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表面摩擦与磨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概念: 硬的磨(颗)粒或硬的凸出物在与摩擦表面相互接触 运动过程中,使表面材料发生的损耗。 磨粒磨损时,作用在质点上的力分为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 前者使硬质点压入材料表面,而后者使 硬质点与表面之间产
生相对位移。其结果使被磨损表 面产生犁皱或切屑,形成磨
损或沟槽。
* 分类:
a)按接触条件或磨损表面数量分: (1)两体磨粒磨损:磨料直接作用于被磨材料的表面,磨 粒、材料表面各为一物体。 (2)三体磨粒磨损:磨粒介于两材料表面之间。磨粒为一
2 粘着磨损的模型与机理
由于峰点上的结点体积比接触峰的体积小得多, 当覆盖在峰上的
表面膜遭到破坏后,峰顶产生粘着, 随后的滑动使接触点分离,结点 剪断。这种粘着、剪 切、再粘着的交替过程就形成了粘着磨损。
1953年Archard提出,假设单位面积上有n个凸起, 在压力W的作用下发生 粘着,每个粘着点的半径为a。并假定粘着点处的材料处于屈服状态,其 压缩屈服极限为σs。则承受的总载荷为:
和材料的转移,破坏包括产生残余变形,失去表面精度和光
泽等。
3.2.3 粘着磨损
1 定义及分类 粘着磨损实际上是相互接触表面上的微凸体不断地形成 粘着结点和结点断裂形成磨屑而导致摩擦表面破坏的过程 根据摩擦表面的破坏程度,常把粘着磨损分为:
1)轻微磨损
2)涂抹 3)擦伤(胶合或咬合) 4)撕脱(或咬焊) 5)咬死
物体,两材Biblioteka Baidu为两物体,磨粒可以在两表面 间滑动,也可
以滚动。
两体和三体磨粒磨损示意图
b)按力的作用特点分为:
(1)低应力划伤式磨粒磨损:磨粒作用于表面的应力不超过磨 料的压碎强度,材料表面为轻微划伤。 (2)高应力碾碎式磨粒磨损:磨粒与材料表面接触处的最大压 应力大于磨料的压碎强度,磨粒不断被碾 碎,如球磨机衬板与 磨球等。 (3)凿削式磨粒磨损:磨粒对材料表面有高应力冲击式的运动, 从材料表面上凿下较大颗粒的磨屑,如 挖掘机斗齿、破碎机锤
生剥落 形成磨屑;断裂机制造成的材料损失率最大。
(4)疲劳磨损机理:摩擦表面在磨粒产生的循环接触应力作用下,使表 面材料因疲劳而剥落。
在实际磨粒磨损过程中,往往有几种机制同时存在,但以某一种机制为
主。当工作条件发生变化 时,磨损机制也随之变化。
(5)良好的润滑状态能显著降低粘着磨损。
根据以上分析,粘着时的接触状态及接触变形过程都影响
着粘着磨损。粘着及断裂的联合作用,是粘着磨损颗粒脱
离本体的主要原因。
4 常见的粘着磨损
(1)轻微磨损:轻微磨损往往出现在摩擦初期的比较洁净的金属表面
上 轻微磨损的程度决定于载荷和速度 轻微磨损时,粘接点的强度比两个基体金属的强度都弱。因此,剪切 破坏产生在粘接点上端,金属表面材料的转移很轻微 (2)涂抹:当较软金属的剪切强度小于界面强度时, 剪切断裂发生 在较软金属的浅表层内,材料从软金属 表面上脱落,又粘附(涂敷)在 硬金属的表面上。 产生涂抹时,粘结点的强度大于软金属的抗剪强度
接触面积、工作环境和介质等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两类:材料 本身因素和摩擦系统因素 1 材料性能 当摩擦副是同一种金属或是非常类似的金属,或这两种金
属有可能形成固溶合金时,则摩擦较严重
材料的弹性模量越高,摩擦系数越低 材料的晶粒越细,强度与硬度越高,抗塑性变形能量越强, 摩擦系数也就越低 摩擦副的表面越粗糙,则摩擦系数越高
(3)擦伤:当界面强度大于两摩擦材料基体的强度时, 剪切断裂发生
在软材料的亚表层内,附在硬金属表面 的粘着物,在摩擦表面的滑动方 向上将软材料的表面划伤,形成细而浅的划痕,使摩擦表面破坏。 (4)划伤:当界面强度大于两摩擦材料基体的强度时, 摩擦表面上形 成的粘着物使另一摩擦表面沿滑动方向 产生较深的划痕。 (5)胶合:在滑动表面之间,由于固相焊合产生局部破坏,但尚未出现 局部熔焊的现象,称为胶合 (6)当摩擦表面形成牢固的焊结结点时,外力克服不了结点界面上的结 合力,也不能使摩擦面双方剪 切破坏时,使摩擦副双方没有相对滑动。 粘着磨损的共同特征是,出现材料迁移以及沿滑动方向形成程度不同的 划痕。
削作用,这就构成摩擦力的犁削分量Fpl,因此,总摩擦力为
F=Fadh+Fpl
在大多数情况下,犁削分量远小于粘着分量,可忽略不计,因此,摩擦系数为:
μ = Fadh/F ≈ Aτ/HA = τ/H F为法向载荷,H为材料的压入硬度
F
F0
