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与晚清文学近现代转型研究的厚重力作——读《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四力并行:近代报刊对近代文学发生的影响
的生存 空间。所谓 “ 文学场 ,就是一个遵循 自身的运 行和变 化规律 的空间”。 文学场 的生成一般应具备 口
方汉奇 《 国新 闻事业 编年史》 ( 建人 民出版社 中 福 2 0 )全 面梳理 了近代文人与报刊 的基本情况 。包礼 00
袁进指 出 : “ 凡是近代的进步文人 ,大抵都 与报 刊发生关系。【应该说 ,近代文人绝大多数与报刊结下 ” 一 了不解之缘。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 、梁启超 、于右 任 、鲁迅 、吴趼人 、谭嗣同等进步文人如此 ,孙玉声 、
一
、
近 代 文学 传 播 空 间的 拓展 :繁荣 的 物质 基 础
毋 庸讳 言 ,近代 报刊 的产 生主要 并不 是为 了文 学。洪仁开在 ( ( 咨政新篇》 中提出 “ 设新 闻馆” ,旨 在 “ 民心公议 ,及各省郡县货价低 昂 、事势常变 。 收 通有无 ” 。陈炽 艮 馆》 除 申明主权 意识外 ,也强调
:
羹麓
包 礼 祥
( 江西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 ,江西 南 昌 301) 3 0 3
l
四力并行 :近代报刊对近代文 学发生 的影 响
摘
要 :近 代 报 刊 的 产 生 为 近代 文 学提 供 了新 的 “ 学 场 ” 文 。首 先 ,近 代 报 刊 极 大地 拓 展 了近代 文 学 的 传
者,具有强烈参与意识的读者又从参与创作或干预创作两方面影响文学创作 ;最后 ,近代报刊的职责有助于孕育
近代 作 家的 近代 思想 意 识 和 文 学意 识 。 关 键 词 :近 代 报 刊 ;近 代 文 学 ;作 家 ;读 者 中图 分 类号 :G 1.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9 2 f l)0 — 0 0 0 2 2 9 8 2 7 2 6 0 8 — 3 0 o0
论近代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性
【关 键 词 】 近代报刊 晚清文学 现代转型
文学现代性
[ e r 者信息】 王龙洋,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 中心 ,传播 学院讲 师,博士。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近代报刊与 中国文学转型研究” ( 1 2 C Z W0 6 8 )。
新闻传播 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密切 ,特别是作为纸
一
、
报 刊 与 文 学 制 度 现 代 化
根据文学生产理论 , “ 作者——编辑——作品—— 目的 ,现代作家是为生存而 写作 。这可从晚清著名作家 复制 ( 印刷 或手抄 )—— 市场 ( 书肆 、报馆 )——读 包笑天的回忆录中找到佐证 ,他 当时正做着小说创作 , 者 ”构 成文学生 产的链 条。 “ 作者 、编辑 、作 品 、复 这在很 大程度上是因为 “ 当时已流行 计字数酬稿费的风 4 根据包天笑的 回忆 ,当时上海的小说稿酬 , 制”属于文学的生产环节 ;市场是文学的流通环节 ;读 气 了” 。[
古时 ,文学艺术主要以知识精英与高官贵胄为阅读
记 》 《自由谈 》等 ,对近代文学的转型 及现代文学品格 对象 。随着近代的到来 ,报刊业 日益繁荣兴盛 ,报纸副
的形成产生 了巨大的影 响。报刊特别是 副刊 ,是现代社 刊的读者群 ,从封建贵族阶级 的垄断主体 ,逐步 向普通 会 的一个文化标志。 的市民阶级发生转向,读者的世俗化 、大众化已成为时
8 其营销网络已遍 化到文学创作中。现代职业作家出现是文学现代性 的一 法国等地纷纷建立起 自己的经销处 。【 个重要标志。近代报刊兴起后 ,特别是随着报刊副刊的 布全国各主要城市 ,且走向世界。这种新的营销方式也
出现 ,文学便开始利用这个新型平台 ,以新的载体形式 具现代意义 。 呈现 ,申报馆的几个著 名副刊如 《 瀛寰 琐记 》 《 寰宇琐
试论晚清时期的传媒责任生态———报纸与社会启蒙关系的视角
试论晚清时期的传媒责任生态———报纸与社会启蒙关系的视角查英【摘要】晚清时期,开明封建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发现了近代报刊能够传递民情、宣扬思想等重要功能与影响,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办报经验为当时富国强国所用。
这个时期,一批文人知识分子所办报刊在“开风气、开民智”的社会思想启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以政论参政议政。
关于传媒理应承担社会责任,晚清报人并未有明确的认知与系统的论述,但已经认识到传媒的职能与所能承担的任务,因此,在客观上承担了启蒙社会思想,并集中于“开风气、开民智”的社会责任,其特点是立足于文人抱负责任,报人个体责任观念直接影响报刊的社会责任实践【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6页(P550-555)【关键词】传媒责任;社会启蒙者;晚清【作者】查英【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在媒体技术以及受众信息需求扩张等因素的推动下,传媒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无论归属何种意识形态,中西方在传媒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均已达成共识。
但在国内,有关传媒社会责任方面的深入研究几乎是空白。
业界对传媒社会责任建设的响应是毫不犹豫的,但传媒实践表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而对中国报界社会责任的历史追溯无疑有利于厘清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传媒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建设,笔者试图通过观察晚清中国报界的传媒责任生态,来着手这项工作。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国内先进知识分子接触西方事物的机会增多。
有别于洋务派,一批能人志士不仅“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且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十分感兴趣,在学习比较中提出了“变法”的思想,而变法的内容便包括办报。
综观这批封建开明知识分子的思想,办报是他们从西方引入的主张,同时办报的内容也与他们的思想内容不无关系直至影响着后继者,并以启蒙社会民众、助推国家富足自强、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呈现出来。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晚清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报刊密不可分。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它不仅为晚清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舞台,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首先,报刊为晚清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晚清时期,报刊业开始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书香门第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众多的报刊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读书报》、《时务报》、《商务印书馆总目》、《新闻报》等,这些报刊成为了晚清文学的主要传播渠道。
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能够让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的报刊不断涌现,如《青年杂志》、《新青年》等,它们不仅成为了新文学的代言人,更是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为新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其次,报刊为晚清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和政治支持。
在晚清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
