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26个#精选.
法律社会救助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张女士,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丈夫意外去世,留下她和年幼的孩子相依为命。
丈夫去世后,张女士因缺乏法律知识,未能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生活陷入困境。
在绝望之际,张女士得知了法律社会救助的相关信息,于是开始了她的法律援助之路。
二、案件经过1. 丈夫意外去世,张女士面临困境张女士的丈夫在一次工地事故中不幸去世,留下她和年幼的孩子。
由于丈夫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张女士在丈夫去世后,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此外,丈夫去世后,张女士还面临着房屋、土地等财产权益的纠纷。
2. 寻求法律援助,了解社会救助在了解到自己的困境后,张女士开始寻求法律援助。
她通过咨询律师,了解到自己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并了解到了法律社会救助的相关政策。
3. 申请法律援助,启动救助程序张女士按照律师的建议,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了法律援助。
经过审查,张女士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定了律师。
4. 律师介入,维护合法权益律师介入后,首先帮助张女士解决了房屋、土地等财产权益纠纷。
随后,律师又帮助张女士申请了社会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
5. 社会救助到位,生活逐渐好转在律师和社会救助机构的多方努力下,张女士的生活逐渐好转。
她不仅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还得到了临时救助,缓解了生活压力。
此外,律师还帮助张女士申请了孤儿补助,确保孩子能够继续接受教育。
三、案例分析1. 法律社会救助在张女士案件中的重要作用(1)维护合法权益:律师介入,帮助张女士解决了财产权益纠纷,确保了她的合法权益。
(2)缓解生活压力:通过申请社会救助,张女士的生活得到了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保障孩子教育:律师帮助张女士申请了孤儿补助,确保孩子能够继续接受教育。
2. 张女士案件反映的法律社会救助问题(1)法律意识薄弱:张女士在丈夫去世后,因缺乏法律知识,未能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社会救助体系有待完善:虽然张女士得到了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但仍有部分困难群众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救助。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一、案例背景:1.个人情况:服务对象,男,今年42岁,患有精神残疾二级,属于低保家庭。
2010年服务对象投资失败,从而引发了精神疾病,与前妻离异后,现又组建了家庭。
服务对象因身体原因,很难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处于无业、无经济来源。
2.家庭情况:服务对象父亲,患有肢体残疾三级,右眼失明,腿部有严重的关节炎。
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二级,骨瘦如柴,拄着拐杖还会经常摔倒,其母亲还患有糖尿病,每天需要打胰岛素,早中晚以及半夜需各打一针,有时生理上不受控制会大小便失禁。
服务对象女儿目前在上高中,到今年9月份升读大专,其性格较开朗活泼,与家人之间相处和谐。
服务对象妻子在外地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作较辛苦。
3.社会支持:服务对象的正式支持网络是镇民政办以及所在村委会,帮助其申请低保,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服务对象家庭能够维持日常生活。
村委会对于服务对象一家的情况较为关注,会定期进行探访。
服务对象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是其家属、亲戚、邻居,不仅在生活上对其照顾有加,还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经济层面:服务对象因患有精神疾病,从2022年12月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家里的日常开销以及服务对象的医疗费用一直都是靠其父亲在维持。
服务对象希望社工可以协助链接到合适的工作资源和残疾人员相关福利,从而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
(二)心理层面:服务对象父亲除了要维持家庭生计外,还要长期照顾服务对象及其母亲,对于父亲的付出和辛苦,服务对象心里非常愧疚和无奈,他认为“都是因为我,家庭才变成这样”。
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为服务对象开展心理疏导,排解不良情绪。
(三)社会支持层面: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以及严重的糖尿病,25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服务对象父亲在尽心照料,多年前腿部因多次摔跤不能正常行走,需要拄拐支撑。
服务对象希望能够为母亲链接长护资源,缓解其父亲的照顾压力。
社会救助事例素材
社会救助事例素材
1.张先生因患病无法工作,家庭无人经济来源,向当地民政局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获得了每月800元的救助金。
2. 王女士丈夫去世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向当地慈善机构申请了资助,得到了每年3000元的资助。
3. 李先生因家中房屋倒塌,无家可归,向民政局申请了临时救助,获得了临时安置和食宿。
4. 张女士丈夫失业,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支付房租和生活费用,向当地教育基金会申请了临时援助,得到了2000元的帮助。
5. 王先生因患病无法工作,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支付医疗费用,向民政局申请了医疗救助,得到了医疗费用的部分或全部报销。
6. 李女士因家庭暴力无法生存,向当地妇女维权组织申请了庇护和帮助,得到了短期或长期的庇护和心理辅导。
7. 王先生因意外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维持家庭生计,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了失业保险金和伤残赔偿金,获得了每月2000元的失业保险金和一次性10万元的伤残赔偿金。
8. 李女士家中爆发火灾,财产损失严重,无法自理,向当地慈善机构申请了救助,得到了临时住所和救助物资。
