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期末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开源奠基

·中国文学的基本形态、文学特征、主流精神

一、文学形态和体裁

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诗经》更是辉煌的开端。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文,虽简短,却是有一定情节的叙事之作。

戏剧,《楚辞·九歌》作为原始《九歌》的升华,间接可见戏剧之源。

上古神话中关于神的各种“话”,先秦著作中关于奇闻轶事的“说”,其描写与虚构,与后世小说源流相关。

二、文学特征(抒情、风骚)

1、先秦抒情诗占有极大比重。歌舞媚神,颂诗感戴,二雅怨刺,风诗传情,骚辞抒愤。

由此出发,中国古代诗歌“言志”、“缘情”终成正宗。

同以抒情为主体的《诗经》和楚辞,一个重真切实在的感受抒发,一个重营造升天入地的奇异幻境,由此形成了偏于写实和偏于想象的迥异诗风。——后世诗歌,大半都是抒情的载体,抒情中又明显可见风骚的传统。散文、戏剧等也多与抒情有关。

2、艺术手法

先秦歌谣,《诗经》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草以喻美德,《九辩》落叶以托愁思,这从本源上决定了古典创作对意境、韵味的追求。

3、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发达。《左传》、《国语》、

《战国策》等,,许多篇目具有故事性。戏剧性。直接导致了《汉书》、《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历史小说的出现,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

·先秦诸子散文,精妙绝伦且风格各异的说理,辩论艺术,或巧妙设喻,或设问以答,或畅快恣肆,或奇谲浪漫。对后代散文,尤其是汉代散文,颇有影响。

三、主流精神(关注现实)

宗法政治使先秦文学有较强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二《雅》中怨刺之诗关心时政,《左传》《春秋》等历史散文以史为鉴,《老子》《论语》《孟子》等诸子散文自觉“谋道”,屈原用楚辞心系国运,关注现实人生成为先秦文学基本取向。

风雅、比兴借物明志,香草美人隐喻抒怀,艺术手段都导向讽谏晓瑜和用世情怀。汉代后,文学艺术逐渐独立,但立足现实,文以载道的情结始终是中国文学的内驱动力。

汉大赋曲终奏雅,汉乐府感事而发。

一、楚辞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

1、《楚辞》对《诗经》文学精神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

上。二《雅》中多怨刺诗,充满对黑暗社会的暴露与批判精神,而《楚辞》的批

判更为尖锐,包括对统治者的批判等。

2、语言形式:楚辞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四言体为主的格式,楚辞打破了《诗

经》古朴的四言格局,或六字一句或七字一名,或长或短、或散或骈,不受字数限制,

也不囿于固有的韵律,独创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体式,是诗歌形体上的一

次解放。

3、表现手法

《离骚》中的比兴发展了《诗经》的比兴。《诗经》的比兴只是诗中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而屈原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糅合交融起来,这

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将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

情感,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

比兴带有普遍的象征意义,他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构

成一种象征体,各成系统。这些比兴使作品产生了蕴藉深厚,言近旨远的艺术效

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离骚》的比兴和《诗经》比兴不同之处还在于:《诗经》的比兴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虚构,是想像之辞。是诗人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诗人对传统比兴手法的重大发展。

《史记》

·叙事艺术、写人艺术

《史记》的叙事艺术

1、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整体。

2、叙事脉络:《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保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对因果关系的探寻。《史记》追根溯源,解释隐藏在深层的决定性因素。Eg。他批判项

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因为“自矜功伐”

4、详略之分。对事情的起因详写,对结果略写。

5、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Eg。《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项羽本纪》写鸿门宴,

采用白描、渲染等手法,传达宏大盛况和自己独特感受。

6、于叙事中寓论断。借他人之口表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判断。

在《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的口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刻画人物的艺术

一、秒于选材,以小见大。

选取传主早年的一个小故事,反映其志向或者性格特征的一贯性。Eg 李斯少时从厕中鼠,仓中鼠的不同处境中,悟出了自己应依托权势以求富贵显达。

二、通过矛盾冲突写人

《史记》常常借助戏剧性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的风口浪尖,表现其性格特征。Eg. 《鸿门宴》写刘邦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化险为夷,而项羽则消极被动。

三、生动的细节描写

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一句话、一个动作便能画出人的灵魂。Eg 《淮阴侯列传》“于是信孰视之”“孰视之”,显示出韩信内心的无所畏惧与理性权衡。

四、鲜活的人物语言

通过鲜活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思想和个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陈涉胸怀远大之志。

五、善于引用诗词歌赋,让所塑造的人物直接抒情。Eg 刘邦的《大风歌》、,荆轲的《易水

歌》、将传主的自我言说、心理活动、气氛烘托融为一体。

《史记》对先秦文学的继承。

1、《史记》汲取了《左传》、《春秋》、《战国策》等典籍的形式、内容与创作精神。《左

传》以编年为叙事线索,《国语》以事件为叙事单元,叙事中写人物的言行,在《史记》中都有所继承。借《春秋》“微言大义”,从一字褒贬扩大到多方面褒贬,继承《左传》的“君子曰”,而发展成“太史公曰”主体意识萌发。

2、深受《诗经》、《楚辞》影响。《史记》中对明主贤君、忠臣良将的赞颂,对统治者

道德败坏的批判,是对《诗经》、《楚辞》“美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史记》与《左传》比较

史记叙述上文学性强,叙述方式采取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塑造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左传:《左传》以《春秋》为本,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叙述特点上,左传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把史实情节化。《左传》常采取“前埋伏笔”与“后文对应”的方法,使整个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左传》、《史记》叙事艺术的不同点比较

(一)《左传》、《史记》叙事者的比较

(1)左丘明与司马迁的写作心态及角度

《左传》和《史记》都包含对民众的关怀,

但《左传》更多的是出自精英阶层的自上而下的悲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都是统治者,这与左丘明所代表的鲁国史官阶层有关。

而《史记》由于其作者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在叙事角度上,往往偏向于下层阶级,流露出一种更为民间的姿态。

(2)主体意识的萌发——从“君子曰”到“太史公曰”的转变

《左传》中对历史史实评论行为的发出者被命名为“君子”,“君子”是被模糊了个体身份特征的集合,即春秋时期上层史官阶层。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则使论述主体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司马迁在进行历史评论的时候,完全以“自我”的身份,充分彰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感悟,意味着主体意识的萌发。

(二)《左传》、《史记》叙事技巧的比较

(1)叙事视角的不同——《史记》更为灵活、开阔的视角

在《左传》中,叙事者纯粹以第三人称形象出现,以全知的视角记录所见所闻,发表评论。在《史记》中,司马迁使叙事者的全能化程度更为提高,叙事视角更为灵活、开阔,叙事层面更具立体感。

2. 叙事立场的差异——“国”与“天下”立场的转变

《左传》处于群雄争霸的初起阶段,生存的危机充斥于各国,因此它所站的立场必然是“国”

而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的西汉,其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正处于鼎盛和繁荣的时期,这使得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呈现出一种胸怀“天下”

的自信与担当。

(3)叙事体例的区别

1、以时为序——《左传》的时间脉络

《左传》的体例是编年体,严格依从时序叙事。但在个别段落中,有倒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