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我猜,老子写《老子》之前,一定长时间观察过水、揣摩过水,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之水便升华为老子的“哲学之水”,成为构建他哲学大厦不可或缺的柱石。

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如果我们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框架中的一个醒目标记的话,似乎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

道与水相似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

老子生活的地方是河洛、江汉一带的水泽。《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与“道”有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及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进行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智慧结晶。

老子这样形容他的“道”:

――“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陡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海洋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海洋的广阔,让人望不到边,看不到头,又见不到底;海洋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正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缥缥缈缈,神秘莫测。而海洋之中,“其中有象”一海洋本身的浩瀚就是无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海洋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资源和财富;“其中有精”一海洋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信”一海洋的潮汐最讲诚信。“渊兮似万物之宗”一海洋的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

老子的“道”正与水这样相像。

当老子的“道”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准则方面时,老子哲学显示着跟水更近的亲缘关系。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贵柔,把“柔弱”当成自己哲学的重要范畴,在老子的眼中,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不是

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老子是这样借水阐述柔弱之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自然界确有这样神奇的现象、微不足道的水滴,经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一股股潺潺的溪流、柔弱而轻灵,但是一旦与千万条溪水汇台,便有不可阻挡的威仪,甚至会决堤而出,咆哮而下,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

老子还以盛水的容器之空与注水之满盈来形容“道”之虚空以应无穷之用。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所谓“冲”,古字为“盅”,《说文》解释为“器虚”。盛水之器具只有在虚空的时候,才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用途;倘若装上了东西,用途就会收到限制;倘若装满了东西,可能就会发生水满而溢的现象。这也象征着事物发展到了极限,接下来便是衰败的联袂而来。

按照这一思路,老子发现了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

不争与处下

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南怀瑾说,“上善若水”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

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

本来老子的“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王弼《老子注》)。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与万物争利益,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去做;他物争着处上,水独甘居卑下的地位。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崇高品德,正与老子之“道”的特征一“万物”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相似。难怪老子盛赞水“几于道”了。

不独老子推崇水,后世不少文人学士都有崇水的传统,汉代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原道训》中奉水为“至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在这篇水的

颂歌中,水具有无私厚德、无所不能等特点,简直就是“道”的化身了。宋代司马光也对水推崇有加,他说:“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处下”是“不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说明“处下”的好处,老子又一次以“有形之水”来比况“无形之道”。

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这是说道为天下所归依,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老子又说:“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江海居于低洼处下的地位,天下的水往低处流,纷纷投入汇它们的怀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认为,所谓处下,其实是具有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

由此,我想起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舟比喻为君王,水比喻为百姓:舟在上,水在下。如果坐船的君王经常想到船下载舟的百姓,就不会有“覆舟”的危险,由此,我想起了屈身礼士的燕昭王,三顾茅庐的刘备,二人皆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典型。前者礼待老臣郭隗,造了一座精美的房子送给他,还拜他为师,尊敬有加,结果“士争趋燕”,燕国成为“人才高地”;后者礼待诸葛亮,倚为腹心,言听计从,终于结束流浪,“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

老子在激赏水的“不争”、“处下”的品德后,向人们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