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理论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悲剧

合集下载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作者:龙少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摘要:《呼啸山庄》是一个充满离奇、诡异的爱情悲剧,全文围绕着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思肖的爱情和他的复仇而展开。

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本文主要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和 Dollard的挫折攻击假说理论来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剧,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限制了人们内心的动力,泯灭了熊熊燃烧的人性,这就是他们内心不安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爱,人格心理学,需要层次原理,挫折攻击假说理论,人性《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强烈的爱是故事的主题。

他们之间的爱远远超出任何一种世俗爱情。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被视为浪漫爱情,但却是一种精神的而非普通的浪漫爱情。

他们给予对方的爱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他们谈论的不是生在一起而是死在一起。

他们不是以吃来维持生命,而是不吃来维持生命。

他们的生死恋,这样强烈,这样真挚,真是“和山峰一样不变,和闪电一般凶猛。

”①同样,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

然而,埃德加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当凯瑟琳背叛自己的本性而与埃德加.林顿结婚时,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使他极端憎恨除凯瑟琳以外的任何人。

这样,希斯克厉夫的世界一片黑暗,内心也因失去生命的精神支柱而充满痛苦和仇恨。

然而,凯瑟琳在希斯克厉夫和埃德加之间的选择表明了人类的困惑。

英国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②在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一些评论家认为,艾米莉.勃朗特在创造呼啸山庄时,就已在她的内心深处找寻到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这样两个人物,因为作者可能能够接受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存在另一个人的。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根源资料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根源资料

摘要:《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唯一一部作品,而爱情则是该书的焦点,书中描写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凯瑟琳和林顿、希斯克厉夫和依莎贝拉、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之间的不同的感情,说明在艾米莉心中,爱情必由天性的相近产生,由对天性的忠诚而成功,爱情的幸福只来源于对天性的忠诚;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均以悲剧告终。

本文在分析他们之间爱情的基础上并对悲剧根源做必要的探究。

关键词:《呼啸山庄》爱情悲剧因素爱情是《呼啸山庄》中的焦点,书中描写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凯瑟琳和林顿、希斯克厉夫和依莎贝拉、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之间的不同的感情,然而他们的爱情果实却都是苦涩的,都以悲剧告终。

艾米莉·勃朗特想告诉读者的是爱情可以是狂野、自由和无坚不摧,也可以平和绵延如旭日阳光,两种爱情之间没有褒贬,但无论哪种爱情必由天性的相近产生,由对天性的忠诚而成功,爱情的基点是天性,爱情的幸福只来源于对天性的忠诚。

一、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之间的爱情是深沉、激烈而狂热的。

在对压迫的共同对抗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结为同盟,保持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他们情感的纽带也越系越紧,直到最后不可分离。

而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直到一切的变故发生之后。

凯瑟琳十分真挚地爱着希斯克利夫,但现实是无情的,一贫如洗的孤儿希斯克利夫无法给她以生活的基本保障。

最终他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男主人埃德加·林顿,而在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又使他们相继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希斯克厉夫无止尽的报复中,他们彼此伤害,继而自我分裂的痛苦又使他们踏上了追寻自我的艰苦历程;在死前的那一刻,她才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当一切都明了之后,希斯克厉夫在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之间看到了他们的影子,这时他才觉得着一切的报复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他也将在痛苦和内疚之中或下去。

最后,在死神的拥抱中,他们的自我得以复归,重返最初的和谐。

在凯瑟琳心中是由于背叛而变得黑暗的爱情,希克利的痛苦,以及无法分割的不同人的关系———希克利、林顿,给她带来的缠绕和痛苦,这种痛苦一直延续到她死前,在死前,她在意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死,她在意的是与希克利恢复以往的那种“你就是我,他比我更像我自己”的关系,并永不再分开,也就是说,她祈求的是抹去背叛的痕迹,祈求的是本性的回归和灵魂的复合。

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

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

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黄叶青【摘要】《呼啸山庄》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卡瑟琳、希克厉和林敦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象征。

本我—希克厉是本能和欲望的化身,他粗野、狂暴、非理性,为满足一己私欲不择手段;超我—林敦温文尔雅,代表理性与道德,甚至对妻子的背叛也表现出极大地宽容;自我—卡瑟琳徘徊其间,难以抗衡。

小说通过描写本我与超我的激烈斗争,以及自我在这种冲突中的挣扎,展现了卡瑟琳在迷失自我以后重归自我的艰难历程。

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映射出整个人类精神活动中三重人格间永恒的博弈。

他们的悲惨命运告诉我们:本我是快乐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真实意义,过度放纵或压抑本我,就会导致自我主体的崩溃,人格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命运;冲突【作者】黄叶青【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外语系,广州5107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基金成果传播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杰出小说家和诗人,在其30年的短暂生涯中,她创作了193首诗歌和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1]。

