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关于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调研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市时指出:“我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我市要努力刻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扎实落地落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发挥我市科教人才优势,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
一、充分依托高教资源优势,全面推进科教融汇及产教融合1.落实人才是关键要素理念,整体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首先,高标准推进天开高教科创园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利用**大学、**大学校友资源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优势,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注重核心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将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和**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畅通对接机制,汇聚更多的北京创新资源,助力科技成果精准落地转化。
其次,借助**高教资源集聚和人才密集的特点,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科研、人才培养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相贯通,推进拔尖人才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建。
最后,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落地落地实施战略性前瞻性国家重大项目。
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推进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底盘,营造具备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2 .发挥集群效应,探索“科技+人才+产业”发展模式。
深入挖掘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大学、中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本市优势高校、科研机构潜能,借助重点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以有效需求为支撑和创新驱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鉴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坚持创新和质优,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将高新科技园打造成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与高科技企业出发地。
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作为推动产业界、学术界及研究机构深度合作的重要桥梁,正逐渐成为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以下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协同创新平台如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协同创新平台首先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包括实验室、研究设备、数据信息、专业知识等,打破传统界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
这种资源共享机制不仅避免了重复,还促进了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例如,高校的高端科研设施可以向企业提供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又能直接反馈给科研团队,形成资源互补和循环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联合研发与项目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了产学研之间基于共同兴趣和目标的联合研发项目。
通过设立跨领域、跨机构的研究团队,集合多方面的智慧和技术,针对行业痛点和前沿科技开展攻关,加速技术突破和新产品开发。
这种模式下,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提高了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三、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快速通道,为学生、学者和企业人员提供了跨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习实训、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形式,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具备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为学界和研究机构输入了行业前沿视角和实践经验。
此外,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家之间的角色转换,促进了知识与经验的双向流动。
四、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发布针对性的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为产学研合作项目保驾护航。
这包括科研经费的专项补助、税收优惠、风险引导基金等,降低了合作项目的初期风险和成本,增强了参与者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政策导向明确,为产学研合作指明方向,促进资源向国家需求和重点产业领域集中。
五、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上述机制,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不同主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形成了紧密连接的网络,实现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通。
产学研深度融合方案-定义说明解析
产学研深度融合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学术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应用的一种合作模式。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总结其优势,展望其未来发展并探讨其挑战与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推动产学研三方共赢,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对产学研深度融合概念的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研究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对产学研深度融合概念的阐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的讨论。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将总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展望其未来发展,同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探讨,希望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案。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案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其实施方法及优势,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相关挑战及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剖析产学研深度融合方案,旨在为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提供指导,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参考,促进产学研各方共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2.正文2.1 产学研深度融合概念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在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的合作项目和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需求、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和互促互进。
产业是指相关企业和行业,学术界是指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包括研究所和实验室等。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产学研讨合作协议书5篇
产学研讨合作协议书5篇篇1甲方(学校方):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企业方):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研究能力,乙方拥有先进的产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双方基于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友好协商,就产学研讨合作事宜达成以下协议:第一条合作目的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教育发展与产业进步的良性互动。
第二条合作内容一、人才培养与培训1. 甲方为乙方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等支持,提高乙方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2. 乙方为甲方提供实践基地、实习岗位,协助甲方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
二、科研合作与交流1. 双方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共同申报科技项目,共享研究成果。
2. 双方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三、成果推广与应用1. 双方共同推广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 乙方优先采用甲方的研究成果,共同打造创新产业链。
第三条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
到期后,经双方协商一致,可续签本协议。
第四条双方责任与义务一、甲方责任与义务1. 甲方负责提供教育资源、研究力量和人员支持,确保合作项目顺利进行。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引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共同开展创新活动。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为了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和引导这一过程。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合作,产业界可以获取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学术界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研究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并将其解决方案转化为商业机会。
