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教案)

合集下载

《寓言》教学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自读感悟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议读交流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4.出示幻灯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3.他明明知道什么?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

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指名读第2句出投影片: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2《寓言二则》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2《寓言二则》优秀教学案例
同时,教师还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寓言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寓言故事,感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实现生活与学科的紧密结合。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乌鸦为什么会受到狐狸的欺骗?”“蚂蚁为什么能成功地储存食物?”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语文知识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生词、成语、语法等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和寓言故事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型、语法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预测、提问、推理、总结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寓言故事的语言魅力。然后,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学习生词和成语:教师对课文中的生词、成语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并学会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结果及寓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力,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成长。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

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

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第1篇: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齐读课题。

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1、第一自然段:⑴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

(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2、第二、三、四自然段:⑴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⑵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思维。

)⑶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⑴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其实该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精选篇1)教科书分析:1.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人为了让秧苗长得快一点,而把秧苗拔高的故事,说明了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

故事短小,语言浅白,道理易懂,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学习。

2.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相对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

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课后练习题:“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体现了阅读理解——概括抽象的逻辑训练过程,是一个难点。

要做好任务分析,以安排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标。

4.课后练习题:“读一读,说说每组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不是要求掌握“赶紧”“焦急”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状语表情达意的效果,体会如何在句子中写具体些的表达要求。

5.课文只有一幅插图,而插图仅仅呈现《亡羊补牢》故事发生的一个具体情境,对借助插图阅读帮助不大,体现了向第二学段阅读学习的过渡,因此,利用寓言故事的题目梳理故事的条理以了解故事内容,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6.课后选做题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本设计不涉及。

学情分析:1.寓言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白纸一张,在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已经学习了《坐井观天》等三篇寓言,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1.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及语言出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的意思,体会“好像”一词的不同用法。

3、会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语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复习导入。

出示: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些成语大都蕴涵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教学“寓”字及寓言这种故事特点。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

1、“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读了以后,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想不想读?3、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4、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生字词:望转言自筋尽喘截巴望好像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5、分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巴望”是什么意思?种田人巴望禾苗快些长大,找出句子读。

2、禾苗怎样?出示句子:①禾苗好像一点也没长高。

②水面平得好像一面大镜子。

“好像”的意思一样吗?③禾苗一点也没长高。

把句里的好像去掉读一读,与原来的句子意思一样吗?3、种田人可能看不出禾苗的成长,也可能嫌它长得太慢了,所以焦急得转来转去,“焦”字换偏旁,截、推、堆、准。

理解焦急。

4、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读第二节。

①扣“一棵一棵”:田里有多少棵禾苗?(体会筋疲力尽)②看图,农夫一棵一棵拔时会说些什么?(体会得意)③感情朗读5、学习第三节,引读结果:农夫真够累的啊,但他挺开心,他回到家里,……6、种田人弄得筋疲力尽,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别人都不明白什么回事,齐读第四节。

“枯死”是什么意思?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植物生长资料)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如履、及、遂、度、宁、以等。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明确本文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迷信教条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难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法教学步骤:一、检查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2、作家、作品(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师从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之集大成者。

3、正音辨形履lǚ 遂suì 宁nìng度:(1)duó量长短(2)dù 量好的尺码二、诵读课文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停顿: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其它同学纠正其不正确的停顿。

有争议时,教师予以点拨。

三、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

2、疑难的文言词语,小组讨论解决。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范文(2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范文(2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范文教材简说“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

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

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

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

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

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

如,“桩、窜、锄”。

但要注意“窜( )”跟“串( )”、“锄( )”跟“助( )”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上的“隹( )”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

“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

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

“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一、导入二、朗读感悟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

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以下是一份针对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阅读《寓言二则》这篇文章,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寓意。

3.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型。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具准备:1.课文《寓言二则》2.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3.图片或演示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物体,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在故事中将起到什么作用。

2.呈现一些与道德相关的图片或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对与错,从而导入道德寓言的概念。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让学生跟读课文《寓言二则》,并由老师针对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解释和讲解。

2.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等辅助教具,呈现每则寓言故事对应的情景和角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逐一讨论每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能表达的道德观点。

三.阅读理解(10分钟)1.老师提问学生对于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向课文中寻找相关信息来支持他们的回答。

四.学生讨论(15分钟)1.分小组或整班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对于故事中寓意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理解尊重并接纳他人的意见。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选一个故事,再次讲述这个故事。

2.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可以引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总结寓言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2.评价学生对于故事寓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

七.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将小组写作练习的材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讲述他们选定的寓言故事。

2.鼓励学生思考每则寓言故事的启示,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3.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 自己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并准备分享给同学们。

