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专业研究)
通气血的道家针法
通气血的道家针法
道家针法是中医针刺疗法中的一种,主要通过插入针具刺激和调节穴位周围的气血流动,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生命活力的效果。
通气血的道家针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通幽道: 在大椎、风池、天突、天柱等穴位刺激,用以改善
肺部功能,促进气血流通。
2. 通阳道: 在太冲、血海、阳陵泉等穴位刺激,主要用于改善
气血不畅、阳气不足的情况,促进气血循环。
3. 通阴道: 在太溪、阴陵泉、内关等穴位刺激,可用于改善气
血虚弱、阴阳失衡的情况,促进气血协调运行。
4. 通经络: 在经络上进行针灸刺激,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改
善气血循环。
5. 通窍道: 在眉间、百会、印堂等穴位刺激,可用于改善头痛、失眠等症状,促进气血调节。
道家针法通气血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气血的流动,进而起到调整和平衡身体功能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通气血道家针法进行治疗。
需注意的是,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务必找正规的医生进行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道门秘传针灸妙诀关注山东济南平阴东阿镇碧霞宫项静道道长针灸秘诀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心血凝结的精华,历来被医家和武医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后渐散见于各种医书之中,其妙法非心传口授难明其旨。
度师(道家全真金山派魏清晓师父教授医学、针灸、导引丹道诸法。
为简明扼要理解教意整理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一、寻穴歌金针奥妙素称奇,按经详推复何疑;十二经中十五络,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经八脉阴阳跷,冲任督带阴阳维;五募五俞并八会,经外奇穴悉载之;九气所致宜早遏,六淫客邪莫迟时;虚用补法指里转,实行泄法指外施;或补真阳元气后,或泄余邪病即离;诚能晓得个中妙,天下归仁称上医。
二、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指故教深,将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三、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
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找。
或针结,针著大肠泄水分(“分”为“穴”之误)。
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盲。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四、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并合谷,此是回阳九针穴。
五、禁针穴歌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灵,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际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六、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阴市下行寻犊鼻,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民间针灸绝技一、感冒第一方头疼发烧,鼻流清鼻涕或者鼻塞不通。
取穴,大椎。
手法,用毫针捻转进针,剌四至五分深,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个小时,每天针一次,一般针一次即可痊愈的。
第二方预防流行性感冒取穴,风池,风门,身柱。
手法,针风池穴,进针六分至一寸深,使有酸麻感,留针30分钟,风门,身柱用艾灸五分钟,隔日针灸一次,连续针灸三次。
第三方流行性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取穴,风门,陶道。
手法,先将患者风门,陶道穴的皮肤提起,用三棱针刺一、二分深,使出血。
不留针,不灸二、呕吐第一方主治呕吐不止。
取穴:间使双,中脘,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间使穴,向上斜方进针一寸,中脘穴直刺一寸,足三里穴向下方斜刺一寸,用捻针,平补平泻,留针一个小时。
,第二方主治呕吐不止取穴,金津,玉液。
手法,用三棱针刺金津玉液,使出血,妊娠如呕吐剧烈可刺金津玉液有效第三方急性胃肠炎,呕吐不止,口渴。
取穴,双劳宫,双大陵,双内关穴。
手法,先用毫针直刺劳宫穴大棱穴各五分,用泻法,大拇指外捡:留针半个小时。
然后再直刺内关穴一寸,用补法,大拇指向捻。
三、痢疾第一方取穴,奇三取穴法,奇三穴在足府后三分之一稍向内二分处为刺激点,男左女右。
手法,用毫针在刺激点斜向足跟方向进针,刺入五分,约一呼一吸捻针一下,再进针五分,如此三次,热性痢疾用泻法,重刺激,寒性痢疾用补法,轻刺激,留针三十分钟,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二方急性痢疾取穴,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中脘穴一寸,夫枢穴五至八分,足三里八分至一寸,均直刺,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个小时,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三方痢疾腹痛取穴,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
手法,用毫针先刺小肠俞,大肠俞,后刺足三里,均至有酸麻感时去针,不留针。
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即愈。
第四方里急后重,粪便中含有白色粘液。
取穴,尺泽,合谷穴,足三里。
手法,先用三棱针刺尺泽穴放血二至三毫升,再以毫针刺合谷穴,足三里各三分,合谷穴用补法,足三里用泻法,留针捻针一小时,一次可愈。
道家47个养生穴
道家47个养生穴,治病单取,立刻显效 2010-10-26 17:59 | (分类:默认分类)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
(60-70/分)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舍岩五行针法,简称舍岩针法是近年来在韩国针灸界广泛流行的针法,是在韩国传统医学历史上,与16世纪医家许浚的医学巨著《东医宝鉴》和19世纪医家李济马所创新的“四象医学”一起成为在李氏朝鲜时期韩国传统医学的三大成就。
