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跨文化传播学教学PPT演示课件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竞争
●价格的上涨 ●食物短缺 ●全球金融风险
第一章
环境问题的挑战
●全球变暖 水资源的短缺 使得贫困地区变得更不稳定
●自然灾难 ●环在于协助与干预的跨文化挑战
第一章
全球健康安全
● AIDS ● SARS ● Avian flu ● Mad cow disease ● Other atmospheric-transported maladies
第一章
全球化既沟通无界 ●世界贸易的增长 ●网络沟通技术的进步 ●数据储存及交换技术的便利 ●环境的挑战 ●全增加的商务活动及休闲旅游
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的持续膨胀,增加 了跨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在全球范围内 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章
冲突与安全
●terrorism、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pose threat ●resolve ethnic violent
主导文化:即一群人用来代表一种文化,而 这群人不是说数量上占有优势,而是指控制 地位
第一章
定义
群体文化:一个群体展示出来的与其他群体、 社区、和主导文化明显的特点。包括交流特 征、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信仰和实践方式
第一章
交流的四个功能 ● 人类交流就是为引起回应而传输符号的过程
●收集有关其他人的信息 ●满足人际需要 ●定义你的个人身份 ●影响其他人
第二章
家庭类型:
大家庭与小家庭 小家庭“较少强调纪律与服从,较多鼓励 探索与创新”,这种家庭不负责照料家中的长 辈,不仅被当做一种经济负担,而且被当做一 种对家庭隐私与独立性的妨碍 大家庭?
第二章
家庭的功能:
●传承 让一种文化使他永存 ●经济 提供特定的需要 ●社会化 教会重要的传统和社会技巧 ●价值和宗教 所处环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身份 最重要的是社会身份认同 ●沟通能力 表达 情感 讨论
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最初,传播学的研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的一系列传播研究机构,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学者所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播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传播学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以实证研究为主,着重研究传媒对受众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主要学者有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森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因素,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这一时期,传播学开始逐步拓展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与初创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更加注重理论建设,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和学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也开始关注传媒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传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传播学的研究更加成熟和规范,出现了更多的学术期刊和专业学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著作。
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传媒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对新媒体和数字传播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传播学也开始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三、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传播学的媒介研究和效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媒介效果理论主要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等。
2.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符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意义。
这一理论认为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信息传递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f334b180-7164-11ec-82d6-7cb59b590d7d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
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的进步和交际手段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l、哈姆斯认为,世界上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出现;用词;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交流的特点是跨文化交流。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1.首先,它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美国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
2.edwarhall《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今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传播是传播的核心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一、沟通与沟通三、传播的种类沟通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非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社会交往和非社会交往。
非社交沟通指的是内向沟通(自我沟通)。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18·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在霍尔的 《无声的语言 》发表以后 , 60 年 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问世 。 比如 , 1962 年 R1T1O liver所著 《文化与交际 》 ( Cu ltu re and Comm un ica tion ) , 1966 年 A1Sm ith 主编的 《交际与文化 》 ( Comm un ica tion and Cu l2 tu re) , 1967 年 , I1Parry 发 表 的 《人 类 交 际 心 理 》 ( The Psychology of Hum an Comm un ica tion ) 等 。与此同时 , 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 交际学课程 [ 8 ] 。 60 年代中期 , 在匹兹堡大学的 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 (workshop s) , 形成了一 个研究中心 , 忽普斯 (D avid Hoopes) 主编 、出 版 了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读 本 》 ( 1971, 1972, 1973, 1974) , 在当时论著甚缺的情况下 , 读本 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9 ] 。
在这些思想和实践的推动下 , 有关跨文化 传播相对系统观点在 20世纪中期以后开始酝酿 。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霍尔 1955年首次将 inter2
cultural和 communication并置在一起 , 从人类学 的实践奠定了直到现在被称为 “跨文化传播学 ” ( Intercultural Comm unication Theo ry) 的 学 科 基 础 , 其 《无声的语言 》一书也被公认为跨文化 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 。
日期 1950 - 1955
1955 1959 1960年代晚期 1970 1972 1973 1974
