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诗歌原理

合集下载

夜半歌声_浅析爱伦_坡_乌鸦_之美

夜半歌声_浅析爱伦_坡_乌鸦_之美
而 所 叙 之 事 发 生 的 空 间— ——述 者 自 己 的 房 间,也是诗人精心构造的。 诗人为何把空间安排在 述者 的 房 间? 这 一 安 排 有 何 效 果? 亨 利·列 斐 伏 尔在其《 空间的生产》 一书中阐述其空间理论时指 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 会关系的容器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空间具有其物 质属性,也有其精神属性:正因为人涉足其间,空间 才对我们见出意义。 这一空间的安排至少有两个 好处:其一,一个狭小、封闭、有限的空间绝对有助 于构造那种孤凄郁闷的效果,这是在森林、田野或 者其他任何地方做不到的;其二,该房间因是述者 和所爱恋之人熟悉之地,温馨之所,现在物是人非, 睹物思人, 岂不令人肠断心碎? 从读者反应来看, 此种安排易使人想见诗中述者所处的环境与心 境,因而极易产生共鸣,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 理。 这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恻隐之心、怜悯之情。
1 时空的安排 《 乌鸦》 的成功源于爱伦·坡的深刻、严密的文 学批评理论和他不断的创作实践, 源于他丰富的 科学知识,更源于他杰出的诗人天才。 时间与空间 是诗中叙述很值得关注的两个层面。 诗的第一节 第一行就明白指出: 这是一个阴郁沉闷的子夜;之 后第二节第一行述者补充道: 这是一个萧索的十 二月里的一个萧索的子夜。 这一时间非常重要,效 果明显:严冬的一个深夜,又黑又冷,形单影只,难以 入眠,神思恍惚。 这是述者凄苦难耐心理的真实写 照,与整首诗的主题是一致的,有助于营造极其伤 感的氛围,悲自从中来。 深夜意味着恐怖,神秘莫 测,往往也是各种幽灵及邪恶之物出现的时刻。 可 见, 一开始确定 的 这 个 时 间为 后 来 乌 鸦— ——不 祥 之物的出场及烘托整首诗的氛围作了很好的铺 垫。
产生各种不同的裂缝。 即使砌体产生微小的裂缝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外观并降低其使用寿命。 现就影响墙体质量的因素及墙体裂缝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砖混结构;质量;裂缝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埃德加爱伦坡被以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他与惠特曼、狄更森一起被称为19世纪美国最有创造力的三位诗人。

爱伦坡的为诗而诗的观点决定了他诗歌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作品形式精巧,音韵优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写道:我以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

诗之所以为诗,是由于它能够冲动人心,使灵魂升华。

而人们冲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

因而要创作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入印象的富于美感的诗,根据他的讲法,长度在一百行上下的诗歌最为理想。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哲学)中,非常具体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

他在文中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而当死亡与美严密联络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

爱伦坡由此得出结论美妇人之死无疑地是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而这主题如由悼念亡者的恋人口中讲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乌鸦)就是以这一主题为基调的。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诗作,坡关于诗歌主张的主题之美、形式之美、音乐之美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体现。

坡在(创作哲学)一文中分析了该诗的创作经过,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乌鸦这个不详之鸟来寄托。

最大限度的悲哀与绝望,这首诗要表现的就是坡最热衷的主题即由死亡所带来的忧郁美,即主题之美。

(乌鸦)一诗的形式别具一格。

爱伦坡为使诗歌到达整体的艺术效果,创作之前,诗人对该诗的长度进行了认真的考虑,以为一首诗不宜太长,太长则读者容易倦怠,或易受干扰,难以卒读;一首诗也不宜太短,太短则有点像格言警句,不能到达一定的效果。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讲道:一部作品只要一口气读完,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由于尘世间的杂事会干扰。

所谓长诗,如弥尔顿的(失乐园),实际上是由众多短诗构成的,即其整体效果是众多短暂效果所构成的坡在确定了诗的范围和长度后,运用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设计了一次能读完的最佳长度即(乌鸦)的108行;(乌鸦)全诗由18节构成,每节都有6行,前5行字数相近,音节相当(都是15至16个音节),最后一行字数及音节仅为前5行的一半。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美学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学思想和诗论两个方面来探讨埃德加爱伦坡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评判上。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性、创新性和神秘感。

独特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独特性。

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

他主张作家应该追求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应该被传统和惯例所束缚。

创新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

他主张作家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实验性质和创新精神。

神秘感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神秘感。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他主张作家应该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营造出神秘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魅力。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主要围绕诗歌的创作和审美特点展开。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情感性和象征性。

音乐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

他认为,诗歌的音乐性可以体现在押韵、节奏和声调上。

他主张诗人应该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

情感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性。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象征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象征性。

他认为,诗歌的象征性可以体现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方面。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和诗论是他对美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体弱的维琴妮亚终究敌不过饥寒交迫,在一个寒冷 的冬夜,带着令人感动的爱去了。失去了爱妻,爱伦坡 几乎崩溃了,惟一支撑他的只有成功的信念了。在爱妻 的坟墓旁,他强忍着泪水和思念,拿着笔,一刻也不放 下,他用尽一切气力,投身于创作。从白天到夜晚,从 夜晚到梦中,从梦中又到白天……终于,使他写出了感 人肺腑的《爱的称颂》。爱伦坡终于迎来了成功。
The Raven
The Raven
从前一个阴郁的子夜,我独自沉思,慵懒疲竭, 沉思许多古怪而离奇、早已被人遗忘的传闻—— 当我开始打盹,几乎入睡,突然传来一阵轻擂, 仿佛有人在轻轻叩击,轻轻叩击我的房门。 “有人来了,”我轻声嘟喃,“正在叩击我的房 门—— 唯此而已,别无他般。”
哦,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萧瑟的十二 月;
把压力和不幸转化为奋进的力量 ——爱伦坡
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是世界文坛上最著名、最浪 漫的天才之一。但爱伦坡的一生,历经了屈辱与苦 难。他自小就是个孤儿,受尽了白眼与欺辱。在被 一个富有的烟草商人收为养子后,由于不能博得养 父的欢心,竟被骂为“白痴”,用棍棒打出家门。 当他在西点军校求学时,有一次,应该持枪在操场 练习时,他却躲在房子里写诗,结果被教官发现, 送去军事法庭审判,而后在所有学员的蔑视中被踢 了出去。
疑惑中似乎梦见从前没人敢梦见的梦 幻;
2.In the final stanza, Helen is addressed as Psyche the Greek word for “ breath” or “soul”. How do you reconcile this with the earlier references to Helen of Troy, whose legendary beauty led to the Trojan War?

