.(一)共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解题机智,保证复习教学质量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温教科书,弄懂、体会其中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公式推导的过程和例、习题的求解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作些思考、探索.尤其要研究例题与习题之间的联系,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断积累并总结源于教科书的解题经验和方法,以达到“通一例,会一片,提一步”的目的.要努力探究源于课本又不拘泥课本的鲜活题目,使解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延伸、拓展,真正让学生学活、学好.(二)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概括为“互动活、运用活、链接活、启思活”1.互动活————采取“精操作”,把握教学时机.在复习中师生双向配合,注重展示数学知识的发展发生过程,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意识地加强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和解释问题的训练,从本质上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积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解决问题时,可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联系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把新掌握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4:如图所示,二次函数y=a_2+b_+c(a≠0)的图像经过点(-1,2)且与_轴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_1,_2,其中-2<_1<-1,0<_2<1,下列结论:(1)4a-2b+c<0,(2)2a-b<0,(3)a<-1,(4)b2+8a>4ac.其中结论正确的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2.运用活————活化“结构特点”,加速信息提取.复习应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通过运用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目的.要体现学知识、用知识.学会知识的运用主要以解题为主来实现,从而进一步拓宽数学知识运用的范围,且达到有理性、有策略的运用.要立体地整合复习内容,既要重视文本列出的知识点,又要重视知识相互间作用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策略、模式规律.特别是基础的罗列不能简单的条条框框,而应将基本的思想、方法、技能列为基础知识范畴,通过具体问题揭示出来,使得基础知识的复习呈立体化,在实际的解题中得以快速而准确地运用.例5: 对于三个数a,b,c,用ma_{a,b,c}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大得数.例如:ma_{1,2,3}=3;则(1)ma_{sin30°, ,tan30°}= ;(2)如果ma_{5,3_+2,3-2_}=5,则_的取值范围是;(3)ma_{_2+2,-_+4,_}的最小值为 .3.链接活————发挥“带鱼效应”,丰富解题策略.在复习中,要把环环相扣的知识点落实到习题中.当学生刚解答完一道习题时,教师又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拓展变化,通过改变条件、增加待求量或变换角度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使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得到强化,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前后知识的整合能力,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教师若能精心设计一题多变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6: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量树的高度.在阳光下,一名同学测得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4米..问:(1)影长为3.6米的树实际高度为多少米?(2)另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教学楼的第一级台阶上,测得此影子长为0.2米,一级台阶高为0.3米,如图所示,若此时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 4米,则树高为多少米?(3)同时还有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分为两部分,如图所示.若测得水平地面上影子长为2.8米,斜坡上影子长恰好是2米,已知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钝角度数为150°.则此时树高为多少米?(精确到0.1米)4.启思活————弘扬“数学方法”,开阔思维视野.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兴趣.或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或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或是善于设问,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疑点,积极启发学生.让数学思想自然渗透到习题分析的每一个环节中,创设生活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开阔思维视野.抓住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自发然而然地进入三维设计方案中.“三维”指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注重通式通法,学会合理选择.过程:教师引导,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猜想,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7:如图,有三根长度相同横截面为正方形的直条形木块I1、I2、I3,若将它们靠紧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直线AA1、BB1、CC1恰在同一个平面上,木块I1、I2、I3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V1=V2+V3 B.V22=V1V3 C.V12=V22+V32 D.V2=(V1+V3)∕2事实上,我们的复习教学不断追求的境界依然是“真、善、美”,我们决不会因为初三教学任务的繁重而忍痛割爱.我们以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中考数学科目的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周密的工作,更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要做的事决不仅仅是我说的这些,我谨以此抛砖引玉.谢谢!结束语:天道酬勤,加强探究步步为营,落到实处层层推进,注重系统精讲巧练,讲练结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是师范生的公共基础课。
内容以认知与学习为中心,反映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在中学教学的应用。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
既反映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本理论,又反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的目的是使师范生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学中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
以便将来走上中学教师岗位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认知与学习概述第二节认知与学习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三节师范生学习《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意义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认知、学习的概念4、难点:认知与学习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学生的注意(3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注意概述第二节注意的理论第三节中学生的注意特点与教学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中学生的注意特点4、难点:注意的理论第三章中学生的感知(3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感知概述第二节感知的规律第三节中学生的感知特点与教学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中学生的感知特点4、难点:感知的规律第四章中学生的记忆(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记忆概述第二节记忆的理论第三节中学生的记忆特点教学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中学生的记忆特点4、难点:记忆的理论第五章中学生的思维与创造(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思维概述第二节思维的过程与问题解决第三节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第四节中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4、难点:创造力及培养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与教学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4、难点: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七章中学生的学习风格(3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风格概述第二节常见的学习风格第三节中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与教学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中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4.难点:常见的学习风格第八章认知发展理论(3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认知发展概述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4、难点:图式、顺应、平衡第九章学习理论(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认知学习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难点: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第十章知识的学习(3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识的分类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与学习第三节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与学习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4、难点:程序性知识的表征第十一章有效教学(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三节教学评价2、教学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分享,课后练习3、重点:教学设计4、教学评价期中考试 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林崇德著. 发展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2】(美)阿妮塔·伍德沃克著;陈红兵,张春莉译. 教育心理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3】(美)斯腾伯格著. 认知心理学第6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五、授课形式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1)基本概念1.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
