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组织

合集下载

学校教学组织方式

学校教学组织方式

学校教学组织方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学组织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善。

教学组织方式是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和安排教师、学生和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方面探讨学校教学组织方式。

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组织方式的基础,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

学校应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需求设置课程,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务部门,负责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自主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4. 学生参与学生参与是学校教学组织方式的关键要素,学校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课外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是现代学校教学组织方式的新趋势,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和渠道。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等方式,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6. 多元评估传统的成绩评估方式存在局限性,学校应探索多元评估的教学组织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外,还可以引入作业评估、项目评估、实训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7.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学校教学组织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素养。

8.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方式的重要内容,学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本文将探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的话语权较大,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知识点并能够应用于考试中即可。

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难以激发。

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得到了激发。

但是,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模式。

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或多个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但是,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范围内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但是,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 素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
变革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育理念
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导致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
选择和实践。
科技发展
科技的发展为教学组织 形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
支持和动力。
师生特点
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 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实施效
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优缺点比较
04
案例:历史课程中的历 史事件讲解、数学课程 中的公式推导等。
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
01
02
03
04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
适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 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优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要教师精
心设计和引导。
案例: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 、社会课程中的社会调查等。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
01
翻转课堂模式
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课前学生自学新知,课
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答疑和讨论,以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02 03
混合式教学模式
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 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 极性与创造性。
缺点
需要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 互动,可能影响学习效果;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存在质量参 差不齐、收费不合理等问题。
03 教学模式概念及特点
教学模式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 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 起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反映教学实践的共性和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通用4篇)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通用4篇)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通用4篇)初中物理实验篇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四种类型。

如何进一步弄清各类实验的特性和作用,并把它们和谐起来,使它们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最佳功能,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就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

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结合紧密,不一定需要正规的实验室,也不需要写正规的实验报告,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

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这类教学实验,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

同时我们又发现,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

由于边学边实验课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课,其教学形式如上课,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互相抄袭,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教育学——教学

教育学——教学

教学考点1.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没有学生,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没有教师,学生的学只能叫“自学”。

二.教学的特点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根本目的2.师生双边活动(教与学)3.具有多种形态4.学生认识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2.教学与智育交叉关系,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需要课外活动等途径共同实现,教学也要完成其他各育任务。

3.教学与上课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4.教学与自学自学包括教师指导的自学和学生自主自学,教学不包括自主自学。

四.教学的意义1.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3.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五.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2.教育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1.代表人物:华生2.定义: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3.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把教材分为连续的小步子)二.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2.定义: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3.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4.教学方法:提倡使用发现法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1.代表人物:罗杰斯2.定义:学习涉及整个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3.教学方法:无意义学习;意义学习4.师生关系:教师应是促进者考点3.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一、引言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旨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注重跨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应注重跨学科交叉,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兴趣,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合作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成长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项目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可包括考试、论文、作品展示等。

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六、结语综上所述,大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教学内容应注重跨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评价应多元化,关注学生成长。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效地教与学的。

本文将简述一些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1.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统一授课。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大规模地传授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它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因材施教等缺点。

2.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组内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互动等。

3.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方式。

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 反转课堂反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反转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它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由学生自主学习,而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深化学习的场所。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

6.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

7.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来进行教学,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个性化教学则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个性化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来进行学生的学习跟踪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二、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互动式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设备,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互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社交媒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小组活动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是指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学生需要到校园进行面对面的学习。

而远程教学则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进行学习。

远程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视频会议软件,教师可以远程授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教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利用虚拟实验室和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

四、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面对面的教学,学生需要到校园进行学习。

教学组织、教学形式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教学形式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教学形式及其分类一、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教师与学生如何组合起来发生相互作用,存在如何对时空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加以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融为一体的。

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模式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直接的意义。

二、分类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

1.班级授课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它是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第二种是班内。

小组教学;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

除了上面的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是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这是班级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源于德国。

清末时。

随着中国兴办小学,复式教学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2•个别化学习所谓个别化学习,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操作,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当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

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大多数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事实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概念和原理,形成动作技能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

