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词典

合集下载

心理学词典

心理学词典

【“并不只是这些”技术】
“并不只是这些”技术是一种心理推销技术。常常在你犹豫不决是否要买一样东西时,推销员会告诉你说:“并不只是这些。如果现在买,我们会免费送你一个……”实际上,商场里优惠的商品、附赠的东西总是伴随着商品一起赠送。但当推销员将这描述为一种特别的优惠或者是“仅仅为你准备的东西”,我们就会更愿意购买。这其实是因为我们中了“并不是只有这些”技术。
【赛前淡漠】
“赛前淡漠”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信心,身体乏力等。训练过度疲劳,伤病长期不愈的运动员较易出现这种情况。教练员发现运动员这种心理状态时,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语言暗示,并可以采用带领其提前做准备活动等方法来调动比赛的积极性。
【自我积极暗示】
“自我积极暗示”是一种用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方式,给予自己积极的鼓励,战胜紧张、恐惧等的自我调试方法。许多成功的运动员都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调节。例如,在怯场心理的征兆刚出现时,通过简单、具体,带有同时,也可在头脑中联想过去成功的情境,使积极意识潜入自我意识,直接对自己的思想、情绪产生作用。
【害羞】
“害羞”可以界定为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可能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到新环境后稍微有点沉默寡言和窘迫的感觉,但是害羞也可能会发展成为由于对人害怕而引起的极端恐惧。许多害羞的人同时也是内向的人,以独居的方式生活,没有多少社会活动。也有一些是“外向性害羞”的人,在公共场合表现活跃但内心是害羞的,他们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也有社交技巧来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但是仍会担心自己是否真正受他人的喜欢和尊重。
【改宗效应】
“改宗效应”简单说就是“反对者”比“好好先生”更受欢迎。当人们在讨论重要问题时,大家都更喜欢“反对者”,因为如果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会让讨论更有意义。而那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也不能使讨论深入;所以敢于直言是非,勇于开展批评的“改宗者”,最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心理词典理论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解释人类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关键理论。

心理词典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者在接受语言信息时,不是一词一词地进行独立处理,而是将单词组成的词汇存储在心理词典中,这些词汇会按照某种规律进行组合和联想,形成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基础。

同时,谐音现象也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谐音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音节相同或类似的词语,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中容易混淆和替换。

这种现象在语言中比较普遍,特别是在口语交际中常常出现。

谐音现象的存在与心理词典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心理词典理论指出,语言使用者在词汇表达和理解中,会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联想。

相似性原则认为,如果两个概念或词汇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近,那么它们在心理词典中的存储位置和联想方式也会相近或相似。

因此,当出现两个或多个谐音词时,它们在心理词典中的存储位置和词汇联想方式就容易混淆和替换。

其次,谐音现象也与心理词典理论中的意义原理有关。

意义原理认为,词汇中的意义是由基本意义组成的,并且基本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和文化背景有关。

在语言交际中,如果出现谐音词的替换,往往是因为这些词汇在基本意义上存在某种联系或是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除此之外,谐音现象也与语音学和语音变异有关。

语音学认为,语言中的语音单位和音素是有规律和系统的。

当一个音素在不同语言中的使用和发音方式存在变异时,也会产生谐音现象。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的音素发音方式就存在差异,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交际中,也容易出现谐音现象。

总之,心理词典理论和谐音现象在语言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象。

心理词典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大脑在理解和表达语言时的活动过程,而谐音现象则告诉我们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研究这两个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现象,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流。

最佳心理学描写词典

最佳心理学描写词典

最佳心理学描写词典
以下是一份最佳心理学描写词典:
1. 无助:当一个人感到无所适从、失去控制感和无能为力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

2. 焦虑:一种紧张不安、担忧和恐惧的情绪,通常与未来发生的事情相关。

3. 压力:一种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而对个体产生身心压力的感受。

4. 孤独:一种内心深处感到与他人隔离、孤立和孤单的情绪。

5. 自尊: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自我肯定的评价和认同。

6. 心理健康:一个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状态良好的状态。

7. 焦虑症: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过度和不合理的担忧。

8. 抑郁:一种持续的低落、无助和失去兴趣的心情。

9. 自卑: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负面评价和感受。

10. 恐惧:对某个事物、情境或经历产生极度不安和惊慌的情绪。

11. 奖励:一种积极刺激或回报,增加某种行为的概率或频率。

12. 冲动控制:对于冲动和欲望的抑制和管理能力。

13.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觉察、认知和理解。

14. 脑神经科学: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行为和认知的学科。

15. 睡眠障碍:一种影响睡眠模式和质量的异常情况。

16. 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种由于经历创伤性事件所导致的心理和情绪困扰的症状。