R
3.1.3 影响摩擦的因素
摩擦大小通常用摩擦系数来表征,摩擦系数受材料本身、
(2)应注意事项
1)磨损并不局限于机械作用,还包括由于伴同化学作用而产
生的腐蚀磨损;由于界面放电作用而引起物质转移的电火花 磨损;以及由于伴同热效应而造成的热磨损等 2)特别强调磨损是在相对运动中所产生的现象 3 )磨损发生在运动物体材料表面,其它非表面材料的损失
或破坏,不包括在磨损范围内
4 )磨损是不断损失或破坏的现象,损失包括直接耗失材料
头等。
c)按材料的相对硬度分为: (1)软磨粒磨损:材料硬度与磨粒硬度之比大于0.8。 (2)硬磨粒磨损:材料硬度与磨粒硬度之比小于0.8。
d)按工作环境可分为: (1)普通型磨粒磨损:正常条件下。
(2)腐蚀磨粒磨损:腐蚀介质中
(3)高温磨粒磨损:高温下。
2 磨粒磨损的模型与机理
(a) 磨料磨损简化模型 1966年Rabinowicz以两体磨粒磨损为例,估算出以切削 作用为主的磨粒磨损量。 (1)磨粒磨损中的颗粒为圆锥体;
磨损的三个定律: ①材料磨损量与滑动距离成正比:适用于多种条件 ②材料磨损量与法向载荷成正比:适用于有限载荷范围 ③材料磨损量与较软材料的屈服极限σy(或硬度H)成反比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的粘着结点中只有极少数发生磨损,而大 部分粘结点不产生磨屑,即几率k 值远小于1。
3粘着磨损的影响因素 (a) 材料组织与性能(内因) (1)点阵结构: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发生粘着磨 损的倾向高于密排六方结构。
2 接点长大:
摩擦副滑动时由于有切向力的作用,材料的屈服实际是由法向载荷造
成的压应力与切向载荷造成的切应力合成作用的结果。 当切应力逐渐增大到材料的抗剪屈服强度时,粘着结点发生塑性流动,
这种塑性流动使接触面积增大,造成摩擦系数的增高。
滚动摩擦产生的粘着接点分离时,方向是垂直于界面的,因此没有接 点增大的现象。
相对运动使粘着点分离时,一部分粘着点从软方材料中拉出半径为a的半 球,其磨损体积为(2/3)πa3 。考虑到并非所有的粘结点都能发生破坏,形 成磨屑。引入粘结点发 生迁移破坏的几率(或粘着磨损常数)为k,于是 当滑动位移为2a时,单位位移产生的体积磨损量为:
假定屈服极限σs与材料的硬度H相等,则有滑动行程为L时的粘着磨损 体积为:
3 摩擦环境
载荷增大或滑动速度改变时,摩擦热会对摩擦副产生影响,摩擦系数 常会发生变化
表面膜对摩擦系数影响很大,只要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就会减轻粘
着,降低摩擦系数
3.2 磨损
摩擦伴随的必然结果是磨损的发生。
3.2.1 磨损的定义和分类 1 定义:
任一工作表面的物质,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不断损失的现象,称为磨损。
摩擦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一定伴随着 摩擦,摩擦的结果往往伴随着材料的损耗(磨损)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接触表面的科学与技术,包括摩擦, 磨损,润滑三个部分
3.1 摩擦
3.1.1 摩擦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 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切向的运动阻力, 这一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 外摩擦:仅与两物体接触部分的表面相互作用有关
2 滑动摩擦理论
(1)机械齿合理论:摩擦的起因是由于表面上的微小凹凸不平所致 两个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微小凹凸不平相互齿合,产生了阻碍两固体相
对运动的阻力。
机械齿合理论只适用于刚性粗糙表面
(2)分子作用理论
两物体相对滑动时,由于表面存在粗糙度,某些接触点的分子间距离很小
而产生分子斥力,而另一些接触点分子间的距离较大而产生分子吸力 (3)粘着理论 金属表面相互压紧时,它们只在微凸体的顶端接触,由于接触面积很小,微凸体 上的压力很高,足以引起塑性变形和牢固粘着,接触点发生冷焊,这种冷焊点在 表面相对滑动时而被剪断,这构成了摩擦力的粘着分量,即 Fadh=Aτ 当较硬材料滑过较软材料表面时,较硬材料表面的微凸体会对软材料表面造成犁
