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_袁杭海_何立群

合集下载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袁杭海;何立群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年(卷),期】2017(018)009
【摘要】童少伯(1906~1987年),字德渊,江苏人士,年轻时就读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先生自幼喜好中医。

童老熟读中医各家经典,行医济世数载,问道岐黄,名声斐然,为后人留下《随笔录》、《有见必录》等病案总结。

先生临证察病经验丰富,长期临床工作中积累大量宝贵经验,同时积极结合西方医学,融入祖国医学之医理中,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驱。

童老内外妇儿之病,皆通其理,尤好肾病。

【总页数】2页(P757-758)
【作者】袁杭海;何立群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派名医童少伯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J], 孙峰俐;何立群
2.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浅析 [J], 钟利平;麻志恒;余柯娜;何立群
3.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湿热病经验 [J], 袁杭海;何立群
4.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咳嗽验案探析 [J], 陈建;曾莉;何立群
5.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撷萃 [J], 王杰;陈文浩;孙蓓蓓;吉晶;李雨婷;余弘吉;何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海波教授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析

袁海波教授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析

袁海波教授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析朱庆军;袁智宇【摘要】袁海波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临床50载,学验俱丰,创制了保元养心方治疗冠心病胸痹病.通过回顾历代中医对胸痹病治疗的理法方药,阐明了保元养心方的创新之处,剖析了保元养心方的方义与用药特点,列举了典型医案2则,说明该方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讨;袁海波;中医师;胸痹【作者】朱庆军;袁智宇【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袁海波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临床50载,学验俱丰。

袁老自幼随父学医,1967年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研制了防治冠心病系列中药制剂,其中镇心痛口服液和心复康胶囊分别获得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8篇,著作2部。

冠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对机体健康损伤极大。

袁老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刻研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保元养心方。

该方由西洋参 (党参或太子参)、黄芪、麦冬、五味子、黄精、赤芍、川芎、丹参、檀香、砂仁、桂枝、炙甘草等药物组成。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保元养心方所针对的病机与组方用药特点就正于方家。

根据临床表现,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

为了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规律,首先应考察历代中医对胸痹的病机认识。

海派名医童少伯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海派名医童少伯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色, 其临床运用收效颇佳。 关键词: 童少伯; 脾胃 病; 中医药疗法; 临床经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1 0 . 0 8 2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一 1 0 — 2 2 0 5 - 0 3
吐治 疗奇 与异 人 。童老认 为 脾 胃虚弱 , 中阳不振 , 水 谷 精微 不能 化生 气血 , 以致 寒 浊 中阻 , 胃失 和 降 , 而 引 起 呕吐; 脾 胃虚 弱 F t 久 化 为郁热 , 虚 火 内生 , 故见 身热 、 烦 躁 等症 。此 型呕 吐 , 童 老 立 法 于温 中 和 胃 , 兼清郁热。 方药喜 用炮姜 炭、 灶 心 土 甘 温 和 中 之 品 及 清 郁 热 之
吐、 泄泻 二 证 。故 本 文着重 阐述 以上两种 病 案 。
1 温 中和 胃 , 兼 清 郁 热 而 止 呕
失其 和降 而成 , 治 以扶 正 为 主 , 或 温 中健 胃, 或滋养 胃
阴 。童少 伯教授 在 总 结前 人 治 疗 呕 吐 经验 的基 础 上 ,
结合 个人 多年 临床 经 验 , 针 对 脾 胃 虚弱 兼 有 郁 热 之 呕
治 疗脾 胃病 方 面 颇 有 心 得 。吾 有 幸 拜 读 童 老 《 随 笔
录》 《 有 见 必录 》 , 细 品斟读 , 受益 匪浅 , 然诊 治诸 多 , 乏 于尽 举 , 现结 合脾 胃病 之 验 案 分 析 传 承 童老 之 学 术 思 想 及 临床 经验 。 古人 云 : “ 脾 胃乃后 天之 本 ” , 《 素问・ 平 人 气 象论 》
黄连。

袁海波教授益气养血、化瘀通脉法治疗胸痹心悸经验

袁海波教授益气养血、化瘀通脉法治疗胸痹心悸经验
形成胸 痹 心悸之 病 。
2 治 病 求本调 气 血
袁老根据 本病 气血 虚 弱 、 脉瘀 阻 的病 机 关 键 , 心
治宜 益气 养血 、 化瘀 通 脉法 。益 气 重益 心气 , 心气 充 则血 行有 力 , 道通 利 , 滞 消 心 悸 平 ; 血 重 在 健 脉 瘀 养 脾 , 健血生 , 脾 血载气 运 , 脉道充 盈 , 行接续 , 脉 心悸 可
中 医研 究
2 1 年 9月 第 2 01 4卷 第 9期
T M R sS pe e 2 1 o.4 N . C e.e t mbr 0 1V 12 o9
文章编号: 0 — 902 1)9 06 — 2 1 1 6 1(0 10 — 04 0 0
・名 师 高 徒

袁 海 波 教 授 益 气 养 血 、 瘀 通 脉法 治疗 胸 痹 心 悸 经 验 冰 化
患 者 , , 3岁 ,0 1年 3月 1日初 诊 。 主诉 : 男 6 21
中 医研 究
21 0 1年 9月 第 2 4卷 第 9期
T M e . e tm e 0 1V 12 o 9 C R s S pe b r 1 o. 4 N . 2
发作 性胸 痛 、 心慌 乏力 四个 月余 , 重 1个 月 。患者 加
补气养血 , 活血 。赤 芍、 行气 川芎 为对药 , 芍 清血 中 赤 瘀血, 川芎 行 血 中之 滞 , 用 活 血 祛 瘀 ; 味 子 敛 心 共 五
气, 摄精 固元 , 宁心定悸 ; 砂仁 理气 醒脾 , 中和 胃, 宽 疏
畅气 机 ; 四味 共 为佐 药 , 君 臣疏 畅 气 机 , 血 通 上 助 活
和 胃, 为佐 药 ; 木 香 下 气 宽 胸 中 , 三 焦气 分要 共 广 为 药 , 管一 身 上下 内外 诸 气 , 推 其 功 , 甘 草 补益 统 独 炙 心脾 、 和诸 药 , 为 使 药 。 以上诸 药 , 奏 益 气 养 调 共 共 血 、 瘀 复脉 之效 。本 案证 虽属 本虚标 实 , 化 然袁 老补 气养 血为 主 , 以 化 瘀 复 脉 , 气 血 充 足 则 瘀 血 自 辅 故

观耳廓 知肾虚

观耳廓 知肾虚

健康博览·2010/09编辑/左佰常
在影视剧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中医
闭目养神,静静地搭着病人的脉搏,片刻后对病人
说,脉象显示,你最近肾气虚弱,需注意补肾调养。