17. 倾听:主动聆听他人言语和情绪的能力,并展现出关怀和理解。

18. 幻觉:不基于现实的感知,通常与精神疾病相关。

19. 认知失调:认知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

20. 自律: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决策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在语言学中,母语迁移作用是指使用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借用母语的语法、词汇和语用特点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

母语迁移作用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理解和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心理词典则是指个体在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储存和组织词汇的心理结构。

本文将从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母语迁移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母语作为学习者最早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其语法和语用规则深深根植于个体的思维模式中。

当学习者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例如,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学习中文时可能会将英语的语法结构直接迁移到中文中,导致语法错误的出现。

而且,母语的语用习惯也会影响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的表达方式。

比如,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直译西班牙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导致交际上的困惑和误解。

因此,了解和研究母语迁移作用对于教学和学习第二语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词典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心理词典是个体对词汇的储存和组织的心理结构,它包括了词汇的形态、语义和语用信息。

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从心理词典中检索和运用词汇来进行交际。

心理词典的有效组织和使用对于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通过对心理词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在词汇习得和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

同时,借助心理词典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和词汇习得的过程,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然而,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母语迁移作用可能导致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出现错误和不自然的表达。

这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通过反思和纠正,逐渐减少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

其次,心理词典的组织和使用是个体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记忆和运用方式。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和利用心理词典。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和情感对语言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心理词典理论便是探讨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根据其心理词典来选择词汇表达其内在感受和情绪反应。

而谐音现象,指的是因语音相似而产生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学领域,研究者们对心里词典理论和谐音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探讨语言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心里词典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韦伯(Web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类在使用语言时会根据其内在的心理词典来选择词汇。

这个心理词典包括了个体对词汇的情感色彩和情绪反应,使得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情绪时会选择特定的词汇。

当人们感到快乐时,会更倾向于使用积极阳光的词汇,如“幸福”、“快乐”等,而在悲伤时则更倾向于选择消极的词汇来表达。

这种心理词典的选择不仅受到个体的情感反应影响,也受到文化、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心里词典理论是如何与谐音现象联系起来的呢?谐音现象指的是因语音相似而产生的语言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出现对语音相近的词汇具有相似情感色彩或联系的情况。

“爱”和“哀”、“冷”和“泠”等词汇在语音上有着相似之处,而在情感色彩方面也有着相关联。

这就引发了语言学者和心理学家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这些相似语音的词汇是否会在人们的心理词典中相互影响或联系起来。

关于这一点,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选择词汇时确实会受到其语音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被试者被要求描述不同的情感时,他们倾向于使用语音相似的词汇来描述。

在描述快乐时,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甜蜜”、“温暖”等词汇,而在描述悲伤时则更倾向于使用“冷酷”、“孤独”等词汇。

这表明,语音相似的词汇在人们的心理词典中可能具有某种联系,促使他们在表达情感和情绪时偏向于选择相似的词汇。

谐音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方式。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认为,人们在处理语言信息时,会倾向于通过语音相近的词汇来联想和记忆。

这种认知方式使得谐音现象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促使人们在语言使用中产生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心理词典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心理词典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后 , 随着 词 汇 量 的增 加 , 建 立 形 一 音 、形 一 义、形一 音一 义 的 词 汇 网络 。 二 、 心理 词 典 概 述 心 理词 典 是指 保存 在人 脑 中 的一 部 词典 ,它 存储 了 自上 个 世 纪 6 O 年 代 以来 , 对 于 心 理 词 典 在 人 脑 中 的
一发 展 的 成 果 , 词 汇 习 得 研 究 在 广 度 和
在 母 语 习 得 的 过 程 中 , 儿 童 母 语 技 能 的 发 展 具 有 阶
深度 上 都取 得 了重 大突 破 ,成果 也 逐渐 增 多 ( 文秋芳, 段性和顺序 性的特 点,其 心理词典 的建 构主要经历三个 阶 2 0 0 4 ) ,特 别 是 认 知 心 理 学 这 一 学 科 的研 究 成 果 已成 为 二 段 :首 先,在语音方 面,儿童要 咿呀 学语来练 习发 音。在 语 词 汇研 究 的重 要 工 具 。心 理 词 典 ( m e n t a l l e x i c o n )的发 这一阶 段里 ,学 习者 发现一 串音符 能够用来指代某 一事物 现就 是认知心理学 与词汇 习得研 究相结合 的一大成果 ( 邓 或 意 义 ,将 词 汇 的语 音 和 语 义 相 联 系 , 建 立 语 音 、 词 义 表 微 波 ,2 0 0 9 ) 。 近 年 来 , 随著 中 国 国力 的 日益 强 盛 以及 国 征 ,形 成 稳 固 的音 一 义 联 结 ,A i t c h i s o n( 1 9 8 7 )称 此 过 程 际地 位 的 日益 凸 显 ,汉 语 越 来越 为 外 国人 所 青 睐 ,来 华 学 为 贴 标 签 ( 1 a b e l i n g ) 。其 次 , 学 习 者 发 现 一 个 词 形 可 指 习汉 语 的 留学 生 数 量 迅 速 增 加 。外 国 留 学 生 在 学 习汉 语 的 代 某 一 事 物 或 意 义 ,H e n r i c k s e n( 1 9 9 9 ) 称 之 为 语 义 化 ( s e m a n t i z a t i o n ) ,指 词 义 到 形 式 的 映 射 。 形式 与词 义 的 过程 中要掌握 “ 语 音、词汇和语法 ”三大语 言要素 ,而词 汇 障 碍 是 大 多 数 学 习 者 面 临 的 主 要 问题 。心 理 词 典 中词 汇 联 结 , 是 词 汇 习 得 的起 始 , 也 是 词 汇 习 得 最 基 本 的 要 求 ; 储 备 的 匮 乏 ,严 重 制 约 了学 生 的 阅 读 能 力 、 交 际 能 力 和 书 然 后 ,他 们 把 这 个 词 汇 分 门 别 类 ,此 阶 段 被 称 为 词 汇 知 识

