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1]
生命的隐喻_从_长恨歌_的叙事功能谈起
无一不是时间造成的。 然而时间只是一个背景 的流逝, 这种时间给王琦瑶的就是意义非凡的青春的逝去。 生命的衰落, 王琦瑶这一标志就因为时间而具有了一个有升有降的生命 历程。 从空间上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上海的弄堂。王琦瑶是 上海弄堂的女儿,因为作李主任的情妇而住进了爱丽丝公 寓, 然后是避难邬桥, 最后回到上海弄堂平安里。上海弄堂 可以说是王琦瑶的主要生活环境, 生命空间, 它不只是为王 琦瑶提供了生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王琦瑶一种旧 上海的文化特质, 王琦瑶的魅力是旧上海的弄堂赋予的, 因 而王琦瑶本身的生命就成为一种载体,一种旧上海风情的 体现者和见证者。王琦瑶的人生、她的生命展开就不再是 单纯的一个 “三小姐” 的人生悲欢, 而是负载了一种文化想 象, 成为一种上海风情与魅力的展示场所。 最后我们就将注意力集中到 “王琦瑶” 上了。王琦瑶的 生命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文本叙述中又通过一种意指 作用将王琦瑶的生命与旧上海的繁华梦联系起来,这种意 指过程可以在文本叙述中找到很多表述。第一部第一章的 赋义过程无疑是这样一种意指的开始, 在后面的叙事中, 作 者经常性的将王琦瑶泛化,使得王琦瑶在我们的印象中成
④
将历史时间与王琦瑶的生命时间对应上了,这种历史时间 成为王琦瑶生命的标尺和刻度。叙述是在王琦瑶的生命历 程中展开的, 叙述中的时间是快速流淌的抓不住、 阻不断的 流水一样的, 我们在行文中通常找不到具体的时间点, 不知 道王琦瑶是在哪一年去了邬桥避难,又在哪一年住进了平 安里, 小说中再次出现具体时间是在 “熟客” 那一节, “她看 她是挽也挽不住,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⑤毋庸赘言, ” 我们可 以明显感觉到, 具体的年代是不重要的, 具体时间的作用是 服从于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表达需要的,即一种时间流逝的 质感, 我们在不断推进的叙事中, 感到一种不可逆转的时间
王安忆作品解读 (1)
题目关于王安忆的专题研究报告学校梧州学院系部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汉语言文学2班组长郑丹妮组员傅梦妮罗妤韦洁任平指导老师邓玉莲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0日目录一、研究内容………………………………………………………….3页二、研究方法………………………………………………………….3页三、组员分工………………………………………………………….4页四、研究综述………………………………………………………….5页(一)王安忆简介…………………………………………………….5页(二)王安忆作品的叙事风格……………………………………….8页(三)王安忆作品的叙述空间……………………………………11页(四)“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15页(五)女性意识的比较分析………………………………………18页五、研究评述……………………………………………………20页六、课题研究……………………………………………………….21页小结……………………………………………………….27页七、原献资料………………………………………………………28页一、研究内容王安忆作为当代一名比较杰出的作家,她的小说总是存在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其近三十年的创作中,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人性意蕴、女性意识。
本文立足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叙述空间、“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以及女性意识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来剖析、透视其小说中的深刻文化气息。
二、研究方法立足于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以及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等创作方向,组员分工协作,组员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研究。
从王安忆的自身小说创作开始剖析到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一同比较,从中挖掘素材,找寻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独特视角。
三、组员分工资料搜集郑丹妮王安忆简介罗妤王安忆的叙事风格郑丹妮王安忆作品中的叙述空间傅梦妮“三恋”及女性意识韦洁女性意识的比较罗妤排版美化郑丹妮、任平审核校对任平、傅梦妮小结评述任平四、研究综述(一)王安忆简介: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王安忆小说的空间叙述与生命意识
王安忆小说的空间叙述与生命意识郜雪【摘要】Strong spatial consciousnesses infiltrates in Wang Anyi’s novels.With the change between time and spac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narrative vision,there exists a spatial narrative regularity from“school”to “county town”and then to “city”.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narration in Wang Anyi’s novel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life consciousness and spatial change,especially the course of women’s life consciousness from puerility to maturity.%王安忆在其小说创作中渗透着强烈的空间意识,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叙述视野的开阔,小说中空间叙述呈现“学校”到“县城”再到“都市”的规律性。
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空间叙述的分析,论证了其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成长与空间的转换关系,尤其是女性生命意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39-42,48)【关键词】王安忆;空间叙述;生命意识【作者】郜雪【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作为一种叙事文本,小说的情节叙述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来进行,进而建立了叙事的秩序性。
