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共44页文档

合集下载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者:高琳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4期摘要:“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

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

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

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韵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49-03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富有技术乐观的色彩,这是与阿多诺等代表的精英文化的立场所不同的。

目前,学界并不乏对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的路径的探索,主要有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进行对照,如王雄[1]、罗良清[2];2.探讨本雅明艺术理论与政治的关系,将政治作为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技术的赞扬是寄希望于技术打破艺术垄断,解放艺术生产、传受过程中的受众,促进受众群体意识的形成并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如温恕[3]、王洪志[4];3.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将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放置于现代性社会理论中加以对照和解读,如杨玉成、王春燕[5]。

事实上,对于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来说,对“技术之于艺术”的探究是绕不开的。

程惠哲[6]把这一问题的考察落脚在“技术与文艺的发展”、“技术与政治倾向”及机械复制理论上,王才勇[7]则将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带来的三个变化总结为独有的灵韵变为机械复制、膜拜价值变为展示价值、美的艺术变为后审美艺术。

在笔者看来,我们固然可以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进行延展继而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但是,本雅明相关理论的基础即在于对灵韵的解释和灵韵消逝带来的艺术品传受方式的改变。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重新审视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探讨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

文章首先概述了本雅明的理论背景及其在该领域的重要贡献,指出其对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阐述艺术事件观的核心概念,包括物性(物的物质属性和物质性)和事性(事的社会属性和事件性),并分析它们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深入解读本雅明的文本,本文将揭示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重新理解艺术的本质。

文章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艺术事件观的理论框架在艺术研究中,事件观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框架,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与其社会历史语境的紧密联系。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对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艺术事件观的理论框架认为,艺术作品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的事件。

在这一框架中,艺术作品的物性指的是作品作为物质实体的属性,如材质、形式、技巧等;而事性则指的是作品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所承载的意义、功能和价值。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量复制,从而打破了传统艺术中作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这种物性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艺术作品的事性。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专属品,而是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本雅明还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艺术中,作品的物性和事性往往是相互分离的,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呈现出一种对立关系。

然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这种对立关系被打破,作品的物性和事性开始相互融合。

迎向灵光消失的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迎向灵光消失的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上世纪30年代德国人华特·本雅明探索机械复制技术时发现,真品具有一种“灵光”,这种“灵光”无法复制。

但时至今日,欠缺灵光的复制品价格往往令人瞠目结舌。

花几十万元去买一幅由数码打印机输出的复制品,这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就在不久前的华辰艺术品拍卖会上,通过爱普生“艺术微喷”技术输出的谢海龙的《大眼睛》却被专业收藏家以28万元的高价买走。

在这次“华辰2006年秋季拍卖会”中的影像类拍卖专场上,参加拍卖的133件作品中,使用爱普生“艺术微喷”技术输出的作品即占有60件。

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影像类作品拍卖会,其245万元和63.63%的成交量足以说明数码输出技术在收藏者眼中的地位。

作为这项技术的倡导者和领先者,爱普生“艺术微喷”作品通过一次次高于起拍价格数倍的成交价证明了艺术品复制领域是又一座待采的金矿。

颠覆传统的“Giclee”工艺多少年来,艺术品复制技术一直被赋予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像挂在伦敦多维茨画廊的雷诺兹版《蒙娜丽莎》,因完全依照公元15世纪时达·芬奇亲手绘制的原稿所复制,其收藏价值甚至超过了原始尺寸被人为破坏的挂在卢浮宫的原作。

从电影到小说,真真假假的关于艺术品复印的故事和传说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些大师级艺术家也因掌握着这项高深莫测的传统复制技术而被惊为天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高端数码输出技术先驱格雷厄姆·纳什(Graham Nash)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在艺术品复制领域使用精细的数码喷绘技术将为这一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对连续喷墨式的滚筒打印机Iris 3047的改造,以及对墨水和纸张的特殊处理,批量生产高品质输出图片的梦想终得以实现,但由于一台Iris 3047的零售价格就高达12.6万美元,过高的成本导致类似技术只能服务于极少数的高端用户,而无法大规模普及。

