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
焦虑
焦虑 (2013-05-01 07:29:19)转载▼自我只要察觉真实的或潜在的危险便会引起焦虑,在焦虑产生之后,又会动员防御机制(见心理防御机制)来斗争或躲避。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在出生时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
弗洛伊德把这种体验称为出生创伤,因为这时的婴儿从一个非常安全与满足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对需要的满足很少能预知的环境。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
焦虑的功能是对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就会碰到危险。
既然焦虑是令人不快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去降低焦虑,即我们将努力去消除那些引起焦虑的思想或行动。
弗洛伊德区分出三种类型的焦虑:现实性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地、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某些必要的行动就可以从客观上解决焦虑,例如离开一幢着火的建筑物。
精神症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引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或她遭受惩罚的事情的一种恐惧。
也许强奸就是一个例证。
通常这种恐惧会转变成野兽般的恐惧。
道德性焦虑,是害怕个人可能会做违背超我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内疚。
例如,如果一个人已经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么失败就会使它产生道德上的焦虑。
因而,焦虑通过促使我们避免环境中使人感到威胁的经验,抑制本我的冲动,根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行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我们的行为。
显然,自我具有的最重要的职能是避免和降低焦虑。
除了反精神宣泄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供自我在与焦虑作斗争是使用。
这些方法统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害怕一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矛盾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对焦虑问题的研究有较大影响。
儿童不但对真实的狗,而且对与狗有联系的客体或情境也会因泛化作用而引起焦虑反应。
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探索潜意识来揭示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我们意识不到的思想、欲望和记忆。
这些潜意识内容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往往被我们自己所忽视。
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潜意识,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是“性欲”,他认为性欲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包括对性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追求。
他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分别代表个体的本能力量、自我意识和道德约束。
这三个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即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和焦虑时,采取的一些心理策略来保护自己。
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否认等,它们帮助我们避免面对痛苦和不安。
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内心世界的工具。
通过探索潜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动机,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精神分析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而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重要的突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然而,我们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探索潜意识来揭示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我们意识不到的思想、欲望和记忆。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学派简述一、精神三种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幻想、欲望、判断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
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
二、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在监督、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分区的观点:前意识、意识和潜意识。
结构观点:本我(快乐原则、生物需要)、自我(现实原则、存储经验应对现实)、超我(道德原则、良心和道德标准)。
动力学观点:力必多,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种族延续)和营养本能(个体保存)的复合体。
发展观点:口欲期(0-1),肛欲期(1-3)、生殖器期(3-5)、潜伏期(5-12)、生殖期(12岁以后)。
适应观点:变相宣泄——本我变换方式的表达(梦、口误、洗手、咬指甲);自我防御——焦虑(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是自我承受本我压力、又要顾及现实要求时,所使用的调节手段,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自我防御机制的理论,这些机制是人们在面对不同压力和焦虑时普遍使用的心理防御方式。