报刊业之所以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它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可以通过广告和赞助等手段获得经济收益。
这些收益不仅可以用来资助报刊的运营,还可以作为晚清作家的稿费。
同时,报刊业也是一个政治活动的重要空间。
晚清时期,许多文学家都参与了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他们通过报刊刊载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念,这些文章往往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
最后,报刊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文学的推手,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广泛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倡导和支持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的新闻体裁、小品文、社论等文学形式都对晚清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使得晚清文学逐渐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文学探索领域,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报刊和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推动了晚清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晚清报刊的文体白话化——以《大公报》为例
晚清报刊的文体白话化——以《大公报》为例进入晚清以来,清王朝政局面临着内外交困、民众呼吁革新的困窘局面,维新运动顺应时局兴起,文言白话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势。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有力的思想传播媒介,其推广与白话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而报刊白话化现象以及白话报的出现和发展是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体现。
纵观中国历史上数次文体革新,其出现往往与政治时局变化、新思潮新阶级的兴起紧密相连,每一次文体演变都意味着旧文体已经不足以再容纳和演绎新思想,人们需要更先进的文体去承载它。
晚清时期,报刊的文体变化成为研究白话化的重要切入点,文章将以《大公报》为例分析晚清报刊在白话化过程中体现出的文体变迁。
童庆炳在《文言与文体的创造》提出:「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样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文体的体制, 一般由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字数和篇幅的长短;二是音韵、声调的高低和快慢的要求;三是句子和篇章结构的规定。
晚清时期的社会文章所用文体普遍受到桐城派古文影响,形式上受限于既定的章法,讲平仄,论推敲,文字要求典雅,以书面语言为主。
桐城派文体的使用者一般为士林、官僚,在晚清时期的官报、公文和文学等领域使用得较多,成文往往引经据典、工整晦涩,限制了基层百姓关心时政、畅抒己见的可能,因而在争取报刊这一发声阵地时陷入了疲态。
晚清报刊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上的报刊逐渐分为两类,一方面专门针对粗识文字的妇孺及中下层劳动者实施文化普及和启蒙, 报章文体口语化特征较明显,追求通俗化; 另一方面以士林、官僚群体为影响对象, 由于受传统文体的影响仍然采用文言, 但出现了吸纳白话、引人域外新名词以及俗语人文的趋向。
报刊用语的白话化在进程上看并非是线性地因时间而演变,而是在两种报刊文体并行发展中白话文渐渐显示出威力,进而占据优势、倒逼文言报白话化的。
《大公报》在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它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自创刊以来登载了许多时政评论与辩论,是比较典型的文言报。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1897-1919)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1897-1919)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1897-1919)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学堂报刊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化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
自1897年至1919年,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与发展。
从1897年开始,晚清学堂报刊文学开始兴盛起来。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形式各异的列强侵略,社会危机与政治动荡同时席卷全国。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爱国志士创办了一系列报刊,旨在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的意识,捍卫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新闻报》、《时务报》等一批报刊应运而生,并成为晚清学堂报刊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与文人纷纷投身报刊创作的时期。
许多知名学者与文学家在学堂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作品。
这些作品既关注国家大事,如社会变革、政治改革等,又关注人民生活,如教育、农民、劳工等。
在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的学堂报刊开始重新定义文学的功能,并将其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理论与思考。
例如,刘师培等学者提出了“新文学”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性与现实性,并呼吁文学要与时代相结合。
意谓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文学都应当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与变革。
这一思想反映了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即文学应当具备社会意义与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家崭露头角。
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其中的启蒙意义不可忽略。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扩大了读者群体,深受人民欢迎。
然而,晚清学堂报刊文学在1919年之后逐渐衰落。
五四运动的爆发引发了新的思潮与文化变革,学校报刊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被更重要的文学刊物所取代。
但晚清学堂报刊文学仍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思想观念、文学作品还是创作理念上。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张向东;景芳洲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在近代中国,报纸这一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类文体之间雅俗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各类文体的融合与通俗化倾向.白话报刊的创办,一是实践了“废文言崇白话”的主张,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二是刊载具有现代意识的白话小说、歌谣和戏曲,是五四白话文学的先驱;三是清末白话报刊的创办者如胡适、陈独秀后来成为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与他们这一时期的活动不无关系.
