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

合集下载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拓展跨文化传播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与团队建设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
团队建设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基本素质
汇报人: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建议:结合案例,提出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总结反思:对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启示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技巧与方法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效果及影响因素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过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三:好未来国际化拓展与教育文化传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四:腾讯游戏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选择标准: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有启示意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分析角度:传播策略、文化差异、受众特点等
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与素养
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理解
拓展跨文化传播途径: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国际交流等,扩大传播范围
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误读(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根源于文化差异,是基于己方的社会规范、观念体系、思维方式 等对另一种文化产生的偏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文化误读常常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由于服务于解释 者的某种利益需要,这种误读通常比较稳定,也往往会形成误导,导致对所阐释的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播学
全球
文化
特点
民族
文化
群体
传播学
社会
传播 体系
心理
导论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亚
传播
理论
基础
建构
内容摘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 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 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 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 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 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 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读书笔记
本书材料翔实,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拓宽视野。

经典课件-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

经典课件-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
1934年,“不列颠对外关系委员会”(后更名为“不列颠委员 会”,British Council)成立,致力于“英语以及英国艺术和科 学的长期对外教学(援助)”,其特点是服务机构的双重性, 一部分设在英国本土,一部分设在国外,把为国外培训英语教 学人员和接待外国留学生视为一项经常性工作。
到了1947年,英国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3个文化关系机构,仅 在埃及就有7个。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 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与软权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趋强化。 和平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不断挑战着政治和军事高压的合法性,
文化恰恰具有增强权力扩张合法性、道义性的作用。 由于国家的对外战略目标已无法单纯地依靠政治、军事等“硬
权力”来实现,就使文化在国家权力斗争中的作用不断强化。 当前,文化领域的扩张、争夺和渗透已构成了国际交往活动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 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个维度”: 法国学者路易·多洛(Louis Dollot)在20世纪60年代就 指出,国际文化关系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第 四个维度”,文化规范着国家在外交决策中可供选择的范围, 并对解决国际问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过,自近代以来, 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就开始利用文化手段推行本国的战 略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和 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文化日益成为地区、国家和国际事务 中越来越有影响的力量,文化也逐步成为国际关系、国际安 全、世界经济乃至国内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视角之一。
文化外交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传播。在宽泛的意义 上,中国汉朝班超的西域凿空、唐朝高僧玄奘的西游印度、 明朝郑和的西洋之旅,以及中世纪欧洲传教士的海外传教 活动等,都是文化外交的早期形态。
文化外交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它着重突 出了国家在国际文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国家和跨文化 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化产物。

跨文化

跨文化

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机电工程学院过控082齐静恒200811205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对于不少读者来者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

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在因特网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来自境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戏。

如果说传播是一种生活方式,跨文化传播则是“地球村”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少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便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页) 。

然而,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第一人则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呢?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七讲 文化权力与传播秩序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日本的文化外交实践以对外文化教育和文化援助为主 要途径。 以1972年成立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The Japan Foundation)为例,该基金会在国内设有本部和京都 分部以及两个附属机构(日语国际中心和关西国际中 心),在国外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9个海外事务所。 以政府出资(1 062亿日元)作为财政基础,通过运 用政府资金获得的收入,以及从政府得到的运营补助 金和民间捐赠作为财政补充。其目的是促进文化艺术 交流、援助海外的日语教育和学习、促进海外的日本 研究和知识交流、提供信息援助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日本的文化外交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首次提出“文化国家”的理 念,主张对外树立日本的“文化强国”形象。 进入80年代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国”、 建立亚洲和世界文化基地的战略目标,并把对外文化 交往定位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更注重把文化外交的精神贯彻 到实践当中,为促进国际理解、推广日语教育、加强 国际人员交往、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援助世界文化事 业等目标积极开拓新途径。 2001年,日本国会专门通过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 案》,以从司法上保障日本迈向“文化大国”的目标。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英国de文化外交