以下是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详细解读。
1. 否认(denial):这是最原始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个体拒绝接受现实的存在。
当人们面对令他们感到不安或无法接受的事实时,他们可能否认或忽视这个事实,以避免焦虑和痛苦。
2. 重复(repression):这是另一种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将令他们不舒服或不适宜的记忆或想法压抑到潜意识中。
这种机制能暂时减轻焦虑和压力,但也可能导致压抑的情绪和冲突在心理上蓄积了很长时间。
3. 投射(projection):这是一种将自己的不愉快情绪或不适感转嫁给他人的机制。
个体将自己内在的无意识欲望、冲突或恐惧感项目到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不适。
投射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问题和冲突。
4.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个体用合理的解释或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真实动机或行为,以减轻内疚感或羞耻感。
这种机制可以保护个体自尊心,但也可能导致自欺欺人或对现实负责的逃避。
5.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这是一种将令人不安的欲望或冲突转化为相反的行为或情感的机制。
当个体无法接受自己的真实欲望或情感时,他们会采取与之相反的态度、情感或行为来掩饰真实的冲突感。
6. 退隐(withdrawal):这是一种通过逃避现实或退缩来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机制。
个体可能转向幻想、沉迷于幼稚或消极的行为,以逃避现实的困境和冲突。
9. 固着(fixation):这种机制发生在个体在一些发展阶段上停滞不前,无法顺利转移到下一个阶段的情况下。
固定在一些特定的发展阶段上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求或回避冲突,但也可能导致成长和健康发展上的问题。
10. 离散(displacement):这是一种将情绪或冲突从一个对象或目标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目标上的机制。
个体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无法面对真正的问题或情感,而将这些情感转移到其他无辜的对象上。
焦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焦虑的定义以及焦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引用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对焦虑的定义,即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弗洛伊德对焦虑的阐述
弗洛伊德对焦虑的阐述弗洛伊德对焦虑的阐述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想象一下,当你准备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面试,心里那个小剧场就开始上演了:焦虑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弗洛伊德说,这种焦虑就像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总是闯入我们的脑海。
说白了,焦虑就是我们内心矛盾的反映,它在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可能有点复杂。
哎,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感觉?本来是轻松愉快的事情,结果心里却像有只小猴子在捣乱。
弗洛伊德说,这种小猴子其实是潜意识在作祟。
他认为,焦虑常常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些不愿面对的情绪或冲突。
想象一下,你心里藏着个秘密,老想着这事儿,如果不处理,焦虑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扑面而来,简直让人无所适从。
比如,有人可能对未来感到不安,心里想着“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这时候,焦虑就开始在心里发酵,像豆芽一样疯长。
弗洛伊德把这叫做“现实焦虑”,说白了,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担忧。
他的意思是,这种焦虑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对生活的一种警觉。
人生总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感觉让我们心里毛毛的。
然后还有一种叫“神经焦虑”,听起来就高大上。
其实就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一些冲突,比如性欲和道德之间的斗争。
就像吃了顿大餐,心里明明知道该减肥,但嘴巴却忍不住想吃东西。
这种内心的拉锯战可真是让人痛苦。
焦虑的来源就是我们对自己欲望的压抑,越压越紧,最后反而爆炸。
再说说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到的这玩意儿简直是焦虑的“保护伞”。
想想看,人们为了抵挡焦虑,往往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方法。
比如,有些人会选择“否认”,心里明明焦虑得不行,结果却说:“没事,我很好。
”这就像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傻傻地在那儿装无辜。
焦虑就像个潜伏在角落里的小妖怪,越是不承认,越是会在你心里捣乱。
