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黄帝内经答案
![黄帝内经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49e9e2f61fb7360b4c65a3.png)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2010.10.28整理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选择题(一)单选题(20分,每题1分)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A、《白氏内经》B、《汉书·艺文志》C、《史记》D、《针灸甲乙经》E、《脉经》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五脏之气的充盛B、天癸的形成C、水谷的摄入D、肾气的充盛E、三焦的气化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B、本C、楯D、根E、标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阳气致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阴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A 脉B 脑C 魄门D 髓E 女子胞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的“化物”应该解释为()A、主传导糟粕B、分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D、化生营气E、以上均不是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A、耳鸣B、形寒C、手足厥冷D、面白E、腰膝痠软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A 风池B 风府C 百会D 大椎E 阳维脉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12、《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A、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C、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D、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A、筋痿B、骨痿C、脉痿D、肉痿E、痿躄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A、肠蕈B、石瘕C、石水D、鼓胀E、皮水16、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A、得炅则痛立止B、痛不可按C、按之痛止D、按之无益E、腰与背相引而痛17、《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A、气之华B、血之华C、精之华D、神之华E、色之华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精不足者”的治则是()A、滋养胃阴B、滋养肝肾C、补之以阴D、温之以气E、补之以味19、《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损者”宜采用的治疗方法是()A、行之B、收之C、通之D、益之E、温之20、《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惊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A、行之B、平之C、缓之D、散之E、润之(二)多选题(10分,每题1分)1、注释《内经》全书的作者是()A、王冰B、马莳C、李中梓D、张介宾E、高士宗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A以酒为浆B以妄为常C不妄作劳D不知持满E不时御神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一日内消长规律是()A平旦阴尽而阳受气B平旦人气生C日中阳气隆;D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E夜半而阴隆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浊阴”的走向是()A 出上窍B走五脏 C 发腠理D归六腑 E 出下窍5.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A 藏精气而不泻B 传化物而不藏C 泻而不藏D 满而不能实E 实而不能满6、《素问·痹论》指出心痹的症状是()A 烦则心下鼓B夜卧则惊C暴上气而喘D嗌干、善噫E上为引如怀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夺气”的表现为()A、目不明B、言而微C、耳聋D、四肢乏力E、终日乃复言8、《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受邪致病,微则为咳,甚则()A、为呕B、为泄C、为喘D、为痛E、为满9、《素问·热论》对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包括()A、汗法B、下法C、吐法D、泄法E、消法10、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老人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A、气血衰B、营卫之行不失其常C、肌肉枯,气涩D、五脏之气相搏E、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三、名词解释(10分,每题1分)1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内经习题汇总
![内经习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58008693968011ca2009109.png)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2、涌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阳异位(《素问·太阴阳明论》)4、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5、开鬼门,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灵枢·天年》:“以(1)为基,以(2)为楯。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3)也;阳在外,阴之(4)也。
”3、《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6)。
”4、《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7)之官,(8)出焉。
”5、《素问·咳论》:“此皆聚于(9),关于(10)”6、《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11)乃生,(12)乃成积也。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13)之,因其重而(14)之,因其衰而彰之。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15)则养神,(16)则养筋。
”9、《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17),逢热则(18)。
”10、《素问·五藏别论》:“胃者,(19)之海,(20)之大源也。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 B. 岐伯 C.黄帝和岐伯 D.古代众多医家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天癸至”的年龄是()A.八岁 B. 二七 C.二八 D.三八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的养生,人的生活起居宜()A.夜卧早起 B. 早卧早起 C.早卧晚起 D.夜卧晚起4、《灵枢·天年》指出,人在十岁左右的生理表现特征是()A.好坐 B. 好趋 C.好卧 D.好走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A.病因 B. 阴阳 C.正气 D.五脏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是指()A.痰饮水湿 B. 水谷精气 C. 精血津液 D.寒湿阴气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辛甘者,其作用是()A.涌泄 B. 发散 C. 补气 D.发热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其中“壮火”的本义是指()A.药食气味的纯阳作用 B. 相火 C. 君火 D.病理之火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A.经脉之海 B.受盛之官 C.气血之海 D.仓廪之官10、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大肠为()A.臣使之官 B.传导之官 C.中正之官 D.受盛之官11、《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十二脏的功能取决于()A.肝 B.胆 C.肾 D.心1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13、《灵枢·营卫生会》认为导致漏泄的原因是()A.外伤于风,内有瘀血 B.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C.外感风寒,内伤饮食 D.用力过度14、《灵枢·决气》指出“一气化六气”,此“一气”指的是()A.元气 B.营气 C.卫气 D.水谷精微15、《灵枢·本藏》指出,具有“奉生而周于性命”作用的是()A.五脏六府 B.营卫之气 C.血气精神 D.自然清气16、《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病因是()A.暑邪外袭 B.风热内停 C.燥邪内伤 D.寒邪外束17、《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出现“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的病理是()A.暑邪外袭 B.寒湿阻滞 C.湿热不攘 D.风邪内犯18、《素问•咳论》所言咳的传变规律是()A. 由腑及脏B. 由阳转阴C. 由脏入腑D. 由表传里19、《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冬脉所应之象为()A. 权B. 矩C. 衡D. 规20、《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汗出见湿,乃生()。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30e329866fb84ae45c8d86.png)