舍岩针法的主要内容记载于《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简称《舍岩诀》,其成书年代可推断为17世纪。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韩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件,韩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遭受了许多困难,于是这本书和舍岩针法的重要性从来没被认识到,1970年代通过韩国医学家卢正宇的研究,舍岩针法才得到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关注。
这段时期,舍岩针法反而传到日本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存的《舍岩诀》抄本有两三种,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哪一本是原本,这篇文章以李泰浩译注·杏林书院出版的版本为主要参考书。
一、《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的作者与组成关于《舍岩诀》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到现在还没找到详细的史料,我们只能根据该书的书名、内容和其他研究结果而推测。
1935年,当时韩国针灸界的元老李在原曾经在日本的医学杂志《医道的日本》上发表过关于《舍岩诀》的文章,其中有“距今四百年前道士舍岩先生组织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补泻法”这一句。
同年将《舍岩诀》翻译成现代韩国语而出版的李泰浩以一位老医的传言为根据而记载了舍岩道人就是李朝后期高名的僧侣四溟堂松云大师的首弟子。
四溟堂松云是李朝时期高明的僧侣,他曾经参战于在16世纪90年代发生的“壬辰倭乱”,那时他组织了僧兵,与明国的援助大军一起参加战场而立了大功,于是被人民受到了很大的崇敬。
据上述的记载,舍岩道人就是他的徒弟之一,而且经过13年的面壁修炼而觉悟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后,行医各地,在针灸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民间留下了很多的逸闻。
所以虽然还是缺乏具体的考证史料,不过现在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大部分的人都肯定此记载。
卢重辉教授根据李泰浩的记录在《韩国医学大系》〈韩国韩医学篇〉上将舍岩道人的俗名阐明为“黄延学”。
道家道医:一穴一针之人体特效穴
道家道医:一穴一针之人体特效穴1、一穴速治坐骨神经痛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
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三至五次痊愈。
取穴方法: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2、按摩穴位治疗“痒症”湿疹湿疹的痒,不同于麻疹般发作时那种爆发性的痒。
而是一种会感觉到阴湿的刺痒。
这种刺痒也会影响人的心情,就像蚂蚁在爬的感觉。
尤其是身体较柔软及较敏感的部位。
这种病症是越抓越痒且斑疹越多,有时会因痒的睡不着,而造成失眠症。
即使能入睡,也会因无意识的搔抓。
特别是手臂、膝盖、腋下的内侧最容易长出,若不加以治疗,会演变成慢性疾病,皮肤会变得很粗糙。
这种病与麻疹同样,大都是因过敏及肝脏障碍和体质所引起的,但是此病比麻疹更难痊愈,所以变成慢性的可能性很高,如此便越来越难治疗。
还有些人是因气候变化等而长湿疹。
穴道指压不仅能止痒,治愈湿疹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治疗湿疹的穴位及指压法止痒、祛除湿疹的穴道之一称为“治痒”穴,刺激此穴位,有止痒之效。
治痒穴是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寻找方法:取此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治痒穴的具体找法: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
主治疾病:治痒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湿疹等骚痒类疾病很有疗效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百虫窝穴〖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和大收肌。
分布有股前皮神经。
〖功用〗祛风活血,驱虫止痒。
〖主治疾病〗1、蛔虫病。
2、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太白穴〖穴位取穴法〗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古中医针灸口诀
古中医针灸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古中医针灸口诀:1. 《针灸找穴有诀窍》一针二穴要记牢,先找经脉再瞧标。
一找骨头二摸筋,肌肉边缘仔细寻。
一按酸痛二找窝,穴位多半藏此处。
一用手指二用尺,距离分寸不错失。
就像寻宝慢慢找,找准穴位病赶跑。
2. 《针灸手法要知晓》一针轻刺二慢捻,手法巧妙心不慌。
一要轻柔二要稳,千万别把皮肤伤。
一提一插有节奏,如同跳舞步悠扬。
一旋一转要适度,感觉舒适效果强。
针灸手法掌握好,健康快乐常伴旁。
3. 《针灸注意事项多》一针之前二消毒,卫生安全不能拖。
一避大脉二避筋,小心谨慎才没错。
一忌空腹二忌饱,饭后休息再扎好。
一要放松二别怕,心情平和针有效。
记住这些小要点,针灸顺利身体康。
4. 《常见穴位作用明》一按合谷二揉风,头疼感冒去无踪。
一压足三里二点中脘,肠胃舒服消化通。
一敲涌泉二摩内关,睡眠安稳心不烦。
一揉曲池二抚肩井,肩颈轻松身板正。
熟悉穴位多保健,茁壮成长乐无穷。
5. 《针灸时辰有讲究》一天十二时辰妙,针灸选时要记好。
子时胆经一当令,丑时肝经二来到。
寅时肺经宜休养,卯时大肠把毒扫。
辰时胃经消化强,巳时脾经营养高。
按照时辰来针灸,顺应天时身体好。
6. 《针灸反应别紧张》一有酸麻二有胀,针灸反应属正常。
一若轻微二若短,无需担心心不慌。
一是气血二是经,运行通畅才这样。
一遇不适二告知,医生调整保安康。
正确对待反应事,针灸效果更优良。
7. 《儿童针灸需谨慎》一量体重二看龄,儿童针灸要小心。
一选穴位二控深,浅刺轻刺才安稳。
一察情绪二哄娃,乖乖配合效果佳。
一用短针二留神,安全第一别忘啦。
呵护儿童多注意,针灸助力快长大。
8. 《针灸补泻有方法》一补二泻有区分,手法不同作用存。
慢进快出是补法,身体虚弱它来帮。
快进慢出为泻法,实热病症赶出门。
一轻一重看病情,灵活运用才精准。
掌握补泻小秘诀,针灸治病更有神。
9. 《针灸配穴有规律》一主二配巧安排,穴位组合效果来。
一治局部二调全,远近结合病痛排。
【董氏奇穴】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腧穴!
