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大学之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德行,泽被后人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籍乃累积智慧之长明之灯,书 籍就是知识的宝藏。对于读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多读书, 读好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礼记·大学》 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个题目的表面意思理解 就是现代的“大学”,其实不然,《大学》里讲的全是如何做 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 理好社会。朱熹在《礼记·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道:“《大 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礼记·大学》 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及国郊的,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 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 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 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 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 “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3.下列属于个人内心加强修养的方式的一项是
()
①先治其国 ②先齐其家 ③先正其心 ④先诚其意
⑤先致其知 ⑥物格而后知至 ⑦国治而后天下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⑦
解析:①②⑦都属于人外部的治理工作。⑥属于加强修养 的效果。 答案:B
三、经典语句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参考答案: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 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参考答案:想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而 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5.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译文:
参考答案: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 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参考答案: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节,世间万事皆有结束有 开始,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文: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五 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 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 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二)文化常识 1.致.知.在格.物. 致知:即“获得知识”,达到完善的理解。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尊重科学规律。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族居在国中(城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 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弘扬人性 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 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 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 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 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只有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 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
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大批对于传统的伦理 道德有深切认同的儒者。这些儒者在和平年代,居庙堂之高则 辅弼政教,处江湖之远则教化百姓;当改朝换代时,他们则以 教化来驯服新的统治者,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原有的文化轨道 上继续前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要 素之一。
[迁移应用] 语段站在现代人的视角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的儒家理念,强调培养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 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的重要意义,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 久文明的宏观角度,阐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的核心要素之一”的观点。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2.下列对本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句话就是说 自古以来,想要在天下使自己的“明德”显现,就先 要使明德显现于本国,使本国的百姓安宁、向善。
B.要想使家庭和家族安宁,就先要使国家安宁;使国家安 宁,并不是要用暴力、武力去解决,而是要通过自身的 德行修养。
三、名人轶事与知人感怀 戴圣与何武
戴圣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朝野威望很高。但作为礼 学的代表人物,戴圣有点居功自傲,不拘小节,甚至于时不时 干出一些逾越法纪的事情。
戴圣担任九江太守时,年仅 30 岁的何武担任了扬州刺史一 职,恰巧管辖九江太守。何武按照职权范围,毫无保留地对戴 圣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戴圣根本不把何武这个年轻人放在眼 里。何武暗中派人将戴圣的罪行查证清楚,然后向他“露章”, 就是故意把罪证透露给他。戴圣知道自己的不端行为被何武掌 握,对何武更加憎恨。虽然何武没有告发戴圣,但戴圣担心何 武检举自己,就主动辞职,到京城去做博士。到京城后,戴圣 对何武仍然有所忌恨,不失时机地在朝廷散布一些何武的坏话。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 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情绪波动,这个时候需要“使 心端正”,停下来看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 后走向对的方向。
D.“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句话中的“意”指想法,意 念。一个人如果要使心态端正,那么就要选择做对的事, 并且坚定地实行下去。
解析:原文意思是说,要想使国家安宁,就先要使家庭和家族 安宁;要想使家庭和家族安宁,就要通过自身的德行修养实现。 答案:B
不久,戴圣儿子的宾客勾结绿林大盗抢劫,其子受牵连入 狱,被官府抓获,羁押在庐江。处理这一起案子的正是何武。 真是冤家路窄,戴圣以为自己毁谤了何武定会遭到报复,儿子 肯定要被判处死刑。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出乎戴圣的意料,何 武根本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处理了参与这起案件的罪犯,对 未参与该案的戴圣儿子宣判无罪释放。戴圣因此敬佩何武的爱 憎分明和公正司法。只要何武到京城,就一定去诚心诚意地拜 访他。
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然后才能处事合宜,达
得。
物 有 本 末,
事有终
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节,世间万事皆有结
一、人物简介与写作背景
(一)人物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西汉时人。 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 重《礼》学研究。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 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 人物生平 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 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 “小戴礼记”。
明: 名词用作动词,彰明 齐:使动用法,使……整齐 正: 使动用法,使……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诚实
四、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状语后置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 者”) 翻译: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行彰明于天下的人。
B.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不 心浮气躁,凡事思虑周详,从而有所收获。
C.“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 有其根本和细枝末梢,都有其发端和终结。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句阐明,一个人认清了事物 本末始终的道理,就真正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解析:“就真正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言过其实,“近 道”是指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答案:D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在 明明德,在 亲
ຫໍສະໝຸດ Baidu民,在 止于至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
善。
知止
而后 有 定,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定 而后能 静,
静 而后能
安,
志向坚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安而后 能 虑,
虑 而后 能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说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 照一定的自然规律产生、演变、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这 个规律,就像蚕宝宝生来就会吐丝一样,鱼儿生来就会在水中 游。每个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与终之别。自然界就好像 一个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边过重或过轻, 就会导致整个自然界发生改变,失去规律性。我们每个人都是 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质没有好坏之分,区别 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 境遇不同。
主要作品
编撰《礼记》。
人物评价
西汉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二)写作背景 《礼》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
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 “《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 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 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 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 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由于《记》 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 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
参考答案: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 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参考答案: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自 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应用片段 1] 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这就 是,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 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 劳动者。从表面上看来,与专业技能相比,道德品质的养成似 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不直接。但从长远来看,道德品质的 传承,却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 年的悠久文明,是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一个,
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安而后能虑.( lǜ )
2.物有本末.(m ò )
3.庶.人(shù)
4.壹.是( yī)
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致知在格.物 古义:推究
今义:规格,格式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3.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一、理清文脉架构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①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②治国齐家 ③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二、理解分析综合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本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中 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 的基本思想和“纲领”。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 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 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 鲜明的时代,个别人喜欢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 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 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 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
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 流传不广,《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 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二、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
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 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 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 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 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