说到这里,咱们也得提提“压抑”这事。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把那些痛苦的记忆或情绪强行锁在心里的方法,乍一听好像挺高效,但其实这就像把火种藏在枯草里,总有一天会引发火灾。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3, 13(9), 3617-362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23.13945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徐星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8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1日摘要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三部分人格结构”说,该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诸多启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与超我共同构成,但三者关系不和谐、不协调、不平衡、不统一时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适度接纳“本我”、积极把握“自我”、合理发展“超我”。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The Enlightenment of Freud’s Personality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Xingyue Xu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Aug. 2nd , 2023; accepted: Aug. 23rd , 2023; published: Aug. 31st , 2023AbstractThe famous psychoanalyst Sigmund Freud onc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hree part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ory, whose theory has many inspira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eud believed that a person’s personality is composed of Id, Ego, and Superego. However, w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s disharmonious, uncoordinated, imbalanced, or incon-徐星月sistent, it can harm an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m to moderately accept the “Id”, actively grasp the “Ego”, and reasonably develop the “superego”.KeywordsFreud, Personality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但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加剧,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健康人格也需加强重视。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述评
2009年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9 第25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5 No.1————————————————————————— 收稿日期:2009-01-05作者简介:刘海宁(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级应用心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36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述评刘海宁(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和深入。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主要创见是,将动力生理学引入到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领域,形成一种全新的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把焦虑的成因归于个体的心理冲突,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其晚期认识到自我对焦虑产生的影响,但未真正揭示焦虑产生背后的发生机制,这是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重大局限,有待修正补充。
关键词:弗洛伊德;焦虑观;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1-0036-02人类对焦虑的研究历史悠久,而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流派。
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和深入。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十分深刻,但也存在诸如并未真正揭示焦虑产生背后的发生机制等重大局限。
一、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主要创见 对弗洛伊德学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布吕克是当时杰出的生理学家,他认为生命体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学的规律。
弗洛伊德将这种动力生理学发展到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加以总结,形成一种全新的、富有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之推广到哲学、宗教、文化等领域,形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焦虑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
它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变态和精神病理论的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比较重要的见解,主要来自后期研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结构
(1)意识 (2)个体潜意识 (3)集体潜意识(种族潜意识)
是指潜意识心灵中反应着人类自古以来的普遍经验的部分。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 原型:是指对某种特定经验作出情绪反应的遗传倾向。 ①人格面具(Persona):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盖真我的假 象。 ②阿尼玛(anima):是指男人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 ③阿尼姆斯(animus):是指女人身上所具有的男性特质。 ④阴影(shadow阴暗自我) ⑤自性(self自身、自我)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