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时间更是对情节的还原和超越,因此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长期以来备受学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论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特征
论 王安忆 小说 的叙 事特征
王英栋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王 宁 沧州 市烟草专 卖局
摘 要 : 中国小 说 的发展历 史悠 久 ,小 说的叙 事方 式直 到上世 纪才得 到 了创 新和 发展 ,王安 忆小说 的叙 事方 式就是 这 一创 新 的典 型代 表 。王安 忆是 我 国 当代 著 名作 家 ,她 的小说 作 品经 历 了前后 期 的转 变 ,前 期作 品传 承 了传 统 的小说 叙 事 方 式,后 期 的作 品 中叙 事方 式多 了很 多创 新 的 元素 。王 安忆 的 小说一 直 以丰 富 多变 的想 象 力、 复杂 的叙 事 时 间、 多角度 的叙 事角度 等给 我们 留下 了深 刻 的影响 。本文 多维度 的从 叙事 学的角度 来分 析王 安忆小 说的叙 事特 征。 关键 词 :王 安忆 ;小说 ;叙事 特征 王安忆从 1 9 7 7年从 事 写 作: [ 作 以来 ,就 有 大量 的文 学 作 品面世 ,其 文体形 态包括 小说 、散 文等 。在她 的 小说 作品 中 ,叙 事方 式通常 是非 常复杂 多变 的 ,我们很 难从 中 探 寻 它 的规 律 。但 是仔 细研 究 ,还 是可 以发现 王 安忆 的小 说 中 的叙 事 方式 一 直 是 以 中 国传 统 小说 的 叙 事 方式 为 基 础 ,并在此 基础 上进行 创新 和 改革 。以下我 们就 来分 析下 王安忆 小 说作品 中的叙 事特征 。 叙 事 结 构 的 传 承 与 革 新 部完整 的文 学作 品肯定有 一个 完整 的框架 支撑 着整 个故 事 ,这 就是 我们 所说 的叙 事结构 。叙 事结构 为读 者提 供 了一个 体验 小说人 物生 活情 感的 空间 ,为作者 营造 一 一 个 创作 的架构 。这 是每 一个 问些作 品着 不可 或缺 以及极 其重 要 的部分 , 是 每个 作者 开始 写一部 小说之 前要 首先确 定 的。 王 安忆 的小说 中的 叙事 结构不 仅继 承了 中国传 统的叙 事模 式而 且还 做 出了大胆 的创 新 。传统 的叙事 模式 在王 安忆 的 每 部小 说中都 有存 在 ,从 《 流 逝 》、 《 长 恨歌 》到 《 本 次 列车 的 重点 》、 《 岗上 的世纪 》 ,每 一个 故事 都是通 过一 个 一个 的小情 节一 次展 开 ,将 情绪 和矛盾 堆砌 到 了极点 , 在一 定 的时 间集 中爆发 ,将故 事推 向全 局的 高潮 。这样 在 激 烈 的矛盾 中将人 物 的性格特 点 、言行举 止刻 画 的淋漓尽 致 ,充 分 的展现 了人物 的特 色 。拿 《 本 次列 车 的终 点》 来 举 例 ,小说 以陈信 回到 魂牵梦 绕 的家乡 上海 为背景 展开 , 离开 家 乡 1 0 年 之 久 的陈 信归 乡之 后 的喜 悦 还 没散 去 ,一 系列 的问题 却让 她措手 不及 。快节 奏 的城市 生活 ,工作 的 问题 、婚姻 问题 、住房 问题 让陈信 与这 个城 市亲人 朋友 都 产生 了隔膜 ,在 种种这 些矛 盾 的激发 下 ,终 于破坏 了陈 信 对 上海 的美 好 印象 : “ 上海 并非 想象 中的那 样完 美 。”王 安忆将 焦 点瞄准 知青 这一个 特殊 群体 ,将她 们 回城 之后 的 迷茫 、困惑 等情 绪通 过一 系列具 体 的生活琐 事表现 出来 , 事件 一 ‘ 件件 展开 后在 矛盾集 中点突然爆 发 ,最后 呈现 出整 篇作 品想要 表达 的感 悟 : “ 只要 到达 ,就不 会惶 惑 ,不会 苦恼 ,不会 惘然 若失 ,而 是真 正找到 了归宿 。”引发读 者 深思 。 在 王安忆 的文学 作 品中 ,将 传 统的叙事 模 式进行 的创 新是 她将 散文 中 的 “ 形 散神不 散 ”的精髓运 用 Nd , 说中 。 王 安忆认 为 散文不拘 泥 于任何 形式 规则 ,完全 凭借 作者 自 己的感觉 而来 ,它 是 比小说 、戏剧 、诗歌 更加 纯粹精 华 的 东西 ,是潜 意识 中最直 观的想 法和 感想 。所 以,她将 这 一 种独 特 的表达 方 式运 用 到小说 创作 中 ,整 篇小 说 中没有人 物 主线 ,没 有矛盾 主线 没有 故事主 线 ,它只是 由一 个个 单 独 的 、毫无 关系 的生活 缩影 衔接起 来 ,每一个 片段 没有 强 烈的逻 辑关 系 ,没有必 然 的联系 ,只是 简单 的对生 活 的描 述 和表 现 。 《 姊妹 们 》就是 其 中的代表 作之 一,整 篇文 章 已经基 本上 没有 了小 说的传 统形态 ,一 部小 说需要 具备 的
悟——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悲剧内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女性的价值体验与生命感悟——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悲剧内涵郎润芳刘瑞琦达红旗(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西藏林芝860000)【摘要】王安忆对女性生存状况和价值取向有着特殊的关注和感悟。
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往往以悲剧结局,但面对不公的命运。
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些女性形象不甘沉沦、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精神,使小说获得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效果.不仅凸现了小说主题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内心潜在的悲剧意识,启示人们更多地关注女性问题。
【关键词l王安忆女性悲剧价值体验生命感悟王安忆以一名女性作家所特有的艺术敏感和同样身为女性的性别体验和感悟,不断探索思考,塑造出许多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
在王安忆所描绘的女性世界中,与生命历程相伴的始终是一种浓重的悲剧性基调,其中既有人生的孤独感,也有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反映出作者内心潜在的悲剧意识。
女性悲剧意识不仅凸现了王安忆小说主题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也使她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分析,来解读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中雯雯的悲剧就是由于对现实的无意识错觉而导致的悲剧。
69届初中生是“文革”中独特的一群,他们实际上只受到了小学教育,中学又面临上山下乡的命运,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建立的时候便来到了农村。
雯雯经历了公私合营、反右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变迁,从中学停课闹革命到下放农村插队,又在竞争中通过招工到县城当了一名售货员。
在知青返城浪潮中,她终于回到上海,进入街道生产组压瓶盖,虽然后来努力准备考大学,却最终失败。
雯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到游戏般地参与观望,再到完全卷入,在强大的命运面前雯雯是迷惑而柔弱的,她除了跟着生活的惯性朝前走之外似乎别无他法。
