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生(丰子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与人生
丰子恺
①一定有多数的学生感到:上音乐课——唱歌——比上别的课更为可亲,音乐教室里的空气比别处的空气更为温暖。即此一点,已可窥见音乐与人生关系的深切。艺术对于人心都有很大的感化力。音乐为最微妙而神秘的艺术。故其对人生的潜移默化之力也最大。对于个人,音乐好像益友而兼良师;对于团体生活,音乐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向导者。
②个人所受于音乐的惠赐,主要的是慰安与陶冶。
③我们的生活,无论求学、办事、做工,都要天天运用理智,不但身体勤劳,精神上也是很辛苦的。故古人有“世智”、“尘劳”等话。可见我们的理智生活很辛苦、感情生活是常被这世智所抑制而难得舒展的。给我以舒展感情生活的机会的,只有艺术。而艺术中最流动的、活泼的音乐,给我们精神上的慰安尤大,故生活辛劳的人,都自然地要求音乐,像农夫有田歌,舟人有棹歌,做母亲的有摇篮歌,一般劳动者都喜唱山歌,便是其实例。他们一日间生活的辛苦,可因这音乐的慰安而解除。故外国的音乐论者说:“music as food”。其意思就是说,音乐在人生同食物一样重要。食物是营养身体的,音乐是营养精神的,即“音乐是精神的食粮”。
④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其影响于人生的力当然很大。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精神,不良的音乐可以伤害人心。故音乐性质的良否,必须审慎选择。譬如饮料,牛乳的性质良好,饮了可使身体健康;酒的性质不良,饮了有害身体。音乐也如此,高尚的音乐能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心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堕落。故我们必须慎选良好的音乐,方可获得陶冶之益。古人说,“作乐崇德”。就是因为良好的音乐,不仅慰安,又能陶冶人心,而崇高人的道德。学校中定音乐为必修科,其主旨也在此。所以说,音乐对于个人是益友而兼良师。
⑤团体所受于音乐的支配力更大。吾人听着或唱着一种音乐时,其感情同化于音乐的曲趣中。故大众同听或同唱一种音乐时,大众的感情就融洽,团结的精神便一致。爱国歌可使万民慷慨激昂,军歌可使三军勇往直前,追悼歌可使大众感慨流泪,便是音乐神秘的支配力的显示。古人有“乐以教和”的话,其意思就是说,音乐能使大众的心一致和洽。故自来音乐的发达与否,常与民族的盛衰相关,其例证很多;我国古时周公制礼作乐,而周朝国势全盛,罗马查理大帝(Charlemagne,768—814)的统一欧洲,正是“格列高里式歌谣〔格里哥利圣咏〕”(上代罗马法王〔教皇〕GregoryⅠ〔格里哥利一世〕所倡的音乐)发达的时代。普法战争以前的德国,国势非常强盛。当时国内音乐也非常发达,贝多芬(Beethoven)、舒柏特(Schubert)、舒曼(Schumann)、勃拉姆斯(Brahms)等大音乐家辈出,握世界音乐的霸权。又如西班牙国力衰弱时,国内不正当的俗乐非常流行,日本江户时代盛行淫荡的俗乐,国势就衰弱。几此诸例,虽然不能确定音乐的盛衰是民族盛衰的原因,但至少是两者相为因果的。郑卫的音乐被称为“亡国之音”。可知音乐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所以说,音乐对于团体是有力的向导者。
⑥今日的中国,正需要着这有力的向导者。我们的民族精神如此不振,缺乏良好的大众音乐是其一大原因。欲弥补这缺陷,需要当局的提倡,作家的努力和群众的理解。
绘画之用
丰子恺
从前日本有一个名画家,画一幅立轴,定价洋六十元,画中只有疏朗朗三粒豆。有一个商人看见了,惊叹道:“一粒豆值洋二十元!?”