小说自1847年出版以来,遭到了普遍的冷遇和严厉的贬抑,直到20世纪掀起的一股“艾米莉热”,成就了艾米莉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同时也是个“斯芬克斯之谜”。

塞西尔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小说。

”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传统,其本身所具有的广阔内涵,为批评的多元化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来解析纠缠于小说主人公卡瑟琳、希克厉和林敦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可以很好地展示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弗洛伊德首先把心理活动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下《呼啸山庄》凯瑟琳的爱情观

弗洛伊德理论下《呼啸山庄》凯瑟琳的爱情观

弗洛伊德理论下《呼啸山庄》凯瑟琳的爱情观
李璇
【期刊名称】《花溪》
【年(卷),期】2022()19
【摘要】本文根据《呼啸山庄》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在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体现,利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将凯瑟琳的爱情观分别归纳为本我爱情观、自我爱情观和超我爱情观三种体现。

尝试使读者更能了解代表艾米丽·勃朗特灵魂的人物——凯瑟琳一生的爱情遭遇,以期理解其生命中各个爱情转折点的不同抉择及缘由,揭示作者思想对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总页数】3页(P0094-0096)
【作者】李璇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r——以《呼啸山庄》为例
2.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
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情观-析《呼啸山庄》
4.女性主义视角下《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解读
5.宗教心理学视阈下弗洛伊德的宗教经验观——兼论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呼啸山庄_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伦理原因剖析

_呼啸山庄_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伦理原因剖析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伦理原因剖析程梦雨(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一直以来,关于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众说纷呈,不一而论,有人认为这场爱情悲剧具有社会必然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也有人把它归结于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性格原因。

本文主要对主人公之间爱情悲剧做出伦理层面的简要分析,在爱的悲剧面前,人性本质中潜在的恶的因素,现时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抉择对他人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伦理原因;潜在“恶”;行为;虚伪环境;介入者 一直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的主题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关于爱与恨、善与恶之间的冲突”。

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也是众说纷呈,不一而论,从作品的阅读中,笔者发现他们之间爱情悲剧有着深刻的伦理层面的根源,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的行为抉择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遵循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爱情的发展走向。

甚至作品中所出现的几乎每一个人,善良的,邪恶的,有意的,无心的,都是那场爱情悲剧直接的凶手或者帮凶,无一逃脱。

一、潜在“恶”的直接推动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邪恶的种子,只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它们有无被激发。

一直以来,纳莉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是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纳莉作为全文的叙述者,有人说她是一个客观冷静的叙述者,但从阅读中笔者认为她可以说是作者有意安排在书中的一个是非标准,“照着我自个儿的方式把故事讲下去”,1p80一切的人和事都要经过她的标准筛选后才会向我们传达。

同时也是由于她的所作所为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比如文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希克厉的出走。

纳莉明明知道希刺克厉夫就在屋子里,却没有阻止凯瑟琳的谈话,直接导致了希刺克厉夫的雨夜出走。

在作品中,纳莉表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个善良的家庭主妇形象,一个类似于救世主的模样,她给了小哈里顿缺失的母爱,为小凯瑟琳带去了书籍,她一直站在林敦的那一边,认为他是最好的东家。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既描绘了精神痛苦与情感冲突,又展现了复仇与爱情这两个关键主题。

本文将对《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进行深度解析,并探讨它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表达的含义。

爱情主题在《呼啸山庄》中,爱情是一个贯穿始终、深深影响着人物命运的重要元素。

书中有多个角色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爱情关系,如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禁忌之恋、拉克伍德夫妇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库斯勒夫人对希尔顿医生的淡定感情。

1.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具有野性魅力、复杂心灵的人物,凯瑟琳则是一个温柔、娇气却又任性的女子。

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冲突。

凯瑟琳最终选择与富有的埃德加结婚,而希斯克利夫因为对凯瑟琳深深的爱而陷入痛苦和愤怒中。

2.拉克伍德夫妇拉克伍德夫妇是《呼啸山庄》中仅次于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两位主角的重要角色。

他们对彼此表达了真挚而深厚的友情与爱意。

这种互相理解和支持关系在小说中强调了人类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3.库斯勒夫人与希尔顿医生库斯勒夫人是一个非常理智和成熟的女性,她对待感情一直保持着冷静与理智。

她与希尔顿医生之间并没有浪漫情感,但她对他表示出了一种稳定且平等的感情。

复仇主题复仇是《呼啸山庄》另一个重要主题,它展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与复杂。

以下是一些体现复仇主题的关键角色和情节。

1.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希斯克利夫对于自己被凯瑟琳背叛后,积蓄了多年的仇恨。

