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

不均 , 国家教 育 投 入 偏 向于 高校 较 多 的地 区 。根 据
我 国高等 教 育 入 学 机 会 公 平 的 财 政 政 策 进 行 了研 究 , 出合 理 分配 高等 教育 资 源 , 提 提高 资源 利用 率 的 建 议 。] [ 陈洋 波从 国家 对 高 等教 育 投 资 存 在 不平 衡 9
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和相对规模 的差异、 区域问就学
机会 差异 。由于历 史原 因 和地 区经 济 、 化 的发 展 文
差异 , 各地 区高 校分布 不均 。从 数量 上看 , 国高校 我
主要分 布在 经济 、 文化 较 发达 的地 区 , 而西 部边 远少
平 具有社 会性 , 教育 公平 受制 于许 多社会 因素 , 只有
起 点公 平 的保 证 , 是过 程公 平和结 果公 平 的实现 , 还
总 的来 说 , 学者 们认 为教 育公 平 是 指 每个 社 会 成员在 享受 公共 教育 资源 时受 到 的公 正 和平 等 的对 待 。教育公 平分 外 部公 平 和 内部公 平 , 外部 公 平 包 括教 育机会 均 等 、 育 权 利 平 等 、 际转 换 机 遇 均 教 代
行 。[ ]
平 、 程设置 公平 、 育评价 公平 等 。 课 教
二 、 于我 国高 等教 育公 平现状 的研 究 关
学 者陈 勇志 、 云 洲提 出效 用 主义 公 平 观 。他 邓
们 应用 西方经 济学 中三种典 型公平 观来分 析教 育公
新 世 纪 以来 , 学术 界 关 于我 国高 等教 育公 平 现 状 分 析很 多 , 中主要 有两 方面 , 其 一是 由于高等教 育 区域 分布差 异 、 经济 文 化 条件 差 异 带 来 的各 地 区高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论文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论文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研究摘要:高等教育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本文对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含义,然后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招生制度所造成的直接不公平,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间接的不公平。

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3%,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的扩张和大众化虽然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有关高等教育公平的质疑却越来越多。

如高校招生中的地域歧视,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化”等不断受到抨击,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加分、民族学生身份造假等问题也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当然,高等教育公平涉及到许多方面,本文主要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进行研究。

1、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含义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修养有较大影响,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工具之一,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一般包括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

高等教育公平在这三方面的体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的。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它也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确保人学机会公平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其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和出生地等背景无关,而只与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有关。

入学机会均等包括横向和纵向两层含义:横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相同的学生享有相同的入学机会,纵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人学机会。

横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平等原则,纵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能力原则。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加州大学本科招生“地方合格性标准”的启示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加州大学本科招生“地方合格性标准”的启示



引 言
占 4 . 与此同时 , 9 %。 6 农村学校 的师资力量 以及教学设
备的配置普遍 滞后于城市学校 。显然 , 基础教育 发展
的不平 衡 已成 为我 国高 中毕 业生 获取公 平 的高等 教 育入学 机会 的主要 障碍之一 。
“ 没有教育机会 的均等 , 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谁能
Co t x ”p o r m o d r r d a e Ad iso s i h i e st fCa i r i n e t r g a f r Un e g a u t m s i n n t e Un v r i o l o n a y f
CHANG n — h n To g— a s
复旦教 育论怯
20 年第 7 09 卷第 6 期
Fdn Eu ln Fr 09 V1 ,o ua dc: o m 20. o7N. ao i u . 6


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 何 提 高 高 等 教 育 入 学 机 会 的 公 平 , 陡
— —
加 州 大 学本 科 招 生 “ 方 合 格 性 标 准 ” 地 的启 示
展不均衡的情况下, 这种方法对于提 高高等教育入 学机会 的公平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 学机 会 ; 平性 ; 州大 学; 生 入 公 加 招
中图分类 号 : 6 73 G 4. 2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 2 0 5 ( 0 9 0 — 0 2 0 A 1 7 — 0 9 2 0 )6 0 4 — 6
常桐善
( 州大学 校 长办公 室 ,关国 加 州 奥 克 兰 96 7 加 40 )
摘 要 : 文 阐述 了加 州大学 以 申请 学生在 毕 业 中学的 成绩排 名 为标 准 的本科 录取 方 法 。这 种 方 法不仅 本

