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合集下载

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前言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问题逐渐成为传媒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入手,探讨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定义、涵义、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一、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定义与涵义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是指信息和意识形态的尺度、不同语境和信息的差异、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的变化,以及文化冲突等一系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织,进而产生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简单来说,就是各种信息、思想和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递、交流、沟通产生的问题。

跨文化传播问题的涵义包括:一是跨越文化界限的传播;二是跨越文化的交流;三是跨越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四是跨越文化的文化差异。

二、影响跨文化传播的因素1.语言因素语言作为文化交流和认知的基础,是影响跨文化传播因素之一。

语言的差异会影响到跨文化传播中信息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程度,可以通过语言的本地化和处理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2.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会对信息传播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意识形态、民族特性等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和交流过程。

3.技术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这就会使得跨文化传播媒介、方式和传播环境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4.政治因素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都会对跨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很多时候,政治因素同时会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应对策略1.适应目标文化的情形和需求。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本地文化的见解,应当尊重、理解、融合目标文化的风俗、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2.通过多种方式加速文化交流和传播。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加速文化交流和传播。

借助于多种媒介的互动性(比如网络、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注重信息以清晰、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播。

3.保护“本土文化”。

每个文化背景都应该尊重并保护本土文化的本质特征,应该通过维护语言、古籍、文化遗物等各种本土文化进行保护,并适应一些新技术的帮助,协助本土文化得到保护。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跨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传播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领域中,有一些关键术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理解和解释跨文化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关键术语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理解和共享过程。

跨文化交流是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和促进跨文化合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内容: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之一。

克里斯滕森(Christopher)指出,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表现为语言和非语言差异、态度和价值观差异以及行为和礼仪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促进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2. 文化霸权(cultural imperialism):指一个文化群体对其他弱势文化群体进行操控和影响的过程。

文化霸权常常伴随着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比较常见。

参考内容:文化霸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常常存在于西方国家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中。

尼尔(Neil)指出,文化霸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扩张,通过媒体、教育和商业等手段对其他文化进行塑造和影响。

反对文化霸权的观点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保护和发展每个国家独特文化的重要条件。

3.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指一个人或群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个体和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理解和建构的重要基础。

参考内容: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常常与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草本(Clayborne)指出,文化认同通过语言、价值观、习惯等方面的共同体验来建立,并在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和行为中得以体现。

在跨文化传播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认同是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前提。

4. 跨文化可信度(intercultural credibility):指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体或群体在他人眼中符合期望、可靠可信的程度。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部分重点传播:传播和交流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国内外对其界定主要分为“说服”派和“共享”派,在跨文化交流学中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主要有人际交流、组织交流、大众。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确认的重要原则1;承认了文化活动、产品与服务具有传递文化特征、价值观和意义的特殊性,它们不同于其它产品。

2;各国拥有在其领土上维持、采取和实施他们认为合适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政策和措施的主权。

3;确认该公约与任何已存在协定之间的不相隶属性及其互为补充性。

鼓励各方在处理本公约与其他条约的关系时,做出更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安排。

4;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特别是要提高发展中国家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能力。

该公约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如果说《人权宪章》的制定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签署,昭示了人类社社会构成的基本准则对人类普遍接受,使人权最终成为一种公认的普世性价值,《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的签署,意味着关于文化间关系准则的新的理解,并成为普世性的价值。

意味着从地理大发现以来持续了5个多世纪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在国际社会中从国际法上丧失了合法性。

用你自己的理解绘出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的模式。

文化因素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交流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发送者、接受者与经过编码的信息,发生很大的影响。

跨文化交流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依据之前的几个交流模式(香农模式、施拉姆模式),参照交流中的几个重要因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出一个简单的跨文化传播模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用哪些符号传递信息~语言符号,包括语音,语意,词汇,句法,语法,语用等非语言符号,包括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颜色语,艺术语,图画语,环境语及其他。

