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周末年的一场政治谣言一一兼论赵匡撤上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后周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一场以“都点检当天子”为主要内容的、蛊惑人心的政治谣言。这是由赵匡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场别有用心的谣言没有开展深入的讨论,却认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撤才当上皇帝的。其实,导致富有生气的后周王朝顷刻颠覆、实现赵匡撤上台的真正原因,是那场政治谣言。本文仅就那场政治谣言产生的背景、出笼过程和内容以及历史教训等三个方面,作一论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后周太祖、世宗二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家、政治家。太祖以保境息民为主,联络南唐,北败北汉,为此后的统一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世宗柴荣继位,临危不惧,力压强敌,取得了高平战役的胜利。他又深知民心所向,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或策划统一,西取四州;或三驾江淮,二次北伐;或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或改革朝政,振伤纲纪;或整顿禁军,调整机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风雨不测,世宗正在大展宏图、力图摆脱贫困、走向统一的重要时刻,朴显德六年(公元959)夏,病逝赞汁京,年仅三十九岁。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他撰修的《新五代史》卷j‘二《周本纪》中,对世宗有着很高的评价: 其为人明达英果,伟论议然。……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所纳,用人不疑,岂非所拼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程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九四也说: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簿籍,过目无所忘,发奸披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故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可见,世宗才识过人,气魄出众,深知民间疾苦、时政弊端,具有卓越非凡的才识。世宗临死之前,曾对身后的政局,预先作过一番布置安排。首先,加枢密使魏仁捕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范质、王溥等权臣一道辅助幼子宗训,使柴氏子孙长久享有统治权。其次,免去殿前都点检、郭威女婿张永德之职,让副将赵匡凤充任都点检。但事与愿违。在世宗死后宗训年幼即位开始,后周大臣根本不服宰相魏仁浦、范质、王溥等人的命令和管理。他们以魏仁浦出身小吏,未经科举而不服其治。他们又以范质、王溥等“忠厚长者”、循规蹈矩、清廉自持而都不服贴。他们对出身行伍、性情刚俊暴决、有勇无谋的侍卫亲军副指挥韩通更不买账。这一切,都对身负重任的赵匡撒及其心腹谋士提供了代周篡权的极为有利的条件。相反,赵匡撤代张永德当上殿前都点检后,对其部下“恩威并济”,十分有办法驾驭将士,深得他们的“心悦诚服”。再加上赵匡撒历典禁兵、老于兵事、深谋远虑、战功赫赫,在后周统治集团里,声誉地位日增,他篡权野心日益暴露。对此,遭到殿中侍御史郑起的不满和揭露,以期引起后周宰相范质的重视。今据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四《太祖乾德元年十二月己亥》条载:以殿中侍御史郑起为西河令。起,不知何许人,轻俊无检操。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起坐左迁。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放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上即位,将因事诛之,皇弟光义日:“此周室忠臣也,不宜深罪。”龄是亦出为天兴令。[!--empirenews.page--][1][2][3][4]下一页显然,尽管郑起、杨徽之以谏官身份向柴荣、范质反映赵匡撒“握禁兵,有人望”,“不宜典禁兵”,极言其事。终因匡撒是世宗的“患难兄弟”,加上匡撤又能掩饰自己,骗取了世宗、宰相的莫大信任,一切不利于他们的忠谏和建议,自然无法被后周统治集团所采纳。入宋以后,郑起、杨徽之遭受“左迁”,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贬杀也是大幸哉! 恭帝即位,韩通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移领郸州。“振迹戎伍,委质前朝,彰灼茂功,践更勇爵。”军事大权尽归韩通,未免不惬人望。对此,韩通之子韩微“颇有智略,幼病枢,人目为‘真驼儿,。见太祖有人望,常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后太祖幸开宝寺,见