1991年,美国艺术品复制师杰克·杜格尼(Jack Duganne)开始尝试使用数码技术为普通用户复制艺术品,并创新地称这种手段为“Giclee”,法文的意思为“喷”。

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 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一、本雅明:20世纪罕见的天才
• 瓦尔特·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
•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评家。
• 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曾 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 学。
• “自从有声电影迅速崛起以后,这种原则通 过机械化再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真实 生活再也与电影分不开了。
• “有声电影远远超过了幻想的戏剧,对观众 来说,它没有留下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观众不能在影片结构之内作出反应,他们尽 管会偏离精确的细节,却不会丢掉故事的主 线;就这样,电影强迫它的受害者直接把它 等同于现实。
• 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 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 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略论
探究大众文化的“问题意识”萌生
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会给艺术作品、 艺术生产以及艺术与人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强调现代技术介入艺术生产会改变艺术的性质以 及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构成本雅明讨论大众文 化问题的基础,也是他确定大众文化价值所在 的准则。
• 机械复制技术:
• 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念
• “一种既不需观众全神贯注也不要观众有多少 智商的热闹场面。
• “除了能给人带来有朝一日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这一荒谬可笑的幻想外,它既不能拨弄出心中 的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
• “我已经不能思考自己到底在思考什么了。运 动的形象已经取代了我的思想。”
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本雅明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驱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1892年,本雅明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殷实的犹太人家庭,1912年他毕业于人文中学,后曾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攻读哲学、德国文学和心理学。

在专业之外, 他博览群书,对艺术和语言学兴趣尤其浓厚。

二十年代,他常去法国,与纪德、阿拉贡等作家过从甚密。

也曾去意大利、斯堪地亚维纳半岛和俄国旅行,对卡夫卡、普鲁斯特以及超现实主义作家有研究。

1933年3月,本雅明离开德国,走上了流亡之路,1934年和1938年曾两次到丹麦造访布莱希特。

1939年被剥夺德国国籍。

1940年,在试图越过法国西班牙边界逃往美国时,被西班牙边防军扣留,因担心被引渡给纳粹德国,本雅明自杀于法西边境小镇波港(Port Bou)。

本雅明的艺术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他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为界。

之前,他从事的是艺术的审美批评理论;之后,他开始了他的文艺的文化研究。

本雅明早期作品的审美批评理论构想是隶属于他的语言哲学所限定的框架中,受制于弥赛亚。

基于与宗教哲学相通的语言哲学观,本雅明的艺术思想是与德国的唯心主义相一致的。

他特别强调语言的直接性和无中介性特点,在他看来,所有的语言都表达其自身,所有的精神表达都必须在语言中而不是通过语言来进行。

区别传统的工具语言观。

因而艺术作品也不传达什么,讲述什么,传达内容、提供信息不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是以自身为对象的,具有它的独特性和不可传达性。

他对艺术的独特性和不可传达性的强调,区别“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潮,重在表明艺术与上帝相通的那种神圣性和神秘性,不为美的外表或现象所迷惑(1914--1924年)。

对本雅明而言,艺术语言与真理的关系是最可靠的。

那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艺术理论家,他特别倚重“当代”艺术。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内‎容简介‎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 ·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中充‎分注意到摄‎影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他的《摄‎影小史》(‎1931)‎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堪称摄影‎、文化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当今‎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之‎作。

与他‎的法兰克福‎学派同仁阿‎多诺、霍克‎海姆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所持‎的坚决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的思‎想中对于技‎术对艺术领‎域的介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充满‎了悖论。

他‎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的一些辩护‎性观点和看‎法也使得他‎得以特立独‎行于法兰克‎福。

在《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着重‎分析了摄影‎的出现对现‎代文明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艺术‎活动的革命‎性颠覆。

他‎认为以摄影‎(包括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手‎段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艺术的认‎知方式,并‎预言机械复‎制的手段将‎最终消解古‎典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权利将‎从“专业人‎士”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普通公众‎的一般权利‎。