产学研协同创新还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产业界拥有丰富的资金、市场渠道和管理经验,学术界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能力,研究界拥有深入的行业洞察和创新思维。
通过合作,各方可以共享资源和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目标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目标是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三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具体目标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鼓励产业界向学术界和研究界借鉴最新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评价和推广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提高产业竞争力。
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举措,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设立科研奖励机制等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主要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建立合作平台。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推动产学研三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资金可以用于科研经费、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方面。
2024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协议
合同编号:__________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就甲乙双方在_______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目标1.1甲方致力于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乙方致力于提供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双方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1.2甲方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乙方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双方共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
1.3双方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合作内容2.1甲方负责提供需求调研、市场分析和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支持,为乙方研发工作提供指导。
2.2乙方负责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协助甲方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2.3双方共同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高双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年,自合作协议生效之日起计算。
合作期满后,如双方同意续约,应签订书面续约协议。
四、保密条款4.1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所获悉的对方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市场信息等,应予以严格保密。
4.2保密期限自合作协议生效之日起计算,至合作期满后_______年止。
4.3双方违反保密义务的,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五、合作成果的归属和分享5.1双方共同研发的技术成果,归双方共同所有。
5.2双方按照实际投入和贡献,协商确定技术成果的分享比例。
5.3双方共同申请的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六、违约责任6.1双方应严格按照本协议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6.2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七、争议解决7.1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7.2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约定8.1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产业需求,打造优质协同生态
“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产业需求,打造优质协同生态2023年,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个时代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
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优质协同生态的关键所在。
首先,深度融合产业需求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行动指南。
未来的产业各个环节创新需求将愈加强烈和复杂。
产业界的创新搜索早已不再是科研界渗透到产业界的单向流动,而是更加多元化的协同创新过程。
产学研合作应当结合实际产业需求,集中精力于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核心技术瓶颈,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比如说,在农业领域,我们强调科技创新的农业模式将从传统的单向性转化为全方位的双向互动。
我们需要创新性的解决土地利用问题,以及精准农业等农业生产的短板。
这方面的应用对于不断优化高产率、高质量、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打造优质协同生态需要更加深入的合作机制。
传统上,产学研合作主要体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科技技术合作。
如今,把企业引入科研机构、学校,推进再创新、再升级,打造共创、共赢与共享协同生态,逐渐发展成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态。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产业联盟、跨产业的技术协同以及基于开放创新的产业聚集,具有较大的潜力。
产业联盟可以将拥有相关资源的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集中起来,通过合作共享等方式互相补足缺陷,实现所谓“1 + 1 > 2”的效果。
跨产业的技术协同则注重于整合不同产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一些新兴的跨领域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没有进入特定领域的企业竞争力提供助力。
最后,基于开放创新的产业聚集,将促进企业合作与技术共享,致力于打造优质协同生态。
由此形成的产业集群会聚集一些与核心技术或市场需求相关的企业,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创新生态服务。
总之,产学研合作在未来不仅需要深度融合产业需求,更需要有效地跨越学、研、商界的界限,建立起更加深入的合作机制,打造优质的协同生态。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说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大家可能都会觉得这话听着有点深奥,似乎离我们很远。
其实不然,这其实就是把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这三方联手起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像三个人合伙做一笔大买卖,大家分工合作,最终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你想啊,企业有需求,学校有知识,科研机构有技术,三个头脑汇聚到一起,碰撞出火花,那效果肯定不一般。
你看,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技术日新月异,光靠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单打独斗,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拿科技创新来说吧,一个企业有了好点子,可是没技术支持怎么去实现?学校虽然有很多研究成果,可是那都是理论的东西,离市场还差点什么。
至于科研机构,他们有一堆的研究数据和技术储备,但也许并不具备足够的商业运作能力。
所以,这三方一合作,三颗星连成一线,简直是强强联手,风头劲得很。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难道不是很多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都有合作吗?怎么就叫深度融合呢?嘿嘿,深度融合可不光是简单的握个手,签个协议那样儿。
它讲究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真的是深入骨髓,几乎把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到极致。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可不只是在做产品的改进,背后还得有高校的科研支持,一起攻克难题,甚至在产品的开发上,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的教授都得一起“啃”技术难关,互相给对方出主意,最后把一堆难解的数学公式和数据模型变成了真正能卖出去的商品。
这可不是一般的合作,真的是在一起“腻歪”出来的。
还有一个点就是,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不光是在产品的开发上有用,它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你想,企业能从学校和科研机构那里得到技术支持,创新能力自然就能提升,那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水平就能跟着水涨船高。
就像你做一道题,旁边有个小伙伴给你提个醒,顺便还教了你个新方法,那你做起来是不是能更得心应手?这不就是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嘛。
企业能赚到钱,学校能得到更多的研究机会,科研机构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将技术转化成更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导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推动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密切合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经验,以实现创新和技术进步。
本文将介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意义。
定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研发、人才培养等方式,共同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一种机制。
它是一种跨界合作的模式,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
特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源共享: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包括人才、设施、设备、知识和经验等。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2.互相促进: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产业界可以得到学术界和研究界的科技支持和创新思路,学术界和研究界则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3.风险分担: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共同承担风险,减少了单方面承担风险的压力。
