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及实证——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234

2012年8月

多的价值,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

展。具体做法是,增加科研投入,鼓励地区和企业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对转移进来的产业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参考文献

[1] 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

计与决策,2011(5).

[2] 汪一洋.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M].广东:广

东省经济出版社,2010.

[3] 展宝卫等.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M].山东:泰山出版

社,2006.

[4] 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

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月刊),2009(9).

[5] 张冬梅.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现代经济探

讨,2008(10).

[6] 惠调艳,胡新,马莉.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

国科技论坛,2010(4).

[7]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

[N].纺织学报,2011(4).

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及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宿迁学院 王昭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并构建了“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各个产业的综合得分模型,计算备选的13个产业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为该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定量参考。关键词:主导产业 因子分析 宿迁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a)-234-02

1 宿迁市产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概念界定

通过对宿迁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概念模糊,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2)产业结构齐全,2009年三大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3%、46.3%、34.4%,二、三产业基本均衡发展,区域专门化程度低;(3)现代制造业与初级产业并存,虽然处于高速增长,但高级生产要素的缺乏导致了现代制造业的落后,省内区域中的弱势非常明显。

罗斯托在1962年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阐述。他将经济各部门分为三类: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与“主导产业”类似并为人所熟知的名词是“支柱产业”。支柱产业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作用,而主导产业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它的长远的扩散效应、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及使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能力。宿迁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大多数地区一样,着眼于占产出比重较大的支柱产业的扶持与发展,而忽视了辐射带动能力强、有可能发展为主导产业的部分行业的培育。

2 宿迁市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2.1 模型的构建

结合宿迁市作为江苏省边缘地区在资源禀赋、资金、技术、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特性,本研究认为应从产业的效益、生产水平、优势、关联度以及增长潜力等五个维度去衡量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其中,产业的效益维度指标包含比较利税率X 1、就业吸纳率X 2、物耗产出率X 3;

生产水平维度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X 4、生产率上升率X 5;

产业比较优势维度指标包括区位商X 6、比较劳动生产率X 7;产业关联度维度包括后向带动系数X 8、

前向关联系数X 9;产业增长潜力维度指标包括需求收入弹性X 10、

产业增长率X 11。指标体系模型中共计11个指标。2.2 指标的简要解释

(1)比较利税率X 1:

比较利税率是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与所在省份或全国该产业产值利税率的比值。系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2)就业吸纳率X 2:

就业吸纳率反应某产业单位产值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某产业全部就业人员与该产业总产值的比值。比值越高,该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也就越高。

(3)物耗产出率X 3:

物耗产出率是某产业的总产值跟该产业所消耗的能源总量的比值。

(4)全员劳动生产率X 4: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单位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产业增加值与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

(5)生产率上升率X 5:

某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反应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X 5为i产业生产率上升率;

LPit为报告期i产业劳动生产率;LP0t为基期i产业劳动生产率;n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的年数。

(6)区位商X 6:区位商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

(7)比较劳动生产率X 7: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①基金项目:宿迁学院科研基金“宿迁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机制研

究”(KY20090001)。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2012年8月

235

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8)后向带动系数X 8:后向带动系数也称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使其它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较强,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较大推动作用。本指标计算复杂,由于年鉴数据的缺失,故作为定性参考指标。

(9)前向关联系数X 9:前向关联系数又称感应度系数,是指其它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使某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感应程度高,容易受各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本指标计算复杂,由于年鉴数据的缺失,故作为定性参考指标。

(10)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 10: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收入变动1%,某商品的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多少。用公式表示为: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比值。

(11)产业增长率X 11: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产业增加值来衡量一个产业的增长率,增长率越大,则该产业增长越快,它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重要,越有发展的潜力。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X 11为i产业增长率;Yit——第i产业报告期产值;Yi0——第i产业基期产值;n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的年数。

3 实证研究

笔者预选取13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备选项,采用因子分析法找到主要影响因子,并根据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各因子得分构建13个产业的综合得分模型,计算、排序,得出结论。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选取除X 1、X 8、X 9以外的8个变量。整个过程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19来完成。

3.1 数据的标准化及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为排除量纲不统一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利用SPSS19.0在对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同时,进行KMO和Bartlett 的检验。KMO度量值为0.514,大于0.5,基本符合适用因子分析的要求。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68.389,概率值为0,即在0.00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假设,即说明各个变量间存在着相关,故可以肯定,这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3.2 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宿迁市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8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19.0输出结果,可以得到三个主要的因子,其初始特征值分别为3.151、2.122、1.290,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2.034%,基本可以反映8个指标的信息,同时可以得出各产业的三个因子得分。3.3 综合得分模型的构建及计算

依据主成分特征值及主成分得分,可构建如下模型计算各产业的综合得分:

式中,W i 表示i产业的综合得分,分别表示3个主成分

的特征值,F i1、F i2、F i3分别表示第i产业的3个主成分得分。计算数据

及排名见表1。

表1 产业综合得分及排名

综合得分排名农业-2.4536865611林业-7.6956951813渔业-2.7134795612农林牧渔服务业

-0.96818677建筑业 6.168356882食品制造业-1.590146189饮料制造业

7.828897981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388398668家具制造业 2.900484193塑料制品业0.58715607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912693684交通运输仓储邮政-2.3682579410住宿餐饮业

0.7802832

5

如表1所示,排在前六位的产业分别为饮料制造业、建筑业、家

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和塑料制品业。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前述产业基本集中于第二产业,且以传统产业为主,这说明在提倡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或引进高级生产要素的大环境下,宿迁市作为边缘地区仍不具备在新兴产业上培育主导产业的基础和可能性,尚需长时间的积累。另外,第一产业作为边缘地区的基础性产业不具备主导产业的特性,而结合宿迁市的水资源环境优势,第三产业中的住宿餐饮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宿迁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根据因子分析计算出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只是宿迁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参考之一,在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培育的过程中还需综合考虑模型中未涉及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各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 罗斯托[美].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