实,很多人不知道,中医师还能通过看耳廓知肾虚。

33岁的秦先生刚走进针灸科的诊室,医师一看
就说:你肾虚。

秦先生纳闷了,说:“你这还没诊脉呢!
咋就说我肾虚?”医师笑着说:“你看看你的耳廓,都
已经干了,这就是肾虚的表现。


接下来秦先生自述头顶疼痛、头局部沉闷不适,
胁痛,心烦,医师观其舌红,舌体瘦小,苔稍黄,脉弦
细;耳廓色青黑,且耳轮干枯,更是确定其肾阴亏耗。

人体一旦出现肾阴虚表现,则水亏不能制火,阴不利
阳,肝气旺于巅顶,故而患者出现头顶闷胀不适。


于患者属典型阴虚肝郁的表现,于是医生决定给秦
先生使用滋水清肝饮。

此方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柴胡、当归、白
芍等疏肝类中药组成。

服用此方能起到滋阴养血、清
热疏肝的功效。

方用:熟地16克,当归10克,白芍16克,
山茱萸8克,茯苓3克,山药8克,柴胡8克,丹
皮3克,泽泻3克,黄芩3克,栀子9克。

将上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饮用。

为使病情尽早好转,医师还一再提醒秦先生,傍
晚时分约5点左右应尽量开始入睡,因为5点钟左
右肾经当令,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此时不宜做
剧烈运动,使心神安宁。

此外要多吃黑五类食品,如
黑木耳、黑豆、紫菜、海带、黑米、黑芝麻等,此类黑色
食品皆有补肾之功效。

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丁氏内科:从脾治肾见真知

丁氏内科:从脾治肾见真知

丁氏内科:从脾治肾见真知历史渊源丁氏内科传人童少伯(1906~1987年),其父童伯笙为原籍眼科名医。

童少伯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济万,曾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上海华隆中医院医务主任,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读西医。

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肾炎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为该院肾脏病学科创始人,长期致力于肾脏病研究。

* 童少伯主编的《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 童少伯手稿《有见必录》、《随笔录》后继有人对童老思想有代表性传承的老一辈专家有钟宝人、钟念文、蔡淦和黄吉庚。

目前,童少伯临床研究基地在曙光医院肾病科由何立群教授带领。

蔡淦,早年跟随童少伯、程门雪开展慢性肾炎的科学研究,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擅从脾胃湿热论治慢性肾病。

其主编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黄吉赓,上海市名中医、第二、三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科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顾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童少伯先生指导下,对慢性肾炎、尿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研究。

何立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诊疗特色童老综合各家学说,结合临床经验,根据慢性肾炎其病位在肾,病本在脾,与肺密切相关的理论,认为脾脏功能失调,下不能助肾利水,上不能散精于肺,故从脾论治慢性肾炎这一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肺脾肾三脏功能。

其病之本应在脾,从脾论治符合中医的治病求本。

因此,童老在治疗慢性肾炎过程中着重从脾论治,健脾气温脾阳,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基地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肾内科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肾病专科之一,于2004年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肾病研究所,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其特色和主攻方向是慢性肾脏病(CKD1-3期)、慢性肾衰、IgA肾病、慢性尿感、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糖尿病肾病、血尿、蛋白尿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

【名医经验】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肾脏病经验撷要

【名医经验】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肾脏病经验撷要

【名医经验】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肾脏病经验撷要小 e 说:⊙作者:麻志恒,钟利平,余柯娜⊙编辑:精诚君童少伯(1906—1987),字德渊,江苏溧阳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上溯《内经》、仲景之说,近承丁济万之学术思想和经验,在临证中崇尚阴阳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相关理论,长期致力于肾脏病的治疗和研究,著有《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随笔录》、《有见必录》等。

近年来,笔者有幸在导师何立群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童老相关学术思想的学习及继承工作,现将童老治疗肾病的部分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飨同道。

1和调阴阳,肺脾肾三脏兼顾童老在临床诊治中主张寻本溯源,并勤于思考,他遵循《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之论,治疗疾病,坚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思想,在诊治过程中注重阴阳的调和,特别是在肾脏病治疗方面,他认为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治疗过程中务必要注意阴阳的平衡。

具体表现为:一是用药方面多使用性味较为平和之药,比如他在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时,主张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能套用古方,泥于成方,特别是攻泻剂的应用,必须慎重,只有在标急于本,万不得已时,才考虑使用猛烈的攻泻剂,并且多次告诫中病即止。

复习童老的处方,如治疗外感水肿,大都是用清水豆卷、防己、荆芥、防风、浮萍等,治疗内伤水肿多用茯苓皮、桑白皮、干姜皮等。

二是治疗原则方面,童老更是注重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气血同补,阴阳共调,痰瘀共化为治疗原则,比如童老在治疗慢性肾衰时黄芪和当归的配对使用,具有气血双补之功,菟丝子和枸杞子的配对使用,具有阴阳共调之意,薤白头和丹参的配对使用,具有痰瘀共化之用。

其传人何立群教授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组成了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药对,如寒热相制的黄连和肉桂,刚柔相济的知母和黄柏,动静相随的益智仁和粉萆薢,补泻兼施的生地黄和牡丹皮等。

另外,何师根据童老的经验,总结出慢性肾炎的常用药对,如风药类的荆芥、防风,清热解毒类的金银花、连翘,利水渗湿类的车前子、牛膝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何立群治疗肾小管损伤经验

何立群治疗肾小管损伤经验

何立群治疗肾小管损伤经验
袁杭海;何立群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7(37)7
【摘要】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

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总页数】3页(P1179-1181)
【关键词】肾小管损害;脾肾阳虚;何立群
【作者】袁杭海;何立群
【作者单位】上海曙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26
【相关文献】
1.宋立群教授治疗药物性肾损伤的经验 [J], 伍小华
2.肾小管1号方治疗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疗效及对尿RBP、NAG、β2-MG的影响[J], 赵俊;徐业;黄科;王力勇;娄成利;徐秀琴;王向晶
3.潘立群教授以升阳举陷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腹泻经验 [J], 周国威;吴蓓蓓;郭顺;李铭
4.童少伯治疗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经验 [J], 袁杭海;何立群
5.贾立群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恶性肿瘤经验 [J], 袁菊花;贾立群;娄彦妮;张锂泰;梁婉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海波对心水病证辨证理论探讨_袁智宇

袁海波对心水病证辨证理论探讨_袁智宇

其现在有小包装的膏方和冰箱、空调很普遍的条件下,保存极为方便。

虽然如此,张教授认为卵巢早衰的调治,应配合中药汤剂、饮食调补和心理治疗、体育锻炼以及适当的西医治疗,更为全面,而且本病防重于治,有待今后更广泛深入地研究。

3病案举例李某,女,35岁,已婚,2010年11月27日就诊,患者4年前突然出现月经后期渐至闭经,月经3个月 半年余一潮,查性激素六项,呈卵巢早衰改变,经门诊中药治疗1年余,现月经40 60天一行,3天净,量偏少,色暗红,少量血块,无痛经,经前轻微乳胀,末次月收稿日期:2011-04-16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10B01-054)作者简介:袁智宇(1972-),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脏及其相关脏腑疾病。