高等教育公平性

高等教育公平性

高等教育公平性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个人成长和实现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阶段,其公平性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内涵高等教育公平性是指所有公民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受性别、种族、经济状况等因素的歧视。

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公平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入学机会公平:所有学生在高考等选拔考试中应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不受地域、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2. 教育过程公平: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质量保障,不因个人背景差异而受到不公平待遇。

3. 就业与发展公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应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不因学历、专业等因素受到歧视。

二、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现状与挑战1. 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

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数量多、质量高,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

2. 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升学机会,而贫困家庭的学生则面临更大的困难。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3. 专业选择与就业前景的关联度:部分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吸引了大量学生报考;而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差,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境。

三、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建议1.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同时,鼓励高校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 完善资助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此外,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评价指标研究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评价指标研究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评价指标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高等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既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高校需要通过评价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而教育评价指标将会成为评价的重要根据。

教育评价指标是评估教育中某些方面的特定量化指标。

目前,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评价指标研究,常以教学水平、毕业生就业率、人才培养质量等为主要内容。

从教学方面论,教育评价指标可以包含教师专业素质、教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方面,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等。

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率同样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目前的社会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好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毕业生就业率则代表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因此,毕业生就业率也经常被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评价指标。

此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不可缺少的。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是保证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各种教育评价活动,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

教育评价指标必须有科学依据,才能实现对教育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

这一过程必须有具备了教育理论、心理学及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进行指导和支援。

围绕教育评价的完善,今后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一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措施和方法,其中包括建立相关机构,会议、教学服务中心和等额评估等方法,以促进教育的完美发展。

因为高等教育评价指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持续的研究来发展它的设计和应用。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把握高等教育整体运用方案,提供科学化的指导政策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同时,还能够帮助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了解他们之间的优劣势,有利于他们进行比较,为更好的教育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

评价指标的定量、标准化、精准化,既是高等教育自检自改的基础,也是外部评价的可靠依据,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教育公平数据分析报告(3篇)

教育公平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教育公平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

2. 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估我国教育公平状况,本报告构建了以下指标体系:(1)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指标。

(2)教育机会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升学机会、招生机会等指标。

(3)教育质量公平:包括学生学业成绩、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等指标。

(4)教育保障公平:包括教育政策、教育投入、教育设施等指标。

三、教育公平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2. 教育机会公平(1)入学机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然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入学机会仍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部分适龄儿童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升学机会: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升学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但农村地区学生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低于城市地区。

(3)招生机会: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

但农村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仍有待提高。

3. 教育质量公平(1)学生学业成绩: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地区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2)教师素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素质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地区教师学历、职称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中的公平标准探讨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中的公平标准探讨

社会整体适龄人 口组成与高等学校在校 生人 口组成 , 在性 别、 民族 、 地域、 乡、 城 家庭状况等各项属性 上比例相 同的
高 等教 育入 学机 会 分 配 方 式作 为公 平 的标 准 。本 文 通 过 理 论 分析 及 实证 研 究对 这 种 公 平 的 标 准提 出了质 疑 。
【 关键词 】 机会公平 高等教育
( ) 我 国 现 阶 段 , 否 能 够 使 得 全 体 适 龄 人 口 都 1在 是
具 有 接 受 高 深 学 问 的 能 力 ; 2 是 否 可 以使 得 具 有 ( ) 接 受 高 深 学 问 能 力 的人 口组 成 与 社 会 全 体 适 龄 人 口 组成 , 性别 、 在 民族 、 乡 、 庭 状 况 等 各 属 性 上 比 例 城 家
相 同 。 以 上 两 点 只 要 有 一 点 成 立 , 么 前 文 所 提 到 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 为等待 分配 的个 体集 , 等 教 育入 学 机 会作 为被 高 分 配 的 资 源 , 后 分 别 比较 所 有 在 校 学 生 或 者 某 层 然 次高校 的在校学 生 与社 会 整 体在 性 别 、 族 、 域 、 民 地
标准探讨
【 中图分类号 】 G 4 【 60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8 1 (0 8 0 0 3 0 0 3— 4 8 20 ) 3— 0 5— 2 【 作者简介 】 黄照旭 , 北京航 空航天 大学高等教育研 究所博 士生; 郑晓 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 育研 究所
的 把 社 会 整 体 适 龄 人 口组 成 与 高 等 学 校 在 校 生 人 口 城 乡 、 庭 状 况 等 各 项 属 性 上 的 比 例 差 异 , 而 得 出 组 成 在 性 别 、 族 、 域 、 乡 、 庭 状 况 等 各 项 属 性 家 从 民 地 城 家 高 等 教 育 入 学 机 会 在 人 口 的各 项 属 性 上 的 分 配 是 否 上 比 例 相 同 的 高 等 教 育 入 学 机 会 分 配 方 式 作 为 公 平 公 平 的 结 论 。在 使 用 这 种 方 法 进 行 研 究 的 时 候 , 的 标 准 就 是 合 理 的 , 则 这 个 标 准 就 是 值 得 怀 疑 的 。 实 否