在展览会中,如果有人问我:“绘画到底有什么用?”我准拟答复他说:“绘画是无用的。”“无用的东西!画家何苦画?展览会何苦开?”“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纯正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
普通所见的画,种类甚多:纪念厅里的总理遗像也是画,教室里的博物挂图也是画,地理教科书中的名胜图也是画,马路周边的墙壁上的广告图也是画。然而这种都不是纯正的绘画。展览会里的才是纯正的美术的绘画。为什么呢?就因为前者是“有用”的,后者是“无用”的。
纪念厅里有总理遗像,展览会里也有人物画。但前者是保留孙中山先生的遗容,以供后人瞻仰的,后者并无这种目的,且不必标明是何人。博物挂图中有梅花图,吴昌硕的立幅中也有梅花图。然前者是对学生说明梅花有几个瓣,几个雄蕊与雌蕊的,而吴昌硕并不是博物教师。地理教科书中有西湖的风景图,油画中也有西湖的风景图。但前者是表明西湖的实景,使没有到过杭州的人可以窥见西湖风景的一斑,后者并不是冒充西湖的照片。马路周边的墙上的广告画中有香烟罐、啤酒瓶,展览会里的静物画中也有香烟罐、啤酒瓶。但前者的目的是要诱人去买,后者并不想为香烟公司及酿造厂推广销路。大厦堂前的立幅,试问有什么实用?诸君手中的扇子上画了花,难道会多一点凉风?展览会里的作品,都是这类无目的的、无用的绘画。——无用的绘画,才是真正的美术的绘画。
因为真的美术的绘画,其本质是“美”的。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所以画家但求表现其在人生自然中所发现的美,不是教人一种知识;看画的人,也只要用感情去欣赏其美,不可用知识去探究其实用。真的绘画,除了表现与欣赏之外,没有别的实际的目的。前述四种实例:遗像、博物图、名胜图、广告画,都是实用的,或说明的。换言之,都是为了一种实际的目的而画的。所以这种都是实用图,都不是美术的绘画。但我的意思,并非说实用图都没有价值,我只是说,实用图与美术的绘画性质完全不同。看惯实用图的人,一旦走进展览会里,慎勿仍用知识探究的态度去看美的绘画。不然,就不免做出“一粒豆值洋二十元”的笑柄来。美术的绘画虽然无用(详言之,非实用,或无直接的用处),但其在人生的效果,比较起有用的(详言之,实用的,或直接有用的)图画来,伟大得多。
人类倘若没有了感情,世界将变成何等机械、冷酷而荒凉的生存竞争的战场!世界倘没有了美术,人生将何等寂寥而枯燥!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
所以说,“真的绘画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真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便是绘画的大用。
丰子恺是个慈父
丰子恺非常喜欢孩子,21岁结婚,婚后得了“子烦恼”,几乎每年生一个孩子,陈宝,林先,宁馨,华瞻,元草,一吟,最后到“抗战宝宝”新枚,就像七个音符1——2——3——4——5——6——7,一个接一个,高调扣响了他的心门。
他非常艳羡孩子的世界的广大。儿子瞻瞻在现代人的眼里应当是个相当任性的孩子,花生米翻落到地上了,自己嚼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自己失手打破小泥人了,他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但在丰子恺的眼里他却是个“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因他“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而产生“佩服”之意。
还是这个瞻瞻,每次丰子恺理发归来,他都疑心爸爸变成了和尚而不肯接受拥抱,当突然发现爸爸腋下的长毛时,又把爸爸疑似为黄鼠狼而伤心痛哭。丰子恺不会去纠正孩子的想象,而是从心底佩服孩子的真率和自然。
当父亲的丰子恺本身是一个“真人”,他的内心里充满了“真率和自然”,喜欢把孩子当成是学习如何当父亲的一面镜子。
丰子恺的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布置着稿纸、信夹、笔砚、墨水瓶、糨糊瓶、表和茶盘等物,不太喜欢别人任意移动。可有一天,孩子们爬上了他的桌案,自来水笔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笔尖蘸在了糨糊瓶里,毛笔的铜笔帽被拔掉,茶壶被撞翻,壶盖打碎在地板上……他当时有些不耐烦,但刚一发火就立刻后悔了,于是出现了一个慈父都会有的举动:呵斥之后立即赔笑,夺去手里的东西后立即奉还,举在空中的手在中途就软下来,变批为抚了。“立刻后悔”之后是“立刻自悟”:“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此时,丰子恺还不愿意把成人世界的思想过早地灌输给孩子们。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从不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任由我们根据兴趣自由发展。父亲只喜欢小孩子,只要孩子长大了,就“不喜欢”了。他希望孩子永远保持纯洁。父亲从来不强求我们做什么,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女们快乐就好。所以兄弟姐妹七人中,没有一个人学习绘画以子承父业的。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来源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长大后女儿一吟才知道这叫“护生”。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就是这个意思。他在《护生画三集自序》中说:“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