在无法回避的命运面前,雯雯走完了自己充满悲剧性的一生。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摘要王安忆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在小说《长恨歌》中选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长恨歌》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三方面,以此探讨《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方法叙事结构叙事语言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Narratology, Wang Anyi adopted a unique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novel“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angl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style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so a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Keywords: Wang Anyi;《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Narrative method;Narrative structure;Narrative language目录引言 (2)一、叙事结构 (2)(一)直线式的时间叙事 (2)(二)多重空间叙事 (3)二、叙事角度 (5)(一)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5)(二)独特的女性叙事 (6)三、叙事语言 (8)(一)委婉含蓄的叙事语言 (8)(二)陌生化语言 (9)(三)日常生活诗化叙事语言 (10)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小说是一门叙事艺术,分析小说叙事特色是剖析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方法。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摘要: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
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
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
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散文话语王琦瑶女性视角一曲生命的赞歌——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
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
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
”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
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安忆性爱小说的悲剧性
王安忆性爱小说的悲剧性作者:易晓莉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1期【摘要】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以及它和人的其他非生理性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分裂。
这种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展示了生命的本真状态及形而下的生理需求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分裂困境冲突悲剧性一“在今天,性几乎完全成了一种心理过程”。
通过对性的描写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及人最本真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法国启蒙主义者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自觉地承担了这一任务。
“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有作家像王安忆这样大胆地直面人根本的生命欲求。
王安忆不仅面对了,而且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向我们揭示了这种欲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它在多大的程度上支配了我们的行为。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主要包括“三恋”和《岗上的世纪》,这是她影响很大并引起较大争议的作品。
对于这几部小说,很多人都已作出过自己的评价。
在我看来,这些小说最吸引人和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对生命困境和生命本真状态的展示。
人的一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但王安忆所揭示的这种困境是由人的生理欲望造成的。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切入人的生存,由此揭示出的生命困境可谓是根本性的,并带有命中注定的悲剧色彩。
悲剧观念“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但这个环境与人类却不是一体性的存在。
它是有自己独立的意志,独立的力量的。
它的意志与人的意志常常是对立的”。
这段话揭示了悲剧的根本特征是分裂和对立。
从人的本质来说,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本能欲求。
这注定了他们在有了这种需求时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某种方式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其需求。
王安忆小说的自诉型叙事方式分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8 期
阳台上也有了阳光, 在落地的长窗上折出了反光。 ④这是比较锐利的一笔, 带有揭开帷幕, 划开夜与 昼的意思。
这两段景物描写,叙事手法几乎没有什么差 别,都是抒情散文式的,感情平缓,不露声色地融入 了叙述人自己的评价性话语。散文(1)中,第①、② 句音乐的出现是客观的无人称叙述,紧接着第③句 就发生了变化,主语看似是无人称的“它”,仍然是 叙述人对景物的客观描述,但音乐本身不可能是 “突兀的”,“静谧”也不会有“氤氲的质地”,实际 上,在它之前应该有真正的主语,就是叙述人,整段 话就是“我觉得,它本来是有些突兀的……”,说的 实际是叙述人自己的感觉。小说(2)中,也是除了 第③句,其他各句都是叙述人的评价话语。类似语 篇在王安忆小说中比比皆是,占据相当的篇幅。当 然,世界级现实主义大师写景时也会有这样的癖 好,这些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王安忆的叙事风格。 那么,再看一段《长恨歌》中的人物场景描写:
95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8 期
愤怒、高兴、反问)或神态的限制。当然,“半直接引 语”中,问号、感叹号等形式标记仍是缀于句末的, 但感情色彩已明显变弱,吵吵囔囔的现场感也减弱 不少,这样,可使叙事节奏放缓,不至于让接受者感 觉到过于激烈的对话而破坏文本整体的感觉化基 调,从而实现自诉型叙事感情充沛却又平淡释放的 效果。[2]
在 《小鲍庄》 这样标准的第三人称叙事作品 中,人称和视点的转换有明显的标志,比如小说的 开始:
( 8) ①鲍彦山家里的, 在床上哼唧, 要生了。② 队长家的大狗子跑到湖里把鲍彦山喊回来。③鲍彦 山两只胳膊背在身后, 夹了一杆锄子, 不慌不忙地 朝家走。④不碍事, 这是第七胎了, 好比老母鸡下个 蛋, 不碍事, 他心想。⑤早生三个月便好了, 这一季 口粮全有了, 他又想。⑥不过这是作不得主的事, 再 说是差三个月, 又不是三天, 三个钟点, 没处懊恼 的。⑦他想开了。
王安忆论小说
王安忆论小说关于小说的异质性“使我感到不安的是生活失去了形式,我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文学”(卡尔维诺)现实世界因为缺乏形式,无法将潜在的意义呈现出来,而文学则可能赋予现实形式,这也就是文学的任务。
我们生活中的形象多如牛毛,而且它们通过乘方,通过万花筒中镜子的反光,还在无休止地增加。
大部分这种形,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说,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它们不会衍生新的意义,不会引起我们注意。
(卡尔维诺)时间在叙述中,是更容易被压缩的。
因为叙述总是择其重要,艺术本来的用心与功能大概就是将现实中冗长的时间,规划成有意义的形式,规划的过程中便将无用的时间淘汰过滤小说的时间可以是一瞬间成几世几劫,亦可以几世几劫成一瞬间,是由时间里的价值而定,价值是可摆脱自然的规定,重新来选择排序和进度,将散漫的现实规划成特定形式,这价值也就是卡尔维诺说的“意义”。
当我们决定去描述一个空间的时候,大概提前就要想好,究竟它意味着什么。
空间惟有生发含义,才能进入叙述,或者说,我们必须以叙述赋予空间含义,才能使它变形到可以在时间的方式上存在。
要在空间里实现主观性,最好的途径是赋予人的气息:性格、感情、活动、生活。
倘若留意,我们会发现,四处都是这样的特殊性格的人,但也还是那句话,缺乏一个形式,将这些只鳞片爪组织起来,呈现出意义。
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将人的形态全规划为类型,就好像用模具拖出来的一样,那些独一份的特质有时会以疾病的方式苟存着。
现实世界被夯得越来越结实,异质人物只能夹缝中求生存。
小说有机会在现实常态中表现异质人物,也就是这些异质性才使得小说所以是小说,而不是生活。
关于短篇小说的物理小说不就是自圆其说吗?将一个产生于假想之中的前提繁衍到结局。
“发生在你身上……温柔的奇迹”,这也符合我的观念,短篇小说要有奇情,而“温柔的奇迹”真是一个好说法,将过于夯实的生活启开了缝隙。
关于小说的情节优雅在理论又如何解释呢?爱因斯坦的意见是:“尽可能地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唐娜的讲述同样流露出强烈的自恋,沉溺在假想的自我中,很难让她转移注意力,稍稍在他人身上停留一会儿。
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宿命意识
文学·语言论王安忆小说枟长恨歌枠中的宿命意识桂璐璐(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 要: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宿命,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枟长恨歌枠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强烈的宿命意识贯穿始终。
枟长恨歌枠的宿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悲剧主人公王琦瑶是宿命意识的坚持者,强烈的宿命感几乎是王琦瑶相伴一生不曾舍弃的精神特质;其次,小说中作者常常借助他人之口道出宿命思想;最后,小说中的叙述者总在恰当时刻代替作者阐发宿命观点。
关键词:王琦瑶;枟长恨歌枠;宿命意识;叙述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14)01-0082-04Fate consciousness in WANG An -yi 's novel Eternal Regret SongGUILu-lu(SchoolofLiterature,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Abstract :Theconcernofmankind'sdestinyistheeternalthemeofliterarycreation,thefateisoneoftheeternalthemesinliterature.WANGAn-yi'snovelEternal Regret Song isaclassicinthehistoryofcontemporaryliterature,ittakesastrongfateconsciousnessthroughoutthenovel.ThesenseoffatalityinEternal Regret Song ismainlyreflectedi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Firstofall,thetragicheroWANGQi-yaoinsiststhefatalism,thestrongfateconsciousnessal-mostaccompaniesallthelifeofWANGQi-yao;secondly,theauthoroftenusesotherpeopletorevealthefatalism;fi-nally,thenarratorinthenovelalwaysreplacestheauthortoelucidatethedestinyviewintheappropriatetime.Key words :WANGQi-yao;Eternal Regret Song ;fateconsciousness;narrator 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小说,始终充满一种宿命论的意味。
论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
第2 7卷
第 1 期
论 王 安忆 小说 的死 亡 叙 事
唐 晓 莉
( 宁夏大学 民族 预科教育 学 院 宁夏银 川 702 ) 5 0 1
【 摘要 】 面对生命必死 的悲剧性成分 , 王安忆 以文学的审美方 法探 索并建立 一种信念 ; 死与生同样重要 , 是生命 不可 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她用人道 的艺术 的方法建构健 康 自然又不乏 诗意的死亡 意识 , 试图 以科学 的态度引导 人们
Na r to fDe t n W ANG r ain o ah i An. i S Fi to s y ’ ci n
T ANC a —i Xio l
( a o a t Pe aa r E u a o ol e N nxaN r l n esy N t n ly r rt y d ct nC l g , igi o i ri , i i p o, i e ma U v t