内经考试一、名词解释1.因势利导:因势利导的本意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而加以疏利引导的意思。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邪正斗争盛衰趋势择时治疗。
二是根据邪气性质和部位而采取措施,使邪气以便捷的途径、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以免病邪深入而过分损伤正气。
三是根据人体正气抗邪的趋势、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势,顺势引导,扶助正气。
2.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病情清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反治:又名从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针对病症假象制定的治疗原则,但从本质上说药性与疾病的性质还是相反的,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4.封藏之本: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即肾主藏精的功能,所以肾为封藏之本;又因肾能约束二便,因为肾者,胃之关也,肾开窍于二阴而司约束,故主蛰,为封藏之本。
5.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罢极,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以“罢”通熊罴之“罴”,其义为胜。
罴,即熊之雌者,耐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6.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与少阳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7.瞀瘛:瞀,指视物模糊昏花。
瘛,指手指筋脉拘急抽搐。
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8.壮火:是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如乌附之类。
9.少火:是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是一种生理之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如参归之类。
10.飧泄: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11.外内皆越:喘则肺气散失而内气越,汗出营卫散失而外气越。
最后导致气的耗散。
二、原文阐释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内经复习题
![内经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9d6f23b0b4c2e3f572763d3.png)
《内经》复习题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DA、黄帝B、岐伯C、扁鹊D、众多医家E、雷公2、《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 CA、《山海经》B、《伤寒杂病论》C、《汉书·艺文志》D、《类经》E、《诗经》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句中“本”的含义是 DA、病因B、病机C、病位D、阴阳E、症状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体现了阴阳的:CA、对立性B、可分性C、互根性D、互制性E、可转化性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发腠理”中“清阳”的含义是:EA、卫气B、宗气C、清气D、水谷精气E、七窍发挥感觉功能的清气6、《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人以五脏为本,其中肺为:CA、血之本B、生之本C、气之本D、罢极之本E、封藏之本7、据《素问·五脏别论》,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EA、女子胞B、骨C、脉D、胆E、三焦8、《素问·经脉别论》认为气血“留于四脏”可达到:AA、权衡以平B、五经并行C、府精神明D、毛脉合精E、水精四布9、《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论“四肢不用”的病因病机是:EA、肝不主筋B、肾虚骨弱C、肺热叶焦D、风寒湿痹E、脾病而四肢不得禀水谷气10、《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论“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与下列哪项最有关:CA、气血的运行B、经脉的终始C、人的寤寐D、阴阳的消长E、气血的盛衰11、《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病在心,愈在:AA、长夏B、春C、夏D、秋E、冬12、《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中“亢”是指:EA、过度相克B、过度相生C、相乘D、相侮E、盛之极13、《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三焦者”是:CA、传导之官B、州都之官C、决渎之官D、受盛之官E、中正之官14、《灵枢·决气》所论“精脱”的主症是:DA、目不明B、耳数鸣C、腰酸D、耳聋E、头晕15、《灵枢·本神》所谓“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是为了了解什么:BA、患病之因B、精神魂魄之存亡C、病者的疾苦D、病之虚实E、患者的体质16、《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夫自古通天者……皆通乎天气”句中“天气”的确切含义是:BA、自然界中的清气B、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C、自然界四时之气D、天真之气E、苍天之气17、与《素问·举痛论》“悲”所致病之病机无关的是:BA、心系急B、神无所归C、肺布叶举D、上焦不通E、荣卫不散1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症见身体踡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者,病多属:BA、风B、寒C、湿D、热E、火19、《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的“三部之气”是指:EA、上中下三焦之气B、寸关尺三部之脉气C、脏腑与经脉之气D、营气卫气与宗气E、风雨、清湿与喜怒之气20、《素问·痿论》认为,痿证的基本病机是:EA、风湿侵袭B、饮食劳倦C、思想无穷D、房劳过度E、五脏气热二、多选题1、给《素问》作注释的人物有:ABCDA、全元起B、杨上善C、王冰D、马莳E、孙思邈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阴阳概念的论述是:ABCDEA、天地之道也B、万物之纲纪C、变化之父母D、生杀之本始E、神明之府也3、《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关于心的论述是:ACDA、其华在面B、其充在皮C、神之变也D、通于夏气E、封藏之本4、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的功能特点有:ACA、藏精气而不泄也B、故实而不能满也C、故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E、此受五脏浊气5、《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阳气的生理作用为:ABCDEA、阳气者若天与日B、阳因而上卫外者也C、精则养神D、柔则养筋E、一日而主外6、据《素问·经脉别论》,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有:ABCDEA、胃B、脾C、肺D、膀胱E、肾7、《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入六腑”则见何症:CEA、不欲食B、身热C、不时卧D、腹胀E、喘呼8、据《素问·热论》,“太阴受之”的见症是:BDA、身热B、腹满C、舌干D、嗌干E、口燥9、据《素问·咳论》,“外内合邪”是指:ACA、外感寒邪B、外感热邪C、寒饮食入胃D、热饮食入胃E、外寒内热相合10、《素问·举痛论》所列举的十四种疼痛,其病机可归纳为:ABCDEA、血气痹阻B、寒热搏结C、气血虚弱D