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

老师好,同学们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

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教是手段,学呢才是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呢?

三、说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2到13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和直观阶段,部分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对老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在看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有利的因素,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对于某些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见解,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言,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小组讨论法和探究学习法。

有了教学目标,也了解了教法和学法,接下来就是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分为新课导入、新课学习和反馈练习三个环节。

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这种形式也将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培养其协作意识,而且有利于“转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新的学习理念的实现。

1、新课导入

我的新课导入采用的是复习导入,因为上节课的知识与新课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课堂的开始,我会通过一个活动来对上一节课进行复习。教师在课前准备七个各大洲形状的纸板,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拼出七大洲的分布图,并写出相应的海洋,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纠正并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旧知识的回顾和记忆,而且利用活动的形式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的开始创造一个良好的分为。接着,我会进行如下的承转来进入新课:大家再来观察一下七大洲的位置和形状,你认为他们的位置和形状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从未发生过变化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言。

2、新课见解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得出固定论和活动论。接着让学生观察图 2.1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从这三张图片中能得到什么信息,是否能够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讨论结束后让几位同学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这三幅图反映出喜马拉雅山过去曾是海洋,我国东部海域过去曾是陆地,荷兰通过填海扩大了国家面积,这些都是活动论的有利证明,也就是说海陆是不断运动的变迁的。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及时的修正,形成正确的认知。那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结合刚才从图中得出的信息并且阅读教材中相关的文字资料进行讨论,得出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上升和人为原因。在这里要告诉学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因素,人为的因素是小规模的局部的,并且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接着我会播放一段视频来解释沧海桑田这一成语,不仅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既然海陆的变迁是在不断进行的,那么在很多年之前陆地是什么样子呢?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35页的文字,找出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然后我会问学生,魏格纳穷其一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精神让后人佩服不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起努力来帮他寻找一些证据呢?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该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呢?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形状,说说自己认为哪些大陆以前是在一起的,为什么。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拼凑,允许其他同学提示。然后,给出这样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动物种类和古老底层,从而寻找出更多的证据,最后进行如下演示,通过形象的动画加深学生的记忆。

有了之前知识的学习,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呢?我将通过三部来完成。第一,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读图2.19,找出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澳大利亚、夏威夷、南非等,让学生在图中寻找,看看它们都处在那些板块上,以加深学生对六大板块的记忆;第二,通过多媒体演示板块的挤压和张裂,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明白板块运动产生的结果;第三,结合图2.19和如下图片来推测一下地中海、红海、太平洋在将来会是怎样的。从而一步一步完成对板块的运动这一知识的学习,防止出现思维混乱和停留于表象阅读的现象。

3、反馈练习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给出这样几道习题让学生完成,通过这几道习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后两道小题也体现了知识的扩展和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学习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