爱伦坡诗歌原理 读后感

爱伦坡诗歌原理 读后感

爱伦坡诗歌原理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很特别的诗歌,是爱伦坡写的。

老师说,这个爱伦坡是一个很厉害的诗人,他的诗歌有自己的原理哦!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忍不住仔细听了。

爱伦坡的诗歌原理说的是,诗歌要有韵律,要有音乐感,还要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人觉得很美妙。

他的诗歌都很有节奏感,读起来像在唱歌一样,真是好听!
我试着读了一下,哇,真的!一边读,一边感觉到心里好像有一个小鼓在咚咚咚地跳,特别有节奏。

爱伦坡还说,诗歌要有一种神秘感,要让人读了之后,心里有种想要继续了解的感觉,就像谜语一样,猜不透但是又很想知道。

嗯,我觉得他的诗歌真的有点神秘,像是在讲一个不太能明白的故事一样。

读完爱伦坡的诗歌原理后,我也想写写自己的诗歌了。

可能我的诗歌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一定要试试看!我也要让它们读起来像音乐一样,咚咚的,跳跳的,大家听了都觉得开心。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爱伦坡一样,写出让人心跳的诗歌!
—— 1 —1 —。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在纽约的郊外,有一处四周都种了苹果树的房子。在 这所房子里,住着爱伦坡和他年轻的太太,他们以每月3 美元的租金租借此房。可是,他大半时候穷得没有饭钱, 更别提房租了。维琴妮亚病倒在床,可他竟没有分文替 她买些食物和药物。有时候,他们整天饿着肚子,当院 里车前草开花时,他们便煮它充饥。除了肉体的折磨, 还有来自旁人的冷嘲热讽。但爱伦坡几尽疯狂地写诗, 强烈的成功的欲望使他忘记了一切苦痛,在他的脑海中, 只有两个字:奋斗!
维琴妮亚用温柔与爱启示爱伦坡写成了很多最优美 的诗句,其中就有那篇不朽的名诗《乌鸦》。这首 诗爱伦坡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花费了十年的 时间,可是仅卖了十块钱。这件事立刻在当地传为 最大的笑话,爱伦坡成为了公认的弱智与无能之辈。 许多人都为自己能够识别出一个白痴而骄傲,感觉 自己与相中良马的伯乐一样出色(但是他们犯了最大 的错误,今天这首诗的原稿已售价数万美元)。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生于1809年,他27岁 时与自己14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他们 婚后的生活穷困潦倒。1847年,爱伦·坡的妻子被 病魔夺去了生命。两年后,他也死于饮酒过度。他 的悲伤就如诗中失去至爱的主人公。他的灵魂,如 诗中那团在地板上漂浮的阴暗被擢升,且永不复还! 与译作比,我更喜欢英文版的诗。诗中的 “Nevermore”是无法翻译的忧伤和绝望。
3. He stresses rhythm, opposed to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 and called for “Pure poetry”, defined true poetry a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 The artistry of poetry lies not in what is being said but in the way it is said.

大学 美国文学之爱伦坡ppt课件

大学 美国文学之爱伦坡ppt课件
11
维琴妮亚用温柔与爱启示爱伦坡写成了很多最优美的诗句, 其中就有那篇不朽的名年的时间,可是仅卖了十块钱。这 件事立刻在当地传为最大的笑话,爱伦坡成为了公认的弱智 与无能之辈。许多人都为自己能够识别出一个白痴而骄傲, 感觉自己与相中良马的伯乐一样出色(但是他们犯了最大的 错误,今天这首诗的原稿已售价数万美元)。
Beauty is truth and leads to spiritual oneness and artistic integrity
8
The Raven
爱伦·坡的长诗《乌鸦》发表于1845年。诗作发表之后引起轰 动,有出版商请著名的插画家Gustave Doré为这首长诗创作了 25幅插画。
19
很快我的心变得坚强;不再犹疑,不再彷徨, “先生,”我说,“或夫人,我求你多多包涵; 刚才我正睡意昏昏,而你来敲门又那么轻, 你来敲门又那么轻,轻轻叩击我的房门, 我差点以为没听见你”——说着我拉开门扇;—— 唯有黑夜,别无他般。
20
凝视着夜色幽幽,我站在门边惊惧良久, 疑惑中似乎梦见从前没人敢梦见的梦幻; 可那未被打破的寂静,没显示任何迹象。 “丽诺尔?”便是我嗫嚅念叨的唯一字眼, 我念叨“丽诺尔!”,回声把这名字轻轻送还, 唯此而已,别无他般。
体弱的维琴妮亚终究敌不过饥寒交迫,在一个寒冷的冬夜, 带着令人感动的爱去了。失去了爱妻,爱伦坡几乎崩溃了, 惟一支撑他的只有成功的信念了。在爱妻的坟墓旁,他强 忍着泪水和思念,拿着笔,一刻也不放下,他用尽一切气 力,投身于创作。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梦中,从梦中 又到白天……终于,使他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爱的称颂》。 爱伦坡终于迎来了成功。
4. The creation of work of art requires the utmost concentration and unity, as well as the most scrupulous use of words.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爱伦坡的诗歌《湖·致》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爱伦坡的诗歌《湖·致》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爱伦坡的诗歌《湖·致》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修辞学研究逐渐深入到现代的多学科研究范畴。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们已经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其中,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研究隐喻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爱伦坡诗歌《湖·致》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隐喻语言的分析,更好的体会爱伦坡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理解其中所体现出的死亡和孤独感以及作者对死亡和孤独的独特的沉迷。