他不断寻求机会向凯瑟琳和她家族进行报复,通过摧毁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来满足自己的愤怒和复仇心理。

2.赫顿庄园中的恶行在赫顿庄园中,人们之间存在着种族歧视、压迫与虐待。

这给予了希斯克利夫展开报复行动的动力。

3.心理折磨和精神伤害小说中描述了许多角色之间互相为难、挑衅甚至残忍对待彼此的场景。

这种恶意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别角色对其他人产生了极度憎恨,更反映出整个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爱而不守,守而不爱--《呼啸山庄》中男权社会的女性爱情悲剧

爱而不守,守而不爱--《呼啸山庄》中男权社会的女性爱情悲剧

第34卷第4期Vol.34N o.4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4月20日A pr.202014·1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4.006爱情是人类美好的、神圣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一部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爱情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元素。

然而,这种美好的感情遇到现实社会的阻挠时,就成了悲剧。

爱情悲剧中,古往今来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女性,所以女主人公的命运是创作悲剧的关键。

《呼啸山庄》描写了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女主人公凯瑟琳本来善良、纯洁又可爱,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着,但残酷现实使她饱受了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无情折磨。

她作为男权社会的弱势女性,在对爱的执着追求中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一、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爱情悲剧凯瑟琳是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的女儿,出生于有钱人家,却不是贤淑小姐,而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姑娘。

她整天在荒原疯玩,既有天使般美貌和善良纯洁的天性,又像魔鬼般倔强叛逆、任性疯野,性情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

当老恩萧从利物浦拣来吉普赛弃儿希斯科里夫到来以后,两个同样的灵魂就迅速吸引到了一起。

老恩萧去世后,他专横无理的儿子亨得利把希斯科里夫当作夺取了父爱和特权的人,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将之贬为仆人,在田里干重活。

而凯瑟林却与希斯科里夫相爱日深,她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希斯科里夫。

凯瑟琳深深地爱着希斯科里夫,但当时英国是封建制父权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底下没有继承权,唯有借助婚姻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凯瑟琳不愿看到嫁给孤儿希斯科里夫之后的一无所有。

与孤儿形成鲜明对比是英俊优雅的画眉山庄主人埃德·林顿,他有着显贵地位和富有家境,嫁给他就意味着成为当地最为显贵的妇人,享受资产阶级的文明和上流社会优雅的生活,而且凯瑟琳还幻想嫁给他也可以帮助希斯科里夫改善处境。

《呼啸山庄》一段“全军覆没”的三角恋,写尽了爱情中人性的贪婪

《呼啸山庄》一段“全军覆没”的三角恋,写尽了爱情中人性的贪婪

《呼啸山庄》一段“全军覆没”的三角恋,写尽了爱情中人性的贪婪22岁的凯瑟琳决定嫁给漂亮、年轻、活泼、有钱并且爱他的埃德加了。

嫁给他后她会成为画眉山庄的主人,会成为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

但是,在她内心深处最深爱着另一个人。

这个人除了爱她一无所有,嫁给他就得做乞丐。

她虽然选择了嫁给埃德加,但是心里却不放下希刺克厉夫。

她说:世上每一个林惇(埃德加)都可以化为乌有,我绝不能够答应放弃希刺克厉夫。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后三个人都不得善终。

艾米莉.勃朗特用灰暗的笔触勾勒了在扭曲的人性下三个人热烈、痛苦又绝望的爱。

在英国史上被称为“最奇特的小说”。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毛姆也曾说:我想不出另外还有哪本书把爱情的痛苦、欢乐和残酷无情表现得如此强有力。

毛姆指的就是凯瑟琳、希刺克厉夫和埃德加的这段三角恋。

而美丽的凯瑟琳的选择就是悲剧的根源。

在爱情中,她太自私,太贪婪。

她既放不下那种刻骨铭心的灵魂之爱,又舍不得俗世中的体面与尊贵,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她却想把这些全部握在自己的手中。

01.那段刻骨铭心的灵魂之爱,至死她都不愿意放下希刺克厉夫是个孤儿,8岁时被老恩萧(凯瑟琳的父亲)带回来呼啸山庄。

进入山庄后,他饱受冷眼和欺辱,只有小凯瑟琳真心对他。

恩萧先生去世后,年轻的恩萧先生(凯瑟琳的哥哥)开始管家,希刺克厉夫的日子过得更艰难了,但是他并不放在心上,因为无论是快乐还是惩罚,凯瑟琳都与他同在:凯瑟琳会把她所学的都交给他,会陪他在地里干活或玩耍;希刺克厉夫受罚挨打,凯瑟琳则被罚不许吃饭;副牧师留许多章节给凯瑟琳背诵,希刺克厉夫被打得胳膊疼……但只要他们在一起,一切不快都会烟消云散,他们像野人一样生长。