当一个方面面临挑战或失败时,其他方面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4.培养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满足产业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同时,学生也可以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推动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集结各方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
产业界可以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学术界和研究界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2.促进产业升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合作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
通过与学术界和研究界的合作,产业界可以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3.推动经济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科研机构和应用领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
它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协同,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些探讨和分析。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和优势,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可以通过与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经济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最后,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各方应该注重合作的实效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目标,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可以建立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推动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合作机制,保护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 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
校企合作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1. 引言1.1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密切合作关系,对于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还可以提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进行合作,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动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校企合作还可以有效弥补高校科研资源不足的问题,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产学研三方共赢,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1.2 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意义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产学研融合发展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促进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产学研融合发展也可以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搭建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合作共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产学研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促进学术前沿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产学研项目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共同开展研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双方的创新能力。
3. 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双证书培养项目,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校企双方的人才交流和互补。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要求 (3)二、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5)2.1 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6)2.2 现状概述 (7)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9)三、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 (10)3.1 指导思想 (11)3.2 基本原则 (12)3.3 主要目标 (13)四、重点任务与措施 (14)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15)4.2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16)4.3 加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17)4.4 强化协同创新资源整合 (18)4.5 完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19)五、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21)5.1 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 (22)5.2 资金投入与使用管理 (23)5.3 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24)5.4 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7)6.2 展望未来 (29)一、内容综述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政策、金融、产业、科研和用户需求的全面整合,形成创新合力,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政策引领: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科研支撑: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用户参与:充分发挥用户需求在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建设,推动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促进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基本思路
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基本思路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以下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1. 建立合作平台:-设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平台可以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或专项合作项目等形式,为产学研三方提供一个共同合作的空间和机制。
2. 共同确定研究方向:-产学研各方应共同参与确定研究方向,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和创新方向。
-通过定期会议、研讨会等形式,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3. 深入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产学研各方可进行技术合作,包括共同研究项目、技术转让与共享、联合申请专利等。
-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
4. 联合培养科研人才:-产学研各方可以共同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将学术界的优秀研究生、博士生引入到实际项目中进行实践。
-学术界和产业界可以共同为科研人才提供岗位实习、企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5. 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产学研各方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和筛选,推动优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学术界和产业界可以共同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孵化器等机构,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6.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学研各方应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互信和团队合作氛围。
-建立定期沟通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合作策略和方向,不断优化合作模式和效果。
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是关键。
通过有效的协同合作,能够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备注:以上是一份针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具体实施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建议在实施前咨询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并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指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发展,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相互协作、互利共赢、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的良好合作关系。
它是当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核心是产学研一体化。
产业界、教育界和科研界之间的合作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界提供实践平台和需求导向,教育界提供教育培训和创新思维,科研界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三方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中长期合作机制。
产学研三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