9. 张先生家中有残疾孩子需要特殊照顾和护理,无法工作,向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申请了生活救助,获得了每月1000元的生活救助金。
10. 王女士家庭成员多为老弱病残,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正常生
活,向民政局申请了特困人员救助,获得了每月1500元的救助金。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范文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范文
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渡过难关。
以下是几个社会救助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张先生是一名失业人员,他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
他向社保局申请社会救助,并提交了相关材料。
社保局对其家庭情况进行了核实,最终审批通过并给予了他一定的生活补助,帮助他度过了难关。
案例二:李女士是一名单亲妈妈,她的孩子因为身体原因需要接受治疗。
由于李女士自身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她向当地慈善机构寻求帮助,该机构给予了她一定的医疗补助,帮助她的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案例三:王先生是一名残疾人,他的生活非常困难。
他向当地残联申请残疾人生活补贴,经过核实后,该机构给予了他一定的经济资助,帮助他改善了生活条件。
这些典型案例说明,社会救助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渡过难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关心弱势群体,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 1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26个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五罗贵斌,男,70岁,小学文化,某社区一位孤寡人士,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生活常常没有着落。
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把罗贵斌的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立即对罗贵斌采取了帮助措施。
【问题】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答案】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1)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罗贵斌是一位孤寡老人,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2)日常生活的照顾需要罗贵斌老人已有70岁,体弱多病且孤寡,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1)对罗贵斌老人进行家访,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2)评估罗贵斌老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帮助其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3)整合社区资源,联系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为罗贵斌老人建立社区照顾的关系网络,让其能够得到日常生活的照顾,推动社区互助气氛的形成;(4)鼓励罗贵斌老人多参与社区提供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案例一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
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
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案例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案例一、贫困家庭救助案例(底层最基本救助层)1. 案例情况。
老王家住在村子的角落里,那房子破得就像风一吹就能倒似的。
老王自己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老婆又有点残疾,家里还有个正在上学的娃。
全家就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可那点收成也就够糊口,孩子上学的费用根本没着落。
2. 救助措施。
首先呢,当地的民政部门把老王一家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这低保金就像及时雨一样,每个月按时打到他家的账户上,解决了吃饭这个大问题。
然后,针对孩子上学的情况,教育部门给孩子提供了教育救助。
学杂费全免了不说,还发了助学金,让孩子能安心在学校念书,不用担心因为没钱被赶回家。
医疗方面呢,卫生部门也没闲着。
给老王和他老婆办了医疗救助卡,他们去看病的时候,能报销很大一部分费用,再也不用因为生病硬扛着了。
二、突发困难家庭救助案例(中层应急救助层)1. 案例情况。
小李一家本来过得还凑合,小李在工厂上班,老婆在超市打工,小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安稳。
可天有不测风云啊,小李上班的时候出了工伤,腿断了,得在床上躺好几个月。
这下子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工厂那边因为是小厂,只给了一点补偿就不管了。
小李老婆为了照顾他也辞了工作,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2. 救助措施。
社区知道这个情况后,先发动了社区居民捐款捐物,大家你一袋米我一桶油的,先解决了小李家的基本生活问题。
然后呢,劳动保障部门介入了,他们帮小李进行工伤认定,最后让工厂承担了更多的赔偿责任。
同时,民政部门给小李家提供了临时救助金,让他们能支付得起房租和水电费这些日常开销。
还联系了就业部门,等小李老婆能重新工作的时候,给她安排了一些免费的职业培训课程,方便她再就业的时候能找个更好的工作。
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案例(高层特殊关怀救助层)1. 案例情况。
老张是个退伍军人,在战争中受了伤,落下了一身的病根。
他无儿无女,就一个人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
社会救助个案工作案例
社会救助个案工作案例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社会救助个案工作案例:
嘿,咱来说说李奶奶的故事。
李奶奶啊,那可真是让人心疼。
她一个人住在那破旧的小屋里,就像风雨中飘摇的小船。
她家徒四壁,每天的饭菜都极其简单,经常是馒头就着咸菜,哎哟,这生活看着就让人难受,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吗?
