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65548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5.png)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
确保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遵循科学、合理、严谨的原则,不仅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也关系到其疗效的可靠性。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依据之上。
这包括对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药物代谢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同时,应采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以确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伦理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是所有药物临床研究的基础。
这包括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确保患者知情同意,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患者的身心安全。
在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中,伦理性原则同样需要得到严格遵守,所有的实验步骤和操作都应该符合医学伦理。
第三,规范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应遵守国家和国际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这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办法、GLP(良好实验室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
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数据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第四,安全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以安全为首要考虑。
在实验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药物的使用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接受的伤害。
同时,应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第五,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新药的临床研究应着眼于验证药物的疗效。
这需要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性、伦理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进行严谨、公正、负责任的临床研究,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并说明起草情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37400979563c1ec5da7195.png)
发布日期20110506栏目中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作者笪红远部门药理毒理学部正文内容非临床安全性名词源自1989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所制定的共同技术文件中安全性技术指导原则内【1】,是注册新药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全部内容的统称;ICH系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美国、日本三方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药品生产研发部门协商成立。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注册申请新药中药所提供的非临床动物试验研究中全部毒理学试验和安全药理试验的实验数据和评价资料。
中药新药注册法规的建设、新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变革,走过了从模仿转化到吸收融合、由自主成长到共同发展的道路。
通过回顾新药注册法规体系发展和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经历,对了解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特点、探究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律、遵循正确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启发和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指导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促进和帮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水平和评价质量都是十分有益。
一、中药新药管理的历史沿革中药新药名称的出现在近三十年,其中后二十多年时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传统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焕发了新生机。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载体,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历来备受关注。
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将中药产业发展确定为后15年优先发展领域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要求【2】;“十二五”规划任务对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发展中医药产业。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f2064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2.png)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1.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估中成药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比较,能够客观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2. 中成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中,可以采用双盲试验设计,使得患者和医生均不清楚具体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从而减少主观干扰,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3. 剂量反应试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组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来确定最佳治疗剂量。
4. 对于中成药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使用放射标记技术,追踪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还可以利用系统药理学方法,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成分,从而指导研发方向和临床应用。
6. 对于某些中成药新药,可以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药和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全面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
7. 疗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重要一环,通过综合考虑症状改善、生化指标等多项指标,来客观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8. 在临床试验中,应该注意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确保中成药新药的使用安全性。
9. 对于部分中成药新药,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利用细胞培养、酶活性等方法,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成分。
10.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需要对照药物的质量标准和产地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临床研究的结果可靠。
11. 临床前研究中,可以采用动物模型方法,评估中成药新药的药效和毒性,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依据。
12. 进行中成药新药研究时,需要结合临床病情,选择适当的病种和病程阶段进行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3. 对于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还应考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如饮食、生活方式等,以减少外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14. 在临床试验中,应该通过多个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方法,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推广性。
15. 通过对多项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中成药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讲解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d153e4e77232f60ddcca199.png)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作者笪红远部门药理毒理学部非临床安全性名词源自1989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所制定的共同技术文件中安全性技术指导原则内【1】,是注册新药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全部内容的统称;ICH系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美国、日本三方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药品生产研发部门协商成立。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注册申请新药中药所提供的非临床动物试验研究中全部毒理学试验和安全药理试验的实验数据和评价资料。
中药新药注册法规的建设、新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变革,走过了从模仿转化到吸收融合、由自主成长到共同发展的道路。
通过回顾新药注册法规体系发展和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经历,对了解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特点、探究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律、遵循正确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启发和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指导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促进和帮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水平和评价质量都是十分有益。
一、中药新药管理的历史沿革中药新药名称的出现在近三十年,其中后二十多年时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传统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焕发了新生机。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载体,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历来备受关注。
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将中药产业发展确定为后15年优先发展领域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要求【2】;“十二五”规划任务对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发展中医药产业。
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
![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aa46d1852d380eb62946ddd.png)
[2 齐晓连 , 1】 张乃 文 , 贾丹 , . 等 口服 抗癫痫 药物病人实 施用药教育的对照研 究[ . J 中国药学杂志 ,0 6 4 , ] 2 0 ,1 ()6 7 6 9 8:3 - 3 . [3 张楠森 . 1】 临床药学开展 l 年 回顾[] 中国药学 杂志 , 0 J. 19 ,9 (0 :8 - 9 . 9 4 2 ,1 )5 9 5 1 [4 陈锦珊 , 1】 杜青云 . 建立规范化药历 促进临床 合理 用 药[ . J 药学服务与研究 ,0 2 23 :5 -1 8 】 2 0 ,( )l6 . 5 [5 王锦秋 . 1】 治疗药物监 测的研究进 展及未来发 展方向 [. J 西部医学 ,0 7 1 ()6 3 6 6 】 2 0 , 94 :7 - 7 . [6 王丽 . 1】 治疗药物监 测与临床安 全用药[ ] 药物 不良 J.