备注:1.教案中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寓言二则》教案(通用15篇)

《寓言二则》教案(通用15篇)

《寓言》教案《寓言二则》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二则》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二则》教案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亡羊补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寓意及其表现手法。
-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寓言文学的学习。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寓言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成语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运用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创作一篇寓意深刻的短文。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布置学生阅读一篇与《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类似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能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寓言寓意,并尝试从故事中总结出生活中的智慧。
2.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表现手法,要求学生创作一篇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寓言短文,寓意要深刻,不少于300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寓言文学素养。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成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分析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指导学生如何将寓意融入写作中。
2.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寓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二则6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二则6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二则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二则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拔苗助长)同学们从课题中能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质疑激趣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思考:从课题中,你想知道或了解哪些内容?3、学生质疑,师归纳:那个人为什么要拔高禾苗?那个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三、学习课文生字词1、学习课文生字词学生自由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焦、喘学生讨论自己习字的和小诀窍2、学习生词学生找出文中的生词,并多读多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质疑激趣”中的思考题四、学习课文1、听课文录音朗读2、学生分段读课文3、找出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学生说一说:从这个人的话语里你有哪些想法?学生交流,师及时引导大家体会。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寓言所包含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二则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亡羊补牢》,理解寓意,懂得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早听别人的劝告,损失会更少。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寓、则”等 10 个生字,会写“亡、牢”等 6 个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教学难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有趣的故事,它们都叫寓言。

(板书:寓言)2、那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故事?(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亡羊补牢》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羊圈破了个窟窿,丢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2)交流反馈:他没有及时修补羊圈。

(板书:羊圈破丢羊不补)学习第二自然段(1)第二天,羊又丢了,养羊人有什么反应?(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后悔”的意思。

(3)养羊人为什么后悔?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养羊人后悔之后,他是怎么做的?(2)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反馈:他赶紧把羊圈修补好了。

(板书:后悔补圈)(3)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理解。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亡羊补牢》的故事情节和蕴含的道理。

强调在生活中,我们要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指导书写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郑人买履》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

3.自读《郑人买履》,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

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指名读,正音(吾w、宁nng、度du、度d);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

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 量长短;度d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可不容易,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学会它,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进行学习呢?(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4)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2.小组探究学习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再讨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四、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通过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吗?谁能来说说你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背景知识。
4.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积累一定量的成语和俗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4.结合课后作业和课堂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从《寓言二则》中体会到生活中的智慧,认识到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勇于面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能够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勤奋、勇敢等。
3.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寓言故事学习的收获和感悟,总结所学知识。
2.教师归纳: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强调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3.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寓言故事中所传递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课后作业:布置与寓言故事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小组任务: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情节、道理启示等,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下节课向全班同学分享。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主题:《寓言二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寓言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寓言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2. 学习寓言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3.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寓言故事。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寓言故事一:《狐狸与葡萄》教学步骤:(1) 导入:以引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为起点,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寓言故事的题目或插图,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并进行讨论。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狐狸与葡萄》,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故事的寓意。

(3) 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结构和道德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狐狸对葡萄不感兴趣并有何寓意,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4) 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分享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5) 作文: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寓言故事,分享自己的创作。

2. 寓言故事二:《乌鸦和狐狸》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狐狸与葡萄》,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发对寓言的进一步思考。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乌鸦和狐狸》,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故事的寓意。

(3) 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结构和道德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何被狐狸欺骗并有何寓意,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4) 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分享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5) 作文: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寓言故事,分享自己的创作。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 寓言故事集:提供多种寓言故事供学生阅读。

3. PPT演示:整理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辅助讲解。

4. 黑板或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根据学生的回答问题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估。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三篇

【导语】课⽂由《亡⽺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组成,分别说明了⼀个深刻的道理。

《亡⽺补牢》讲的是⼀位养⽺⼈修⽺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为了让秧苗长得快⼀点,⽽把秧苗拔⾼的故事,说明了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

故事短⼩,语⾔浅⽩,道理易懂,适合⼆年级学⽣阅读学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

2.能分⾓⾊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过程与⽅法】 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内容,体会寓⾔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理,做事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懂得应该听取他⼈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语⾔故事,体会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揭⽰的含义 第⼀课时 (⼀)导⼊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第12课《寓⾔两则》。

板书,提醒 谁想展⽰⼀下你的预习作业,教⼀教⼤伙你昨天已学到的东西。

1.记字形,学写⽣字:疲筋 2.认读⽣字词,理解词义. yù zé jiāo jīn pí mèn 寓⾔两则 焦急 筋疲⼒尽 纳闷 3.读通课⽂ 4.按课⽂内容填空 古时候有个⼈,因为想让⾃⼰的⽲苗就把⽲苗结果。