心理学名词词典

心理学名词词典

心理学名词词典1.行为暗示用行为“符号”进行暗示的活动。

2.间接暗示暗示者不显露动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从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即让人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反暗示即抵制暗示影响的现象。

亦即暗示所引起的相反指向,暗示的实际效用与暗示的目的相反。

4.直接暗示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对方,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暗示,这种暗示指向性很明确,亦称提示。

5.说服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收听广播、观看影视、阅读报刊等方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转变不正确的观念与信念的方法。

6.整合指机体或细胞中,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组织严密,功能上协同动作,组成完整的系统。

7.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8.荣誉是对某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低水平的成才动机:指理想和目标比较狭隘,作用时间往往较短,容易被其它刺激因素所左右,随着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自身的情绪、兴趣的变化而变化。

9.反暗示即抵制暗示影响的现象。

亦即暗示所引起的相反指向,暗示的实际效用与暗示的目的相反。

10.外部感觉外部感觉(external sensation)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其感受器位于体表。

皮肤感觉和味觉的感觉受器称为接触性感受器。

外界事物只有和这两种感受器直接接触,才能引起感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称远距离感受器,外界事物在一定距离外,通过媒介的作用,引起感觉。

11.无意象思维无意象思维(imageless thinking)没有意象参与或不需意象参与的思维。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O.屈尔佩领导下的符兹堡学派,与W.冯特和E.B.铁钦内的正统派心理学,就思维过程是否必须以意象为基础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和经验事实上展开了长达15年的争论。

符兹堡学派由于在思维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含有构造主义心理学所发现的感觉意象元素的证据,因而提出无意象思维这个概念。

心理词典——精选推荐

心理词典——精选推荐

⼼理词典语⾔学⼼得”第 62 篇【今⽇⼀词】每天⼀词,⼀步⼀个脚印⼀同扎进语⾔的海洋⼀、概述⼼理词典⼼理词典是研究词如何储存在⼈的记忆中;及在使⽤时,⼈们⼜是如何将其提取出来的。

⼼理词典所包含四个信息(储存):语⾳信息、字形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

铅笔GIF动图分割线⼆、内部词典的组织——理词典的主要模型:l 分层⽹络模型(the 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该模型认为,语义知识可以表征为⼀种由相互联结的概念⽽组成的⽹络。

1、特征:1)概念以“节点”来表⽰2)每个概念都具有两种关系。

其⼀,每个概念都从属于上⼀级,这决定了概念组织的层次性。

如:鸟从属于动物。

其⼆,每个概念都有⼀个或多个特征。

如鸟有翅膀、会飞等。

这样,有关概念在上下级层次以及在同级⽔平的组织,通过节点和连线构成了⼀个复杂的层次语义⽹络。

2、验证实验:克林斯和奎连曾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模型假设的正确性。

他们要求被试判断⼀组简单的陈述句,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在于以存储⽔平上不同。

结果证实,在层次语义⽹络模型中,主语节点表语节点之间的距离越远,则判断该陈述句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例如“⾦丝雀是⾦丝雀”、“⾦丝雀是鸟”、“⾦丝雀是动物”这三句话,判断时间依次递增。

表现出“范畴⼤⼩效应”。

3、缺点:1)难以解释“熟悉效应”eg. 判断“狗是动物”的时间⽐判断“狗是哺乳动物”的时间要短2)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eg. 判断“⿇雀是鸟”的时间⽐判断“鸡是鸟”的时间短很多3)难以解释“否定性效应”eg. 判断“⿇雀不是物质”,须经过节点“鸟”“动物”“⽣物”“物质”等好⼏个节点,因此,根据这个模型,判断时间应该⽐较长,但实际上做出否定判断的时间也很迅速。