在这朝夕相对、同甘共苦的岁月中,他们的心越走越近,彼此爱上了对方。

爱你等于爱自己,凯瑟琳自己就说过:不论我的灵魂是什么做成了,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

两个相似的灵魂完全契合,爱在他们心里扎根。

但是,凯瑟琳还是背叛了爱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凯瑟琳在画眉山庄住了五个星期,当她再回到呼啸山庄时,她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不再时一个不戴帽子的小野人,而是一个从一匹漂亮的小黑马身上下来的一个非常端庄的人。

呼啸山庄的爱情悲剧根源

呼啸山庄的爱情悲剧根源

呼啸山庄的爱情悲剧根源1.凯瑟琳自我背叛和自我迷失○1自我背叛:凯瑟琳·恩肖和她父亲从利物浦捡回来的流浪儿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从小就埋下了种子。

他们性格相似,从小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心心相印。

然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对画眉田庄的一次偶然的造访改变了这一切。

此后凯瑟琳离开呼啸山庄,嫁给了林顿。

其实,凯瑟琳决定嫁给林顿,不是因为她爱林顿,而是因为林顿年轻漂亮,无忧无虑,又有钱,又爱她。

其实她己心里很清楚,她深爱的人是希斯克利夫,在遇到林顿之前,她也从没想过要嫁给别人。

“在艾米莉看来,凯瑟琳和林顿的不能相容意味着人性中最强大的激情是无法被道德化、文明化的,它超出两者的界域之外,凯瑟琳背弃希斯克利夫而选择嫁给林顿意味着她背弃了深层的自我,从此遭受自我失落的痛苦。

”凯瑟琳对自己的本性,也即“自我”的背弃,是该小说中一切悲剧的起源。

○2自我迷失:凯瑟琳违着心嫁给了林顿,背叛了自己的爱情,也背叛了希斯克利夫的爱情。

她背弃希斯克利夫而选择嫁给林顿就意味着她背叛了她自由的天性,意味着她背弃了深层的自我,于是她只能从此遭受痛苦和悔恨,从此陷入无尽的孤寂中,灵魂不再完整。

这种“自我”的迷失,作者在小说开头就以“迷路孩子”的意象进行了铺垫。

在小说第三章,凯瑟琳第一次以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形象出现在洛克伍德的梦中。

尽管凯瑟琳婚后的生活表面上看似平静美满,她也尽量使自己成为画眉田山庄优雅的女主人,可她的本性里充溢着荒原狂野的气息,她的身体里躲着一只野兽,这只野兽只是暂时安眠而已。

现实与梦幻纠结在一起,表现了凯瑟琳被两个爱人分裂的痛楚。

对于凯瑟琳来说,只有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才能与爱人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最终,凯瑟琳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死去,其灵魂在荒原上久久徘徊,不肯离去。

离开了呼啸山庄,离开了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就等于失去了她的另一个自己,迷失了自我的她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只能在孤独中承受漂泊之苦。

从依恋理论角度解析《呼啸山庄》中人物的悲剧性格

从依恋理论角度解析《呼啸山庄》中人物的悲剧性格

从依恋理论角度解析《呼啸山庄》中人物的悲剧性格《呼啸山庄》是一部著名的英国小说,讲述了莫拉克家族的故事。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解析《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可以发现,莫拉克家族中的人物都有着悲剧性的性格。

依恋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早期婴儿期建立的,与其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

如果婴儿期的依恋关系被打乱或受到损害,那么这个人的性格就会受到影响。

《呼啸山庄》中的莫拉克家族的人物都有着悲剧性的性格,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受到了打乱或损害。

比如,莫拉克家族的家长之一、男主人公海伦·莫拉克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常常离家出走,所以海伦在早期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

这就导致了海伦在成年后形成了悲剧性的性格,他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的关系都比较敏感,常常会有自卑、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另一个例子是海伦的妹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莫拉克。

她在婴儿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依恋关系,因为她的母亲也在她出生不久就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对她也很冷漠。

所以伊丽莎白在成年后也形成了悲剧性的性格,她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并且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呼啸山庄》中莫拉克家族的人物都有着悲剧性的性格,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受到了打乱或损害。

这种悲剧性的性格会导致这些人在成年后经常感到孤独、自卑和无助,并且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倾向。

在小说中,这种悲剧性的性格也体现在了莫拉克家族人物之间的关系中,比如海伦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关系就很复杂。

总的来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的悲剧性性格与他们在早期婴儿期的依恋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说明了依恋理论对于理解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的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的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学生姓名祝娟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班级11(23)学号********指导教师马建高2015年2月24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的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