高校招生配额制与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

高校招生配额制与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

高校招生配额制与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

配额制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典型特征,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联系密切。

本文将重点剖析高校招生配额制及其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并从多角度提出改革建设配额制的方法,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关键词:高校招生;配额制;高等教育公平1.配额制配额意为分配数额,最初起源于经济贸易领域,指当某种分配行为存在多个对象并且相应资源有限时分别加之于每一对象的数量控制[1]。

从国家视角看,配额包含配给的意思,通常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社会发展目标而对某种特殊资源采取的一种管理策略,也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而对各方不同利益进行平衡。

[2]我国配额制的初步确立是在195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指出:“本年度高等学校招生,由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的联合或统一招生,并允许各校自行招生,各校招生名额由大行政区负责审核。

”[3]一直至今,我国高校招生都承袭区域配额制。

1.高等教育公平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目前,我国探讨教育公平的三个阶段分别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起点公平指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度追求效率至上的原则使得人们开始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从而在公平性上凸显了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以及阶层差异等;过程公平指许多因素限制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性,例如弱势群体、经济困难群体等,他们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是否被公平对待,他们的权利是否被侵犯是否公平地享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资助政策,他们受教育的质量有没有被忽视。

[4]结果公平则是指在经过高等教育后的就业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是否公平。

名牌情节、学校歧视等在如今的就业过程中屡见不鲜,结果不公平的问题一直存在。

1.配额制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高校招生的配额制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发展具有正、负向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

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

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公平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一个社会中,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对于评估教育公平的情况以及制定相关政策至关重要。

一、分析框架在分析教育公平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 机会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是评价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之一。

这包括每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如何都能平等获得教育资源。

2. 资源公平:资源公平是评价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指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获得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材料、教师配置等。

没有资源的不均衡,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3. 绩效公平:绩效公平是评价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绩效公平指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在教育环境中发展并取得相应的成绩。

不论学生的出身背景如何,只要他们付出了相同的努力,就应该有相同的回报。

4. 机制公平:机制公平是评价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包括教育制度的公平性,例如招生制度、升学机会等。

只有当这些制度公平合理,才能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评价指标在评价教育公平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指标:1. 学生平均学业成绩:通过学业成绩的平均水平,可以了解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如果学生成绩的差距过大,可能意味着教育公平存在问题。

2. 学生升学率:升学率是评价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学生的升学率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意味着存在着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3. 教师师资力量:教师师资力量是评价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优秀的教师资源和培训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而不受到个人背景的限制。

4. 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也是评价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教育经费只集中在特定地区或学校,而其他地区或学校缺乏相应的资源,就会导致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行业教育公平研究调研报告

教育行业教育公平研究调研报告

教育行业教育公平研究调研报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为了深入了解教育行业中教育公平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教育公平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和未来,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公平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教育行业中教育公平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对象与方法(一)调研对象本次调研选取了不同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调研对象,包括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等。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共发放问卷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份。

2、访谈调查:选取了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教育公平的看法和感受。

3、实地考察:深入到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一)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在教育资源方面,城市学校拥有更先进的教学设施、更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更优质的师资力量。