当前,个别化学习主要在远程教育中(个别收视、收听广播电视教学)使。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开展的影响导语:文化本身是一种力量。

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为了文化环境、文化气氛,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以下是的文化对教育开展的影响,希翼能够匡助到大家!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材,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

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材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

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剔除糟粕,吸收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开展的新思想、新模式。

教育创新是不断开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根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材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标准和价值取向,表达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历。

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领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构造、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

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的影响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位确实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根抵。

教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为社会做奉献的能力和方式。

重功名,轻效能向来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10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育学模块三——教学)

10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育学模块三——教学)

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与要求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与功能(一)概念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这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形式,也包括人员的分配,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时间和空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表现为:1、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有效运用,同时也决定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这些因素发挥各自的最佳功效,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真正具体落脚点。

教学组织形式具有综合、集结性的性质,是教学的真正具体的落脚点。

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学原则的体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等,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具体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并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活动。

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会使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有助于教学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因此要求教师掌握各种组织形式的特点,从而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取得现有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目前仍在发展变化。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授(个别教学制)。

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由儿童对成人模仿而进行,另一方面也靠成人逐个向儿童传授知识、技能而进行。

学校出现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组织的知识授受活动。

由于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且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因而学校教学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由一个教师面向一两个学生进行教学。

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形式进行教学。

北语20春《课程理论》作业4正确答案

北语20春《课程理论》作业4正确答案

(单选题)1: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

A: 课堂教学、课外教学
B: 固定课时制、灵活课时制
C: 单式教学、复式教学
D: 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2: 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在要注意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开发团队、建立合作机制、取长补短。

A: 合作互补
B: 集体审议
C: 学校文本
D: 学生为先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它既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A: 课程
B: 教学
C: 教师
D: 学生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古罗马()系统地总结了罗马教学成就和自己的从教经验,写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昆体良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5: 根据评价()分类,可将课程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A: 客体
B: 关注的焦点
C: 目的
D: 主体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6: ()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他是近代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科学的人,他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仅仅凭借经验与习惯,而应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A: 裴斯泰洛齐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 卢梭。

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育活动中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形式、方法和方式。

我国的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传统的大课堂教学到现代化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着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效率。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改革与创新、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发展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化历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教学阶段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早期,传统的大课堂教学一直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座位上听课,课堂上基本是单向传递式的教学。

传统大课堂的优势在于效率高、规模大,但也存在缺点:课堂效果差、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内容单一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先进的教育国家中,探索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其中以实验式教学为突出。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体验和交互性,其本质是将学生置于学科问题和研究领域中,使其通过重复实验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知识。

实验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课程的多样性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保障。

3.现代化教学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新工具也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因此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建立促成了新的课堂模式的出现。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使得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互动和沟通,学生的自我发掘和思考更加灵活,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开放化。

二、改革与创新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鼓励学校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教育内容,营造适合不同学生成长的环境。

1.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以往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一刀切”方式进行,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个性化教育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一、教学目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2.强调实践与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引入多元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4.推进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例如,可以使用游戏化教育方法,在课堂上设置竞赛环节或小组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获取知识。

例如,在科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语言课上,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报告或演讲。

4.情境教学:将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购物情境,让学生计算商品价格、找零等实际问题。

5.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实践。

例如,在艺术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工制作。

三、评价方式1.个性化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评价。

例如,在语文课上,对于文笔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写作文,对于口语表达较好的学生可以组织演讲比赛等。

2.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例如,在英语课上,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还可以进行听力测试、写作任务等。

3.反馈及时性: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例如,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简短回顾和总结,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14

教学组织形式概说
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在于: ①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提高教学效率。 ②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③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 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可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 相互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 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11

教学组织形式概说
请结合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谈谈个别教学的优点和缺陷? 讨论:
优点:教师教学的知 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 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 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缺点:(1)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 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 平生产力发展状况, 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 模需求。 (2)教育影响单一,容易导致德育问题
5