告诉我们。

⽣:寓⾔就是⽤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个道理。

(⼆)⾃读⾃悟,理解课⽂内容 1.⾃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读准⽣字新词。

标出⾃然段序号。

(2)理解⽂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2.⾃读⾃悟: (1)这篇课⽂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演,怎么样?想要演好这篇寓⾔,⾸先咱们就要揣摩⼀下⽂中这个⼈的动作语⽓,把⾃⼰当作这个⼈,来,⾃⼰试着读读课⽂。

(2)把你认为读的的⼀段读给⼩组的⼈听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3.指名读⽂ (1)第⼀⾃然段: A、你读得挺着急的,这个⼈为什么这样着急?(巴望⽲苗快点长⾼)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段中还有那些地⽅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第一篇:《寓言二则》教案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初一语文备课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情况。

2 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掌握相关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已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两则寓言故事。

5 理解故事寓意。

教材分析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予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楚国有个人过江时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

这则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2、守株待兔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3、说说你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了解出处和作者。

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2)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指名读,纠正。

(4)学生齐读。

(5)概括说说故事大意,注意事情的发生和发展。

翻译课文。

(1)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2)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3)老师巡回释疑。

(4)合作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握寓意。

(1)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是怎么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故事的寓意,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举个实例说明。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寓言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及寓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寓言故事续编或改编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字词基础和阅读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寓言二则》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寓言故事充满兴趣,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但部分学生对寓言的寓意理解尚浅,需要教师引导。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识别生字词并尝试运用,但词汇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针对此方面进行重点指导。
3.学生在表达方面,口头表达能力较强,但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加强训练。
4.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积极参与讨论,但个别学生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激发自主学习意识。
5.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寓பைடு நூலகம்故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寓言二则》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领悟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寓言故事的续编或改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教案、教学设计
6.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寓言故事续编、寓言故事演讲等,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8.教学评价,全面多元: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利用多媒体展示《掩耳盗铃》和《滥竽充数》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掩耳盗铃’和‘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掩耳盗铃》的故事,注意讲解生字、新词,如“掩、盗、铃”等,确保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各小组针对讨论内容进行分享,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共同探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点拨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两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强调诚实、团结等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寓言故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将寓言故事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寓言二则》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以及《乌鸦和狐狸》。内容围绕寓言的定义、特点及其寓意展开,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掌握故事中寓意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包括:
1.熟读并理解《狐狸和葡萄》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内容;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型,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创新思维的激发:鼓励学生在理解寓言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角色,你会怎么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寓言二则》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及其寓意。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做得不错,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的结构和寓意,帮助他们掌握分析故事的方法。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我感到很欣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狐狸和葡萄》这个案例。这个故事展示了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待得不到事物的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的结构分析和寓意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寓言故事,以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羊为什么会丢的呢?【追问】
(1)指名朗读句子,相机教学“钻”和“叼”,引导学生用动作演示法来理解字词。
“钻”文中的意思是进入,“叼”意思是用嘴衔着。
(2)再次巩固朗读重音的处理
(3)出示:原来狼又从窗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引导学生对比朗读,感受故事叙述中承前省略,避免重复的方法。
素养目标:
1.感知寓言故事的特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尝试讲述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体会词语在句中的作用,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寓言故事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拔高禾苗 于 筋疲力尽
为时不晚 赶紧 禾苗枯死 求 白忙一场