论文主要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文明社会及弗洛伊德本能理论三个方面解析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成因,旨在实现对小说更为深刻的解读,突出艾米丽·勃朗特对幸福的深刻见解,同时指出个人与文明和谐关系对人类实现幸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艾米丽《呼啸山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A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ve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AbstractEmily Bront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oman poe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owever, she becomes famous for her sole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whose structure and vision is unique. Because of its profundity, it is always considered as a “Literary Sphinx”. The brilliant novel has been studied from various critical perspectives, yet it remains unexhausted. And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love tragedy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from psychological criticism.Thesis by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civilized societies and Freud's instinct theory analysis of causes of the tragic love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aims to off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mily Bronte’s and Wuthering Heights,,show Emily Bronte sharp insight on the mysterious relationships of happiness and civilization, highlight the profundity of Wuthering Heights and indicate that man will not live a happy life unless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and civilization is harmonized.【Keywords】: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psychological criticism, Freud目录引言 (5)第一章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人格结构 (5)(一)希斯克利夫的人格结构——本我 (6)(二)凯瑟琳人格结构的不平衡——自我和超我 (7)第二章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反抗文明 (8)(一)凯瑟琳对文明的反抗 (9)(二)希斯克利夫对文明的反抗 (11)第三章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欲和恨欲 (12)(一)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 (13)(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死的本能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8)引言《呼啸山庄》结构独特,想象力丰富且意义深邃,但是这本巨作在当时并不被看好接受,甚至遭到各种讽刺批评。

“两种爱”的碰撞:《呼啸山庄》中的恋情评析

“两种爱”的碰撞:《呼啸山庄》中的恋情评析

摘要:5 呼啸山庄6 讲述了两代人/ 两种爱0 ) ) ) / 原始爱0 和/ 文明爱0 在不断碰撞的进程中, 所产生的这一悲一喜的结局。

透过他们的恋情, 使得我们不仅看清了19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黑暗,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精神资源和生命激情。

关键词: 原始爱; 文明爱; 爱的碰撞爱情, 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在艾米莉的 5 呼啸山庄 6 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小说中如火如荼的爱憎激情, 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代读者及评论家。

5 呼啸山庄6 里描写了几个不同的爱情故事, 但主要有两个三角模式, 一个是凯瑟琳、埃德加和希斯克利夫, 一个是小凯蒂、小林惇和哈里顿。

虽然在这两个三角模式中都是一男一女, 但反映的却是两代人不同的爱。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爱称为/ 原始爱0 和/ 文明爱0 的话, 第一代的爱是/ 原始爱0 最终超过了/ 文明的爱0 ,凯瑟琳不仅病中思念呼啸山庄, 临终前终于投入希斯克利夫的怀抱, 紧搂着希斯克利夫, 而且死后成了孤魂还迫切盼望回到呼啸山庄, 发出/ 让我进去) ) ) 让我进去! 0[ 1] 的苦苦哀求, 而第二代的爱是/ 文明爱0 超越了/ 原始的爱0 , 小凯蒂日思夜盼地想回到画眉田庄, 在她教育改造了哈里顿, 使他摆脱了愚昧和粗野之后, 终于双双回到了象征文明的画眉田庄。

爱情是自私的,/ 没有一个人会同时深深地、忘我地、热烈地爱两个或三个人, 以致更多的人。

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 使人面临抉择的困难, 分散感情的波涛0 [ 2] 。

因而, 这两代人迥异的恋情就展现了/ 原始爱0 和/ 文明爱0 不断的对抗,通过这/ 两种爱0 猛烈的碰撞, 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 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和门第观念对善良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以及造成的各种悲剧, 表现了渴求爱情、友谊和知识的人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孤独和道德毁灭0[ 3] 。

借碰撞的光芒, 艾米莉用艺术之手给我们带来了更珍贵的精神资源和生命激情。

爱与疯狂的交织呼啸山庄的情感解析

爱与疯狂的交织呼啸山庄的情感解析

爱与疯狂的交织呼啸山庄的情感解析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呼啸山庄的墙壁上,写满了爱与疯狂的交织故事。

这座古老的庄园,仿佛是情感丛林的舞台,人们在这里追逐着爱情的火焰,却陷入了疯狂的漩涡。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家族的情感纠葛:斯凯维尔家与希斯克利夫家。

他们的爱情交织成了一幅绝望而疯狂的画卷。

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背后隐藏的激情和渴望,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痛苦和破碎。

凯瑟琳是呼啸山庄的主人,她是一个美丽而任性的女子。

她对希斯克利夫充满了激情,无法割舍的情感让她陷入了疯狂的境地。

无论是在呼啸山庄的床上,还是在幽暗的妄想中,她都无法走出对希斯克利夫的思念。

她深爱着他的狂野和坚毅,即使这样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而希斯克利夫,他似乎是这个故事中最为疯狂的人物。