经:11月13日。

现症见:偶有烦躁易怒,阴道分泌物少,性欲低下,失眠,纳可,二便调,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

既往体健,孕5产1流4。

西医诊断:卵巢早衰;中医诊断:闭经。

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健脾疏肝,佐以安神。

膏方药用:菟丝子200g,葛根200g,女贞子150g,党参150g,茯苓150g,山茱萸150g,熟地黄150g,杜仲150g,枸杞子150g,黄精150g,续断150g,桑葚150g,鹿衔草150g,巴戟天150g,白芍150g,制何首乌150g,仙茅150g,淫羊藿150g,沙苑子150g,丹参150g,香附150g,郁金150g,柏子仁150g,合欢皮150g,知母150g,百合100g,砂仁(后下)100g,炙甘草60g;另加阿胶500g,龟板胶100g,大枣150g,冰糖300g,黄酒300mL收膏。

第1周每日服1调羹,1周后改为2次/ d,空腹开水冲服。

服膏方期间,间断服用中药或佐以成药,疗效颇佳。

袁海波对心水病证辨证理论探讨袁智宇1,黄合义2(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摘要:袁海波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

海派名医童少伯从脾论治慢性肾炎经验之我见

海派名医童少伯从脾论治慢性肾炎经验之我见

9 4 2・
合 肾病杂志 2 0 1 3 年1 1 月第 1 4 卷第 1 1 期
C J I T W N, N o v e m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4 , N o . 1 1
肾小 球 毛 细血 而 四肢 消瘦 , 腹胀不甚 , 纳少便溏 , 舌质淡 , 苔 薄腻 或 久 性 肾功能损 伤 。上述 病 变持 续 发展 ,
抗 氧 自由 ( I g G、 I g M、 I g A) 的含 量 。能促 进周 围血 液 中 的 白细胞 种微 量 元 素 。 黄 芪 能 调 节 机 体 免 疫 功 能 、
可以升高血浆白蛋 白,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 减少蛋 增 加 。 红 参 中 的 特 有 成 分—— 麦 芽 醇 ( Ma h o l , 基,
脾 虚兼有 不 同变证 而 辨证 施 治 , 其效 果 屡见 不 鲜 。而
分别 按 照 辨证 施 治 的原 此外 , 童 老 强调 补 益脾 肾 , 扶助正气 , 正气 存 内 , 且 我科 在一 般 的治 疗基 础 上 ,
脾 肾两虚 型 , 兼 夹 变证 , 治 疗 邪 不 可干 。其 常 喜用 红 参 大 补元 气 , 益气扶正 , 以增 则 以 口服 中药 汤剂 治疗 ,
疫 均 有促 进作 用 , 均 能使 网织 内皮 细 胞 的吞 噬 功能 增 强 而促 进 抗 体 的 生 成 , 从 而 增 加 血 清 免 疫 球 蛋 白 现代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黄芪 味甘 、 性温 , 其 主要 成 分 为 黄芪多 糖 、 黄芪 甲苷多 种 氨基 酸 、 生 物碱 、 叶 酸及 多
扶 正
治 疗 过 程 中 宗 童 老思 想 , 健 脾 益 肾 温 阳 补 得化 。童 老根 据扶 土 以制 水 的理 论 来进 行 治 疗 , 在反 用 于临床 ,

童少伯治疗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经验

童少伯治疗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经验

童少伯治疗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经验
袁杭海;何立群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6(35)12
【摘要】肾小管间质损伤在肾脏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原发性肾小管疾病中,早期肾小管损伤的及早发现与治疗对于肾脏疾病康复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显示肾小球疾病病程过程中,长期的蛋白尿诱发肾小管损伤,继发的肾小管损害在慢性肾脏病后期又加重肾小球病变,加速慢性肾脏病进程,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

海派名医童少伯在治疗肾脏疾病过程中,注意到了肾脏疾病的特殊性和肾小管损害在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

童少伯在临床处方用药,博采众长,引经据典,认为久病在肾,累及脾土,治疗过程中应补肾去湿,重用参芪之类健脾利湿等方法,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总页数】3页(P1056-1058)
【关键词】童少伯;海派名医;肾小管损伤;临床经验
【作者】袁杭海;何立群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5
【相关文献】
1.海派中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炎经验 [J], 陈建;曾莉;何立群
2.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浅析 [J], 钟利平;麻志恒;余柯娜;何立群
3.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J], 袁杭海;何立群
4.童少伯运用“少火生气”理论治疗肾病水肿经验 [J], 吴锋;何立群
5.肾小管1号方治疗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疗效及对尿RBP、NAG、β2-MG的影响[J], 赵俊;徐业;黄科;王力勇;娄成利;徐秀琴;王向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咳嗽验案探析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咳嗽验案探析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咳嗽验案探析作者:陈建曾莉何立群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6年第02期关键词:海派中医;童少伯;咳嗽;医案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30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106-02海派中医崛起于现代城市上海,以其地域优势和自身兼容并包的情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思维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出现了一批海派名中医,深受世人瞩目。

出身中医世家的童少伯(1906-1987年)作为海派中医临床大家,深得流派精髓,学验俱丰,对内科各系疾病均造诣颇深。

笔者现就童老治疗咳嗽经验介绍如下。

1 临证思路童老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外邪侵袭机体,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故外邪侵袭首先责之于肺,肺气失于宣肃,乃见咳嗽;内伤咳嗽为情志、饮食等失调,累及于肺,或外感咳嗽迁延难愈而损伤肺气而发病。

童老临证常追溯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从整体及源头进行诊治。

先“塞其流”,即止咳,改善其咳嗽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可减少肺气耗损,但此法应辨证使用,不能见咳即止咳。

其次“澄其源”,童老最重视该法,并将该法分为“上源”及“下源”。

“上源”引发咳嗽多因外感病邪及正气不足而导致,若不治疗病因,则咳嗽难治而易复发。

其治以抵御外邪的“卫气”为主,卫气足则外邪难入而病因亦除,病症不复。

“下源”为主要发病因素,童老认为内伤咳嗽不能单责之于肺,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与肝、脾、肾相关。

久咳耗伤肺金,宣发肃降不行,水道不通,易积湿成痰,损伤脾土,子病及母者难治,对此童老常采用培土生金之法。

久咳肺气伤,金克木则肝气亦伤,又患者久咳而影响情志,肝失条达亦能损肝,气郁化火,木火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19);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1年);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ZYSNXD-CC-YJXYY)通讯作者:何立群,E-mail:heliqun59@金而引起咳嗽,童老治疗常加入清肝解郁之品。

