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安忆小说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王安忆的小说观

王安忆,在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不仅在小说创作上独树一帜,个性鲜明,而且在小说批评理论上也很有建树。她当年凭借写知青生活、文工团生活走上文坛,到现在在文坛上已经是颇有成绩了。从“雯雯系列”到《小鲍庄》,到“三恋”,到《叔叔的故事》,到《乌托邦诗篇》,到《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到《长恨歌》等。写的东西虽然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但却表现出王安忆不断想摆脱个人经验的束缚,而去追求小说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本身的东西。这是她个人对小说的一种探索与追求,除此之外她还创作了不少文学理论,她对小说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她的小说理论可以说是对传统理论的颠覆。这里主要谈一下她的“四不要”理论。

她的小说观很明显也很集中地体现在“四不要”小说理论。所谓“四不要”便是:一,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二,不要材料太多;三,不要语言风格化;四,不要独特性。初看到王安忆的这“四不要”感觉简直就是惊世骇俗,这完全是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了。这也可能是她自己对小说的深层的体悟吧。她自己说道:“在最初的时期,我写小说,只是因为有话要说,我倾诉我的感情,我走过的人生道路所获得的经验与感想。······但是,我渐渐地感到了不满足。其实我在选择写小说作为我的倾诉活动的时候,就潜伏了另一个需要,那就是创造的需要。这时候,自我倾诉便无法满足创造的需要了。”可以说是现实的生活把她最初的那种对生活的体悟给打破了,所以她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了,她也对她的小说创作重新以另一种眼观去看待,去探求一种小说的创作准则。就是这样,她提出了“四不要”理论。

一,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这句话一看就是违反常态的,就是在我现在看来都觉得很是诡异,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更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传统的看法是小说中创造的人物要力求个性化,每个人物即是典型但又是单个人。而王安忆不要特殊环境不要特殊人物,这表明她放弃了传统的那种艺术的塑造方法,而采取她的新的创作方法。王安忆认为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去而逼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别的行为是以一点来看全部,不符合她的总体性原则。而且这样会把偶然性夸大,而使必然性缩小甚至被取消,这样会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反而忽略了大的悲痛与大的欢乐。也许那样会有点小的乐趣,并陶醉于这种小乐趣之中,但这并不是王安忆想要的。王安忆的这一不要表明她很注重整体性,个性化的人物在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假定的,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这种人物需要作家去自己加工,而失去了真实性。比如说《鹿鼎记》里面韦小宝这个人物,大家一看便知道这是很假的,虽然金庸先生做了很精彩的塑造,但无论如何

我们都始终觉得那就是塑造出来的东西,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还有其中的特殊环境的设置,这些都不能不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艺术效果。而王安忆的人物塑造并不作过多的艺术性的加工提炼,这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作者不需要去费尽心机的构造而只需要直接从生活中取材就行了。这样的人物自然会更加接近生活实际,而且王安忆的不要特殊环境也是如此,环境不是作家构建的多种巧合的聚合体,而只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提取,也是更加贴近真正的生活实际。这样给人的才会更加像生活,而不像是艺术品,更具天然而少了雕琢的痕迹。当然这样的话会对她的创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她想要去写出那种很吸引人的人物就很难,读者就可能不会爱读她的作品,或者说她要写出那种很吸引人的人物的话就更加需要功力,这也算是她自己给自己的挑战吧。

二,不要材料太多。王安忆认为“所有一切有力量都具有单纯的外。材料太多会使人被表面复杂实质简单的情节淹没,而忽略了重要意义的情节”。这样说来的确也是非常的有道理的,而且王安忆提出了有好多经验性的材料表面上看是有联系的,实质上是并没有联系的,这些材料放在一起会使它们互相拉扯消耗反而使小说的很多东西变得模糊不清,掩盖了本质,而且这也会影响小说的精神层面的建构。从这点还是可以看出王安忆是很重视小说的内在的,也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她的这个“不要”已经把小说的情节都抛弃了,也就是把小说的很重要的特征都抛弃了。她这样是抛弃了过于重视外在的情节而忽视了内在精神,这样她的小说作品呈现出很明晰的脉络,而不像有些做接的作品貌似曲折回环但实质是那种给人拼拼凑凑的感觉,人为的感觉太强了。王安忆这里强调了材料的筛选,必须筛选出那种可以在逻辑力量上推动小说发展,具备这种高动力的材料。但王安忆也承认了这便是难点所在,好多人可能会被材料的表面所迷惑了,这也可能是考验作家的时候吧。但是王安忆这样处理,把情节抛弃掉的话,可能会造成她的小说给人的初次阅读的乐趣感不强,也许读者需要多次阅读才能体会到里面的内涵。这样的话就可能会使她作品的读者数量不多。