【董氏奇穴】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腧穴!珍藏岐黄名家经方大全一、针灸口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腎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治腕关节疼痛道家治法及针灸
治腕关节疼痛道家治法及针灸
腕关节疼痛可以尝试道家治疗和针灸来缓解疼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1. 道家治疗方法:
- 静坐冥想:通过冥想和调整呼吸,帮助舒缓腕关节疼痛。
坐在舒适的位置上,重心平衡,放松身体,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 气功练习:特定的气功练习可以帮助调整体内能量流动,促进腕关节的血液循环和经络通畅。
例如,可以尝试"揉腕法",即用手掌揉搓腕关节周围,直到感到暖热。
- 饮食调整:有时腕关节疼痛可能是由体内湿气或寒气所致。
道家推荐适当调整饮食,在饮食中增加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辣椒、黑豆等。
2. 针灸疗法:
- 针灸:选择经络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以达到缓解腕关节疼痛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劳宫、曲泽、神门等。
- 艾灸:使用艾灸对腕关节进行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通畅。
艾灸可以在特定穴位上进行,如劳宫、内关等。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
对于严重的腕关节疼痛,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道家调气针法 Word 文档
作者:针的神奇毫针刺入腧穴后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促使“气至病所”的方法叫做“调气”。
笔者在多年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对调气针法略有心得,现总结如下。
1 常用调气针法1.1 循摄调气法《金针赋》说:“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针灸问对》说:“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
故曰摄以行气”。
操作:用押手大指、食指、中指三指腹在所刺穴位的经脉循行路线上下往来轻柔循按,促使经气运行,气至病所。
临床上多用于经气不足,得气后经气运行缓慢的虚证病人。
1.2 弹针调气法《针经指南》说:“弹者,凡用针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如泻,不可用也。
”《针经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弹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弹针,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操作:用大指甲轻弹针柄,促使气至病所。
临床常用于虚证难于得气,气行缓慢者。
1.3 针向调气法《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转针向左气自左,转针向右气自右”。
操作:得气后针尖朝向病所,刺手施以行针手法,以催促气至病所。
本法多与其他调气手法配合运用,如按压调气法、推捻调气法等。
1.4 按压调气法本法分为刺手按压法和押手按压法两种。
刺手按压法:《针灸问对》说:“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脉之状,毋得挪移,再入。
每次按之,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
操作:针刺得气后,将针不断地向下轻轻按压,逐渐加深,每次按压时嘱病人呼气5次。
临床多用于虚证,经气运行迟缓者。
押手按压法:《金针赋》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至疼痛之所”。
操作:针刺得气后,押手按压在所刺穴位上方,刺手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可使经气下行;押手按压在所刺穴位下方,刺手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可使经气上行。
本法多与针向调气法配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1.5 推捻调气法《针经指南》说:“推之则行”,“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络、谿、谷”三套针穴”几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道人,针灸术很厉害,取穴少,穴位亦奇。
所用穴位与现代医家通用的迥然不同,但疗效很好。
但就是他一般不出手给病人针灸。
经过了解,他针灸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
其他三套系统“络、谿、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湮没无迹了。
而现代医书上人各自秘的某些“奇穴”,其实就是化源于“络、谿、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
有幸的是,上古经络学的薪火得以在民间保存着她的余脉,这位道士从他师门那里继承了上古针灸术,就包含“络、谿、谷”三套经脉体系。
为了不使上古秘术再次失传,道人现在已将“络、谿、谷”三套体系公之于众,使这套秘传千年的上古针法得以再现人间。
感慨现在中医学习者茫昧于所学之无门无径,也为了中华传统文华不至在我辈手中湮灭,我现将道人公布出来的部分经文转帖在这里。
