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山大学64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山大学64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山大学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4
科目名称:新闻传播学基础
考生须知
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什么是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试析其出现的背景、表现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评价)。
答:“反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的。
(1)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①“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主要观点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②反“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是指在互联网上,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发表
言论,持“少数派”意见的网民不会因为自己的看法与大众媒体所传达的主流意见不同而隐藏自己的观点,他们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不是保持沉默或者趋同。伴随着传播过程的发展,相互间交流的深入,这些“少数派”所持有的观点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并且接受,这就使持“少数派”观点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甚至超越了持“多数派”意见的人,使“沉默的螺旋”发生逆转,形成反“沉默的螺旋”效果。
(2)反“沉默的螺旋”出现的背景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介”的兴起和普及促成了反“沉默的螺旋”的产生。
①“沉默的螺旋”产生的最主要根源是个体对孤独的恐惧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从众效应,但网络传播的匿名性降低了个体对孤独的恐惧感,平等性削弱了个体的从众心理,从而消解了这两个因素对个体意见表达的影响。
②互联网使受众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选择意识和自我表达意识得到解放。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传者和受者严格区分,前者主动地传播信息,后者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传受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他们开始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③后信息时代中,受众反抗权威、张扬个性的意识增强。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扩大,影响面却似乎变小,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表达意见渠道多元。在后现代社会解构主义思潮下,反权威、消解概念等行为在受众中流行,他们意识到大众传媒的强大权力,因此更为努力地张扬个性,重视“少数”。
(3)反“沉默的螺旋”的表现特征
①少数派意见表达的公开化。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中,少数派即使处于劣势地位也敢于大声表达意见,他们不甘于沉默,不甘于被优势意见所压制。
②网络舆论构成的多元化。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中,当社会大众面对某一事件形
③少数派观点获得更多认同。受众间互动增多,反馈更富有效率,伴随着传播过程的发展,相互间交流的深入,“少数派”所持的观点会被更多的人认同、接受。
④媒体议程设置作用的削弱。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普遍权利和能力,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发布和接受信息,有意或者无意识地设置议程,出现了媒体议程设置与公众议程设置的博弈局面。
⑤“把关人”角色定位由监督者变为疏导者。网络把关人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而是逐渐发展成全民把关。把关人将不同信息进行分类,满足不同网民需求,实现他们快速有效获得信息或拒绝接收某种信息的权利。
⑥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意见领袖具有身份的多元化、观点的个性化、关系的平等化以及来源的草根化等主要特征。
(4)反“沉默的螺旋”的影响
①对“沉默的螺旋”经典理论的挑战。新媒体使“沉默的螺旋”这一经典理论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沉默的螺旋”效应减弱、变异,反“沉默的螺旋”则在新媒体评价公共事件和观点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引导更突出。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中,媒体对舆论的控制效果弱化,网络民意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但网民难以对事实进行印证,容易发表非理性观点,需要网络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进行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
③促进了媒介环境的民主化、平等化。少数意见不容忽视,评判意见的标准从单一转为多元,使得更多受众有更多发声的机会和可能。
2.什么是好新闻?你认为界定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
①新闻的含义。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其中采用较多的是报道说和信息说,即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传播遵循事实原则、价值原则、方法原则三大原则,在实际新闻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事实原则是基础,决定着新闻的本性;价值原则是方向,反映着传播主体的传播态度与利益追求;方法原则是途径,体现着新闻方式的个性特色。
②好新闻的含义。结合新闻的定义及操作要求,好新闻应当是指题材新颖、新闻性强,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文字精湛、语言朴实生动;主题好、有明显的社会效果的新闻。
(2)我理解的好新闻的标准
①包含基本的新闻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②强调时新性。时效性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
③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选题的核心,是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新闻需要的素质,传统新闻价值包括重要性、时效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在新时代环境中,人们对新闻价值有了更高的要求。曾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并多次担任评委的王亚民认为,好新闻的价值标准应当包括:把握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精神;反映重大主题,积极服务大局;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主流价值;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关注新生事物,满足公众兴趣;强化民生为本,灌注人文情怀。
④新闻写作要保证叙述的客观公正,尽量避免主观性。采写信息要全面详实,不放弃对有价值的细节信息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