《临证指南医案》“方合岁气体质调理”理论运用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方合岁气体质调理”理论运用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方合岁气体质调理”理论运用探析作者:邓琼琪曾子纯罗素萍罗尧岳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04期〔摘要〕《临证指南医案》中“方合岁气体质调理”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一脉相承,依据患者个体因素,并结合四时岁气的变化立法遣方,将其运用至临床实践,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的诸多验案中得以体现。

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对其中“方合岁气体质调理”理论在临床辨证、用药施治、指导养生防病等方面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为现代临证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岁气;体质〔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4.028〔Abstract〕 The theory of "harmonize the qi and constitution to adjust" in Guide to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ought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n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factors of patients and the changes of qi in the four seasons, the prescription is applied to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is reflected in many cases recorded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s.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medical records in Ye Tianshi's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harmonize the qi and constitution to adjust" in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rug administration, guidance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were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moder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s; four seasons; constitution“歲气”是指一年的气候情况。

御医袁鹤侪《伤寒论》研究成就

御医袁鹤侪《伤寒论》研究成就

御医袁鹤侪‘伤寒论“研究成就付婷婷先小乐曹慧娟付茜茹李佳凝贾永森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210[关键词]袁鹤侪名医伤寒论经方医案[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694(2024)01-061-04[D O I] 10.19539/j.c n k i.2095-2694.2024.01. 012袁鹤侪(1879-1958年),又名琴舫,字其铭,河北雄县人[1],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㊂曾任清太医院御医和医学馆教习[2]㊂应施今墨之邀,于华北国医学院任教[3]㊂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4],参与中央保健工作,并任北京中医药学会耆宿顾问,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以及协和医院㊁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5],以 医技精良,品端术正 闻名㊂其临证诊病,制方严谨,用药精当,药少力宏,药味看似平淡而有出奇制胜之妙[6]㊂袁氏积五十多年临床经验[7],精研伤寒,善用经方,其在‘袁氏医案㊃自序“中谓: 余自研究医学垂五十六年矣㊂而潜心研讨者,则伤寒也 每于医籍中涉及伤寒者,则必加意研究㊂及读‘伤寒论“,更详参各家论说以期明晰㊂故自问世后,经诊此病最多,而ʌ基金项目ɔ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类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24113);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2022G J J G209);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中医学专业,2020);华北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Z J2152Q)㊂ʌ作者简介ɔ付婷婷(1985-),女,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各家学说及中国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研究㊂ʌ通讯作者ɔ贾永森,E m a i l:j i a y o n g s e n@126.c o m 治愈者亦最夥㊂ [8]现将其研究‘伤寒论“的成就分述于下,以资参考㊂1以经释论,详参各家袁鹤侪著有‘太医院伤寒论讲草“和‘伤寒方义辑粹“[9],是在清太医院任教习期间所用教材,也是其研究伤寒的结晶㊂其中‘太医院伤寒论讲草“是对‘伤寒论“原文的逐条注释与讲解,书中大部分内容亡佚,今仅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2~127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28 ~134条,141~148条,164~175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9~184条),共69条㊂1.1以经解经,论有所本袁氏用‘内经“等经典医籍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论“原著的条文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㊃自序“中谓: 撰用‘素问“㊁‘九卷“㊁‘八十一难“㊁‘阴阳大论“㊁‘胎颅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10:24]㊂‘伤寒论“的成书本就参考了这些古典医籍,袁氏在阐释‘伤寒论“时从中寻找理论依据㊂例如:‘伤寒论“曰: 伤寒大下之,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痞㊂解表宜桂枝汤,用前方;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㊂ [10:240]袁鹤侪注曰: 伤寒,邪在表,当汗㊂医反大下之,则里气大伤,而表邪不解㊂因复用发汗之法,而表气亦虚㊂其邪在表之时,因下而邪内陷,结于心下而为痞㊂然表邪虽陷而未尽陷,故恶寒之表证仍未解也㊂表既未解,则未可攻痞,若攻之,恐邪尽陷于里而痞益甚也㊂故当先解其表,表邪解,然后乃可攻之㊂凡伤寒误治而表不解者,不可复用麻黄汤,故用桂枝汤以解其表,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㊂‘内经“曰: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㊂ [11:348]袁氏引‘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之言,来解释伤寒误治后表未解之心下痞证,治疗时应先表后里的原则㊂袁鹤侪亦善用仲景之言以释仲景之论,例如:‘伤寒论“曰: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㊂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㊂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㊂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㊂ [10:80]袁鹤侪注云: 太阳病未解,脉不似阳浮而阴弱㊂而阴阳尺寸皆停匀,是邪渐解,而阴阳俱虚之象也㊂振栗,振动也,与战栗有别,邪盛而正虚,则邪与正争,故战㊂正虚而邪亦虚,则不至于战,只振摇尔㊂栗者心战也㊂‘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因里气不守所致)㊂表里俱虚而邪亦虚,故邪之去也,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也㊂但阳脉微,阴脉微,两 微 字,不能作微弱之微解,‘伤寒论“中凡见微脉者,绝无汗㊁下之法㊂当作邪滞而脉不起解㊂但阳脉微者,是邪滞于经,而表气不得发越,故宜汗;阴脉微者,是邪滞于腑,而里气不得通畅,故宜下㊂汗宜桂枝汤,下宜调胃承气汤㊂ [11:326]袁氏先阐释 战 与 振 的区别,前者为邪盛正虚,后者为邪正俱虚,又引‘伤寒论㊃辨脉法“中: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 [10:10]之言,来解释 栗 的原因为里虚㊂其进一步阐明脉 微 之义为 脉不起 ,非微弱之义,因邪气阻滞所致,故可用汗㊁下之法以逐邪㊂1.2旁征博引,博采众长在‘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仅存的69条注文中,可见许多历代名医释‘伤寒论“的内容,其中包括成无己㊁许叔微㊁方有执㊁喻昌㊁柯琴㊁章虚谷㊁张璧㊁陈修园㊁吴谦㊁钱潢㊁甄权等伤寒大家,可知袁鹤侪研读‘伤寒论“时所参考的医书甚多㊂例如‘伤寒论“曰: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㊂ [10:82]袁鹤侪释: 伤寒传经,虽有常期,然未必拘于常格㊂但可即所见之证而治,方为合宜㊂如四五日后,身热㊁恶风,太阳表证未罢也㊂头项强,阳明㊁少阳受邪也㊂胁下为少阳经行之处,少阳经脉为邪所滞,故胁下满㊂手足温,邪未传入于阴,故不厥逆也㊂渴者,邪渐传里也㊂方氏㊁喻氏谓:此系三阳合病,独从少阳以为治㊂其说频通㊂钱氏则谓此条当从加减之列,太阳病证未罢,去人参,加桂枝;胁下满,去大枣加牡蛎;渴去半夏㊁加天花粉;甚当㊂ [11:329]袁氏在阐发此条经文时,援引方有执㊁喻昌之论,来说明伤寒三阳合并时,可从少阳论治的法则㊂又以钱潢药物加减之说,以补‘伤寒论“原方之不足㊂2按方类证,以经解方2.1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以方类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常用方法,因‘伤寒论“中一个方剂所治之证,散见于多处,临证时难以检用,因此打破原有条文的先后顺序,采取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12]的方法进行重新整理,将一方所治之证汇列一处,并将其变证及加减方一一汇集于下,这种方法更便于学者比较分析,适合临床,利于掌握㊂历史上孙思邈㊁柯琴㊁徐大椿等均以此法研究‘伤寒论“[13]㊂袁鹤侪亦用此法,著有‘伤寒方义辑粹“一书,将‘伤寒论“中的87方,分为13个大类,包括:桂枝汤类18方㊁麻黄汤类10方㊁葛根汤类3方㊁白虎汤类3方㊁小柴胡汤类6方㊁苓桂术甘汤类3方㊁五苓散类2方㊁泻心汤类11方㊁四逆汤类12方㊁真武汤类4方㊁理中汤类2方㊁承气汤类6方㊁栀子豉汤类7方㊂每一方下皆列有原文适应证,药物组成,煎服法,方义和释药几部分内容㊂将同一类型的方剂汇集在一起,系统地加以辨析,使人们能清晰地领悟到诸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和认识㊂例如,其将五苓散和猪苓汤二方同列为五苓散类,详论其异同㊂ 盖三焦为决渎之职,而太阳为气化之源㊂气不化而便不利者,则用五苓以行其气化㊂若邪热内盛,阴液被灼,而三焦水道不滑利者,则用此汤(猪苓汤)㊂其阳明少阴俱用之者,以阳明为津液之源,而少阴主藏津液㊂若阳明热盛津伤,少阴邪从火化,而阴液被灼者,皆能成此水不利之证㊂故用此汤为治法也㊂ [11:287]又按: ‘金鉴“引赵氏之说,略谓太阳为寒水之脏,非阳莫化,故重在亡(存)阳㊂阳明㊁少阴主藏津液者也,以津液为要,故重在存阴㊂五苓散助阳气以化寒水者也㊂虽有燥渴等证,乃阳虚津液不济之燥㊂故用桂,即重在阳气之理也㊂阳明㊁少阴热甚而津液被燥者,则急下之㊂所以保存津液也㊂此虽利水,而亦顾存津液用胶㊁石者,可见阴液为要,恐水去而阴随亡也㊂重阴重阳,因经为异,是又不可不知也㊂ [11:288]此外,在桂枝汤证中增列 方禁 一项,以警示桂枝汤的禁用证㊂在小柴胡汤证中复列 加减法 ,通过药物的加减变化体现理㊁法㊁方的灵活运用㊂2.2以经解方,补苴罅漏袁鹤侪对经方的解析本于‘内经“等经典著作的理论㊂例如,其论小柴胡汤时谓: 柴胡一方,不以表里立方㊂以少阳主半表半里,若从表治,用汗法,则犯汗之则谵语之戒,若从里治,用吐㊁下之法,则犯吐㊁下则悸而惊之戒;故皆不用㊂‘经“曰:少阳为枢,少阳行身之侧,左升主乎肝,右降主乎肺㊂柴胡二月生苗,感一阳初生之气,故能升足少阳之清气㊂黄芩味苦,能降手太阴之热邪,用此二味以升清降浊,而助少阳转枢之力㊂半夏生当夏半,其感之气亦介乎阴阳二气之间,故用以治半表半里之病㊂然半夏之味辛温,则能从阴而出之阳,佐柴胡㊁黄芩转少阳之枢,而和半表半里之气,俾邪因和而得解㊂用人参㊁甘草以实脾阴,恐少阳之邪循经入里,而传所不胜也㊂此防其转而内入也㊂用姜㊁枣者,以和太阳之荣卫,此引其邪而外出也㊂不曰散汗,而曰和解者,以其和阴阳而邪自解也㊂‘内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㊂开者其气升散也,阖者其气收降也,枢者其气转旋也㊂故麻黄汤之升散㊁桂枝汤之和散为太阳之主方㊂白虎㊁承气皆收降其气,为阳明之主方㊂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经腑,和其表里,以转枢机,乃为少阳之主方也㊂后人往往误认和解二字,遂以此方为四时外感之通法,是诚仲景之罪人也㊂ [11:327]袁氏以‘内经“中的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14:50]理论,来解释小柴胡汤和解少阳㊁以转枢机的作用㊂除‘内经“外,在‘伤寒方义辑粹“一书中,袁氏还参考王子接㊁舒驰远㊁陈修园㊁柯琴㊁吴谦等诸家之论以补经方之不足㊂如其释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时按 修园陈氏谓:此方如证见汗出者,去蜀漆易茯苓;热盛者,去蜀漆易白薇;盖用茯苓即真武等方之意㊂用白薇以去其虚热,虽未合方中蜀漆之意,而其说用之颇稳,故备录于此也㊂学者临证可采择焉㊂ [11:261]袁氏对经方中药物的阐释亦本于‘内经“㊁‘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理论,如 阿胶:为阿井水煮黑驴皮而成为胶者,气味甘平,为补肾益精之品㊂即‘内经“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之理也㊂ [11:288]又如麻黄 ‘本草经“叶氏㊁陈氏注,谓麻黄入心与肝,其能发汗者,亦汗为心液,而肝主疏泄,用麻黄以条达肝木,则木气能疏泄而汗得出也㊂亦通㊂ [11:264]3善治伤寒,巧用经方袁鹤侪临证辨治伤寒类的疾病最多,然其处方用药却不囿于经方,观其医案中治疗外感病所用时方或自拟方亦不少,对经方的运用也是随证加减,灵活化裁㊂现举一案以示之:患者邵某[11:454]男,27岁,就诊日期:1955年9月8日;其喘病复发,鼻塞多嚏㊂脉象:右寸浮,右关滑,左关弦㊂宜用通宣肺气法为治;处方:麻黄3g,生石膏12g,杏仁泥9g,连翘9g,当归9g,青皮6g,前胡6g,生甘草6g,水煎分二次服㊂此案患者素有喘证,因感邪而复发,肺开窍于鼻,鼻塞多嚏是邪气壅塞,肺气失于宣畅所致,脉右寸浮亦为其征;右关滑,系痰浊内阻;左关弦,示肝木旺有侮金之势㊂袁鹤侪治以通宣肺气,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减㊂‘伤寒论“曰: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㊂ [10:82]袁氏注曰: 此治寒邪客肺,阳郁不伸之喘证也㊂盖伤寒汗后,表证已罢而邪未尽去,内搏于肺,以致阳气郁而为热;或更因形寒饮冷而伤肺,以致胸中之阳气郁而微热,皆能为喘㊂邪实于肺,肺气膹郁,故作喘也㊂是证既因伤寒郁肺而化热,则必先宣利肺气而畅发其内郁之阳,以麻黄宣散肺气,杏仁利肺气而定喘,然麻黄苦温,非邪已化热者之所宜,故重用石膏为佐,而以甘草载之㊂俾不得任其重坠之质而沉于下㊂则其甘寒之性,可以解上焦之热邪,宣内郁之阳气,使之随麻黄辛散之力而出于表,则喘愈而汗止矣㊂ [11:264]袁氏于此案中又加连翘宣散上焦之热,前胡 散风热㊁和胸膈㊁止呕㊁定喘 [11:56],当归柔肝和血[15:4]以抑木,青皮 沉而降,入肝㊁胆气分 [11:224] 用之以开肝气 [11:56],肝气开而肺气亦畅㊂袁鹤侪对‘伤寒论“的研究,以‘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理论为基础,参考各家论说,以阐释‘伤寒论“的条文和方剂;其对经方的研究,系以方类证,重视方证的辨析㊂临床方面,治疗伤寒病最多,巧用经方,随证加减㊂综上所述,袁鹤侪研究‘伤寒论“论理精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足以启迪后学,以飨读者㊂参考文献[1]袁立人.