本雅明在‎这两本著作‎中提出的有‎关“震惊体‎验”、“ ‎韵味的消散‎”、“复制‎/创造”等‎概念和观点‎对现代摄影‎理论和文化‎理论影响深‎远。

江苏‎人民出版社‎此次将本雅‎明的这两本‎经典著作重‎新集结出版‎,并配以精‎心挑选的插‎图近百幅,‎译者王才勇‎先生的译本‎更是从德文‎原著而来,‎本书的精彩‎与经典无可‎怀疑。

‎目录译者‎前言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第‎一稿1.前‎言2.机械‎复制3.原‎真性4.光‎韵的消失5‎.礼仪与政‎治6.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7.摄‎影8.永恒‎价值9.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1‎0.电影与‎检测效应1‎1.电影演‎员评‎论: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李国栋【摘要】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题名有多种译法,应译为“技术可复制性时代的艺术作品”.此作原稿有三版,其唯一发表的是第二版的法译版.此版被大量地删减和篡改,反映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意图和派别分歧.多版之间的变化凸显了其修辞策略、叙述立场、价值取向与当时人事关系、政治利益之间的微妙关联,折射出了本雅明暧昧的创作态度.针对阿多诺的批评,本雅明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做出修改,这暴露出了其缺乏自信的犹豫.【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技术复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考辨【作者】李国栋【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早在1935年秋便开始写第一稿,直到年末完成。

1936年2月,本雅明写完第二稿,此稿被皮尔·克洛索斯基(Pierre Klossowski) 翻译为法语,并在1936年5月刊发于《社会研究杂志》(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chung)第5卷第1期上。

其后,作者又写了第三稿,手稿日期署为1939年8月。

1955年阿多诺(Theodor Adorno)与其夫人编辑出版两卷本《本雅明著作集》将其收录。

后来这三个版本均收录于罗夫·蒂德曼(Rolf Tidermann)、赫曼·施韦本豪泽尔(Hermann Schweppenhaeuser)编七卷本《本雅明文集》(后简称[GS])中。

其中第一稿与第三稿收录于第一卷,第二稿收录于第七卷。

但是,第二稿所收录的并非是已发表的法语版,而是本雅明的原稿。

国内现有译著较多,目前可以找到以下8种较为完整的译本(有的被多次编入其他选本;有的被多次再版或更换出版社):1.王齐建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于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由陆梅林、陈桑等译,桂林的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文章标题: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1. 引言本雅明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之一,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深刻地探讨了机械复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篇重要的艺术理论文章进行全面解读和评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雅明的思想。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背景本雅明生活在20世纪初期,正值机械复制技术的兴起。

这一时代,印刷术、摄影术和电影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

这种变革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实践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本雅明对艺术作品本质的思考。

3. 机械复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打破了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

这种复制的便利性,使得艺术作品脱离了原始的审美体验,变得更加普遍和大众化。

机械复制也使得艺术作品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神圣性和独立性。

4.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时代给艺术作品带来了重要的变革。

艺术作品不再是静止的、永恒的存在,而是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传播。

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依赖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被观赏和体验。

5.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将艺术带入了大众的生活,使得艺术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享受,而是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大众化带来了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和社会影响,也为艺术创作和观念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6.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所涉及的艺术理论和思想。

机械复制时代给艺术作品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对艺术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未来,面对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文化,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理解和应对艺术作品的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的深刻思考,不仅带来了对艺术本质的重要启示,也为我们认识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作者: 康帅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滨150025
出版物刊名: 边疆经济与文化
页码: 119-12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原真性 韵味 机械复制 膜拜价值 展示价值 永恒价值
摘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瓦尔特·本雅明的代表作,对艺术品的原真性、韵味、机械复制等一些概念进行分析,证明艺术品逐渐从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过渡,而曾经的永恒价值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看法,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本身也愈发大众化。

现代性视域中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现代性视域中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现代性视域中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李娟【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9(000)030【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本雅明; 现代性; 机械复制【作者】李娟【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91 本雅明艺术理论的现代性视角瓦尔特·本雅明是20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艺术史论家[1],其生活的年代(1892 年-1940 年)正值法国1875 年宪法颁布并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欧洲社会经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工业化的时期,新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以及与此相应的审美认知方式,构成了本雅明思想的背景底色。