、脏气逆乱E、寒主收引11、据《素问·痹论》,导致痹证的外因主要是:ABDA、风B、寒C、热D、湿E、燥12、《素问·痿论》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EA、独取阳明B、各补其荥而通其俞C、调其虚实D、和其逆顺E、各以其时受月13、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属于五脏病机的内容是:ABCDEA、诸风掉眩B、诸湿肿满C、诸寒收引D、诸气膹郁E、诸痛痒疮14、在《灵枢·本神》中,脾气虚则表现为:ACA、四肢不用B、腹胀C、五脏不安D、经溲不利E、不欲食15、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关于“营”的论述正确的是:ACEA、清者为营B、浊者为营C、营在脉中D、营在脉外E、营出中焦16、《灵枢·百病始生》认为,“百病始生”皆生于:ACDEA、喜怒B、忧思C、风雨D、寒暑E、清湿1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的理由是:ACEA、阴气未动B、气血调和C、阳气未散D、经脉充盈E、饮食未进18、与《素问·汤液醪醴论》“神不使”中神机有关的内容是:ABDA、抗病能力B、精神活动C、病机D、治疗效应E、神气19、《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的做法是:BCDA、起居无常B、法于阴阳C、和于术数D、食饮有节E、逆于生乐20、属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季养生的内容是:ADEA、广步于庭B、使华英成秀C、收敛神气D、生而勿杀,予而勿夺E、被发缓形三、填空题1、一般认为,现存《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各( 81 )篇。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f3249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4.png)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A. 黄帝B. 岐伯C. 扁鹊D. 华佗答案:A2.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个部分?A. 素问和灵枢B. 素问和难经C. 灵枢和难经D. 素问和伤寒论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脏”?A. 心B. 肝C. 脾D. 胆答案:D4. 《黄帝内经》中“六腑”包括哪些?A.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B.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包C.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肾D.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肺答案:A5. 《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手太阴肺经B. 足厥阴肝经C. 手少阴心经D. 足少阳胆经答案:D二、填空题1.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知识。
答案:医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人文学2.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与人体的关系。
答案:春、夏、秋、冬3. 在《黄帝内经》中,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主______,肝主______,脾主______,肺主______,肾主______。
答案:喜、怒、思、悲、恐三、简答题1. 简述《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并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在人体中,阴阳五行理论被用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和治疗。
2. 《黄帝内经》如何阐述“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案:《黄帝内经》中提到“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神”则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表现。
三者相互依存,精能生气,气能养神,神能统摄精气,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经选读题库(含答案)
![内经选读题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b1bce4168884868662d643.png)
哲学部分一、名词术语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
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
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
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
麤,粗的异体字。
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
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
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
尺,尺肤部。
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A、阳生阴长B、阳杀阴藏C、阴静阳躁D、阳化气,阴成形E、水为阴,火为阳(C)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以上均不是(B)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A、通B、泄C、发热D、发泄E、发散(B)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E、寒伤气(D)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E、寒伤气(C)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A、病因B、病机C、正气D、病性E、阴阳(E)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B)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C)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A、水谷之精气B、天地之精气C、真元之气D、药食之气E、正气(C)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A、固表发汗B、发散属阳C、宣通肺气D、补虚E、涌泄属阴(B)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C)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A)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D)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B)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B)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卫气(E)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C)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A)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精血津液E、卫气(D)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A、上下B、左右C、水火D、血气E、男女(C)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A、阴阳离决B、脾气内绝C、邪气壅盛D、阴阳竭绝E、正气亡失(B)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A、肝B、心C、脾D、肺E、肾(C)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
![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599a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3.png)
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请简述《内经》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根本经典。
其包括《黄帝内经》和《难经》两部分,涵盖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诊断与治疗原则等方面。