教学组织形式概说
注意3: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一般来讲,每种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和程序,它对师生 的角色扮演、作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实施的步骤都有比较明细的说明。 所以,基于此,合理科学的教概说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及类型
15

教学组织形式概说
班级授课的局限主要有: ①教学活动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 和实践能力。 ③时间、内容和进程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内容和 方法。 ④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 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⑤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 施教。这也是班级授课最易遭受批评的缺陷。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
重视 国际竞争需要 分组教学
个别化教学 培养人才需要
产生新的教学 组织形式
例如
特朗普制
小队教学
程序教学
活动课时制
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末
发展 人机教学
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
远程教学
基于网络
虚拟学校 扩大教育对象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世界各地采用个别教学
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
欧洲中世纪
官学
私学
古希腊、罗马时代学校
教会学校
宫廷学校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为主的阶段 (一)个别教学
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 化的传授知识的任务
个别教学
教学效率低下只能适 应当时的教学要求
低下生产力、科学技 术在教学中的反映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为主的阶段
班级授课制
推广
全世界
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阶段
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阶段
教师至上
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机械
教材中心 发挥学生主动性
班级授课制局限
各国进行探索,研究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阶段
19世纪初开始欧美
班级授课制 一系列改造
导生制 道尔顿制
昆西学校实验 文纳特卡计划
有机教育学校实验 设计教学法
教学组织 形式革命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从古到今教学组织形式的 发展经历了个别教学、班组教 学到16世纪形成的班级授课制, 随后班级授课制不断完善和发 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 人机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 学,20世纪末的“虚拟学校”教 学组织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 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

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讲解条件以及过程特征。

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

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1 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2.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3.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4.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

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

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实验都是失败的。

现在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不管实验的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探究过程的收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当然,学生在刚刚学物理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控制好科学探究的操作难度和思维难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因素。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于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设计等。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具体教学目标下起到不同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知识,使学生听课,接受知识。

讲授式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传授大量的知识,适合于知识的宣讲和概念的引入。

但是,讲授式教学存在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对知识的理解障碍。

二、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讨论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创新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问题设计和引导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积极参与的意愿。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互相补充和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员之间分工不均衡、合作方式不当等。

四、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体验的教学形式。

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实践性教学常用的方式包括实验课、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

但是,实践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需要充分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的支持。