巫
堡
. 5 1 2 No. 2 0 4 08
J 0URNAL OF C HENGDE M E CAL 0LL GE DI C E
J u n l2 0 , ()4 -4 . o r a , 0 5 3 1 : 1 5
千 问题 的探 讨 [] 中 国 药 物 应 用 与 监 测 , 0 5 1 J. 20 ,:
3 -4 9 2.
[】 杨 淑芹 . 谈医 院开 展 治疗药 物 监测 的临 床 意义 3 浅 [] dc e Wol ,0 7 3 1 5 2 . J. ii r 2 0 , :2-16 Me n d [】 郭健 , 4 陆红 . 治疗药物 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临床 J.
医生 , 0 4 3 () 5 -5 . 2 0 , 2,3 :0 1
关于 中药新药 的安全性评价
陈光晖 , 王迎 寒
中药功效评价与安全性
![中药功效评价与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7ba3117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d.png)
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药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功效与安全性的研究有助于传 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 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对中药产品的科学评价,可以推 动中药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中药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药国际化进程加速
结果评价
根据特殊安全性试验的结果,对中药的特殊安全性进行评价和风险 提示。
04
功效与安全性关系探讨
功效与毒性的关系
功效与毒性并存
部分中药既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毒性 ,如砒霜、附子等。这类中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发挥 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使用不当或过量则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 及生命。
药学研究
药物成分分析
运用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对中 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
药物质量控制
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 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可 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03
安全性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观察中药在单次或短时间内给予 动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了解
提高消费者认知
加强中药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 提高消费者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 和自我保护能力。
06
结论与展望
中药功效评价与安全性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 2 3
揭示中药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药功效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人 体内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 科学依据。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中药功效的准确评价,可以筛选出具有潜 在治疗作用的中药或复方,进而开展新药研发工 作。
中药安全性评价
![中药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2f1336b5727a5e9846a6114.png)
中药安全性评价作者:郑亚婧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9期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中药发展。
旨在加强民众对于中药安全性问题的重视度,让中药变的更加有效,安全。
本文对我国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现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使中药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国内的一些媒体、学术刊物、科普杂志及科普学会在普及中药安全性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对而言,药品的安全性关注不是太够,研究工作相对落后,这方面的工还比较薄弱。
中药安全性问题必须成为我们现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药安全性问题评估1.合理用药难辨别中医诊治疾病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经常会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且用药剂量范围较大,通常随症加减。
这种经验用法在进行中药临床使用中,很难辨别是否为合理用药。
2.中药质量难判断中药品种复杂,不同品种的质量很难做到标准统一,而且即使同一品种,不同的产地、采摘时间、有效部位、炮制工艺、贮存方法等也会影响药材质量。
3.中药的特殊性中药的毒副作用大多表现得比较缓和,临床不易察觉。
且由于其作用靶器官的不专一性,常会导致多个器官受损。
二、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1.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习惯用药及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引起的误服;中药炮制过程中可能会混入有毒物质,如游离汞;环境污染、储存不善造成的药材污染变质等。
2.患者个体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均会影响中药的吸收及药效。
3.用药过程引起的安全性问题中药配伍不当,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服药时应注意饮食禁忌,否则除了降低药效外还会产生不良反应;超过限度的用药剂量往往是引起中毒反应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不合理的用药时间易引起浮肿、血压升高、钠滞留、四肢无力等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因中药在体内积蓄而产生中毒反应。
药物安全性评价word
![药物安全性评价word](https://img.taocdn.com/s3/m/a245336226fff705cd170a1f.png)
药物安全性评价word一、药物安全性评价概述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一)新药研发程序1、探索和筛选:应用常规的药理学方法检测化合物的药理学活性,超过活性标准即可认为有活性;通过早期毒性筛选尽量排除可能有问题的化合物,从而增加测试化合物的数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和扩大给药剂量的范围。
2、非临床研究:实施符合GLP标准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评价及药代毒代动力学研究。
3、临床研究:Ⅰ期:证明人类对该药物的耐受性并确定其在人体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
Ⅱ期:确定药物的量效关系。
Ⅲ期:临床药效学试验(全面、多中心、大量患者参与)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应符合GCP标准。
4、申请新药注册:《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5、新药上市: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并进行符合GCP标准的Ⅳ期临床试验(二)安评的起源最早提出药物安全性评价是缘于20世纪全世界出现了许多严重的药物中毒事件。