分割线箭头动态l 激活扩散模型(the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概念并不是按层次组织的,⽽是根据语义关系或语义之间的距离来组织的。

知识⽹络连接的是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的词汇。

心理学词典

心理学词典

心理学词典
献给追求精神研究的心理学家,一本高端词典--心理学词典!
心理学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如物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然而,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心理学家,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神秘其貌又重要。

幸运的是,现在有了心理学词典,它不仅有助于解决这种学术性难题。

心理学词典详细解释了心理学中的大量术语,以及其在学术和实际操作中的含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专业术语。

例如,强迫症和焦虑症的解释,被列为精神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学词典中都有入门级的说明。

还有许多陪伴着每个学术学科的专业术语,心理学词典也涵盖这些术语,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另外,心理学词典还提供对学者至关重要的英语术语,并加以解释,在英语学术文章中释义单词,让阅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获取文献信息。

在学习心理学方面,心理学词典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他们在理念,术语和概念上游刃有余,不再受意义上的模糊所困扰。

它是一本资深学者用久精心整理出来的字典,不但收录了实用性很强,形象能说明深层次观点,能够完善你的心理学学习。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心理学词典满足了心理学家们对精神研究最深层次的追求,也解决了他们对遇到的复杂术语的说明疑惑,同时满足了广大学生和读者就心理学学习的需求。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母语迁移作用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现象。

它是指母语习得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心理词典则是指一个人大脑中存储的关于词汇和语言知识的信息。

母语迁移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我们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中的语言规则、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会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表达。

比如,当我们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我们可能会在语法结构上受到母语的影响,造成语序的混乱或者动词时态的错误。

这是因为我们在母语中已经养成了一套语言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表达。

心理词典是我们大脑中存储的词汇和语言知识的信息。

它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包括词汇的意义、用法、搭配等。

心理词典对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我们需要不断地扩充和更新我们的心理词典,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母语迁移作用会影响我们的心理词典的建立和使用。

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迁移作用会使我们在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时受到母语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使用心理词典时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制约。

比如,在学习英语时,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词汇时,我们可能会去寻找与母语中相似的词汇来理解它的意思。

这种寻找与母语相似的词汇的行为就是母语迁移作用的体现。

然而,这种母语迁移作用并不总是有效的,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规则和词汇用法。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扩充我们的心理词典,以适应第二语言的要求。

为了减少母语迁移作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

首先,我们可以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尽量让自己置身于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对第二语言的接触和使用频率。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听力训练来丰富和扩充我们的心理词典,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心理学大词典》

《心理学大词典》

《心理学大词典》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它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

心理现象人类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就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几个基本方面。

情绪: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反应状态。

是由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

高兴、悲伤、激动、愤怒、恐惧都属于情绪。

感觉:指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声音、形状、颜色、气味等。

根据刺激物性质的不同,感觉又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觉等。

知觉:指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对山、水、树木等的整体印象。

根据反映出来的对象的性质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幻觉等。

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根据识记材料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运动记忆、语词记忆、实践记忆等。

思维:指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

思维的核心是概念,因此,人们常说“思维的核心是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沿着某一个方向思考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思考的思维。

注意:又称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通常指选择性知觉。

当注意集中在某一特定事物或活动上时,我们就称这种现象为注意。

注意的对象是有限的,一次只能有一个,但注意的范围却是无限的。

注意还有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根据注意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同,可将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记忆: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类。

陈述性记忆:以命题形式反映的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的记忆。

如各种事实、各种名称、概念等。

跨学科思路推进汉语词认知与习得研究_45

跨学科思路推进汉语词认知与习得研究_45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是语言认知研究中基础而重要的一个部门,它涉及词的认知与习得。

词的认知与习得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从内涵和外延来了解语言中的词。

词的心理词典研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但这两门学科的知识在心理词典中的应用是不平衡的。

自20世纪60年代心理词典研究出现,心理学理论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语中语言学理论应用渐多,也体现了心理词典研究从心理学“偏重”到心理学、语言学“并重”这一研究思路的更新。

中心性(headedness)、语素黏着性(boundness)、构词法能产性(productivity),及合成复合词(synthetic copounds,如“bus driver”)是构词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些构词法理论被逐步应用于心理词典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法语、保加利亚语心理词典研究即发现中心语素在促进合成词表征通达上优于非中心语素。

21世纪初,英语心理词典研究发现合成词中自由词根较黏着词根更容易从合成词中被分离出来;还发现即便是参与构词较少的词根(如“-ceive”),在假词(如“inceive”)中也会被分离出来。