(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 ----无意识,特别是潜意识
主张人的心理有三个层次: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潜意识: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 入意识中的经验 前意识:指意识中可召回的部 分,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 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 即失的心理现象。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简介(Adler,1870-1937)
主要著作:《神经症的性格》(1912) 《器官缺失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中文译名《自卑与 超越》)。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二)个体心理学体系
3、焦虑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1)早期--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里比 多转变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 (2)晚期--自我是焦虑的根源 焦虑的类型:
现实性焦虑:指处于该现实情境中,任何人都会 自然而然地产生地焦虑。 神经性焦虑:指某种状况所产生的一些未免过分 的焦虑。 道德性焦虑:指因恐惧某些违反自我理想和道德 标准的事将会受到惩罚而产生的焦虑。
张爱玲创作中的弗洛伊德阐释
2016.12曹七巧是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历来中国文学评论界对她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更不乏傅雷等的大家。
有的人从道德的角度批判曹七巧对宗法父权制度的反抗,有的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揭示曹七巧悲惨的命运,但更多的人是把曹七巧当成一个性变态的典型在研究,这些研究当然有它们助益的成份和价值,但这些研究好像都未从深层的心理层次探究七巧的灵魂。
笔者认为,曹七巧弗洛伊德式的焦虑症才是她一生苦痛的根源。
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证明张爱玲的创作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间的直接关联,但从张氏的绝大多数作品中又的确可以窥探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式的痕迹。
其中较为明显的有《心经》中演绎的弗洛伊德式的“恋父情结”,《十八春》中顾曼桢与沈世钧的爱情发潜意识,还有《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白日梦”式的内心独白等等。
据此,我们可以断言具有深厚西学功底的张氏一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且她在写《金锁记》时也不例外。
一.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一)焦虑理论的基本观点弗洛伊德曾说:“无论如何,有一件事实是无可怀疑的,即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最重要的问题之核心。
我们只能猜中、破解这个难题的哑谜,便可明了我们全部的心理生活。
”[1]可见,除了大众熟知的潜意识,焦虑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概念。
弗洛伊德从能量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焦虑不过是被压抑的力比多,任何压抑本能冲动满足的方式都可能产生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当无意识的内容受到压抑时,焦虑简直是一种通用的钱币,可用为一切情感的兑换品。
”[2]在后期的焦虑理论中,弗洛伊德又从自己创造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学说中发展了焦虑信号说,认为焦虑是在遇到真实或潜在的危险时自我知觉后发出的信号,并引起内心的御防机制帮助自我脱离险境。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是信号的知觉者和感受者,所以焦虑的根源在于自我,而非本我。
焦虑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情感体验。
这是因为人体多余的利比多经常突然而至并要求得到满足,而自我又因太过弱小无以应付并造成过多的利比多压抑本能,从而令自我感到创伤。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希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个影响了20世纪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学者。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7年,弗洛伊德作为神经病理学家,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20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child guidance movement)的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
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以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心灵的构成。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
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
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
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无论什么心理过程,只要假设其影响的存在,但是又无法觉察时,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潜意识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