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
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9.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11.效果律(P45):凡是在一定情境内引起满意感的动作,均会与该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此动作会比之前更容易再现,反之,若是引起不适感的动作,则会与该情境发生分离,当这种情境再现时,动作会比之前更难再现。
12.试误学习:(P44):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后人将他有关学习的论述称为"试误说"。
13.应答性行为(P48):是经典条件反射所研究的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的反应行为。
强调刺激的重要性,亦即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由刺激所引发的被动反应。
14.操作性行为(P49):是有机体自发的某种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后,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15.操作性条件反射:(P48):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是伴随行为反应发生的。
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
在有机体某种自发的行为反应得到强化后,这种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概率才会增加。
16.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则)(P50):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17.强化:(P50):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指的是在环境中呈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之前行为的频率增加。
负强化指的是移除环境中令人厌恶的刺激,以使行为的频率获得增加。
18.惩罚(P51):减少不期待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
惩罚是一种改变行为的方式。
与强化对反应频率的增加相反,惩罚是减少不期待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
依据刺激是呈现还是移除,惩罚分为呈现性惩罚和移除性惩罚。
其中,呈现性惩罚是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移除性惩罚则是在行为后移去令人满意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19.应用行为分析(P56):指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改变个体的行为。
20.社会学习理论(P61):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21.观察学习(P62):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行为模式的过程。
22.替代性强化(P65):指观察者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后自身行为也受到强化。
23.结果期待:(p66):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如个体在一段时间内认真听讲后,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24.自我效能感(p66):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对于调节个体的行为有重要作用。
25.顿悟学习(P76):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伴随着理解、领会及思维等高级认识活动的参与,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26.奖励预期(P80):在有机体的预期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即奖励物不如预期时,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操作水平,而且还会降低操作水平。
在托尔曼看来,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预期会对其随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27.认知结构(P84):指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内在的类目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并以此作为加工新信息和进行推理活动时决策的参照框架。
28.认知表征(P84):个体不是直接对刺激进行反应,而是首先环境中的事物转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
29.发现学习(P87):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30.讲授式教学(P94):奥苏贝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认为学习主要通过接受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通过演绎的方式将知识以有组织、有序列的完整形式呈现给学生,从包容性或概括性程度较高的学习材料到特殊的概念、例证等,让学生直接接受最有用的材料,同时,通过师生间大量的相互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对知识的学习。
31.先行组织者(P95):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32.建构主义:(P140):知识结构灵活变化,而且是在现实世界中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再建构。
33.学习共同体(P114):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不能被看作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34.认知灵活性理论(百度)(p119):学习者在学习复杂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时,要通过多维表征方式才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才能够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通过多维表征所建构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
35.情境认知(P120):指知识的内在关系和上下文关系。
包括物理情境,也涉及社会情境。
36.随机通达教学(P123):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的进行学习,以此来达到高级学习获得的目标。
37.支架式教学(P124):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即教学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
38.抛锚式教学(P125):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39.认知学徒制(P125):指让学习者像手工艺行业中的徒弟跟随师父那样在实际中进行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模仿专家在解决真实性问题时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从而获得可应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0.人本主义(P140):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1.自我实现(P130):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
42.有意义学习(P132):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43.皮格马利翁效应(P135):教师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44.非指导性教学(P133):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像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移情性的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敏感地意识到学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5.心智技能(P156):又称智慧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内部语言在人脑中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
如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心算技能等,均属于心智技能。
46.练习曲线(P162):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动作频率的变化情况。
47.学习策略(P172):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48.认知策略(P175):指学习者在信息加工时所采用的方法。
49.学习迁移(P224):沃尔夫认为对组成心理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能力,从而实现迁移。
50.形式训练说:(P228)沃尔夫认为对组成心理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能力,从而实现迁移。
51.相同要素说:(P229)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且不同学习活动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52.概括化理论:(P231)概括化理论阐述了前后两种学习活动间之所以能够发生迁移,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性的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应用于以后的学习。
53.关系转换说:(P232)关系转换说阐述了对情境关系的“顿悟”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的成分、原理或规则后自动产生的,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间的关系或联系。
54.学习定势:(P233)学习定势又称学习心向,指通过先前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方法、态度、愿望等倾向,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一般方法的改进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性准备状态中,已经形成的学习定势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55.学习策略:(P172)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56.学习动机:(P254)学习动机是指引学生表现出学习活动,维持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目标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