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与罚》 多媒体教案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陀思妥耶夫斯基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生平及创作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 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 纪中后期俄罗斯著名作家,颇具现 代特征而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小说 大师。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医生之家, 其父本平民出身,但后来获得贵族 称号,家庭宗教气氛浓厚。费奥多 尔13岁入一家私立寄宿中学切尔马 克寄宿学校读书3年,16岁进入彼 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修业4年,这期 间与文学结缘,大量阅读普希金、 果戈里、巴尔扎克、狄更斯。1843 年夏天毕业,获准尉军衔,任职工 程兵团工程局,当绘图员。一年后 辞职,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生平及创作
1845-46年,陀氏完成他的第 一部小说《穷人》,继承普希金、 果戈里写“小人物”的传统,刻画 下层社会的苦人备受欺凌、含羞忍 辱的悲惨生活和他们高尚的道德情 操。这个中篇用书信体形式写成, 人道主义的凄凉情味贯穿小说始终, 成功地发掘出小人物灰色外壳下未 泯的人性,令人心酸。继而他又写 出《双重人格》(1846)、《女房 东》(1847)、《白夜》(1848) 等中篇小说,继续表现小人物尤其 是细致刻画其心理世界包括神经质 或病态心理的主题,一般说来,这 些作品的格调之灰暗,悲观绝望情 绪浓郁。
《罪与罚》——心理哲学主题
大量真切的社会层面的描写尽管相当突出地批判现实主义的文 学特征,不过作者更偏重的似乎还在思想层面,或者说隐于背后的 心理哲学主题。不难发现,小说情节始终是围绕主人公的某种“理 论”展开的。在拉斯柯尔尼科夫实施谋杀的前两个月,他曾在《每 周评论》发表一篇《论犯罪》的文章,主要论点是:世上有两种人: 平凡的与非凡的;前者不具有犯罪特权,故只能俯首帖耳驯服于生 活;后者却可随心所欲践踏法律,因为他们是伟人、强者;比如拿 破仑式的历史怪杰,哪一个不是罪犯?这种人为实现理想做任何坏 事均能泰然自若,踏过尸体血泊也脸不变色。这是一种以尼采的 “超人”哲学为基础的理论。他渴望自己是拿破仑式的超人,拥有 勇气、自由和权力。杀死老太婆不过等于捏死一只虱子,拉斯柯尔 尼科夫想证实“同大家一样是只虱子呢,还是一个人?”
生平及创作
18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 兄长米哈伊尔一道,创办《当代》 (1861-63),又从1864年起,出 版《时代》(1864-65),这两个 文学政治月刊,成为当时坚决反对、 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之无神论观点 和暴力革命主张,鼓吹“土壤派” 之通过贵族与人民和解并于君主及 教会庇护下实现各阶层合作理论的 据点。作家在《当代》登载了他的 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1864), 企图证明人之本性的卑劣,证明任 何社会革命都不过是狂妄之举的空 想。这是这部小说是最早表现出陀 氏复调小说特征的一部作品。
通俗地说,似乎作者让 任何一个人都发表自己 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 场,但更主要的是兹众 多的声音并不分主次。
与传统小说写作一般将 一个主导的声音统摄全 局的做法划出了界限。 这种复调模式在《地下 室手记》中奠定了基础, 《罪与罚》是典型范例。
《罪与罚》——剖析病态心理
《罪与罚》充分显示了作家“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 大才华。特别是通过人物的自身感受和内心分析,无情地剖析人格 分裂的主人公的病态心理,这正是作家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在 表现主人公内心冲突,尤其杀人犯罪与良心受责的细腻、逼真、富 有层次的分析刻画方面,采用了一些新手段,达到了新高度。例如 内心独白、梦境幻觉、象征暗示、神秘隐喻之类手法迭次交叉,以 表现心灵与精神世界的变化,乃至瞬间揭示分裂人格、思想错乱、 歇斯底里、非理性活动、下意识行为等非常规的迷乱精神状态。实 际上提供了俄国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先例。