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与社会越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涵义与类型

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的原因(越轨理论)

关于社会越轨原因的解释,从大的方向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主要是从人的生物、生理特征的差异寻找越轨行为发生的根源,也称为体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缺陷造成的(因而越轨具有先天决定性)。

1、龙勃罗梭的退化犯罪说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越轨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的创始人。

龙勃罗梭通过对一些犯罪者的头骨的测量发现,犯罪的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由此他得出结论:犯罪的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2、体态理论

这一理论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

内容型: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

中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

外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制羸弱。

体态理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胚层型的人要比其他体型的人更容易犯罪。

3、染色体理论

染色体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的基础上。

正常人的细胞核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1对是性染色体,分为X性染色体和Y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男性细胞核中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型,女性是XX型。

但有一部分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Y型的。即比正常男性多了一个Y性染色体。这种人在体质上也有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比如一般个子较高,智商较低,而且往往都有严重的粉刺、青春痘等特征;在行为上往往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统计发现,这种人在精神病医院和监狱中占有较大比例。

所以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二)心理学解释

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即无意识。由欲望和本能构成。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生物性)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其行为原则是趋利避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和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统一)

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应。超我代表社会的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行事。超我在人格中起着检察官的作用,与良心相违背就会产生紧张、罪恶感、焦虑和紊乱等不良情绪。(过度社会化)(迪尔凯姆“过度整合”)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应当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本我过度膨胀,破坏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我没有受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的产生。

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也会导致越轨。因为极端的、无时不在的犯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举动来。

(三)社会学解释

对社会越轨的社会学解释的共同特征是反对从生理因素和心理方面去寻找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探讨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其主要理论有:1、标签理论;2、差异交往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或亚文化群体理论;文化冲突理论);3、失范理论(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等。

1、标签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坦南鲍姆首先提出了标签理论的思想,之后逐渐形成为解释社会越轨的完整理论。标签理论主要是从社会结构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主要特征是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其基本要点是:

第一,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本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社会中之所以会有越轨行为,是因为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对某些社会成员及其行为(人为地)贴上了越轨的标签。

第二,越轨标签对行为者的价值判断、行为标准等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

标签理论还把社会越轨区分为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初级越轨经常发生,而一旦越轨者的越轨行为被其他社会成员发现并被公之于众,也即被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初级越轨者就会认定自己是一个越轨者,并开始按照越轨者的方式去行动。初级越轨就很容易转化为次级越轨。

2、差异交往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或亚文化群体理论;文化冲突理论)

差异交往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塞兰德在上个世纪中期提出来的。

差异交往理论主要是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寻找越轨的原因。其主要特征是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越轨者与什么人交往,也即交往者的差异,以及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

差异交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社会越轨也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到的,而不是由生理的或遗传的原因引起的。

因此,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也即与我们交往的那些人的差异,将会对我们的行为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群体理论)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差异交往也就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影响的过

程。文化传递理论就是从人们的社会化背景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重要特征是将社会越轨也看做是一种文化,也是遵循一种行为规范的社会行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社会文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主文化与亚文化(副文化)。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即社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是一种与主文化不同的、而又与主文化同时并存于社会中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具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特征的群体或集团称为亚文化群。

一个人如果长期与亚文化群生活在一起,就会接受这种亚文化。文化传递理论认为,社会越轨者并非有意违背社会规范,而是相反,实际上他也在遵从,只是他遵从的是自己(基于亚文化影响)认定的行为规范,即越轨亚文化。因此,社会越轨从主文化的角度看是越轨,而从亚文化的角度看则是遵从,即遵从越轨亚文化。(如婚姻)

3、失范理论及其发展(默顿的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

失范理论

失范一词最先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使用。

迪尔凯姆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具备为实现自我和获得幸福所必须的条件,(但人们仍然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如果这时又恰好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时候,个人与他人之间就不存在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失范状态。

迪尔凯姆的理论并未直接指向越轨,而主要是从社会整合的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