五、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综合利用和个体发展的指导。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前苏联教学论学者对有较多的阐述;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和类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我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2.班组教学;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3.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4.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各国的分组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外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分组;这种形式的分组在西方国家运用得很广泛;1兴趣分组;也叫选修分组;这种分组也是跨班级的,甚至是跨年级的,如各种课外的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等;2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智力或学习成绩来分组,通常又可分为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两类;内部分组;它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他们编入暂时性的小组里进行学习,因此也叫班内分组;内部分组的具体做法也有两种;1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依据通常是简短的诊断性测验,分组后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后再进行班级教学;2对相同学习内容和相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媒介手段进行分组;5.开放教学;也称为“开放班级”或“开放课堂”,开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班级教学的形式;在开放教学的形式下,教学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无固定的计划、形式和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进行个别辅导,而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6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一种在空间上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场教学在师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特色是在教学的空间上,即教学活动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而是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中进行;四、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1.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选择;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如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班级教学的形式,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则可考虑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如果要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可以考虑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2.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从不同的学科来看,如语文、数学和体育、美术等,其内容的性质不同,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同一门学科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难易程度不同,或复杂程度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3.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顾及到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水平不同,不宜一律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组织形式;四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考虑教育的现有条件,学校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第二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公元十六、十七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和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进行了完善;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教学理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4.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是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三、班级授课制中课的类型和结构关于课的类型和结构划分的理论根据,前苏联教学论并非简单继承赫尔巴特的统觉论,而是力图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知识要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等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不管是掌握一个概念,还是掌握某一系统的学科知识,都有要经过这些过程、环节或“工序”;有的教学内容份量不多,而且比较浅显,在一个单位时间50分钟或45分钟内就可以全部完成;但是另一些教学内容,份量大,程度深,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就完全掌握,需要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所组成的课程体系来完成任务;课的类型即由此而来;那种包括掌握知识过程全部或大部环节或“工序”的课,叫做“综合课”;那种只担负一道或二道“工序”的教学任务的课,分别叫做:讲授新教材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具体到某一特定类型的课中,由于它担负的任务,教材特点,以及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的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的更为具体的阶段、环节、步骤;这就叫做课的结构;一般的“综合课”都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到环节;四、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2、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有,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封闭式教学,教学容易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脱离;3、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4、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固定化、形式化,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7、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集体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也没有等到充分发展;五、班级授课制改革动态一世界各国缩小班级规模的运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主要采用联邦政府拨款的方式推动实施,准备将中小学各年级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23人减少至18人2005年实现;日本教育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低年级教师认为最恰当的班级大小为20人,日本山形县2002年实施的“新新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各班人数为30人;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政府打算投入一半的教育预算约110亿美元,加建学校和教室,以将班级人数降至35人;我国台湾决定以10年为限1998-2007,国民小学班级人数降为35人,国民中学班级人数降为40人;澳门已经实现了每班35人的目标;不仅中小学缩小班级规模,大学也在缩小班级规模;这种改革可以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可以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深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说话,从而挖掘学生最好的一面;二加强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相互配合虽然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适应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的需要,但是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又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它们在一定意义具有互补性,可以实现优化组合;三班级授课制的弹性化1959年,美国着名教育家约翰·古德莱德在其不分级小学一书中指出,分级制是一种僵化的教育体制,它不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的个别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速度和不同层次,无法实现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不分级小学这一解决方案,主张构建灵活的学制,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速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持续发展;通过实行这种学制,教师们则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创造型的教育与教学策略;1999年1月,芬兰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高中都应采纳无年级制;实行无年级授课制的学校,不为学生分班或分配固定教室,不同学年入学的学生会因选择同一课程而坐在一个教室,而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也会因为选择不同课程而坐在不同的教室;选修同一门课程,坐在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可以是刚进校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新学年伊始,学校即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课程设置手册,内含本学年开设课程明细表,包括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课程设置、各科详情、任课教师、选修必备前提条件等,同时将手册全部内容公布在校园网上,以使学生随时查询;学校对大部分课程的选修不作任何限制,只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加以编号并注名选修该课必备的知识前提;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中选择不同的学段课程和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并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组织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同学入学的学生,每个人的课程表很可能因为选课的不同而不同;学校建立了对学生的顾问制度,设专业的学生顾问,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择业或继续深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四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逐渐改变,不再是纯粹的“我讲你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关系,也不再是“星星绕着太阳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依附关系,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人格上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和评课三个环节;备课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上课是教师灵活地执行计划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评课是教师本人或其他评课人员对学生的目标达成程度及教学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和改进决策的过程;一、备课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上课的质量;一般来说,备课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条件等因素,更要考虑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情况;一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长期计划;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好;它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分析,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活动安排等;2、课题单元计划中期计划;这是一个课题或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对这个课题或单元教学所作的统筹安排,形成课题或单元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3、课时计划短期计划;这是教案,是教师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它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布置作业等;有的教案还留有课后反思或教学后记一栏;所以,有人形象地称教案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省簿”;教师在编写课时方案应问自己的问题:二三种工作优质高效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学生、备教材、学法、备教法;1、研究学生教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教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备课从根本上说是选择适合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适合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所以,备课的首要工作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研究教材;2、研究教学材料成功的教学往往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有关;备课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3、研究教法和学法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水平、教学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优缺点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二、上课依据国内个的众多研究,上课环节可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部分;1、启动环节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言语描述等手段来创设这种情境;此外,课的启动还包括教师将学习的目标、方式、程序和评价形式与标准以板书、幻灯片或书面材料等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一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2、导入环节“导入”的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衔接;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新能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利用旧知识结构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家庭作业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学习新任务直接相关的旧知能;3、展开环节这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呈现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通过指导性练习和独立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知识;4、调整环节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课的调整既包括了补救教学,也可能含有补充教学;补救教学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现的错误反应或动作,从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纠正;5、结束环节课的结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小结”和“照应”起到提炼主题、概括要旨、深化认识、过渡衔接等作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学生来做,不仅是加深学生对刚上完的课,对刚学到的东西的印象,而且,通过小结,发现问题,还可以把这次课和下次联系起来;美国一些大学的“一分钟文章”就有这样的功能;三、评课评课,起着检查学生达标程度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评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评课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前者由执教者自己进行,后者由教师同行、教育行政人员或教研人员进行,针对学生达标程度进行检查;一般来说,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等要素构成,因此,评课就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一、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来设计教学活动,如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等。