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核心的观点,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2)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go)。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
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是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
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
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
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
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
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
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
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
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
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
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
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
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
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应之后,而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去解释主观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还论述了焦虑的原型,即个体出生时候的种种体验和反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张昱教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后来修正古典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以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所有的人当中;不管修正的程度如何;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否则;就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了..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4.图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
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
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潜意识正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
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
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
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
前意识
一、定义: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二者的 中介环节。 二、前意识具有过渡的性质: 1、前意识接近意识,虽尚非意识,但已经具备 了转为意识的可能。 2、前意识又与潜意识相联系,是潜意识的衍生 物。 这就说明前意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有意识的知 觉,二是潜意识。
三、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审查作用,将危险 性和破坏性不大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放过关 卡,将危险性和破坏性大的内容挡在关卡 之外,并对其保持警惕。 四、前意识的发生发展:弗洛伊得认为新生 儿的前意识几乎是不存在的,到了3岁,意 识更为广泛和敏锐,前意识所包括的由世 界中大的经验绘制而来的记忆痕迹数量快 速增加,在这种意义上,前意识扩大了。 而且,还获得了来自潜意识的某些内容。
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格结构的这三个部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都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我代表着重要的、 不容忽视的生理方面。然而,在社会中要 与他人和平共处,就必须对本我进行束缚 和压抑。同时,太强大的超我也可能阻止 基本生理需求的表达。因此,弗洛伊得认 为,自我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够应对本我 的驱策、超我的谴责以及现实的限制。
(二)代表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析》(1900年) 《性学三论》(1905年) 《日常生活的病理心理学》(1905年)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年) 《论无意识》 (1915) 《精神分析引论》(1910年) 《超越唯乐原则》(1920年) 《自我和伊底》(1923年) 《焦虑问题》 (1926) 《文明及其缺陷》(1930)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心理发展的动力状态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心理或人格的结构系 统是弗洛伊得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特 征。 1.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这个系统的 运动、变化和发展需要有能量,这个能量 是来自人格系统的内部,驱使、操纵人格 系统的能就叫做心理能。一个人的本质和 行为,取决于能量在其心理结构系统中的 分布情况 2.一切作用于人格结构的能都来自本能,本 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心理结构系 统的动力基础。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弗洛伊德在其临近晚年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一、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1.本我。