标签:埃德加·爱伦·坡;诗歌;隐喻;认知1.引言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是写短篇故事的先驱之一,并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被尊为“侦探小说之父”和“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

然而,爱伦·坡也是美国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和诗歌的风格和主题神秘、怪诞,以至于他在有生之年并不被本国人看好。

然而讽刺的是,与此同时其作品却在欧洲广为推崇。

他的诗歌也像小说一样在当时独树一帜,爱伦·坡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和惠特曼、迪金森被看作是美国19世纪最有创作力的诗人,爱尔兰诗人叶芝曾把坡誉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

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是纯粹的,以美为追求的,而不应该是说教的。

他的诗歌大都荒诞恐怖,并常围绕死亡、孤独、妄想和人格分裂等主题展开,进而通过生动的描写创造了很多恐怖的诗歌。

对于爱伦·坡的诗歌,大多数文章还只是停留在语言赏析和主题分类上,亦或是从诗歌艺术效果或诗歌原理等角度分析其诗歌,很少有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去关注其诗歌中的隐喻现象。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解读爱伦·坡诗歌《湖·致》中出现的隐喻现象,以此来了解诗歌中出现的死亡气息与孤独感。

2.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诗歌隐喻经历了三个时期,传统理论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现象,将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的一种修辞方式,将隐喻的功能看作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Stanza 3
The speaker sees Helen standing in the bright niche and holding in her hand an agate lamp. She is quite similar to goddess Psyche from Greek Myth. Through his description of his passion to Helen, Poe expressed his pursuit and sincere devotion to beauty.
3. He stresses rhythm, opposed to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 and called for “Pure poetry”, defined true poetry a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 The artistry of poetry lies not in what is being said but in the way it is sai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The function of poetry is not to summarize and interpret earthly experience, but to create a mood in which the soul soars toward supernal beauty. The basic tone is melancholy.
In the poem, three beauties in ancient Greek mythology—Helen, Naiad and Psyche---are mentioned just to show that beauty is something that existed; it is very holy but it is hard to reach.

爱伦坡诗歌原理

爱伦坡诗歌原理

诗歌原理[1]埃德加?爱伦?坡着曹明伦译关于诗歌的原理,我并不打算谈得既全面又深刻。

在以下非常随意的讨论中,在讨论我们称之为诗的这种东西的本质之时,我的基本做法将是引用一些小诗来加以考究——引用一些我最喜欢的、或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最明确印象的英国和美国的小诗。

我说的“小诗”当然是指篇幅很短的诗。

在这讨论之始,请允许我简单谈及一个稍微有点特殊的原则,因为不管正确与否,这个原则一直都影响着我对诗的评判。

我认为长诗并不存在。

我坚持认为“长诗”这种说法绝对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用语。

几乎用不着由我来评说,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刺激。

诗的价值与这种有启迪作用的刺激成正比。

但由于心理上的必然,所有刺激都很短暂。

所以这种使诗成其为诗的刺激在任何鸿篇巨制中都不可能持久。

读者至多读上半小时,这种刺激的强度便会减弱,衰竭,一种厌恶感会随之产生;于是在效果和事实上,诗都不再成其为诗。

《失乐园》通篇都值得热情赞赏是评论界的权威定论,但读者读这部作品时却绝对不可能保持评论家们所要求的热情,所以毫无疑问,已有许多人发现评论界这一定论与实际阅读效果难以相符。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忽略所有艺术作品都必不可少的统一性,从而把《失乐园》仅仅视为一系列短诗的组合,我们才可能把这部伟大的作品看成是诗。

假设为了保持这部作品的统一性(为了保持其印象或效果的完整性),我们就像读诗所必须的那样把它一口气读完,那结果只会是兴奋和沉闷的不断交替。

在一段我们觉得是真正的诗的佳句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段平淡无味的文字,一段任何评论家的臆断都没法迫使我们赞赏的文字。

但若是我们在掩卷之后又回头再读,不过这次略去第一卷(即从第二卷开始),那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先前被我们指责的部分现在却值得赞赏,而先前被我们大加赞赏的部分现在却应加以指责。

由此可见,即便是这世上最优秀的史诗,也没有什么么聚合的、总体的、或完全的效果——而这恰好是个事实。

至于《伊利亚特》,虽说我们尚无确凿证据,但至少已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原本是被作为一系列抒情诗的组合;不过即便承认这部作品当初是被有意写成史诗,我也只能说它的根据是一种有缺陷的艺术观念。

爱伦坡 创作理念

爱伦坡  创作理念

我认为小说构思的习惯模式中有一种根本性的错误。

作者要么是借历史故事来阐明主题,要么是用当今的某个事件来暗示主题,或充其量是动手把一些耸人听闻的事情拼凑起来塞进小说以构成叙述的基础——通常再设法添加些描写、对话或作者的议论,而细节或情节的任何漏洞都尽可以任其暴露无遗。

我更喜欢一开始就考虑一种效果。

由于始终把故事的独创性放在心上(因为只有自欺欺人者才敢摒弃这种如此明显且如此容易获得的趣味之源),我总是在动笔前就问自己:“于此时此刻,在无数易打动读者心扉、心智或心灵的效果中,我该选择哪一种呢?”首先选好一个故事,然后选定一种强烈的效果,接下来我便会考虑,是否能用情节或情调最充分地创造出这种效果——是否用一般的情节和独特的情调,或是用一般的情调和独特的情节,或是让情调和情节都具有独特性——最后我会在手边(更确切地说是在心中)搜寻这类情节或情调,这类最有助于我创造出心目中那种效果的情节和情调。