21 0 0年 2月 Fra bibliotek西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科 学 版 ) 哲
J u n lo o t w s U ie st o ce c n e h oo o r a f uh e t n v ri fS in e a d T e n l ̄ S y
Fe 20l) b. ( Vo . 7 No 1 2 .1
Yn h a 5 0 igi , hn ) icun7 0 2 ,Nn x C ia 1 a
Absr c :Fa i h r gc ee n h te e ne i o d t i ta t cng t e ta i l me tt a v r o sdo me o d e,W ANG — ie p o e n e p a y An y x l r d a d s tu f i ha e t s a mp ra ta i n s i le a l a to ie wih ltr tr e t tc a t . S e at t td ah i s i o t n s l e a d i nain b e p r flf t i au e a sheis tse h f e h b ith at y n t rlp ei e t o s iu n s t uma r a s,tyn o oi n ae p o l o u — u l e lh a u a o tc d ah c n co s e swi h h ne a tme n r i g t re tt e p e t n
存在的感悟_论王安忆及其90年代小说
第23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9月Vol.23,No.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02存在的感悟:论王安忆及其90年代小说徐 岱(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浙江杭州 310000)摘 要:王安忆虽然已是当今中国女作家的领衔人物,但目前文艺界对她的作品的评价仍不够充分。
她不仅能跻身于百年中国女性写作的最佳阵容,而且其整体创作业绩也已接近张爱玲的水准,是20世纪以降中国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尤其是她的以长篇 长恨歌 为代表的90年代以来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关键词:小说理念;女性叙事;诗化小说;感悟存在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2)03-0037-07作者简介:徐 岱(1957-),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国际文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A 在当今中国同辈女作家眼里,王安忆已被认为是 综合实力 首屈一指的 大姐大 [1](P4)。
而批评家们则早已承认: 王安忆在诸多的女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
[2](P134)这样的估计现在看来还略显保守。
其实,在百年中国女性叙事文学里,如今的王安忆已能跻身于最佳阵容,同张爱玲、萧红、苏青、杨绛、丁玲等相媲美。
读王安忆的小说能让人联想到两组作家。
一是英国的伏 伍尔芙和简 奥斯丁;一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苏青和张爱玲。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小说观的作家,她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诗性文体的小说创作规律所进行的深入独到的思考与成熟精辟的体悟,与伍尔芙惊人地相似。
像伍尔芙一样,曾在著名学府登台开讲的王安忆对小说作过理性把握。
在她看来,小说的艺术奥秘在于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而最高的境界便是当故事降生时 便只有一种讲叙的方式 。
她明确宣告: 这种观念已成为我写作小说的理想了。
[3](P25)而她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则以一种 生活流 的方式关注日常生活里的人际关系与庸碌生命里的人性呼吸,她的善解人意与对笔下人物的平视姿态又同奥斯丁的写作风格极其相似。
论王安忆_长恨歌_的叙事策略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院校平台 34
了一种独具王安忆式特点的叙述语言。并且,王安忆 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城市里最日常化、私人化的人生。
喜欢运用大量的比喻句来达到叙事语言抽象化的效 弄堂的寓意就体现在这里。
果,使用大段大段的比喻话语,叠加一个又一个的比喻
此外,小说中第二个特别描写的空间是“爱丽丝公
意象,将比喻性的叙事语言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在她的 寓”。它是“用闲置的青春和独守的更岁做代价的人间
巢穴,闺阁里出来的王琦瑶,鸽子则旁观着这一切,它们
并不是互相独立的章节,而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在上海这座充满林林总总建筑的城市中,“弄堂”
是作者花笔墨最多的地方,其他的物象似乎都是它的
陪衬: “流言”不过是在弄堂里穿梭的,“闺阁”不过是在
弄堂里依附着,“鸽子”和“王琦瑶”则不过是弄堂的房
客。大量的拟人手法的使用,使得弄堂在作家的笔下似
王琦瑶出生在弄堂这里是她的家可以让她躲避风云变幻的外部世界尽管后来她风光无限但她仍然是像穿梭于弄堂中的灰尘一样渺小平常的普通人是上海数量最多最平凡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城市里最日常化私人化的人生
REVIEW
院 校 平 台·西 南 大 学 / 院 校 平 台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策略
⊙孙肖骅[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重”— ——文学对话录》,《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 第14—23页。 ⑦ 王安忆:《心灵世界— ——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⑧ 吴俊:《瓶颈中的王安忆—— —关于〈长恨歌〉及其后的几 部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第52—58页。
其实是以一些最为具体的词汇组成,是语言里的常识。 孙悟空画下的那个圆圈,把人物与外界隔离开来,确定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第35卷第3期郑州太学学报(哲学社喜科学版)2002年5月:!!堕!:!』Q望墨型垒坠Q!兰望垦塑垒圣坚塑型旦翌!!兰曼苎!!兰丛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张浩(北京语言文化太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擅要:王安忆的圣0作太多表现了_凡的孤独舂。
情爱婚姻的盛无意髓厦命运的不可抗拒感,悲剧意识戎为地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