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施简陋、师资短缺、课程开设不全等问题。

在教育质量方面,城市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区域教育不均衡较为突出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在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教育不均衡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现象时有发生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和名校,而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

在招生政策方面,一些学校存在着择校、择生等不公平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研究引言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公民的福祉。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内涵、现状及解决策略,以期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参考。

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内涵定义与重要性高等教育公平性指的是所有社会成员在获取高等教育资源时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是实现社会公正和谐的基础。

影响因素- 经济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机会。

-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

- 政策导向: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教育公平有重要影响。

- 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和文化背景也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现状分析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但不同群体之间在入学机会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往往难以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

教育过程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使得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差异。

此外,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结果的不公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体现在就业市场上,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面临不同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

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前景,而低学历者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解决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建议完善招生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招生机制,减少地域和经济因素对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

例如,可以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确保所有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那里的教育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任教,提升当地教育质量。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如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项目,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进行探讨。

一、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论其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或其他个人特征。

在高等教育中,教育公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入学机会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就是确保每个人有公平的入学机会。

各类大学应当通过公正的选拔机制,综合考虑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个人特长等因素,确保录取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 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高等教育机构应当致力于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相同的机会。

这包括教学设施、图书馆资料、实验室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以及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3. 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公平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应将学生过度分化。

各类学科课程应当设置合理、灵活,兼顾理论与实践,开设多元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4. 学费与奖学金政策公平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制定合理的学费和奖学金政策,确保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奖学金评选机制,确保奖学金的发放公平、公正。

二、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尽管高等教育中有一定的教育公平保障,但现实中仍存在许多社会公平问题。

1. 地域差异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较好,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导致了地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2. 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3. 特殊群体的社会公平问题包括农村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关于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说明

关于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说明

关于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说明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的一组指标的集合。

它可以从多个方面评估教育系统的发展情况,方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教育资源指标:包括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投入情况,对教育发展的基础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

2.教育质量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成果、教育质量评估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系统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的评估,可以了解教育质量的高低,并为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3.教育机会指标:包括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不同群体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的程度和公平性,评估教育机会平等的实现程度。

4.教育公平指标:包括教育投入公平性、教育机会平等性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发展中的贫困、偏远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问题。

5.教育满意度指标: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教育的满意度调查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服务的质量和适应程度,通过调查和评估相关参与方的满意度,可以了解教育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理论,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

在制定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背景、教育政策目标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地保证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同时,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实施和应用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指标体系的实施需要依赖可靠的统计数据,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和统计体系,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时效性,避免数据失真对指标分析和评估的影响。

2.指标结果的解读和分析:指标的结果需要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分析,避免片面理解和误导。

教育公平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教育公平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教育公平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性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教育公平性指的是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无论其社会背景、性别、种族、家庭收入等因素。

教育公平性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所有人的平等机会至关重要,因此评价教育公平性的指标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评价指标:1. 学生参与和毕业率:学生参与和毕业率是评价教育公平性的最基本指标之一。

高毕业率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这样可以减少因教育机会不足而导致的社会不公现象。

2. 教育经费分配:教育经费分配是检验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标志。

基于平等原则,教育经费应该分配到教育资源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教学设备、师资培训和课程内容开发等,以确保每个学生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

3. 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和机会是教育公平性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

教育质量应被视为评估学校/教育机构实现教育公平性目标的重要标志。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可以引导求学者拥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鼓励他们实现自我潜能和获得成功。

二、评价方法:1. 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地区和家庭收入等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经历和观点。

使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大量数据,以较少的时间得到广泛信息,从而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教育公平性的现状。

2. 利用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比较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机会,可以识别任何社会背景、文化、性别或种族的差异,以更好地定位问题并优化政策制定。

3. 跨部门合作:能够评估教育公平性的其他部门包括社会福利部门、劳动力和就业部门以及卫生部门。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将能够评估教育公平性及其对福利、就业和健康的影响,指导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并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总的来说,教育公平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评价其指标和方法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定制相应的方案,并在各方面紧密合作以实现持续进步。