对于主人公来说,如果 甘愿做逆来顺受“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将是马美拉多夫的悲 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 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同流合污。他的人格的主导面终于在 白热化的搏斗中渐趋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 索尼娅靠拢。作者用了大篇幅从道义、良知、社会与人性之不同途 径去剖示罪人在精神炼狱受刑的过程和感觉,为上述手法的妙用提 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生平及创作——《死屋手记》
于1862年发表的《死屋手记》, 以作者的苦役经历为蓝本,假托某犯 杀妻罪的贵族囚徒羁押十年间的笔记 写成的一部见闻录式的作品,真实地 再现了阴森可怖的监狱生活尤其是囚 犯们的精神状态,那是比但丁的“地 狱”还要可怕的情景。形形色色的犯 人中,有心狠手辣的歹徒和精神上的 “卡西莫多”,但也有许多因不堪地 主或军官的虐待铤而走险而蒙难的农 奴和士兵等。在这些人中,有任何暴 力都难以摧毁其意志的强者,有令人 惊叹的能工巧匠,有精明能干、幽默 诙谐的庄稼汉,有心地如孩子般纯洁 的少数民族青年。
生平及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济状况就 如他的身体一样始终不佳,甚至可 以说从未摆脱过贫困。1864年4月, 他的前妻病死,3个月后其兄长米 哈伊尔也撇下一家老小辞世。杂志 亏损,负债累累,《时代》停刊, 债务更压得他抬不起头。身心疲惫, 尤其癫痫顽症频繁发作,苦不堪言。 为了躲避,他干脆偕新婚妻子于 1867年再度出国,在异邦过了4年 漂泊的生活。这4年里,他创作了 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的强大威 力、表现旧道德原则破产的重要长 篇小说《白痴》;另外还完成中篇 小说《永久的丈夫》(1870)、长 篇小说《群魔》(1872)等。
罪与罚——复调小说
关于陀氏小说艺术的研 究,其中“复调小说” 理论影响较大,是由苏 联学者巴赫金首创。 同一作品中包含多种声 音,体现一种“全面对 话”,也就是许多价值 相等的意识平等地存在。
理解复调现象的关键在 于强调每个形象自我意 识的独立性,在于强调 艺术形象之间及其作者 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生平及创作
1859年底,陀思妥耶夫斯基获 准返回彼得堡,并重新开始创作。 同年出版中篇小说《斯捷潘契科沃 村》和《舅舅的梦》。60年代初, 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异常激烈,而 作家的立场则定位在进步力量的对 立面,但尽管如此,他以巨大的艺 术力量揭露社会黑暗或继续表现对 “小人物”怜悯同情的作品,客观 上仍起着不可低估的进步作用,如 长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1861)。作家对受侵害的“小人 物”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高度赞 扬他们高拔的品质与忍苦的意志, 然而所宣扬的受难精神不说是消极 的,至少是无奈的。
生平及创作——土壤派理论
流放时期的苦役和长期远离社会及先 进阶层的生活,使作家的世界观发生了重 大变化,不仅变成了一个精神沮丧的人, 而且思想上形成一种非常有害的所谓“土 壤派”理论。苦役生活使他与各种各样的 来自下层的人民有了以前根本不可能想象 的那种直接的接触。下层人民对出身贵族 的政治犯的不理解和敌视的态度,先是使 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震惊,进而又引起了 他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的反思。认为在 俄国,上层有教养的文化人已经脱离了 “土壤”及人民,而人民也不理解更不同 情高高在上的贵族革命家的理想,所以俄 罗斯的大地上并不具有接受革命宣传的 “土壤”,人民最好只是忍耐、顺从与笃 信宗教。
《罪与罚》人物关系
主Fra Baidu bibliotek公之妹,家 庭教师,为了哥 哥嫁给市侩卢仁 杜尼娅
索尼娅之父,失 业的小公务员, 醉酒后被轧死 马美拉多夫
拉斯柯尔尼科夫 主人公,穷苦的 辍学大学生,杀 人犯,自我精神 探索者。
索尼娅 主人公之爱, 为一家人生计 所迫成为妓女
卢仁 主人公之敌,律 师,市侩,极端 个人主义者
《罪与罚》——无路可走的主旋律
