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一学】一、《涉江采芙蓉》与《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积累有关文学常识:1.萧统。

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2.《文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古诗十九首》。

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4.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诵读指导1.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wèi)还.顾望旧乡(huán)【讲一讲】1.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明确:芙蓉,即荷花。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1)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重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解读诗歌主旨2、难点:怎样调动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品读《古诗十九首》•之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2、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二、诵读诗歌,初步感悟1、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全班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意。

2、学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味。

3、问:在诵读和听读后,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明确:思念,忧伤……三、师生共同探讨,深入体味诗歌的情感1、这是怎样的一种忧伤?2、诗歌怎样表现这种忧伤?1、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小组讨论,用一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你品鉴诗歌的感受,你读出了哪些情思,并结合相关诗句表达你的理由。

?方法点拨:(1)着重关注课后的两个思考问题(2)勾画、批注、吟咏、想象、体味。

2、通过对意象的把握,诗歌画面的想象、描述,师生共同来解决前面的问题,体会诗歌情感。

四、全班吟诵全诗,总结加深对诗歌的体悟优雅浪漫的纯情真挚纯厚的深情高贵忠贞的痴情同心离居的忧情1、五、活学迁移,提升运用:1、浪漫而多情的同学们,你如果要选取一种植物赠送给你最想赠送的人,你会选取哪种植物?并且要为之配上一段美好而浪漫的物之情语,你会怎么写?2、思考全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023年《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_1

2023年《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_1

2023年《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学问链接}一诗词选粹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评析】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

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

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

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

《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头说织女是神女。

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

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

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比,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也许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看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行执着。

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光明。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简单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简单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好像又不能互换了。

假如由于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开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思考:
1、芙蓉其它的名字?作者为什么以《涉江采芙蓉》为题呢?
2、拓展丰富关于“芙蓉”的句子
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③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诗经国风郑风)
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离骚)
⑤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
⑥《芙蓉女儿诔》(《红楼梦》78回贾宝玉祭奠丫鬟晴雯的祭文)
⑦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探究:
1、采芙蓉者谁?所思者谁?
2、作者采用什么典型手法抒情?效果?
学生总结本节重点、难点、积累点
强化训练: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三四两句写“思家”独具匠心,试赏析。

作业:课下每天三首,一周消灭其它十八首的背诵,加大积累,腹有诗书!。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课题涉江采芙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文章浓郁的忧思之情。

2.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通过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诗歌的叙述者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2.通过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诗歌的叙述者的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相爱却不能相守未免让人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对自我的宽慰。

今天让我们一起站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历史河畔,看看《涉江采芙蓉》中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文常1、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很多学子为求一官半职不惜远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

但事实上大多数投奔无门,空怀抱负。

眼见时间流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

他们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反差。

因而诗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反映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愁,流露出了浓重的感伤之情。

从这一内容来看,《古诗十九首》讲述的就是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

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三、个性理解,认识叙述者活动一:创作分镜头脚本如果将这首诗转变成一些镜头,你觉得可以拍摄出几组分镜头?小组合作创作分镜头脚本,为你的作品命名并添上有画面感的内容。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方面:大家建议在诗歌诵读、语言、手法、形象四个方面中选取出重点,经研究讨论,统一认为以手法和形象为课堂教学重点较为合理。

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涉过大江,采摘芙蓉花,抬头瞻望,江水之滨,四处群花烂漫,自然是春心弥漫,心中顿起一缕手把鲜花赠“美人”的冲动。

一说“芙蓉”,意寓“夫容”写的是女子思念丈夫,心有所寄,见芙蓉而见夫容,故有涉江之举。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描写手把鲜花,霎时才发现心中之人,并不在眼前,本是急切满怀,却落得个,失落徘徊怅悠悠。

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背景上,情感陡转,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以“乐”衬“哀”。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说男子远游,涉江采芙蓉,欲寄心上人,急切中猛然回首,她却远在故乡,不禁怅然若失,失魂落魄间,倍感凄凉。