袁鹤侪[J].中国医药学报,1989,4,(2):69.[2]袁立人.袁鹤侪治疗经闭的经验[J].中医杂志,1982,23(9):15-16.[3]袁立人.袁鹤侪医案之一:胆囊结石治验[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2,3(1):44-46. [4]老中医袁鹤侪病逝[J].中医杂志,1958,4(11):764.[5]徐江雁.擅治伤寒,长于温病 记清代御医袁鹤侪[J].北京中医,2006,25(4):202-204. [6]袁立人.袁鹤侪老中医治胆囊结石经验[J].新中医,1982,14(6):6.[7]袁立人.袁鹤侪先生临床经验二则[J].北京中医,1982,1(1):6-8.[8]袁立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忆先祖袁鹤侪的业医生涯[J].北京中医,1984,3(4):7-11.[9]袁鹤侪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10]张仲景.伤寒论校注[M].刘渡舟,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240,80,10,82,69.[11]袁鹤侪著.御医袁鹤侪医案存真[M].袁立人,整理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48,326,329,287,288,327,261,288, 264,454,264,26,224.[12]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7.[13]马良梅.徐灵胎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18.[14]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0.[15]袁立人.袁鹤侪先生治疗胃脘痛的经验[J].北京中医,1985(2):3-6.(上接第60页)[15]宁远英,陈国鹏.复方乌贝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E G F㊁G A S㊁S S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3):403-404.[16]S a a d h M J,M i k h a i l o v a M V,R a s o o l z a d e g a n S,e t a l.T h e r a p 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 of m e s e n c h y m a ls t e m/s t r o m a l c e l l s(M S C s)-b a s e d c e l l t h e r a p yf o r i n f l a m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s(I B D)t h e r a p y[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M 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2023,28(1):47.[1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3,18(1):24-36. [18]白璐,高睿.荜铃胃痛颗粒联合泮托拉唑四联方案对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1):1716-1717.[19]B e l t rán M C,V e r a-C h a m o r r o J F,E s p i n o s a LM.R e f r a c t o r y i r o n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e m i a a s a n e a r-l y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a u t o i mm u n e g a s t r i t i s i n at e e n a g e r[J].R e v i s t a c o l o m b i a n a d e G a s t r o e n-t e r o l o g a,2022,37(2):220-224. [20]邓媛,王奇.胃苏颗粒对慢性胃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胃黏膜C O X-2㊁E-c a d h e r i n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5):518-520.[21]B e l t rán M C,V e r a-C h a m o r r o J F,E s p i n o s a LM.R e f r a c t o r y i r o n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e m i a a s a n e a r-l y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a u t o i mm u n e g a s t r i t i s i n at e e n a g e r[J].R e v i s t a c o l o m b i a n a d e G a s t r o e n-t e r o l o g a,2022,37(2):220-224. [22]王鸣,吴丽丽,周庆,等.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对H 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和胃黏膜C O X-2㊁N F-κB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0):1856-1859+864.(下接第70页)。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湿热病经验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湿热病经验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湿热病经验
袁杭海;何立群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8(038)007
【摘要】湿热病发病是感受湿热之邪所致,好发于夏末初秋之际,具有明显季节性.此时气候炎热,加之湿邪为患,湿热交蒸极易中病.海派中医童少伯先生传承丁氏治疗湿热病经验,同时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强调脾虚的重要性,治病必求于本,同时不忘标本同治.治疗上首先考虑健脾化湿,醒脾祛湿、淡渗利湿,三法齐下,用药攻中有补,补中寓攻,攻补兼施,使湿邪去除,祛邪不伤正,正气内存,湿邪自化.同时祛湿不忘清热,分立三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清热为大法,坚固养阴为要,使祛邪不伤阴,阴阳互生互化.童少伯先生治疗湿热病经验对于治疗感染性发热疾病具有参考意义.
【总页数】4页(P756-759)
【作者】袁杭海;何立群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肾脏病经验撷要 [J], 麻志恒;钟利平;余柯娜
2.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咳嗽验案探析 [J], 陈建;曾莉;何立群
3.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J], 袁杭海;何立群
4.海派名医童少伯从脾论治慢性肾炎经验之我见 [J], 何立群;孙峰俐
5.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撷萃 [J], 王杰;陈文浩;孙蓓蓓;吉晶;李雨婷;余弘吉;何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医王元勋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