这样,在教育公平性问题上进一步推进社会变革并改善生活品质,将无疑带来明显、可持续的巨大效益。

教育均衡发展的十个指标

教育均衡发展的十个指标

教育均衡发展的十个指标介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均衡发展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

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制定一些指标来评估和监测教育发展的情况。

下面将介绍教育均衡发展的十个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育公平指标1.学籍登记率2.就学差距学籍登记率学籍登记率是衡量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年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入学率。

高学籍登记率意味着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正规教育,促进社会教育的公平发展。

低学籍登记率则可能意味着某些群体无法获得充分的教育机会。

就学差距就学差距是指不同群体之间在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

这些差距可能是地区、性别、贫富差异等多方面的差别。

通过缩小就学差距,可以实现更加均衡的教育发展,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教育质量指标1.教育经费投入比例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是衡量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关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意味着国家愿意投资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情况。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科成绩。

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机会指标1.学前教育覆盖率2.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学前教育覆盖率学前教育覆盖率是指适龄儿童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

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提高学前教育的覆盖率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机会平等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指不同群体之间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的差距。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

四、教育满意度指标1.教育投诉率2.就读意愿调查教育投诉率教育投诉率是反映教育质量和服务态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权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权问题研究

2023-11-02•引言•高等教育中平等权的法律基础•高等教育领域平等权问题的现状•高等教育领域平等权问题的原因分析•高等教育领域平等权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但随之而来的是平等权问题的凸显。

法律背景从法律角度来看,平等权是基本人权之一,但现实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却存在诸多不平等现象。

研究意义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权问题,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010302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平等权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

02高等教育中平等权的法律基础平等权是基本人权之一,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和保障。

平等权是基本人权平等权是指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不得有任何歧视。

平等权的含义平等权的法律定义高校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进行择优录取,不得因考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进行歧视。

入学机会平等高等教育中平等权的法律要求高校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学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得因学生的经济条件、地域等因素进行歧视。

教育资源平等高校应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不得因学生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因素进行歧视。

毕业就业机会平等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平等权的法律比较国外高等教育中平等权的法律保障在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平等权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如美国的《平权法案》、英国的《反性别歧视法》等。

我国高等教育中平等权的法律保障我国《宪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中的平等权,如《教育法》规定:“国家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03高等教育领域平等权问题的现状不同群体在高等教育中的差异不同族裔背景的学生在许多国家,少数族裔背景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机会、学业表现和毕业后的就业机会等方面往往面临更多挑战。

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现状原因对策

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现状原因对策

高等教育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中文摘要】公平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和追求目标。

教育公平是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而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

高等教育公平分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即为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再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方面人存在着一系列不公平的问题。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教育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

文章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对相关核心概念, 进行了界定和理论基础的阐述。

第三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我国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存在着的各种差异的现状。

