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摘要】学生的现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语文教育的内涵也要求我们关注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意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初中语文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是为了使语文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语文知识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内在生命的知识,是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并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的,能够更好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来,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报道越来越多,触目惊心。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教育学生多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忘我劳作……很少教育他们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很少让他

们去思考生命意味着什么,以及每个人的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由于对生命的思考不够深刻,导致很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恍恍惚惚,对生命的态度不够严肃,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我们看着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风雨中逝去,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教育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课程。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一方面要传授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语文教学也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文章

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很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着“生命情感的信息”。

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如诵读品味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

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活疾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的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生命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位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和学生,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刺激,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主要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

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量少地掺入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学生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影响。

四、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可利用本单元的课文培养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老山界》一课,教育学生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面对挫折时,我们要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不能因遇到困难、挫折就丧失信心,胸无斗志。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名著时,我把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面对人生困境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学生听,用真实的人物事迹来打动学

生,从而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认真地讲析小说中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让新一代学生学习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对理想不屑追求的坚定信念。

爱因斯坦说:“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更加彰显出生命的可贵。让我们一起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推动生命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