【总页数】4页(P172-175)
【作者】张向东;景芳洲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兰州700030;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晚清白话文运动与《福建白话报》——福建省图书馆藏清末报刊缩微品琐谈
2.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半…半…”格式研究
3.从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看“着”的语法化过程
4.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例
5.《汉语大词典》书证拾补——以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晚清报刊小说研究引言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报刊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晚清时期的报刊小说虽然在文学形式、内容和风格上与古代小说有所不同,但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晚清报刊小说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文学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晚清报刊小说的产生背景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发展和变革迅速而剧烈。
在此背景下,报刊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大量的报刊小说。
这些报刊小说以其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晚清社会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晚清报刊小说的特点与风格1. 文学形式的创新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文学形式,如连载小说、短篇小说等。
这些形式的出现使得小说在晚清社会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阅读。
2. 内容的多样性晚清报刊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爱情、家庭、友情到社会问题、政治风云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同时,这些小说还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出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
3. 语言的通俗化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通俗化的语言文字,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三、晚清报刊小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晚清报刊小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社会风气的反映,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1. 反映社会问题晚清报刊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映,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诸如贫富差距、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等等,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这些问题展现给读者。
2. 批判社会弊端晚清报刊小说还用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弊端,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其中一些小说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结构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小说传递出对弊端的不满和批判力。
3. 推动社会改革晚清报刊小说中很多作品描述了社会的黑暗与空虚,同时也展示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力量。
晚清小说“报刊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晚清小说“报刊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晚清小说“报刊形象”研究背景:晚清时期,报刊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受到不同阶层读者的强烈关注。
小说也是当时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
因此,通过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报刊形象”,可以揭示当时的文化现象,探究小说和报刊文化的相互作用。
研究目的:1. 分析晚清小说中所体现的报刊形象,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阅读习惯;2. 探究晚清小说和报刊文化的相互联系,分析小说对报刊的影响以及报刊对小说的影响;3. 从文学角度分析文化现象,揭示晚清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特点。
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化和小说创作情况;2. 文本分析法,深入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报刊形象”,剖析其表现方式和意义;3. 对比研究法,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小说中的“报刊形象”,分析其变化和演变轨迹。
预期结果:1. 对晚清社会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2. 对小说和报刊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3. 对晚清小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推动晚清研究的深入发展。
研究计划:1. 文献资料查阅与整理(2个月);2. 小说文本分析及分类整理(3个月);3. 对比研究分析(2个月);4. 论文撰写(3个月)。
参考文献:1. 陈愈榕. 《晚清报刊文化与小说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2. 刘建邦.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3. 林语堂. 《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4. 郑振铎. 《中国近代小说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
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引言晚清至民初,中国经历了动荡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中,媒介环境的变革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晚清至民初的媒介环境背景出发,探讨媒介环境对文学变革的影响。
一、晚清至民初的媒介环境晚清至民初是中国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各种新的媒介形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影片等。