192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海外共同体外办委员会” (The Foreign Office Committee on British Communities Abroad),开始制定具体的对外文化政策,开 始了组建“英语联盟”推广英语及英国图书等事务。 1934年,“不列颠对外关系委员会”(后更名为“不列颠委 员会”,British Council)成立,致力于“英语以及英国艺术 和科学的长期对外教学(援助)”,其特点是服务机构的双重 性,一部分设在英国本土,一部分设在国外,把为国外培训英 语教学人员和接待外国留学生视为一项经常性工作。 到了1947年,英国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3个文化关系机构, 仅在埃及就有7个。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 保持联系,分享经历和感
受。
自我关怀
关注自身情感需求,保持 健康生活方式,寻求心理
咨询帮助。
案例分析:成功进行跨文化适应
案例一
某跨国公司员工通过积极学习当 地语言和文化习俗,成功融入异 国工作环境,并晋升为高层管理
人员。
案例二
一位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通过建立 社交网络、参与志愿活动和兼职 工作等方式,逐渐适应并融入当 地文化,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
语言沟通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语言,人 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建立关系,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和合作。
语言多样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语 言多样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资源。了解并尊重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有助 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新媒体
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它们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实例
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传递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 方式,促进观众对其他文化的认
知和理解。
音乐和舞蹈
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和舞蹈 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传递 情感和美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沟通。
推动经济发展与合作
跨文化传播在国际贸易、投资、旅游等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合作 。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信任 ,减少文化冲突与误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展。

文化与传播: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释读-精品文档资料

文化与传播: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释读-精品文档资料

文化与传播: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释读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20世纪50年代,他曾应邀到美国国务院外事服务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为外交官和援外技术人员提供文化培训,这使得他对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其《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被公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

霍尔认为文化是人外化的一种筛子、屏障和桎梏,“无论他生在何方,赋予人特性的是他的文化,包括他的语调、行为、姿态,他处理时间、空间的方式,……”[1]他以一种跨文化的视角,关注他们非语言的、隐蔽的文化传播模式,使我们意识到文化因素对人际行为的影响。

文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和阐释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以及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启示意义。

一、人的延伸――在人际行为中定位文化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者而言,文化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尽管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早在1871年就给文化下了定义:“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综合。

”[2]如今,这个概念看起来仍缺乏明确的界定。

霍尔在美国外事服务所工作期间,他发现,学员们对人类学家专注研究的文化问题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化理论在其交流实践中毫无用处,他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与不同文化的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传播。