后来,与词句界面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也被应用于心理词典研究,体现了语言学理论深度融入心理词典研究的态势。

2012年研究者通过母语为英语的特殊语言损伤(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即,在正常环境下生长,智力及听力正常,无神经损伤或心理精神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等,无明显社会及情感因素影响,但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或异常)青少年、自闭症兼语言损伤青少年的心理词典研究发现,合成复合词在被理解时要难于新异词根复合词和常见名—名复合词。

研究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合成复合词与词根复合词在成词方式上的差异。

科技进步促使研究重心转变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技术在语言认知研究中逐步应用,使得人们对脑功能的认识实现了从“黑匣子”到“灰匣子”的转变,心理词典的研究重心也相应地完成了由心理机制向脑机制的转变。

心理学英汉词典(DOC)

心理学英汉词典(DOC)

Aabandonment reaction 遗弃感指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爱与家人的关怀而怀有的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2 指老年人职位权力丧失后乏人尊重的失落感。

abandonment threat 抛弃威胁指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不当时对子女心理上所产生的威胁感。

无知幼童犯了错误时,有的父母常以“把你丢出去”的口吻对孩子威胁。

为父母者所说虽只是气话,但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则产生不良后果。

abasement 贬抑个性心理学家莫瑞(H.Murray)氏理论中的术语。

意指为弥补个人缺陷(事实的或是想象的)而贬抑自己屈从别人的心理倾向。

在莫瑞的个性理论中,列举二十八种心理需求,贬抑也被视为是需求之一。

见莫瑞(Murray,Henry Alexander)氏传记条。

ability test 能力测验指测量能力时所采用的工具。

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的名称,实际使用时,因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测验的目的,而有多种不同的能力测验。

如将能力认定为智力,那就采用智力测验。

如将能力认定为性向,那就采用性向测验。

如将能力认定为学得的知识或技能,那就采用成就测验。

无论采何种形式,能力测验在性质上都应该是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ed test)。

见该条。

ability trait 能力特质按卡特尔(R.B.Cattell)氏的个性理论,能力属个性能力之一;因为个体的能力是决定其能否达成所欲追求目标的重要因素。

此处能力的涵义视同智力,卡特尔氏将智力分为两类,一为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另一为流动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见该等条。

ability 能力指个人在其遗传与成熟的基础上,经由环境中的训练或教育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此类能力可由行为上表现出来,作为与别人比较高低的依据。

象此类实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能力,也称为成就(achievement)。

2 指个人学习某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

心理学词典 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词典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的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抱有特定的期望时,这个人通常会根据这些期望对对方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解读和反馈。

这种反馈可能包括非语言暗示、态度和评估等,并可能通过影响对方的情绪、动机和自信心来间接地影响对方的行为。

最终,被期望的行为结果与原始期望一致,形成了自我实现的循环。

相反,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学生并不聪明,可能会对他们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给予较少的关注和支持,这也可能导致该学生的表现下降。

因此,罗森塔尔效应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他人对我们的期望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表现。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引言心理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是对人类语言处理能力和认知机制的探索。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的关系,分析谐音现象在语言处理和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心理词典理论心理词典是指大脑中存储了语言词汇的一种认知结构,它涉及到词语的表层形式、语言意义以及相关的语境信息。

心理词典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类是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

心理词典理论认为,当人类听到一个词语时,大脑会自动检索并激活与之相关联的意义信息,从而使得人们能够迅速理解和表达语言。

心理词典理论对于语言加工、理解和产生等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

二、谐音现象谐音,顾名思义,即是指在语音上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现象。

谐音现象是语言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常常被用于幽默、修辞和文学创作等领域。

谐音现象可以分为完全谐音和近似谐音两种类型。

完全谐音是指两个词语的发音完全相同,如“银行”和“眼镜”;近似谐音是指两个词语的发音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手机”和“章鱼”。

谐音现象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谐音现象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美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谐音现象可以带来联想效应,使得听者在听到某个词语时会联想到其谐音词语,从而扩大了词语的语义范围。

谐音现象也可以被用于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效果。

谐音现象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三、心理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的关系心理词典理论和谐音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心理词典中,具有谐音关系的词语往往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联结,使得它们在语义上产生一定的联系。

当人们听到一个词语时,这种联结会被激活,从而引发听者对于与之谐音相关的词语的联想和理解。

心理词典中存储的词语信息也会受到谐音现象的影响,听者在处理语言信息时会受到谐音词语的干扰和影响。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

心里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心理词典理论和谐音现象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

心理词典理论认为大脑中存在一个“心理词典”,其中保存了个体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而谐音现象则是指在语言中出现的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本文将从心理词典理论与谐音现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在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相互关系。