这些媒介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使文学创作和传播得以更加广泛地开展。
1. 报纸的兴起随着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报纸成为了重要的新兴媒介。
早在晚清时期,上海就涌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如《申报》、《大公报》等。
这些报纸不仅主张民主、科学、进步的理念,也成为了各类文学刊物和文学作品的重要承载者和宣传者。
报纸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得以迅速传播,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崛起和传统文学的转型。
2. 杂志的发展晚清至民初,杂志成为了推动文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些知识分子创办了具有特定主题和风格的文学杂志,如《新青年》、《谈艺录》等。
这些杂志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文学创作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观点。
同时,杂志也成为了文学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场所,各种不同的文学派别在这些杂志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辩论,推动了文学思潮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3. 书籍的广泛传播晚清至民初,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兴起,大量的书籍开始广泛传播。
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选择,也给了更多的作家和学者发表著作的机会。
在这一时期,诸如《红楼梦》、《围城》等经典之作相继问世,成为了影响世代的文学巨著。
书籍的广泛传播,使得文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尺度和空间。
4. 影片的出现晚清至民初,中国开始引进和制作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也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和材料。
四力并行:近代报刊对近代文学发生的影响
四力并行:近代报刊对近代文学发生的影响
包礼祥
【期刊名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6
【摘要】近代报刊的产生为近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场"。
首先,近代报刊极大地拓展了近代文学的传播空间,使社会对文学特别是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增,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催生出新学诗、新民体等新文学形式,旧的文学形式如古近体诗、灯谜、诗钟等也得以延续甚至扩大影响;其次,近代报刊使作家的身份和创作情形有了改变,进而影响文学风尚的形成,使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再次,近代报刊培养了大量读者,具有强烈参与意识的读者又从参与创作或干预创作两方面影响文学创作;最后,近代报刊的职责有助于孕育近代作家的近代思想意识和文学意识。
【总页数】3页(P80-82)
【关键词】近代报刊;近代文学;作家;读者
【作者】包礼祥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2013—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r——基于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论文的分析 [J], 李俊
2.报刊·地域·民族:中国近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J], 胡全章
3.全国第四届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述要 [J], 龚喜平
4.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 [J], 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拂晚清之“尘”,还历史以本真——读张向东
第39卷第5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52023年9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e pt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6G08ʌ作者简介ɔ麻馨月(2000-),女,苗族,贵州松桃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拂晚清之 尘 ,还历史以本真读张向东«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麻馨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㊀550025)ʌ摘要ɔ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清末白话报刊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对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关系的研究显得薄弱.张向东新著«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通过钩沉㊁梳理大量史料,对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关系作了细致考证,实现了将五四文学革命置入晚清以来一脉相承的文学变革历程的 初衷 .ʌ关键词ɔ«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晚清;白话报刊;五四;文学革命ʌ中图分类号ɔI 206.6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5G0040G04S w e e p i n g D u s t o f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R e t u r n i n g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o fH i s t o r y R e a d i n g Z h a n g X i a n g d o n g s V e r n a c u l a rP r e s s a n d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MA X i n Gyu e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G u i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55002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n e wc e n t u r y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 i n t h e 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h a s 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b u t t h e r e Gs e a r c h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o l u t i o ni sw e a k .Z h a n g X i a n g d o n