霍尔摒弃人类学家单一的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互动行为。

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传播的过程必定要走向表征(symbolization),在涉及交谈手段时(如姿态),文化决定着人们注意某一些事情,忽略另一些事情,因此“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3]这一路径提供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方向,文化可以看作知觉和交流的辩证互动,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的交流方式和行为深受其文化身份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又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创造并推动文化的演变。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主要内容:
一、规范与文化模式 二、习俗与禁忌 三、礼仪与道德 四、作为规范的宗教 五、法律与制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引子之一:
社会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人的真正的共同 体”,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和有效合作的 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系统的秩序和均衡得到维系 的前提。不同社会的规范体系确立了不同群体及 其成员对社会行为的不同预期,也建构了不同的 文化模式。 传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系统化的传播实践 都要受制于特定的规范,参与传播的各方对于规 范的共享是有效传播的必要保证。就跨文化传播 的实践而言,必然要以了解和遵循不同文化的规 范为前提。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西方语境中的禁忌:
英文中的“Taboo\Tabu”原是南太平洋汤加岛的土语,具 有“神圣的”(sacred)、“不可侵犯”(inviolable) 的含义。 关于禁忌的定义,学界多援用弗洛伊德的概括:禁忌代表 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神圣的”、“祭献 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 的”、“不洁的”。 人们习惯把禁忌的对象划分为“事物”、“事情”两个方 面:一方面指在宗教或者生活习俗中所禁止的,不能接触、 不能谈及的某些事物;另一方面指人们不愿提及、不愿去 做的某些事情。但无论禁忌为何,它都是神圣的、重要的、 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危险的、不可触犯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礼”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影响:
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 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 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 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 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 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动都包罗 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 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 了。 ——孟德斯鸠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五讲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五讲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传播能力的五个构成:
• 解释能力(interpretive competence)。人能对互动时所处的情境或条 件,给以命名,进行组织和解释,选择出重要的信息;
• 目标能力(goal competence)。一个没有计划的传播者是盲目的,所以 必须设置目标,提早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结果;
• 角色能力(role competence)。角色是社会的产物,人可通过社会角色 实现或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无论在任何传播情境中,人既要学会保持 独特的自我,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人不能辩认和控制角色及其互动 、合作等传播行为,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
“约哈里窗口”的启示
• 缩小盲区和未知区。传播者要深入、系统地了 解本文化的各个要素、对方文化的各要素以及 双方文化的异同,特别是充分了解可能引起冲 突的因素;
• 要通过缩小封闭区来扩大开放区。在不同文化 中的人们,由于彼此的相对隔绝,很容易形成 未知区膨胀的状况,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 展示(self-disclosure),即通过提供背景 知识、解释性翻译等手段来展示自己,提升传 播的效果。
关于跨文化传播能力
• 作为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跨 文化传播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经过后天努 力培养而成的,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 多方面,展现了个体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恰当、有效 而有创意地运用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资源的资 质与能力。
• 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取向与具体样本的不同,跨文化传 播能力常常表述为跨文化调整(cross-cultural adjustment)、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跨文化效果(cross-cultural effectiveness)等。

跨文化传播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文化的规范体系

引子之二:
规范是确定与调整人们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同 时也是社会人的行为准绳,要求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要符 合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进而使社会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 意义上,规范也称社会规范,它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 社会的,反映了合法的社会目的,并能创造出特定群体稳 定的、共享的行为模式。 关于规范的分类,由于视域不同,不同学科的看法也不一 样。一些人类学家把规范分为三个层面:现实规范 (reality assumptions)、等级规范(ranking norms)、成员规范(membership norms)。一些社 会学家则把规范划分为三个范畴:习俗、道德规范、法律。 基于本书的视域及讨论的便利,我们把社会规范划为相互 关联的四个方面:习俗/禁忌、礼仪/道德、宗教、制度/ 法律。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规范与文化模式:
文化可以理解为维护特定社会内部基本秩序 的生活方式、互动合作模式,或者说是经由一整 套规范体系验证的行为模式和伦理标准。
不同社会的规范体系建构了不同的文化模式, 每一个文化成员的生命历程就始于对自身文化群 体中代代相传的规范体系的适应,逐步做到与规 范体系确立的行为模式和伦理标准保持一致。
习俗的功能:
马克斯·韦伯:“只要大多数人的行为考虑 了风俗的存在并参照了风俗,某一个人不按照风 俗行事,他的行为就‘不适应’环境,他就必须 承受大大小小的不快和损失”。
遵从习俗即“从俗”的行动一般会发生两种 效用:
一是获得生活的乐趣,激发人生的眷恋与热情; 二是得到周围人们的接纳,即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
主要内容:
一、规范与文化模式 二、习俗与禁忌 三、礼仪与道德 四、作为规范的宗教 五、法律与制度
引子之一:
社会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人的真正的共同 体”,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和有效合作的 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系统的秩序和均衡得到维系 的前提。不同社会的规范体系确立了不同群体及 其成员对社会行为的不同预期,也建构了不同的 文化模式。 传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系统化的传播实践 都要受制于特定的规范,参与传播的各方对于规 范的共享是有效传播的必要保证。就跨文化传播 的实践而言,必然要以了解和遵循不同文化的规 范为前提。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不可避免,而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青睐。