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本章在一定意义上涉及跨文化传播学的学术合法性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至少要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对特定对象特殊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要有本学科特殊的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实事求是地说还处于建设之中,因此在这些方面只能是初具轮廓,不少问题我们都还不能十分肯定。
特别是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建设,我们认为还处于形成阶段,我们将在后面有关章节再予具体讨论。
第一节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一、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学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一词来源于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由于intercultural突出不同文化之间,Cross-cultural突出超越、跨越不同文化,所以后者使用较为少见。
其中communication虽然在汉语中翻译为“传播”,但与汉语传播一词倾向于信息的单向传递有所不同,英文中这个词有交流、沟通、交通和交际等语义,因此跨文化传播也有人翻译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传通”等,都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沟通活动。
对一般人来说,跨文化传播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跨文化传播活动古已有之。
随着人类的成长,部落、族群、民族的迁徙和不同部落、族群、民族之间通商、战争等各种接触,都自然发生跨文化传播。
如《尚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生产民时,必须不违农时,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拒绝邪佞的人,能够这样,边远的外族都会服从你们。
见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页)又如《尚书·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西旅氐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
用训于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1、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和其他传播学思想的欧洲先驱2、西梅尔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本重要的著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者产生了影响,一本《陌生人》,另一本讲述的是“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3、施拉姆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4、拉斯韦尔提出的五种传播研究(1)对“谁”即传播主题的研究,为控制分析(2)对“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为内容分析(3)对“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的研究,为媒介分析(4)对“对谁说”即传播接收者的研究,为受众分析(5)对“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为效果分析5、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6、场论:勒温吸取了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并赋予其某种适合心理学的特殊意义7、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被整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吸引,他潜心研究两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奥妙,并将心理学知识与传播学研究对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逐步发展出“群体动力理论”8、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9、虚拟环境: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人们头脑中的图像10、刻板印象:李普曼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沌世界提供解释11、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伟大的概括者”12、批判学派具有的特点:A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B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1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14、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15、“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研究方法16、传播学界的两个主要学派,即常说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7、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有三大方面的差异,包括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18、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有的不同意见【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大众媒介就是能改进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讲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二讲文化与传播
爱德华·霍尔的理论贡献:
• 霍尔:人类的任何传播都离不开文化,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传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生长 的文化环境。记住,我们并非生来就知如何着装、玩什么玩具、 吃什么食物、崇拜什么神明、怎么花钱,或怎么用时间。文化 既做先生又当课本。从应该有多少目光接触,到怎么讲清生病 的原因,文化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文化是传播的基础,文 化是多样的,传播亦有差异”。
• 家庭(family)是基于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 形成的亲属间的社会组织——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 家庭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
历史
• 历史是理解文化的中介,任何文化的历史都可 作为文化价值、文化理想及文化行为的起源。
马克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 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 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 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 的头脑。”
• 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艺术作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激起人对美学的需要与创造 力,发展文化事业等;
• 娱乐。传播戏剧、舞蹈、艺术、文学、音乐、喜剧、体育、游戏等,使个人和集体 得到娱乐和享受;
• 一体化(integration)。使所有的个人、群体和国家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便于彼此 相互了解并借鉴别人的生活条件、观点和愿望。
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的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 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中使用的解释:
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 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 学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观体 系、传统和信仰。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课件: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认识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概念
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作为社会遗产为人类所特有。 第三, 文化是后天的烙印。 第三,既定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无形向导和规范。 第四,文化是动态的。
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 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文化休克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 “文化休克”概念:跨越文化进行交 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 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 来。
“文化休克”的程度与人们对异文化 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时间长 短以及开放的文化心态等因素有关。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文化休克
奥伯格分解了“文化休克”的心 理演变过程(U形曲线): 蜜月期:新的环境给人们心理上 带来的兴奋阶段。 沮丧期:对异文化熟悉之后,心 理上的兴奋消失,文化适应问题 提上日程,由此带来失落、失望 和焦虑等消极心理。 调整期:是人们对异文化努力适 应的阶段。 适应期:人们经过文化的调整, 逐渐认同或接受了异文化的阶段。
男性特征文化的国家:奥 地利、委内瑞拉、意大利、 瑞士、墨西哥、爱尔兰、 英国、德国等;
女性特征文化的国家和地 区:挪威、荷兰、丹麦、 前南斯拉夫地区、芬兰、 泰国、秘鲁等。
第二节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语境,即传播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跨文化传 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语境。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跨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
布•霍尔将跨文化传播中发生冲突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三大类型: 1 客体冲突 由具体的事件、问题引发的跨文化传播冲突。特点是围绕着客体发 生有意无意的分歧和误解,在同一个事物或问题上,不同文化得出 不同结论。 2 关系冲突 人们的行为对彼此的不同意义。主要表现为冲突各方在各自文化框 架内的不同认识,而这些认识是确立人的身份关系的基础。 3 权重冲突 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关于道德判断的冲突。 “权重”,指遇到具体 问题时,把什么置于重要的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件事 情的看法常常相左。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跨文化传播概述
LOGO
中国香港
印度 日本 中国台湾 美国 泰国
17
19 1 27 13 32
Page 16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1、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
LOGO
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 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 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 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 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 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 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 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 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 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2)跨文 化传播学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 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 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 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Page 3
一、跨文化传播简介
LOGO
2.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发展加速了国际交往
(1)时代 背景
(2)世界 人口的变 化
Page 17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LOGO
2、庞德的长期观念与短期观念(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例子)
表五:部分国家 (或地区)的长 期观指数
Page 18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LOGO
3、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的价值观导向(例子)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讲 文化与传播共37页文档
40、学而不思则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不学则殆。——孔子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讲 文化与传播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海默斯 Dell Hymes
菲利普森:言语代码理论
1992年,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on) 提出“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
口语是最为突出隐秘的文化代码.日常口语的 语速,语调,语词,语气,语句,口音等包含了心理, 社会,修辞的文化区隔.讲话的意义是通过言说
[三重维度] 我是通过他人的目 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 第二,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 某些评价;第三,我们体验到某 种诸如骄傲或耻辱的自我感觉。
1909
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二、从文化到跨文化 非常有“文化”,但不能“跨文化”
同时期的那些异文化被他们视为“野蛮”、“原始”或 “半开化”的文化资料,当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虽然他们偶尔也去异域旅行,但很难或者根本无心进入与 异文化群体的交流状态,到头来只是根据旅行家的记述、 殖民地当局的档案和传教士留下的资料来分析异文化,而 得到的理解只不过是自我文化系统和知识系统的理解,不 能像陌生人那样同时拥有他者的视野。
凯伦 Horace Kallen
保守派文化批评:彼此隔离的思想结局
艾略特(T. S. Eliot)与加塞特(O. Gasset) 威胁现代社会的力量,来自“民间”,来自“市井小 民”、“大众”,而这些人必须再予以教导才能让他们 各安其位,“顺理成章”地接受应有的职位,惟其如此, 才有可能把传统文化从沉沦于野蛮之域的危险中解救出 来。艾略特甚至主张“绝大多数人类应该继续在他们诞 生的地方发展人生。”
跨文化传播资料
PART 1 跨文化传播概论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
●来自不同语境(context)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的信息编码和译码过程。
●来自不同符号(sign)系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符号交换过程。
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五个时代:口文印电数】●口语时代猿人进化时期的呼唤、尖叫以及身体姿态等,用以表明各种意图;口语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和小范围内进行。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时代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成就之一,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时代真正来临;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能够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量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和繁多;以文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印刷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