有一天啊,我们的社工小王走进了李奶奶的生活。
小王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李奶奶黑暗的世界。
“李奶奶,我来啦!”小王热情地喊着。
李奶奶那满是皱纹的脸上,顿时绽放出了笑容,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土地突然迎来了滋润。
小王给李奶奶带来了各种生活用品,还陪着她聊天,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李奶奶,您年轻的时候肯定也是个厉害的人物呢!”“哈哈,小王啊,你可真会哄奶奶开心。
”李奶奶笑着回应。
这一来二去的,李奶奶和小王亲得就像一家人似的。
后来啊,小王帮李奶奶申请了各种救助政策,什么低保啦,困难补助啦。
李奶奶的生活慢慢有了改善,就好像枯木逢春,又焕发出了生机。
我们难道不应该多关心关心像李奶奶这样的老人吗?他们独自生活,多不容易啊!社会救助不就是要像小王这样,真心实意地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吗?不能让那些困难的人独自在黑暗中挣扎,我们得伸出援手啊!
我觉得社会救助工作真的太重要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我们能看到它给人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政策创新案例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政策创新案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创新成为了民政部工作人员重要的职责之一。
在实施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政策的过程中,民政部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和引入新的理念、机制和手段,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本文将介绍一些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方面的创新案例。
一、社会保障政策创新案例1. 引入“逐级递退”机制在社会保障领域,往往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政部工作人员尝试引入了“逐级递退”机制。
该机制实行的核心理念是:高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补贴逐级递退,而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补贴逐级递增。
通过这样的机制,不仅使社会保障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也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增强其获得感和归属感。
2. 推行“先行赔付”制度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自然灾害时,社会保障对受灾群体的及时救助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有效地提供救助,民政部工作人员推行了“先行赔付”制度。
即在受灾群体需要救助时,先行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和定损,然后进行救助金的赔付,减少了救助资金的流失,提高了救助效率。
二、社会救助政策创新案例1. 基于大数据的救助评估系统民政部工作人员意识到传统的救助评估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主观性强的问题。
为此,他们引入了基于大数据的救助评估系统。
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申请人的资产、收入等信息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该系统不仅提高了救助申请的审核速度,也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救助决策的影响。
2. 创新救助方式:电子社会救助卡为了提高救助对象使用救助资金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民政部工作人员推出了电子社会救助卡。
通过该卡片,救助对象可以直接在指定的商家或机构使用救助资金,避免了现金分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提高了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总结以上所述是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政策方面的创新案例。
这些创新案例不仅提高了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的运行效率和公平性,也满足了受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
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救助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思路
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救助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思路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社会救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领域。
民政部工作人员作为社会救助的执行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以分析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救助中的案例为主线,探讨解决思路,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案例分析1. 张女士的低保申请被拒绝张女士是一位失业的中年妇女,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于是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低保。
然而,她的低保申请被拒绝,理由是她的家庭月收入超过了低保标准。
张女士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助。
2. 李先生被误判为享受低保李先生是一位残疾人,由于残疾严重,无法工作,所以他按照规定享受低保。
然而,由于民政部门的人员失误,他被错误地认定为不符合低保条件,低保金中断了数个月。
李先生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思路1. 强化培训和督导机制为了避免类似于张女士案例的事件再次发生,民政部门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督导机制。
对工作人员进行低保政策、操作规程以及经办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同时,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确保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政策,避免主观判断和错误决策。
2. 完善申诉和复查机制为了解决李先生案例中的问题,民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申诉和复查机制。
对于受到错误判定的申请人,应当提供便捷的申诉渠道,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建立严格的复查制度,及时纠正工作人员的错误判定,避免对申请人的损害。
3. 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为了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民政部门需要注重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通过加强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培养工作人员做到耐心、友善、积极地为申请人提供服务。
同时,加强协同工作,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涉及到的复杂问题。