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按照马克思的唯物进步史观来看,即为合目的持续进步的发展观也即是现代性。

因此,要解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首先有必要了解何为现代性?本雅明是如何理解现代性的?据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考证,“现代” 一词出现于公元5 世纪的欧洲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意识旨在与构成古罗马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进行全面的决裂而面向未来,以此来区分异教的罗马社会,在这一背景下现代性得以萌芽。

有关“现代性”一词的考辨,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吉登斯为代表的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解读。

他将“现代性”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化的世界”,具体包括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世界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制度、个人民主与民族国家管控的政治制度。

这一“现代性” 概念着眼于发生在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模式与生活方式方面的改变。

[2]二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将“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即建构一套基于理性的价值系统来取代中世纪的认知模式,其核心在于“人”如何战胜“神”来完成自我确证。

[3]三是以福柯为代表的批判性美学反思。

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与当下社会相联系的顺时代潮流的思想行为方式,称之为“态度”,并将此类比为一种批判性精神。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国文化批评家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堪称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之一。

该书首次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概念,并对机械复制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重新阐述本雅明在这本书中论述的“物性”与“事性”的概念,通过艺术事件观来解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手工艺制品转变为通过机械复制技术大规模生产的作品。

这一变化使得艺术作品失去了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从而具备了可复制性和可大众传播性。

本雅明将这种变化称为“物性的转移”。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不再体现在其独特性和珍稀性上,而是体现在其被机械复制的能力上。

本雅明认为,这种物性的转移打破了艺术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关系,使得一幅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作者的创作过程和个体表现,而是由其复制品的数量和能够传播到的观众数量所决定。

然而,本雅明并不认为物性的转移是一种追求技术进步的正面变革,而是对于艺术作品及其崇高性质的侵蚀。

他称之为“事性的转移”。

事性即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历史性、独特性和审美鉴赏性等方面的内在价值。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复制,抹平了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使得作品变得泛滥和不可区分,导致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逐渐淡漠和忽视。

艺术事件观是一种将艺术作品放置于一种历史和社会的事件背景中来进行解读的观点。

在这种观点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事件得以更加全面地理解。

通过艺术事件观,我们可以看到,机械复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不仅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更塑造了观众的审美态度和品味。

观众们不再关注作品的创新和独特性,而是更加追求与作品的快速消费和市场流行趋势。

这使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事件充满了商业化和流行文化的色彩。

第八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第八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电影艺术政治化
本雅明较推崇的电影偏向于纪录电影、左派电影和有社会 主义倾向的电影 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化的主张(将电影艺术应用于政治,使 艺术为无产阶级服务)出发点:
一是出于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考虑
• 希特勒将政治审美化
二是受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影响
• 史诗剧并不看重作品的审美因素,而更注重它对观众产生的政 治效果 • 史诗剧的间离化效果所具有的“中断”与“震惊”体验
灵晕(aura,或光晕)概念解读
艺术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即原真性 意味着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感 昭示着艺术品的历史感,即与传统的关联 这一概念与艺术品的礼仪或膜拜功能相关 概念规定了人对艺术品的感知方式——聚精会神、凝 神观照
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膜拜价值——有光晕的传统艺术 展示价值——机械复制的现代艺术 价值的改变意味着感知和接收方式的变迁 当膜拜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时,意味着光晕的丧失及传统 艺术的没落 “祛魅”及距离感的消失致使传统艺术陷入危机之中
学术成就
逝后出版的作品集包括:
《本雅明著作集》(两卷本,阿多诺夫妇编撰) 《本雅明全集》(七卷本,罗多夫· 蒂德曼编撰) 《本雅明书信全集》(六卷本,亨利· 洛尼茨编撰)
学术价值
深奥广博 思维跳跃 文风奇特
几乎对20世纪上半期所有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 重大问题都做了直接或间接的探讨
在当代学术研究中,本雅明是被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之一,人 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政治、哲学、语言学等不同视角深入 他的著作
思考题
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艺术生产、艺术品的存在方式以及艺 术接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表现在 哪里? 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崇拜价值”(或翻译为“膜拜价 值”)? 相对于戏剧艺术而言,电影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电影艺术的独特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涉及到艺术政治化(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pdf 24页)