第四部分从我国的社会现实因素和教育政策及制度因素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原因。

第五部分从国家财政政策方面、入学招生政策方面、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高等教育法律方面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最后, 通过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英文摘要】Fairness has always been society ' s ideal and goalpursuited by human. Fairness of education isfairness extend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lso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fairness extended in the field of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dividedinto fairness of the starting point, fairness of theprocess and fair ness of the result. Fair ness of thestarting point equals fairness of the enrollmentopport unity of Higher Educati on. In rece nt decades, ourCountry ' s Higher Education has ma...【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现状原因对策【英文关键词】Higher Educatio n En rollme nt opport unityFair ness status causes strategy【索购全文】联系139938848 A Q2: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亠” —_一亠 _ —,…—II 士U7宅J ______ ■ ■ ■【目录】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摘要6-7 ABSTRACTS 1绪论10-15 1.1选题背景10 1.2 文献综述10-13 1.2.1 国外文献回顾10-12 1.2.2 国内文献回顾12-13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 1.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3-14 1.4.1 研究的思路13 1.4.2 研究的方法13-14 1.5文章的创新点14-15 2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15-19 2.1公平15-16 2.2 教育公平16-17 2.3 高等教育公平17-18 2.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18-19 3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现状分析19-31 3.1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现状19-20 3.1.1我国高考的标准和制度19-20 3.1.2 考试组织形式和考试方式——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20 3.2 高等教育入学的教育费用现状20-21 3.3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21-25 3.3.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21-23 3.3.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行政区域差异(省际差异) 23-24 3.3.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域差异(中、东、西部差异)24-25 3.4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家庭背景差异25-30 3.4.1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家庭阶层等级背景差异27-28 3.4.2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家庭经济背景差异28-29 3.4.3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家庭文化背景差异2930 3.5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30 3.6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30-31 4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成因分析31-44 4.1 社会现实因素31-37 4.1.1 社会城乡二元结构31-32 4.1.2 高等教育法制不健全32-33 4.1.3 社会不良风气及高招政策的缺陷导致高招的不规范行为33-34 4.1.4 社会阶层间差距的拉大34-35 4.1.5 高等院校区域分布的失衡35-36 4.1.6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6-37 4.2 教育政策和制度因素37-44 4.2.1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政策3738 4.2.2 政策的城市化倾向弱化了弱势群体的竞争力3839 4.2.3 招生制度问题——高校招生来源的地域性倾向39 4.2.4 考试制度问题39-40 4.2.5 高等教育收费的上扬——教育成本的制度性失衡40-41 4.2.6 高校助学体系不够完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不足41-42 4.2.7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42-44 5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对策44-53 5.1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财政对策44-46 5.1.1 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促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化44 5.1.2 拓展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44-45 5.1.3 完善教育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促进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发展4546 5.1.4 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46 5.2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入学招生对策46-49 5.2.1 改革高等教育入学招生制度,建立高效公平的入学竞争机制和制度46-47 5.2.2 加强高等教育招生监督体制,防止高招不规范行为47-48 5.2.3 改革容易滋生高等教育招生不规范行为和不良风气的高考加分制度48-49 5.3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对策49-50 5.3.1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促进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49 5.3.2 调整高等院校的布局,公平配置高等教育资源49-50 5.4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法律对策50-51 5.4.1 进一步完善教育法规,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法制化建设50 5.4.2 加强高招执法监督制度,确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真正落实50-51 5.5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宏观经济对策51-53 5.5.1 调整国家宏观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51 5.5.2 加快发展生产力,缩小逐渐拉大的国内贫富差距51-53 6 结语53-54 参考文献54-56 致谢56-57 附录1 57-59 附录2 59-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0-6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教育 公平 是社会 公平 的基本 内容 , 入学机 会公平 是教育 公平 的核心要 素 , 确保 入学机 会公 平对 于促进社 会公平 具有 重要意义 。高 等教育 对于 个人 收 入水 平 和 文化 修 养有 较 大 影响 , 社会 分层 的基本 工 具之 一 。 是
高等 教育入 学机会公 平是 社会关 注 的焦点 问题之 一 。近 年来 , 等教育 入学机会 的地域 差异 、 等学 校 自主 高 高
讨论高 等教育 毛入学率 , 首先应从 毛入学 率人 手 。毛入学 率是 与净 入学 率相 对应 的指 标 。净入 学率 是 指学 段在校法 定学龄 ( 由国家 教育 系统 确定 ) 数 与法 定学 龄总人 口之 比。毛入学 率是指学段 在校生数 与法 人 定学 龄总人 口之 比。毛入学率 与净入 学率 的区别在 于分子 中是否包 括非学龄 在校 生数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族、 民族 、 龄 、 庭 和 出 生 地 等 背 景 无 关 , 只 与 学 术 能 力 和 个 人 意 愿 有 关 。 年 家 而
促 进高等 教育入 学机会均 等是政 府高等 教育政 策 的重要 目标之一 。但促进 高等教育入学 机会均 等的前 提是 了解其分 布状况 。为 了描 述 当前 我 国高等教 育入学 机会 分布 的 基本状 况 , 为政 府监 测 高等教 育入 学 也 机会 分布状况 提供理 论支持 , 有必要 对反 映高等教 育入 学机 会 的指标 进行 系统研 究 。高等 教育 入学 机会 既 涉及 数量 、 涉及质量 ; 也 既有 总量特征 , 也有 按照地 域 、 阶层 、 性别 和 民族 等维度分 类的结构 特征 。因此 , 不可 能通 过单一指 标对 高等教育入 学机会 状况进 行全 面描述 , 而应建 立一个 相对完整 的指标体 系 。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对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展开论述,总结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多种因素,并提出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对策研究一、教育公平的含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突破570万和42.2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俄罗斯和印度,居世界第一。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一个包含争议的命题也日渐凸现出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