七.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第一课时:习字册。
第二课时:素养练习册。
课外作业:
第一课时:感情朗读课文;读背扩词。
第二课时:说一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
八.教学反思:
通过集中识字教学,扫除阅读障碍,然后通过问题导引,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初步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学习简单叙述,尝试结合课文进行语境中的言语实践,实现文本语言的积极内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少了一只 揠苗助长
又少了一只 (后悔) 巴望快长 急 内心焦急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
3.教师板书“揠苗助长”,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4、解题,理解“揠苗助长”中“揠”的意思。
活动二:整体感知,解题理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教学生字词
巴望焦急喘气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筋疲力尽长高一大截
(1)指名开火车读词语,相机正音。
(5)可是,养羊人觉得补窟窿是件要紧的事情吗?【高阶问题】
(6)再次引导朗读。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1)教学“后悔”,引导学生想象养羊人此时的后悔心情。
(2)他是这么想的,是不是也是这么做的呢?从这个自然段的三句话中找一个词语告诉大家。(赶紧)
(2)交流识字方法。
(3)学习“筋、疲”。
3、根据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齐读相应的自然段。
这个故事中哪一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农夫在拔禾苗?—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农夫为什么要拔田里的禾苗?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农夫忙了一天之后,结果怎样?一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4.教师总结:尽管寓言故事很短小,但是它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以后我们在说故事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方法(板书:起因经过结果)【知识结构化】
2.刚才你们读到的两个寓言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
3.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则《亡羊补牢》,理解“亡”“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看谁能在文中找到它们的意思。
亡:丢。牢:羊圈。
4.现在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的理解,了解词语的大意)
问:这个羊圈修得牢不牢?从哪个词语能看出来?(结结实实,相机引导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很整齐可以叫“整整齐齐”,,很认真可以叫“认认真真”,很干净就可以说“干干净……【知识结构化】
活动四:对接生活,明理导行
1.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高阶问题】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指导写字。
3、展评学生的书写。
通过听故事,初步感受寓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积累词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通过问题导引,培养提取信息的阅读素养,在对话情境中,有趣地教学生宇。通过句式朗读和对比,让学生初步发现语言的微妙。
通过围绕高阶问题品词析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同时,养成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的习惯。
3.教师相机板书“寓言”,并教学“寓”
4.教师相机总结:刚才老师讲的寓言故事里就包含一些道理,指导朗读课题,并相机教学“则”,两个寓言故事就叫“寓言二则”,也可叫“二则寓言”,两条新闻就可以叫“新闻二则”或“二则新闻”。【知识结构化】
活动二:整体感知,解题明义
1.提出初读要求: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难点:初步感知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地看待周围事物和现象。
三.教学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框架设计
素养表现策略及内容
我的修改
第一课时
活动一:谈话导入,初识寓言
1.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都爱听故事。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个故事,想听吗?
2.你们觉得这两个故事怎么样?(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特点:故事短小精悍,十分有趣,还能给人启发)
3.总结: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亡羊补牢一为时未晚。
活动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活动一:复习导入,走近故事。
1.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则寓言,题目叫什么?
指名回答,并请学生板书“亡羊补牢”。还记得这个故事
里的道理吗?
6.和你的同桌合作,来演一演这一段吧,你读他演。
7.齐读
活动五: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农夫之愚
1.忙了一整天,农夫很累很累,回到家,他对儿子说——(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农夫说的话)
2.不明白怎么回事的儿子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小朋友们想一想:听到这个消息后,农夫会怎么样呢?
活动六:对接生活,明理导行。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四:学习第二自然段,深刻体会农夫之累。
1.(出示农夫苗的图片)谁来说一说,他在干什么?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这里藏着一个带“急”的词,看谁先找到,(板书:急忙)他急急忙干什么去了?
4.怎么拨的?【追问】
5.拔了多长时间?课文是怎么说的?(引读)是呀,当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农夫在田里——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农夫在田里——当农夫汗流满面时,他还在田里——【情境创设】
(2)“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一一天,两天,三天”要指导停顿的处理,“一点儿”要重音处理,以表现农夫的焦急
4.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这样焦急,都是因为他一一出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指读后问:能将“巴望”换个词吗?(希望、盼望、期望、渴望)
1.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高阶问题】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七:学习讲故事。
1.引导学生梳理两则寓言的故事脉络。
2.学生练习讲文中的寓言故事,或讲述生活中类似于“亡羊补牢”或“揠苗助长”的故事。
活动八: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上课内容
12、寓言二则
科目
语文
我的修改
所属年级
(二)年级(下)册
备课者
周玲玲
一.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4.当他丢了一只羊后,就没有人去劝过他吗?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街坊”正音:“坊”在词语里
读轻声;释义:街坊就是指邻居。
(2)出示句子,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3)引导学生创意对话:一生读街坊说的话,一生创编应对的话语。
(4)结合学生朗读中重音的处理(“赶紧”),围绕“赶紧”发问:老师想问你,为什么把“赶紧”这个词语读得特别重?(是想告诉养羊人,补窟降是件很要紧的事情,不能拖)
活动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深刻体会农夫之急。
1、轻声读,从这个自然段里找到两个写农夫心情的词语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巴望、焦急)
2.引导理解人物焦急的心理
(1)换个词,“焦急”就是—“着急”,非常着急。
(2)出示第三句,引导学生读出十分着急的语气。
3.找找从哪里还能看出农夫十分着急。(1)“天天到田边去看”中的“天天”朗读中要重音处理。
5.相机教学“亡”和“牢”。
活动三:精读《亡羊补牢》,理文识字
1.读故事,找一找这个养羊人一共丢了几只羊?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1)指名学生朗读
(2)引导学生发现朗读过程中重音的处理。(“又”读重音,表示再一次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