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pdf 24页)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Walter Benjamin(1889-1940)本篇文章的核心問題與結構⏹核心問題:⏹靈光的特性;藝術作品的靈光;攝影中的靈光以及靈光的消逝;在以電影為代表的複製技術中新的藝術可能性。

⏹結構⏹靈光問題:藝術品與可複製性∕可機械複製性(電影)(Ⅰ—Ⅴ)⏹靈光消逝與靈光的模仿(人相學與明星崇拜)(Ⅵ、Ⅸ—Ⅹ)⏹電影與戲劇(Ⅶ—Ⅷ)⏹電影與大眾;潛能:美學的政治化(ⅩⅠ—)Ⅰ:藝術與可複製性⏹藝術是可複製的⏹藝術的複製方式⏹古希臘:鎔鑄和壓模法⏹木刻⏹銅刻板、蝕銅版畫⏹石版畫:複製技術關鍵的一步。

直接素描於石版上,可大量複製並推陳出新。

⏹機械複製:攝影術(靜態)到電影(動態及有聲)Ⅱ、藝術品的本真性(一)⏹藝術品與複製品的差異:本真性⏹本真性(authenticity):此時此地——獨一無二地現身在它所在之地。

⏹本真性與時間:時間傳遞事物的可遞移的部分,形成歷史;歷史則成為見證力。

⏹機械複製⏹與較不依賴原作,亦即不依賴本真性⏹能克服時空因素,將藝術品傳達至原本到達不了的地方。

Ⅱ、藝術品的本真性(一)⏹藝術品vs複製品⏹僅此一回vs大量⏹現時性(presentness)vs可遞轉的⏹大量與可遞轉這兩項過程和當時的群眾運動息息相關。

其最有效的原動力就是電影。

(換言之,電影是複製的極致)Ⅲ、靈光⏹靈光⏹『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仍如近在眼前。

』⏹獨一性(uniqueness)與時間性(歷史性)⏹Collins Cobuild⏹An aura is a quality or feeling that is associatedwith a person or a place and that seems to surround it or come from it.靈光的要素:距離⏹距離的概念和兩方面的觀點相連:⏹藝術作品的儀式(崇拜)價值和展示價值:前者涉及宗教、神聖的部分,也是靈光蘊含的所在;後者是世俗的,資本主義商品的特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在一个与现在根本不同的时代里,那些对物和环境施加的影响比我们现在小得多的人创立了美的艺术,确定了美的艺术的不同种类。

然而,我们的手段于其所达到的适应能力和精确性中正经历的惊人的增长使我们看到,古代的美的艺术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已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因为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

近20年来,无论是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自古以来那个样子了。

人们必须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保罗·瓦菜利1[15]:《艺术片论集》,巴黎版,第103-104页(《无处不在的征服》)。

当马克思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这种生产方式尚处于初级阶段。

马克思努力使他的研究具有预言价值。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对这种基本状况的描述使人们由之出发能看到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东西。

于是人们看到,资本主义不仅越来越增强了对无产者的剥削,而且最终还创造出了消灭资本主义本身的条件。

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比基础的变革缓慢得多,它用了半个多世纪才使生产条件方面的变化在所有文化领域中得到体现。

只是在今天,我们才能确定这一变革以怎样的形态实现。

要作出这个说明,就必然会提出某种程度的预言性要求。

然而,就符合这个预言性要求的程度而言,有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的艺术论题就及不上有关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更不要说无阶级社会的艺术论题了。

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所具有的辩证法,在上层建筑中并不见得就不如在经济结构中那样引人注目。

低估这些论题所具有的斗争价值,将是一种错误。

这些论题漠视诸如创造力和天才、永恒价值和神秘性等一些传统概念——对这些概念的不如控制的运用(眼下要控制它们是很难的),就会导致用法西斯主义意识处理事实材料。

我们在下面重新引入艺术理论中的这些概念与那些较常见的概念不同;它们在艺术理论中是根本不能为法西斯主义服务的;相反,它们对于表述艺术政策中的革命要求却是有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Βιβλιοθήκη 【精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