《内经》通过系统论述人体运行规律和健康的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医诊疗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内经》中的“阴阳”概念是什么意思?它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内经》中的“阴阳”是指宇宙万物存在的两个相对和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阳相对而非绝对,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在中医学中,“阴阳”既是理论基础,也是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思想。
通过阴阳的平衡与调整,可以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3. 简述《内经》中“五行”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答:《内经》中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
这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表达了事物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学中,“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中,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变化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名词解释1. 请解释“气”的概念在《内经》中的含义。
答:在《内经》中,“气”是指宇宙间存在的一种客观物质形态,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包括天地间的自然气体和人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精气、营气、阴阳气等。
《内经》中强调气的运动和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气”在人体内部运行的理论基础。
2. “脏腑”是指什么?它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什么关系?答:在中医学中,“脏腑”是指人体内部的器官系统。
脏腑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它们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内经》中将脏腑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脏腑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观察和分析脏腑的功能变化,可以辅助中医诊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论述题按题目中要求,本节不提供小节标题。
《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是一份以题目形式呈现的试题和答案汇编。
内经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内经考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09f31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8.png)
内经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内经的成书年代大概是什么时候呀?()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唐宋时期答案:A。
解析: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活跃,为内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以下哪一个不是内经的理论体系核心内容?()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经络学说D.佛学思想答案:D。
解析:内经的理论体系核心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佛学思想不属于内经的理论体系。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内经中提到的养生方法包括哪些呢?()A.法于阴阳B.和于术数C.食饮有节D.起居有常答案:ABCD。
解析:内经中提到了很多养生方法,法于阴阳就是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和于术数是指运用合适的养生方法;食饮有节是饮食要有节制;起居有常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2.关于内经中的经络,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B.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C.经络与脏腑有密切联系D.经络只存在于体表答案:ABC。
解析: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经络贯穿人体内外,并不只存在于体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
阴阳对立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等;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比如没有上就没有下;阴阳消长是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如四季的寒暑交替;阴阳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像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2.请说说内经中五行学说在人体脏腑中的应用。
答案:五行学说在人体脏腑中的应用是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木生火,肝能助心;火生土,心能温脾;土生金,脾能养肺;金生水,肺能滋肾;水生木,肾能润肝。
同时,五行之间还存在相克关系,木克土,肝能制约脾等,通过这种相生相克关系维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平衡。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目及答案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dd8fc9bceb19e8b8f6ba5e.png)
二、名词解释1、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总原则,本质的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
“和于术数”的意思就是说要符合术数。
术数就是方法,技术,方法和技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和于术数”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和”字。
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寿,最重要还是“和”,跟大自然和,跟社会和,跟别人和,跟自己身体心理和,跟自己的形体与精神和。
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2、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形,指形体。
神,指精神。
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天癸肾中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5、飧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
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6、壮火、少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
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
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
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7、濡泄濡泄,病名。
指湿盛伤脾的泄泻。
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
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
8、七损八益针对房事交合中对人体有害的七种做法,古人又提出了房室生活中对人体有益的八种做法,即“八益”,是指:“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窃气,七曰寺(待)赢,八曰定顷(倾)。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题库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718ab78f5acfa1c7ab00ccb0.png)
读经典,做临床第一阶段考核试题题库一、笔试第一部分名词解释(共出5题,每题3分,占总分数15%)1、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2、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3、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4、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
包括痿证和厥证。