我经常在想,要是某位作家愿意(或者说能够)在杂志上写篇文章,一步步地详述他某篇作品逐渐达到其完美境地的过程,那该多么有趣。

为什么迄今为止世上还没有这样一篇文章呢?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这种疏漏也许是作家的虚荣心所致,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大多数作家(尤其是诗人)都宁愿让读者以为他们写作靠的是一种美妙的癫狂③(一种心醉神迷时的直觉),他们当然害怕让读者窥视幕后。

他们怕让读者看到他们构思尚未成熟时的优柔寡断和惨淡经营,看到他们只是在最后一刻才茅塞顿开并领悟大义,看到他们在形成最后观点之前的无数模糊的想法,看到他们因无法处理一些周密的设想而绝望地将其放弃,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地挑选和剔除,看到他们劳神费力地涂抹和删改。

一言以蔽之,他们害怕公众看见幕后的大小转轮、启幕滑轮、活动楼梯、活动板门、华丽服装、胭脂口红以及黑色的饰颜片,而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这些东西都是艺术家们必不可少的用具。

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很少有作者能追述自己完成一件作品的步骤。

爱伦_坡诗歌的美学表征及诗学理念

爱伦_坡诗歌的美学表征及诗学理念

2011年9月第32卷第5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Sept.2011Vol.32No.5爱伦·坡诗歌的美学表征及诗学理念朱振武,王二磊(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200444;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美国著名诗人埃德加·爱伦·坡在其短暂而多舛的一生中共有四部诗集问世,其早期诗歌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宣泄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愤懑和愤世嫉俗的逃避情绪,以此来保护自己受伤的自尊;在其后两部诗集中,为了彰显永恒不朽的神圣美,死亡和梦幻频繁地交织地出现在其诗作中,表达了诗人的唯美主义审美情趣。

爱伦·坡还对自己和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学理论,为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唯美主义;审美情趣;死亡和梦幻;诗学中图分类号:I72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11)05-0065-05Abstract:Edgar Allan Poe,a great American poet,finished four collections of poems within his short and precarious life.In his early poems,Poe subtly elaborat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his strong resentment against real life and cyni-cal attitude of escaping emotion,to protect his injured pride.In order to manifest eternal beauty,deaths and dreams are fre-quently displayed in his later two collections of poems,from which his aesthetic interest can be sensed.After having reflected upon his own poem creation and studied some famous poets’poems,Poe proposed unique poetic theories,making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and poetics not only in America but also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Key words:Edgar Allan Poe;aestheticism;aesthetic interest;death and dreams;poetics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在短篇小说方面颇有造诣,被评论家尊称为侦探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开山鼻祖,其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对后世的作家也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爱伦·坡“首先是一名诗人,其次才是短篇小说家”(Hammond1981:151),他多舛的一生以诗人开始也以诗人结束。

爱伦坡相关

爱伦坡相关

2.1爱伦坡《创作哲学》中指出诗的完整性的重要性,强调诗歌的唯一合法领域就是美,认为在诗歌的所有基调中,悲郁是最适合的情调,同时提出诗歌中表达手法的重要性,通过表达手法达到某个艺术振奋点,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诗歌的创作上,突出创造性。

爱伦坡指出“创新必须经过殚精竭虑的求索,而且它更多地是需要否定的勇气,而不仅仅是创造能力,尽管创造能力于创新极其重要。

”2.2在《诗歌原理》中爱伦坡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对心灵的启迪和刺激。

在诗歌的创作中说教作用固然重要,同时也更注重语言的严谨,使诗歌具备美感。

在诗歌的节拍、节奏和韵律形式上都富于音乐性对诗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绝不可骄横地把它摈弃。

音乐是诗歌至关紧要的助手。

“鉴于此,我现在仍然坚持它确切无疑的重要性。

也许正是由于音乐,心灵被诗情启迪时才会最大限度地接近那个它努力要实现的伟大目标一一一创造超凡之美。

”“诗的本源就是人类对超凡之美的渴望,同时这种本源总是在一种使灵魂升华的激动中得到证明。

”笔者本文以爱伦坡的《创作哲学》和《诗歌原理》为理论依据,对《尤娜路姆》进行赏析、探究和分析,对我们诗歌评判、创作和研究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3.1.1在《尤娜路姆》一诗中,诗人从诗歌形式、题材和韵律等多个角度构造诗歌之美。

首先,在诗歌形式上,诗人多处运用半叠句。

大量半叠句的使用,不但在诵读上给人诵读的韵律美,而且极大的表现了一种回复往返的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和“绕梁三日”的感受;在情感上极大的增强了诗人要表现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给人以诗歌美的享受。

3.1.2在《尤娜路姆》这首诗的题材选择上,爱伦坡认为“死亡与美丽可成为最亲密的联盟,而一个漂亮女人的死毫无疑问则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题材。

”因而他的诗歌总有一个美丽聪慧的女性,而这些美丽的天使总是有着宿命般的结局,注定走向死亡。

这首《尤娜路姆》就是以美女夭亡为主题,全诗充满象征意味,诗人通过杜撰名为尤娜路姆的女子,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丈夫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记忆之幽径,来到了已故的爱人尤娜路姆的墓前。

爱伦坡 诗歌原理.pdf

爱伦坡 诗歌原理.pdf

诗歌原理[1]埃德加•爱伦•坡著曹明伦译关于诗歌的原理,我并不打算谈得既全面又深刻。

在以下非常随意的讨论中,在讨论我们称之为诗的这种东西的本质之时,我的基本做法将是引用一些小诗来加以考究——引用一些我最喜欢的、或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最明确印象的英国和美国的小诗。