在欧洲,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电子时代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推动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加速积累,也使人们跨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使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数字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以及媒介运作。
三、跨文化传播的类型【四个类型:三跨(种族群)一国】●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传播者与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种族。
比如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阿拉伯人与印度人之间的传播等;但是完全法国化的华裔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则不属于跨文化传播。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属于同一人种但是分属不同族群的人们之间的传播。
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传播,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起
跨文化传播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逐渐形成的。
• 1.1 独特的多元文化之国
1.1.1 公约上的国家
• 生于斯长于斯的country和nation • “土著印第安人”(native Indians)或“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s)
(雅各布·尼德曼《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The American Soul),华夏出版 社,第31页。王聪译)
• “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希腊人,或是德国人,或是日本人, 但在America出生则完全不同,因为一个人是一点点变 成American的。”(雅各布·尼德曼《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The
社,第273页。朱安、武国强译)
《丑陋美国人》的巨大影响
• 美国国务院要求美国所有驻外使馆的外交人员和经济援 助人员必须阅读《丑陋的美国人》。
•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宣传语是“我们为什么 是丑陋的美国人”(Why are we ugly American)。
• 1963年美国电影导演乔治·英格鲁德将这本小说改编成 了电影,由马龙·白兰度主演。
• Unite State of America
• 1.1.2 美国精神 • 美国精神:民主、自由、个人主义、不可剥夺的公民权
利和人民直接选举的政府。
•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做一个美国人,其实一向是“一种 感情和思想的问题”,而从来不是“一种种族和祖先的 问题。”(转引自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The Storyof American
• 1.1.3 跨文化传播成为日常生活 •
• 美国族裔多元文化群体 (例要)
• 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文化(人口占69.1%) • 印第安文化(人口占0.7%) • 非裔美国文化(人口占12.1%) • 亚裔美国文化(人口占4%) • 拉美裔美国文化(人口占12.5%)
• (占人口比例数字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字,转引自董小川 《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 美国宗教多元文化群体(例要)
• 印第安人宗教(103000人); • 天主教(50873000人); • 新教(4647000人); • 犹太教(2831000人); • 东正教(645000人); • 摩门教(2787000人); • 穆斯林(1104000人); • 佛教(1028000人); • 印度教(766000人); • 巴哈伊教(84000人);
American Soul),华夏出版社,第32页。王聪译)
• 美国学生的爱国宣誓
• “我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 国,一个国家,归神主宰,不可分割,人人享受自由和 公正的待遇。”(转引自雅各布·尼德曼《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The
American Soul),华夏出版社,第29页。王聪译)。
迪克《丑陋的美国人》,光明日报出版社,朱安、武国强译)
• 《丑陋的美国人·实事求是的后记》:“我们看到的亚 洲是这样一幅图景:我们在大城市里作茧自缚,死气沉 沉,不断误解着亚洲人的感情和需求。我们倾注的大量 资财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而俄国人搞小本经营却大获 其利。”(威廉·莱德勒、尤金·伯迪克《丑陋的美国人》,光明日报出版
• (各种宗教的信教人数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数字,转引自董小 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页。)
• 1.2 “冷战”经济援助的困境和反思
• 1.2.1 冷战(Cold War)
• 丘吉尔:“一道铁幕在欧洲降临,将自由的西方与共产 主义的东方一分为二。”(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 故事》,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5页。王希译。)
• “五月花号公约” (The Mayflower Compact )
• 自愿建立一个公民国家(a civil body politic),制定和遵 守平等的法律、条例、行为规则、宪法、命令(equal laws, ordinances, acts, constitutions, and offices)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各布·尼德曼(Jacob Needleman) 也说:“America是一个建筑在一群人深思熟虑后形成 的哲学观点基础上的国家——这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 绝无仅有的。America不是一个部落、民族或者种族的 概念。它是一个包括自由、自决、独立的思维、独立的 良心、自给自足、勤奋工作和平等公正的哲学概念。”
1.2.3 美国对冷战的反思
爱德华·霍尔:“尽管美国在各种援外计划上花费了亿万 美金,可此举既没有赢得世界上别国人民的爱戴,也没 有受到他们的尊重。相反,如今许多国家的人民却从内 心厌恶美国人,而在另一些国家里,人们对美国人的态 度也仅是容忍而已。”(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导言”,上海
中国译者的解释:“美国政府历来以廉洁、公正的‘民 主政治’自我标榜,一些天真的美国人也颇以美国‘完 美’的政治体制而沾沾自喜,及至见到如此黑暗内幕, 他们怎能不忧心忡忡,怒火中烧呢?这,大概就是此书 得以名噪一时的秘诀吧。”(威廉·莱德勒、尤金·伯迪克《丑陋的美国
人》,“译者前言”,光明日报出版社,朱安、武国强译)
Freedo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34页。王希译)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所说:“美国是在寻求共同性的过程中发 展成长的。”(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历程》(The
Americans)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谢延光等译)
• 前苏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战; • 西方——自由与奴役之战。 • 用经济援助换取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归属
• 1.2.2 《丑陋的美国人》
• 东南亚“萨坎”(Sarkhan)国的美国外交官和经济援 助人员对当地文化的无知和傲慢。
• 《丑陋的美国人·序言》:“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但 又是有事实为根据的,我们所写的事情事实上都发生过。 它们不仅发生在亚洲,也发生在全世界——在驻扎着二 百多万美国人的五十九个国家中。”(威廉·莱德勒、尤金·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