三,不要语言的风格化。王安忆认为风格性的语言是一种标记性的语言,它一旦脱离读者对此标记的了解和认同,便会无法实现,而且风格性的语言是一种狭隘性的语言,缺乏建造功能,它只能借助读者的想象来实现它的目的,它无力承担小说是叙述艺术的意义上的叙述语言,而且会使人强调局部的,会有趣味性的倾向。这里王安忆是在强调语言本身应该具有一种建造性的功能而且具有一种涵盖力的功能,这是一种抽象性的语言,也是在强调一种整体的作用,而非局部的。这里在此可以看到王安忆对传统的小说的创作上的对立,个性化的语言是小说的一种个性,如果小说中的人物不分性别身份都是说几乎相同的一种话的话,那么这个小说的趣味性生动性将会大打折扣,但是王安忆就是要这么做,可能她

就是要做这么一种超越吧,超越传统的束缚。其实这也是和她前面的那几个不要相联系的,她既然可以不要特殊人物就可以不要个性化的语言了,这是的确可以的。但这样的代价就是作品无法得到广大的共鸣,影响力会有限,这种影响其实在前两个“不要”中就已经产生了。

四,不要独特性。这点其实就王安忆的上面的几个观点来看也是必然的,她必然会反对独特性的,她不要风格化,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过多的材料就很是可能不要独特性。她认为独特性是很容易被模仿的很容易被重复的,所以也是极易被取消的,独特性会使人忽略了整体性,容易把个别的东西无限制无根据地扩大,而忽略了经验的真实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里王安忆还是强调了作品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她还讲求逻辑的严密而反对那种为了作文而盲目的构建捏造而违反了逻辑的真实性。王安忆努力营造作品的整体效果,追求在总体上的形式而不是局部的一种特殊,这种特殊可能会破坏了总体的均衡效果。其实王安忆的这种取消独特性的追求又在另外的方面形成了她的独特性,当然这是另外的一种独特性。她这是在追求一种永恒的独特性,而不是那种暂时用来取巧以便取得自己在文学上的一席之地的独特性,不是那种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因为这种独特性是容易被取消的。她所谓的这种独特性是一种完全高出一般作家的,无法侵略的,是能使作品更上一层楼的。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好多人都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性的作品一夜成名,功利主义极强,而不再是追求那种在作品深层面的崇尚创作的精神。这种人的作品往往是出名快但被人遗忘同样是快,王安忆反对这种,她提倡的作品是有整体效果的,也许是那种能经受住时间的沉淀的吧。

整体来看,王安忆的这“四不要”也是相互关联的,第四个“不要”是前三个“不要”的总结,前三个“不要”是第四个“不要”的具体表现,第四个“不要”是核心,也是王安忆所追求的最高的目标,最终要达到的境界。她的这个“四不要”小说观是一种全新的小说观点,对传统的小说观、小说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否定。这也是她自己通过写作实践所体悟出来的,而不同于有些纯粹的小说批评理论家。她的这套理论总体来说是强调一种整体性的,而且是整体内部的均衡性,强调了作家的主体精神意识,而且这种主体精神意识要突破客体的一般经验的束缚,从而使作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她在“雯雯系列”中的《69届初中生》里,前半段是与她的经验有关的,而后半段她让“雯雯”脱离他的个人经验,力求以她来表现更大多数人的命运。虽然她承认自己的做法是有点失败的,但是至少她在向着自己的理论的方向去努力,就如她自己所说的一样,与这“四不要”相对的就是她现在和将来要努力所追寻的,她现在也在一边思考一边努力去做,去实践,她在她的创作之路上也的确是这么努力的。虽然不能完全达到自己理论的高度,但却在尝试。她的这种理论的不足便在于损害了小说叙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