他对凯瑟琳的爱情已经变成了一种执念,一种狂热的追逐。

他愿意为了她付出一切,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理智。

他的复仇之心,燃烧着对斯凯维尔家的愤怒,也成为了他最深沉的痛苦。

他的疯狂源自于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被这种渴望所摧毁。

然而,也许最令人心酸的是斯凯维尔夫人。

她是希斯克利夫的妻子,同时也是凯瑟琳的宠物和信差。

她无法摆脱希斯克利夫的束缚,却也无法得到凯瑟琳的认可。

她被困在了自己的婚姻中,无法解脱。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但却无法找到出路。

在呼啸山庄,爱与疯狂交织的故事从未停止过。

与此同时,这个庄园也象征着人性的复杂和无法理解。

这里,是一个疯狂和痛苦的充满爱情与欲望的世界,人们纷纷陷入其中,再也无法自拔。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爱情是一把双刃剑。

它赋予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也带来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和痛苦。

它使我们变得疯狂,使我们无法自拔。

我们渴望它,却又害怕它。

呼啸山庄的情感交织,就是这种爱与疯狂的真实写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是理性的,它是一种冲动和放纵。

它如同呼啸山庄中的风暴一般,猛烈而不可抗拒,撕裂和摧毁了人们的心灵。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反思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理智地面对其中的欲望和疯狂。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根源剖析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根源剖析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根源剖析摘要:《呼啸山庄》是一出展现惊天地、泣鬼魂的爱恨交织生死恋情的爱情悲剧。

本文从凯瑟琳背叛和希斯克利夫复仇的视角,着重剖析其悲剧演绎的社会与人性的根源所在,从而揭示小说人物刻画的艺术构想。

关键词:呼啸山庄爱与恨凯瑟琳希斯克利夫1 爱恨交加的情缘《呼啸山庄》的剧情主题反映在爱情与复仇的故事情缘之中。

它既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其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蕴含在阴冷与暴力,神秘怪诞与隐隐约约的神圣温情中。

故事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是山庄主人恩肖捡回来的一个弃儿,地位低下,遭到山庄主人的儿子辛德雷蔑视和虐待,而女主角凯瑟琳小姐却与希斯克利夫相爱。

但是后来,凯瑟琳却绝情变故,答应了来自画眉山庄的绅士林顿的求爱,并嫁给了他。

由此,希斯克利夫便愤而出走。

三年过后,希斯克利夫发财归来,并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最终,凯瑟琳在悔恨和病痛中死去,希斯克利夫也在思念中抑郁而亡。

显而易见,《呼啸山庄》演绎的是一场浪漫中带着压抑、豪放中透着温情、平凡却又超脱世俗的爱情悲剧。

女主人公的背叛导致了整个悲剧的产生,古老的庄园,凄凉的荒原也都为这个悲剧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在这个自然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斗争中,爱恨交加的极端对抗,更加凸显了这场爱情悲剧的戏剧化。

2 失去自我的背叛作为呼啸山庄的大小姐,家庭的富裕使天真善良的凯瑟琳养成骄傲任性的性格。

凯瑟琳深爱着希斯克利夫,虽然亨德雷对他们百般压迫,但他们对爱坚贞不移,共同反抗,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苦……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

即使别的一切全都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有他毁灭了,那么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1]p78可是凯瑟琳终究是上流社会的产物,无论她的思想境界有多崇高,她仍然不可能脱离上流社会。

他们坚固的爱情在林顿的出现后产生了变化。

弗洛伊德理论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悲剧

弗洛伊德理论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悲剧

弗洛伊德理论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悲剧艾米莉·勃朗特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然而,她以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而闻名于世。

该著作结构独特,想象力丰富且意义深邃,一直被认为是“文学中的斯蒂芬斯”;学者们一直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该作品的无穷意蕴。

笔者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爱情悲剧。

首先,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与他们人格结构的必然联系。

凯瑟琳不平衡的人格结构使她陷入爱情与婚姻的两难困境;希斯克利夫则以本我为中心,始终无法理性思考,即使凯瑟琳临近死亡他都无法控制自己。

其次,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文明与不满理论着重探讨文明对他们爱情的毒害。

为了追求幸福,人们逐渐组合了家庭,成立了社会团体。

在此过程中,文明应运而生。

同时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个人有极大的约束力,它可导致个人的不满,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真切体会了文明的强大力量,并以生命为代价做了无谓的反抗。

最后,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揭示爱欲和死欲这两种本能如何影响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并导致他们最后的悲剧。

爱和恨是这两种本能的代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浓烈的爱情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分离并想以死求得灵魂的合体。