一、心理词典理论心理词典理论是由心理学家De Groot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大脑中存在一个心理词典,其中存储着个体对于语言的认知和理解。

心理词典中的词汇是按照语言频率和相关性进行组织和存储的,这样可以提高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效率。

心理词典理论在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解释个体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过程,还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更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

1.1心理词典对语言处理的影响心理词典对语言处理有着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个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记忆过程。

通过心理词典,个体可以快速地将语言输入信息转化为内部记忆,从而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心理词典中的词汇组织结构也可以影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的词汇组织结构会导致个体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1.2心理词典的形成和演变心理词典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个体生活经验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心理词典会发生演变和变化,其中一些词汇可能会被遗忘或淡化,而一些新的词汇则会不断地被加入进去。

心理词典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个体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

1.3心理词典理论的应用二、谐音现象谐音现象是指在语言中出现的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汇,它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谐音现象在语言学和语音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还可以为语言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1谐音现象的分类谐音现象根据发音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例如完全谐音、部分谐音和谐音叠加等。

心理词典的名词解释

心理词典的名词解释

心理词典的名词解释心理词典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解释心理学术语的工具。

它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能够帮助学生、专业人士以及任何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术语的含义。

心理学术语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特定术语、概念和定义。

这些术语涵盖了广泛的心理学领域,例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通过心理词典,我们可以查找特定术语的解释,了解其背后的概念和理论,并将其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心理词典中的解释通常包括对术语的定义、相关概念的说明和可能的应用示例。

这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特定的心理学术语,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心理词典还可以提供相关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定义和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除了提供术语的定义外,心理词典还提供了相关术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比如,我们可以找到认知心理学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如记忆与学习、思维与决策、注意力与意识等。

通过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问题和研究中。

心理词典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的混淆和误解。

在心理学中,有些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或被误解。

通过查阅心理词典,我们可以获得准确的定义和解释,避免对心理学概念的误解,并更好地与其他人讨论相关主题。

此外,心理词典还可以为心理学学习者提供学习指南和参考资料。

心理学是一门广泛而复杂的学科,学习者可能会面临大量的概念和理论。

心理词典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和有组织的学习框架,在学习心理学时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来说,心理词典是一个必备工具。

在写作、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提到专业术语和概念,而心理词典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使用这些术语并理解其含义。

此外,心理词典还可以帮助我们扩展专业知识和了解新兴领域的发展。

心理词典的应用也不仅限于学术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和挑战,例如焦虑、抑郁、压力等。

心理词典:两种取向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词典:两种取向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词典:两种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孙继民;王美珠【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对心理词典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心理词典的两种取向研究,分别对心理词典的概念、构成、活动方式以及两种词典之间的关系、大脑皮层机制、熟练和非熟练第二语学习者的比较、获得方式和策略等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对进一步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心理词典;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研究取向【作者】孙继民;王美珠【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心理学家倾向认为,学会了语言和阅读的人,都具有一个心理词典。

[1]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开始了对心理词典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早期主要从母语或第一语言(L1)学习和获得为取向的心理学研究,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以第二语言(L2)学习为取向的研究。

两种取向的研究既有紧密的联系性,又有差异性。

正是通过两种不同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才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两种语言学习在心理词典中的结构、相互关系、心理机制、大脑皮层的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心理词典在两种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语言学习、心理词典的建构,尤其是L2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帮助。

由于言语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的、特殊的意义,语言习得问题就自然成为许多学科所关注的对象。

19世纪60年代,布罗卡发现人的大脑左半球前叶近侧裂上方有一个言语中枢,此处受到损伤就会丧失语言能力,首先发现了失语症。

比较准确地通过大脑皮层定位说明了言语活动与大脑的关系,这或许是关于言语活动与脑关系的最早研究(Handerson,1982)。

至此,心理学对言语活动和语言习得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1日词条——【复合情绪】“复合情绪”是一种情绪状态。

指我们的每种情绪会相互融合成一种复杂的合成情绪。

例如:产生嫉妒的情绪,是因为之前产生了爱的情绪。

而悲哀有时也会混杂愤怒。

最常见的复合情绪就是“快乐”,我们常见的误解是认为快乐是一种单独的情绪体验。

其实快乐是我们内心所有情绪达到协调配合时的体验,也就是说,快乐其实也包括悲伤、愤怒、厌恶和痛苦,只是在体验到快乐时,这些负性的情绪已经被良性的情绪协调了。

5月2日词条——【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由持续工作引起的神经紧张或长期从事单调工作引起的精神疲惫状态。

这种疲劳感几乎每个人都曾体验过。

每当这种疲劳降临时,我们会感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心绪不安、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