我说的“小诗”当然是指篇幅很短的诗。

在这讨论之始,请允许我简单谈及一个稍微有点特殊的原则,因为不管正确与否,这个原则一直都影响着我对诗的评判。

我认为长诗并不存在。

我坚持认为“长诗”这种说法绝对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用语。

几乎用不着由我来评说,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刺激。

诗的价值与这种有启迪作用的刺激成正比。

但由于心理上的必然,所有刺激都很短暂。

所以这种使诗成其为诗的刺激在任何鸿篇巨制中都不可能持久。

读者至多读上半小时,这种刺激的强度便会减弱,衰竭,一种厌恶感会随之产生;于是在效果和事实上,诗都不再成其为诗。

《失乐园》通篇都值得热情赞赏是评论界的权威定论,但读者读这部作品时却绝对不可能保持评论家们所要求的热情,所以毫无疑问,已有许多人发现评论界这一定论与实际阅读效果难以相符。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忽略所有艺术作品都必不可少的统一性,从而把《失乐园》仅仅视为一系列短诗的组合,我们才可能把这部伟大的作品看成是诗。

假设为了保持这部作品的统一性(为了保持其印象或效果的完整性),我们就像读诗所必须的那样把它一口气读完,那结果只会是兴奋和沉闷的不断交替。

在一段我们觉得是真正的诗的佳句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段平淡无味的文字,一段任何评论家的臆断都没法迫使我们赞赏的文字。

但若是我们在掩卷之后又回头再读,不过这次略去第一卷(即从第二卷开始),那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先前被我们指责的部分现在却值得赞赏,而先前被我们大加赞赏的部分现在却应加以指责。

由此可见,即便是这世上最优秀的史诗,也没有什么么聚合的、总体的、或完全的效果——而这恰好是个事实。

至于《伊利亚特》,虽说我们尚无确凿证据,但至少已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原本是被作为一系列抒情诗的组合;不过即便承认这部作品当初是被有意写成史诗,我也只能说它的根据是一种有缺陷的艺术观念。

爱伦·坡诗歌创作理论初探

爱伦·坡诗歌创作理论初探

爱伦·坡诗歌创作理论初探[摘要] 爱伦·坡的诗歌一方面给读者呈现了令人恶心的死亡景观,另一方面又指引着读者追寻虚灵真实的希望。

他对美的神往及对死亡的眷注,将死亡意识深深地铭刻成诗句,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死亡的形而上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爱伦·坡对语言艺术的审美品位,初步探讨其诗歌创作理论。

[关键词] 爱伦·坡;诗歌;美;死亡;创作理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小说创作方面开创了侦探小说范式的先河。

当然,他还创作了一些哥特式小说,被称为恐怖小说或科幻小说之父。

作为诗人,爱伦·坡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虽然仅创作了大约50首短诗,但却被公认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具有一种神秘诡异而又哀婉凄厉的笔调;其诗句本身是“语言音乐”,饱含优美的激情。

在美国文学史上,就语言驾驭能力而言,即把英语作为音乐之纯以及节奏之美的媒介来使用的能力,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任何美国诗人能够超过他。

因此,他被称作“语言工程师”。

一、诗学理念不论追溯唯美主义的源头,还是探寻象征主义的滥觞之地,均可以归结于爱伦·坡有关诗歌创作的一个观念:“单纯为诗而写诗”,“这一首诗就是一首诗,此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了——这一首诗完全是为了诗而写诗的”。

实际上,从为诗而写诗,既可以推理出唯美主义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也可以引申到象征主义宣称的“诗除了自身之外并无其他目的”。

从此角度来看,爱伦·坡的诗歌理念及其符合这一理念的诗作,确实可以说开了一代诗风的先河。

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任翔评价的那样:“埃德加·爱伦·坡是世界文学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流星,……他是直面生存悲剧的‘乌鸦’;他是书写‘爱的失落’与‘美的毁灭’的怪诞歌王;他窥探黑暗世界,透视人的多维心理,裸露人的双重人格。

爱伦坡-诗歌原理

爱伦坡-诗歌原理

诗歌原理[1]埃德加•爱伦•坡著曹明伦译关于诗歌的原理,我并不打算谈得既全面又深刻。

在以下非常随意的讨论中,在讨论我们称之为诗的这种东西的本质之时,我的基本做法将是引用一些小诗来加以考究——引用一些我最喜欢的、或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最明确印象的英国和美国的小诗。

我说的“小诗”当然是指篇幅很短的诗。

在这讨论之始,请允许我简单谈及一个稍微有点特殊的原则,因为不管正确与否,这个原则一直都影响着我对诗的评判。

我认为长诗并不存在。

我坚持认为“长诗”这种说法绝对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用语。

几乎用不着由我来评说,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刺激。

诗的价值与这种有启迪作用的刺激成正比。

但由于心理上的必然,所有刺激都很短暂。

所以这种使诗成其为诗的刺激在任何鸿篇巨制中都不可能持久。

读者至多读上半小时,这种刺激的强度便会减弱,衰竭,一种厌恶感会随之产生;于是在效果和事实上,诗都不再成其为诗。

《失乐园》通篇都值得热情赞赏是评论界的权威定论,但读者读这部作品时却绝对不可能保持评论家们所要求的热情,所以毫无疑问,已有许多人发现评论界这一定论与实际阅读效果难以相符。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忽略所有艺术作品都必不可少的统一性,从而把《失乐园》仅仅视为一系列短诗的组合,我们才可能把这部伟大的作品看成是诗。

假设为了保持这部作品的统一性(为了保持其印象或效果的完整性),我们就像读诗所必须的那样把它一口气读完,那结果只会是兴奋和沉闷的不断交替。

在一段我们觉得是真正的诗的佳句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段平淡无味的文字,一段任何评论家的臆断都没法迫使我们赞赏的文字。

但若是我们在掩卷之后又回头再读,不过这次略去第一卷(即从第二卷开始),那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先前被我们指责的部分现在却值得赞赏,而先前被我们大加赞赏的部分现在却应加以指责。

由此可见,即便是这世上最优秀的史诗,也没有什么么聚合的、总体的、或完全的效果——而这恰好是个事实。

至于《伊利亚特》,虽说我们尚无确凿证据,但至少已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原本是被作为一系列抒情诗的组合;不过即便承认这部作品当初是被有意写成史诗,我也只能说它的根据是一种有缺陷的艺术观念。