她从现赛、情感和命运三十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固,咀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追问并撂手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美t词:王安忆;悲剧意识;悲剧根源中圈分粪号:]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2)03—012504在新时期文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王安把始终是一位具有括力的作家,其作品不断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瞩目。
王安忆曾说:。
我觉得好的作品就像一座大房子t里边房何再多,线索却是简单的,我们只要找到一扇主要的门,这扇门一旦打开.我们就会非常顺利地走遍它所有的房问一并且发现所有的房间其实都是连成一体的。
”[1]文学理论的发展,使作家和作品具有了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但是就一个作家的创作整体来说,能够通向其全部作品并达到生面深刻理解的“门”往往只有一扇,那就是潜藏在全部作品中的作家的主观精神.以厦贯穿作家剖作始终的那种永恒的精神探索。
王安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越来越清晰地体现了作家内心探处的悲剧意识.阅读王安忆的小说我们总能感受到其中对于人际关系、情感和生命的悲剧性情绪基调,以及弥漫其中的无法释怀的感伤和痛楚。
因此悲剧美学体现也许正是这样一扇能走向所有房间的。
门”。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安忆小说悲剧意识的分析,来解读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希望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王安忆创作整体的理解。
一、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内涵王安忆在小说中按照自热生命漉程描写了不同年龄人物(主要是女性人物)几乎全部的人生事项和生命体验,描写了生命成长的烦恼(《忧伤年代》、《流水十三章》等中的雯雯系列),情感的迷失(《米尼》、《我爱比尔》).性的述乱(‘三恋”以及《逐鹿中街》)和生命的焦躁、沉沦、堕落(《香港的情与爱》、《长恨歌》),以及对家族和自我来历的寻根问底(《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
沉入常态叙述与呈现诗性情怀_论九十年代中后期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_颜琳
[收稿日期] 2003-05-09[作者简介] 颜 琳(1965-),女,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2003年第4期(总第71期)中国文学研究R 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No,4,2003General,No.71[现当代文学研究]沉入常态叙述与呈现诗性情怀)))论九十年代中后期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颜 琳(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 418008)关键词:王安忆 叙事策略 常态叙述 诗性情怀摘 要:90年代中后期王安忆小说叙事转向了常态叙述。
即采用阐释性、抽象性的叙述话语,以日常记忆碎片的累积和无技巧叙述的叙述方式来弱化情节,放大细节,呈现生活常态。
这种叙事策略背后有作家自己追求的精神向度:一方面,常态叙述是作家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和回应,其中蕴含了她个人独特的人文理想情怀和生命体悟;另一方面,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但由于作家缺乏对自己叙述新姿态的反省,过分张扬她形式的意味,又影响了她文本的整体气象的构成。
她的作品有一种诗性情怀,能够使人感悟、回味,但缺乏一种令人灵魂飞翔的冲动,未能使人的心灵产生颤栗和升华。
[中图分类号]I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3)04-0077-05Submerging to the normal Narration and Presenting Poeticity Feelings)))On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Wang An -Yi c s Novel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90sYAN Lin(Chinese Dept.Huaihua College,Huaihua,Hunan 418008,China)Key words:Wang An -Yi narrative strategies the normal narration poetici ty feelings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90s,the style of Wang An -Yi c s novel narrative has changed into the nomal narration,which fades out plots and enlarges details for the purpose of presenting the normal state of our daily life by means of accu mulating the daily memory fragments and non -technique narration with abstract and interpretation narration discourses.Her narrative strategies serve the following purposes:Fi rst,for the purpose of relecti ng the modern li fe,which harbors the author c unique humanity feelings.Second,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her own ideal writing creation.However,these strategies have affected her text c s gross constituent,beause of lack of relection her new style of narration and more emphasis laid on the form.In a word,there is poetic feelings found in her works,which can make us ponder over,however,lack somewhat impulse,which makes our soul subli mation.在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无疑是一个具有自觉独立的小说意识的作家。
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艺术
