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廖名春著《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书影
老子出生地——太清宫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书影
传说中老子羽化升仙之处——老君台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1)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 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老子》书中用“道”来 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和“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的观点。他把具体 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 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一”就成了“道” 的同义语。所以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 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 为天下贞(正)”。(《三十九章》)强调人们在思 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四、作品分析(5)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上善” 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 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 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 川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 若谷,“知其雄, 守其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 盈, 敝则新, 少则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 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 善若水”。
四、作品分析(6)
老子以水喻道, 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 “道”,但却为“道”创造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 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性化了。 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自然界中 的水极珍贵又极平凡, 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 若处子, 怒似金刚, 柔弱无骨, 却能无坚不摧。 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 和顺娴静得人人 皆可亲近。可一旦怒发, 则横空肆掠, 一逞其 雄, 雄威震天, 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 引 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 争先恐后地用美丽的 诗句去赞美它。
四、作品分析(7)
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 黄河之水 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 “春水碧如天, 画船听雨眠”。(韦庄)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诗人们赞叹的是水的绚丽多姿与壮阔。在诗人眼里, 水是富 有灵性的, 是美的精灵, 力的化身。诗人们将水这一“物象”演 绎成了美丽的审美“意象”。老子则以其超绝的智慧 , 将这一 “物象”又升华成了渊默深邃的哲学境界。
四、作品分析(3)
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 为人处事要学习水的品格,只求耗己以利万物,不与 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那样完美的人,就应居处像 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样深沉博大;交 友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以诚 相待;为政像水那样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 那样发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样抓住时机, 顺势而行。正因为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 事才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 大。
四、作品分析(8)
老子在《上善若水》中不仅教给我们为人 处世之道,而且明白无误的要求人类与天地为 善,“居善地”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老子 可以说是倡导环保的先驱。在历史的长河中, 水不仅哺育着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但也留下 了太多刻骨铭心的回忆。随着现代文明的开启, 人类对水的开发利用由无为走向有为,开始逐 步认识水的规律,并使之为人类服务。从远古 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库 的修建、南水北调开工、“三条黄河建设”, 都是人类有序利用水资源的象征。
《老子·上善若水》
朗
读
三、作品细读(1)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 故几于道。
注释: (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 这里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 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争私利。 (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 (3)处众人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 意指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
三、作品细读(2)
(4)居善地,(5)心善渊, (6)与善仁,(7)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 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 深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
五、课堂讨论(1)
※
你是如何理解蕴 涵在《上善若水》篇 中的哲学思想的?
五、课堂讨论(2)
※
结合日常生活,谈 一谈《上善若水》篇中 的处世哲学思想。
六、思考与练习
1. 进一步较为全面地了解老子 的哲学思想。 2.结合《上善若水》篇感悟老 子的哲学思想。 3.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领会 《上善若水》篇中深刻的处世 哲学思想。
三、作品细读(3)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四、作品分析(1)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 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众,以 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 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水一样, 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四、作品分析(4)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 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象“水”来比拟抽象的 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 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 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 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川 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 易。人境虽然逼仄,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 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
老子(BC571?—BC471?)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 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 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 讲学,不知所踪。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 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 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 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 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 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 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老子是“中国 哲学之父”,其著作《老子》,也叫《道 德经》,只有5 000余字,却几乎涉及了 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前几年 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 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
老子· 上善若水
《老子上善若水》
一、教学要求
了解老子其人和《道德经》的思 想文化价值。 解读节选片段的深刻涵义和蕴涵 于其中的丰富的处世哲学思想。 朗读、品味、涵咏。
二、学习要点
1.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精神。 2.《老子·上善若水》篇所蕴涵 的丰富的人生哲学理念。 3.《老子·上善若水》中古老智 慧的当代阐释。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4)
他还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 自然的思想,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 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怪当 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 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即“以东方文化的综合 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 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3)
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 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 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 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他 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这种 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 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 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只有这样 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 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四、作品分析(2)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 会生机盎然;犹如哪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 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风尘,一 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 野;水,经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 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大海。水有许多美 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 “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 愿处的低位甘做人梯而谦居下位;与万物接触采取 友好慈善的准则”。
七、延伸阅读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2.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 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沈善增:《还吾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 5.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 6.姚淦铭:Leabharlann Baidu老子与百姓生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 社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2)
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 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七十七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和概念都 是互相依赖,互相对立又是互相转化的。他提 出的“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 拙”,“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 (《五十八章》), 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