爱伦_坡诗歌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爱伦_坡诗歌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在形式上, 坡强调了文学作 品的原创性。他认为事物之间创 造性的结合能产生不一样的美 感 。 他 不 赞 同 所 谓 的 “ 直 觉 ”, 认为把原创性仅仅理解成是灵感 或是情感的冲击是不合适的。在 坡看来, 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应该 是耐心与理解的结合。坡所说的 原创性既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 他通常将神秘之处作为自己诗歌 作品的背景, 其内容也与他的前 辈以及同时代的作家和诗人的作 品大相径庭。为了实现他所要求 的统一效果, 坡大胆革新了传统 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他觉得 文学创作应该先确定形式, 再根 据形式确定内容。他把文学创作 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精确的数学题 解题过程。认为诗歌的艺术性不 在于它表达出的内容, 而在于它 是如何表达的。
辙。 坡的纯诗理论包含多个要
素, 其中十分突出的就是他所解 释的“美”与“真理”和“道 德”之间的关系。坡对美的观点 受到了康德的影响, 而后者信奉 的是纯粹的美。在康德的哲学 中, 美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现在 艺术中的本身便具有美感的事 物, 另一种是经由其他事物美化 了的事物。康德的唯美思想影响 了大批文学评论家, 他们吸收了 康德的思想, 并将它应用于自己 的文学创作中, 坡便是其中之 一 。 在 《 诗 歌 原 理 》、 《 创 作 哲 学 》, 以 及 他 的 一 些 文 学 评 论 和 诗歌中, 坡的纯粹美和纯诗歌的 观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 《创作哲学》中, 坡这样表述美 与诗歌的关系: “我是说美是诗 的唯一正统的领域。……我以为 那种既是最强烈, 又是最激昂, 最纯净的愉快感觉是在思考美的 事 物 时 产 生 的 。” 在 《 诗 歌 原 理 》 中, 他又是如此阐述自己的纯诗 理论的: “如果让我们透视我们 自己的灵魂, 我们立刻就会在那
值得一提的是, 坡在其文学 评论中大写了每一个“美”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

2. The function of poetry is not to summarize and interpret earthly experience, but to create a mood in which the soul soars toward supernal beauty. The basic tone is melancholy.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写作的哲学》 “The Poetic principle”《诗歌原理》 1. He avoids the intrusion of ugliness and tries to create a
vision of beauty and a melodious sound. The chief aim is beauty.
Stanza 2
All the art and literature originated from one thing---beauty. Having taken Helen as the embodiment of beauty, the poet was confident that once he saw Helen, he was sure to be led by Helen to the home of beauty---fine and pure literature. Poe insisted that Greece and Rome are the homes of beauty, the treasure houses of fine art and literature.
3. He stresses rhythm, opposed to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 and called for “Pure poetry”, defined true poetry a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 The artistry of poetry lies not in what is being said but in the way it is said.

爱伦坡诗学原理

爱伦坡诗学原理

To his own native shore.
• The poet first mentioned Helen, the most famous beauty in Great mythology. Then Poe compared himself to Odysseus, who wandered for ten years over the sea to get home. As Odysseus, Edgar Allan Poe was persistent in his chasing after fine arts with the sincere belief that art, or beauty and truth, is the ultimate aim, the home, for the wandering poet; while Helen, the embodiment of ancient beauty, is the guider to that dreamland.
Lo! in yon brilliant window-niche How statue-like I see thee stand! The agate lamp within thy hand, Ah! Psyche from the regions which Are Holy Land!
The speaker sees Helen standing in the bright niche and holding in her hand an agate lamp. She is quite similar to goddess Psyche from Greek Myth. Through his description of his passion to Helen, Poe expressed his pursuit and sincere devotion to beauty. In the poem, three beauties in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Helen, Naiad and Psyche---are mentioned just to show that beauty is something that existed; it is very holy but it is hard to reach.

总结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思想

总结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思想

总结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思想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于世。

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涉及到人性、死亡、孤独、恐惧等多个方面,通过描绘黑暗、深沉的情感和恐怖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存在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的痛苦反思。

以下是对爱伦坡诗歌主题思想的总结:第一,人类的内心和情感是爱伦坡诗歌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描绘人类的孤独和内心的痛苦,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例如,在他的诗歌《乌鸦》中,乌鸦的“不离不弃”成为了诗人内心孤独的象征,而作者则通过与乌鸦的对话,借此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内心的痛苦。

第二,死亡是爱伦坡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他对死亡的描绘常常带有恐怖和神秘色彩,表现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的探索。

例如,在《安娜贝尔·李》中,诗人描绘了一个死去的女人回来寻找她的丈夫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他探讨了死亡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了死亡的恐怖和不可逃避。

第三,孤独是爱伦坡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经常描绘孤独的个体和孤独的环境,带给读者一种压抑和寂寞的感觉。

在《瓶中信》中,诗人描述了一个困在瓶子里的人的孤独和无助,通过这个形象,他传达了对人类孤独本质的反思。

第四,恐惧是爱伦坡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他的作品经常以恐怖的背景和景象为情境,传达出对未知、神秘和恐怖的恐惧。

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他运用了嗜血、怪物和鬼魂等象征,描绘了一种黑暗而恐怖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诡异和不安。

最后,爱伦坡的诗歌主题还涉及到爱情、痛苦、狂欢等多个方面。

他对爱情的描绘常常伴随着痛苦和死亡的元素,传达了爱情的复杂性。

而对痛苦和狂欢的描绘,则体现了对人类欲望和追求的思考。

综上所述,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思想多样而深刻,他通过对人类内心和情感、死亡和恐惧、孤独和恋爱等多个方面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痛苦反思。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和主题,还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恐惧、迷人又饱含哲理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原理[1]埃德加•爱伦•坡著曹明伦译关于诗歌的原理,我并不打算谈得既全面又深刻。