根据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的研究,高等教育的公平应包含如下几点:(1)教育起点的公平: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如何,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2)教育过程的公平: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等的对待,如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条件。

(3)教育结果的公平,可以理解为学业成就公平及就业公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公平主要是指尽量为每个人提供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公平,为各阶层群众提供公平的发展起点,使社会不同人群命运的现状不会呈现凝固状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绝对公平,这是因为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程度都有差异,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高等教育结果的差异。

或者说所谓结果的公平只能理解为人人都根据自身条件得到了充分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公平。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概述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公平的范围似乎比以前扩大了;但与此同时,过去的一些隐性问题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

简要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从教育起点的公平看,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一方面,入学机会的区域性差异明显。

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

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

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冯建军逐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近代以来国际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一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在当代,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敏感问题。

对这个问题不予重视,或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的安定;然而,教育机会均等又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口号。

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平等的王国,把教育机会均等理解为“平均主义”或“结果均等”,也会造成思想混乱。

相对于旧中国畸形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建国以后,为了增加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从总体上看,呈现教育平等化的趋势,但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试图参照近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尺度,全面分析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尤其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有关这方面的误解(如模糊平等的阶级实质,把机会均等与平均主义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想成“平等的王国”)加以澄清,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剖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促进教育机会更加均等的有效策略,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为实施教育机会均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但问题在于,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从局部来看,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均等现象。

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若不予理睬或不引起重视,就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就会造成这些不均等现象的扩大,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所以客观地正视这些不均等现象,是建设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

在分析我国的教育机会均等前,有必要先弄清“均等”、“机会”和“教育机会均等”这几个概念以及衡量均等的指标。

“均等”在这里,既不等于“相等”,也不同于“相同”或“同一”;“均等”一词应用于教育上,最恰当的解释是“相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 第6期教育学报Vol15,No16 2009年12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 s Dec12009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乔锦忠(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摘 要: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确保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为了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布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包括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差异等指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649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298(2009)0620069205背 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确保入学机会公平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修养有较大影响,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工具之一。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域差异、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加分、民族学生身份造假等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入学机会公平是指入学机会不因为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的其他条件而存在差异。

通俗地说,就是指入学机会与个人及其家庭背景无关。

入学机会均等包括横向和纵向两层含义,横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相同的学生享有相同的入学机会;纵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入学机会。

横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平等原则,纵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能力原则。

现实生活中除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背景和出生地等诸多因素会对入学机会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其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和出生地等背景无关,而只与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有关。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是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是了解其分布状况。

为了描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基本状况,也为政府监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状况提供理论支持,有必要对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进行系统研究。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既涉及数量、也涉及质量;既有总量特征,也有按照地域、阶层、性别和民族等维度分类的结构特征。

因此,不可能通过单一指标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状况进行全面描述,而应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总量指标———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指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因此,除了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外,反映各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这两个指标。

讨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先应从毛入学率入手。

毛入学率是与净入学率相对应的指标。

净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法定学龄(由国家教育系统确定)人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

毛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生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

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分子中是否包括非学龄在校生数。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收稿日期:2009209202作者简介:乔锦忠(1972—),男,汉族,山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04J ZD0023)。

70 教育学报2009年是指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数之比。

世界上多数国家把高等教育的法定学龄确定为18-22岁,所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分母一般为18-22岁人口数。

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出现,各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早已突破了18-22岁的年龄限制。

我国政府在2001年取消了接收高等教育的年龄限制,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法定学龄已经改变。

尽管如此,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中仍把18-22岁作为法定学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分子是指高等教育注册人口数。

高等教育注册人口中不仅包含在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而且还包括自考等各种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学生。

学生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不局限于18-22岁。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中的人口年龄段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有更大的差异。

这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区别于其他阶段毛入学率的一个重要特征。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统计局普查调整数)×100%目前我国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由13部分构成。