5、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6、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
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
7、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8、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
9、五疫:木火土金水五种感受天时不正之气发生的急性传染病。
10、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11、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
端络,理出头绪。
12、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13、治节:治理调节。
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14、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5、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6、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17、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
18、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
遊溢,浮游淫溢之意。
精气,即饮之精气。
19、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20、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2、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23、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4、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谓虚邪贼风遇到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20b96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d.png)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组成部分?A. 素问B. 灵枢C. 伤寒论D. 难经答案:C2.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下哪个不是五脏之一?A. 心B. 肝C. 脾D. 胆答案:D3.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四气调神大论”是指哪四气?A. 春、夏、秋、冬B. 风、寒、暑、湿C. 酸、苦、甘、辛D. 喜、怒、忧、思答案:A#### 二、填空题1.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________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气候变化2. 在《黄帝内经》中,五脏分别对应五行中的________、木、火、土、水。
答案:金3.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________的平衡密切相关。
答案:阴阳#### 三、简答题1. 简述《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答案:《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是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统一力量,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万物。
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在人体中,阴阳五行对应五脏六腑,通过调和阴阳五行,可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2. 解释《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预防医学的重要理念,意指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干预和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概念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整情志等方法,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 四、论述题1. 论述《黄帝内经》中关于“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答案:在《黄帝内经》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4ebfe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f.png)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
气喘息息喝喝有声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22.嫃胀:胸膈胀满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
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内伤多虚证,道,规律。
29.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接不解,阴精被夺,阴不制阳而阳邪亢胜的一种危重病候30.行痹:风邪偏胜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31.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痹症32.著痹:湿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或麻木不仁为特点的痹症33.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指气的性能。
内经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内经期末考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e646f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c.png)
内经期末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
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A2. 《黄帝内经》中“内经”的含义是()。
A. 内部经典B. 内治经典C. 内服经典D. 内修经典答案:A3.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4. 《黄帝内经》中“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5. 《黄帝内经》中“脏腑”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6. 《黄帝内经》中“经络”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B7. 《黄帝内经》中“病因”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8. 《黄帝内经》中“病机”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9.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10. 《黄帝内经》中“养生”的概念最早见于()。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包括()。
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病因病机D. 诊法治则E. 养生保健答案:ABCDE12. 《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A. 阴阳对立B. 阴阳互根C. 阴阳消长D. 阴阳转化E. 阴阳平衡答案:ABCDE13. 《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A. 五行相生B. 五行相克C. 五行相乘D. 五行相侮E. 五行制化答案:ABCDE14. 《黄帝内经》中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黄帝内经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黄帝内经选读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08983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a.png)
黄帝内经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五行
2. 阴阳
3. 脏腑
4. 经络
5. 精气神
6. 四气调神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黄帝内经》中对“气”的分类及其功能。
2. 描述《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的基本理念。