身体语与语言语的区别是什么~基本区别:(1;身体语同时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而语言语一般只具有社会性,喜怒哀乐与人类的神经系统相关,具有生理性特征。

跨文化传播讲义重点

跨文化传播讲义重点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谈判与广告一、跨文化谈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的跨文化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跨文化谈判的冲突问题时有发生,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

拉里萨默瓦曾说: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减少国际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跨文化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跨文化谈判的定义1)①定义:谈判: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话者一起对某一事件试图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

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谈判行为。

②类型:基于出发点考虑,布莱特认为,跨文化谈判拥有三种类型:交易谈判 (deal making negotiations),即买和卖的谈判;决策谈判 (decision making negotiations),即当存在多种可以能和冲突性选择的时候达成协议的过程;争端解决谈判(dispute resolution negotiations),解决由于提出的求偿遭拒绝所产生冲突的谈判。

布莱特还认为,无论何种谈判,存有三大受到广泛研究的文化特征与谈判策略在不同文化间的变异有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平等主义与等级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沟通的低背景规范与高背景规范(高背景:一条信息的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低于低背景文化的语言信息量,大部分的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值观。

低背景:信息的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载体。

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

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

高文化背景的代表地区是日本和中东等以“理”为重的地方。

低文化背景是如美国这样以“法”为重的地方文化)等——三方面正构成了跨文化谈判困惑的渊源之所在。

有效的跨文化谈判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而且还能走向协同。

2)文化对跨文化谈判的影响:(无ppt) 20世纪90年代,美国某商业研究机构曾以“什么是全球市场成功的最大障碍“为题,对全球性经营的企业和即将准备进行全球性经营的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法规、价格竞争、信息、语言、传播、外汇、时差和文化差异八个因素中,文化差异被列在首位。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跨文化传播复习资料doc1

跨文化传播复习资料doc1

《跨文化传播复习资料》题型是理解题(来自书上引用的学者的话)和论述题说明:这些都是我个人自己整理的,不一定全面,最后两道题不完整!一、跨文化传播与各学科的关系。

(跨文化传播与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的关系。

例如符号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与符号学的关系,吸收了些内容等)自上个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以来,这些学科的知识系统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充当了最为直接的概念。

理论和方法来源,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社会学:⑴社会学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

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用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

在社会过程中,人们一方面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又对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

⑵跨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社会规范和观念体,为人类不同的文化建立了共有的规范、观念和交往机制。

这里凸显了跨文化传播学的两个基础概念,即规范和认同。

人类学:人类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建立了直接、密切的联系。

⑴人类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解释世界上存在的多民族、多文化现象,在广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述社会人的各种制度、思想和行为模式,揭示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规律及动力。

这些论域无不体现了跨文化传播学自诞生以来的核心议题。

⑵人类学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民族志材料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民族志方法可以运用到群体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以理解某一文化或群体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而作为人类学有那就方法的基石,田野工作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研究方论创新的基本动力。

符号学: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的本质及其运作规律的科学。

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与符号学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加深对符号学的研究推动文化符号学和跨文化符号学的兴起,也为当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标、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革新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的主要特征:
(1)。

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

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

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确定处境,传播中的人要确定自己的处境,以消除心理障碍;
品评他人,明白与自己交往的人是谁,有些什么样的特征或特点;
判断关系,确定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解释行为,找出双方互动行为的原因。

8.偏见的主要类型:
公然型。

公开表现出对他群体的厌恶和歧视,认定其他群体天生龌龊、懒惰、落后,有时还会对受歧视的群体成员采取暴力手段;
自负型。

认为其他群体不如自己的群体,往往把他群体平庸化,取笑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
象征型。

持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会否认自己有偏见,但会担心权力关系现状受到外群体的干扰;
门面主义型。

从本质上讲,门面主义就是送人礼物,施人物品往往被视为没有偏见的证据,但却让受施者免于参加更有意义的平等活动;
若即若离型。

往往是很难察觉的,因为在某些情形下,持这种偏见的人可能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宽容和随和的态度。