1、磺胺酏剂事件(30年代,美国)a、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Wotkins)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
b、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c、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
2、有机锡中毒事件(50年代,法国)a、烷基锡化合物可引起多起中毒。
b、1954年在法国用于治疗皮肤化脓很有效的Stallion药物,这种药物中含有作为不纯物的10%三乙基锡碘化合物,有1000人服用这种药物,有约100人死亡。
最新中药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
![最新中药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29f097ffab069dc51220173.png)
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 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主要用于对外源性 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 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现代毒理学:研究在特定情况下,生命有机体接触化 学、生物或物理物质产生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2)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 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新药临床前评价局限性
1、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 2、实验动物数量有限 3、健康状态不同 4、研究方法的局限
药理毒理研究申报资料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主要药 效学试验,一般药理试验,急性毒性 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过敏性、溶血 性、刺激性等特殊安全性研究,复方 制剂中多成分的相互影响试验、致突 变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试验, 依赖性试验,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毒性作用类别
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生殖毒性: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 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
发育毒性: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 畸毒性。
多代生殖毒性评价:涉及药物对子代生殖系统的影响。
距离。值越大越安全。 有效量曲线和致死量曲线的斜率不一样时,以TI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
不可靠。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
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是为 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 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
目的 意义 局限性 申报资料 评价程序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
毒性剂量 Toxic Dose 安全剂量范围 Safety margin 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
中药新药用于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4
![中药新药用于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3370d73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9.png)
中药新药用于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段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一、概述紧张型头痛是原发性头痛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典型特征为双侧轻中度压迫样或紧箍样头痛,部分患者伴有颅周压痛,日常活动后不加重。
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将紧张型头痛分为偶发性、频发性、慢性以及很可能的紧张型头痛4类,其中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紧张型头痛临床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定位于急性期治疗,以快速缓解疼痛为目的;另一类定位于预防性治疗,以减少头痛发作频率为主要目的。
紧张型头痛一般归属于中医内伤头痛、头风病的范畴。
中医药对紧张型头痛的治疗,在减少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其他症状或状态(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失眠症状)等方面,具有治疗作用和独特优势。
基于中药新药研发“源于临床,回归临床”的特点,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下,为用于紧张型头痛的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指导,在具体的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当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理念,鼓励应用患者报告结局等能够体现中医药临床疗效特点的新工具、新方法。
本技术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是基于中药临床治疗的总体认识而提出的,在具体品种的研发过程中,还需结合品种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以体现治疗优势和特点。
二、基于“三结合”理念的研发整体考虑中医临床实践是中药研发的重要环节,鼓励申请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探索、总结品种处方用于紧张型头痛的疗效特点和临床应用优势,拟定功能主治和临床定位。
研发过程中,鼓励申请人持续分析、评估已有中医药理论和人用经验资料对拟定功能主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支持情况。
(一)中医药理论在用于紧张型头痛的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中医药理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头痛病位在头,但与肝、脾、肾三脏及气、血、经络有密切关系。
紧张型头痛的不同病因下,证候的表现和病机特点不同,在疾病诊断的同时,中医证候分型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纳入患者的同质性,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新药研发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新药研发临床前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232d51b6c85ec3a87c2c51f.png)
吸入给药
豚鼠吸入诱导 刺激试验
皮肤光毒性试验 皮肤光过敏性试验 阳性和阴性对照
2016/7/19 25
溶血性
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 分光光度法 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视情况)
2016/7/19
26
免疫毒性研究
评价潜在的免疫原性
检测血清抗体滴度 免疫复合物形成
间接引起生物活性分子释放
病理毒性(结合在长毒中观察)
2016/7/19
31
药物依赖性研究
具有精神神经作用的药物需要提供
身体依赖性试
镇痛药、镇静催眠药