4. 加强信息化建设民政部门需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社会救助信息的全面电子化和共享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纸质办公流程,还可以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决策依据,确保救助对象的权益得到保障。
社会救助事例素材
社会救助事例素材
1.张先生失业多年,家庭经济窘迫,无法支付房租和基本生活费用。
他向当地社会救助中心求助,经过审核后获得了临时救助金和住房补贴,帮助他稳定了生活,同时社会救助中心还为他提供了职业培训和就业介绍服务,帮助他重新找到了工作。
2. 李女士是一名单亲妈妈,家庭负担重,孩子还需要接受治疗。
由于她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她向当地社会救助中心申请了医疗救助。
经过审核后,她获得了医疗费用的补助,孩子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她的家庭生活也得以稳定。
3. 王先生是一名残疾人,由于身体不便,无法工作养活自己。
他向社会救助中心申请了生活补贴,希望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社会救助中心在审核通过后,为他提供了基本生活费用和康复服务,帮助他改善了生活状态。
4. 张女士是一名老年人,家庭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她
的生活和健康。
她向当地社会救助中心求助,希望能够得到关心和照顾。
社会救助中心为她提供了养老服务和医疗帮助,帮助她度过了晚年。
5. 李先生是一名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家庭经济条件十分拮据。
他向当地社会救助中心寻求帮助,希望能够获得医疗补助和生活补贴。
社会救助中心为他提供了多种救助服务,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 1 -。
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
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
1. 拯救流浪儿童的故事:某社会工作者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一个流浪儿童救助中心。
通过提供食物、住所和教育机会,帮助无家可归的儿童重新融入社会。
许多孩子在得到关怀和支持后,开始重投学校,并且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全面发展。
2. 应对家庭暴力的故事:一名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家庭暴力案件中拯救了一个妇女和她的孩子。
通过提供临时住所、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帮助她们脱离暴力环境,重新开始。
该妇女后来成功地找到工作,给孩子一个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3. 支持精神疾病患者的案例:一位社会工作者在一个精神病院工作,帮助患者走出自闭状态,重建社会联系。
她通过提供心理辅导、个体或团体疗法,以及帮助他们重新适应外界生活的机会,让患者逐渐康复,并在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感。
4. 推动社区发展的案例: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合作,通过建设社区中心、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繁荣和居民参与。
通过激发社区的自力更生精神,社区逐渐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案例展示了社会工作者的不同工作领域和方法,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提供支持、资源和机会,帮助和改变那些面临困境的人们的生活。
社会救助的典型案例
社会救助的典型案例社会救助是一项为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孤寡无依等弱势群体提供救助的社会服务。
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施。
下面将介绍社会救助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福利院救助孤儿某福利院是我国一所为孤儿提供生活和教育的机构,曾接收过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近百名弃婴和儿童。
这些弱势群体多数来自生活困境和家庭破碎,一些孩子还有多种身体残疾和疾病。
福利院为这些孤儿提供基本生活费用及教育费用,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福利院的救助是针对孤儿弱势群体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社会救助工作。
福利院从最基本的救助出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为他们打开通向希望的道路。
案例二:救助家庭经济困难者张先生是长期居住在某处低收入社区的家庭经济困难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张先生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以至于生活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先生得到了社会救助,这也是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一项很重要工作。
社会救助为家庭经济困难人员提供了救援帮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在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救助家庭经济困难者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能为整个社会添砖加瓦。
案例三:为老人提供医疗救助李奶奶是某地区长者福利院的一名老年人,因身体有些亚健康状况,经常需要医疗救助。
福利院为李奶奶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障,不仅为她提供免费医疗费用,还为她提供定期的医学体检服务。
这些医疗服务,让李奶奶在身体上更为健康,也让她心里感觉更为安心。
提供老年人医疗服务是社会救助的重要方面,可以让老年人享受到医学救治服务,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子女或无法得到子女照顾的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综上,社会救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它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困难,提高生活保障水平,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入社会救助行列,为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社会救助个案服务案例
社会救助个案服务案例一、个案背景。
老张,男,55岁,是个苦命的人儿啊。
他住在咱们社区一个老旧的小平房里,那房子破得哟,感觉风一吹就晃荡。
老张呢,以前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了,他就失业了。
这还不算完,他身体也不好,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重活累活根本干不了,就靠偶尔打点零工,挣那点钱也就够糊口。
家里还有个老母亲,80多岁了,身体也不硬朗,经常生病,这医药费用就像个无底洞,把老张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
二、接案过程。
我在社区走访的时候,就听邻居们说起老张的情况,那真是听者伤心啊。
我就想着,得去看看这老张到底有多难。
我到他家的时候,老张正坐在床边唉声叹气呢。
我表明了来意,说我是社区的工作人员,想了解他的情况,看能不能给他提供点帮助。
老张刚开始还有点犹豫,可能觉得不好意思吧,但是聊着聊着,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的苦水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我一边听一边记,心里就琢磨着,一定得帮老张想想办法。
三、问题评估。