经曰:络三百六十五穴,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
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
肉之大会爲谷,肉小爲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
荣卫不行,必将爲脓。
内销骨髓,外破大膕,留於节腠,必将爲败。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肉卷筋缩,肋肘不得伸,内爲骨痹,外爲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灋相同。
经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气(气火)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脉,并住於络,传注十二经络脉,非独十六络脉也,内解泻於中者十脉。
经穴三百六十有五,络俞三百六十五穴,及谿谷三百六十有五,计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
故经穴之与孙络穴别矣,然其谿谷之谷穴,从乎肌理也。
经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运也。
络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传也。
谿之位一百二十有五,营其筋肌也。
谷之窍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泽其筋骨也。
鍼道维生之衷矣。
故经病者调之以络,络病者调之以谿。
血病者调之以经,气病者调之以谷。
气血之病也,调之於谿谷。
针灸45个必背口诀
针灸45个必背口诀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针灸学习者更好地掌握针灸知识和技巧,以下为大家总结了45 个必背口诀。
一、经络穴位口诀1、任督二脉走正中,十四经脉紧相连。
2、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3、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4、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5、心经穴位九穴真,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6、小肠经穴十九中,少泽前谷后溪隆,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中,肩贞臑俞接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连天窗逢,天容颧髎听宫终。
二、穴位定位口诀7、尺泽肘中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8、孔最腕横纹上 7 寸,太渊掌后横纹桡侧端。
9、鱼际第 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0、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 01 寸。
11、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 01 寸。
12、合谷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3、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14、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处。
15、曲池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三、针刺手法口诀16、进针手法要轻柔,缓慢刺入防疼痛。
17、提插捻转要适度,得气感应细心求。
18、补泻手法分阴阳,徐疾轻重各有方。
19、烧山火能补虚寒,透天凉可泻实热。
20、迎随补泻看经脉,顺经为补逆为泻。
四、针灸配穴口诀21、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22、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3、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24、坐骨刺环跳,腿疼阳陵透。
25、上肢取曲池,下肢阳陵泉。
26、酸痛取阿是,昏厥人中苏。
五、针灸禁忌口诀27、孕妇针刺要谨慎,腰骶腹部穴位禁。
28、小儿囟门未闭合,头部穴位莫深针。
29、大醉大怒与过劳,饥饿过饱皆不宜。
30、皮肤破损有炎症,避开病灶防感染。
六、常见病针灸治疗口诀31、感冒风池和大椎,头痛太阳加印堂。
32、牙痛下关与颊车,面瘫地仓透颊车。
中医针灸秘籍珍藏版
(内科主穴破解版)头痛:(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百态阿谷风。
腰痛:(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是伟大的。
中风:中经络,(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沟内三泉泽中。
中脏腑:(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井水冲龙宫。
脱证:(关元、神阙)元神缺少。
眩晕:实(百会、风池、太冲、内关)白痴冲关。
虚(百会、风池、肝俞、足三里)白痴干甚跑了三里路。
痿证:治痿独取阳明,加急。
不寐:(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二乔三神会安眠。
郁证:(百会、印堂、水沟、内关、神门、太冲)会堂关门冲水玩。
痴呆:(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会堂关神!太悬,傻了。