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那么,跨文化传播学究竟是什么?它的内容又是什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

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是以文化为核心,重点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传播活动,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学科。

它将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传播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使传播学有效运用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围涉及传播者的角色、受众的特点和行为、传播媒质的选择及其使用、传播环境及其特点、以及信息传播中社会文化伦理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跨文化传播学的内容是什么?跨文化传播学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

研究者在探究跨文化传播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如何有效的实现跨文化传播、如何理解各个文化的信息传播习惯及其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增进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等。

最后,跨文化传播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传播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全球化进程更加有效顺利。

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发展全新的文化融合的模式,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

综上所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五讲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观念体系-文档资料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五讲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观念体系-文档资料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式:
回避(avoiding)。冲突是应该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 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以转换对方的 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调节(accommodating)。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 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相互依存的两个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感到与对方的 目标、目的、价值观发生不一致,而且双方各视对方 为阻碍自己实现目标的潜在干扰和阻力。
传播促进了对立问题的产生,形成个体对可感知的冲 突的认知,并将情绪及观念转化为冲突的行为;传播 也推动了人际冲突各个层面的呈现,包括冲突的避免 与抑止、不同观念的公开表达以及冲突情势的发展, 等等。
随着全球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深入,文化 差异研究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跨文化传播研 究的学术追问仍需建立在对文化差异的关注 上,尤其是个人、群体、民族和国家之间相 互关系的新特征、新动向、新需要和能力,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等等。
引子之二
在跨越文化进行交往的时候,尤其是跨越差异较 大的文化时,正常的误读不免会被放大,从而使 交往行为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是无功而返,甚至引 起不同文化和民族间关系的失谐和剧烈冲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针对文化差异的学术论争
进化论学派; 扩散论学派; 文化人类学; 心理人类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进化论学派:
核心观点:所有社会都要经过相同的 “进化论“阶段的预定序列,各个文化 也以不同的速度经历着文化进化的预定 阶段,一些社会或文化达到最高阶段时, 一些则处于较早的发展阶段,文化差异 由此产生。
如何看待文化差异: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历史背景、地缘环境 以及人种和民族特质等诸多方面既有的差异 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化之间无法消弭的差异。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一讲定义与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一讲定义与诞生