知道自己采摘芙蓉要赠的对象,但是那人身在远方,不能送达,不正也是在暗示自己的相思之苦不能够抵达吗!而这一切,不正是自己汲汲名利所致吗,埋怨的只能是自己不惧风雨长路的名利之心,男女之思愈深愈浓,悲伤之心更甚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之人,相守相依,却有家难归,有爱见不得,只能孤苦伶仃地在忧伤中老去。

恰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爱情永恒,地老天荒,感情迸发,如孔子论乐“绎如也,以成”。

它既是无奈黯然痛苦心情的表达,又是忠贞爱情的宣誓。

于男子言,是一种无奈,更是对妻子无尽思念的宣誓;于妻子言,这是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回不了家,也要为之等待一生。

艺术手法赏析: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悬想手法;卒章显志直接抒情;人物形象把握:同心离居之人的忧伤。

相思相离,睹芳草而思佳人,满腹愁绪,唯有独自咀嚼。

明明知道相思苦,却偏偏羁旅异乡,惶惶然奔波劳碌,苦何如之。

课堂延伸: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2)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委婉的传情达意之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

2、难点: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积累有关文学常识:《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

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钟嵘在《诗品》中称:“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甄嬛传》片段二、检查文学常识预习情况。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2、标音释义:芙蓉():泽:欲遗谁():3、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用斜线将节奏标出。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2)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2、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萧统与《文选》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二、诵读诗文学生自由读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为二三拍。

探究案1、诵读检查、正音2、疏通大意请把每句五言诗改写成两句四言诗(例如:涉江采芙蓉-----趟过江水,采摘芙蓉)3、如果给这首诗添加主语,有几种添加方法?主语不同时,叙述诗歌内容的分别是谁?4、你喜欢那种添加主语的方式?为什么?说说理由训练案请尝试将本诗改写成一段散文,100字左右拓展阅读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导学案)(精品、经典)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导学案)(精品、经典)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2.分析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诗歌【学法指导】吟诵、字句赏析、对比阅读【教学想法】初步培养高中生应该具备的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一、预习积累有关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二、诵读感知:《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自读诗歌,正音释义,参考注释,了解大意。

涉():遗():同心:2、试着复述诗文,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要求: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由,讨论过程中做好笔录,指定发言人。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一、自主学习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评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

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

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

这类作品虽然社会意义不大,但所描写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并且基本上是健康的,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

《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

3、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二、预习检测字音过关:采之欲遗()谁解释加点字:采之欲遗.谁还顾..望旧乡三、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揣摩诗歌情感及意境。

四、合作探究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3、试概括本诗的主旨。

(不超过50字)4、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版《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背景。

(知识与能力)2.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知识与能力)3.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4.反复吟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难点】1.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段: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学习诗歌要知诗人——诵诗文 -----明诗意——品诗句——析手法——悟诗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折柳赠人示送别之厚意,赠人红豆以表相思之情,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那么采莲相送,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介绍(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疑问,知人论世。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时代:载于《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依后人的研究,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约公元140年—190年)。

内容:大致是闺人怨别、游子怀乡、追求享乐等等,表达浓厚的感伤情绪。

艺术特色:1、长于抒情;2、抒情中带有叙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4、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练,耐人寻味。

评价: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46、47)《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导学案

(46、47)《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导学案

新县高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46)编写:邵金灵审核:黄小鹏组长签审:班级姓名《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通读诗歌,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2、诵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自主合作探究】1、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2、三、四句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3、“同心”为何“离居”,诗人想借以表达何种情感?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拓展延伸】《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

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

④荣:即上句的华。

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歌,完成下一课导学案新县高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47)编写:邵金灵审核:黄小鹏组长签审:班级姓名《短歌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含答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含答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2.能够熟练背诵作品,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作品的主要内容。

二、作品简介:《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三、文本解读: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

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

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

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

“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有很多的兰花、蕙草,发出阵阵幽香。

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也暗示了兰泽有很多美女。

这与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离故乡。

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之人。

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

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

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芙蓉”,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3.能够探究并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解读诗歌基本意象“芙蓉”入手,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探究并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1.解读诗歌基本意象“芙蓉”,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探究并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梁代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是“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后世遂沿用至今。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楚辞》、汉乐府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又一座高峰。

汉王朝政治黑暗,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有才能的下层知识分子不得不背井离乡,负笈远游,希冀步入仕途。