综合研究幸福生活指南248幸福生活指南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艺术游冰晶毕节市第一中学 贵州 毕节 551700摘 要: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政治上开始拨乱反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诸多作家开始运用种种独特的艺术叙述关于十年动荡间的种种,无论是亲历者还是旁观者,对之都有着或庞大或细微的见解。
从最初借对苦难的浪漫化处理以表现政治诉求到对苦难以及知识分子自我的反思批判过程,其间迥异的讲述方式和讲述意义都贴上了作家的个人标签。
关键词:王安忆;文革动荡;短篇小说;叙事艺术历史的痕迹向我们证明,亲身经历苦痛磨难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受到完全意义上的改造。
他们在崭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了崭新的认识,部分还原了人尽皆知的真相,但距离人们的期望仍存在一段差距。
怎样才能稳妥地缓解类似的尴尬境地?90年代初,一批对十年动荡以及动荡中知识群体饶有兴趣的作家们给出了不错的答案。
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段苦痛的岁月,没有在沉与浮中来回挣扎,所有的叙述皆建立在间接经验之上。
这样的一个特殊位置,使得他们可以站在冷静客观的角度,借助充分的想象和自主的虚构完成小说、叙述观点。
王安忆正是这批大潮中的一员,综观她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哲学大致贯穿了她的所有创作理念,表现出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和取向,具有相当的包容性。
她的小说基本围绕着两条叙事线索展开:一是以“文革”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书写在这段特殊岁月中的情欲挣扎、生命苏醒以及文化反思等内容,以“三恋”、《叔叔的故事》、《小鲍庄》等小说为代表;二是以老上海为中心,以城市化时期的文化动荡为背景,书写了城乡变迁中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以《流逝》、《我爱比尔》等小说为代表。
然而王安忆小说中的这两条线索并不是截然分离、完全对立的,相互间的交集多数体现在写作气度上的悠然自得。
在第一种叙事线索里,王安忆常常将人性的内在欲望铺叙于某个特殊节点。
把读者的眼光引向他们自身,让他们看到生命的种种骚动和喧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 第27卷 第1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 u t 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F eb .2010Vo.l 27No .1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唐晓莉(1970-),女,汉,宁夏银川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论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唐晓莉(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面对生命必死的悲剧性成分,王安忆以文学的审美方法探索并建立一种信念;死与生同样重要,是生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她用人道的艺术的方法建构健康自然又不乏诗意的死亡意识,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引导人们学习死亡,培养健康的死亡情感。
这对作为生命本体意识一个重要侧面的死亡文化建构有其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死亡叙事;功能=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0)01-0050-03Narra ti on of D ea th i n W ANG An 2yi .s F i ctionsTANG X iao 2li(Nationality Preparatory Education College ,N ingxi a Nor malUn iversity ,Y i n chuan 750021,N i n gxia ,Ch i n a)Abstr act :Fac i n g the tragic ele ment t h at every one is doo med to die ,WA NG An 2yi exp l o red and set up afait h that death is as i m portant as lif e and is ina lienab le part of lif e with literature aesthetics taste .She built healthy natural poetic death consc i o usness w ith humane artmeans ,tryi n g to or i e n tate people to un 2derstand death and f oster hea lthy death psychology .This is of its specific meaning to constr uct deat h cul 2ture wh ich is a si g nificant aspect of life essence consc i o usness .K ey w ords :WANG An 2y;i F ictions ;The narration of death ;Function 王安忆作为当代作家的突出代表,她总是以其不断变化的风格,永不枯蝎的创造力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得批评家和评论者们不得不加快步伐,探究其不断变化的叙事手段。
每个作家的文学死亡叙事,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死亡意识及其审美追求的反映,也会对当时的死亡意识与文化精神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王安忆也不例外。
故而,笔者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宏观的研究视角全面观照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从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的内容、死亡叙事艺术手法以及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的功能三方面展开论述。
涉及到死亡的相关描述和阐释的部分可称为死亡叙事。
死亡是人类的生存之谜。
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的存在;作家加缪则说,/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真正严肃的,那就是自杀问题0。
在文学家笔下,死亡也是永恒的创作母题。
所不同的是,哲学家追问:人何以会死?而文学家不仅追问死亡的原因,也致力于如何表现人之死的审美性。
虽然王安忆笔下很少充溢着死亡、恐俱、仇恨等气息,大多表现出深切的人道关怀,写出了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