gsn e w b o o k ,V e r n a c u l a rP r e s s a n d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h a sm a d e c a r e f u l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Gt w e e n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 a n d 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b y c o m b i n g t h r o u g h a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a n d r e a l i z e d t h e o r i g i n a l i n t e n t i o n o f p l a c i n g t h eM a y F o u r t h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o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p r o c e s s o f l i t e r a r y re f o r ms i n c e t h e 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K e y w o r d s :V e r n a c u l a rP r e s s a n d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 ;M a y F o u r t h ;l i t e r a r y re v o l u t i o n ㊀㊀张向东的新著«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通过对清末报刊与文学革命㊁与新文学之间关系的细致考证,向学界讲述了一个事实: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得益于清末白话报刊的驱动与孕育.五四文学革命与晚清处于一脉相承的文学变革历程中,这一观念理应是比较清晰的,可是在长期正典化 的历史叙述中,五四文学革命被奉为新文学的 正典 ,清末文学变革的意义便或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常被当作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加以叙述.五四文学革命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历史功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以1919年五四运动 为中国新文学起点的 正统划分法 ,也逐渐引来学者的思辨,特别是王德威 没有晚清,何来 五四 ? 的质疑,促使更多学者重新审视晚清与五四的关系,爬梳文献史料,还原历史真实.张向东继«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这一学术著作之后,以最为有力的史料实证,拂开了晚清以来近三十年所蒙之 尘 ;对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进行再认识的同时,也为重塑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观念.一新世纪以来,对清末白话报刊资料的发掘与研究逐渐增多,但就如著者张向东所言:一般侧重于清末白话报刊本身的研究,对它与五四文学革命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㊁全面㊁深入的研究[1].04«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野,以清末白话报刊为媒介,向学术界清晰地呈现了清末文学迈向现代文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两者并非断裂性的二元对立.如果不能在五四文学革命内部找到 前者 的痕迹或抹去前者的 痕迹 ,无疑都是非历史化的.张向东认为清末白话报刊对文学革命驱动与孕育有七个方面的功绩:白话报刊对新文学作家和读者的培养;清末白话报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角色与作用;白话报刊与语言变革;白话报刊与新文学的文体;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风俗改良和 国民性 批判;白话报刊与身体革命[1]10~14.归纳来看,此七个功绩,为文学革命的发生溯到了其围绕白话报刊的 人 源㊁ 思想 源与 传播 源.不同于文学革命的当事人胡适㊁周作人等将 白话书报 仅作为 手段 的观念,张向东强调了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脉脉相通.首先,关于 人 源.既然是革命,便需要 革命者 ,本书第二㊁三章的内容,主要论述了得益于白话报刊的发行,大量的新文学作家与读者才得以培养,此间的白话报人也成为后来文学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白话报刊不仅培养了读者新的阅读趣味,且作为阅读者,他们还可能成为传播者甚至生产者,并进一步成为新文学的接受者与支持者.所以著者张向东指出: 五四文学革命借助五四学生运动骤然取得成功,看似有些意外,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即是清末以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白话报刊为新文学培养了广大的读者群体,这才是文学革命取得成功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1]68值得一提的是,张向东注意到了白话报刊培养的一大批普通新文学作者和以新文学写作为副业的 边缘 作家,他们是新文学写作的参与者㊁氛围的营造者,同时也是既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被忽略的群体,但他们为文学革命所贡献的力却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其次, 思想 源.文学革命的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本书的第四至八章就是在白话报刊中做出集中的考察,张向东主要从语言㊁文体㊁文学格局㊁文学主题等方面,为文学革命找到了其思想观念变革的渊源.比如,在语言上, 就语言与人的关系而言,语言意识觉醒的另一指向,是 个人的发现 与 个性解放 [1]190,通过语言文字的变革,将人从文言的拘禁中解放这一设想,便是清末白话运动的理想预期,只是受限于时代条件,直到五四时期 才算显示了理论的成熟和创作的 实绩 .在文体上, 从文体革命的角度来说,清末的白话文,是要打破古代文学 正宗 文体的浮华虚饰和各种形式的拘牵,客观真实地呈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使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启蒙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中来,从而激发人们改变现状的革命( 改良 )意识 [1]268.而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格局,如以小说㊁诗歌㊁散文㊁戏剧构成的现代文学格局,在清末白话报刊中已有明显的先兆和发展趋势.文学革命中关于风俗改良㊁ 国民性 批评㊁剪辫㊁放足等启蒙话题,与清末白话报刊中的思考与讨论亦有着明显的历史连续性.最后是 传播 源,此处主要指白话报刊这一媒介. 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 智力革命㊁政治革命㊁工业革命,以及兴趣爱好㊁愿望抱负和道德观念的革命. [2]白话报刊这一媒介,就 不仅是外在于人的一种传播载体,而且变成了人的内在 尺度 :人在这种环境中重新确定生活的目标㊁意义和方式,它彻底地改变了人的生活 [1]27~28.