在以下非常随意的讨论中,在讨论我们称之为诗的这种东西的本质之时,我的基本做法将是引用一些小诗来加以考究——引用一些我最喜欢的、或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最明确印象的英国和美国的小诗。

我说的“小诗”当然是指篇幅很短的诗。

在这讨论之始,请允许我简单谈及一个稍微有点特殊的原则,因为不管正确与否,这个原则一直都影响着我对诗的评判。

我认为长诗并不存在。

我坚持认为“长诗”这种说法绝对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用语。

几乎用不着由我来评说,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刺激。

诗的价值与这种有启迪作用的刺激成正比。

但由于心理上的必然,所有刺激都很短暂。

所以这种使诗成其为诗的刺激在任何鸿篇巨制中都不可能持久。

读者至多读上半小时,这种刺激的强度便会减弱,衰竭,一种厌恶感会随之产生;于是在效果和事实上,诗都不再成其为诗。

《失乐园》通篇都值得热情赞赏是评论界的权威定论,但读者读这部作品时却绝对不可能保持评论家们所要求的热情,所以毫无疑问,已有许多人发现评论界这一定论与实际阅读效果难以相符。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忽略所有艺术作品都必不可少的统一性,从而把《失乐园》仅仅视为一系列短诗的组合,我们才可能把这部伟大的作品看成是诗。

假设为了保持这部作品的统一性(为了保持其印象或效果的完整性),我们就像读诗所必须的那样把它一口气读完,那结果只会是兴奋和沉闷的不断交替。

在一段我们觉得是真正的诗的佳句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段平淡无味的文字,一段任何评论家的臆断都没法迫使我们赞赏的文字。

但若是我们在掩卷之后又回头再读,不过这次略去第一卷(即从第二卷开始),那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先前被我们指责的部分现在却值得赞赏,而先前被我们大加赞赏的部分现在却应加以指责。

由此可见,即便是这世上最优秀的史诗,也没有什么么聚合的、总体的、或完全的效果——而这恰好是个事实。

至于《伊利亚特》,虽说我们尚无确凿证据,但至少已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原本是被作为一系列抒情诗的组合;不过即便承认这部作品当初是被有意写成史诗,我也只能说它的根据是一种有缺陷的艺术观念。

现代的史诗都是古代模本的翻版,仅仅是一种轻率而盲目的摹仿。

不过这种艺术上的异常现象已经结束,产生这种现象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果说真有什么长诗在什么时候盛行过的话(对此我表示怀疑),今后也绝不会再有长诗广为流行了——这一点至少是清楚的。

如果我们规定,在其它因素都相同的前提下,诗的长度就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那这看上去无疑是个荒唐透顶的主张——不过我们看出这主张之荒唐却多亏了各期《评论季刊》[2]。

就一部诗作而论,能长期博得那些善冷嘲热讽的活页短论的喝彩,当然不可能是由于纯形式上的原因——不可能仅仅因为其篇幅的长度!诚然一座山只要能给我们山体高大的感觉,便会给我们留下巍峨壮丽的印象;但没有人会按这种方式去感觉诗歌作品,谁也不会因《哥伦比亚德》[3]部头大就对它肃然起敬。

连《评论季刊》也不曾教导我们这样去被它感动。

到今天为止,这份季刊也没坚持要我们评价拉马丁[4]必须凭其诗作的体积,评价波洛克[5]必须凭其诗卷的重量。

但据该刊对“长期不懈的努力”之没完没了的称赞来看,除了体积和重量,我们还能想到什么呢?倘若某位可爱的先生因“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完成了一部史诗,那就让我们真诚地称赞他这种努力(如果这种努力真值得称赞的话),但我们得克制住不要因为他努力就称赞他这部史诗。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常识者认定一篇诗作最好是根据它造成的影响或产生的效果,而不是根据它为产生效果所花费的时阆,或根据某些人一直认为的造成影响所必须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事实上,坚持不懈是一回事,创作天赋则是另一回事,基督教世界的任何评论季刊都不可将这两者混为一谈。

我的这一论点,以及我一直都在强调的许多论点,不久就会因其不证自明而被接受。

虽说其间它们会被笼统地斥之为谬论,但从本质上讲,这些斥责将不会妨碍它们作为真理。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首诗显然也有可能简短得失当。

过分简短的诗往往会蜕变为格言警句。

虽说不时也有很短的诗给人留下鲜明或生动的印象,但它们绝对产生不出一种深远或持久的影响。

须知在封蜡上盖印也得有持续的压力。

贝朗瑞[6]已经写了无数辛辣尖刻和动人心弦的歌谣,但总的说来,它们都因为分量太轻而未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果就像一片片被吹上天的虚幻的羽毛,只好被人舍弃。

关于诗因太短而减弱其影响的情况,这儿有一个值得注意(但却一直不为公众所注意)的例子——一首精致可爱的《小夜曲》:从夜晚第一阵香甜的睡眠中,从梦见你的那些睡梦中惊醒,身边正轻轻吹拂着习习晚风,头顶正烁烁闪耀着满天星星。

醒来,从梦见你的那些梦中,此时附在我脚底的一个精灵不可思议地让我的脚步移动,引我到你窗下,我的心上人!四处飘荡的歌声已渐渐飘远,消逝在那条幽暗静寂的小溪;黄兰浓郁的芳菲早已经消散,就像我梦中那些甜蜜的思绪;夜莺那如泣如诉的声声哀怨;也终将在它自己的心底消失,就像我将在你心里烟消云散,唉,尽管我是深深地爱着你!哦,请把我从青草地上扶起!我已经虚弱无力,消瘦憔悴!让你的爱你的吻都化作细雨,让细雨洒在我的嘴唇和眼眉!我心儿怦怦直跳,难以抑制,我的脸颊已冰凉,面如死灰;哦,请再次把我拥进你怀里,我的心最终应该在那儿破碎![7]也许熟悉这首诗的人很少,然而它的作者却正好是雪莱。