但在其小说创作的三个最有影响力的阶段:雯雯系列向寻根文学的转折阶段;/三恋一岗0阶段和新世纪张派传人阶段,其代表作5小鲍庄6、5荒山之恋6和5长恨歌6中,作家王安忆都呈现了不同的死亡形式,有牺牲之死、殉情自杀和他杀,用不同的叙事艺术手法表达了她的死亡观。
人,有生便有死。
生与死是每个人人生中两个无可回避的关键词,所以生死观必然伴随乃至影响人的一生。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生为欢乐,死为哀伤,故张扬生而避讳死。
遗憾的是,虽可/讳0却不可/避0,最后还是/讳0不成的。
因之,我们的死亡文化多体现于民俗与礼仪之中,多一层敬畏而少一层坦然。
然而进入文学审美视野的死亡现象,却都程度不同地附着了叙事者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或多或少都附着了一定的现实或非现实的意义。
女性话语中的死亡叙事多倾向于个体性、情感性乃至宿命性,在5长恨歌6这部作品中多少有这种倾向。
王琦瑶的一生浓缩了当时女性的命运。
她们永远逃脱不了/定数0的安排,经历了一生的情感漂泊,精神世界时时处在动荡之中。
蒋百莉/一生都在挣扎,与什么都不肯调和,一意孤行,直到终极0,落得个惨然而逝。
程先生的坚贞守侯的古典性情使他最终成了5长恨歌6中一个让人不能释怀的人物。
程先生早年喜欢摄影,女主人公/上海小姐0王琦瑶因他而出名。
他本是老实本份内向而优柔寡断的人,谁知一顶/身藏绝技的情报特务0的帽子无端地扣在他的头上,他被锁在机关的厕所里达一个月,最终失去了活着的勇气与尊严,便从临着黄埔江的窗口跳了下去。
程先生的自杀表面上看是/文革0的产物,实际上,其坚贞守侯的古典性情最终使他成了守旧的边缘人,进而因不堪自尊的破碎而自杀身亡。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王琦瑶并为此吃尽了苦头。
十多年后,在他与王琦瑶重逢之后,他几乎是不求回报地照顾当时已经怀孕的王琦瑶。
因为对情的欲求,他一生都活于痛苦之中,尽管他试图自我克制这种欲求以求救赎,然而他最后的解脱之路却只能是死亡。
5长恨歌6中的老克腊的离开,对王绮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作家不让她在孤寂中苟活,而是为她选择了尽早地离世,虽是死于他杀,可对这样的人物也算是一种解脱。
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正是忏悔和救赎的终极形式,正如同王琦瑶得到救赎的最终形式也是死亡。
小说留给了读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王琦瑶在弥留之际想起了四十年前她去片场试镜时,看到的一张大床上的死于他杀的女人,,这个情景似乎是所有故事的终结,也或者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当王琦瑶复活了老上海的幽灵后,作者就让40年前电影厂女尸布景成了王琦瑶生命的写照,使老上海的幽灵匆匆逃逸掉。
王安忆决定让王琦瑶死于复古风潮流行的90年代,被同样来自底层的新一代流氓长脚盗金时杀死,而不是死于敌我矛盾激化的60年代或十年文革的政治灾难中,这在王安忆不是无心之举了。
女性话语中除了个别叙事者有意呈现死亡场景外,如陈染、林白的死亡叙事,大多数更倾向于回避真实的死亡事实或把死亡意象悬置于淡远幽深的背景上,使之虚化和淡化;或把个体之死类型化、具体之死抽象化后,个性之死就在群体性中被隔膜被掏空从而被淡化或忽略。
王安忆就是这样,这体现了其死亡叙事的艺术手法。
死亡姿态的审美展示,一直是文学死亡叙事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却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是构成死亡荣耀中的最后一笔,也是对死亡价值及其人生意义所应达到又难以表述的极致,还是整个死亡激赏的言说中对死之不朽的赞美最具心灵或情感抚慰性的表达;而且,这对消解死之痛苦和伴随死亡可能呈现的肉体伤残与丑陋带给受众的视觉上的不适、焦虑,缓解人心理的压力和恐惧也都是必要的。
因此,当捞渣(5小鲍庄6)在被拾来捞到以后,/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0。
[1]357。
如此审美地观照并突出人物死后平静安详的姿态,使生命之死不仅在价值意义上至高无上,也使已死的形象本身完美无缺。
这就很容易使人感到:/死亡本身由于赋予生命一种更高的价值而受到欢迎0[2]33,也使我们在向内的价值意义认同与向外的形象视觉接受的效果上,都感到生命与死亡意义的臻于完美。
同时,/笑0这种描绘也使人感到有种跨越生死之间的清晰界线而蕴含着/虽死犹生0的恒久感,从而消解生命在死的痛楚感,淡化生死之别的哀恸感,冲淡死亡本身带来的毁灭感。
当然,这样的死亡形象其意义的体现也是双重的:从正义与善,从生命的更高意义的立场出发,表现为人性之善而献身的死亡,不会因向死的痛楚和死后的毁灭而削弱或抵消这种死之勇气所唤起的人们心中的敬畏和勇敢,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告慰了生命之死的伤痛。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它的消极意义,这便是小鲍庄人所有灾难的终结,是用/捞渣0的死换来的。
捞渣这个形象,从名字的字面上来看,就是/最末了的0,他是小鲍庄/最末了的0一个受难者,他的死亡是对整个小鲍庄的救赎。
鲍庄是仁义之邦,捞渣是仁义之邦的产物,仁义之子。
捞渣的仁义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自然之性。
王安忆通过捞渣的形象表达的是一个假设,王安忆假设人的自然之性为仁义。
那么,这篇小说表达的便是人的自然之性的非自然化过程。
王安忆认为捞渣的死是仁义的彻底崩溃,这是一个为大家赎罪的形象。
[3]捞渣从不与51第1期唐晓莉论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人/吵嘴磨牙0把属于自己的都让给别人,最后是生命。
但是捞渣之死却恰好都满足了大家的世俗欲望,皆大欢喜。
世俗欲望的满足是以仁义之子的死为代价的。
这便构成一个背反。
仁义之子的死不再是基督之死;后者给人类树立的是赎罪的榜样,是救赎之路,开启是通向天国之路,所以基督终将复活。
但这个仁义之子是被世俗欲望抛出去的替罪羊,他的死证明了人的救赎的荒谬。
捞渣的坟本是/长了一些嫩嫩的,在和风里微微摇摆着.一只雪白的小羊羔在啃那草0[4]382,这是自然之子还归自然的象征。
然后./捞渣墓迁到小鲍庄正中来了,又大又高,像一座房子。
砖砌的,水泥抹了缝,再不会长出杂草了,也不会有羔子来啃草吃了。
0[5]395这意味着自然之子被放逐到自然外,自然之子与自然的血缘关系已不复存在。
这便是/仁义0的破灭。
小说的结尾安排颇有深意。
捞渣,这个代大家受过的仁义之子,因为他的死,使拾来、文化子和鲍秉德们获了利,而这本身又是非仁义的。
这个小孩的死,在正式宣布了仁义彻底崩溃的同时,也愤怒地呐喊出这种孤独的仁义之举不为现实社会所容的本质原因,这无疑体现了其死亡叙事的功能。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而事件的不同在故事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把重要的事件称为-核心.事件,把意义小一些的称为-卫星.事件,巴尔特认为,前者属于功能性事件,后者是非功能性事件,功能性事件必须在故事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中做出某种选择,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必然引发故事中接踵而至的下一个事件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