以下这段关于清末电影处境的论述,正反映了当时的白话报刊作为主要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巨大启蒙功用: 跟清末白话报刊㊁阅报社㊁宣讲㊁讲报㊁演说及戏曲演出等下层社会启蒙运动相比,1896-1911年间的电影放映,除了满足少数国人的猎奇心理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意义的传播效应,更提不上 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 了. [3]清末白话报刊这一 传播 源,承载了 思想 ㊁培养了 人 ,作为思想呈现与获得的主要交流渠道,在整个文学变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胡全章所说, 数以百计的白话报刊,数以千计的白话文作者,数以万计的白话文(学)作品和形形色色的白话教科书,培养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从而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兴起,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没有白话语言观念㊁白话书写经验㊁白话文读者基础和社会接受环境的长时间的量变积累,五四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突变,将会是无本之木㊁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 [4]五四文学革命得以 发生 ,得益于清末数十年间社会环境和文学自身的不断发展演变,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作品㊁世界㊁作家㊁读者四要素构成.张向东以清末白话报刊为中心,展示了这四要素在晚清文学活动中相互渗透㊁相互依14存与相互作用.运用此理论分析晚清文学变革,可见清末白话报刊作为作品的载体,其内容是对清末社会变革(世界)的再现,作家通过创作将文学变革的思想注入作品,由读者接收㊁反馈,读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成为作者,如此,以白话报刊为纽带,四要素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实现了共生互动.同时,报刊与社会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由外及内㊁由内及外的相互作用㊁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这样一个相互作用力,驱动了文学革命的发生.二清末白话报刊是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媒介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周棉㊁李新亮在论文«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㊁发展及影响»中有所论及.他们指出, 清末民初时期白话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无论在维新时期㊁清末新政时期,还是辛亥革命时期,都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既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产物,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在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报刊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其中有留日背景的革命党人和知识分子利用白话报刊这一传播平台,不仅传播了革命思想和先进文化,促进了辛亥革命,也因为参与白话报刊的编撰实践,为此后的五四文学革命做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语言文学变革的准备. [5]但是,就白话报刊的 人才储备 而言,其视野仍限于新文化运动中头领人物以及青年学生的办刊经历,仅强调了白话报人与文学革命间的历史关联, 还缺乏系统㊁全面㊁深入的研究 [1]7,不足的存在,也正是«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意义之一.正同潘光哲先生的序言题目«质疑叙史正典,丰富历史细节»所示,张向东的研究是在对既有叙史正典的质疑下展开的,并将质疑落实于最本真的求证,而非 费精耗神于在理论层面耍玩精致的概念游戏 [1]2,凸显了一位文学史家的责任意识与求真精神.细读«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丰富详实的史料文献.张向东需要在大量原始文献采集的基础上,进行艰难的发掘㊁甄选㊁归纳等工作,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条条清晰的清末白话报刊发展线.详实的史料,是«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这部著作研究成果的坚实支撑;扎实的史料功夫,则让读者看到一位学者在浮躁学风中能够 沉下来 做学问的㊁可贵的学术风范.张向东对于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关系的研究,并非浅尝辄止.大量的史料实证,只是走向更系统㊁全面㊁深入的研究的第一步.在文献的处理上,张向东追求细致的考辨,具体的分析.针对复杂事件或个体,他不流于简单的判断,而是深入挖掘历史细节,揭开背后的复杂性因素.比如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白话报«演义白话报»创办者的章仲和,并没有成为文学革命的推动者,以及作为清末白话报人的林纾㊁刘师培,却成了文学革命的反对者,这些似乎与研究目的相悖的个例,张向东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以林纾为例,认为其 反对文学革命,是反对革 文言 的命,但并不反对 白话文 ,他真正反对的是 废文言 [1]129,指出林纾的守旧与 反对 是被以往文学史夸大了的.还指出了林纾反对文学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 守旧的思想观念和卫护自身 地位 的动机 ,以及在复杂的新旧冲突中,林纾作为旧文坛的元老,他需要维护自身在旧文学场域中的既有地位和既得利益,而新文学也恰需要以他来 开刀 ,才能获得在新文学场中的一席之地.所以,清末白话报人在五四时期的分化涉及很多复杂因素,不能因个例的错位与变异,便否定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整体性历史关联.并且,张向东凭借自己的学术敏感,关注到一些历史蒙尘的事件㊁细节等,指出了其中涉及的重要学术问题,提出了自己原创性的思考,显然具有学术开拓的意义.比如往往被文学史忽略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地方上的回响,并以浙江一师为例,指出其对新文学运动所做出的思想启蒙㊁传播及新文学作家㊁读者的培养等贡献.作为文学革命的 外围战 ,裘延梁在1920年与钱基博展开的 文白之争 ,也是一场被忽视的论战,张向东却意识到这场论争对扩大新文学影响㊁深化地方读者对文学革命和新文学认识的极大推动作用.而且,他还敏锐地将视线落在了清末白话报刊的地域分布上,从而发现 白话报刊创办最早㊁数量最多的地区,基本上就是文学革命思想萌芽最早㊁新文学作家队伍最集中㊁新文学传播最广泛的地区 [1]153,这也成为 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发生㊁新文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最有力证据 .本书第四章第二节中,张向东还就清末白话文运动此前没有论及的问题和未重视的文献做了分析,其中谈及五四 文白之争 的兴起与白话取代文言,认为其功应在清末的白话报,富有见地地从媒介本身去思考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除语言变革理论外,张向东还注意到了白话报刊的写作实践,以及清末白话报刊在国语教育㊁拼音文字㊁方言写24作等方面的影响,这类变革运动与创作实践作为文学革命的有益助力和启示,也往往被历史所忽视.张向东的广阔学术视野,还涉及了白话画报与报刊插画.报刊内容以 图文并茂 的方式展现,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文字的枯燥,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感染与冲击,而画报㊁插画等以图像为主的视觉呈现形式,也为 目不识丁 者提供了一个接受思想的渠道.