通过这个惊心动魄的 主人 公 犯罪 和良 心受 罚 的 故事 , 小说 之最 具意 义 的 或许 是 渗入 而非 表层 地 揭 露了 资 本主 义迅 猛发 展 的 条件 下 弱肉 强食 的社 会 道 德特 征 。作 家以 无比 痛 楚 的心 情 ,把 一个 任人 宰 割 的穷 人 的俄 罗斯 之病 苦 、 惨象 赤 裸裸 地呈 现出 来 , 整部 作 品的 律动 都在 透 露 着一 个 信息 :在 这里 根 本 没有 办 法活 下去 。无 路 可 走是小说的主旋律。 马美拉多夫任酒精麻 醉自己而置妻儿忍饥挨饿 于不顾;索尼娅美丽善良 、 洁身自好,为家人活命却 不得不向公众出卖肉体; 杜尼娅天生丽质,心比天 高,终究准备嫁与令人恶 心的庸俗无赖;拉斯柯尔 尼科夫本好学上进、颇具 正义感,竟落得个杀人凶 手:这都是由于无路可走 。 在这样的极端频发和不健 康的社会物质与精神环境 里,人的天性遭到扭曲。
《罪与罚》——心理哲学主题
所以其作案动机并不完全因为被贫穷 压得喘不过气,其中还包含了幼稚、愚蠢 的野心。当然,始料不及的是,他也仅仅 是只虱子而已。通过主人公欲做强者梦幻 的破产,作家否定了极端利己主义的“超 人”哲学以及无政府主义式的叛逆反抗; 同时也以他的悲剧证明,任何以暴抗恶的 行动都是行不通的,于俄国社会可怕的贫 困及无出路状态毫无补益;这样,自然也 就把宗教容忍思想的化身索尼娅的“说教” 派上了用场,通过她宣扬不思反抗、感受 苦难的“奴隶的道德”,也就是与现实妥 协。显然,“用宗教复活人”的思想与整 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的批判力量是不相协 调的。
生平及创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氏晚年的创作,还有长篇小说《少年》(1875),揭露资本 主义金钱势力对青年人灵魂的腐蚀作用,同时竭诚宣传温顺博爱的 宗教容忍思想。但最重要的是《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这部 长篇小说构思达30年之久,可以说乃其一生哲学、社会、宗教、道 德观点之总结性的艺术结晶,构成陀氏小说严厉的社会批判和谦卑 的宗教说教矛盾主题的基本特征在这儿臻于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是 个在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吞噬人性的背景下,因贪婪和情欲而致分崩 离析的家庭悲剧。这是个人性泯灭的“偶合家庭”,意思是说它有 很大的偶然性,人们在外力的左右之下不小心结合在一起了。它既 没有家族公共价值作为依托,也没有个人肉体自由作为根据,更没 有信仰的依据。它呈现为一种虚伪的无根状态。貌似温和的家庭形 式之中,包裹着一颗颗邪恶的心。文学史上的“卡拉马佐夫气质” 即是,特指带有遗传性的恶劣的家族气质,自私、残暴、贪婪、淫 荡、卑琐、堕落,以致父子也争风吃醋、骨肉相残,乃恶德之集中 体现。作家正是用独特的对位法结构形态深刻和真实地反映了导致 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的时代悲剧。
罪与罚
长篇小说《罪与罚》一般被 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的素材来自《时代》杂 志登载的一篇关于法国青年拉谢 尼耶夫因杀害某老妇人而被判刑 的犯罪报告。60年代的俄罗斯, 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它的残 酷性、掠夺性、冷酷的功利性将 社会贫富的距离拉得更远,金钱 原则统治下的社会成为野心家、 胆大妄为者的天堂和善良人、胆 小柔弱者的地狱,一幅幅彼得堡 城市贫民伤心惨目的生活图景构 成主干故事极其真切的背景。
生平及创作
精神探索的结果没有使他屈服于沙皇政府的淫威,但 却动摇了他的信念,率先投入到宗教的怀抱。他否定了乌 托邦社会主义,走向了乌托邦的“正教民粹主义”;他更 加痛恨社会的黑暗,但反对一切用革命的手段改变现存制 度的主张;他主张知识分子向人民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们 的“俄罗斯式的笃信宗教的信仰”。他彻底放弃了社会斗 争,鼓吹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暴力,美化驯良的性格,对 改变现存政治经济制度不抱任何期望,而津津乐道于宣扬 从人性方面改良社会,主张借宽恕、谅解、受苦来洗涤人 间罪恶而建立博爱世界。此时以及后来许多作品均贯穿着 这些思想,不过,作为一个同情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毕竟还是无情地揭发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 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穷人表示了深厚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