通过引入这些资源,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

二、组织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交流与合作。

可以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校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外地参观学习。

通过与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可以引入翻转课堂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实践。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采用游戏化教学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

通过设计各种教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化教学能够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六、借助信息化技术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教学组织。

通过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工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信息化技术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七、开设讨论课和研讨会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可以将讨论课和研讨会纳入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讨论课和研讨会中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学科的教学策略包括:(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等。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3、教学媒体:教学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二)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1、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历史事物的信息,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以当代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历史教学应该有机地与现实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

3、利用不同性质的历史概念记忆图式掌握简单的史实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4、教学中加强同一类历史概念的比较和辨别,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

5、制定教学策略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谈谈历史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启发思维、突破难点。

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使问题含而不露。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就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

在处理世界近代史“拿破仑帝国”这节内容的难点“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4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

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4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

这样就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教学难点也被突破。

2、设计表演情境,有助于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情景教学中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由于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的同学。

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体验。

与此同时,学生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像、分析等能力不断开发,并且提高。

在九年级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中,为使学生理解《解放黑奴宣言》颁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景:假如你是南方的一个黑奴,看到这个宣言后,你决定怎么办?当时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有的说立即逃跑,投奔北方;有的说决定起义;还有的说决定留下,等待时机摧毁南方奴隶主势力,学生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上那一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积极性”,学生理解得就非常透彻了。

根据教材需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把某段历史情节表演给学生看,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经过不段的尝试和创新,情景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会有更大突破。

三、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堂好课要有以下基本特征:(一)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因此,可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一个维度。

(二)有效互动,合作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上的。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

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

(三)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发展。

(四)尊重差异,促进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评价。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五)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

一个好的教师,一堂课,若能提供或引发学生提出一系列哪怕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价值绝不低于教学内容本身,这样的课可以说是好的。

(六)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些知识(或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四、谈听课体会:在我市第十三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活动中,我参加了大新中学历史学科的听评课活动。

在学习观摩三位老师的公开课展示后,我感触极深。

其中初三的一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尤为出彩。

我将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总结如下:1、精心备课,深挖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具有较强的亲合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进入新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朱晓宇老师——年轻、富有朝气,灿烂的微笑、真诚亲切的语言,一下子就赢得了学生的好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

2、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

朱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展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

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和归纳,最后老师进一步总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改变靠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灌鸭子”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同时,这种直观教学、启发教学、视听教学、互动教学紧密结合,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智能,有效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3、课堂设计巧妙,环节清楚,安排合理。

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充满欢乐的理念。

这节课所呈现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资料,也是最能为本课知识服务的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比如朱老师在第四环节:战后反思中提了两个问题“如何看待德国总理勃兰特的这一跪?如何看待日本领导人的下跪?很具有探讨性,发人深省,既升华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4、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整堂课有多次而且是有效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就掌握了知识。

五、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初一历史七年级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所以在本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

本课主要围绕秦统一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所以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统一”进行。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的结束,下启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影视及小说已经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2、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其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过程与方法:给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下准备有关资料和预习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六、教学难点:焚书坑儒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图穷匕见的故事吗?生:知道。

生:讲故事(略)师: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

后来秦王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那么秦王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呢?(二)讲述新课师:阅读书本56—57页小字部分内容,并结合之前学过的内容思考问题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生:善用人才、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政治实力增强、秦王赢政开展统一战争灭六国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他们渴望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这也是一点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