张向东在研究中选取了数幅图画作为例说,主要集中于最后两章对白话报刊文学主题的相关论说中,作为史料证据的同时,也通过更为鲜活的图像与社会㊁图像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深入到白话报刊的思想肌理,呈现了作为主要媒介的清末白话报刊与思想启蒙之间的内在逻辑.三«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加以细致梳理,生成了独特的学术判断,还原了清末白话报刊到文学革命之间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学史重新建构的过程.张向东为实现对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关系的准确判断,考察与探究清末白话报刊创作面貌的同时,对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条条发展脉络做了细致的呈现,从而证实了清末白话报刊对文学革命所发挥的种种开拓性贡献.针对胡适夸耀自己作为 攻击古文的权威 的历史功绩,张向东认为,在清末白话报的印证下,胡适之说的虚妄便显露无遗.他指出清末也不乏坚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人, 清末以白话报刊为核心的白话文运动,已经开始攻击旧文学㊁提倡新文学了,这些论述,和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论争非常相似. [1]36而胡适在文学革命中所提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这一口号,其实也早在清末白话报刊中开始.此外五四文学革命中 批判性 反传统 言文一致 等响亮的口号, 在清末的白话报刊中已广为宣传并付诸实践 [1]271.张向东将文学革命得以成功的最大功绩,归于清末以来近三十年间有名无名的白话文作者的不断 尝试 ,将他们认定为五四的 开路先锋 ,这是无可置疑的.通过对«安徽俗话报»和«竞业旬报»文学栏目的统计分析,张向东还发现了20世纪初以白话报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五个显著特点和趋向:小说大行其道,逐渐取得文学正宗地位;诗词中雅俗分流的趋向和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杂文的异军突起;戏曲地位的上升;白话传记文学的出现[1]325~326.从而证实中国现代文学的四大文类格局,在清末白话报刊中,已有明显的先兆和趋势.其中,他对白话报刊的开拓性的认识,还体现在发现一些现代文体㊁题材已经出现并成长着.如对 杂文 这一文体的 正名 ,指出 清末虽然还没有统一的现代杂文的概念,但许多白话报都设有 杂录 杂俎 闲谈 谭丛 谐谈 滑稽文 小言 等不同名称的栏目,在1909年1月22日«竞业旬报»第40期开始出现以 杂文 命名的栏目.所以,将现代杂文的起点放置在清末的白话报时期,是 有名有实 的 [1]354~355.清末白话报刊中对政治㊁教育㊁科学㊁婚姻㊁反迷信等题材的演绎,俨然开了五四 问题小说 先河.张向东针对清末白话报刊的开掘,向我们展示了清末白话报刊孕育五四文学革命的不朽功绩,同时也为后来的相关研究㊁文学史写作提供了一定参考.清末文学变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基础,两者不仅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文学脉络上亦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清末白话报刊作为现代文学发展线上的一节,它与文学革命之间是从未断裂的,并且不断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虽然面临白话报刊多㊁查阅难度大等诸多现实困难,以及清末以来文学㊁历史㊁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性因素,张向东教授仍是砥志研思,凭史实说话,更丰富㊁更完整地呈现了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将五四文学革命置入晚清以来一脉相承的文学变革历程的 初衷 .ʌ参考文献ɔ[1]张向东.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M].北京:中华书局,2022:7.[2]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9.[3]李道新.中国电影国族论述及其历史景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26G27.[4]胡全章.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269.[5]周棉,李新亮.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㊁发展及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49G50.[责任编辑:王作华]34。
从译介学角度看晚清报刊与我国近现代文化的启蒙与传承
从译介学角度看晚清报刊与我国近现代文化的启蒙与传承潘德;姚涵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39)1
【摘要】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文人的传统思想,文化传播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报刊翻译也随之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我国文学界由此掀起一股寻求文化独立和创新文化品格的热潮。
文章从译介学角度探讨近代报刊翻译中的中国化理念,并指出当代报刊在文化碰撞中坚守文化精髓,在交流互鉴中弘扬文化自信,不断实现民族独立的现实意义。
文章也探讨了晚清报刊对于当时我国的文学创作热、国家权益观和民族认同感的启蒙作用,以及逐步实现从最初一味模仿外国文化的“拿来主义”到后世不断追求自身文化认同,保持文化独立,并主动“走出去”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伟大转变。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潘德;姚涵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报刊与晚清文学近现代转型研究的厚重力作——读《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2.从译介学角度看《奥赛罗》中文化意象的移译
3.文化的迁移——从译介学
角度看《活着》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传递4.“启蒙”与“消闲”:从《海底旅行》看晚清科学小说译介张力5.“启蒙”与“消闲”:从《海底旅行》看晚清科学小说译介张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
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
孙玉石
【期刊名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45)1
【摘要】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于 2004年 10月举行。
会议围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文献发掘与文献叙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学者杨义、关爱和、孙玉石、钱理群、吴福辉、刘增杰、鲁枢元、解志熙、吴秀明、孙先科、席扬、陈方竞等参与讨论的文章长短不一,见解有异,但都拒绝空疏学风,言之有物,发出了独特的学术之声。
本刊特分两期揭载,以飨读者。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鲁枢元;孙玉石;吴秀明;杨义;文献;报纸;文艺副刊
【作者】孙玉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I206.6
【相关文献】