爱欲促使他们相爱,而死欲驱使他们走向死亡。

论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解析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成因,旨在实现对小说更为深刻的解读,突出艾米莉·勃朗特对幸福关系的深刻见解,同时指出个人与文明和谐关系对人类实现幸福的现实意义。

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探析《呼啸山庄》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爱情观

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探析《呼啸山庄》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爱情观

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探析《呼啸山庄》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爱情观[摘要]《呼啸山庄》中对爱情的描写。

与其说是小说中人物的个人体验,倒不如说是作家对人类爱情情感的深刻透视。

因为她所揭示的爱情是人类爱情共性的展现。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意识构成论中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为意识,中层为潜意识,底层为无意识”。

他认为,人的思想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水面以下看不见的部分就像无意识,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就像意识只是整个思想显露出的一角一样。

无意识是非理性的。

人们的很多不符合现实的想法和愿望都被压抑在无意识里,往往在梦中或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即使未表现出来,也并没有消失。

[关键词]非理性;理性:意识:爱情《呼啸山庄》中所表现的爱情主要表现在希克厉和卡瑟琳之间,卡瑟琳和林教之间以及卡茜和哈里顿之间。

这三对恋人之间的情感表现迥然不同,希克厉和卡瑟琳之间的恋情强烈而持久,无善恶的概念;卡瑟琳和林教之间的感情充满理性和非理性的困惑与矛盾,卡茜和哈里顿之间的爱情是理性人的情感展示,虽有波折但和缓且结局圆满。

他们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在不同层次上的情感特点。

本文借助于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论和意识构成论对小说中的爱情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认为艾米莉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类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上的情感的表现,其特点分别为本我——非理性;自我——非理性和理性的激烈斗争;超我——理性战胜非理性。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女作家用犀利的目光对人类爱情进行的深刻透视。

一、希克厉和卡瑟琳之间的爱情——本我层次上的情感表露希克厉虽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但卡瑟琳的父亲欧肖却十分喜欢他,卡瑟琳自幼受到父母的宠爱,两人喜欢在广袤的田野上奔跑、玩耍,他们热爱大自然,很少受到世俗的影响和约束,所以,在他们的身上,人类的本能表现得轻突出,他们的情感表现的层次基本属于本我的范畴,其特点为非理性的成分居多,社会因素几乎没有在两人的考虑之中。

非理性的特点在两人的接触和相处时经常体现出来。

_呼啸山庄_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

_呼啸山庄_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

青年文学家28《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龙少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摘要:《呼啸山庄》是一个充满离奇、诡异的爱情悲剧,全文围绕着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思肖的爱情和他的复仇而展开。

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本文主要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和 Dollard的挫折攻击假说理论来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剧,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限制了人们内心的动力,泯灭了熊熊燃烧的人性,这就是他们内心不安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爱,人格心理学,需要层次原理,挫折攻击假说理论,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8-0028-02《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强烈的爱是故事的主题。

他们之间的爱远远超出任何一种世俗爱情。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被视为浪漫爱情,但却是一种精神的而非普通的浪漫爱情。

他们给予对方的爱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他们谈论的不是生在一起而是死在一起。

他们不是以吃来维持生命,而是不吃来维持生命。

他们的生死恋,这样强烈,这样真挚,真是“和山峰一样不变,和闪电一般凶猛。

”①同样,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

然而,埃德加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当凯瑟琳背叛自己的本性而与埃德加.林顿结婚时,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使他极端憎恨除凯瑟琳以外的任何人。

这样,希斯克厉夫的世界一片黑暗,内心也因失去生命的精神支柱而充满痛苦和仇恨。

然而,凯瑟琳在希斯克厉夫和埃德加之间的选择表明了人类的困惑。

英国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②在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一些评论家认为,艾米莉.勃朗特在创造呼啸山庄时,就已在她的内心深处找寻到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这样两个人物,因为作者可能能够接受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存在另一个人的。

《呼啸山庄》中的扭曲爱情观-2019年文档

《呼啸山庄》中的扭曲爱情观-2019年文档

《呼啸山庄》中的扭曲爱情观《呼啸山庄》描写的是英国19世纪前半期的爱情故事,从表面上看作者描写了一段痛苦、执着、残酷、悲惨的三角恋故事,但事实上其所要反映的却是畸形的社会问题。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等级观念深刻、阶级矛盾突出,当时的劳动人民受尽欺压和剥削,财富和权力象征一切,哪怕最纯洁的爱情也要以金钱和地位为基础,这也是造成人们爱情观扭曲的根本原因。

在当时,作为女性要想拥有体面的生活,就要依靠有权有势的男人,由于择偶标准受到利益的趋使,导致她们的爱情观扭曲,必定不能收获美满的爱情。

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不仅在体力上受尽剥削和压迫,在精神上也不能得到满足,面对爱情他们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暴发。