名医王元勋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

名医王元勋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
姬兰君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01(19)7
【摘要】王元勋老师博古通今 ,一生致力于疑难杂病的研究。

他推崇经方 ,认为经方组方严谨 ,运用得当 ,治疗疑难杂病往往疗效卓著。

他不但古为今用 ,而且广泛收集民间方药 ,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自创新方 ,拓展新的给药方法。

【总页数】2页(P1-2)
【关键词】疑难杂病;王元勋;医案医话
【作者】姬兰君
【作者单位】四川绵竹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名医童少伯治疗内科杂病经验初探 [J], 夏嘉;何立群
2.李发枝教授运用龟鹿二仙胶治疗神经内科疑难杂病经验 [J], 杨俊红; 樊飞燕
3.金陵名医张简斋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J], 李华伟;易岚;倪斌;王钢;邹燕勤
4.金陵名医张简斋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J], 郭小娟;赵国臣;郑艳辉;魏方;王钢;邹燕勤
5.王明福主任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病经验 [J], 赵海燕;何昌生;王明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浅析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浅析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浅析
钟利平;麻志恒;余柯娜;何立群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5(37)9
【摘要】海派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于近代上海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和上海地域特征。

“海派中医”具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的气度。

正是这种气度,成就了海派中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创新图强、中西贯通的特质。

童少伯(1906—1987),字德渊,江苏溧阳人,其父童伯笙为原籍眼科名医。

童少伯毕业于上海市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济万,曾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上海华隆中医院医务主任,后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炎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脏病学科创始人,海派中医学术思想代表人之一,长期致力于肾脏病研究。

其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浅析如下。

【总页数】3页(P1285-1287)
【作者】钟利平;麻志恒;余柯娜;何立群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 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053.1;RZ251;R-06;R249
【相关文献】
1.海派名医童少伯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2.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湿热病经验
3.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咳嗽验案探析
4.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5.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撷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证指南医案》疟疾辨治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疟疾辨治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疟疾辨治探析
周毅萍;何新慧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42)10
【摘要】采用自行开发的历代医案数据库,总结《临证指南医案》疟疾辨治特色。

其所载疟疾医案症状以脾胃症状及全身症状较为突出;病因病机强调湿热,认为疟疾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疾病,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重要内因,在此基础上感受外邪,引起痰湿内结、中焦气滞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重视扶正,常用温补法;方药主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体现了叶天士别具一格的治疗思路,为临床疟疾的治疗提供借鉴思路。

【总页数】3页(P60-62)
【关键词】疟疾;临证指南医案;辨证论治
【作者】周毅萍;何新慧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R254.5
【相关文献】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痹"经验探析 [J], 张宁;姚鹏宇;孙丰雷
2.《临证指南医案》脱肛病辨治探析 [J], 崔现超;缪雅秋;杨文倩;郁懿;李华转;张燕宾;尹基龙;章蓓
3.《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辨治探析 [J], 林志远;章清华
4.《临证指南医案》便血辨治规律探析 [J], 田娇娇;杨淑慧
5.《临证指南医案》呕吐辨治规律探析 [J], 赵峰;宋宗良;包丹丹;闵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议徐氏扶阳理论及其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小议徐氏扶阳理论及其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小议徐氏扶阳理论及其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胡鹏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36)1
【摘要】徐小圃、徐仲才父子均为沪上儿科名医,倡导"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抗病的主力"的扶阳理论,临证中重视扶助阳气,并善于与其他治法相结合,屡起沉疴。

文章从徐氏扶阳理论学术内涵及在儿科的意义、临床运用方面具体论述,并举典型案例以示读者。

【总页数】3页(P11-13)
【关键词】徐氏扶阳理论;儿科;临床运用
【作者】胡鹏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浅议运用“扶阳”之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理论整理系列一[J], 袁羽昀;赵軻
2.徐小圃、徐仲才儿科扶阳理论学术渊源探究 [J], 马晶;肖臻;姜之炎
3.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 [J],
4.基于扶阳抑阴理论运用吴氏长蛇灸治疗CFS患者轻度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J], 马婷婷; 丰芬; 杨丽洁
5.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在坚持,打消患者顾虑,鼓励患者重建治愈的信心。

现代研究表明,精神心理疗法通过打破情感与肠功能的负反馈环而减轻症状,主要有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松弛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其中,催眠疗法不仅可改善IBS患者近期症状,对远期预后仍有良好的控制效果[6]。

4病案举例张某,女,37岁。

反复腹痛、腹泻4年,大便4 5次/d,大便稀溏或夹完谷。

平素抑郁少言,每因情绪不畅或进食油腻后加重,脘腹冷痛,得温则减,形瘦,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多次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常规及培养正常,腹部B超未提示明显异常。

黄德铨教授分析此患者平素久思过度,耗伤脾阳不,温运失司,故大便溏泄,脘腹冷痛。

土虚木乘,故情绪不畅时病情加重,脉弦。

治拟温运中阳,抑木扶土,药用:党参20g,黄芪20g,白术20g,茯苓20g,白芍30g,收稿日期:2015-1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19);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ZYSNXD-CC-YJXYY)作者简介:袁杭海(1990-),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肾脏病。

通讯作者:何立群(1959-),男,上海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肾脏病临床研究工作。

肉桂20g,干姜10g,高良姜10g,加山楂15g,蒲公英15g,防饮食日积化热。

黄德铨教授嘱患者平素多与家属亲友交流,外出散心,保持心情舒畅。

考虑“怒胜思”,建议患者可多观看国外警匪、动作等题材电影。

患者服药14剂后复诊,诉症状明显缓解,每日大便次数减少,粪质渐成形,且观察患者开始主动与医生沟通,情绪好转不少。

但诉夜间不易入睡,多梦。

保留原方剂量,加用安神15g,养血之夜交藤15g,当归15g,酸枣仁15g,仍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坚持服药。

三诊时,诸症皆轻,大便成形,2 3次/d,可见患者面露微笑。

守方化裁服药30余剂,大便调,1 2次/d,腹痛未再发,体重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1]王佳薇.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5(4):56-58.[2]熊炳成.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2,27(1):87-89.[3]李亚.试从中医五脏情志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29-130.[4]朱传伟.朱鸿铭治疗顽固性五更泻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9):709-710.[5]王建康.《伤寒杂病论》中白芍双向调节作用浅议[J].河南中医,2005,25(8):9.[6]李金斗.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6):416-418.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6.06.014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袁杭海,何立群(上海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21)摘要:海派名医童少伯先生临证医案存有《有见必录》《随笔录》。

童少伯先生一生临证讲求治病求本。

用药遵循《内经》法度,强调正气对抗外邪贯穿疾病始末。

治疗上讲求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大法。

疾病初期也必当扶住正气,以防疾病传变,伤及根本正气。

童氏临床积累大量用药经验,尤善用清热补写之品,疗效卓越,其经验可供从医者研习。

关键词:名医经验;海派名医;湿热病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6)06-1166-02童少伯先生师从丁济万先生,深受孟河丁氏医派的影响,为“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

海派中医近现代自成一派,深受西方医学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先驱典范,对于先辈遗留大量宝贵精神遗产,及时的挖掘、传承海派中医精髓,同时发扬创新海派中医临证经验,对于当代中医诊治具有时代意义。

童老先生前临证医案手稿《有见必录》《随笔录》,吾等后辈细品读之。

童老先生在识病辨证、组方用药独树一帜,各具特色,不拘泥于经方、验方,可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今试述童老先生之临证经验,以启后学研读先生理法菁华之门牖。

1童少伯中医临证理论浅析中医治病,讲究治病求本,追根溯源,对于患者的诊疗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加以辨证论治。

中医诊病用药灵活多变,可同病异治,亦可异病同治。

证候分析乃中医治病之本。

童老先生治病,讲求“证随法出,法随证立”“以法潜方”。

通过四诊合参了解疾病本质。

同时童老治病很讲究遵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讲求“天人合一”,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对于疾病产生发展的机理,用药也多选用当地特有药材。