1.台湾地区社会的变迁与文艺副刊的转型——1987年前夕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媒介生态学分析 [J], 刘晓慧;
2.台湾地区社会的变迁与文艺副刊的转型——1987年前夕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媒介生态学分析 [J], 刘晓慧
3.进一步发挥好文艺副刊的重要作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暨2000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札记 [J], 江作苏
4.纸媒上的月亮——报纸文艺副刊随想 [J], 李中国
5.纸媒上的月亮——报纸文艺副刊随想 [J], 李中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绅士与近代报刊
晚清绅士与近代报刊
李晓英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绅士阶层既是官民之间的中介者,又是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们中的一部分逐渐认识到报刊的传媒功能和对社会民众的唤醒作用,进而积极地创办报刊并发表政论文章,从而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页数】5页(P143-147)
【作者】李晓英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近代报刊在晚清史学批评演进中的地位与价值 [J], 刘开军
2.试论近代报刊在晚清社会中的演进轨迹 [J], 刘力;韩鼎基
3.晚清京报未转变成近代报刊的原因 [J], 曾宪明;邵灵莉
4.简论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 [J], 陈世华
5.论近代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性 [J], 王龙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 江苏省 20 08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 》 《 教学改革” Y G 8 Y 5 ) ( J 0 B 1 作者简介 : 罗建伦 , , 男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心博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 。 13 0
Vo . 9 No. I2 1
Jn 0 2 a .2 1
报 刊 与 晚清 文 学 近现 代 转 型 研究 的厚 重 力 作
— —
读 《 刊 与晚 清 文 学现 代 化 的发 生》 报
罗建 伦
(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心 , 上海 2 0 3 ) 0 4 3
摘
要: 张天星《 报刊与晚清文 学现代化的发生》 以近代 中文报刊为视 角, 究晚清文学在报刊媒介作 用 研
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 相关论著陆续涌现 , 且有成为新一波 ‘ 显学 ’ 的潜在优势。 回顾过去 , ”2 准确 地说 , 重视近代报刊在中国文学演变中的作用、 关注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兴起 于 19 90年代中 后 期 。于今 , 确如 陈先生所 言 , 刊与 近 现 代 文 学关 系 的研 究 已经 成 为 近 现 代文 学 研 究 领 域 中的 “ 报 显 学” 。不但众多的近现代文学研究者正安身立命 于此 , 而且仍有大批 的博士、 硕士研究生正选题 于此 , 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 相关研究论著也洋洋大观 , 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 , 向纵深发展 。
自 13 近代 中文报 刊在 中 国境 内出现始 , 83年 报刊逐 渐发 展为 近现代 文 学的主 要载体 、 介和 文本 , 媒
近代报刊的出现加速 了古典文学的变革 。正如研究者所言 :现代文学的发 生与存在就是现代传媒 的 “ 发生与存在 , 没有现代报纸期刊就没有现代的文学 , 这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 … 可见 , ” 报刊是晚清文学 转型研究 中至关重要 的视角。张天星博士的学术专著《 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 的发生》 以下简称《 ( 发 生 》 一 书 , 于教育 部人 文社会 课重 点研究 基地 重 大项 目(0JD 50 2 , 由凤凰 传媒 集 团 、 凰 出 ) 属 8J 7 17 ) 已 凤 版 社 于 2 1 年 7月初 版 。该 书 5 . 字 , 01 4 8万 以近代 中文报 刊为 视角 , 研究 晚清 文学 在报 刊媒 介 作用 下 的 近现代变革 , 全书由文学制度、 文学创作 、 文学批评三编组成 , 是一部全面研究报刊与晚清文学内外关系
学创 作 ” 五章 , 探讨 报刊 在推 动 主要 文 体创作 变 革 中的具 体体 现 ; 下编 “ 文学批 评 ” 三章 , 考察 报 刊在 晚 清 文学批 评 的近现代 转 型 中所起 的作 用 。全 书 紧紧 围绕 报 刊在推动 晚清 文学 向近现 代文 学发 展过程 中 所起 的作 用及 形成 的主要 特征展 开 , 系宏 大 , 截 止 目前 在 关 于报 刊与 晚 清 文学 关 系 的研 究 中所仅 体 为
如《 发生》 著者总结的那样“ 总体说来 , 现有成果对晚清报刊与文学现代化的研究还是在有限范 围内的 涉 及 、 案分 析 的方 式展 开 。 个 ”3因此 , 究 界需 要 一 部 较宏 观 、 角 度 、 研 多 多层 次 的报 刊 与 晚清 文 学关 系 的研究 , 一者反映十余年这 门“ 显学” 的研究 现状 ; 二者用研究者的真知灼见深化该项研究 ; 再者 , 研究 之余指明该项研究的发展方向。笔者拜 阅《 发生》 一过, 为该书此三者兼备 , 认 是截止 目前研究报刊与 晚 清文学 变革 最全 面 的学术 著作 。 《 发生》 全书分为三编 , 上编“ 文学制度” 四章 , 考察报刊在建立近现代文学制度 中的作用 ; 中编 “ 文
见。《 发生》 著者在《 导言》 中总结说: 目前学界尚未出现将报刊与晚清文学演变作整体研究的专著” “ 、 “本 书 的第一 个意 义期望 能对报 刊与 晚清 文学近 现代化 的关 系作较 全 面的研 究 。 l 。 《 生》 者这 ”3 而 发 ” 著 种宏 阔 的体系 布局反 映其试 图填 补该学 术空 白、 报刊 与晚清 文学关 系作 较全 面研究 的努 力 。 将
第2 9卷第 1 期 21 02年 1月
苏州科技 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uhuU iesyo c neadTc nl y( oi c ne or l f zo nvrt f i c n eh o g Sc l i c ) n S i S e o aS e
的厚重力 作 。 品读该 书 , 笔者觉 得其 显著特 色有 如下 四个方 面 :
1 体 系宏 大、 . 内容丰 富
中国文学发展至晚清 , 从传播媒介上看 , 与古典文学最显著的不 同是 , 晚清文学传播开始有 了近代 报刊的参人。多年以前 , 陈平原先生曾说 :进人 19 年代 以后 , “ 90 国内外学界 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
当前 , 门 “ 学 ” 这 显 已经走 过 了十余个 春秋 , 须讳 言 的是 , 无 目前 笔者 所 能见 到 的报 刊 与近代 文 学关 系 的 研 究多 属于个 案研究 , 即从 一 种或数 种报 刊 、 种文 体 、 一 一个 或几 个 作 家或 一 种 理论 介 入展 开 研究 。正
下的近现代变革 , 系阔大, 野开阔 , 体 视 资料翔 实, 论证 细密, 新见纷呈 , 具有 重要 的学术价值 , 是一部研 究报刊
与晚 清文 学近现代转型的厚重力作。 关键词 : 刊; 报 晚清文学 ; 近现代转型 ; 力作 中图分类号 : 26 2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09 (02 0 —00 0 17 6 5 2 1 ) 1 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