心悸:(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心门关住了巨阙神。
感冒:(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裂谷风太大吹感冒了。
咳嗽:外感(肺俞、列缺、合谷)裂谷伤肺咳嗽了。
内伤:(肺俞、太渊、三阴交)太阴肺经受伤了。
哮喘:实(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肺中缺泽一定喘;虚(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二叔搞定三太太,累坏了,虚喘。
呕吐、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中三关。
泄泻: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天上泉水,喝了拉稀。
慢性,(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天神的三孙子拉稀。
痢疾:(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天上交合。
便秘:(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天上有支沟。
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肾三关。
消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特效+上中下+治本。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主穴破解版)月经不调:先期,(关元、三阴交、血海)三海关。
后期,(气海、三阴交、归来)三海归。
先后无定期(关元、三阴交、肝俞)肝三关。
痛经:实(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三地中聊。
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三三关。
崩漏:实(关元、三阴交、隐白)隐三关。
虚(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三三肾气海。
绝经前后诸证:(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肝肾太娇气。
国医大师贺普仁首度公开秘籍“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首度公开秘籍?“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作者钟健夫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首届国医大师。
1926年5月出生,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
贺老德艺双馨,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在50多年的医疗理论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一贺氏三通法。
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棱针疗法图解?等书。
主编推荐:?“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是中医书友会继“彭静山先生针灸秘传十八绝招〞之后的又一针灸雄文,可以说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
贺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科技时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别希望诸君珍惜。
能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是诚者,主动传之。
贺普仁从医七十年首度公开秘籍:不轻传,诚者主动传!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全书同〕,我们很惊讶,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笔字!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叠空白的“北京市中医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
稿纸已经发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
翻开?一针一得?,一页页,一行行,一条条,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1979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秘法,贺普仁的秘法,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当然,“九阴真经〞是虚构的杀人秘籍,“针灸临证秘法〞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
贺普仁的弟子也没有见过。
道家针灸法
道家针法一。
道家针法:是道家医学家根据"天人相应"学说时空周期性规律性变化而发明的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系列时间针灸疗法,统称为道家时间针灸疗法。
二。
使用和学习需知(一)天干地支:天干起于甲而终于癸,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数;地支起于子而终于亥,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数。
天干第一为甲,地支第一为子,干支配合,便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由于天干是十数,地支是十二数,于是二者配合,以六轮天干、五轮地支,便成六十环周,称为一个花甲,具有周期循环的意义。