1. 经济困难。
这是最明显的问题啦。
老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家里的开支又那么大,老母亲的医药费、两个人的生活费,这就像两座大山压在他身上。
2. 健康问题。
老张自己的病让他没办法找个好工作,而且他还得照顾老母亲,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导致他的健康状况可能会越来越差。
3. 心理压力。
长期处于这种困境中,老张的心理负担特别重,感觉整个人都很消极,对未来看不到一点希望,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找不到出口。
四、服务计划。
1. 经济援助。
帮助老张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
我就开始跑各个部门,收集资料啊,填写申请表啊,那过程就像闯关似的。
不过好在最后成功帮老张申请到了,每个月能有一笔固定的钱,这可算是解了老张的燃眉之急。
寻找一些适合老张的兼职工作。
我在社区里打听了一圈,发现有个手工活外包的工作,不需要太多体力,坐在家里就能做。
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张,老张可高兴了,虽然挣得不多,但也能补贴点家用。
2. 健康关怀。
联系社区的医疗志愿者定期上门给老张和他老母亲做简单的身体检查,量量血压啊,看看病情有没有恶化之类的。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范文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范文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范文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范文
社会救助是为了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生活无着落的人们,使他们能够渡过难关,过上基本的生活。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关于社会救助的典型案例范文。
1、老人求助
某日,一位七旬老人前来社区求助,他的儿子和儿媳两人离婚后再没回家,他一个人生活无着落,家中也没有收入来源。
社区工作人员经过了解后,及时为老人申领了低保和特困救助金,并为老人联系了社工志愿者,为他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
2、单亲妈妈
某个单亲妈妈因为家庭原因失去了工作,她带着孩子生活无着落,生活十分困难。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她申请了低保和临时救助金,同时为她联系了就业岗位,并提供了孩子的托管和学习帮助。
3、外来务工人员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生活问题。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开展“送温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温饱餐和住宿,并为他们申请了临时救助金和医疗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以上是三个典型的社会救助案例,说明了社会救助在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缓解生活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希望社会能够越来越注重社会救助,给处于困难中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 1 -。
社会救助优秀案例
社会救助优秀案例
《社会救助优秀案例》
嘿,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社会里呀,有好多令人感动不已的社会救助案例呢!就说那个王大爷吧。
王大爷孤苦伶仃一个人,身体还不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难呀。
有一天,社区的工作人员小李注意到了王大爷的情况,哎呀,那着急的呀,就跟自己家人遇到困难似的。
小李立马行动起来,这就像是一场爱心接力赛开始啦!他又是帮王大爷申请各种救助金,又是找志愿者来照顾他的生活。
“大爷,您别担心,有我们在呢!”小李总是这样暖心地对王大爷说。
王大爷呢,感动得眼泪汪汪,“我这老头子,没想到还能有人这么关心我呀!”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热心的人,王大爷的日子得有多难呀?这不就像是在黑暗中给人点亮了一盏明灯吗?
还有那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因为家里穷,都快上不起学了。
可是社会救助的力量出现了!好心人们纷纷捐款捐物,给她凑齐了学费和生活费,小女孩又能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去上学啦!这不就是给了她一双飞向未来的翅膀吗?
这些社会救助的例子,难道不让人感到温暖和欣慰吗?我们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爱,才变得更加美好呀!难道不是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多多支持和参与这样的救助行动吗?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用爱去温暖更多人的生活吧!
我的观点就是,社会救助真的太重要啦,它能给处在困境中的人带去希望和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起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二章社会救助案例
第二章社会救助案例案例一:老张的转机。
老张原本是个勤勤恳恳的工人,在工厂干了大半辈子。
可天有不测风云,工厂效益不好倒闭了,老张一下子就失了业。
家里还有个生病的老伴儿,孩子又在上学,那日子啊,就像掉进了冰窟窿,冷得透心凉。
老张一开始到处找工作,可他年纪大了,又没什么特别的技能,四处碰壁。
家里的积蓄也越来越少,连老伴儿的药都快买不起了。
就在老张绝望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
他们了解到老张的情况后,告诉老张可以申请社会救助。
老张一开始还不太相信,觉得这是不是在可怜他。
但工作人员耐心地给他解释,社会救助就是为了像他这样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设立的。
于是老张就跟着工作人员的指导,准备材料,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
没过多久,老张就收到了第一笔救助金。
这钱就像及时雨,先把老伴儿的药费给解决了一部分。
而且社区还给他介绍了一个社区里的临时清洁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也能补贴家用。
老张那紧皱的眉头啊,终于有了点舒展的迹象。
他逢人就说:“社会救助可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啊。
”案例二:单亲妈妈李姐的希望。
李姐是个单亲妈妈,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
她之前在一家小餐馆打工,每天忙得像个陀螺。
可是有一天,她在上班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
这一摔,工作没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断了。
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李姐躺在床上干着急。
她看着孩子天真的脸,心里特别愧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好的生活。
这时候,邻居提醒她可以试试申请社会救助。
李姐咬咬牙,拖着伤腿去办理相关手续。
工作人员看到她的情况,都特别同情。
很快,李姐就被纳入了困难家庭救助范围。
救助金让她能给孩子买奶粉和生活用品了。
而且,社区还联系了志愿者来帮助李姐照顾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
等李姐腿好得差不多了,社区又给她介绍了一份可以在家做的手工活。
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李姐已经很满足了。
她说:“社会救助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给我和孩子照亮了前行的路。
”案例三:孤寡老人王爷爷的温暖。
王爷爷无儿无女,一直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材料