消除这种疲劳最好的方法,就是劳逸结合。

每工作一段时间,都能稍作休息。

就像学校的课间休息一样,一段一段的把时间管理起来,一张一弛,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5月3日词条——【职业病】“职业病”是一种由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上的定义,和我们口头上说的“职业病”有所不同,我们口头上常常用“老师的职业病是到哪都爱教育人……”“医生的职业病是看到谁都用看病的方式……”来开玩笑,实际上这些行为习惯不是职业病,而是一种职业人格。

真正的“职业病”指由于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及职业压力导致的心理症状。

比如校对员在强度大的工作后,会因为反复检查的压力,而患上“强迫症”,这就是一种“职业病”。

5月4日词条——【自信心训练】“自信心训练”是一种心理训练方式,又叫“肯定性训练”。

谁说自信不能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自信是可以逐步通过训练强化而习得的。

这种训练方法在1949年时就已经被发明出来。

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分析来访者的自卑原因和被动习惯,来设计一套有效的自信训练计划,让来访者掌握一些自信的反应和技巧。

并结合放松训练,降低焦虑水平。

然后让来访者进入小组中,通过社交指导、和组员的陪伴鼓励,练习当众讲话,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感。

5月5日词条——【波萨德法则】“波萨德法则”认为人们与结婚对象相隔的距离与结婚指数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在俩人结婚之前,住的地方距离越远,结婚的可能性就越小。

因为情侣们的住所相隔的越远就越需要受更多的苦,这会慢慢演变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5月6日词条——【最小关心度原理】“最小关心度原理”指在一对情侣中,对两人关系不太关心的那个人处在领导者立场。

因为迷恋者不愿失去与对方的关系,所以不得不对其惟命是从。

相互间同等关心对方的情侣比较能够持久,而关心程度过于失衡的情侣则走不长远。

5月7日词条——【燃尽综合症】“燃尽综合症”指在完成一件大事后,人会一下子陷入虚脱的状态,这种状态持续太久的话就会出现各种障碍,让人变得疲惫无力。

即,什么事也不想做,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做什么事都不偷工减料的人最容易出现这种症状。

5月8日词条——【无感情性格】“无感情性格”是指幼儿期没有母亲陪伴的孩子长大后显露出来的特殊、扭曲的性格。

这类型人乍看都蛮讨人喜欢的,让人觉得容易亲近,但实际上在心里却对人没有什么感情,潜藏着偷窃、撒谎、残忍等特征。

要注意的是没有母亲有时是真的没有母亲,有时是一种心理上没有母亲陪伴的状态。

5月9日词条——【沙尔庞提艾错觉】“沙尔庞提艾错觉”是一种由暗示产生的错觉。

我们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

就是将自己关在一个暗室里,一动不动地盯着一盏小电灯。

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小电灯发出的光线开始做锯齿状运动了。

当然,小电灯是不可能自己摇晃的。

但,当你觉得它开始向右动时,它就真开始向右动;当你觉得它向左时,它就真开始向左动。

这种现象我们就自动运动。

我们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沙尔庞提艾错觉。

5月10日词条——【姿势反响】“姿势反响”是指两人的姿势和动作都彼此引起对方的反响,以至两人不断重复相同姿势和动作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和情投意合的人在一起时,对方和自己的细微动作常常会出现一致的结果,但当话题不和或是感觉与对方在一起有压力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姿势反响的例子。

比如当下属感到紧张的时候,领导采取和下属同样的身体动作,就能缓解下属的压力;而成人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做出和孩子一样的动作,就能使交流顺利进行。

5月11日词条——【既视体验】“既视体验”被视为假性记忆或记忆错误的一种。

明明是初次见到的风景或场面,给自己的感觉却是“咦,这情景以前也见过”或者“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事”等等,这种经历就叫做“既视体验”。

一般认为,即使完全忘记了过去的经历,但通过联想而出现某种联系的话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另外,在梦中曾经见过,但梦境又被完全遗忘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这种现象。

出现这种体验的时候,不用把问题想的太深,只要想到也许过去有过这事就可以了。

5月12日词条——【意志丧失】“意志丧失”也被称作“意志缺乏”,是心理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的动机,也没有任何要求,行为被动。

意志丧失的人往往会被发现连个人的生活也不能自理,连最基础的个人卫生都无法保持,极端的懒散、孤僻和退缩。

5月13日词条——【拟动错觉】“拟动错觉”指的是个体把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的刺激物,当成是同一个刺激物由前一个位置向后一个位置运动的现象。

商店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招牌就是基于这种原理才能“动”起来的。

5月14日词条——【增-减效应】“增-减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与林德证实的一种人际关系现象,即,比起对自己的尊敬或喜爱程度明显降低的人,人们更倾向于去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尊敬或喜爱程度明显增高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突然对我们表现得非常冷淡,我们有可能会愤怒的跟他(她)绝交,转而去亲近一个原本关系一般、最近却对我们明显变好的朋友。