(二)干支分阴阳: 干支分阴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十二经开井穴时,提出阳进阴退,详见“纳干法”临床运用;二是按代数的奇偶分阴阳。
下面讨论按奇偶分阴阳的问题。
天干十数,以1、3、5、7、9为阳,2、4、6、8、10为阴;地支十二数,1、3、5、7、9、11为阳,2、4、6、8、10、12为阴。
上面的数字与干支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计算日干支时,按公式求出的“余数”就要根据代表数来确定干支,特别是天干更为重要。
例如通过计算,余数是1,便代表甲;2,代表乙;3,代表丙;4,代表丁;5,代表戊;6,代表己;7,代表庚;8,代表辛;9,代表壬;10代表癸。
(三)天干配脏腑歌:《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天干配脏腑是“纳干法”的基础之一,在逐日开穴时,按照井、荥、输原、经、合的流注次序,根据当时的天干,依次取所属脏腑腧穴。
应记住下列口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府,脏配阴干理自当。
(四)地支配脏腑歌:地支配脏腑,是以一天十二地支与脏腑相配,是“纳支法”的基础之一。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神是意念兮,息为呼吸;调神调息兮,合针灸而为一。
调神至清静无为,调息至复归胎息。
医与患者皆如是,胎息运转显神医。
精神外放,六欲不定七情乱,脏腑必失调;精神内守,神返身内心恬澹,真气自然足。
意守暗示、祝由遥感,针灸之时巧运用;一穴多针,一穴多刺,理通岐黄之奥秘。
深重轻浅、横针分部,临证活活变通;循经接经、上下左右,用针寓妙玄机。
复针刺法复刺之,前后刺法前后施。
刺络泻血祛盛火,动功针法蠲痼疾。
太初针法补真气,太极针法阴阳秘。
自然针法自然妙,意念针法意行气。
意象针法寓万象,指意针法随时取。
观夫气短不接,气海中脘膻中,尺泽共三里绵绵补;气滞闷胀疼痛,内关太冲阳陵,俞穴配募穴畅畅理。
血瘀兮鼓荡气血以化之,膈俞血海公孙连曲池合谷;血虚兮三里中脘以补之,脾俞心俞合谷而神全血足。
阳虚刺百会大椎命门,祝由意守共用,从阳引阴加鸠尾;阴虚寻太溪太冲列缺,暗示意象同施,从阴引阳长强取。
火盛者近取之以多针刺,寒盛进艾灸之神守火足。
妙合调息。
脏腑虚实而要知,经络滞否须洞悉。
顽痰胶胶,天突列缺中脘,三里久运针慢慢自解;痰阻隆隆,人中太冲合谷,丰隆深重刺然然能涤。
痃癖症瘕结少腹,局部多针坚削之,病区针后刺络穴,频频运针除顽疾。
发热恶寒邪在表,太阳风池多刺急,出血与否任自然,外关合疾自愈。
寒热往来口苦干,半表半里头目眩;大椎风池和外关,曲池合谷列缺痊。
温邪犯肺心包传,高热谵语神昏烦,十二井穴并十宣,出血之后针四关,大椎曲池合谷定,昼夜三施效若仙。
且夫经络痹阻,诸身关节多酸痛,分部刺配复针,多向透与横针刺而效好;病在皮部,遍体痒麻或不仁,轻浅刺和循经,左右针及前后刺而功妙。
病在脏俞与募而原络找,腑有疾募与俞而郄合晓。
邪在筋刺至筋并取阳陵,痛在骨大杼莫少。
上焦病膻中天突及列缺以共取,中焦患中脘内关与公孙而必好。
中极关元肾俞穴,阴交命门调下焦(阴交指三阴交)。
头之所街病忧忧,风池风府三穴透,太阳百会四关刺,倾刻除去病人愁。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针灸疗法!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针灸疗法!学习目的:初步了解道教医学的常见疗法;了解道教特殊的针灸疗法及其特征;了解道教药食疗法的特点及其养生、医疗意义;服食疗法的源流历史发展及现代运用;丹药及其在现在外科治疗学中的运用;以及其他常见道教医学疗法。
所谓道教医学疗法就是指道门中人从其独特的病因、病机认识出发,发展与创造出具有显著道教色彩的特征,一类预防或治疗疾病技术手段。
其常见疗法主要包括信仰疗法、内丹心里疗法、针灸疗法、服食疗法以及按跷推拿疗法、丹药在外科治疗方面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道教医学疗法体现了显著的道家、道教生命观、疾病预防治疗观。
从道教学的角度而言,其最有特色的疗法当属信仰疗法(符咒、祝由)以及内丹心理疗法,故本书将在第五章中作专题论述。
道教医学疗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本章拟就针灸、服食、外丹及其他四个方面作概述性的论述,目的在于以展示道教医学在治疗具体疾病方面的成就或其最新创获,从而能够让学者获得一个关于道教医学疗法的整体认识。
道教医学针灸疗法1道教医学特色针灸疗法的形成与发展上古时代,传统医学各家之中的“医经”派医家就擅长针灸疗法。
如战国后期扁鹊就以“针石”救治虢国太子的尸厥之症,成为后代传诵的佳话,故称为能“起死回生”。
传统医学针灸理论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藏腑,外络于肢节。
”针灸之术之要旨即在于调畅人体经脉之气机,促使人体阴阳复归于和调状态。
秦汉时代医家对针灸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以针灸为主。
唐王冰补入《素问》关于五运六气七篇(《天元纪大论》、《无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中,通过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火、热、湿、燥、寒)六气之间的运动变化关系,阐述了自然界运气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是道家关于人体生命的实践节律的系统总结。
道教医学针灸疗法关于时间节律与针灸关系的认识正是基于传统医学经典著述之上。
道家针法秘传
道家针法秘传
道家针法
“道家针法”原载于《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其针以枣木为主,长三寸六分,用针治病之时,先将木针在香上度过,右手握针,左手掐第三指甲下,价手于心前,瞻望太阳,念咒语:天地太阳,日角神光,灌荡尸疾,邪气消亡。
急急杀摄。
咒三遍,吸气吹于针上。
针指病位即可。
此道家秘传形针之法,首见于文字。