9.根据奥伯格的U型模式,文化适应大致表现出4个基本阶段:
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10.“耻感文化“中的个人道德观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
二是他律性的道德约束;
三是名誉感,即把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

11.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选择性影响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选择性注意”,即群体差异导致了接受媒介内容的方式的差异。

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角色、文化水准、口味爱好等主观标准对信息进行过滤,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会
更为注意;
第二,“选择性感知”,由于兴趣、信仰、知识水平、主观态度、实际需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群体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差异。

12.自我认同就是自我的构建,其实质就是回答一个问题:
——我是谁?
13.文化认同不只是文化乡愁,还是对文化当下的定位和未来的想象,以及在不
同文化的相互关照中进行的___(自我反思)______。

14.定式可分为:
社会定式(思维定式,行为定式)和文化定式(自定式,他定式)
15.民族性格可算是特定民族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的总和,
或者说,是特定民族群体的___(平均人格)_________。

16.拉扎斯菲尔德认为,_(意见领袖)__________在各种生活阅历类型中的分布
2
一是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
二是他律性的道德约束;
三是名誉感,即把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

(9)选择性影响;
第一,“选择性注意”,即群体差异导致了接受媒介内容的方式的差异。

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角色、文化水准、口味爱好等主观标准对信息进行过滤,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会更为注意;
第二,“选择性感知”,由于兴趣、信仰、知识水平、主观态度、实际需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群体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差异。

(10)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调整过程,涉及学习某种文化的整体行为,能够帮助个体乃至文化群体从特定文化中获取能力以及重新定位,从而在变动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和空间。

20.简答题:
(一);有人说: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传播,所以,人类社会先有文化,然后才产生传播。

你认为对吗?你是怎样理解文化与传播之间关系的。

答:对。

第一,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传播使文化成为连续的过程。

第二,文化是传播的语境,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第三,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与整合,传播是文化延续的整合机制。

(二)丹尼尔·卡茨关于态度的功能性理论认为,态度决定于它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那态度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心理功能?
答:
一,工具性功能。

即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可以得到某种利益,人们也总是会对能够帮助或回报自己的事物产生积极态度;比如孩子对父母的态度;
二,价值观表达功能。

用态度来表示基本价值观,同时进一步确定自我形象;
三,自我防卫功能。

即个体通过态度保护自我,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动转移方向。

四,知识功能。

人们具有某种态度,是因为其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欲望,或对世界提供结构与意义;如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三)跨文化传播能力主要由哪几方面构成?
答:
(1)对不同文化的修辞敏感性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立场的能力。

(3)适度的移情能力。

(4)灵活应付不同场景的角色行为能力。

(5)拓展心灵与减少偏见的认同灵活性与认同协商能力。

(四)什么是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哪些?
答:
A定义:参考群体是指人们在塑造自己的行为和形成态度时加以模仿和效法的群
体。

参考群体不是个体的隶属群体,而是个体乐于参照甚至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

B影响:
第一,个体在接受跨文化传播时总是受到参考群体的规范、评价、行为指向等的支配,个体为了与这些规范、评价、行为指向保持协调,需要通过具体的跨文化传播来进行调节;
第二,由于人们交往的渠道不同、价值观不同,各自所认可的参考群体也不同,不同的规范、评价、行为指向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与参考群体有关的观念与生活方式。

(五)非语言传播主要有哪些方式,非语言传播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答:
一,方式:身体语,表情,目光语,手势语,姿势语,辅助语,身体接触,气味,,服装,首饰,时间语,空间语,沉默。

二,特点:
三,功能:重复强调补充替代冲突调节建立和保持关系意义掩饰或展示心情
(六)大众媒体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答:
当前,全球化是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没有一个文化和国家能够独立于这一潮流之外,不同文化之间的抵牾和较量也越来越突出。

保护文化多样性、呼吁文化对话、为全球化注入更多的公正和平等,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承载的历史使命。

结合《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内容,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达成相互理解和形成文化共识。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