本我又称伊底,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2.自我。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同时要受三个主人的支使,也受着三种不同危险的威胁。
这三个主人分别是外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种危险便分别来自外界、来自本我和来自超我的严厉性。
一旦自我难以平衡来自三方的危险,人本身就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
1.焦虑。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真实性焦虑是对外界危险的知觉反应,往往和逃避反射相结合,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表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事情。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1)“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
这是一种生物冲动,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
它属潜意识范围,按照快感原则,要求满足原始本能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延续个体和种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活本能”,或者称为里比都。
他还认为人类除有“生活本能”外,还有一种项亡本能”。
它包括“自我毁灭”、破坏性、侵略性等冲动。
本我包括人的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
由于译名不同,它又被称为“意底”或“伊德”。
它属于潜意识范围,不受理性、道德、法律和各种社会习惯的约束。
如果仕它自由泛滥,就可能造成危害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后果。
(2)“自我”,这是人格结构的表层。
它是现实化了的本能。
婴儿最初只有“本我”。
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懂得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满足“本我”的要久于是形成了“自我”。
本能始终是为了要达到追求快乐的目的,但是通过它的教师——必然性的教育,使它接受了事实的原则。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这个原则说到底也是以快乐为目的的,不过由于考虑到事实,是被延续和减轻了的快乐,“自我”是保护个人的精神调节因素,它控制“本我”,以免本能肆元忌惮,造成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不可遏制的欲念,“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谋远虑。
1(3)“超我”,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人格结构中的——个组成部分。
“本我”所遵循的是快感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时,发现许多病人由于自己违反了社会道德而深感内疚,甚至有一种犯罪感。
可见在他们的人格结构中有“超我”的部分。
这是人和动物不同之处。
动物有本能。
在和环境的接触中,也多少发展了“自我”。
但“超我”却是人类所特有的。
“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常所谓的“良心”,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
儿童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逐步有了明辨是非的道德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父母生活,留下一个沉淀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因此 ,焦虑作为研究对象, 学上也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 ,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 长 期活跃 于心 理学 、哲 学等领 域之 中。其 中 ,关 的高峰使理性 主义发挥得淋 漓尽致 。在这 一时期 , 于焦虑的心理学取向研究中,精神分析是最早研 科学 的 实证 主义思 维方 式和 哲学 的思辨 精 神是两
因此 ,无 意 识 和意 识 之 间 没 有不 可逾 越 的鸿 沟 , 经 病 的 问题 上 占有 一 个非 常 重要 的位 置 。 根 据 ”
只是 意识采 取 迂 回 的方式 满 足 自身 的欲 望 ,遵 循 弗 洛伊 德的理论 可 知 ,症候 的意义 在于逃 避焦虑 , 现 实 的原则 。正 因为 如此 ,本 能 冲动和 欲 望有 可 即逃避 由焦 虑带来 的痛 苦 。因此 ,症候 之所 以形 能 迫 于现实 的压力 而 不得 不延 迟 满 足甚 至 根本 得 成 ,是 无意 识 和 意识 两 种力 量对 抗 ,最 终 妥协 以 不 到满 足 。弗 洛伊 德 认 为神经 症 性焦 虑 与本 能 冲 后 达 到平衡 的结果 ,是 为 了维持 机体 平 衡 的最佳 动 的不 充分 表 达与 满 足有 关 ,即焦 虑与 冲动 的被 选择 ,也是无意识 冲动的替代满足 。由此可见 , 压 抑有 关 。这种 压 抑 与焦 虑之 间的关 系 是一 种 必 症候 亦满 足逃避 痛苦 、追求 快乐 的原则 。
焦虑不仅没有 自我保存的功能 ,而且会对个体的 客观性焦虑 的强度过强时,它不仅失去 了对危险 理智决策过程 造成消极 影响 ,在遇 到危险情境 时 。 情境的预警作用 ,而且会干扰个体做出有效的行
神经 性 焦虑 和客 观性 焦虑不 同 ,它几 乎与 外 为 。这 与现 代 的焦虑 理论 是一 致 的 ,同时 ,也蕴 界危险全无关 系 。弗洛 伊德 的早期 焦虑理论认 为 , 含 了对焦 虑进行量化 研究 的可 能性与必要 性。 神经性 焦虑 源 自被压 抑 的本 能 冲动 或本我 对 自我 其 次 ,弗洛 伊德 提 出的焦 虑 的无对 象性 ,即
弗洛 伊 德将 焦 虑分 为 三种 :客观性 焦 虑 、神
7
・
理 论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5 1 期 2 1 年第 7 00 期 总第 76 7页
经性焦 虑和道德性 焦虑 。
性 焦虑一样 ,道德性 焦 虑 的根源 也存在 于人 格结
客 观性 焦虑 又称 真实 的焦 虑 ,是对 于外界 危 构 之 中 ,并且人 不 可 能用逃 避 的方式 去摆脱 这种 险或 意料 中伤害 的直 觉反 应 ,它和 逃避 、防御 相 内疚 的感 觉 。这 种焦 虑 纯 属 心理 结 构 内的 冲突 ,