今就方便之故,再加细说之。
道家针刺之法,以形针,气针,神针为秘传。
形针之中:以动物制品为最高,次为植物,最次为冶金。
因动物乃有情血肉之品,其气多与人相应,故而宜合人气。
其次为植物,有性无情,故与人气刚柔相质,吸斥参半,故运用之时,须炼制而与人合相合。
最次为冶金之品,无性无情,与人气相斥。
故而运用之时,针须贴身百合,与人磁化之后,方再行针矣。
听闻武家中有南宫自然门人,针法之技惊之若神,后细闻之,方知其每每炼功之际,手中藏针,运化天然。
如上所载木针之法,运针之时于香上度过,吾觉乃后人造次。
今改其所述,再传以教后人
改:
用材:取十月十日枣木制成竹签大小,一头稍尖锐。
制法:治阳虚症者,于日光下晒九日为一周。
治阴虚症者,于月光晒八日为一周。
用法:运用之时,于患处盖一块薄棉布,然后针擦入贴内即可。
咒决:咒决之语,只是叫人精诚至一,意气专致而矣。
若本有此心思之人,则无须念咒。
此针法可治诸多疾患,学贤细心体会,必然有所得。
无为居士敬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络、谿、谷”三套针穴”几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道人,针灸术很厉害,取穴少,穴位亦奇。
所用穴位与现代医家通用的迥然不同,但疗效很好。
但就是他一般不出手给病人针灸。
经过了解,他针灸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
其他三套系统“络、谿、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湮没无迹了。
而现代医书上人各自秘的某些“奇穴”,其实就是化源于“络、谿、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
有幸的是,上古经络学的薪火得以在民间保存着她的余脉,这位道士从他师门那里继承了上古针灸术,就包含“络、谿、谷”三套经脉体系。
为了不使上古秘术再次失传,道人现在已将“络、谿、谷”三套体系公之于众,使这套秘传千年的上古针法得以再现人间。
感慨现在中医学习者茫昧于所学之无门无径,也为了中华传统文华不至在我辈手中湮灭,我现将道人公布出来的部分经文转帖在这里。
經曰:絡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气竭血著。
肉之大會爲谷,肉小爲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气。
邪溢气壅,脈熱肉敗。
榮衛不行,必將爲膿。
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爲敗。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內爲骨痺,外爲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灋相同。
經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气(气火)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脈,並住於絡,傳注十二經絡脈,非獨十六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經穴三百六十有五,絡俞三百六十五穴,及谿穀三百六十有五,計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
故經穴之與孫絡穴別矣,然其谿穀之穀穴,從乎肌理也。
經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運也。
絡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傳也。
谿之位一百二十有五,營其筋肌也。
穀之竅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澤其筋骨也。
鍼道維生之衷矣。
故經病者調之以絡,絡病者調之以谿。
血病者調之以經,气病者調之以穀。
氣血之病也,調之於谿穀。
經曰:經者,動气之徑也。
絡者經脈之偶也。
谿者經絡節持之驛也。
穀者筋骨气脈經之彙也。
故經有其穴,絡有其竅,谿有其脈,穀有其空是也。
經,輸也。
絡,注也。
谿,交也。
穀,合也。
故經有十三,奇之有八,絡有十六,谿有十四,穀之有七。
十四谿者,肌肉筋經之隙也,尺脛,肱股,腰渺(月少),脊頸肌分肉腠及經絡諸穴。
谷者,气節之會也,部有七。
踝,腕,肘尺,肘肱,膝脛,膝股,少腹之下極。
督之絡者,起於骶閭之角而終於椎上,自中傍開半目。
左右各一十有八穴,主陽神志久疾。
其穴在脊節,名曰百勞刺。
骨之絡者,起於骶閭之翼而終於髃,兩傍各開一目,左右二十有三穴,主勞異怪。
其穴在脊翼節中,名曰俠脊刺。
膀胱足太陽之絡,起於腦中,出瘂門而終於承扶,自中傍開一叩,左右各二十有三穴,主背脇臟腑。
其穴在背絫外肋横結處,名曰鈹風刺。
膽足少陽之絡,起於風池循胛環而下緲(月少)至股際;上自中傍開一握。
其一支自五樞京門而上,循肋至鳩尾。
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損傷勞苦。
其穴在胛肋緲(月少)髂中,名曰紴腁刺。
肺手太陰之絡,起於中府,出俞環胛而循,支者橫貫中府自經而下,絡於大腸者左右各六穴,循經前而下者九穴。
主風寒時疫,癳癧勞嗽。
肝足厥陰之絡,起於本臟,自期門循季脇端,環肋內陷上膻中,尋膈入背俞會於杼,直上者貫翳會人迎,其支自大敦循經前而上,至期門而終。
上者左右各二十有六穴,下者左右各十有一穴。
主氣血男女。
心手少陰之絡,起於心中,下絡小腸。
循脇而上,自極泉橫貫胛內過俞,自天宗循頸上入腦。
循經前而下會於勞宮。
上者九穴,下者十有七穴,主動靜血脈。
脾足太陰之絡,起於脾中,循脇環撓經而下,回曲骨貫箕門,循膝會陰陵上,下魚至邱,環踝而散。
上者十有八穴,下者十七穴,主抑鬱積滯婦腸。
腎足少陰之絡,起於腎中,下絡膀胱,臍上俠少陰,侠臍而界陽明,下坤谷俠太陰。
三環相交,叩叩於腹。
左右各二十有四穴,至橫循經前而下跟。
左右各七穴,主虛損勞弱,腰股腫脹。
九陽之絡,起於彊間,循紋至顱厭,過耳前空關至牖、井、外髎垣,環七椎間。
自間至牖各十有一穴,下者各十有七穴,主諸風神志。
任之絡,起於承浆;下突翼中,終於下極,自中傍開一目。
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陰血積滯。