社会救助优秀案例分享:给心减压,让爱前行案例背景案主葛阿姨(化名),55岁,未婚未育,患有小儿麻痹症,肢体一级残疾,需要长期坐轮椅,无自理能力,与人交流存在障碍,属于我市低保家庭。
家中尚有高龄父母,均已八十多岁,身体尚可,平时就由父母照顾其生活起居,照顾压力比较大,且居住环境较差,遇到雨天屋顶会漏雨。
太仓市老伙伴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中心的社工在走访社会救助服务对象时主动发现了案主,并运用任务中心模式、优势视角等专业工作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
01建立关系,信任接纳介入初期,社工主要与案主一家建立专业关系,起初他们不愿过多得提及自己的家庭情况,认为并不能获得帮助,社工经过多次入户探访、与案主的父母面谈,通过鼓励、支持、理解、同感等技巧与案主一家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了解了案主的相关情况,并鼓励案主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交流中我们得知其父母对于案主今后的生活有较多的担忧。
02给心减压,让爱前行在了解到葛阿姨的父母对案主今后的生活有很大的担忧之后,社工与葛阿姨的父母定期面谈,必要时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并教给他们一些关于残疾人的照料技巧,告诉他们相关养老、救助等惠民政策,帮助他们减少焦虑。
同时运用任务中心模式、优势视角让葛阿姨父母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告诉他们目前身体比较健康,可以自理的同时还能照顾葛阿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且帮助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打消葛阿姨父母的担忧。
03给身减压,快乐生活接下来,社工通过链接资源,联系德颐善为案主进行评估以便申请长护险,起初案主父亲对德颐善不够信任,不愿意申请,社工邀请村书记一起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德颐善也拿出相关文件及资质予以证明,在社工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了评估并递交了申请材料,最终获得了长护险的照料。
与此同时社工还帮助案主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从而改善了葛阿姨一家的住房条件。
服务成效案主及其父母在与社工的几次面谈后,笑容逐渐展开,变得乐观开朗。
对于葛阿姨今后的生活也不再担忧,焦虑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
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督导案例
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督导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的督导案例:
案主情况:
王先生,50岁,失业多年,患有慢性疾病,家庭生活困难。
案主问题:
王先生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缺乏收入来源,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王先生缺乏社交网络,感到孤独和无助。
工作目标:
1. 为王先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他找到稳定的工作;
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王先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3. 协助王先生申请社会救助,解决生活困难。
工作计划:
1. 与王先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的兴趣和技能,为他制定合适的就业计划;
2. 联系当地就业中心和社区组织,为王先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
3. 定期与王先生会面,了解他的工作进展和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 为王先生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克服困难和挫折,建立积极的心态;
5. 协助王先生申请社会救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
督导建议:
1. 关注王先生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2. 鼓励王先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3. 定期评估工作进度,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策略。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故事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故事《温暖的社会救助》嘿,你知道不?社会救助这事儿啊,有时候真能给人带来大大的温暖。
就说咱小区的李大爷吧。
李大爷一个人住,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
有一天,李大爷突然生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
这可咋办呢?李大爷心里那个急呀。
“哎呀,我这可咋办哟。
”幸好,社区的工作人员小王知道了这件事。
小王赶紧来到李大爷家,一看李大爷那虚弱的样子,马上说:“李大爷,您别担心,我们来帮您。
”小王马上联系了医院,又叫来了几个志愿者,一起把李大爷送到了医院。
在医院里,医生给李大爷做了检查,说李大爷的病得赶紧治。
可是李大爷担心医药费的问题,愁眉苦脸的。
“这得花多少钱啊,我可没那么多钱。
”小王看出了李大爷的心思,安慰他说:“李大爷,您别担心,有社会救助呢。
咱们可以申请救助金,帮您把病治好。
”于是,小王就帮李大爷申请社会救助。
经过一番努力,救助金批下来了。
李大爷的病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王和志愿者们经常来看李大爷,给他带吃的,陪他聊天。
“李大爷,您好好养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李大爷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
“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大爷的病好了。
他回到小区,逢人就说:“社会救助真是太好了,那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是好人啊。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社会救助的力量。
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
嘿,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得到社会救助,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法律社会救助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张某某,女,45岁,河南省某县农村居民。
因家庭贫困、丈夫去世、孩子患有重大疾病等原因,生活陷入困境。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张某某得到了法律社会救助,最终实现了生活自立。
二、案例概述张某某原本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
然而,命运多舛,孩子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重大疾病,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在生活陷入困境之际,张某某通过法律途径寻求社会救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
三、案件经过1. 张某某向当地村委会反映情况张某某在了解到自己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后,向当地村委会反映了自己的家庭情况。
村委会了解情况后,迅速向县法律援助中心进行了汇报。