与之关联的传播类型:
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跨群体传播(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
“二战”之后的发展: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交法令》(Foreign Service Act),决定在美国国务院下设驻外事务处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为美国援外技术人 员和外交官提供语言和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培训。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美国人 与他国人民相处时的许多困难是由于美国人“以我们自 了解的外交人员和出国人员 有关。在发表一系列有关跨文化训练的论文后,霍尔在 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具体勾勒了跨文化传播 研究范式的若干原则。许多研究认为,此书的出版标志 着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二战”之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 时期,这一学科在学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得到了西方学界的普遍认可。
鉴于跨文化传播学无可辩驳的实用性,其研究 成果进一步被应用到外交、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 等机构,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成立进 行跨文化传播训练的专门机构。
由于跨文化传播学自身的发展,跨文化话语分 析学、跨文化语用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分支科学 也应运而生,研究领域日益宽广,服务领域也在 不断拓展。
“二战”之后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文化之间的交 融和冲突日益频繁,呈现着不同层次的摩擦、矛 盾和冲突,跨文化传播愈加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特 别关注的对象。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 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 一是预设的传播效果,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 度和行为的变幻。二是预设之外的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效果指的是,传播活动尤其 是基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 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第一章 文化传播学导论
01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02 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 03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英文为“communication”,有传播、交流等多种含义。一般我们在使 用这个概念时,多指“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渠道到达“信宿”。早期,传 播概念强调的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和意义再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词汇,“传播”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事实上,除了单向度的传播与分享之外,传播的另外一层 含义就是,“双向的或共同的互动交流机制”。就实践层面而言,“传播”就是人 类运用符号并经由媒介来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和交流意义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链接
• 初级群体-广场舞大妈 :
“Dama”,又称“广场舞大妈”、“中国大妈”,本意是指那些 热情冲动、精力充沛,但有时也会盲从算计的离退休女性群体。 她们形成文化体公共体的方式,比较特殊。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 初级群体,“Dama”有某种非组织关联,其成员间情感色彩浓厚。 在演变过程中,这一初级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准组织结构形态。 “领舞者”在这样的群体中起着结构形塑的重要作用,“口信约定” 是广场舞大妈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一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甚 至国际认知度都在增强。2013年4至6月,国际金价下跌,许多中 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中国大妈”这个特殊的社会 群体。她们甚至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不 过,《华尔街日报》在专门创造并推广“dama”这个概念时带有 一定的贬义。他们认为,“中国大妈”是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 力眼光的社会群体。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课件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课件
第8页/共67页
导论:传播与文化
• 为何学习跨文化交流学? • 传播与文化 •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9页/共67页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一个多样化世界中的互动
•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10页/共67页
Exp1:People in Global Village Pictures of the open ceremony of Olympic Games 2008,
在电视新闻愤世嫉俗的评论中, CNN反而窃喜于卡弗蒂的言论所激 发的强烈回应,及人们对CNN持久 的关注度。
第16页/共67页
卡弗蒂言论中英文对比
节目主持人: 刚才谈到了一些支持中国的因素。Jack ,今日的中国和10年前,20、30年前的 中国很不同吗?今天的共产党政权几乎 就像是个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是一个如 此庞大的经济超级力量,我们也有很多 利益在其中。 Jack(卡弗蒂): 嗯,我不知道中国是否有些不同,但是 我们和中国的关系肯定是不同的。因为 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我们欠了中国很多 债。他们现在持有价值几千亿美元我们 的债券,在我们继续进口他们含铅颜料 的垃圾以及有毒宠物食品的同时,我们 和他们之间还存在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逆 差。你知道,在那些你可以一个月付工 人一美元工资的地方,生产出了你从沃 尔玛买到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我们和中 国的关系显然已经改变了。我认为他们 基本上是和50年前一样的,一帮暴民和 匪徒。 节目主持人: 好吧,Jack,我们还有很多要谈,包括 一些……