沖之絡,起於陰骶中,撓陰器,循气沖、腹結气海、天樞外直上至血俞脾樞,會鳩尾、自傍半目上行、挾突喉、會承漿環唇交水溝、迎香過目散腦中。
左右各十有九穴,主臟腑鬱滯。
其穴不內,名曰倚刺。
陽明手大膓之絡,起與大膓;自本腑上絡肺至突端。
出陽關至俞、循六陰環骨至橫端上脇。
其支者自俞側直下循髎;本絡穴左右各一十有七穴,主二陰腹腰。
胞之絡,起於腎臟,出關元中極間;上絡神闕,其支者自气海循太乙入肝,自肝循帶外下行五樞,至生气橫行生門天鍚入胞係。
左右各六穴,主男女生成。
其穴循經肌間,其鍼深淺以知度,故曰淵刺。
胃之絡起於中脘,上行膻中,綻鳩端內循而環,歴章門,至太乙入胃係。
左右各十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
六陰之絡起於气俞,循髎側至會陽,歴四俞至關俞,循髂脊內緣至二沖上,下循會陰,貫气水穴間。
左右各十有八穴,本經有八。
主癃閉,瘕疝,痿痺,血气(气火)諸疾。
其穴去經皆五分臀肌中,名曰颰腱刺。
絡者,網也。
絡於十二經,合其經脈筋肌者也。
經之爲幹,絡之爲枝,谿之爲莖,穀之爲葉。
本爲一元之體也,運用豈有二般?故經之所以通滯者也,絡之所以消積者也;谿之所以袪瘀者也,穀之所以化气(气火)者也。
絡脈者,一十有六。
膻中手厥陰伏其絡,倚於心與九陽也。
小膓手太陽伏其絡,倚於腎與胞也。
何謂也?其爲玄牝之府故耳,始生气之從來也。
故督之絡於脊椎隙間者,气閫骨也。
其自骶閭而始,直行而上者,終於椎上合風府。
其合臟腑,其主神志气力,爲骨舆陽道之督導矣。
故絡其俞十有八穴,骶閭至脊中六穴,名曰六合,脇脘諸气,脊以上十一穴,名曰十一關,主臟諸气痛也。
故骨之絡脊翼上突者,骨之生導气機也。
是以起骶閭之翼,而終於椎上,上合彊間。
其支者,合於風池。
其合气於臟腑,其主機動,其爲閫,爲諸勞諸傷諸气之彙也。
故絡其俞二十有六穴,主百勞諸損傷,故其名曰百勞刺。
上治上,下治下。
刺五分,灸以年爲壯。
故膀胱足太陽之絡,始於腦中,自瘂門上出而下至肩中俞。
其支絡天髎,自肩井而散。
其絡自肩中俞直下。
經急風,气輸,熱俞,心機,智關,督關,膈門,气屈,肝育,陽俞,垣宫,滎門,無邪,水宫,元門,後倉,子彊,陽光,水储,自宴,五馬,環止,絡泉,横絡會陽,上絡秩邉,下走承扶而終也。
其穴二十有三,所過八穴,主頭項背,臟腑熱,脇弩痛。
陽宫垣俞二穴不可刺,夏刺則即日死,春刺失精,冬刺水枯。
下治上,上治下。
刺五分,灸七痏。
膽足少陽之絡,始於風池,循肩俞,經天髎傍五分翼熮穴,背儝,魄門,膏肓俞,僂風,息痛,(病頭員)門,結气,臃門,死户,勞俞,厭气,僂宫,(凥兀)户,尻俞,臀關會於環跳。
其支者,自五樞,結气,腹滎,歷京門,上季脇,循肋外而上,天合,端門,龢陽,木宫,膽舍,胃倉,厭气,會於鳩尾。
又支者,自日月循於缕風。
其絡穴二十有五,所過十穴,主弦脹。
气满不得食,腹痛如豁。
忌直刺,灸五七壯。
肺手太陰之絡,始於中府,從肺繫出膈俞,經譩譆,魄關,气門,少泉。
循太陽絡之熱俞,气輸,急風,至厭肩,會雲門,上交息肩,袪風,俠天府而下,歴嗌满,尺關,气屈,終於列缺。
支者自肺繫,出俞府,气户直下,逆满,膺俞,太宴,雲宫,噫满,倂不容,承满,木宫,膽舍,天樞,終於蘭門。
本絡十五穴,所倂十四穴,主气满不得息,逆嗌不食,脘满背閫痛。
本絡勿直,灸三七壯。
肝厥陰之絡,始於本臟。
繫期門,金火木水土,五宫五穴至季端,循脇内陷天焦穴上行,石满,星垣,脾樞,血愈,離气,天燥,厭門,食關,天鉞,入膻中。
又支者,自章門後五分曲脇而上者一十二穴,天剛,地怒,人怨,志滯,姑妄,意會,肓髎,烏蒙,户牖,天怨,赤宫,天淵,經大包傍上極泉。
其循經前而上者,始蠡溝前上行,天鬭,气承,疝門,交太陰經,撅都,蠱舍,温市,會曲泉,血府,幽都,串陰器,上氣街,交太陰陽明,至水满,地癉,疉門,會章門。
本絡三十七穴,所交六穴,主蠱脹瘕疝,滿不得食,陰陽二痿,目弦頭晕嘔嗌者。
心手少陰之络,始於心中,出乎靈墟内三分之本主,下循九衢,雲端,交三經過期門,日月間至神營,下長街,域間,宇門,急腹入絡小膓。
其上者自神營,玉都,天荒,天蒼,會極泉。
貫内胛絡俞,會天宗,秉風,肩井,天牎,入舌繫嗌,支者自天宗會於腦。
循經前而下者,内肱,扶正,亢陽,上榮,天官,極曲,貙邪,臍满,脘會,膺淵,郄中,咸炅,胃都,通滎,腕中,天闕,精極,會少府絡勞宫,與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絡二十有六穴,所過十有三穴,心胷脘腹。
脾足太陰之絡,始於本臟,出上繫,當乳根步廊下於鳩尾平處,名曰中峊。
自中峊,液井,引緃,天衡,會於大包,入寅溟,肺墟,蒙光而下,倚陽,相使,青菀,厭會,中樞,太葆,谷關,天寐,從星,流光,動風至带脈後一寸,下入承尻,環樞,從承,坤谷,於沖門下一寸沖會過經,循之下。
經炅門,爽光,胞會,高榘,榮髖,鹤膝,蛇目,入陰陵泉,上機,五疝,下機,秘關,緃谷,入三陰交環踝而散。
本穴三十有五,所過四穴,主情抑志鬱,臟腑積滯,婦膓結瘕流疝。
腎足少陰之絡,起於本臟,下絡膀胱,自膜而上,出建裏下五分之陽宗穴,陽明,三陰,八會,聽門,牙關,於肓俞上五分之少抉,交闕會中,左走右,右走左,入肓俞,肩門,息肩,於外陵上五分取中肱,五正,肘关,曲雲,水道上五分屈脇,會气穴,交關元,左走右,右走左。
走水道,(凥兀)關,精宫(子戶),歸來,大赫,交中極,左走右,右走左。
急气,腹直,飍裏,縚頂,舍次,沖次,靈交,過陰廉。
至溺矢俞循經而下,吢吕,古光,合陰谷,陽邱,鯤陽,脬佑,溺陽,合复溜,走太鐘,水泉而散。
本絡三十一穴,所過十五穴,主諸虚損,勞弱,腰股腫脹,足膝不利。
九陽之絡,起於彊間,循風癯,天羅,陽空,一陽,寂天,至束,炅陽,過縣顱,下厭眦,外髎會,(風劦)風,頷俞,經天牖,池下寸半之頸俞,剛風,痙癎,痙風,歴肩井,承彊,至肩中俞,急風,气輸,熱俞,風關,气會,命營交至陽,於至陽靈臺間一口寸尋神府,上靈臺,延骨絡上行,於神道身柱間尋逆天俞上直,清靈,气緃,天池,意怡,宴椎,行風,上會風府入腦間。
本絡二十有八穴,所過十有一穴。
主諸風癎痙,厥逆不用,神恖恍惚息寐弗力。
任脈之絡,始於承漿,傍開一目下循,終於下極。
從孔厭,俠嗌,喉絡,天突翼,以下九膺九穴至鳩尾下翼,翼以下八宫六穴至神闕翼,以下下元六龢至下極俞者,本絡俞二十有五,其主陰血腹膓,玄牝寒熱血癥。
所過有九穴,主氣滿厭食,嗌逆浮虚,諸邪妄行不歸。
沖脈之絡,起於陰極之會裏前導中,俠會,囊邸,走气沖,疝俞,自中傍開二寸半循根柢,精宫,腹五里,精舍,三合,仳樞,齑端,靈醓,祭壇,循脾樞,血愈,會鳩尾,嗌門,自中傍開半目上行,陷突,膻會,明堂,紫宛,重雲,寶蓋,挟突喉,會承漿環唇,交水溝,迎香,過目散腦中。