2. 县法律援助中心介入县法律援助中心在接到村委会的汇报后,立即成立了由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援助团队,对张某某的案件进行了详细调查。
3. 法律援助团队提供全方位服务(1)法律咨询:援助团队为张某某提供了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法律援助:援助团队为张某某提供了法律援助,代理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孩子的医疗责任。
(3)心理咨询:援助团队为张某某提供了心理咨询,帮助她走出困境,树立生活的信心。
4. 法院审理案件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张某某的家庭实际情况,依法判决被告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5. 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张某某捐款捐物,帮助她度过难关。
6. 张某某生活自立在法律援助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张某某的孩子得到了及时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同时,张某某通过政府提供的扶贫政策,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实现了生活自立。
四、案例启示1. 法律援助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
在遇到困难时,应积极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关注力度,为贫困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助力他们实现生活自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五罗贵斌,男,70岁,小学文化,某社区一位孤寡人士,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生活常常没有着落。
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把罗贵斌的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立即对罗贵斌采取了帮助措施。
【问题】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答案】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1)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罗贵斌是一位孤寡老人,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2)日常生活的照顾需要罗贵斌老人已有70岁,体弱多病且孤寡,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1)对罗贵斌老人进行家访,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2)评估罗贵斌老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帮助其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3)整合社区资源,联系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为罗贵斌老人建立社区照顾的关系网络,让其能够得到日常生活的照顾,推动社区互助气氛的形成;(4)鼓励罗贵斌老人多参与社区提供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案例一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
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
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问题】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答案】1.根据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1)因为张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2)因为张某是癌症患者,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所以张某可以申请医疗救助;(3)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所以张某一家还可以申请教育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针对李某的现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着重提供以下服务:(1)为李某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做李某倾诉的对象,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教授其相应的舒缓压力的方法,鼓励李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李某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且不稳定。
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为她寻找就业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李某。
(3)李某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在社区开发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保洁、家政服务等。
帮助李某在社区实习,不仅有利于社区服务,还能增加李某的收入,并且有助于她跟邻居沟通。
(4)李某是“外来媳”,不会当地方言,造成她与别人交流、沟通不便。
所以,社会工作者还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
扩大李某的社会交往范围,修复她的社会关系。
3.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的救助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
社区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平台,是困难群体主要生活和赖以生存的场所。
①社区应该组织社区群众向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给予李某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帮助以及一些服务支援;②在社区内为李某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这样既能增加李某的经济收入,又能增加她跟社区邻里的交流机会,促进跟社区的互动融合。
(2)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①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
类似李某这样的“外来媳”,大多社会交往范围较小,人际圈子同质性高。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实施社会救助时,要积极地将她们组织起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
同时,可以使她们与其他邻里一对一的结对为互助小组,为她们修复社会关系,帮助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②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
在社区层面,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是指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联系各个单位,注重发掘资源。
比如,为这些“外来媳”挖掘就业信息,号召单位对她们进行资金投入或物质支援等。
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李某她们的生活改善创造条件,并促使她们积极地与社区其他群众交流、沟通。
③联合社会组织的力量。