各方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合力。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流机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界和教育界紧密合作,培养适应生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界开设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推动产学融合;产业界提供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产学研三方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攻关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
科研界提供支持和指导,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产业界提供实际问题和场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项目提供孵化、培育和加速发展的支持。
平台集聚产学研资源,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和资源,助力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通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等措施,可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共建共赢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共享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共建共赢的话题。
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前景,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育人,共同促进产教融合共建共赢。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1.1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其目的是共同育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1.2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企业应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一线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3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这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和发展。
二、产教融合共建共赢2.1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建共赢。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合作模式,它超越了传统的教学与用人单位关系,实现了产业和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产业和教育的发展。
2.2 产教融合共建共赢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和技术创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
通过产教融合,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企业也能够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更多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持。
2.3 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共赢,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促进产业和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双赢和共赢。
三、总结3.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共建共赢,是当下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两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1.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共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推动企业发展。
1.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2.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需要。
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背景、优势及应用进行探讨,并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定义与背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知识转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崛起的背景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产业界的资源与市场需求、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专长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
二、优势与应用1. 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将学术界的理论知识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缩短科技创新的路径。
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还能够拓展组织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汇聚各方的智慧和资源,实现互补优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研发出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在医疗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联盟与合作关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联盟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可以分享资源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平台,促进产学研三方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合作与协调。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应运而生。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一、整合资源,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可以将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产学研用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
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业界是创新成果的最终应用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科技成果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实现产业界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之间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三、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研究进展,获取前沿技术和经验,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四、促进政府和企业合作发展。
政府是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与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科技
研究进展,制定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产学研合作的理念
产学研合作的理念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以下是产学研合作的一些核心理念:
1.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强调各方面的协同作用,通过整合企业的市场需求、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 资源共享: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可以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
这种资源共享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并促进各方的发展。
3. 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不仅关注科技创新,还注重人才的培养。
通过合作项目,学生可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和科研机构也能够从合作中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4. 产业升级: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合作也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5. 社会责任: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还承载着社会责任。
通过合作,各方可以共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产学研合作的理念是通过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融合发展------亚泰集团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质量年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要求,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企业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履行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于2013年9月24日,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系列校企合作,取得了“企业和学校互动、专业与市场对接、育人为生产服务”的良好效果,为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提供了“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宽度,发展有高度”的职业发展空间,走出一条支持高职教育发展,校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行业先锋追求卓越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泰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国家大型一级建筑施工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拥有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建筑装饰装修、文物保护、园林古建筑、钢结构、机电设备安装、起重设备安装等8个国家一级资质和国际承包、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设计甲级资质以及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具有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装饰、市政、古建、钢结构、高速公路、水电设备安装施工、房地产开发以及商品混凝土等生产能力。