通及其子画像于壁,邃命去之。”韩微向其父建议早日铲除太祖这个野心家,而韩通却不采纳。结果,死朴匡撒军校王彦异的刀下,这是多么的富有讽刺意味。赵匡撒典掌禁兵后,在他幕下组成了以他弟弟光义、赵普、李处耘等人为核心的智囊班子。他们为匡撤献计献策,或联络领兵宿将,或制造民间讹言,或策划放密室,或点火般沐京。他们都是一些不甘寂寞的人物。如后来入宋出任宰相的赵普,在世宗亲征淮南进行清流关战役时,匡溉即求教聆他。据《默记》卷上云:“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聆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太祖兵再聚聆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太祖历试于周,功业自此而成,王业自此而始。……其赵学究即韩王普也”。不难看出,匡撤功业大显放后周与赵普的出谋献策有着重要的关系。匡撒代周篡权,同样离不出光义、赵普等智囊人物的鼎力相助。同时,赵匡撤亲自掌握禁兵,在他身边又团结凝聚了一批“知兵善战”、老放兵事的领兵武将。据李饮《宋朝事实》卷九记载,匡撤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餐、王政忠等,结成义社十兄弟,成为生死之交、患难与共的铁哥儿。这些人又拥有一大批军士的支持。朝廷之内,由放“主少国疑”,“政出多门”,宗训年幼,不能负担起任何实际的责任,国家大事、重大政治、军事、经济举措,只好交给大臣们处决。而文武大臣中,不是有勇无谋者,即便性情率直的“忠厚长者”,他们均不是乱世中底定狂澜的柱石。而当时的一些握有兵权、拥有实力的宿将武夫,大多与赵匡撒互相勾结,因此,朝廷内外,人心浮动。在这种世宗段没、幼主登极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切都足以增长赵匡撤这个军事野心家野心。一个推翻现政权的巨大阴谋,在加紧酝酿着。施放政治谣言,便是推翻后周政权巨大阴谋中的重要手段。其手法是: 首先,制造“上天授命”讹言。公元九六O年,即后周显德七年的阴历正月初一,朝廷接到来自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的报告。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即在太祖匡J9L临出发的那一天,“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日:‘此天命也,。”认为赵匡撤当皇帝,这是“日下复有一日’,完全是“上天授命”的预兆。[!--empirenews.page--] 其次,制造“检点做”的谣言,造谣惑众。世宗率军攻打契丹,无意中检符木牌一块,长约二、三尺多,上面写着“检点做”三个大字。这是赵匡撤一伙别有用心的人故意造谣惑众的伎俩。时值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典掌禁军,屡建军功。世宗对此倒有猜忌。更兼张永德是郭威爱婿,世宗认为自己死后,对张永德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在永德“从世宗北伐,还驻浪渊”时,即“解兵柄”,“加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恭帝嗣位,移忠武军节度”。解除他的军权,而用赵匡撤代张做了殿前都点检。这从事实上兑现了民间讹言,也为赵匡当上皇帝制造了合法的政治舆论。再次,赵匡撤自己制造“帝王之兴,自有天命”的舆论。据司马光《沫水记闻》卷一云:“太祖初即位,巫出微行,或谏日:‘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今数轻出,万一有不虞之变,其可悔乎生’上笑日‘帝王之兴,自有天命,求之亦不能得,拒之亦不能止。万一有不虞之变,其一可免乎!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终日侍侧,不能害我。若应为天下主,谁能图之?不应为天下主,虽闭门深居,何益也,?由是微行愈数,日:‘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我不汝禁也,。聆是众心俱服,中外大安。”赵匡撤吹嘘自己“方面大耳”,有帝王之相而不被世宗研杀,乃是“应为天下主,谁能图之”,真是大一言下渐,也是他争做“天子”的政治野心;’纱大暴露。第四,大军临出征之前,制造京城内策立新天子的谣言。据《长编》卷一《建降元年春正月壬寅》条云:“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都下灌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五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显然京城内策立新天子的谣言,传遍至汁京城的大街小巷,一时满城风雨,早已乱作一团,民心浮动惊恐。“惟内庭晏然不知”,只瞒了当时后周统治集团的上层领导,他们还处在梦境之中。这种政治谣言的出笼,显然有着十分险恶的用心。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