催促试验
诱导试验 自然戒断试验或替代试验
精神依赖性试验
自身给药
2016/7/19
32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主要不同
生物制品
1. 科学的,“case-by-case” 的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2016/7/19
CASE(评价)
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阶段性
试验设计
结果评价
6
药理学研究
主要药效学研究
体内和体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其中一种必须 是整体的正常动物或模型动物
空白对照及已知阳性药物对照
作用机制研究
2016/7/19
8
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 研究
对主要药效学(Primary Pharmacodynamic) 作用以外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
脏器系数:12项
组织病理学检查:30项(非啮齿类33项) 恢复期
2016/7/19 22
局部用药特殊毒性研究
刺激性 给药部位的可逆性炎症改变 过敏性(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
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
![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cd1648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7.png)
1,5类药至少必须用2种动物(啮齿和非啮齿) 一般采用啮齿类和/或非啮齿类动物,雌雄各半,所用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 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 如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 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应选择性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进行试验,分4~6个剂量组,组距设计一般为0.65~0.85。 用Bliss的方法求出LD50值及95%的可信区间,各剂量组的死亡率。若毒性反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应求出不同性别的LD50。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
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在动物死亡的剂量下按等比级数设剂量组,可分2~5个剂量组,组距设计一般为0.65~0.85。最大剂量应有动物死亡,死亡率小于50%。
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异常表现及致死症状,计算出动物总给予药量g/kg(或以含生药量g/kg表示),即动物的最大耐受量,评价受试物毒性情况。
定性观察: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况 定量指标:
实验方法与结果
受试物
受试物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中试样品,注明名称、提供单位、批号、性状、含量、剂型、配制方法、保存条件等。 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 若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
中药新药注册分类
药品属性三原则
安全性 有效性 质量稳定可控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综述资料
新药临床前研究及评价
![新药临床前研究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597dbd2cc1755270622083a.pn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药品临床前试验管理规范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剂量间隔:体内:一般3个剂量组,比值2.5~3.5(1/3/10) 体外: > 5个剂量
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
7.对照
包括: ⑴ 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 ⑵ 模型动物对照组 ⑶ 阳性药物对照组 应选用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根据需要设一个或多个剂量组。 必要时增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药效学研究
制备工艺研究 新药发现、选题、设计处方
药学研究----新药发现
Drug Discovery
经验积累 偶然发现 药物筛选
Drug Discovery 老药新用 综合改造 定向设计
药学研究----主要内容
研究新药的结构、理化性质、鉴别、检查和含测方法等原料 研制出可控、稳定和使用方便的新药剂型 研制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原料及制剂的技术工艺路线 研究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 制订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 提供临床前评价和临床试验所需的药品
4. 病理模型:成熟、规范 反映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反映药理作用本质,尽可能用自发性遗传性模型动物,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自发性糖尿病大鼠(BB)和小鼠(KK),避免用尚未被公认的技术或模型。同一指标用二种以上模型 或方法验证。以整体动物(包括正常或模型动物)实验为主,辅以体外试验。
5.观察指标: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客观指标,记录准确,指标特异性和灵敏性高,重现性好,尽量用定量或半定 量指标。
新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新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eb9a2c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4.png)
化药毒理、药代研究增加的技术要求
• 注册分类1: - 明确了对毒代动力学的要求 - 光学异构体:消旋体与单一异构体的比 较毒理学(急毒)。根据消旋体安全可 能需提供单一异构体3个月内或其它毒性 (如生殖毒性)
• 注册分类2:首创改途径,必要时与原途 径比较PK、局部毒性或长毒
• 注册分类3:境外上市改途径,应重视辅 料对吸收或毒性影响,必要时进行PK或 相关毒性
• 注册分类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由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 复方制剂”
三种情况: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工艺、处方、功能主治属传统,处方中
药材具法定标准,且主治病证在国家中成药标准中未收载 一般可免药理、毒理研究,但含法定毒性及现代毒理证明 为有毒药材,或含有十八反、十九畏,应进行毒理试验。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主要药效、急毒和长毒。含无法定标准 的药用物质,按分类2要求。若方中含天然药物、有效成 分或化学药品,则应研究其药理、毒理相互作用。 天然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多组分药效、毒理相互影响, 即拆方研究。若含无法定标准的药用物质,应按分类2要 求。
- 化药可不进行试验: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剂型:胶囊片剂;大-小针(除注射剂安全试验)
- 给药途径改变,如局部-全身、 肌注-静脉,可能需 进行药代、毒性等试验
- 改变酸根、碱基、特殊剂型的毒性研究依情况定 - 中药局部外用,不含毒性药材,一般可不进行长毒,
但应注意局部刺激、过敏,光敏。如果出现全身毒性、 应考虑长毒
化药毒理、药代研究增加的技术要求
• 注册分类4: 改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与已上 市药比较PK、一般药理和急毒,以反映 差异;必要时提供长毒和其它药理毒理 研究。