想必人人都能体会到诗中那种热烈但又不失优雅和缥缈的想象,但谁也不能体会得仔细入微,除非他也曾从梦见心上人的美梦中惊醒,随之又沐浴在南方仲夏夜馥郁的香气之中。

威利斯[8]的好诗之一(依我之见是他写过的最好的诗),无疑也是因为太短这一缺陷而未能在评论家笔下和读者心目中获得它应有的位置。

阴影在百老汇大街上延伸,天色已是薄暮朦影的傍晚,这时一位风仪秀整的女士沿街款款而行,神气活现。

她是独身一人在街头行走,但有无形的幽灵在她身边。

从容使她脚下的大街入迷,声誉令她身边的空气陶醉,一切都显得对她那么友善,全都称赞她既文雅又娇美;因为对上帝赐予她的一切,她都用心收藏,谨小慎微。

她严守着自己的天生丽质,躲着那些热情忠实的情人;因为她心中只有金钱财富,而有钱人还没来向她求婚;但沿街卖笑也可受人尊重;只要是花魁神女干这营生。

此时又走来一位漂亮姑娘,百合花般苍白,纤弱瘦小;她身边也有看不见的幽灵,要使她成为妓女沿街卖笑;她在渴望与鄙视之间独行,没人能消除她的悲愁烦恼。

慈悲不能使她求天下太平,怜悯没法使她舒展开眉头,因为当爱的祈求随风而去,她那颗女人心也付之东流!这罪孽虽被天上基督宽恕,却始终被地上的男人诅咒!威利斯已写过那么多纯粹的“社会诗”,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却难以辨认出那些“社会诗”的作者。

这首诗不仅充满了理念,而且充满了活力,同时还显露出一种真诚(一种明显的情感之真诚),而这种真诚我们在作者的其它诗中都难以寻觅。

在过去的几年中,正当那种对史诗的狂热(即那种认为诗必冗长的信念)由于自身之荒谬而逐渐在公众头脑中消失之时,我们却发现继之又出现了一个异端;这个异端因过分虚伪而令人无法长期忍受,但它在其盛行的短短几年中,已经完成了对我们诗歌创作的腐蚀,它对诗歌创作造成的危害可以说比其它有害因素加在一起造成的危害还大。

我说的这个异端就是“教诲诗”。

不管是直接断言还是间接默认,有人一直都想当然地认为:诗的基本宗旨就是论理。

据说每首诗都应该向读者灌输一种道德真谛,而且评判这首诗的价值也要凭这种道德真谛。

我们美国人特别拥护这种高见,而我们波士顿人则更进一步,已经把这种高见发展到了极端。

我们总是认为,要是仅仅为写诗而写诗并承认这就是我们的目的,那就等于承认我们的诗完全缺乏高尚和感染力。

但实际情况却是,只要我们愿意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我们立刻就会在心底发现:与这种只以诗为目的而写出的诗相比,与这种除了诗什么也不是的诗相比,与这种本身就是诗的诗相比,与这种名副其实的诗相比,天底下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更为高尚、或更为高贵的作品。

我对“理”怀着一种心底所能发出的最深的敬意,但我却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说教的方式。

为了使理生效,我宁愿限制它们。

我不愿因滥用它们而削弱其效力。

理需要的是严谨。

它不会对娇花嫩草动恻隐之心。

诗中所必须的一切正是与理毫不相干的一切。

给理戴上宝石和鲜花,只会把它弄成一种似是而非、招摇过市的怪物。

要使理产生效果,我们需要的是语言的严谨,而不是语言的华丽。

我们必须凝练,精确,言简意赅。

我们必须沉着,冷静,不动感情。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使心态尽可能地处于一种与写诗时的心态截然相反的状况。

谁要是看不出理和诗在启迪方式上的天壤之别,那他肯定是鼠目寸光。

而谁要是明知有这种差别,却偏要坚持去调和油水不容的理和诗,那他肯定就是个无可救药的理论狂。

如果把精神世界分成最一目了然的三个不同部分,我们便有了纯粹的理解力、审美力和道德感。

我让审美力居中,因为它在精神世界里正是居于这个位置。

它与左右两端都关系密切,但把它与道德感分开的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差异,所以亚里士多德毫不犹豫地把它的某些作用归于道德本身。

不过我们发现这三者的功能有非常明确的区分。

理解力关心道理,审美力让我们感知美,而道德感关注的则是责任心。

换言之,当道德感在教人以责任义务,当理解力在晓人以利弊得失,审美力却在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美——审美力向邪恶宣战只因为一个理由,那就是邪恶造成残缺,破坏均衡,并仇视一切匀称、适度、和谐的事物;一言以蔽之,只因为邪恶仇视美。

因此显而易见,一种永存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天性就是美感。

美感能使人从身边各种各样的形状、声音、色彩、气味和情趣中去感受愉悦。

而正如让百合花倒映在碧湖中,或让阿玛瑞丽丝[9]的眼睛闪耀在明镜里一样,用语言或文字再现这些形状、声音、隐彩、气味和情趣,也是愉悦的一个源泉。

但这种纯粹的再现还不是诗。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炽热,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

远方还有一处他尚未触及的东西。

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

这种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

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和标志。

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

它不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

对天国壮美之预见令我们心醉神迷,正是在这种预见的启迪下,我们才通过时问所包容的万事万物和想象之中的种种结合,竭力要去获得一份那种壮美,尽管那种美的每一个元素也许都仅仅属于来世。

于是我们借助诗(或借助最富诗歌情调的音乐),于是我们发现自己感动得流泪,于是我们哭泣——但并非像格拉维纳神父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过度喜悦,而是由于一种必然发生且难以忍受的悲哀,因为尚在这世间的我们此刻还无力完全而永久地把握住那些神圣的极乐狂喜,我们只能通过诗或音乐隐隐约约地对它们瞥上一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