3. 解释“五脏六腑”在《黄帝内经》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4. 阐述《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论述《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有节”的养生原则,并结合现代生活实践进行分析。
2. 根据《黄帝内经》的“情志内伤”理论,论述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调节方法。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可能的病因,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提出相应的调理建议。
案例:某中年男性,长期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最近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五、附加题(10分)
《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结合自身理解,谈谈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现代健康管理中。
内经选读题库(含问题详解)
![内经选读题库(含问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88baea00740be1e640e9a28.png)
哲学部分一、名词术语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
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
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
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
麤,粗的异体字。
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
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
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
尺,尺肤部。
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A、阳生阴长B、阳杀阴藏C、阴静阳躁D、阳化气,阴成形E、水为阴,火为阳(C)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以上均不是(B)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A、通B、泄C、发热D、发泄E、发散(B)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E、寒伤气(D)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E、寒伤气(C)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A、病因B、病机C、正气D、病性E、阴阳(E)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B)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C)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A、水谷之精气B、天地之精气C、真元之气D、药食之气E、正气(C)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A、固表发汗B、发散属阳C、宣通肺气D、补虚E、涌泄属阴(B)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C)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A)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D)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B)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B)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卫气(E)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C)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A)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精血津液E、卫气(D)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A、上下B、左右C、水火D、血气E、男女(C)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A、阴阳离决B、脾气绝C、邪气壅盛D、阴阳竭绝E、正气亡失(B)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A、肝B、心C、脾D、肺E、肾(C)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皇帝内经论述题
![皇帝内经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254632e55fbfc77da269b1ce.png)
皇帝内经论述题1.《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包括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意义,强调整体观念,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
《内经》的整体观,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是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所以当外界条件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时,就会使人得病。
从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中医学才提出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
人不仅受自然的制约,也能适应自然。
如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
更进一步,《内经》还提出了“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思想。
这就不仅是消极适应自然,而要积极地驾驭自然。
正是基于人能适应自然的认识,《内经》才合理地导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内经》指出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内部脏腑,体表毫毛,五官九窍等,通过经络,互相协调地联系在一起。
脏腑间有特定络属,脏腑在体内各有所主,在体表各有开窍。
正因为有这种联系,所以局部可影响全身,体表就能反映内脏。
根据整体观的这一原则,《内经》才说:“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知里”。
由此,才形成了中医学四诊合参的诊断学内容。
? 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内经》在形神关系方面有极为丰富的论述。
一方面认为形体决定情志精神,“心藏神”、“肝藏魂”。
正因为形决定神,所以脏腑有病时就会出现精神情志的变化。
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有余则笑不休,心不足则悲”。
另一方面,精神情志也会反作用于脏腑机能。
如“怒伤肝”、“喜伤心”。
再一方面,因情志之间有规律地互相作用,所以调节情志的太过或不及,就可使人从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
如“喜胜忧”、“悲胜怒”等等。
正是从这一整体观原则,中医学才得出了七情病因学和情志疗法。
这些内容在心理卫生学和精神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 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因此,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有极重要的影响。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7b19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9.png)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一些重点名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部经典著作。
1. 阴阳:阴阳是《内经》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世界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阴阳不仅限于生命体,也包括了天地、人事、气候等许多领域。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人体内,阴阳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之一。