公司先后荣获“北京市守信企业”、“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消费者满意施工企业”、“全国诚信建设示范单位”、“中国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质量品牌文化奖”等荣誉称号,并通过了ISO9001、 ISO14001以及ISO18000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董事长曹国章曾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家”、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家”“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当选为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
公司党委书记: 潘寿林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集团党委被评为全国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信誉卓著。
现有职工1095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266人;拥有国家一级建造师126人、二级建造师76人。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14家法人企业和20家管理公司、分公司、项目部。
近几年,亚泰集团坚持实施“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在做强做大施工主业的同时,不断延伸经营广度,尝试向新的领域拓展。
即以房地产开发和资本投资为纽带,带动相关高新产业发展,做到一个主体,两翼齐飞,协调发展,努力将亚泰集团打造为一流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亚泰集团始终坚持“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秉承“重信兴利、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以“创建精美工程,营造健康环境、提供满意服务”为质量方针,热忱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一流、履约”的优质服务。
近年来公司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首都机场2#、3#航站楼、新东安市场、519贵宾楼、国办门诊综合楼、国办秘书局办公楼、银泰中心、奥运村、国家大剧院、北京会议中心、老山小轮车赛场、新华社新闻大厦、北京饭店二期、朝阳公园沙滩排球主赛场、吉林速滑馆、花卉博览会、昌平南环大桥等一大批国家及市属重点大型标志性建筑工程,施工领域遍及国内多个个省市和加蓬、尼日尔、安哥拉、南非、塞内加尔、圭亚那等多个国家。
成功开发了河北元氏“荣仕名门”、重庆酉阳“翠屏水岸”、江苏泗阳“北京花园”的地产开发项目。
公司先后有10项工程荣获中国建筑业“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和詹天佑大奖,180余项工程荣获北京市“长城杯”、北京市优质工程奖和北京市装饰优质工程奖。
二.高职名校特色鲜明1956年建校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年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华诞。
学校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进入新世纪,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0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八所优秀院校之一;2002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重点高职院校之一;2008年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院校;2010年7月,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
2012年被评为“全国就业五十强高校”。
2015年成为首批试点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
学校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拥有教学团队、创新团队16个,其中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级创新团队4个,专业教学团队10个。
现有长城学者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5名,北京市级骨干教师46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
在二十多年来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引领和高端培养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质量特色为核心、以开放融合为途径、以社会评价为标准,形成了“重点专业引领、主体专业支撑、特色专业带动、短线专业补充”的专业布局。
学校坚持“工程实践不断线”、“双证融通”、“订单培养”、“施工全过程导向”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中做,做中学,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建有生产性实训企业4家、校内实训基地18个、学训一体实训室161个、稳定的校外挂牌实训基地230多个,其中中央财政和北京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5个,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三.专业共建定制教育按照合作协议,企校双方合作共建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建筑装饰、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等专业。
企校双方结合职业标准与行业需要共同制定共建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合作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与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
企业工程技术负责人成为了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各专业的兼职教师,每学期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校方还支付相应的课时酬金。
连续三年,我们每年从共建专业遴选学生组成“城建亚泰班”,合作开展定制教育。
具体做法是,依据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在第2学年末(三年制)或第4学年末(五年制),从共建专业班级内选拔学生组成“城建亚泰班”。
组建“城建亚泰班”过程中,校方负责提供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基本情况供企业参考,同时校方为“城建亚泰班”学生投保实习保险。
企校双方共同制定与实施“城建亚泰班”的联合培养教学计划。
相应开设城建亚泰企业文化与其他个性化课程。
另外,我们委派行业资深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为“城建亚泰班”围绕建筑行业的新动态、新信息、新技术进行授课、讲座。
在教学管理上,校方为“城建亚泰班”安排辅导员,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与教育工作。
同时,校方严格落实教学计划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在接下来的联合培养阶段,教学计划的实施采用集中培训与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双方联合共同完成。
“城建亚泰班”学生全部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安排专人负责“城建亚泰班”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指导以及成绩的评定工作。
为弘扬企业文化,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企业每学年提供五万元人民币在共建专业或“城建亚泰班”设立“城建亚泰奖学金”。
就业安排上,只要“城建亚泰班”学生无违法、违纪及顶岗实习期间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在毕业前录用为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员工。
每年我们都组织召开企校双方领导隆重出席的“城建亚泰班”学生入职仪式。
董事长曹国章希望他们通过对集团公司过去的光荣、今天的灿烂、未来的美好的感性把握,增强自豪感、坚定信念,与集团公司同呼吸、共命运。
三年来,共120多名“城建亚泰班”学生在我们企业入职,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近年新入职的技术技能型职工,有1/3以上的是我们与学校合作的“共培生”。
图1 城建亚泰集团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四.共建实训基地探索现代学徒制按照合作协议,公司成为学校建筑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并且向基地授了铜牌。
我们又按照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模式,在公司建立了新型校企合作实训学徒基地“城建亚泰实训室”,开展学生实训学徒、创业实践、企业员工培训、社会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等功能,实现了“服务教学”、“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三个面向。
在学生到基地实训入职时,学校陈建民校长要求学生,学习师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尽快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早日成才。
曹国章董事长要求学员虚心向老师傅学习,要到一线去了解技术、知识、管理水平,立足岗位,实现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图2 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公司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担任了基地指导教师和师傅,带领学生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岗前技术培训,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较快掌握了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了实践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同时,实训基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
我们实行从行业企业为学生聘请创业导师的“现代师徒制”的模式,聘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吸收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
实训基地还能为学校老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老师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等科研成果,通过实训基地推广和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图3 亚泰订单班学生入职仪式五.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企校双方在学校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城建亚泰技术中心”,联合开展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产学研用活动。
学校牛学超、王汉军教授领衔的岩土工程研究团队与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协同采用YJM-3型岩土-结构模拟试验装置进行的巷道围岩松动圈加载试验。
试验时采用学校80万帧高速摄影仪进行了巷道破坏图像采集。
学校崔有祯教授、郑阔讲师采用激光跟踪仪和测量机器人参与了系统的校正工作,武胜林教授带领测量专业学生参与了实验室实测和数据处理工作。
试验成功后,学校领导鼓励牛学超教授利用该实验平台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出更大成绩。
学校教师牛学超教授、陈辉教授牵头,与公司的高支模专家一起,共同研制了用于高大模板支撑架位移变形监测的仪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