社区层面的组织越来越多,有居民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等。
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组织资源,就能够为社区困难群体争取到更多的救助机会,也能大大增加李某她们的归属感。
案例二蒙蒙是一位山村里的小男孩,今年9岁,读小学三年级。
去年,蒙蒙的母亲去世了,蒙蒙从此不愿意和周围的人说话,经常一个人待在角落里发呆。
面对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双腿残疾的爸爸,贫困的生活,蒙蒙觉得自己的求学之路非常渺茫。
一位从城里来支教的大学生注意到了蒙蒙,了解到他家境贫困,决定要帮助他。
经过这位大学生和孩子班主任的努力,蒙蒙引起了社会工作者的注意,他后来被接到了城里读书,他所在的学校还为他建立了一个公共账户,专门来帮助他。
此后,蒙蒙的脸上有了笑容,变得自信了,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公共账户内的钱除了为蒙蒙缴纳学费外,还包括他的生活开销及其山村里家人的生活费用。
【问题】1.请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分析上述案例中山村里的小男孩蒙蒙发生变化的原因。
2.上述案例反应了社会救助的哪些特点?【答案】1.案例中,蒙蒙发生变化的原因如下:按照生命周期理论,9岁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成长和学习。
蒙蒙在支教大学生、原班主任、社会工作者和转学后的学校的共同帮助下,走出了困境,成长和学习的需求得到了保障和满足,这是蒙蒙后来变得开朗自信的根本原因。
2.上述案例反映出来的社会救助工作的特点如下:(1)工作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社会救助的工作对象范围广泛,有贫困无依的老人和儿童,有下岗职工和残疾人,有因为突发事件而陷入困境的家庭,还有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灾民等。
案例中的蒙蒙属于因家庭贫困而陷入困境的儿童。
(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是持续性的,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使他们脱离困境,同时要逐渐提升他们生活的能力以及战胜贫困的信心。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单纯行为。
案例中对蒙蒙的救助就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3)工作方法的融合性。
社会救助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以及贫困产生的原因,所采取的工作模式是不一样的。
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将蒙蒙接到城里上学,改变其生活环境而达到救助目标。
(4)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社会救助的体系比较复杂,相关的各类政策非常多。
在救助过程中,分析工作对象贫困的程度、致贫的原因、可能获得的救助类型等,都需要依据相应的政策。
如工作对象分别是城市低保家庭,农村五保户、流浪儿童等,需要不同的救助政策解决问题。
案例中,蒙蒙的家庭属于农村贫困家庭,社会工作者通过公共账户为蒙蒙家庭提供经济救助。
案例三一个月前,某村庄的赵某夫妻俩开着三轮车一同去贩卖大米。
在回家途中,由于路面崎岖狭窄,而车灯又意外地出了故障,赵某不小心将三轮车开入路旁的沟中,导致夫妻俩当场身亡。
赵某的女儿赵慧萍才10岁,她没想到一夜之间便失去了父母,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赵慧萍无法接受父母意外去世的巨大不幸,整日以泪洗面,天天一个人呆着,学也不上了,不和任何人说话。
邻居们看她可怜,帮她解决吃穿问题,但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才好。
后来,邻居向民政局的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1.赵慧萍是否可以享受“五保”供养待遇?其依据是什么?2.“五保”供养的内容有哪些?3.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帮助赵慧萍走出困境?【答案】1.赵慧萍可以享受“五保”供养待遇。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赵慧萍今年才10岁,她失去了父母、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没有法定抚养义务人,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有权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2.“五保”供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品和燃料;(2)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3)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4)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处理的给予照料;(5)办理丧葬事宜。
此外,《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九条还对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五保户”的供养内容做出了特殊的规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要的费用”。
3.为帮助赵慧萍走出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其提供以下服务:(1)对赵慧萍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释放悲伤情绪,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2)对赵慧萍进行个案辅导,帮助其树立自强的信念,努力接受父母已去世的现实,勇敢生活下去;(3)为赵慧萍解决生活问题与学业问题,协助其申请“五保”供养,并为其办理相关事宜;(4)为赵慧萍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号召赵慧萍所在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赵慧萍所在村庄的村委会及街坊邻里多关心赵慧萍,使赵慧萍感受到温暖;(5)定期对赵慧萍进行随访,及时解决日后出现的各种困难,帮助其顺利成长。
案例四赵丽丽,女,12岁,家住陕西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家里特别穷。
赵丽丽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有一次被学校选拔出来参加省城的语文考试竞赛,由此而看到外面的世界比家乡那块穷地方精彩得多,便下决心要走出家乡。
但是,因为家庭贫困,赵丽丽刚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迫退学了,走出家乡的梦想成了泡影。
退学一年后,赵丽丽忍受不了每天在家帮父母干活的无望生活,便做好了逃离家乡的准备。
一天,她趁家中没人,偷偷跑出来到处流浪,一路靠拣破烂、乞讨维持生活,直到她被西安市一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发现后被送返家中,并接受当地儿童救助中心的帮助。
【问题】1.上述案例中,赵丽丽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有哪些?2.如果你是赵丽丽家乡所在地的一名社会工作者,你会如何帮助赵丽丽?【答案】1.上述案例中,赵丽丽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分别如下:(1)赵丽丽面临的问题①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贫穷落后;②家庭经济贫困,教育观念落后,不支持孩子求学,导致赵丽丽小学没上完就被迫退学回家帮父母干活;③赵丽丽曾目睹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决心走出家乡,退学后梦想落空,产生逃离家乡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2)赵丽丽的需求①生理性需求:需要有满足身体发育所必须的食物和营养;②社会性需求:接受教育、发展知性、培养品德、完成社会化任务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