2. 气血:气血是《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是日常活动中的能量来源,“通则不痛”即是指气的畅通;血是维持身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它滋养全身各个组织。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认为,通过调整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五脏:五脏是《内经》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分别为肺、肾、肝、心、脾。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脏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身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五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通过调节五脏功能来治疗疾病也是中医的常见方法。
4. 经络:经络是《内经》中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人体内的穴位和脉络系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循环,也决定了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中医常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以调节经络的功能。
5. 五行: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
《内经》中也有涉及到五行的内容。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平衡。
中医养生中常根据五行理论来进行调养,以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重点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与人体生命运行的智慧。
黄帝内经答案详解
![黄帝内经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d2bda3655270722192ef755.png)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2010.10.28整理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选择题(一)单选题(20分,每题1分)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A、《白氏内经》B、《汉书·艺文志》C、《史记》D、《针灸甲乙经》E、《脉经》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五脏之气的充盛B、天癸的形成C、水谷的摄入D、肾气的充盛E、三焦的气化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B、本C、楯D、根E、标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阳气致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阴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A 脉B 脑C 魄门D 髓E 女子胞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的“化物”应该解释为()A、主传导糟粕B、分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D、化生营气E、以上均不是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A、耳鸣B、形寒C、手足厥冷D、面白E、腰膝痠软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A 风池B 风府C 百会D 大椎E 阳维脉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12、《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A、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C、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D、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A、筋痿B、骨痿C、脉痿D、肉痿E、痿躄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A、肠蕈B、石瘕C、石水D、鼓胀E、皮水16、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A、得炅则痛立止B、痛不可按C、按之痛止D、按之无益E、腰与背相引而痛17、《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A、气之华B、血之华C、精之华D、神之华E、色之华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精不足者”的治则是()A、滋养胃阴B、滋养肝肾C、补之以阴D、温之以气E、补之以味19、《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损者”宜采用的治疗方法是()A、行之B、收之C、通之D、益之E、温之20、《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惊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A、行之B、平之C、缓之D、散之E、润之(二)多选题(10分,每题1分)1、注释《内经》全书的作者是()A、王冰B、马莳C、李中梓D、张介宾E、高士宗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A以酒为浆B以妄为常C不妄作劳D不知持满E不时御神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一日内消长规律是()A平旦阴尽而阳受气B平旦人气生C日中阳气隆;D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E夜半而阴隆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浊阴”的走向是()A 出上窍B走五脏 C 发腠理D归六腑 E 出下窍5.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A 藏精气而不泻B 传化物而不藏C 泻而不藏D 满而不能实E 实而不能满6、《素问·痹论》指出心痹的症状是()A 烦则心下鼓B夜卧则惊C暴上气而喘D嗌干、善噫E上为引如怀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夺气”的表现为()A、目不明B、言而微C、耳聋D、四肢乏力E、终日乃复言8、《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受邪致病,微则为咳,甚则()A、为呕B、为泄C、为喘D、为痛E、为满9、《素问·热论》对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包括()A、汗法B、下法C、吐法D、泄法E、消法10、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老人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A、气血衰B、营卫之行不失其常C、肌肉枯,气涩D、五脏之气相搏E、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三、名词解释(10分,每题1分)1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
气喘息息喝喝有声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22.嫃胀:胸膈胀满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
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内伤多虚证,道,规律。
29.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接不解,阴精被夺,阴不制阳而阳邪亢胜的一种危重病候30.行痹:风邪偏胜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31.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痹症32.着痹:湿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或麻木不仁为特点的痹症33.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指气的性能。
水谷精微中之清气清纯柔和其性柔顺故为营水谷精微中之悍气剽悍滑利其性刚悍故为卫34.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手太阴主营气循行足太阳主卫气循行营气循行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手太阴卫气循行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足太阳1.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原则:顺应外界四时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方法:①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调养身心②和于术数锻炼身体保精养神③食饮有节五味和调滋养气血④起居有常按时作息睡眠充足怡养神气⑤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养形气2.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优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肾主藏的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功能及形体盛衰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之本,但肾之先天之精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方能源泉不断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依赖相互为用。