即研究生在校生+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函授生×0.2+夜大生×0.5+成人脱产班学生×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毕业生×5×0.3+电大注册视听生注册学生数×0.3+学历文凭考试在校生+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生+网络学院本专科在校生×0.5+电大开放式本科教育在校生×0.5+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在学人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学人数×0.3。

(该计算公式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按照这个公式计算,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人数超过290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

有了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并不等于也有了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

由于高等教育人口在各地之间流动,在计算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时,人口流动因素可以忽略。

但在计算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学生流动问题就必须加以考虑。

本地学生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在毛入学率计算中应作为流入地还是流出地的在校生数,需要认真考虑。

目前我国并无统一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所以一些省市所公布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含义不尽相同,也不能准确反映当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状况。

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反映各地居民实际所能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所以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分子应为本地生源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

本地生源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既包括省内地方院校的本省生源和本省中央部属院校中的本省生源,也包括在省外高校就读的本省生源[1]。

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本地生源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本地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统计局普查调整数)×100%上海市教委和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04年上海和北京的毛入学率分别为55%和53%。

有媒体据此认为上海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全国第一。

事实上,两地所采用的计算口径有很大差异。

上海市是按照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公式来计算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其分子中不仅包含了本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且还包含了在沪学习的外省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而北京市是采用本地生源计算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如果采用相同口径计算,处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位的是北京。

当前,很多省市都在发布本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且还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本地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和口径,使得各地计算和发布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含义不尽相同,缺乏可比性。

由此可见,统一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方法十分有必要。

当然,在计算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不能简单照搬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方法,而应把本地生源在校学生数作为分子。

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当地生源所拥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以描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体情况。

按照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分别计算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以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以上各个维度的分布状况。

将以上各种毛入学率进行比较就可以描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结构性差异。

但通过这种方式描述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城乡等方面的差异只是实际数量的差异,不能很好地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现实差异与理论差异之间的差距,因此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有限。

为了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需要既能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实然状第6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71 况,又能反映其应然状况的指标。

通过这样一些既能反映实然状况又能反映应然状况的指标,就可以度量现实状况和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指明方向。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一思路,分别探讨衡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城乡、阶层、性别和民族等方面差异的指标。

区域和城乡差异指标从区域角度看,结构性指标既有地区差异指标,也有城乡差异指标。

我们分别加以讨论。

在目前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主要指省际差异。

当前,社会上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关注较多,特别是对部属普通高校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尤为关注。

尽管部属普通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数量不多,但由于这些高校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师资质量较好,办学经费相对充分,属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影响大,因而备受瞩目。

从指标构造角度看,度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与度量部属普通高校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并无太大差异,只需将相应指标进行替换即可。

为了准确描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分布状况,我们构造了一个衡量各省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数,该指数由各省市高考录取率除以各省市18-22岁户籍人口数占全国18-22岁人口总数的比例计算所得。

这里之所以采用高考录取率而没有采用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高考录取率的数据可获得性强;二是社会对通过高考筛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注要胜于不通过高考筛选的入学机会的关注。

各省市(部属普通)高校入学机会指数=各省市(部属普通)高校高考录取率各省市18-22岁户籍人口数占全国18-22岁人口总数的比例指数临界值为1。

指数值大于1,说明该省市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方面占优;小于1,说明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处于劣势;接近1说明该省市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相对公平。

该指数的分子即各省市的高考录取率表示各省市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机会的实际比例,通过各省市高等教育的实际录取人数与各省高等教育报名人数之比来计算,分母为各省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理论比例,用各省市18-22岁户籍人口数占全国18-22岁人口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根据2006年中央部属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数据,通过该指数测算2006年各省中央部属普通高校入学机会省际分布状况为,在全国31个省市中未包括台湾省和位于上4分位数以上的8个省分别为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天津、上海、北京、新疆。

位于下4分位数以下的8个省分别为河南、广东、山东、河北、四川、安徽、湖南、广西。

西藏和河南是部属高校入学机会相对公平程度最为有利和最为不利的2个省份[2]。

以上是针对中央部属普通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异进行的描述。

只要把上述指数中各省市中央部属院校改为所有高等院校,就可以描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