3)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
4)摩擦力的方向与滑动速度无关 5)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积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的方向相反
a)对第一定律:摩擦系数不仅与摩擦副材料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许 多其他的因素有关,如温度、粗糙度和表面污染情况等。摩擦系数是 一个与材料和环境条件有关的综合系数。 b)对第二定律:只对有一定屈服点的材料(如金属材料) 才能成立。 c)对第三定律:不适用于粘弹性材料。粘弹性材料的静摩擦系数不一 定大于动摩擦系数。 d)对第四定律:对于很多材料而言,摩擦系数都与滑动速度有关。
(2)材料的互溶性:摩擦副材料的互溶性越大,粘着倾向越
大。 (3)组织结构:单晶体的粘着性大于多晶体;单相金属的粘
着性大于多相合金;固溶体比化合物粘着倾 向大。材料的晶
粒尺寸越小,粘着磨损量越小。 (4)塑性材料比脆性材料易于粘着;金属/金属组成的摩擦副
比金属/非金属的摩擦副易于粘着。
(b)工作环境(外因) (1)在摩擦速度一定时,粘着磨损量随接触压力的增大而
(b) 磨料磨损机理 (1)微观切削磨损机理:在法向力下,磨粒压入表面;而切向力使磨粒 向前推进;磨粒如同刀具一 样,在表面进行切削而形成切屑。 (2)多次塑变磨损机理:犁沟--犁皱--反复塑性变形,最后因材料产生 加工硬化或其它强化作用最终 剥落而成为磨屑。 (3)微观断裂(剥落)磨损机理:磨粒与脆性材料表面接触时,材料表面 因受到磨粒的压入而形成裂 纹,当裂纹互相交叉或扩展到表面上时就发
磨损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在机械零件的三种主要失效方式(磨损、腐蚀、 断裂)中,磨损失 效占60%~80%。 材料的磨损不是简单的力学过程,而是物理、力学和化学过程的复杂综合。 2 磨损的分类 (1)根据不同的磨损机理,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类别 1)粘着磨损(Adhesive Wear) 2)磨料磨损(Abrasive Wear) 3)表面疲劳磨损(Surface Fatigue Wear) 4)腐蚀磨损(Corrosive Wear)
(2)被磨材料为不产生任何变形的刚体;
(3)磨损过程为滑动过程。
经磨粒磨损后磨损掉的材料体积,即被迁移的沟槽体积(阴影部分)为:
式中,V磨损体积;r为磨粒圆锥体半径;x为颗粒压入材料的深度;L 为滑动距离;θ为磨粒圆锥体夹角
若材料的硬度H等于载荷与压 痕投影面积之比,即
磨粒磨损的简化模型
则有:
式中,W法向载荷;H金属材料的硬度。表明在一定磨粒条件下,磨损 体积与所加的载荷成正比,而与材料的硬度成反比。
内摩擦:阻碍同一物体(如液体或气体)各部分之间相对移
动的摩擦
摩擦的分类
静摩擦 摩擦副的运 动状态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摩擦副的运 动形式 摩擦副表面 的润滑状况
纯净摩擦
干摩擦
边界润滑摩擦
流体润滑摩擦 固体润滑摩擦
正常摩擦
滚动摩擦
摩擦副所处 的工况条件 特殊工况条件下的摩擦
3.1.2 摩擦理论
1 早期摩擦理论 1)摩擦力F与作用于摩擦面间的法向载荷N成正比 2)摩擦力的大小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
提高抗粘着磨损能力的措施 (a)首先要注意摩擦副配对材料的选择。 互溶性小、非同种材料等 (b)采用表面处理工艺(氮化、渗碳等),可提高摩擦表 面的抗粘着能力,有效地阻止材料的粘着。 (c)控制摩擦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应力,可使粘着磨损大为 减轻。
3.2.4 磨料磨损(磨粒磨损)
1 磨粒磨损(Abrasive Wear)的概念与分类
增加。一般情况下,应小于硬度的1/3。
(2)在接触压力一定的情况下,粘着磨损量随滑动速度的
增加而增加,但达到某一极大值后,又随滑动 速度的增加
而减小。
(3)降低表面粗糙度,将增加抗粘着磨损能力;但粗糙度
过低,反因润滑剂难于储存在摩擦面内而促进 粘着。
(4)提高温度和滑动速度,粘着磨损量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