• 注册分类5: 速、缓、控释制剂应与普通制剂(最好 为原发厂家产品)比较单或多次给药的 PK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24fca8a87c24028905fc37f.png)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得评价关键词: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评价点击次数: 发表于:2008-12-03 00:00来源:中国临床试验与研究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得评价安红梅季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摘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得复杂性要求有一个客观得评价过程,以确认整个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得规范与质量,从而判断研究结果得科学性。
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药各学科差异,同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得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现有得研究、评价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评价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得特点中药新药得临床研究与中医药学自身发展与特点就是分不开得,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了临床个案总结、经验总结、临床回顾总结、临床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发展过程,但由于中医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迟滞不前,其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就是不高得。
虽然近年研究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得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发展,但涉及中医证侯疗效得客观评价方法没有全面建立,以及辨证论治、中药组方得灵活性及其组方内在组分相互作用得复杂性以及因制剂工艺不同而发生得作用变化等,使中医药临床研究得复杂性增加。
加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要求相对稳定,其一个固定不变得方药,很难切中临床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得病证。
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有量效关系,更注重证效关系,根据不同得兼证而加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都增大了中药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评价得难度。
但临床疗效总归就是衡量新药得金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内容,其有效性得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就是否真实可靠,就是否确有疗效,其疗效得特色之处;产生此疗效临床试验方案、试验过程得各个方面就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此疗效评价得方法就是否科学合理,此试验对某一学科临床试验得规范与发展就是否起到借鉴作用等。
因而其研究与评价就是相互关联得,贯穿在新药临床研究得每一个步骤中。
2.临床试验设计前得综合评价中药新药研究选题来源一般就是经验方、医院中药制剂或长期得科学实验方。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3e1ea6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4.png)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岑小波;韩玲【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30)12【摘要】Safety,efficacy and quality control are the thre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drugs,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urrently,rapid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s,medicine and phar⁃macy provides new prospects for TCM. Conside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TCMapplication,modern phar⁃ macology and toxicology, global 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 on the safety of TCM, how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CM scientifically has become a key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curren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on-clinical safety study of TCM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药物的三大基本要求,中药也不例外。
在当前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药也迎来发展的崭新时代。
面对中药悠久的文化沉淀、现代药理毒理学、当代相关国际技术法规以及人们对药物安全性的期待,如何科学合理地研究评价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已成为中药研发的一个关键。
本文主要阐述当前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要求,重点分析复方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难点与特点。
中药新药“丹芎救心气雾剂”对胸痹—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药新药“丹芎救心气雾剂”对胸痹—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e16d2b433687e21ae45a949.png)
中药新药“丹芎救心气雾剂”对胸痹—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计划。
1.4.4胸痹轻重分级疗效评定标准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6]。
注:心电图快速疗效评定标准以用药后10 min心电图变化为标准;心电图近期疗效评定标准以用药后7 d心电图变化为标准。
1.4.5心绞痛速效止痛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4.6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67%;有效:疗效指数33%~<67%;无效:疗效指数<33%[7]。
1.4.7安全性评价①安全:无不良反应;②轻度不良反应:无需停药,可自行消失;③中度不良反应:无需停药,但需及时处理;④重度不良反应:需停药,并需及时处理。
1.5统计学方法试验完成的全部临床研究数据由组长单位负责数据录入。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临床分析比较采用Ridit分析;半定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变量相关采用线性相关或直线回归。
若试验组与对照组病情存在非均一性,则采用分层比较t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2.1.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5,P<0.01)(表2)。
2.1.2两组胸痹症状轻重分级积分的比较两组胸痹症状轻中重度分级积分比较。
轻度:试验组84例、对照组29例;中度:试验组152例、对照组43例;重度:试验组80例、对照组32例。