5月15日词条——【前瞻记忆】“前瞻记忆”是记忆的一种类型,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记忆的内容是将要执行的任务,而非已经执行的任务。

例如记住下班后要顺路去买些东西,或者一小时后要给朋友回电话等等,都是前瞻记忆。

5月16日词条——【武器效应】“武器效应”是指,作为攻击线索的手枪、匕首等武器会对我们的攻击行为起到增强作用。

换句话说,两个人在发生冲突后也许原本会只停留在争吵,可如果其中的一个人有一把刀,在争吵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他就有可能选择把它拿出来威胁对方,从而导致冲突的升级。

5月17日词条——【事后诸葛亮偏向】“事后诸葛亮偏向”又叫“后视偏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见之明”,是一种自我知觉的偏差,即个体在事后回忆自己的最初判断时,往往会高估事前预测的准确性。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在事情结束后对别人说“我早就说过这件事一定如何如何”,其实稍事回忆就不难发现,在决策阶段时他们也和别人一样是举棋不定的。

5月18日词条——【动机性遗忘】“动机性遗忘”是指个体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对某些信息产生的主动性遗忘,是个体自我防御的一种手段。

这种遗忘通常针对于一些不愉快的经验或者创伤性的事件,例如我们有时会听说有痛失爱子的母亲仍然每天站在门口等孩子回家,询问后竟发现她忘记了孩子已经死去,这一事实因为太过痛苦而被大脑抹去了,对她而言这件事并不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主动性”指的并不是我们的主动关注,过于关注某些事只会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分手了,我想忘了她,可不论怎么告诉自己要忘记就是忘不掉”。

5月19日词条——【年龄恐慌症】“年龄恐慌症”是一个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指人到一定年龄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年龄已经不是“吃香”的岁数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现象。

一般人会在30-35岁开始有这种恐慌,一直蔓延到40岁左右。

女性则会比男性更早,有些女孩子甚至从25岁开始就会恐慌。

比如“职位要求30岁以下”,“担心嫁不掉”等……对于这种恐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现状,放松心情,多学知识,减轻压力,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意义,恢复心态平衡。

5月20日词条——【逃入健康】“逃入健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用语,是个体在面临极其紧张的医疗情境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在病情尚未痊愈时就宣称自己已经康复,以躲避后续治疗。

害怕治疗的痛苦,害怕治疗者,或者害怕自己所处的医疗环境等等,都有可能引发这种反应。

例如在传染病医院住院的病人,就有可能因为害怕感染其他疾病而要求提前出院。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反应的产生有可能是有意识的,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

5月21日词条——【逃入疾病】“逃入疾病”与“逃入健康”相对应,它指的是个体为了减轻内心的矛盾冲突及由其引发的紧张,形成或表现出某种疾病症状的现象。

如果说一个新近刚获得升职的人必须独立面对超出其能力的重要任务,而他既无法接受自己不适任的现实,也无法面对任务的失败,就有可能会出现头晕、腹痛、发烧之类的身体症状,以减轻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不适感。

5月22日词条——【刺激泛化】“刺激泛化”指的是,当有机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后,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其它刺激也能引起类似的反应。

简单来说,当家里的宠物狗把“开罐头的声音”认定为吃饭的信号之后,就算主人是在开跟小狗的喜好完全无关的水果罐头,它也会兴奋的跑过来围在主人脚下打转。

5月23日词条——【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指因为声音刺激长时间作用于我们的耳朵,或者声音过于响亮以至于超过了耳朵的正常生理反应限度,而导致的听力暂时下降的现象。

喜欢长时间把MP3挂在耳朵上的人对于这种现象会比较有体会。

5月24日词条——【日常概念】“日常概念”也叫做“前科学概念”,指个体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由于受限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因此通常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说古人把日食理解为天狗吞日,这就是一种日常概念。

5月25日词条——【气氛效应】在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刺激,有时会引发某种习惯性的、但未必符合我们当前感受的反应,这种场景效应就是“气氛效应”。

例如在听演讲的时候可能我们会觉得台上的人讲的东西一点新意也没有,但当演讲结束周围人都开始鼓掌时也还是会跟着一起拍手。

5月26日词条——【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

人在同一时间内要对事物获得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而不是指向很多的对象。

集中注意的对象总是位于意识的中心,而其余的对象则处于“注意的边缘”。

5月27日词条——【知觉】“知觉”是指人从外界物体的感觉信息中得到的完整经验。

每一种感觉通道都有其适宜的物理刺激和生理过程。

如眼睛接受光刺激,在视网膜上成象;鼻子闻到气味,加以辨别;手也进行触摸,以此感觉。

当这些感觉经验联合起来,并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加以补充时,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