然而,现实黑暗,他们漂泊在外,进身无门,他们大都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遣排的忧患。

《古诗十九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被这样一群有着远大抱负和强烈自我意识的下层文人低吟浅唱出来的。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①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浅层次了解《古诗十九首》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诗歌【学法指导】吟诵、字句赏析、对比阅读【教学想法】初步培养高中生应该具备的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预习积累有关文学常识:1、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2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一、导语,引入课题关于芙蓉: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为课文划分节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采摘芙蓉的目的是——4、采摘的芙蓉生长在什么地方?为何是“兰泽”而非“沼泽”有何艺术作用?5、试着复述诗文。

6、在全诗中,哪句是直抒胸臆?这两句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三、关于《古诗十九首》1、《涉江采芙蓉》选自。

2、《古诗十九首》有诗歌十九首,选自(朝代、谁)编辑..的(书名)之二十九卷——《杂诗》。

四、再读课文,结合提示,分小组讨论,说说本诗的艺术特色。

提示一:本诗选择哪些事物来传情。

提示二:本诗本诗由叙事到抒情是如何转化的。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3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3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班级:姓名: 编制:黄晖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预习案
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
2.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探究案
1.诗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拓展阅读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剪梅思君
君去雁回又一秋。

七夕初别,霜月如钩。

夜寒尤畏孑影重,
星河鹊桥,欲现还休。

独泛扁舟恨复愁,
归期无定,相思情悠。

愿生双翼朝展翅,
夕阳未尽,已凝君眸。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七绝(黎简)
一度花时两梦之,一回无语一相思。

相思坟上种红豆,豆熟打坟知不知?。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案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案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背景。

(知识与能力)2.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知识与能力)3.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4.反复吟咏,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难点】1.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反复吟咏,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段: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学习诗歌要知诗人——诵诗文 -----明诗意——品诗句——析手法——悟诗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伤之、悲之、诉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罢了,我们从中体会到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二、文学常识介绍(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疑问,知人论世。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时代:载于《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依后人的研究,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约公元140年—19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背景。

(知识与能力)2.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知识与能力)3.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4.反复吟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难点】1.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段: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学习诗歌要知诗人——诵诗文 -----明诗意——品诗句——析手法——悟诗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折柳赠人示送别之厚意,赠人红豆以表相思之情,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那么采莲相送,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介绍(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疑问,知人论世。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时代:载于《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依后人的研究,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约公元140年—190年)。

内容:大致是闺人怨别、游子怀乡、追求享乐等等,表达浓厚的感伤情绪。

艺术特色:1、长于抒情;2、抒情中带有叙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4、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练,耐人寻味。

评价: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钟嵘《诗品》)、“千古五言之祖”(王世贞)。

就其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写作背景:为了真切理解诗中抒发的情感,赏读这首诗有必要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诗创作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是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己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干《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三、自主预习检测,解答质疑。

1.《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2. 刘勰评价它是:“”(《文心雕龙》)钟嵘评价它是“,。

”(钟嵘《诗品》)四、吟诵诗文,整体感知。

1、吟读:体会情味(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要求:a)读准字音,并且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成果)一、要求:a) 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

b) 尽量做到字句优美。

c) 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

例如: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

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

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现代散文: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

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

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

第二段:合作学习一、品诗句。

小组讨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1.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参考: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

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1)君子之花: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

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2)爱情之花: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

”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3)佳人之花: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____的意境。

(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赏析。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表现手法。

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了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

②“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运用了以虚衬实(悬想)的表现手法。

“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

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

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

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3、这首诗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望顾乡图。

)明确:(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

表达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

答题总结:诗歌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

诗中通过“采芙蓉”“芳草”描绘出一种欢乐的画面,在欢乐中主人公独“思远道”,流露出一种寂寞凄凉的孤苦相思之情。

再和“还顾望旧乡”的远方游子相呼应,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思念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

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二、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情感:忧伤)。

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

第三段应用学习一、达标检测试着背诵这首诗。

二、拓展延伸,链接高考。

1、请回答下面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春怨》(唐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

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

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

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深切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妇形象。

通过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的场景,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

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2、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

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

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

3、合作探究(选做题)(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讨论,找代表发言)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