Host: Mentioned said that some of the pro-China elements is making, Jack, is that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China today than existed 10 years ago, certainly 20 or 30 years ago. This communist regime today is almost like a capitalist regime. They are a huge economic super power that we have a lot at stake in maintaining this economi c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Jack: Well, I don’t know if China is any different, but our relationship wit h China is certainly different. We're in hock to the Chinese up to ou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文化外交与软权力
国家把文化作为“大脑” 国家把文化作为“大脑”中的参照框架, 以此确定自己的身份、利益和思维方式。
——国际关系学者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 ——国际关系学者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国的文化外交
法国是近代以来大国文化外交的开拓者。自19世纪普法战争失败后,法 法国是近代以来大国文化外交的开拓者。自19世纪普法战争失败后,法 国开始通过法兰西联盟(Alliance Francaise)对外推广法国语言文学, 国开始通过法兰西联盟(Alliance Francaise)对外推广法国语言文学, 目的是“借此修复被击碎的国家威信” 目的是“借此修复被击碎的国家威信”,从此,海外推广法国文化就成 为法兰西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在1902年成立的“俗人使团” 法国在1902年成立的“俗人使团”(Lay Mission)还明确了一项使命: Mission)还明确了一项使命: 创办不受任何教派影响的教育机构,以此传播法国文化。在这个时期, 一些著名的法国大学也开始在国外创建法国学院。1910 一些著名的法国大学也开始在国外创建法国学院。1910年,法国建立了 1910年,法国建立了 国家校际交流处、海外学校和法语基金等文化关系机构。 1945年,法国“文化关系司”代替了“政治事务司” 1945年,法国“文化关系司”代替了“政治事务司”,并在国外建立了 若干类似机构。 1957年增设的“国际技术合作处” 1957年增设的“国际技术合作处”表现了重大的进步和新的方向:将文 化关系看做一个严密的整体,并在“展望未来” 化关系看做一个严密的整体,并在“展望未来”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法国 的文化关系政策,这一方向调整也使“文化关系司”更名为“ 的文化关系政策,这一方向调整也使“文化关系司”更名为“文化及技 术事务总局” 术事务总局”。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的文化外交
美国国务院在1938年设立的“文化关系处” 美国国务院在1938年设立的“文化关系处” (Division of Cultural Relations)标志着美国文化 Relations)标志着美国文化 外交活动的正式开始,当时的罗斯福政府确信:“美 外交活动的正式开始,当时的罗斯福政府确信:“ 国的安全有赖于美国向其他国家人民宣传并获得其支 持的能力。” 持的能力。”1 942年,美国学者拉尔夫·特纳(Ralph Turner)向 942年,美国学者拉尔夫·特纳(Ralph Turner)向 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外文化关系的“ 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外文化关系的“特纳备 忘录”,明确提出了“文化外交” 忘录”,明确提出了“文化外交”的理念,强调美国 的对外文化工作必须根据国家需要,同政府的政策、 经济、外交政策保持一致。 历史地看,“特纳备忘录” 历史地看,“特纳备忘录”为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由 “自由主义”传统转变成“强权政治的工具”提供了 自由主义”传统转变成“强权政治的工具” 重要的指导方针。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国对外文化关系的主要努力方向:
法国对外文化关系的主要努力方向分为两大文化区:一是 文化和经济水平相似的国家;二是发展中国家。前者主要 指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情况不同的苏联、东欧国家等。 后者则分为关系悠久的传统外国、法国文化享有优先地位 的国家、享有半特权的前法属国家、享有特权的前法属国 家等。 在处理对外文化关系上,法国致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卫法语。法语是全球近2 第一,保卫法语。法语是全球近2亿人的民族、官方或教 育语言,分属31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1/4;第二, 育语言,分属31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1/4;第二, 文化合作,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预算贷款、援助和合作基 金等;文化设施;在国外的法国教师;在法国的留学生、 助学金等;图书出版。
什么是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以主权国家为主体, 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以主权国家为主体, 是国家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以文化手段呈现国 家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影响的外交活动。 文化外交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传播。在宽泛的意 文化外交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传播。在宽泛的意 义上,中国汉朝班超的西域凿空、唐朝高僧玄奘的西游印 度、明朝郑和的西洋之旅,以及中世纪欧洲传教士的海外 传教活动等,都是文化外交的早期形态。 文化外交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它着重 突出了国家在国际文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国家和跨文 化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化产物。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日本的文化外交实践以对外文化教育和文化援助为主 要途径。 以1972年成立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The Japan 1972年成立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The Foundation)为例,该基金会在国内设有本部和京都 Foundation)为例,该基金会在国内设有本部和京都 分部以及两个附属机构(日语国际中心和关西国际中 心),在国外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9个海外事务所。 心),在国外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9个海外事务所。 以政府出资(1 062亿日元)作为财政基础,通过运 以政府出资(1 062亿日元)作为财政基础,通过运 用政府资金获得的收入,以及从政府得到的运营补助 金和民间捐赠作为财政补充。其目的是促进文化艺术 交流、援助海外的日语教育和学习、促进海外的日本 研究版社