童老先生居于江南,深知江南地处南方,属火,其性炎上,久居此地居民,素体易气虚,阳虚,部分患者气阴两伤,所以用药上不可过用大寒大热之品,以护其正气,以求其生。

2童少伯临证探幽童少伯先生临证医案存有《有见必录》《随笔录》。

其中各医案,所收录患者大抵正虚邪凑,“湿热羁留为患”,经曰:“正气寸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湿热之邪患者,大体素体阳虚,虚实夹杂,湿热蕴结,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最难去除,如若不加以审证分析,易导致阴阳俱损,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复杂。

南方潮湿闷热,患者本身素体偏气虚阳虚,经中有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互根,患者多阴阳俱虚,实为难治。

3童少伯医案四则3.1湿热崩漏-当清补并重童老先生生一直强调,治病求本,不可一为对症治疗,对于实邪患者,不可一为功邪,即使在邪病初期,也不能“急则治其标”,此法过于急功近利,实乃医生大忌。

童老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是童老提倡的主要治疗手段。

如:“胡右,崩漏淋漓不药愈,身着腰筋酸痛,崩漏不止,舌苔黄腻,脉弦数”,此按中,患者崩漏不止,腰膝酸软,舌苔黄腻,此乃虚实夹杂,患者当气阴两虚,湿热留恋,湿热未标,迫血妄行,阴虚为本,阴火暗耗,下劫肾元之火,相火妄动,乃成不药逾,急则治标当先固崩止漏,同时有当注意不可过用收涩之药,避免关门留寇,同时还应固护其正气,当清补为妙,不可滥用滋腻之品,使得湿热加重。

童老先生治以清热化湿,同时又补虚培元。

方用四物打底,归身行气补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使新血得以化生。

将熟地巧妙换用生地,其滋阴之力不如生地,但究其证型,下焦肾元亏虚,但湿热之邪为患,但先以清热化湿为主,生地清热滋阴,且不会过于滋腻。

白芍酸甘敛阴,滋肝肾之阴,且酸收之性较强,肝肾互滋。

佐以杜仲、桑寄生,以达滋补肝肾,强壮腰膝之功效,从而可固崩止血。

同时针对主要下血症状,以蒲黄炭,炒丹皮,黄芩,炒蓟,藕节等凉血化瘀止血,以达祛瘀生新止血之效。

童老先生在治疗湿热出血疾病之中除了加入收涩止血药以外,还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药,如藕节丹皮。

童老认为出血疾患不可一位收涩,所谓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一位收涩,新血无法化生,且湿热之邪易积聚体内。

童老先生治病求本,透过现象看本质,乃对证治疗而非对症治疗。

3.2湿热腹痛-清热利湿,补泻并重童少伯先生认为阳明湿热证,对于南方患者,过用承气之品只会徒增正气损伤,加重症情,后期会伤阴化燥,久病成习惯性便秘。

又如:“杨右,伏温挟瘟热蕴结肠府,湿遏热伏,发热七天,有汗不畅,口干引饮,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患者湿热为患,下迫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湿热,肺部也受到影响,所以会有二变不爽与上焦症状同时表现的情况。

童老先生对于此患者拟清热淡渗利湿为治疗大法。

此患者证候因上下二焦症状具显,童老在潜方用药,更加倾向于清下焦湿热,以赤茯苓,飞化湿,桔梗清下焦湿热,使湿热从二变中走。

同是加以广藿梗,陈佩兰等芳香类药物,一则是选其芳香化湿,二来则是取其“辛能散能行”以开宣上焦之气,以发汗液。

经中有云:开鬼门,洁净府。

经中云:“上焦之热当发汗乃逾,下焦之热当利小便乃逾。

”对于本案,很多医师受现代医学影响,之诊病治疗过程中,常常不是辨证论治,而是辨病论治,对症下药而非对症下药。

喜好用龙胆泻肝汤,苦寒直折,苦燥湿热之邪气亦或是承气汤类峻下,殊不知,患者素体正虚存内,这样可能会造成正气虚损,不利于康复。

童老先生在中医治病中当如孙氏所云:“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对待疾病,要审因论治,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3.3筋脉拘急-从本论治如“孙左,发热,胸闷,纳食减退,不便,大筋软短,小筋尺长”。

患者初看症状,一派热像,同时兼见脉道不利,筋脉拘急不利。

但看童老先生开出方药,威灵仙,牛膝,当归,药多偏温热之性,且方中无甘寒之药以制约其甘寒之性。

并且童老首要治疗的就是筋脉拘急,但是筋脉拘急实乃湿热热邪所迫,应当清其湿热为先。

再在细读之下,患者筋脉拘急,湿热下注,用全当归,威灵仙,牛膝是因其药别的特性,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全当归乃行气补血要药,药量一钱,实乃配伍之用,方用云茯苓,茵陈乃清其湿热,童老在对待湿热上更倾向于清热化湿,而非清热燥湿,苦寒直折之法。

用木瓜,威灵仙,丝瓜络,秦艽均为通利洛道,以缓解筋脉拘急之症。

总体说来对患者治疗上还是遵循清热化湿,舒筋缓急之法。

3.4湿热吐泻-从脾论治,扶正祛邪又如:“曾功,两揖连理汤加味,呕吐泄泻的止,身热退而自汗出,舌厚腻,脉象濡滑,今拟和胃宣化。

”此案中患者乃疾病后期转归,正胜邪退,邪正交争,汗出热退脉静。

疾病预后可。

患者目前有自汗,舌苔厚腻,脉濡滑等症状,表明热势随退,但是正气已虚,无法固摄津液,迫津外泻,同时患者湿邪为患,此乃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湿,但是此处脾胃虚弱乃是湿热困扰所致,应当与素体脾虚做区分,《脾胃论》中曾有论述:“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地,脾胃也。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所以在潜方用药时当固护卫气,运脾化湿,使得湿热去而自汗止。

童老先生以白术为君药,以生气,固护卫表,同时可以补气运脾化湿,配以薏苡仁,云茯苓等淡渗利湿之品,以醒脾化湿,佐以陈皮半夏等燥湿之品以辛温枯燥而祛湿建脾。

童老方中用了灶心土,灶心土又名伏龙肝,乃收涩之药,湿热病后期,如过用收涩之品,易闭门留寇不说,灶心土性温,易与体内之湿相互结合,使得湿热之邪留恋机体。

在《本草便读》中对伏龙肝是这样描述的:“具之土质,得之火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

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

”在此病案中,童老考虑患者脾虚自汗,当用灶心土以温云脾阳而止汗,此处乃佐药,温热之行不会太过。

同时还用芸曲做使药,一则固护卫气,二则健脾消失,达到以食养胃只说。

4总结童少伯先生临证用药遵循内经法度,强调正气对抗外邪贯穿疾病始末,所录医案有古人遗风,耐一时无法悉知,不能妄加陈述,还待日后勤加苦学,慢慢体悟。

古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悟”字用的极好,中医当悟,医学当悟,“读经典,做临床”。

从前人经验走出去,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