但对本能冲动如何转化为焦虑情绪没有明确 的论 用为一切情感的兑换品。 当然 ,弗洛伊德也认 ”嘲
述 。根据 弗 洛伊 德 的无 意识 理 论 可 以推测 :无 意 为 ,为了使焦虑情绪更具合理化 ,个体往往借助 识 的本 能 冲动作 为 心理 动力 ,一 直处 于 活跃 与 兴 “ 润饰 ”作 用 ,把 焦 虑情 绪 附 着 与 具体 的事 物 之 奋状 态 ,其力 求 快乐 ,逃避 痛 苦 的唯 快乐 原 则让 上 ,如对死 亡 的焦 虑 。 其无 视一 切 现实 和道 德 的规 则 ,总是 寻求 满 足 与 三是 ,焦虑 具有 症 状化 倾 向 。所谓 症 状化 倾 表达 。在 无 意识 之后 发 展起 来 的 意识状 态 ,表 面 向是指焦虑作为冲突的结果 ,往往也是一些症状 上处 于无 意识 的 “ 对立 面” ,与无 意识 是 冲动 与压 产生 的原 因 ,例如 病人用 强迫行 为代替 焦虑情 绪 。 抑 、表达 与 反抗 的关 系 。但 实 质上 ,意识 亦 是 为 因 此 ,弗 洛 伊 德 认 为 : “ …症 候 之所 以形 成 , … 无意识 服务 的 ,其 主要功 能也是 满足本 能 的欲望 。 其 目的仅 在 于逃 避 焦虑 的发展 。因此 ,焦 虑在 神
作 者 简介 :赵 建 新 ,云 南 师范 大学 。
6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5 期 1
2 1 年第 7 00 期 总第 75 7 页
・ 论研 究 ・ 理
否是 判断 其 心理 正 常与 变态 的首要 标 准 。早 期弗 在一个 “ 临界值 ” ,当焦虑低于某一 “ 临界值 ” 洛伊 德 把 心理 能 量 称 之 为力 比多 (bd) 1io ,是一 时 ,是非致病性的 ,甚至有积极作用 ;而高于某 i 种有 别于 物理 能 、化 学 能 的 ,不能 进行 测 量 和量 动能 。
究 焦虑 的心理学 流派 ,精 神分 析学 派创始 人弗 洛 种强 烈 的思想 倾 向 ,弗 洛伊 德的焦 虑理 论也 都渗 伊 德对焦 虑有深 刻而 系统 的论 述 ,但 受其 时代 背 透了这两种思维方式 ,使它具有两种显著特征 :
景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影响,其焦虑理论仍然存在 科学性与哲学性。
结合 ,可视为 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弗洛伊 不涉 及个 人与外界 的关系 。 德认为出生时婴儿与母体分离的经验是最为重要
和典 型的 客观焦 虑 ,是 以后一 切焦 虑性情 感 的起
源和原 型。
3弗洛伊德焦虑理论 的评价 .
31可取 之处 .
对 于 与 现实 危 险 情境 相 联 系 的客 观性 焦 虑 ,
的信号 说 。他认 为 ,焦虑 的根源 不在 本我 ,而 在 种情 绪作 为同义 词而 交互 使用 ,后 来 ,人们 把是
自我 ,只有 自我 才产 生并感 受焦 虑 。弗 洛伊 德认 否与具 体 的对象 相关 作 为划分 两种 情绪 状态 的精 为 ,焦 虑 的发展 有 两个决 定 性 的阶段 。第一 个是 细标准 ;另 一方 面 ,焦虑 的无 对象性 也 成为其 作 原 始焦 虑 (r ay niy 阶段 ;第 二 个是 后续 为一种广泛而普遍 的情绪的理论基础。无论是正 pi r x t) m a e 焦 虑 (usq etniy 阶段 。[ 始 焦虑 本质 常人,还是 “ sbeun xe ) a t 5 1 原 病人” 焦虑情绪体验成为一种 “ , 家 上 是一 种 “ 伤状态 ” (amacst) 创 t u t a 。所 谓创 常便饭” r i te 。这 与后来 “ 虑是病人 最主要 和最 常见 焦 伤 状态 是指力 比多大量 涌现 ,要求 满 足 ,而 自我 的问题之一 ”的观点不谋 而合 。 却 相对 弱小 ,无法 知觉 和识 别 ,也 没 有足够 的防
察与实践 ,因此 ,神经症性焦虑是其探讨 的重点。 忧虑的具体对象。所 以,焦虑的无对象性是该情 他认 为神 经症性 焦虑 有三种 特性 : 绪广泛而普遍存在 的理论基础 ,它可以脱离具体
一
是 ,焦 虑 的无 意识 性 。所 谓焦 虑 的无 意 识 的时间和情境而单独存在 。从这一个角度看 ,焦
・
理 论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 卷 总第 13 5 1 期 2 1 年第 7 00 期 总第 74 7页
作者 简介 :赵云龙 ,男 ,在读硕士研究 生 ,讲师 ,现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 心理治疗研究。
论弗洛伊德 的焦虑理论
赵 云龙 赵 建新
摘 要 :精神分析是 最早研 究焦虑 的心理 学流派 ,精神分 析学派创 始人 弗洛伊德 对焦虑有 深刻 而系统 的论述 。但 受其时代 背景 和独特的研 究视 角影响 ,其焦虑理论仍 然存在 可修 正之处 。 关键词 :精 神分析 弗洛伊德 焦虑理论
的持续威胁反应。后期弗洛伊德修改了焦虑与本 个体对焦虑情绪的主观体验与具体的对象无关 。 能有关 的理论 ,他在本 我 、 自我 、超 我三 分人 格 这一观点对后续人们对焦虑的研究具有借鉴和指
结构说 的基 础上 ,提 出 了后 期焦 虑理 论 ,即焦 虑 导作用 。一 方 面 ,弗 洛伊 德之 前 ,焦 虑和恐 惧两
性 是指 焦虑 产 生 的根 源是 来 自于无 意识 深处 的性 虑 的存 在 和产 生具 有 无 条件 性 ,但仔 细 分析 会发 冲动 。弗 洛伊 德认 为 : “ 虑与 性 生活 的某 些 历 现 ,无 条件 的前 提是 无 意识 的 内容 与意 识 的规则 焦 程— —或 力 比多应 用 的某 些 方 式—— 有很 密 切 的 相冲突。所 以,弗洛伊德认为 : “ 当无意识 的内 关 系 。 n 认 为焦虑 与无意 识 中的本 能 冲动有关 , 容 受 到压抑 时 ,焦虑 简直 是 一种 通用 的钱 币 ,可 ”i 他
图 1 神经症 性焦虑的发展 阶段
华 ,则所 谓节欲也 仅成为导致焦 虑 的条件 。至 于是否因此致病 ,那 往往成 为一 个量 的成分 的 问题 了。 2 ”【由此 可见 ,弗 洛伊德 认 为焦 虑是一 个 】 动态发 展 的过 程 ,致 病性 和非 致 病性 焦 虑之 间存
2弗洛伊德后期 的焦虑理论 .
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 ,消除焦虑 情绪 ,保 持 心理 上 的安 定 与平 衡 ,还 能满 足个 人 创造 与成就 的需要 。
同 时 ,弗 洛 伊 德 认 为 : “ 比 多 没 有 满 足 力 的 出路 ,一 方 面坚 求 发 泄 ,另 一 方 面又 无 法 升 l 成虑r 来自 i定{ 焦 — ・ 艰 誉嚣 请
人们往往强调其合理 、自然的一面 ,肯定其在生
首先 ,弗 洛伊德 认 为焦虑 的属 性与 其 程度有
物保存 中的重要功能。弗洛伊德认为其积极意义 关 ,即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 , 究竟是积极 的还 的前提是焦 虑程度 的 “ 恰如其分 ” ,否则 ,过 度的 是消极 的 ,与个体感 受到 的焦 虑程度有关 。例如 ,
要 但不充 分 的关 系 ,被压 抑 的心 理 能量 有 可能 向
由此 可 见 ,弗 洛 伊德 的神 经症 性 焦虑 经过 四
积极 方 向发 展 ,弗 洛伊 德称 为 “ 升华 ” 。升华 是指 个 阶段 的发 展历程 ,如下 图所 示 : 把被 压抑 的不符 合社 会 、超 我 所不 能 接受 、不 能 容许 的冲动 的能 量转 化 为建 设 性 的活 动能 量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