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养后天治疗原则来源于此。
3.人体阳气的作用:①气化温阳作用人之阳气温养脏腑经脉,化生和温运精气血津液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②卫外御邪功能央企具有固护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病理的七个方面:阳亢阴竭导致煎厥阳气上逆导致薄厥阳气偏阻导致偏枯阳气阻遏导致痤痱查皮阳热蓄积导致疔疮阳虚邪恋诸病丛生人体阳气蓄积所致病证4.治病必求于本: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①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②在病因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③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④从病机上,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⑤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要疾病发生的本质就是人体阴阳是去了相对协调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必须从阴阳入手5.外感邪气的致病特点。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体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
阴精不断化气以充实体表的阳气成为阳气的物质基础而体表的阳气有固密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内守而不妄泄。
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概括7.外感邪气的发病特点。
发病迅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8.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阴阳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纲领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通过察色按脉问所苦视喘息听音声等,以阴阳为纲诊断疾病既可把我病情又抓住疾病的本质。
9.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揭示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
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调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
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10.脏腑藏泻理论的运用:脏腑藏泻理论为临床辨治脏腑疾病提供了依据脏病多精气不足的虚证腑病多传导迟滞的实证。
脏病多用补发腑病多用泻法。
11.水肿的治则治法。
总治则: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具体治法:①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以祛除水邪②缪刺其处即用针刺之法使经络疏通以祛除水邪③微动四极即轻微活动四肢以疏调气血振奋阳气④温衣即添衣保暖以保护阳气有利于消散水饮之邪体现了扶正祛邪的思想12.诊法常以平旦。
平旦阳气由阴从阳,人刚醒寤尚未劳作阴气未动阳气未散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此时诊脉能真实地反映脏腑经络气血盛衰状态。
诊病时应排除非疾病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以获取准确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13.脉以胃气为本。
脉气源于胃气脉气依赖于胃气的供养胃气充足则脏腑气血旺盛在脉象上则反映出有胃气的脉象反之胃气衰败则脏腑气血虚衰甚至竭绝脉象则显见藏真之气独现的真脏脉。
14.五实证五虚证的转机。
若身汗得后利则提示表实已解里实已除故病可好转。
五虚证预后转机之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复原化源充足外在表现即浆粥入胃泄注止实证治疗当以发汗攻下为主以驱邪外出虚证的治疗当以补益五脏精气为主尤其要重视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15.阳道实,阴道虚。
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以自然界而言,凡事物居于阳者具有刚悍充实向外的特点凡事物居于阴者具有柔弱不足内向的特点。
外感邪气伤阳分传于阳腑故阳经阳腑之病多热多实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先伤阴分,病发于内,脏气受损,故阴经脏之病,多寒多虚。
以脾胃言之,脾为阴藏,其病多虚;胃腑为阳其病多实。
阳明胃经之病津液易伤病多从燥化热化故以实证为多见16.不同性质邪气损伤人体不同部位。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往往上部先受到侵袭17.脾病而四肢不用。
由于脾胃经脉表里关系密切故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病指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将通过胃腐熟消化而产生的水谷精气传输至四肢。
以致四肢失于充养日久痿而不用18.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正邪盛衰。
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人体正邪盛衰,若寒束体表,正气强邪气盛,邪正交争,热甚而正未衰,预后良好故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病病邪内传伤及脏腑气血邪盛正衰则预后较差1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发病学说。
从整体观触发,揭示了咳虽为肺的病变但其他脏腑功能失常,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
因为肺主气,受百脉朝会,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
如脾虚生痰肝火上冲。
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20.咳的病因病机。
①外有风寒所伤:因肺与皮毛相合故风寒之邪袭表从其合而内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致咳②内有寒饮停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寒凉饮食入胃导致中焦寒寒气循手太阴肺经上入于肺中,导致肺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内寒邪并聚于肺,则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生咳嗽21.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观点。
原文指出咳虽与五脏六腑相关但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外邪伤人或从皮毛而入内舍其合或从口鼻直接伤肺致使肺失宣降而咳。
若久咳不已,影响三焦气机,水液内聚,积多成痰称饮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则咳多涕唾面浮肿而气逆22.营卫之气与痹症的关系。
营卫之气由水谷所化营气精专而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之间温煦肓膜布散于胸膜故营卫失常则奏理皮肤疏松静脉涩滞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温煦若此时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则发尾痹症。
痹症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侵袭也有营卫气血失调。
23.“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
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
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六淫病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
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