日本的文化外交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首次提出“文化国家”的理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首次提出“文化国家” 念,主张对外树立日本的“文化强国” 念,主张对外树立日本的“文化强国”形象。 进入80年代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国” 进入80年代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国”、 建立亚洲和世界文化基地的战略目标,并把对外文化 交往定位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更注重把文化外交的精神贯彻 到实践当中,为促进国际理解、推广日语教育、加强 国际人员交往、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援助世界文化事 业等目标积极开拓新途径。 2001年,日本国会专门通过了《 2001年,日本国会专门通过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 案》,以从司法上保障日本迈向“文化大国”的目标。 ,以从司法上保障日本迈向“文化大国”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七讲
从文化权力到传播秩序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
20世纪中叶以来,文化的个性与独立,文化作为 20世纪中叶以来,文化的个性与独立,文化作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身之本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 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起长远作用的、发挥潜在深远影 响的战略资源,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由于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功能日益 凸现,文化的扩张与文化抗争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不可忽视的背景,国际文化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乃 至传播秩序的重建,也随之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 题。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创造性的未来》 创造性的未来》
199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创造性的未来》 199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创造性的未来》(A Creative Future)报告,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 Future)报告,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 颁布了国家文化政策。 明确了增进世界对英国的广泛了解、扩大英国海外影 响的目标,在文化外交原则上强调:最大限度地尊重 国家、地区的文化多样性;要求相互合作、共享信息 和避免重复。 在文化外交的任务上,强调:充分发挥英国文化艺术 的力量及其潜在贡献,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满足英 国公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的积极性
美国民间的积极性使美国的对外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发 展。这种积极性的根源,来自于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观,“ 观,“美国人期望本国外交政策中的任何新的举措都 应符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精神旗帜和传统。 外交与内政一样,美国的政策应当符合美国人对于自 由、公平、正义、民主和其他重要理念的信仰” 由、公平、正义、民主和其他重要理念的信仰”。 美国民间对外文化交往的主体:个人、私立或国立大 学、各种形式的文化和教育基金会,以及从事教育、 文化和技术援助的各类机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国de文化外交 英国de文化外交
192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海外共同体外办委员会” 192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海外共同体外办委员会” (The Foreign Office Committee on British Communities Abroad),开始制定具体的对外文化政策,开 Abroad),开始制定具体的对外文化政策,开 始了组建“英语联盟” 始了组建“英语联盟”推广英语及英国图书等事务。 1934年,“不列颠对外关系委员会”(后更名为“ 1934年,“不列颠对外关系委员会”(后更名为“不列颠委 员会” 员会”,British Council)成立,致力于“英语以及英国艺术 Council)成立,致力于“ 和科学的长期对外教学(援助)” 和科学的长期对外教学(援助)”,其特点是服务机构的双重 性,一部分设在英国本土,一部分设在国外,把为国外培训英 语教学人员和接待外国留学生视为一项经常性工作。 到了1947年,英国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3个文化关系机构, 到了1947年,英国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3个文化关系机构, 仅在埃及就有7 仅在埃及就有7个。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的文化外交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机构发展迅速。到了1945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机构发展迅速。到了1945 年,就在30个国家建立了70个图书馆、21个文化中心,还在 年,就在30个国家建立了70个图书馆、21个文化中心,还在 其他美洲国家建立了300所学校。 其他美洲国家建立了300所学校。 1946年,根据美国参议员富布莱特(William Fulbright)提 1946年,根据美国参议员富布莱特(William Fulbright)提 出的法案,美国利用向国外推销战争剩余物资所获得的、由政 府直接支配的国外资金,开始了延续至今的著名国际学术和文 化交流活动,被汤因比评价为:“ 化交流活动,被汤因比评价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慷慨、最 富有想像力的事物之一” 富有想像力的事物之一”。 1948年,美国国务院成立了集中进行人事交流的“ 1948年,美国国务院成立了集中进行人事交流的“国际教育 交流处” 交流处”。 1959年,“国际教育交流处” 1959年,“国际教育交流处”被“教育及文化事务局”取代, 教育及文化事务局” 主要任务是管理、协调和扩大政府和非政府的教育和文化计划。 在此后的冷战岁月里,由于文化外交的加盟,美国对外交往的 手法变得日益多样和隐秘,在“赢得人心和思想” 手法变得日益多样和隐秘,在“赢得人心和思想”(to w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