希斯克利夫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但在他身上充满着不可驯服的野性,拥有着一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斗争精神,社会的现实逼迫他选择了在沉默中暴发,并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

作者所刻画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的嘲讽和蔑视,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形势的不满。

一偏执的爱情观执着本来是一种积极的爱情观,但对爱情过于执着就会使爱情观扭曲而形成偏执的爱情观。

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拥有的就是偏执的爱情观,面对背叛自己的凯瑟琳不能以一个华丽的转身抛开过去,做不到潇洒的放手而是选择向社会报复,既然贫穷是可耻的,他就利用金钱来报复一切他所恨之人,其实一切的悲剧都源于他的偏执,在他小时候就存在偏执的观念,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都要得到。

他被收养后,恩萧给他和辛德雷各买了一匹马,当他发现自己的马跛了时对辛德雷说:“你非跟我换马不可……”而面对辛德雷的打骂他无动于衷,当辛德雷恐吓他要用秤砣扔他时,他却说:“扔吧。

”最终他得到了辛德雷的马,却无视秤砣在他胸口的重击,甚至使他想吐。

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当时社会作为吉普赛弃儿的希斯克利夫不仅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受尽鄙视和折磨,这使他拥有了顽强、坚韧的性格,面对打击和折磨时会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解读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解读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解读《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具有震撼心灵的强烈效果,它不同于用蕾丝花边点缀的世俗爱情,也没有《简·爱》中所宣扬的人格平等和两性和谐的价值观,但是它坚韧如岩石,强烈似闪电,没有妥协和调和,非爱即恨,令我们看到了一种另类的爱情。

希刺克厉夫的童年是在鄙视和虐待中渡过的。

他表面上是恩萧家的少爷,实际上却是在生活的最底层挣扎,在矛盾冲突中的成长经历使他形成了孤僻倔强、执著敏感的性格。

虽然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充满对自然、爱和幸福的渴望,但他表面上却始终给人阴沉不定的印象。

正是这种性格特征使得他的爱情比普通人更加强韧,他的情感较之一般人更加强烈。

凯瑟琳作为山庄上的“自然之女”,是个和希刺克厉夫具有同样灵魂的人,换言之,她眼中的希刺克厉夫简直就是另外一个她“自己”。

她自称,“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巨大痛苦也是希刺克厉夫的痛苦……支持我生活的伟大思想是他。

如果一切都毁灭而他仍然存在,我还能继续生活下去;如果一切都存在,只有他被消灭,宇宙就会变成一个毫不相识的生人:我将和它完全无缘。

”凯瑟琳内心的激烈情感以及她对于大自然旺盛生命的热爱也只有希刺克厉夫才能够理解和感知。

而自幼缺乏身份认同感的希刺克厉夫更是将凯瑟琳这个“灵魂之爱”当作他的整个世界,他生存的唯一理由。

因此,他们之间情感的深度和力度不会等同于普通男女之间由于异性相吸而生出的爱情。

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评论的“那儿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应是指由一种亲缘感唤起的更深的感情。

他们的相爱,不是他们觉得彼此外貌、性格的可爱,而是他们两人所具有的同一精神元素的体现,即戴维·塞西尔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同类”。

这种爱情的性质就如同铁和磁石的吸引,只有在对方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所以他们的相恋暴烈而又持久,感人至深。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情感、性格及其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无疑深深影响到她笔下人物的“爱恨情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理论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悲剧艾米莉·勃朗特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然而,她以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而闻名于世。

该著作结构独特,想象力丰富且意义深邃,一直被认为是“文学中的斯蒂芬斯”;学者们一直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该作品的无穷意蕴。

笔者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爱情悲剧。

首先,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与他们人格结构的必然联系。

凯瑟琳不平衡的人格结构使她陷入爱情与婚姻的两难困境;希斯克利夫则以本我为中心,始终无法理性思考,即使凯瑟琳临近死亡他都无法控制自己。

其次,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文明与不满理论着重探讨文明对他们爱情的毒害。

为了追求幸福,人们逐渐组合了家庭,成立了社会团体。

在此过程中,文明应运而生。

同时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个人有极大的约束力,它可导致个人的不满,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真切体会了文明的强大力量,并以生命为代价做了无谓的反抗。

最后,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揭示爱欲和死欲这两种本能如何影响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并导致他们最后的悲剧。

爱和恨是这两种本能的代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浓烈的爱情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分离并想以死求得灵魂的合体。

爱欲促使他们相爱,而死欲驱使他们走向死亡。

论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解析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成因,旨在实现对小说更为深刻的解读,突出艾米莉·勃朗特对幸福关系的深刻见解,同时指出个人与文明和谐关系对人类实现幸福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