两组胸痹症状轻重分级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2.1.3两组胸部疼痛情况用药前后的比较两组内胸部疼痛用药3、7 d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
的受试物,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包括: 半数致死量(LD50)试验 最大给药量试验
最大耐受量试验
近似致死剂量试验
定性观察: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 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始时间、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学研究资料
13、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4、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5、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 质及有关资料。 16、样品检验报告书。 17、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 质量标准。
6.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1中药复方制剂; 6.2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3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药品属性三原则
安全性 有效性 质量稳定可控
试验动物
1,5类药至少必须用2种动物(啮齿和非啮齿)
一般采用啮齿类和/或非啮齿类动物,雌雄各半,所用动物
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
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 如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 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应选择性 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理毒理研究
19、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20、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1、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2、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资料。23、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4、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
给药容量
经口给药前动物禁食不禁水过夜,大鼠给药容量每次一般
不超过20ml/kg,小鼠每次一般不超过40ml/kg。
观察期限 一般观察14天,如观察时间不足14天,应充分说明理由。
观察指标 应定期记录动物的体重及耗食量。如有异常情况,应跟踪 观察。 给药当天,尤其是给药后4h内应严密观察记录,然后每天 上、下午各观察1次,连续14天,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 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 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 况。 剖检: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 后(给药第15天),进行大体解剖,记录病变情况,当发现 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须进行病理检查并 记录。
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 技术与方法
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 新药安全性评价
• 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 • 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
• 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试验
• 中药注射剂过敏、刺激、溶血性试验 • 其他
中药新药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 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 上。
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况
定量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近似致死剂量(ALD)
最大耐受量(MTD) 最大给药量
实验方法与结果
受试物
受试物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
中试样品,注明名称、提供单位、批号、性状、含量、剂 型、配制方法、保存条件等。 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 若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
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在动物死亡的剂量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立题目的与依据。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学研究资料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9、药材生态环境、生长特征、形态描述、或培植 (培育)技术、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 10、药材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 质及有关资料。 11、提供植、矿物标本,植物标本应当包括花、果 实、种子等。 12、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辅料来源及 质量标准。
试验分组
按性别、体重采用分区随机法分组
除受试物不同剂量组外,还应设空白(和/或阴性)对照组。充分对照
给药途径
须与临床拟给药途径一致,若不同应充分说明理由;根据新药研究技 术指南,需要进行两种给药途径试验的受试物,如临床为非血管内给
药,另一给药途径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如果因为制剂等原因不能采用
静脉给药,应充分说明理由。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范围 内选用几个剂量进行试验,分4~6个剂量组,组距设计一 般为0.65~0.85。
用Bliss的方法求出LD50值及95%的可信区间,各剂量组的
死亡率。若毒性反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应求出不同性别 的LD50。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 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
粘膜、肌肉等)刺激性、依赖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
全性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 25、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6、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7、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8、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临床试验资料
29、临床试验资料综述。 30、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31、临床研究者手册。 32、知情同意书样稿、伦理委员会批准件。 33、临床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