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 第6期教育学报Vol15,No16 2009年12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 s Dec12009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 要: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确保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布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括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差异等指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298(2009)0620069205

背 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确保入学机会公平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修养有较大影响,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工具之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域差异、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加分、民族学生身份造假等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入学机会公平是指入学机会不因为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的其他条件而存在差异。通俗地说,就是指入学机会与个人及其家庭背景无关。入学机会均等包括横向和纵向两层含义,横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相同的学生享有相同的入学机会;纵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入学机会。横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平等原则,纵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能力原则。现实生活中除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背景和出生地等诸多因素会对入学机会产生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其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和出生地等背景无关,而只与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有关。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是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是了解其分布状况。为了描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基本状况,也为政府监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状况提供理论支持,有必要对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进行系统研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既涉及数量、也涉及质量;既有总量特征,也有按照地域、阶层、性别和民族等维度分类的结构特征。因此,不可能通过单一指标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状况进行全面描述,而应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总量指标———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指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因此,除了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外,反映各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这两个指标。

讨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先应从毛入学率入手。毛入学率是与净入学率相对应的指标。净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法定学龄(由国家教育系统确定)人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毛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生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分子中是否包括非学龄在校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收稿日期:2009209202

作者简介:乔锦忠(1972—),男,汉族,山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04J ZD0023)。

70 教育学报2009年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数之比。世界上多数国家把高等教育的法定学龄确定为18-22岁,所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分母一般为18-22岁人口数。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出现,各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早已突破了18-22岁的年龄限制。我国政府在2001年取消了接收高等教育的年龄限制,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法定学龄已经改变。尽管如此,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中仍把18-22岁作为法定学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分子是指高等教育注册人口数。高等教育注册人口中不仅包含在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而且还包括自考等各种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学生。学生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不局限于18-22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中的人口年龄段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有更大的差异。这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区别于其他阶段毛入学率的一个重要特征。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

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统计局普查调整数)

×100%

目前我国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由13部分构成。即研究生在校生+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函授生×0.2+夜大生×0.5+成人脱产班学生×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毕业生×5×0.3+电大注册视听生注册学生数×0.3+学历文凭考试在校生+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生+网络学院本专科在校生×0.5+电大开放式本科教育在校生×0.5+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在学人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学人数×0.3。(该计算公式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按照这个公式计算,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人数超过290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

有了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并不等于也有了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由于高等教育人口在各地之间流动,在计算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时,人口流动因素可以忽略。但在计算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学生流动问题就必须加以考虑。本地学生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在毛入学率计算中应作为流入地还是流出地的在校生数,需要认真考虑。

目前我国并无统一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所以一些省市所公布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含义不尽相同,也不能准确反映当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状况。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反映各地居民实际所能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所以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分子应为本地生源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本地生源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既包括省内地方院校的本省生源和本省中央部属院校中的本省生源,也包括在省外高校就读的本省生源[1]。

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本地生源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

本地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统计局普查调整数)

×100%

上海市教委和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04年上海和北京的毛入学率分别为55%和53%。有媒体据此认为上海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全国第一。事实上,两地所采用的计算口径有很大差异。上海市是按照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公式来计算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其分子中不仅包含了本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且还包含了在沪学习的外省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北京市是采用本地生源计算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如果采用相同口径计算,处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位的是北京。当前,很多省市都在发布本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且还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本地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和口径,使得各地计算和发布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含义不尽相同,缺乏可比性。由此可见,统一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方法十分有必要。当然,在计算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不能简单照搬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方法,而应把本地生源在校学生数作为分子。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当地生源所拥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以描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体情况。按照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分别计算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以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以上各个维度的分布状况。将以上各种毛入学率进行比较就可以描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结构性差异。但通过这种方式描述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城乡等方面的差异只是实际数量的差异,不能很好地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现实差异与理论差异之间的差距,因此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有限。为了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需要既能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实然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